已刑法
1. 先秦的先秦刑法
先秦時期關於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范。 相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建立之前,即虞舜時已有刑法。皋陶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左傳》昭公十四年載:「《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夏代的刑法,稱做「禹刑」。所謂「禹刑」即夏代法律的總稱,不一定是禹時制定的。古書記載:「夏後肉辟三千」、「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夏刑三千條」等等,恐系後人揣測,未足憑信。為了加強刑法的威懾力量,夏代統治者常以「天」的名義實行懲罰,所謂「天討」、「天罰」。當時刑罰較嚴酷,動輒即「誅」、「殺」或罰為奴隸。例如,對於不服從軍令、拒絕作戰的人,不僅懲罰本人,而且戮及妻、子。
商代的刑法較夏代有新的發展。《左傳》昭公六年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是商朝的建立者,「湯刑」指有商一代的法律,或因最初制定於湯時,故以湯為名。由於商代法律已初具規模,以至於周朝建國之初還強調沿用殷法統治商族遺民,即刑罰斷獄要用殷之常法。 商統治者對於危害社會秩序的行為處刑極重。從殷墟甲骨文看,商代似已有墨、劓、剕(刖)、宮、大辟等五刑。
墨,又名黥,即刻刺肌膚,填墨。有人認為甲骨文「妾」、「童」等字所從的「■」就象墨刑所用的刑具。
劓,即割鼻。甲骨文有「■」字。「自」本象鼻形,「■」從自從刀,象徵割鼻之意。
剕(刖),即斷足。甲骨文有象用鋸截斷人足的字。
宮,男子割掉生殖器,女子幽閉。甲骨文有象用刀割去生殖器的字。
大辟,即殺、斬。甲骨文「伐」字即象以戈砍人頭之形。
商代末,統治者還施用其他種種殘暴刑罰。紂王設「炮烙之法」,即銅柱上塗油,用炭燒紅,令罪犯行於上,墮炭火中。商統治者還在各地設置監獄,並以刑具拘繫囚犯。甲骨文「執」、「圉」等字所從的「羍」,即古文獻中的「梏」字,意為拲手的刑具。《周禮·掌囚》鄭玄註:「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西周時期,國家制度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也有新的發展。傳說西周立國之初就訂出「刑書」九篇,周穆王時司寇呂侯又作《呂刑》。鑒於商末重刑辟曾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周族統治者認識到僅依靠暴力鎮壓並不能維持其統治,於是提出了「明德慎罰」的主張,產生了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犯罪的思想,在刑法中初步劃分了故意(非眚)和過失(眚)、一貫(惟終)和偶犯(非終)的區別。對於故意和一貫犯罪,雖是小罪也處重刑;過失和偶犯,即使情節嚴重亦可減刑。當時還提出了較為明確的定罪概念,如「毀則為賊,掩賊賄為盜,盜器為奸」。主張斷獄定罪,須有事實根據。有關五刑的訟辭,也須核實,驗證可信,方可實施刑罰。難於確定的疑案,更要慎重處理。西周時期基於「明德慎刑」、「庶獄庶慎」思想所確立的一些刑法原則,是對中國古代刑法理論的巨大發展。
西周時期,為了加強國君的統治地位,凡侵犯君主的行為,均被認為是最嚴重的犯罪,處以最重刑罰,所謂「放弒其君則殘之」。為了維持貴族世襲統治,加強宗法等級制度,西周時期還出現了「不孝」、「不悌」、「不睦」、「不姻」、「不敬祖」等罪名,認為「不孝不友」為「無惡大憝」,「刑茲無赦」。為了保護貴族私有財產免受侵犯,周代刑法加重了對侵犯私有財產的處刑。《尚書·費誓》:「無敢寇攘,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
據文獻和銅器銘文可知,西周時期除「五刑」之外,還有鞭、贖等刑罰。鞭,相傳周代以前就定為刑罰。西周晚期銅器《■■》銘文有「鞭汝千」、「鞭汝五百」等,證實西周確用鞭刑。贖,是用財物抵消肉刑或死刑的刑罰。《尚書·呂刑》有:「墨辟疑赦,其罰百鍰」,「大辟疑赦,其罰千鍰」。《■■》:「今大赦女(汝),便(鞭)女(汝)五百,罰女(汝)三百爰(鍰)」,與《呂刑》篇所記相合。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時的法律,中葉以後,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刻變革促進了法律制度的變化。各諸侯國執政的統治者適應新的形勢,陸續公布了新的成文法。《左傳》昭公六年記:「鄭人鑄刑書」,杜預註:「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此後三十年,鄭國大夫鄧析為了貫徹自己的主張,曾自行修改舊法,另編刑書。因書寫於竹簡上,史稱「竹刑」。後為鄭國採用。繼鄭鑄刑書之後,公元前513年,晉趙鞅、荀寅也將范宣子執政期間制定的法律鑄於鼎上,史稱「刑鼎」。
「刑書」、「竹刑」、「刑鼎」均不傳世。但從立法者所推行的政策來看,春秋各國頒行的新法,無疑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而且公布成文法的本身,就突破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舊傳統,是對貴族壟斷法律特權的沉重打擊。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繼春秋中葉以來公布成文法的潮流,陸續制定了實質上是君主專制國家的法律。魏文侯時李悝所著《法經》,則是春秋以來各國立法之大成。《法經》分盜、賊、囚、捕、雜、具六篇,前四篇為「正律」,內容主要是懲治「盜」、「賊」的法律規定,「雜律」規定的是除「盜」、「賊」以外的其他各種罪名與刑罰。「減律」是根據不同情節加重或減輕處罰的規定。
《法經》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法制史上的一大發展。在體例上,《法經》以罪名為綱,所謂「皆罪名之制」。較以前以刑名統罪名,即將處相同刑罰的罪名列入同一章節,更為科學,是法典編纂的重大變化。《法經》以刑法為主,雜以訴訟法和其他法律內容的體系,對後代的立法有深刻影響。
2. 關於刑法的書籍有哪些
我給你推薦一本吧,絕對的好書:
《刑法解釋與適用全書》,中國法制出版社
這也回是當初朋友推薦給答我的書,其特點是收錄的司法文件是目前各類刑法書中最全面的,有最高法的、最高檢的、公安部的、國家安全部的、中央政法委的,並且經過了鑒別,把失效的文件全部剔除了,這點很重要!
我朋友他們事務所,基本上每人買了一本。
缺點:TM的價格太貴了點。不過作者要收錄、鑒別那麼多法規,還要對每一條刑法條文作出注釋,也確實不容易。總之是物有所值,比起那些花了錢沒找到有用的法規,強了萬倍。
祝好!
3. 盜用公司加油卡內錢不足兩千會被處已刑法嗎
廣東高院關於確定盜竊案件數額標准問題的通知
(1998年5月2日 粵高法發〔1998〕11號)
全省各級人民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廣州鐵路運輸兩級法院、檢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盜竊罪數額認定標准問題的規定》〔法發(1998)3號〕(下簡稱「規定」)已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下發。該「規定」確定了盜竊罪「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三個量刑檔次的數額起點標准,並同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確定本地區執行上述三個數額的標准。根據我省各地經濟發展的情況,經研究,對我省執行「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問題通知如下:
一、我省執行上述三個數額的標准分三類地區、三個檔次掌握:
(一)一類地區是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東莞、中山等七個市。盜竊數額較大的起點掌握在二千元以上;數額巨大的起點掌握在二萬元以上;數額特別巨大的起點掌握在十萬元以上。
(二)二類地區是惠州、江門、湛江、茂名、肇慶、潮州、揭陽、汕尾等八個市。盜竊數額較大的起點掌握在一千五百元以上;數額巨大的標准掌握在一萬五千元以上;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掌握在九萬元以上。
(三)三類地區是河源、雲浮、陽江、清遠、梅州、韶關等六個市。盜竊數額較大的起點掌握在一千元以上;數額巨大的起點掌握在一萬元以上;數額特別巨大的起點掌握在八萬元以上。
(四)鐵路運輸法院辦理屬地廣東的盜竊案件數額標准,參照一類地區的標准掌握。
二、 考慮到對盜竊案件的處理有一個銜接過程,因此,對接到本通知前已按原省公、檢、法三家所定盜竊數額較大標准起訴到法院尚未審結的案件,定罪的起點標准可仍按原來的標准掌握,處以較輕的刑罰。
以上通知,請認真遵照執行。
4. 先秦時期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指的是秦建立以前的歷史,從人類出現開始,經歷母系社會、父系社會、部落(包括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夏商西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時期) 你想問的是什麼的發展過程?比如青銅器、政治制度……能不能具體一點
5. 為什麼被別人用刀捅了屁股就不能夠成刑法!
被別人用刀捅了屁股,是按治安規定處罰還是按刑法處罰,關鍵在於傷情鑒定。如果鑒定結果是輕微傷的,按治安管理規定處罰。如果是輕傷以上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按刑法處罰。
【法律規定】:
一、《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二、《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6. 我的案件是刑事案件,又不是經濟案件,2017年已刑法執刑完畢刑滿釋放了,怎麼還被上到匯法網上面
這只能證明你曾經犯過罪,但他不代表你現在和以後,所以對你沒有什麼影響。
7. 廣東普寧13歲男子刺死2人,最終的審判結果如何
廣東普寧十三歲男子刺死兩人,這起案件的最終審判結果還沒有出爐,還是在警方調查階段。這起案件在筆者看來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引起案件的原因不過是網路上的評論。
從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來看,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屬於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罪的一種,是中國刑法中少數性質最惡劣的犯罪行為之一。相對比大連的一起十三歲男孩殺害十歲女孩的案件,其最終判決結果是收容教養三年,是以民事判決而生效的,該案中,被告由於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未滿十四周歲,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由其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
就我個人來看,由於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擬調整至十二周歲的條款尚未生效,因此現行案件依舊適用從舊從輕原則,就輿論而言,大家不應該對這個年齡下限調整做出過多的解讀,畢竟法律的調整是經過嚴格手續以及經過專家論證的,肯定是符合法理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現實的,因此我們應當用積極的心態看待這些改變,而未經人大審議生效之前,我們更應當耐心等待,並且理性看待這些發生的案件。
8. 為什麼說夏代是奴隸社會的開始
(一)生產力狀況:夏代有溝洫灌溉系統和造酒業,手工業產品除陶器、玉、貝和銅器外,夏代後期已經生產出青銅,在偃師二里頭已發現夏代冶鑄青銅的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有小型工具:刀、錐、鑿、錛、魚鉤等,武器有戈、戚(合)、簇(矢)等:酒器有盉、爵等,其中一件銅爵,含銅92%,鍚7%,說明確系青銅(銅鍚合金)。當時能以青銅作矢簇,說明產量相當可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史記·武帝紀》)說明青銅的冶鑄在全國各地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按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奴隸佔有制社會皆與金屬工具相聯系,可見中國夏代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了這一水平。
(二)生產關系與階級構成:遠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社會後期,中國社會已產生貧富分化的現象,發展到夏代,階級終於出現了。(1)奴隸。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間彼此掠奪戰爭中得到的俘虜轉化而來,也有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貧苦社員淪為奴隸的。在夏代奴隸名目繁多,從事農業生產的叫「民」、「黎民」、「眾人」、「眾」,從事畜牧業的叫做「牧豎」或「隸圉」,奴隸主的家內奴則叫「臣」(男性)和「妾」(女性)。他們都擔負著難以想像的沉重勞動,被奴隸主看作是會說話的工具,無姓氏可言。他們的命運是極其悲慘的,(2)奴隸主。大多是父系社會末期的氏族貴族和部落首領轉化而來。他們在交換中奪取了大量的財富,在戰爭中擴大了權力,最終轉變為佔有全部生產資料和完全佔有生產者本身的奴隸主階級,成為全社會的統治者,上古文獻中的「百姓」就是指的這一階級,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資格保持自己由圖騰崇拜而來的姓氏,並對「亡其姓氏」的奴隸們握有生殺予奪之權。(3)平民。這是奴隸與奴隸主兩大對抗階級外的一個中間階級,他們大多是由各級貴族疏遠的宗族成員和原來的氏族公社成員形成的,雖然還保有「自由民」身份,但同樣是各級貴族的屬民,要受後者的剝削和壓迫。在中國古代,這個階級的人數不少,作用顯著,且大多居住在都邑之內,後被稱為「國人」。
夏代階級構成的實際,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奴隸佔有制社會生產關系的理論,雖然它帶有中國式的某些特點。
(三)國家機器初具規模,中國最早的國家機器也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是由部落聯盟組織脫胎演化而來,它與部落聯盟組織的質的區別在於:
(1)國家主要是按地域來劃分其國民,而不再象部落聯盟那樣主要是按血緣關系來劃分其居民的,夏朝的建立者禹按照洪水退去後的自然區域,把中國劃為「九州」,即所謂「芒芒禹跡,劃為九州」(《左傳》襄公四年),已經沖破了血緣的舊規。《尚書·禹貢》所列九州的次序是: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實際夏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在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境內。
(2)「國家的本質特點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恩格斯)主要是常備軍、刑法、監獄和官吏等。禹征三苗時,他的部隊已是「濟濟有眾」(《墨子·兼愛下》引《禹誓》),啟在討伐有扈氏時向他的部隊宣布嚴厲的軍紀(《尚書·甘誓》),後來少康又能以「一族興夏」,證明夏的常備軍是強大的,所以春秋大國爭霸時人們還說:「夫能夏則大」。《尚書·呂刑》講到刑法起源時說;「苗民弗用靈(命),制以刑」,說明禹伐三苗時已有刑法。《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禹刑」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奴隸製法典。夏代設沒有監獄,叫「夏台」、「圜土」,夏桀就說過:「吾悔不遂殺湯於夏台」。隨著階級斗爭的發展和奴役異部落的需要,夏朝已逐漸形成行政管理機構和官僚集團。《世本》稱:「夏後氏百官」,《禮記·明堂記》記有六卿、牧正、庖正、車正等官職名稱,《尚書·立政編》還將夏代官吏分為三大類:宅事、(中央官、宅牧(地方官)、宅准(祭祀官),而且認為三宅是夏、商、周三代相沿的制度。這個官僚集團的總頭子便是夏王,第一個夏王便是禹,禹本是「禪讓制」產生出來的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由於生產部門的分工、交換關系的發展和大量戰俘當作奴隸使用在生產上,以及私有財產和私有觀念的形成,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都在日益擴大,為了鞏固權力,擴大勢力,禹曾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大會夷夏諸部落首領,「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韓非子·飾邪》,並見《國語·魯語下》)參加會議的要「執玉帛」向禹進貢,遲到的要被殺頭,說明禹此時已由一部落聯盟首領蛻變為事實上的國王,所以一般論者把「塗山之盟」看作是夏王朝建立的標志,禹死,其子啟繼位並用武力剪除了維護「禪讓制」的伯益和有扈氏等舊勢力,在首都陽翟鈞台(今河南禹縣北門外)舉行了盛大的享宴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所以「鈞台之享」意味著眾多「諸侯」完全屈服於世襲王權的統治,中國歷史上「父傳子、家天下」的局面正式確立。後經「太康失國」、「少康中興」,歷三、四代人,一百多年時間,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才穩定下來。
(3)「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馬克思)夏代的賦稅制度史不絕書。《尚書、禹貢序》:「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孟子·滕文公上》:「夏後氏五十而貢」,《史記·夏本紀》:「自虞夏時貢賦備矣!」遺憾的是年代久遠,記載簡明,具體的貢賦形式尚不得而知,按孟子的說法大概是以50畝為單位向奴隸徵收貢納吧。
(4)建立城堡以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也是國家出現的一個標志,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嵩山之陽建立陽城作為國都,其父鯀亦曾作城,後「啟即位於夏邑」,也築有城,至於後來夏桀「築傾宮,飾瑤台」便更為壯觀了。只是經過商湯滅夏「犁庭掃穴」之後,只剩下「夏墟都」的傳聞,夏都究在何處,尚待考古界努力。
總之,世襲王權與世襲貴族、設防的城堡、常備軍和其他強制性權力機構這些國家的主要特徵,夏代都具備了,所以說夏代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以上我們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依次闡述了夏代的社會性質,證明它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開始。但這只是依據中學歷史課本的精神,參照學術界比較流行的看法寫成,其實,現在學術界關於夏代是否是奴隸社會的開始的問題尚存歧義,概言之,有下列觀點:①中國奴隸社會應從少昊時代開始;②禹時國家尚未形成,中國的國家正式誕生是從啟開始的;③夏還是父權制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從商湯伐夏或盤庚遷殷開始;④武王伐紂後,中國奴隸社會才正式誕生;⑤中國古代不存在奴隸社會,是從父權家長制直接過渡到封建制的。等等。
9. 夏朝的公共權力是指什麼
是國家機器,國家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夏朝出現的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是用來統治階級用來有效統治的,所以就是國家機器。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機構,古書上記載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長。夏朝有軍隊,兵士稱為「甲士」。
還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的記載,說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監獄叫作「夏台」,據《史記·夏本紀》載,這里曾拘禁過商首領湯。監獄、刑罰、軍隊、官吏是組成國家的基本成分。
(9)已刑法擴展閱讀:
文獻所見夏朝國家形態:
1、從族邦到王國
古代中國氏族時代的社會組織——族在三代社會中廣泛地承繼下來,古書所記邦國林立之局和商代青銅器族徽可為佐證。尚處於文明初期的三代之首夏朝更是如此。
2、夏朝的國家機構
國家形態重要內容之一即為國家政權機構的組織形式。據《史記》記載,夏朝從禹開始,最後到成湯滅夏,世系傳承基本限於傳子制為主,只有三位王是兄終弟及制。夏王是王國最高行政長官,又是全國最高軍事指揮官。
夏王朝的官僚機構據《禮記》「有虞氏官五十,夏後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的記錄,表明夏代官職設置雖較五帝時代有所發展,但尚比較原始。
夏代的軍事制度也是出於初創階段。夏王為最高軍事指揮官。地方候伯也有自己的軍隊,當時的軍隊具有兵農合一的特點。農閑之時,通過狩獵提高戰鬥力,古稱大蒐禮。當時的兵種有步兵和車兵等,兵器已用青銅鑄造。
夏代的刑法據說有「禹刑」,據《左傳》的記載,當為肉刑,即生命刑和身體刑。同時為了抵罪,還實行了贖刑,據說周代穆王制定《呂刑》時就參考了夏代的刑法,在酷刑的同時,也注意以德輔刑,同時設置了監獄。
3、中央與地方封國關系
國家形態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據文獻記載,這一時期,夏朝王畿內外分布著許多封國,首先是夏人自己同姓的封國,此外還有許多承認夏朝為「天下共主」的眾多異姓之邦。
4、語焉不詳的夏禮
所謂禮就是人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的行為准則和規范,它強調依據人的身份而在名物宮室等一切方面彼此有所區別,達到貴賤、長幼、貧富秩序井然有分的理想境界。據古書記載,堯舜時代就出現了「禮」。孔子更是對認為殷周之禮乃是在夏人的基礎上損益而來。
10. 關於刑法淵源
刑法抄修正案是對刑法典的修改或襲補充,刑法修正案的內容直接規定到刑法典中,是「刑法典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法的淵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刑法的淵源當然是刑法的形式。既然刑法修正案已經並入刑法典,當然不能作為一種獨立的刑法的形式,而只能歸入刑法典這個刑法的形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