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學校教育學校活動民法典

學校教育學校活動民法典

發布時間: 2022-03-11 03:49:43

Ⅰ 學校是未成人監護人的法律依據

我國民事法律明確了學校不能成為監護人,我國法律規定了監護人的產生資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監護人。《民法通則》第1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沒有以上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根據此規定,只有父母、爺爺、奶奶、兄姐、關系密切的其他親戚、朋友、居委會、村委會、民政部門可以成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成為監護人,學校顯然不在此列;
第二,從監護職責內容來說,學校不具備承擔某些監護職責的主體資格。如代為管理未成年人的財產,在未成年人涉及訴訟時,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代為訴訟,為了該未成年人的利益,處理未成年人的財產等,代為從事上述這些行為的資格只有監護人才能享有;

第三,從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來看,學校承擔法律責任的歸則原則與監護人不同。監護人承擔的是一種過錯推定責任,即只要監護人不能舉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在被監護人對他人造成侵害時,都要承擔賠償責任,而學校則不同,目前我國法律對學校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規定的是過錯責任,即只有學校存在過錯的情況下,學校才能承擔責任;第四,2002年3月26日教育部通過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明確了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其中第7條第2款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但法律規定的或者學校依法接受委託承擔相應職責的情形除外。據此規定,學校不是未成年學生在校期間的監護人。

第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後,把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管理職責直接納入侵權法范疇,明確規定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使未成年人遭受損害即應承擔責任;同時,將未成年人區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未成年學生的辨別能力的不同對學校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從而對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責任承擔作了不同規定。
二、學校對在校學生應承擔責任的性質一般認為,對未成年學生負教育義務的學校等教育機構對未成年學生承擔的是一種一定的監護性質的責任。那麼,學校對未成年人在校生活、學習期間所受到的人身傷害,承擔的責任就應當是全部責任。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學校、幼兒園或其他教育機構不是未成年在校學生的監護人,他們與未成年學生形成以教育和管理職責為核心的教育法律關系。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監護權的取得和監護人的范圍都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不得隨意設立或變更;而《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均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對未成年學生所負的是教育、管理和保護責任,而不是民法意義上的監護責任。《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後,把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管理職責直接納入侵權法范疇,明確規定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使未成年人遭受損害即應承擔責任;同時,將未成年人區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未成年學生的辨別能力的不同對學校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從而對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責任承擔作了不同規定。三、在校未成年人致損其他未成年學生時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形式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受到人身損害的責任承擔,《侵權責任法》依據歸責原則和致害原因的不同將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責任承擔區分為三種情況,分別規定在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條。在這三個條文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本文所要討論的情況下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責任承擔問題,在實踐中出現了分歧意見。有必要指出的是,《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分別規定了學校等教育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時應承擔的責任,除了歸責原則分別適用過錯推定、過錯原則外,對其承擔責任形式並沒有不同。因而,在適用中的主要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二是學校等教育機構應如何承擔責任,即以何種形式承擔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的人身傷害是在校的其他未成年人造成的,應當由監護人首先承擔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責任。另一方面,由於學校等教育機構對在校學習的未成年人負有教育、管理職責,因此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學校等其他教育機構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監護人承擔的責任與學校承擔的責任就應當是按份責任,由雙方根據各自相應的過錯程度分擔。四、學校在校園傷害事故中應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情況為正確區分學校應承擔責任的形式,還有必要對《侵權責任法》中規定學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情況進行分析。根據該法第四十條的規定,如果學校等教育機構沒有盡到職責范圍內的安全保護義務,使得第三人針對在校學生的加害行為發生並產生一定的損害後果,學校將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本條時容易發生混淆的是對「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的理解問題。正是對
「第三人」范圍的認識不一,才出現了本案及類似案件在處理中關於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責任形式的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是包括在校學習的學生之內的其他人員,僅將學校等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職員工排除在外,從而得出如本案情況下在校未成年人致傷其他未成年學生時,學校應按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也有人認為此處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應當是除學校等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或者與受害人同在學校等教育機構學習、生活的其他未成年人之外的人員,因此如本案情況下在校未成年人致傷其他未成年學生時,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與致害者的監護人承擔按份責任。

Ⅱ 教育學簡答題答案 學校教育是什麼,與其他教育活動相比學校教育有什麼不同

這就涉及到教育的概念的,教育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教育指的是凡是能夠促進人們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都叫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者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學校教育有相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學校教育讓學生經歷一種制度化的生活。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就還有更為狹義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請問你是要考教育學的研究生嗎?我們可以一起交流。

Ⅲ 為什麼把家庭教育寫入民法典刻不容緩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在現代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然而,家庭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其特殊性:首先,它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核心在於立德樹人;其次,它是終身教育,無階段性;再者,它是私人教育,主要由父母等近親屬實施。家庭教育因此具有重要地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對家庭教育有所規范,但不夠全面系統。2006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家庭保護一章強調「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教育未成年人。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2016年實施的反家庭暴力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以文明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監護和教育職責,不得實施家庭暴力」。《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以及全國婦聯、教育部等九部委出台的《關於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到2020年,90%的城市社區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基本建成適應城鄉發展、滿足家長和兒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推進家庭教育立法的進程。

上述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為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提供了依據,但其性質屬於公法和社會法規范。從私法層面推進家庭教育立法刻不容緩。

Ⅳ 民法典學校是否具有侵權責任

民法典學校具有侵權責任。學校有過錯,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學校與打人者一起承擔責任。如果學校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需要承擔責任,由打人的同學承擔責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

Ⅳ 民法典關於教師失手打學生受傷害耳部縫5針怎麼處理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辦法》共分為:總則、事故與責任、事故處理程序、事故損害的賠償、事故責任者的處理以及附則等6章40條。主要目的在於指導和幫助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辦法》出台後,將有力地促進學校提高自身的責任觀念和預防意識,促進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學生人身安全的保護;將有利於在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妥善、正確處理,維護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將建立起良好的法制環境和制度框架,為學校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和有力的保障機制。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在校學生傷害事故,保護學生、學校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的處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學生傷害事故應當遵循依法、客觀公正、合理適當的原則,及時、妥善地處理。

Ⅵ 民法典在學校受傷學校負責嗎

民法典在學校受傷學校負責。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了人身損害的,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對於第三人的行為造成學生受到損害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

Ⅶ 學校教育活動由哪些

通常所說的教育,都是指校園教育,具有通用的區域或國家標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師,進行課堂口授講述,輔之以板書和作業,結合測驗、抽查考試、期中和期末考試,加上升學考試,再進入職業生涯。在信息化發達的今天,先進的教育,已不會再用私塾和一對一這樣的落後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互動、快樂、學校指定和學生自選課程等都是比較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至於案例教學,則是職業教育中比較成功的手段。藉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技術和管理問題,更加精確地描述,讓更多的人才在先進的教育技術條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學習接受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

Ⅷ 學校教育規定364982401條是什麼

學校教育是在學校中實施的教育。特點:有固定的場所、專門的教師和一定數量的學生,有一定的培養目標、管理制度和規定的教學內容。學校的產生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剩餘產品,文字發展比較成熟之後。通常認為,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由非專門教育機構逐漸演變為培養人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學校按水平可分為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按性質可分為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各種專門學校。教育法規是調整教育活動和教育行政活動中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主要指有關教育的專門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規中調整有關教育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條文。在中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法律」,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行政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地方性教育法規」。

Ⅸ 民法典校園欺凌法律條例的內容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於校園欺凌條例具體如下:
1、對於校園欺凌和暴力構成犯罪的,司法機關要根據案件事實、從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客觀行為、情節和危害後果等方面,依照法定的標准來認定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2、對於不滿十四周歲的學生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雖然因不滿十四周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建議公安機關會同監護人對其嚴加管教,必要時由政府收容教育;
3、對於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學生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學生隨身攜帶的生活、學慣用品或少量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的,要加強對其進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4、對於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學生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追求精神刺激,多次對其他學生強拿硬要、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情節嚴重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Ⅹ 憲法和民法典如何保障老師和學生的權益

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領域,無論其處於何種層次、何種類型,以何種形式和何種方法存在,都離不開對三大根本問題的討論:一是為誰培養人;二是培養什麼樣的人;三是怎樣培養人。新時代對前兩個問題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培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奮斗目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人又須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而在回答「怎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問題之前,如何看待「人」,更具體地說,如何看待學生,是民法典時代對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提出的新命題,需要學校教育作出回應。

陳曉根攝光明圖片

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前提和基礎

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首先根植於人的全面性,而全面性的核心和前提是承認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完整性。特別是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只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障,人才有可能成為有獨立人格的、全面發展的主體。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明確了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保護等,充分表明民法典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價值基礎之上,這與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保持高度一致。民法典首次明確了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生命尊嚴、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受法律保護。其中,行動自由即行為自由,是人身自由權的內容之一。它是憲法中「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具體化,是憲法法律化的表現。並且,在第一千零一十一條專門規定了侵害行動自由的救濟方法,即「以非法拘禁等方式剝奪、限制他人的行動自由,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要求學校對學生進行管理、特別是實施懲戒時對行動自由等人身自由權予以特別尊重。

具體在身體權部分,民法典在第一千零一十條明確了「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同時,特別規定了學校等用人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和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盡管有學者認為性騷擾行為侵害的不是身體權,而是性自由權,將其規定在身體權的范圍之中是不妥當的,但僅僅從回答實踐訴求,回應公眾關切的意義上來說,這一「權宜之計」既避免了受害人以名譽權受損維權時可能對自身人格造成的更大傷害,也對糾正當下性騷擾問題解決的道德化、行政化傾向提供了法律依據。特別是明確了行為人需承擔民事責任,將有助於實現對受害學生和教師的補償和救濟,在學生和教師人權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此,學校有必要依法建立健全性騷擾的預防和應對機制,明確具體的受理機構和調查與認定程序,使學生和教職員工的身體與精神自由免於不法侵害。

民法典還回應了當前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將「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獨立成章。首次明確了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嚴格禁止偷錄、偷拍、偷窺等行為;同時,明確了個人信息的具體內容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並適用肖像權的規則對通過信息技術換臉以及聲音等予以特別保護。由於學校在履行教育教學職責、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收集了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大量個人信息,特別是中小學幼兒園階段,還收集了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的信息,加之人臉識別系統、攝像頭等技術在課堂教學、宿舍管理、校園管理中的大量使用,都存在著可能侵犯教職員工和學生隱私與個人信息的風險,如何強化對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以及「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的保護,拓展未來發展可能出現的各類新型人格利益的保護空間,使學生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既是民法典對信息化時代的學校教育提出的新挑戰,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前提和基礎。

民法思維是民法典時代對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

民法典將人身關系置於財產關系之前,這一變化與人格權獨立成編相呼應,一改此前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傳統,把人格尊嚴作為民法典的核心概念,形成了以「人」為邏輯起點的「人」—「物」—「權利」三者相互關聯的體系,並遵循平等、保護個體權利和自由等基本原則。無論在學校教育還是在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後才是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有義務在保障受教育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基礎上,保障其接受安全、公平、可選擇和高質量的教育。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要求各級政府和各學校「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構建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和參與教育治理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和法律方法來認知、思考和處理問題的高級認識活動。法治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規范公權力,保障私權利」。規范公權力,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主要通過憲法和行政法等法律來完成;而保障私權利就是由民法來實現。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民法思維,在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遵循學生法律地位的平等性,學生主體意識的自主性以及權利義務的一致性等基本原則,並依據民法典中的具體規則處理好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另外,民法典中的有關規定使教育法律中的相關條款有了更明確的所指。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受教育者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的權利,其中的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就在民法典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要求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有關「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的規定,都可以在人格權編中找到有關何謂「學生的人格」「歧視」和「侮辱」的答案。依法治教離不開學校教師和學生對民法典的廣泛適用。

自甘風險原則的確立要求學校不斷探索有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

近些年來,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肥胖率上升、心肺功能發育不充分以及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等問題已引起政府和公眾的高度重視。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依法依規予以問責。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之所以堪憂,與學校中不敢開展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學生在一些危險性的或者對抗性的文體活動中很容易受傷,受傷後的民事責任承擔又常常會產生糾紛,有的甚至引發校鬧。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第二十四條將公平責任規定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其中,「實際情況」的規定不明,使得法院或者教育行政部門從息事寧人的角度處理糾紛,加重學校的負擔,最終偏離「公平」的本義。民法典的第一千一百八十六條將上述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為「依照法律的規定」由雙方分擔損失,這一規定將自由裁量的權力從法官的手中收回到立法者手中,法官只能根據「法律的規定」來判定。由此看來,民法典生效後,公平原則的適用范圍因受制於其他法律條文的規定而變得極小,這無疑為從根本上治理校鬧、給學校松綁提供了法律依據。

與此同時,民法典明確規定:「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自甘風險原則的確立對學校及相關組織者開展文體活動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進而為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首先,「自甘」風險是一種風險評估後的理性選擇,一旦選擇了,參加者就自願承擔可能傷害的後果,其中蘊含的獨立自主的責任意識、理性精神和擔當意識是全面發展的人的最為重要的品格和精神;其次,所謂的自願參加通常要以「明示」的方式簽訂免責同意書(未成年學生需得到其監護人的同意),學生一旦簽訂了,則落字為憑,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和決策能力,恪守契約精神,形成法治觀念;最後,學生參加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創新,使學生在生機勃勃的活動中生發出無限的活力和美感,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堅韌性。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才能夠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當然,自甘風險條款如何適用於學生在校的體育活動,校方如何盡到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以及如何完善學生傷害事故的救濟機制,使作為組織者的學校和自擔後果的參加者無後顧之憂,既有待於法律法規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也需要學校的不斷探索和創新。

熱點內容
打官司要賄賂法官嗎 發布:2024-11-20 23:33:21 瀏覽:60
本佳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20 23:28:10 瀏覽:560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