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死亡判斷
『壹』 法律上一個人的死亡是怎樣界定的
關於人的死亡,學說上主要有脈搏停跳說、心臟停跳說、呼吸停止說、瞳孔放大、脈搏心臟停跳、呼吸停止的綜合說、腦死說等觀點的對立。在大陸法系國家,綜合說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腦死說正逐步變得有力 ;在英美法系國家,腦死說也是占據上風 。我認為,從死亡的不可逆轉性以及究竟人體的什麼器官死亡就會引起人不可逆轉的死亡這兩點出發,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脈搏停跳、心臟停跳、呼吸停止等已經不具有不可逆轉性,但從目前的醫學水平看,一旦腦死亡,則很難恢復其功能,所以腦死說的觀點有力化有科學的依據。
我國刑法學界一直把綜合說作為判斷死亡的標准
『貳』 刑法中的「致人死亡」怎麼看
刑法語境下的「致人死亡」加重結果 ——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為例 「致人死亡」——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在刑法中,卻不僅可以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還可以作為基本犯罪的加重結果或加重情節;不僅可以影響定罪,還可以影響量刑。但是如此重要的四個字,正是因為規范得過於簡單,在理論和實務工作中引起了紛爭。尤其是對於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中是否包括被害人自殺的情形,紛爭不斷。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對於刑法典的注釋,「致人死亡」在加重結果中,有的罪名不包括被害人自殺的情形,例如第二百三十六條強奸罪;有的罪名則包括被害人自殺的情形。例如第二百五十七條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同樣的四個字,在不同的罪名中卻有著不同的內涵,這對於以最為嚴厲的刑罰作為調整手段的刑法,以剝奪犯罪人政治權利、財產、自由甚至生命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刑法來說,是極不嚴肅和危險的。 我們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為例,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規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訴才處理。」如前所述,在全國人大法工委對刑法的注釋中,本罪的第二款「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包括被害人自殺的情形。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解釋有欠妥當,對於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是否應當包括被害人自殺,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從嚴格意義說,結果加重犯,是指行為人實施基本犯罪,引起了可歸責於行為人的加重結果,刑法對加重結果規定了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態。結果加重犯的成立必須是由於基本罪行引起了加重結果,作為原因行為的基本罪行,必須具有有規律地引起加重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即應當具有相當可能性或者必然可能性。[1]在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行為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是否會引起被害人自殺,不僅取決於行為人的暴力干涉行為,在更大程度上要取決於被害人的個人心理素質。我們試比較以下兩個案例,案例(一):甲,乙二人自由戀愛,丙為甲的母親,因為對乙不滿意,遂使用性質一般的暴力干涉,甲因內心痛苦無法承受而服毒自盡;案例(二):甲,乙二人自由戀愛,丙為甲的母親,因為對乙不滿意,遂使用性質惡劣的暴力干涉,甲因不願得罪母親而選擇與乙一刀兩斷。我們可以看出,行為人的暴力干涉導致被害人自殺的情形出現概率,並不隨著暴力性質的嚴重而增加,不具有有規律地引起加重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因而在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致使被害人自殺的情形不屬於加重結果,不能夠適用於本罪對於致人死亡的加重刑罰。相反,對於非自殺出現的被害人死亡的情形,從「常識,常理,常情」來認識,社會一般的民眾都清楚暴力程度越甚,致使被害人傷亡的情形出現幾率越大。 第二,從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果,在案例(一)中,甲僅使用一般性的暴力,但是因為致使甲自殺,需承擔二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加重刑罰,而案例(二)中,甲盡管使用性質惡劣的暴力,但是並沒有導致甲自殺,只需要承擔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我們可以看出,主觀惡性小,客觀行為並不嚴重的行為卻要承擔比主觀惡性大,客觀行為嚴重的行為更重的刑罰,僅僅是因為致使了被害人自殺。刑罰的裁量脫離了行為人的主客觀之間的統一,違背了我國刑法在定罪量刑上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陷入了「自陷理論」[2]的錯誤思想,違背了現代刑法意思責任原則,實質上是客觀歸罪的一種體現。 第三,刑法不僅僅是保護人民的法律,同樣也是保護犯罪人的法律,刑法不能一味的側重於懲罰犯罪人,安撫和滿足被害人及家屬或社會公眾的心理要求,以過於嚴格的責任苛求犯罪人,使其承擔本不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比如對於一個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我們不能因為其罪行罄竹難書,民憤極大,而順應民意違背法律將其處以極刑,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致人死亡」的理解,在刑法中如前所述,並不統一。既可以包括致使被害人自殺,也可以不包括。立法的模糊性,不僅給司法實踐帶來極大的不便,而且對於刑法的權威和尊嚴也會大打折扣。罪行法定這個現代刑法的首要原則,其前提條件即必須有明確的法律可依,過於模糊的立法,對於貫徹罪刑法定原則是致命的打擊,離開了明確的立法,罪行法定原則將會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稱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此外,刑法的目的和功能不僅僅是要懲罰犯罪,而且還要對潛在的犯罪人實施震懾和預防,如果刑法在規定上對於相同字眼出現不同理解,對於人民在理解刑法和遵守刑法上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削弱刑法的理解性和操作性,不利於預防和震懾潛在犯罪。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於「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不應當包括致使被害人自殺的情形,只有這樣,才能在我國徹底的貫徹在定罪量刑上的罪刑法定原則,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順應國際上意思責任主義的要求,
『叄』 怎麼判斷是否構成利用會道門致人死亡罪
利用會道門致人死亡罪的構成:
(一)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
(三)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正常的社會管理秩序;
(四)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利用會道門致人死亡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百條
組織、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破壞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組織、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蒙騙他人,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犯第一款罪又有姦淫婦女、詐騙財物等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肆』 刑法關於自殺
如果兇手自殺了,就不能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了。
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伍』 我國刑法中的死亡是怎樣定義的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每時每刻都會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於各種各樣的新的觀念都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改變,包括各種各樣的一些標准,都已經發生了改變。其中就包括了刑法當中的死亡,死亡的標准一直都是處在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中。以前人們常用的一個審核標准就是心臟驟停這種方式,呼吸消失等等。但是隨著社會的一個發展,法律中的死亡標准也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變,其中不僅僅只是包括心臟驟停,李傑夫妻消失,還包括了瞳孔反射的一個消失,並且還包括腦死亡。可以說死亡的標準是非常嚴格的,這對於醫療,以及法律標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陸』 刑法中死亡一人以上如何理解
刑法當中的嚴格術語不會使用死亡一人以上的表述的,一般是「致回一人死亡」答。我給你拆開來解釋,「死亡」是一種狀態,是生命的終結,我國現行刑法通說採用腦死亡的標准。「一人」,是指自然人,有生命的個體,沒有死亡的個體。「以上」,我國刑法當中,以上、以下,一般都包括本數,一人以上,包括1人。
『柒』 刑法上死亡是腦死亡嗎
法律上的死亡形式有兩種: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
宣死常見於自然人失蹤的情況,多用以調整民事法律關系,如遺產交割。一經宣死便作死亡論,但如若發現自然人實際上並未死便可「復活」。
生理死亡就是人體實質的死亡,目前主要分心肺死與腦死亡。刑法學上對於死亡的認定有多套標准,如單一的心肺死、單一的腦死、二元等效標准甚至還有心肺死與腦死兩者補充以期解決不同問題的觀點。
醫學上以腦死為主流,然而盡管醫學標准於法律標准有借鑒意義,兩者並不能必然等同。就當下而言,死亡的認定在刑法學界存在頗多爭議,但在實踐中還是貫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採取了一套綜合的、動態的、腦死與心肺死相互補充的標准。
『捌』 中國刑法里有幾種死法
1,刑事罪犯的執行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
2,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對死刑回犯的執行方式有兩答種:槍決、注射。
3,《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百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