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出台人民網

民法總則出台人民網

發布時間: 2022-03-12 04:09:22

A. 民法總則出台實施後,民法通則還有用嗎

民法總則並未涵蓋民法通則的全部內容,民法通則繼續有效,待民法典制定後民法通則使命算完成了。

B. 民法總則頒布時間和實施時間

我國沒有《民法總則》,現在使用的是《民法通則》。
《民法通則》,內1986年4月12日由第容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同時廢止。

C. 《民法總則》頒布之後,《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暫時還沒有廢除《民法通則》。

法律被廢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規定廢止該法律的以外,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到目前為止,國家沒有公布廢止《民法通則》的主席令,從立法程序上來看,《民法通則》目前沒有被廢止。

法工委的意見是,不廢止《民法通則》,繼續有效。」因此,目前《民法通則》也沒有被廢止。從官方的態度來講,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李建國2017年3月8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指出,「關於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關系。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在我國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此,民法總則草案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綜上所述,目前《民法通則》並沒有廢止,《民法通則》與《民法總則》同時有效並實施。

(3)民法總則出台人民網擴展閱讀: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民法總則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協調了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則與有關單行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規范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

民法總則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民事權利體系,強化了保護民事權利的觀念,在世界上開創了在民法總則中全面系統規定民事權利的立法模式,我國人權保護法治建設由此進入一個新時期。

D.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制定有什麼現實意義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協調了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則與有關單行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規范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標志著我國民法典編纂的第一步已經順利完成。

《民法總則》的制定不僅實質性地開啟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並成為民法典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體系的完善。

頒行後,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都要與《民法總則》進行協調,並以其所確立的立法目的、原則、理念為基本的指導,從而形成一部價值融貫、規則統一、體系完備的民法典。民法總則的順利通過,也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駛入快車道。

(4)民法總則出台人民網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是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專家學者反復討論和論證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制定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為民法典編纂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萬事開頭難。有了這個民法總則,接下來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也就順理成章,真正駛入快車道了。我們要深刻認識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進一步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

民法典編纂工作之所以能夠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環境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經濟體制基礎。

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民法總則的制定。

人民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E. 民法總則出台後,民法通則和民通意見是不是可以被完全拋棄了

《民抄法總則》的出台並不是拋棄了《民襲法通則》和《民通意見》。

《民法總則》實際上就是《民法通則》的修定版,是對《民法通則》的修定和完善,實為編纂《民法典》的上篇,下篇為分則。

F. 民法總則是從什麼時間開始正式施行

民法總則從2017年10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
《民法總則》第二百零六條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G. 出台的民法總則對今年的題有影響嗎

最新《民法總則》通過對司考民法命題的影響(必考)

從生到死,從簽合同做生意,到結婚生子繼承收養,老百姓的一切皆離不開民法,所以,民法也被稱之為社會生活的大網路,它直接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最新版《民法總則》作出126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55處,如將頗具爭議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下限由六周歲提高至八周歲;調整「好人」擔責的舉證責任分配,為緊急施救者減輕後顧之憂;採納學界建議,恢復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無效條款.還根據部分代表的建議增加保護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條款等

新增的民法總則對2017年民法命題有哪些沖擊?

看點1


基本原則體現新發展理念

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進行民事司法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草案第一章以確立民事基本原則為核心,並就立法宗旨、法律適用規則作出規定。在民法通則基礎上,草案結合30多年來民事法律實踐,確立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

綠色原則被寫入基本原則


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是此次草案的亮點之一。近年來,屢現劇組損害生態環境案例,電影《無極》攝制組為拍攝搭建了臨時建築物,破壞了碧沽天池周圍部分高山草甸和高山灌叢植被,對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最終,劇組被處以9萬元罰款,香格里拉縣分管副縣長因負有領導責任被免職。今後,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那麼就不僅僅是要停止侵害、賠償損失,還要恢復原狀。

草案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樣規定,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發展理念,與我國是人口大國、需要長期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這樣一個國情相適應。


「習慣」成為法律適用規則

在一些地區,入贅女婿對老人有贍養義務;拍賣的時候,拍賣師會習慣採用「三聲拍賣法」,「1、2、3」之後,槌落成交;國際貿易中,FOB這種術語成為了交易規則……這些大家普遍遵循的行為准則,或將都可以作為法院的判案依據。


此次草案對民事法律的適用規則作出了規定:一是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二是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也就意味著,「習慣」今後也可以作為法律淵源,允許法院在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時候可以適用當地習慣來審理案件。

為什麼要把「習慣」寫入民法總則?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是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情況復雜,而法律永遠落後於現實,不可能面面俱到,立法者本身的預見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現階段習慣還是有適用的餘地,一些民間的善良風俗。」立法者本身的預見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從法律本身發展來看,最早的法律就是由習慣演變而來,來源於習慣。他同時強調說,適用習慣的一個前提是法律沒有規定,這種情況下,才能適用習慣。換言之,習慣是法律的補充。

看點2


自然人民事主體更完善

民事主體是民事關系的參與者、民事權利的享有者、民事義務的履行者和民事責任的承擔者,也是構建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礎。明確民事主體及其規則十分重要,而自然人則是最重要最古老的民事主體。此次,草案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對自然人制度作了多項完善。

明確胎兒具有繼承受贈等權利

還沒有出生父親就去世了,這個胎兒可不可以繼承父親的財產?母親懷孕的時候,胎兒就遭受了人身傷害,那麼出生後,孩子可不可以提起侵權賠償訴訟來維權?這些在以往的民事立法中是找不到根據的,這也就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判案缺乏相應的依據,造成法律對胎兒權利保護不足的後果。


草案專門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草案第17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下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准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同學把自己的一支筆送給了同桌,這個行為會不會在法律上被認可呢?父母離婚,法官是不是可以根據一個8歲孩子的選擇來判決撫養權歸誰?這些問題的解決就要看這個孩子是不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識,草案根據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草案第20條規定:「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為什麼會定為六周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適時解釋說,主要考慮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適當降低年齡有利於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地尊重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此外,這一調整也與我國義務教育法關於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須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相呼應,實踐中易於掌握、執行。

看點3


解決監護「空對空」難題

貴州畢節四名留守兒童因父親長期在外打工、母親被人拐跑,而在家中集體自殺;親生父親性侵自己的女兒;失能老人因無人照料而被餓死……近些年來,不斷有這樣的悲劇發生,成為全社會之痛。


作為保護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監護制度對彌補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能力不足十分關鍵。但對於監護制度,我國現行法律中雖多有涉及、從制度上講似乎很完善,當一種監護缺位,似乎立刻可以用其他的監護彌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監護制度無法落地,這也是我國監護制度一直存在的最大問題。

針對現行監護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草案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對監護制度作了完善,明確了父母子女間的撫養、贍養等義務,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並就監護人的確定、監護職責的履行、撤銷監護等制度作出明確規定。

擴大被監護對象范圍

伴隨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監護成為了問題。現行民法通則只規定了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監護,成年人的監護則一直是空白點。此次草案彌補了這一空白,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也是被監護人。這就意味著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辨識認知能力的成年人,也被納入到被監護人的范圍。這些調整將有利於保護智力障礙者等人群的人身財產權益,也有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好地維護老年人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成為很多人糾結的問題。一些失獨家庭的父母想選擇一個自己信任的人將來作為自己的監護人,但是卻沒有法律依據。此次,草案第34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承擔監護責任。」

有專家解釋說,這一規定明確了成年監護制度所特有的監護人決定方式——意定監護,即成年人可以在自己智力正常的時候,預先選定自己信得過的親友或社會保障機構,作為自己的監護人,待自己年老智力衰退時,由自己選定的人擔任監護人。

此外,為強調家庭責任,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草案同時增加規定:「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負有贍養、照顧和保護的義務」。

民政部門把監護責任「頂到前面」

2015年2月,首例由民政部門申請撤銷父母作為孩子監護人資格的案件,在徐州市銅山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最終法院撤銷父母對女兒的監護權,指定徐州市銅山區民政局為孩子的監護人。該案成為《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正式實施後的典型案例。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治理能力的提高,不少觀點都認為應當強化國家監護職能,在監護人缺位時由政府民政部門及時補位。此次,草案第33條規定:「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

對於這一規定,有專家表示,將促使民政部門真正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承擔監護監督責任。而且,從未來著想,由政府主導的養老院應發揮更大力量,因此讓民政部門來承擔相應監護職責是符合我國實際的。

完善撤銷監護制度

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實施侵害被監護人利益行為的惡劣事件。而現行法律僅有原則性規定: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草案第37條細化了撤銷監護人資格的具體情形,包括: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那麼,人民法院就可以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並根據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新監護人。

嚴格恢復被撤銷監護權條件

曾引起廣泛關注的「南京虐童」案,男童養母李征琴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法院同時認為李征琴在今後較長時期內不再適合收養、監護兒童。不過,據媒體報道,在李征琴出獄後,男童仍然願意跟她一起生活,並表示「不恨養母,都是為了我好」。辦案人員也曾經介紹說,「小孩多次向檢察機關表達了想見媽媽的意願」。

基於此,草案賦予了原監護人「悔改權」。草案第39條規定,「被監護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後,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確有悔改表現的,經其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願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看點4

結合國情創新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項基本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出現,法人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現實當中,各類公司、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大量的存在並進行了大量的市場交易行為,從社會經濟生活角度講,完善法人制度對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意義極為重大。可以說,法人制度是此次民法總則的立法重點,也是從一審以來社會意見反響最多、內容變化最大的部分。

適應需要創新法人分類

現行的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4類,即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法通則的法人分類已經難以適應新的情況,有必要進行調整完善。

為了反映不同法人在性質上的根本差異,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引導、規范和保護,促進其健康發展,並與我國民眾的基本認知相符,草案遵循民法通則關於法人分類的基本思路,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要求,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

賦予村委會居委會法人資格

鑒於目前有一些法人組織的設立和終止都相當特殊,如果按照營利法人或者非營利法人來區分不合適,根據現實需要,草案特別設立了特別法人一節,將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規定為特別法人。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我國特殊的經濟制度。從一審到三審,一直有意見要求明確賦予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從調研結果來看,意見也十分一致,草案最終明確賦予了其法人地位,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有利於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一直以來,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雖然在憲法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都有自己的法律地位,但是沒有明確的民事法律地位。調研發現,現實中由於沒有民事主體身份和地位,很多村委會代行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時無法從事一些民事行為,比如簽合同,去銀行開戶等等,阻礙履行公共管理事務。鑒於此,草案做出了明確,規定居委會、村委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看點5

加大民事權利保護范圍

保護民事權利是民法的核心,也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務。草案繼承了民法通則的做法,設專章規定民事權利的種類和內容。這一章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要求,凸顯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作為宣誓性的要求,這也為民法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

在人身權利方面,草案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在財產權利方面,草案規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債權、繼承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

增設「個人信息保護」條款

2016年8月19日,山東省臨沂市羅庄區學生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被騙走9900元錢的徐玉玉與父親一起去派出所報警,回家途中身體出現不適入醫院搶救,8月21日搶救無效死亡。事件一經報道,社會反響強烈。

針對電信詐騙、網路詐騙現狀,一些業內人士提出,雖然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等法規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作出了一些規定,但是並未起到相應的作用。「個人信息保護」也應該作為民事權利,從民商法、侵權法的角度破解電信詐騙、網路詐騙難題。

考慮到在信息化社會,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保護尤為重要,個人信息權利是公民在現代社會當中享有的重要權利,草案專門做了針對性的規定。草案第114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應當確保依法取得的個人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

有意見認為,之所以把個人信息保護納入民事權利,其目的在於避免個人信息被濫用,一旦被濫用,那麼受害者可以從侵權法的角度維權。

網路虛擬財產納入民法保護范圍

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全會都強調,要完善對民事主體財產權益的保護。草案此次明確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民事主體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同時,草案第120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為了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體現時代性,草案還專門規定對網路虛擬財產和數據等進行保護。草案第131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草案同時加大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規定民事主體對作品、專利、商標、地理標識、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知識產權。對比民法通則,其中的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均為此次新增內容。

看點6


鼓勵見義勇為行為

見義勇為時造成受助人損害,做了好事還要賠償,這幾年,在見義勇為方面發生了很多典型案例。因此,此前的常委會審議當中,一些常委會委員一直都提出要重視這個問題,要求法律予以明確規定。今後「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救人未果反被追責」這種情況或將得以改變。


為了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草案第187條明確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救助人因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同時,草案第188條還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與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看點7


訴訟時效適應實踐需要

為了不讓法律權利睡大覺,法律規定了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權利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鑒於目前社會經濟活動發生重大變化,此次草案對訴訟時效做出重大調整。

一般訴訟時效擬由2年增至3年

熟人之間借錢,司空見慣。但是錢借出去後,礙於情面,有時候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張口要求還錢,也不願意打官司,覺得可以先商量,這樣一來,很容易一不留神時間就會過個幾年。但如果照現行民法通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的規定,有人欠了你的錢卻又不還,就要在兩年內把他告上法院,否則就屬於超過訴訟時效,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伴隨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要求權利人在2年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權利顯得過短,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利,有必要適當延長。同時,考慮到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經濟流轉,通信手段的現代化使行使權利更加方便,導致普通時效期間縮短的趨勢,草案在吸收司法實踐經驗後,對民事訴訟時效做出修改,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現行的2年延長為3年。

未成年人受性侵成年後仍可「算賬」

有調研顯示,農村留守兒童數字在不斷擴大,而受社會傳統觀念影響,一旦這些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受害人家屬覺得很恥辱,不少人都不願、不敢公開尋求法律保護,有的受害人成年後開始自己尋求法律救濟,卻往往已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即使法院受理案件,依據現行訴訟時效規則,也不可能獲得勝訴判決,導致這類案件的加害人往往能夠逃脫法律懲罰,造成受害者終身遺恨。


為了更好地保護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利益,給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草案此次對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案件的民事訴訟時效起算規則作出重要調整。草案第194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這就意味著如果兒童期遭遇了性侵害,那麼即便當時沒有主張自己的權利、追究侵害方的責任,年滿18周歲後仍可以「秋後算賬」,要求侵害方給予民事賠償。

H. 請問民法的出台,指的是民法通過發布還是民法開始實施

民法的發布。我國現今沒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准確來說2017年國慶之際出台了《民法總則》。但這只是總則,還有《物權法》、《合同法》等分則的陸續出台才算得上中國大陸擁有完整的民法體系。在《民法總則》出台之前我們的國家一直有《民法通則》還有各分則實施的,只是缺乏後續的正式場合出台更加完善的民法分則和《民法總則》一同形成完整的中國民法體系而已。

I.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法條是怎樣規定的

在民法總則中有關見義勇為的法條:

一、《民法總則》第183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二、《民法總則》第184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9)民法總則出台人民網擴展閱讀: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民法總則中見義勇為的規定: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這與緊急避險的有關條款中的法律原則一致。這是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在法律上對見義勇為者賦予一種請求權。

2、條文特別強調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這是對以往相關法律規定的一種突破。「可以」並不是強制性的義務,是任性的規定,是道德上的鼓勵。很多見義勇為者所受的是人身傷害,得了好處的人對見義勇為者酌情進行補償,體現出法律提倡對見義勇為者進行獎勵的道德導向。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願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民法總則,為見義勇為者「護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J. 民法總則正式施行,到底對普通人有什麼樣的影響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部共206條的總則,被稱為「民事權利的網路全書」,將影響每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我們假設一個名叫「小明」、壽命75歲的中國人,在從搖籃走向墳墓的約27375天里,看看總則將如何保護好他(她)的一生。本報記者采訪了民法學、商法學專家,一起講述「小明」一生與總則的故事。

6老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來稀,小明也終將老去。中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顧。

不過,小明不用擔心「老無所依」。總則首次增設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小明可以與兒女或者養老院等事先協商,自己設定監護人。等到小明年老喪失或者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時,由自己設定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如果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監護爭議,總則還規定了「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在給小明指定監護人時,會優先尊重他(她)的真實意願。

謝鴻飛表示,這是為了防止老人在進行一些重大交易時受到損失,並充分保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無兒女,政府民政部門或者當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也會「托底」,擔任監護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小明留下的財產,將按其生前意願得到妥善處理,哪怕他(她)指定贈予當時仍是母親腹中的胎兒,仍受法律保護。

這就是作為中國人的小明一生可能與民法總則發生的故事,總則的溫暖將呵護每個中國人走完一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孫憲忠教授所說,有了民法總則,13億中國人的生活之路將走得更安全、更踏實、更有平等機會、更有尊嚴。

熱點內容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
女法官電視劇 發布:2024-11-20 18:43:58 瀏覽:865
侵權法的社會功能 發布:2024-11-20 18:30:50 瀏覽:786
中國司法部官網查詢 發布:2024-11-20 18:25:33 瀏覽:819
司法部熊選國仕途 發布:2024-11-20 18:22:38 瀏覽:36
合同法146條 發布:2024-11-20 18:03:36 瀏覽:909
知名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好 發布:2024-11-20 17:51:29 瀏覽:374
林奕含法院 發布:2024-11-20 17:42:14 瀏覽: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