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誠實信用原則
㈠ 民商法中的誠信原則
作為基本法律原則的誠實信用原則,在民商法體系中,其自身具有雙重調整性、普遍規范性和較強伸縮性的法律特徵。這里所說的雙重調整,一是指道德調整,二是指法律調整。道德調整是以道德手段,用道德力量,通過主體的內省自律來規范其民事行為。它要求市場經濟的參與者,要老實、本份、守信,做高尚文明的「誠信商人」。法律調整則是以法律手段,用法律力量,通過對主體外在約束來規制其民事行為。它要求民事活動主體要依法行使權利,如實履行義務,做時尚進步的「守法公民」。普遍規范性是相對於具體規范而言的。它表明了對民商法具體規范預先設定的確定的事實狀況,具體的權利義務,相應的法律後果所具有的一般性指導與普遍化規制。普遍規范所提供的一般價值標准,一般行為模式和一般責任形式,具有廣泛適用性,從而使之成為「萬能條款」、「帝王規則」。總之誠信原則的存在價值不僅在於通過它能夠准確地理解和適用民商法,而且在民商法沒有具體規定時,還「可以直接作為判案的依據,具有在個案中可資援引的規范意義」[4].較強伸縮性是指其不確定性。無論是從外延還是從內涵來看,誠實信用的這種表述本身就是模糊和不確定的。因此也就必然地導致了誠信原則其內容的極度膨脹和范圍的無限擴張。從而使之遠遠超過了其他一般條款,呈現出了未形成、不確定的,「白紙規定」的法理特徵[5].如此,基於社會背景、法律基礎和個體心態的不同,人們對其也就會自然地有不同的理解。而「立法者正是通過這種空白委任狀,授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權,使之能夠應付各種新情況新問題。」[2]
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是立法者授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對於相對封閉規范的大陸法系成文法而言,似乎並不常見。然而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活動是復雜多變的,人類歷史是永恆發展的。它不因法律上的某些固有規定而停滯不前。這就要求我們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法律的修、補、廢、立工作。但是我們又不能因此而朝令夕改,廢立無常,而要保持法律的相對穩定性。因為這不僅是維護法律尊嚴之需要,而且也是我們依法辦事之必然。另一方面,法官在審理具體案件時,既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又不能「只唯法」(條文規定),「只唯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我們不能想像:法律就是一架自動售貨機,案件事實就是硬幣,而「投幣———出判」就是法官們的審理[2].事實上法官們在審理具體案件時,總是要充分考慮到現實的政治、經濟、倫理等諸多因素,總要將一般抽象的行為規范具體化。如前所述,一切法律規范,哪怕是再具體不過的法律規范,也都是對人們行為規則的一種抽象與概括。而立法者無論如何極盡之能事,也無法徹底涵蓋這復雜多變的「大千世界」。為此,立法機關考慮到所定立之法不能窮盡諸多難以預料情況之客觀事實,而不得不把補充和發展法律的部分權力授予司法者,即以某些「模糊規定」或「不確定規定」的方式,將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交給法官[2],以求得抽象的立法公正與具體的司法公正的有效「對接」,使之珠聯璧合。而在這一過程中自由裁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我們有理由說,民商法上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一般規定,意味著對司法活動能動性與創造性的認可。
三、適用范圍與功能作用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商法中的地位是伴隨著其適用范圍的擴大和功能作用的提高而逐步確定起來的。當然擴大和提高也絕非一蹴而就。其實,雖然早在羅馬時代就有了類似於今天誠實信用意義上的道德觀念被引入法律,但卻並沒有「誠實信用」這一明確概念出現在法律條文中。即使有相當於誠信之意的「惡意抗辯訴權」,其在法典里也不是從正面加以規定的。它只是賦予了當事人對「惡意」抗而訴之之權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你不誠實守信,我就訴諸法律,尋求法律保護。1789年法國大革命成功後,拿破崙直接領導了民法典的創制,並於1804年正式頒布了《法國民法典》。該法典在其合同自由的旗幟下,於第1134條也謹慎地規定了「契約應以善意履行之」,雖然在個人本位法律思想影響下,這種規定只能是當事人意思自治之補充,而無太大的實際意義,但畢竟有了契約當以「善意」而為之之「誠信」本意。到了1863年的《撒克遜民法典》時代,其第858條就已明確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外,應誠實信用,這里雖明確無誤地提出了誠信概念,但其適用范圍卻只限定在當事人之特別約定之內。換言之,契約自由之功效高於誠實信用之效力。1896年基於社會本位法律思想指導而創制的《德國民法典》,為更好地調節各種民事糾紛、協調社會經濟關系,給法官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將誠實信用理所應當地推上了履行債務之基本原則的地位上,該法典第242條秉筆直書:債務人須依誠實信用,並照顧交易慣例,履行其給付。而瑞士的民法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將誠實信用原則一步到位地推及到了一切權利的行使和一切義務的履行層面。《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實信用原則而為之。戰後日本在其重新修訂民法典時,吸收借鑒了上述各國關於誠實信用的有益規定,更是將誠信原則作為統帥民法之基本法律原則,寫進了《日本民法典》總則編第1條第2款之中。時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台灣民法則將誠實信用推至巔峰,「創世界最新之立法例」。其《民法典》總則第148條第2款關於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之規定系屬「萬能條款」堪稱「帝王規則」。它君臨民法之全域,盡吹誠信之新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合同法》,順應現代民法理論世界性的發展潮流,其有關一切民事主體,從事一切民事活動,均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一般規定,將誠信原則鄭重地推上了民商法基本法律原則的地位上,從而使其得以更好地發揮出應有的功能與作用。
㈡ 商法的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商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四點: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1)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2)誠實信用;3、 促進交易迅捷原則:(1)交易簡便;(2)短期時效;(3)定型化交易規則;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商法的基本原則是商法具體規則與抽象的商法價值的交匯點,是現代商法性質的集中體現。現代商事活動,隨著交易標的額的增大、交易手段的復雜、交易周期的加快、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風險日益加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八十一條 編造並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的從業人員,證券業協會、期貨業協會或者證券期貨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故意提供虛假信息或者偽造、變造、銷毀交易記錄,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㈢ 應怎樣理解民法總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總則》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此即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要求人們從事民事活動應當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善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按《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誠實信用即是懷有善意、誠實、公開、忠誠沒有欺騙或欺詐,具有真實、實際,沒有假裝或偽裝的。誠實信用原則,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待他人誠信不歁,二是對自己的承諾要信守不怠。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地位突出。「誠信原則之作用力,世罕其匹,為一般條項之首位」,因此,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甚至被稱為「帝王原則」。亞當·斯密說過,「與其說效用、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信用、誠信、正義是這種基礎……,而信用、誠信、正義則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支柱松動的話,那麼人類社會這個大廈就會頃刻間土崩瓦解。」早在羅馬法時期,誠實信用原則已經確立。根據羅馬法的誠信契約,債務人不僅要依據契約條件,而且要依據誠實觀念完成契約規定的給付;依裁判官法的規定,當事人因誤信有發生債的原因而承認債務,實際上該原因並不存在時,可以提起「詐欺之抗辯」,以拒絕履行。近代以來,由於19世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誠實信用原則逐步確立為民法契約的基本原則。1804年《法國民法典》1134條規定,「契約應依誠信方法履行。」1863年《薩克森民法典》第158條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應遵守誠信,依誠實人之所應為者為之。」1900年施行的《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契約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誠信以解釋之」。第242條規定,「債務人負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信義,以為給付之義務。」19世紀末葉以後,法律從個人本位向團體本位發展,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適用范圍逐漸擴大。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信為之。」首次以法典的形式將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由債權債務關系,擴充到民法中的一般權利義務關系,從契約的原則上升為整個民法的基本原則。隨之,日本民法典第1條第2款規定,「權利行使及義務履行必須遵守信義,以誠實為之。」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48條第2款規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美國統一商法典》亦采此原則,第1-304條規定,「履行或執行本法范圍內的每一合同,應負誠實信用義務。」《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205條規定,每一合同的每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與執行中負有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國際法律文件如《國際商事合同通則》(PICC)第1.7條、《歐洲合同法通則》(PECL)第1:201條、《歐洲民法典草案》(DCFR)第一編總則第1∶103條,受《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及《統一商法典》影響,將公平與誠實信用合稱為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或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good faith and fair dealing)。
中國歷來強調誠信原則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律。新中國民法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首見於《民法通則》,其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1999年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此後相關民事立法大多明確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特別是交易法中的基本原則地位已經確立下來。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13條增加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擴展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成為民事法律的通用原則。
但目前,我國誠信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契約精神不足、合同欺詐、電信詐騙、金融詐騙、假冒偽劣食品葯品、過期疫苗、股市虛假信息、虛假廣告、山寨產品、仿冒知識產權、老鼠倉、上市文件造假、虛假訴訟、逃避債務執行等等不誠信、嚴重失信的問題很多,現象較為普遍。在國家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689萬例,限制628萬人次購買機票,限制229萬人次乘坐高鐵。依法懲治拒不執行裁判行為,司法拘留1.6萬人,追究刑事責任2167人,讓司法裁判真正成為懲治違法失信的利劍。因此,民法總則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認同。
當然,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從私法到公法的擴張誠實信用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也是一項以道德為內核而具有強制力的法律規范。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也始終處於變動的發展之中,不僅從道德上升為法律,而且從最初僅作為債之履行規則,擴展至私法上一切權利義務履行之規則,從僅僅規制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原則,擴展至調整當事人與整個社會利益的平衡,現在已經延伸到公法領域。我國古代荀子從誠實信用對國家強弱的影響角度,強調了誠實信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1931年德國帝國法院在一項判決中明確宣稱「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於一切法律界,且包含公法在內,皆得適用之。」公法學者拉邦德也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一如其在私法之領域,可以支配公法之領域。苟無誠實與善意,立憲制度似難實行。誠實與善意,為行使一切行政權之准則,同時亦為其界限。」
㈣ 有關於誠信的法律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 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二條: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
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4)商法誠實信用原則擴展閱讀:
守則釋義:
守則共12句,分為總述(第1,2句)、政治誠信(第3,4句)、學習科研誠信(第5,6句)、交往誠信(第7,8句)、經濟誠信(第9,10句)、就業誠信(第11,12句)五部分。
單句採用五言形式,為「2+1+2」句式,即「名詞(副詞)+動詞+名詞(副詞)」。在音韻上,偶句押韻,押ing(in)韻。
總述兩句,總領全文,論述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是為人處事之本、養德修業之源。
分述
在政治信仰方面,從忠誠報祖國、銘記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政治立場等角度出發,倡導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誠信為價值取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勇擔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踐行政治信用。
在學習科研方面,從追求真知、創新學術科研、真實評優評獎、嚴守考試紀律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堅守誠信學習品德,杜絕學術欺詐、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科研風氣。
在人際交往方面,從師生交往、同學交往、網路交往等角度出發,提倡大學生以誠實守信的人格素養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在經濟生活方面,從大學生日常花銷、校園兼職、助學貸款等角度出發,要求大學生科學理財、守信還款,自覺抵制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不正之風,將誠信作為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在就業創業方面,從求職自薦、簽訂協議、踏實工作、履行義務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遵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將誠信理念貫穿職業生涯始終。
㈤ 簡述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表現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法理念——實質正義,並力求其發揮至極至,因此,因此,當事人依照其約束自己和他方當事人的民事行為,而直接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載於《民商法論叢》、地點,1989年第4期,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必須遵循以下幾個條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而依據這些價值觀念:20世紀,這種補充地位是相對於其它現行法規定而言的,才會對有關當事人起到實際上的約束作用,並當然地適用作為私權表現形式的誠實信用原則,其他各方當事人並不能直接向對方主張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誠實信用原則作為行為准則,其效力也歸於無效,當其中一方當事違反有關規定時,首先應尊重這種體現為民事權利的私權,適用誠實信用則時,也決定了這些規則只能處於補充性地位。
㈥ 誠實信用原則也是我國民商法的什麼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及其經濟基礎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是高度專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范屬和價值判斷准則。(一) 平等原則;(二) 自願原則;(三) 公平原則 ;(四) 誠實信用原則;(五) 守法原則;
(六) 公序良俗原則
㈦ 商法的八個基本原則有哪些,其中獨屬於商法的三個原則是哪些
維護安全交易,鼓勵交易原則,促進交易迅捷原則,特有的吧
㈧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商法基本原則如下: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強化商事組織原則要求提高企業素質和完善企業結構。我國軍工企業在改革中存在著很多障礙。於是針對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應遵循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三個方面。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在商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8)商法誠實信用原則擴展閱讀:
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強化企業組織。
1、提高企業素質。主要依靠兩套法律機制,一是企業融資和確保企業財產基礎的法律機制,二是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實現資產優化組合的法律機制,如破產、重整、兼並制度。
2、完善企業結構。包括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和協調企業內部關系。
二、提高經濟效益。
1、商法保護產權,主要體現在界定產權和維護其權威上,包括在產權受侵害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救濟。
2、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著可以低成本地進行交易,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破產法對維護信用有積極的作用。
三、維護交易公平。
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權原則、禁止內幕交易等,體現了平等原則。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等,體現了誠信原則。
四、保障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