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開要求
9、在法院網站公開執行案件的立案標准、收費標准、執行風險、執行規范、執行程序等信息。專在執屬行案件信息查詢系統中公開當事人情況、立案信息、被執行財產信息、執行過程中形成的法律文書、執行中止情況和理由、結案信息、執行異議信息以及變更、追加被執行人階段的聽證信息等。(5分)
10、人民法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劃撥等重大措施後,應當及時將有關情況告知雙方當事人。公開選定評估、拍賣機構的條件、程序,向社會公布選定的具有相應資質的鑒定、評估機構、拍賣機構名單。案件執行中委託評估、拍賣的,向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公開評估、拍賣的過程和結果。(5分)
11、人民法院通過報紙、網路等媒體公布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被執行人的基本信息、財產狀況、執行標的等信息。人民法院未按照規定的期限完成執行行為的,應當及時向申請執行人說明原因。(5分)
㈡ 法院審理案件是否都應公開進行
除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外,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公開。公開審判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向群眾公開,即除了合議庭評議案件外,允許群眾旁聽案件的審理;二是向社會公開,即允許新聞記者報道公開審判的情況,將案件公諸於眾。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以下案件可以不公開審判: 1.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國家秘密指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只限於一定范圍內的人員知悉的事項。在民事案件中涉及的國家秘密主要有:有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以及其他經國家保密工作部門確定應當保密的國家秘密事項。 2.個人隱私案件。個人隱私涉及當事人私生活中不宜公開的內容,擴散出去易產生不良影響。 3.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離婚案件涉及當事人感情問題,有的還涉及個人隱私,為了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商業秘密一般指技術訣竅等對企業發展有重大影響、泄露出去會損害企業合法權益的技術情報、資料等。商業秘密不公開,在國際上早已通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技術情報的保密意識和要求也日益增強,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當事人可以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為由,申請不公開審理。但案件是否涉及商業秘密,以及案件標的是不是商業秘密,應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案件的具體情況認定,人民法院認為不屬於商業秘密的,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不應准許。
㈢ 如何實現司法的公開公正
您好,
一、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作為法官,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不難,難的是把司法公正作為畢生的追求。為此,法官要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把司法公正作為信仰來追求,內化於心,化外於行。(1)法官要以奉法為魂。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也是法官最高的價值追求。對法官來說,司法不僅是一種職業,而是為之獻身的事業,只有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對法律始終保持忠誠敬畏之心,才能做到恪守公平,秉持正義。(2)法官要以擔當為榮。法官承載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使命,不可避免成為利益沖突的焦點,這就要求法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只有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才能做到信念堅定、執法為民、勇於擔當、清正廉潔。(3)法官要以守正為本。「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法官只有堅守職業良知,才能在實現司法公正的追求中,不役於外物,不困於心。公平正義的形象需要優良作風來支撐,這要求法官把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與司法作風建設統一起來,自覺加強司法職業精神的鍛造、司法禮儀的培訓、道德操守的養成和日常行為的規范。
二、了解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
「公正自在人心。」衡量司法公正的標准,既要看裁判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更要看裁判是否符合公眾的司法需求。司法權的人民性源自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觀,司法只有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需求才是公正的,法官要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實現司法公正。(1)貫徹為民宗旨。在社會主義中國,忠誠於法律與忠誠於人民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正司法必須以體現為民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法院要開門納諫,深入群眾搞好調查研究,積極回應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司法工作要反映群眾聲音,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2)服務社會民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服務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職責。隨著改革深入和社會發展,對民生領域的司法需求,法院要及時跟進,保障到位。(3)關注特定群體。增強裁判的社會可接受性,很重要的是契合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每起案件背後都反映了特定群體的司法需求,如農民工討薪糾紛、房屋拆遷糾紛等。司法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實現實質公平正義。
三、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恆的價值追求,也是法律的精神內核和立法的倫理基礎。法律不可能為所有社會關系量身定做,不可能預見可能發生的所有情形,這就要求法官要深刻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正確適用法律。(1)准確理解法律精神。在馬克思看來,法是「人的行為本身的內在的生命規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覺反映」,人們服從法律「也就是服從他自己的理性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法律精神是本質的、鮮活的、抽象的、前瞻的,但法條是表面的、刻板的、具體的、滯後的。法官要善於抓住本質,領悟立法本意,將法律精神活用到個案中,使裁判富有生命力。(2)體現主流道德觀念。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定意義上講,廣泛的民意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道德訴求。司法裁判要堅持法律評價和道德評價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普遍認知和共同感受。(3)自覺融入社會生活。法律規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法官要從社會生活中探究法律規則的本源,了解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與規則習慣,善於總結和運用群眾公認的常識與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定范圍內貼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四、具備卓越的司法操作能力
司法的本質是經驗,正如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所說:「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司法作為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法官具備卓越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經驗的積累。(1)司法實踐經驗。對規律的認識,要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經歷越多,對規律的理解才越深刻,運用才越自覺。只有經過司法實踐錘煉,才能准確把握審判規律,更好指導辦案實踐。(2)社會生活經驗。法官首先是社會人,其次才是法律人,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感同身受作出公正裁判。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不可逾越,不可復制,法官的成長背景、情感認知、個人偏好,都會影響對法律關系的判斷,甚至同一法官在不同時期處理近似案件,結果也不盡相同。(3)專門工作經驗。隨著審判專業化要求的提升,法官的專門工作經驗已成為司法能力的重要來源。比如,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有必要從政府相關部門法律專家、長期從事知識產權研究的學者、具有豐富辦案經驗的律師中遴選法官,提高案件審理的公信力。
五、科學的程序制度設計
訴訟程序是司法活動的基本載體和外在表現,是人們感受司法公正的主要途徑。構建科學的程序制度,包含三個關鍵詞:(1)公開。司法活動要讓群眾看得見、聽得懂、信得過。雖然結果公正,但程序公開不夠,群眾也會認為存在「暗箱操作」,產生合理懷疑。抓鬮是群眾議事決斷的常用方式,因操作簡單,公開透明,人們對結果信服接受。司法活動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不可能像抓鬮那樣隨意,但公開透明的程序設計理念是相同的。(2)民主。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體現,是人民行使司法權的有效途徑。當前,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越性,就是要貫徹黨的司法群眾路線,通過程序安排拓寬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保證群眾在司法活動中的話語權,進而提升司法公信力。(3)對等。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舉證責任分配要堅持對等原則,確保法官恪守中立,裁判不偏不倚。
六、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
加強法院內部監督,要重點完善三項制度:(1)合議庭、審委會制度。要充分保證審委會委員、合議庭成員能夠獨立發表意見,敢講真話、講實話,真正發揮集體把關作用。完善審委會討論案件工作機制,讓審委會委員走到前台,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可以組成大合議庭直接審理。(2)審級制度。要強化審級獨立負責,提高一審、二審質量。進一步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上級法院要履行監督指導職責,改進監督指導方式,通過訴訟程序和案例指導,規范自由裁量權行使。(3)迴避制度。個別法官與當事人、律師不正當交往,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對此,除依照訴訟法實行訴訟迴避外,要嚴格落實法官任職迴避和交流制度,規范接待制度,保持法官與律師、當事人的正當關系,消除一切可能影響公正司法的情形,維護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
七、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
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冤假錯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高效的糾錯機制。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重審的案件,被告人上訴或檢察院抗訴,二審法院不得再發回重審。嚴格落實法律規定,能夠有效防止案件多次發回重審「翻燒餅」。要充分發揮審判監督的價值,提高再審效率和質量。(2)科學的防範機制。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將訴訟各環節納入風險管控,及時預警。落實證據裁判制度,提高收集、採信證據的質量,堅決排除非法證據,切實達到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3)嚴格的問責機制。當前,權責不明是司法問責落空的主要原因。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最根本的就是按照權責一致原則,使裁判權回歸主審法官、合議庭,在此基礎上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形成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權運行機制。
八、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
法官不是「官」,但需要像「官」一樣,建立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保障法官依法履職。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官職業保障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身份保障。法官是奉獻的職業,在法治環境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也是有風險的職業,這種風險更多表現為法官身份的不確定性。身份保障機制不完善,造成法官辦案畏首畏尾,考慮法外因素超過法律因素,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我們應積極推進法官管理分類改革,法官身份的取得、職級晉升、社會地位都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特別是法無明文規定不得調離法官崗位。(2)經濟保障。要建立起薪酬與付出相適應的經濟保障機制,提高法官的收入水平,調動法官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保留骨幹,預防腐敗。(3)安全保障。近些年,因當事人對判決結果不滿,報復殺害、毆打法官的案件時有發生。要加大對法官人身、家庭安全的保護力度,為他們公正司法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九、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審判管理事關審判質效、公平正義和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三大管理』的核心,是一項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和長期性的重要工作。」構建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淡化行政管理色彩。明確院庭長等行政領導審判管理職責,主要集中在程序事項審批、審判宏觀指導、審判質效監督以及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等方面,不幹預具體案件處理,防止審判管理權的濫用。(2)堅持科學民主管理。服務審判是審判管理的基本定位。構建科學的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質量評查、法官技能考評、審判運行態勢分析的審判管理體系。探索建立審判管理委員會,讓一線法官參與進來,注重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將審判與管理銜接起來。(3)增加信息技術含量。審判管理,最重要最基礎的手段是信息化。只有把審判管理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才能提高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效率。此外,要重視加強司法統計、質效考核、基礎理論研究等管理工作,為司法改革提供准確翔實的基礎數據。
十、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司法公正建設不能閉門進行,必須與國家法治建設其他環節相銜接,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我國法治建設起步比較晚,法律文化傳統中還存在許多與法治不相融的成分。構建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體制環境。構建現代司法體制,核心是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消除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人民法院要建立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的登記備案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審判機關與其他司法機關依照憲法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2)社會環境。受幾千年「人治」傳統影響,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度不高,「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的現象仍然突出。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加強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推動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
㈣ 審判公開屬於程序正義的哪個要求
審判公開屬於程序正義的參與性原則要求。
程序公正,是指制定和實施法律、法規、條例及其他政策時應遵循公正合理的程序(流程)安排。程序公正的基本特徵有普惠性、公平對待、多方參與、公開性、科學性等。程序公正的意義在於:有助於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有助於協調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有助於限制政府權力對於社會公正可能的不當干擾、有助於減少社會公正實現過程中的技術性失誤、有助於形成社會成員對社會的普遍認同和信任。
實現程序公正的原則
1、平等性原則
根據契約理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平等就不會有正義,就不會有和諧幸福的生活,平等是法治的根本性原則,有平等才有自由,平等使每個人成為公民,才是民主的邏輯基礎。平等性原則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為有平等,才有公民參政議政、進行行政監督、參與訴訟程序的資格。平等程度的實現過程就是文明的進步過程。
平等原則在憲政程序的體現,是人人都可以參政議政、進行民主監督、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都有提出立法建議權、平等的享有權利和人身自由、平等的經濟權利。最重要的是保障最低限度的基本權利,如言論自由、生存權、民主權、財產權等,這些權利。正是這些基本權利的不可改變性,才使公民能夠作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力量成為社會基本力量保持社會正義實現的可能。憲法規定了權力的分制,權力的分制使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有了可能。沒有權力的分制就會形成權力的獨斷,程序在專制者手中是沒有意義的,對被專制者而言就是形式,沒有實質意義。憲政程序是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的基礎和源泉。
行政程序的平等性。行政立法、執法、行政救濟必須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必須平等對待和平等的保護。
司法程序上的平等性。在民事訴訟上當事人的平等性,即訴訟權利的平等,給予各方當事人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各方的主張、意見、證據和執行上給以同等的尊重和關注。在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上,由於行政機關和偵查控訴機關的優勢地位,還要強調行政機關和偵查控訴機關的義務,以達到訴訟程序的實質性平等和對權利平等的實質性保護。
2、參與性原則
民主法治的公民參與性,是指根據一般的正義原理和憲法規定參與到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程序里,保障民主與法治,防止個人專斷。是民主與法治的具體化。包括憲政參與、行政參與和司法參與。
憲政參與是指公民社會正義的一般原理或者依據憲法規定參與國家根本目的和根本措施中,以實現國家公民的權利。憲政的過程就是公民平等參與的過程,沒有公民平等參與的程序保障,就不會有民主憲政。如果只是允許部分人參與到這個程序里來,參政就成了執政集團的特權。沒有公民的平等參與,由於執政者職業習慣、政府權力與公民信息不對稱、權力擴張本質就使民主憲政無法存在。公民參與國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里才可以使所有的公權力都在陽光下進行。有效地進行監督,保證公民權利的實現和國家權力掌握在民眾手裡。參與到選舉、罷免程序和有期限的執政使國家公職人員成為真正服務於公共利益,而難以為他們的私利服務,行使公權是他們的職業,而不能成為他們永固的事業。
行政參與程序。是提行政相對人可以有一定的行為以影響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使行政為行更趨於合理化、合法性。行政行為是最具主動性的,也最具有膨脹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很好的制約行政主體合理、合法地行使職權,就難以保證國家公權掌握在公民的手中。行政程序的正義性最要體現在選舉程序和立法程序里,如果沒有選舉、罷免制度這樣直接制約著其權力和直接決定其利益的機制就不能保證行政公權力掌握在民眾手裡。沒有行政立法的參與性就不能保證行政立法過程中將公民權利空洞化,達到行政權力膨脹,侵權公民權利。行政立法參與過程可以充分聽取不同利益主體的意見,是不同利益主體平等性的體現。行政執法程序應當允許執法對象的申訴辯解和訴訟。
司法參與程序。司法程序的參與性即「獲得法庭審判機會」,指利益可能會受到法院判決直接影響的主體參與到影響裁判製作過程。在涉及當事人利益、地位、責任或權利義務的審判程序中,應保障其有參與該程序以影響裁判形成的程序權利,保障當事人能及時、正確地提出訴訟資料、陳述意見或辯論。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沒有得到保障的訴訟程序是違反法律的程序,其做出的判決也是違法的,必然將啟動合法的程序予以糾正。
3、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既有符合規律性、正當性、合理性的意思,也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意思。法律必須是良法,即必須是有正當性、合理性的法律,惡法是非正義的。惡法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維護其特權利益而依據其權勢掌握著國家強制力而實施,是革除的對象,不具有法律在社會上應有的正義性和穩定性。首先是立法上必需是正當的、合理的,符合社會正義標準的,必需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必須是分配上正義,而且必需是符合社會規律而有效的。如果立法不能符合正當的合理的標准,那麼立法的合法性就永遠沒有標准,沒有方向。
憲法是最高法律,那麼它的合法性標準是符合社會規律性、正當性、合理性,保證民主法治的正確有效的實施。包括:確立人民主權原則,保障人民是國家的所有者;實行代議民主制,選舉符合民眾意願的代表或政府政務員;確立法治原則,權力的運行必須在法律之下,權力不得高於代表民意的法律;政府權力必須有限,政府不能無限擴大權力,法律沒有授權的政府均不得作為;保障人權,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如人身權、言論自由、財產權、人格權等;權力分立和相互制約,將公權力分立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各政府權力分支相互制約,不使權力過分集中與擴張;確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非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時候的生命、財產和自由。保障人權是憲政的終極價值,能否保障人權是判斷憲政的重要標志。
行政的合法性原則也有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原則和依法行政原則。在民主法治的理念里,法治的第一要義是制約政府權力,而不是法理民眾。英國學者戴西說「它意味著作為專制權力對立面的正式的法的絕對優勢地位或優越,它排斥政府方面的專斷、特權和廣泛的裁量權」。必需規定政府權力的范圍。只有涉及公共利益部分才是行政管理對象,規定不得制定限制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和程序。政府依法行政,或者說是按照民眾的意思行政是法治社會的核心。所謂的依法,具體來講就是依照程序行政。專制政治是非程序性,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過程就是通過程序正當化來實現的;政治民主化與程序正當化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長官意志、權力尋租等是因為缺乏法定的行政程序對行政權力的進行有效的約束,給行政權力游離於程序之外製造了可能。行政程序化使強大的行政權力與弱勢的公民社會達成一個和諧的平衡。行政程序下系列制度如聽證制度、迴避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時效制度和行政或司法救濟制度等。美國大法官道格拉斯說:「行政程序法分別了依法而治與恣意而治,堅定地遵循嚴格之程序保障是我們在法律之下平等正義之保證。」(4)美國行政法學家勞奇教授也說:「行政程序法能將行政權控制於公平及民主之利益下」,「行政程序法是一種防範行政權專擅所使用的工具」。(5)
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行政主體合法,非依法律規定不得任意設立行政主體;行政權的來源和設定合法,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法律沒有授權的,行政主體不得作為;行政職權的行使要依據法律,遵守法律,行政權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而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原則。包括訴訟程序的合法公正和實體權利的合法公正。關於司法程序公正,美國學者戈爾丁認為有九項標准:1、任何人不能作為有關自己案件的法官;2、結果中不應包含糾紛解決者個人的利益;3、糾紛解決者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4、對各方當事人的意見均應予以公平的關注;5、糾紛解決者應聽取雙方的辯論和證據;6、糾紛解決者只應在另一方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聽取對方意見;7、各方當事人應得到公平機會來對另一方提出的辯論和證據作出反映;8、解決的諸項內容應當以理性推演為依據;9、分析推理應建立在當事人做出的辯論和提出的證據之上。(6)。人不是神,法官也是人,不能像神那樣洞察一切事實真相、是非和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受誘惑地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程序、法治是因為人類及其延伸的人類社會本身的缺陷,或者說人不是神的原因而需要建立理性的程序予以規范。
4、公開性原則
法治的公開性原則是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程序只要不是影響到國家安全或者個人隱私等例外情形下,都應當是公開透明。以使公民知道政府行使職權的狀況和公民行使國家權力的需要。使一切權力的行使都不能「暗箱操作」,不能權力尋租獲取個人私利。
憲政程序公開性原則,是指在選舉、罷免、立法、監督等方面的公開。
行政公開,沒有行政行為的透明性,就不能將行政主體的行為在陽光下。行政行為透明化是民主政治的體現,民眾只有看到行政的合理性、合法性,才可能正確行使民主權力。專制權力從來就沒有透明。行政不透明,就無法進行行政監督,一切權力的膨脹都是在秘密下成為可能。唯有其私人利益才怕見天日。他們以專制的秘密的暴力維護其統治民眾的私利。最近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我國行政公開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行政程序的公開具有法律依據。
司法公開,例如審判公開,除法律明文規定的未成年、隱私、國家機密等案件不公開例外全部都應公開審判,證據公開質證,在法庭上進行公開辯論,允許旁聽等,即使依照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判決結果也應當公開。還有判決理由公開、適用法律公開、執行公開、迴避條件公開、監督舉報公開、判決結果公開、審判人員和執行人員公開等。
5、科學性與合理性原則
即程序的設計必須是遵循客觀規律,科學合理的設置,才能使各程序發揮出最好的效力。在人類社會而言即必須符合人性的動力和社會的平衡性。如法治原則、民主原則、權力分制原則、政府權力有限原則、公開性原則、正當程序原則,還有憲政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里特有的原則等都是對人性和社會規律總結的經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違反科學性與合理性必將遭到客觀規律的懲罰。沒有科學合理的設置,程序將被有權力的部門扔在一邊,起不到應有的效力。如我們的行政機關為什麼會「門能進、臉難看、事難辦」,從法律上講他們都是僕人,人民是主人,主人沒有真正行使到主人的權利,這都與我們部分程序設計不合理不科學有關。
㈤ 司法公開示範法院標準的介紹
為進一步落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提高示範法院的司法公開工作水平,制定示範標准及考評辦法。
㈥ 論司法公開的原則
我有個同學司法考試過了
㈦ 什麼叫司法公開
就是司法的透明化,在民眾的監督下進行。
㈧ 什麼是司法公開
【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
㈨ 您好司法建議函可以公開的依據是什麼
民事案件,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除了法律明確規定不可以公開的內容外,都需要公開。
㈩ 法律文書與司法公開到底是一種什麼關系
你好!
法律文書是對相關司法活動效力的認定,司法公開要求法律版法律文書除法律另有規權定的外應當向社會公開;也就是說:1、司法公開包含法律文書公開;2、法律文書公開屬於司法公開的環節;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