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保障聯誼
A. 審判委員會與司法公正之間具有各種關系
在法律人之中,法官和律師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法官是代表著國家審判機關,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力,進行裁判定奪案件,維護法律的尊嚴,捍衛國家的政權,保持當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律師代表的是當事人的根本利益,他的職責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兩者的身份地位、權利義務是不相同的,在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事業的進程中發揮著各自的效用,正確處理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關繫到司法審判的權威性,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司法公信力和案件的公平公正,所以我們應慎之又慎,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使之發揮最大的司法效用。一、兩者的權利、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可知,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的職責是依據法律和事實,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和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但法官的義務是在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基礎上,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法官的一切行為都應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否則就是違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可知,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律師的職責是在當事人授權范圍內,行使代理權、辯護權、以及調查取證的權力,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授權范圍內,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律師的義務是協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代理許可權和辯護許可權,維護自己代理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 由上可知,法官與律師在職責、義務方面是有區別的,法官是直接依據憲法、法律行使自己的審判權,處於居中裁判者的地位,維護的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律師是依據當事人的委託授權,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協助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維護自己所代表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與正義。二、 二者的關系。法官與律師是維系司法公正和保障當事人合法權利的重要角色,兩者的關系不是隔絕、緊張、對立、防範,而是互相協作,理解和包容、相互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為此,應在完善制度、倡導誠信、加強溝通、互相監督等方面作出細致努力。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過:法官與律師的關系不可太密,否則就難免有不公正的嫌疑。但兩者的關系不是隔閡,而是理解;不是緊張,而是交涉;不是對抗,而是包容;不是防範,而是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完善制度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前提。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律師的執業保障制度、司法獨立制度,這是理順法官和律師之間的關系的前提。首先要從司法體制上確立律師應有之地位和權利,保障律師意見的充分表達與被聽取。其次要切實依法保障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改革法院目前的財政撥款體制,取消法院行政級別,防止司法行政化,等等。倡導誠信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基礎。法官和律師不是天生的親家,也不是天生的冤家,而是同為法律人的本家。管子曰:誠信,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誠實和信用是聯結天下所有人的紐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出,要緊緊依靠學術界和律師界攜手建設司法,因為如果建設司法不靠學術界和律師界的貢獻,律師和法院對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 加強溝通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渠道。建議藉助法官協會與律師協會,積極搭建平台,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比如相互協助開展法官、律師評議活動,相互通報違法違紀查處情況,開發利用法學教育資源,互派專家開展培訓、研討活動,探討研究共同關心的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提高法官和律師的業務能力,舉辦有關聯誼活動,以此不斷增進法官和律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工作互聯、資源共享、載體互融。互相監督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保證。隨著法治進程的逐步推進,在未來司法體系中,律師不僅是不可替代的參與者和游戲規則的議定者,還是司法主體的人才和智慧來源,更是司法公信力的職業監督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發的《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律師對於法官有違反本規定行為的,可以自行或者通過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向有關人民法院反映情況,或者署名舉報,提出追究違紀法官黨紀、政紀或者法律責任的意見。反之,法官同樣可以將發現律師的問題反映到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進一步完善這一規定,使之更具體、便捷、可操作,力求把拓寬監督渠道、加強制約的力度落到實處。三、法官和律師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信息傳遞的重要平台,法官與律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被炒作的對象,特別是法官的言行舉止,代表了法院的形象,我們的使命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期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百姓對我們的期盼是很高的,正如最高院院長周強同志在全國法官紀律作風電視會議上所講的:我們要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當中都感受到公平公正。我們在辦案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在辦案當中給當事人合理懷疑的空間,我們與律師距離太近,或者過度接近的,就會給當事人懷疑的空間,即使我們之間是正常的工作需求,我們與律師之間的合作應是公開、透明的,要經得起群眾的眼睛的考驗,司法公信力需要我們法官與律師共同維護,要擺正各自在工作中的位置,共同維護法律的實施,共同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公平與正義。總之,正確處理好法官與律師的關系,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需求,我們要依法治國,沒有法官與律師的良性互動是不行的,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法制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共同推動社會的繁榮穩定與和諧,為著我們偉大中國的復興之夢,各自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是社會之福,也是人類之福,我們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
B. 什麼是司法保障
司法保障,是指通過法律制裁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國通專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屬心、以立法保障與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護公民的權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明確要求,並從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等方面,對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具體部署。
《決定》提出「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強調「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C. 人民法院在「一帶一路」司法保障方面有哪些
您好,第一個方面是發布若干司法解釋,及時滿足「一帶一路」建設中外市場主體專的需屬求。我們發布了《最高院關於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圍的規定》、《最高院關於海事訴訟管轄問題的規定》。這兩個規定拓展了海事法院的受案范圍,將海洋及通海可航水域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關糾紛案件單列,突出海事法院規范海洋及通海可航水域開發利用秩序和環境保護的職能。
此外,面對「一帶一路」戰略對司法實踐的迫切需求,最高院於2015年7月8日發布了《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干意見》,對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提供司法保障進行了全面的配套和設計。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D. 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有什麼不同
備政治課。
備到初二第八課《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第二框題《憲法是公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時,想起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上學期也比較困惑。於是同我校另一位政治教師——周老師商量。他正規科班出生,教授政治的歷史頗長,我心裡仰他為政治課權威看待。
課本上是這樣闡述的:
公民的權利必須通過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才能得以實現。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比較原則的,還必須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具體化。如選舉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行政處罰法、律師法等。這樣才能把憲法原則落實到實處,具體實現公民權利。因此,憲法和法律是公民權利的立法保障。
現實生活中,公民認為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也可以向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舉報。這些司法機關和部門必須秉公執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公民權利的司法保障。
另外,國家還根據憲法精神,通過人大監督、黨委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專門機構的法律監督,來查處違憲、違法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
我問:「周老師,課本上談到公民權利的實現必須通過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才能得以實現。標題講憲法是公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那這里憲法的法律保障是包含立法保障、司法保障、法律監督三者,還是僅指其中的法律保障?」
周老師說:「這里的法律保障僅指其中的立法保障。」
「那內容不就超出了本標題的范圍?」
「是的。教材編排時可能是為了將公民權利的實現講清楚而附帶增加的。編排有問題!」
「那為什麼說憲法是公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而不說是最重要的立法保障?」
「你看看,」他手指著,「法律保障包括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憲法屬於立法保障,那當然就屬於法律保障了。鑒於憲法的地位,它屬於重要法律保障。」
通過條分縷析,我懂了。
「我還在網上查了一下。其實法律監督應是指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依法對法院司法的監督,以此來保障公民的權利。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那書上不就……」
「可能有一點問題。那也是難免的。我回家再查查資料,不能出原則性錯誤。」
「那你准備怎麼講這一內容?」
「要通過舉例,化抽象為具體。比如可以通過講解公民教育權利的實現來突破這一難點。憲法規定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並制定相關教育法律為公民教育權利的實現提供了立法保障。但僅僅有立法保障是不夠的。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權受到侵害,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尋求司法保障。還有輿論監督等為之法律監督,切實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實現。」
哦!問題在頭腦中消逝,教學思路在腦中漸漸明晰。
這不就是對話式集體備課?這不就是同伴互助?一次因討教問題而產生的閑聊,我感到就是一次蠻不錯的研究——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E. 什麼叫聯動司法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推進司法改革一詞,十六大報告提出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十七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回首我國司法改革的進程,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文顯思路清晰。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從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聚焦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的熱點、難點問題,圍繞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攻堅克難,向縱深推進。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司法改革的攻堅之年。站在新的起點上,人們不禁要思考,司法改革應堅守什麼?發展什麼?怎樣讓更多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百姓心坎上?近日,部分參加和列席兩會的法律界人士就此接受了《法制日報》記者的采訪。
陽光司法要打造「開放式廚房」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認為,只有把司法權的內外行使盡可能地置於「陽光」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背離公正司法的潛規則的生存空間。
上個月,浙江高院制定下發了《浙江法院陽光司法實施標准》,分7個部分,措施更具可操作性。
而在2009年,天津高院制定了《關於全面推進「陽光司法」活動的若干意見》,形成了立案信訪公開、庭審公開、執行公開等「八個公開」的「陽光司法」機制。列席兩會的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少平說,「凡是法律規定的公開,我們都做到了公開。」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鄭鄂到廣東工作已經3年多,他感到,要讓法律在人民群眾面前有權威,除了司法公開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鄭鄂說,法院要打造「開放式廚房」。「不光要自己覺得好吃,還要讓來吃飯的人也覺得好,光是味道好還不夠,還要讓人吃得放心,讓人知道你的菜是怎麼做出來的。」
讓百姓更滿意提高法檢自身素質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俊濱認為,社會管理創新這一新課題對法官檢察官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強化政治上的教育和引導。」
面對當前復雜的形勢和眾多疑難復雜的新型案件,列席兩會的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於世平認為,如果不提高檢察官的司法能力是難以有效應對的。「抓理論學習、專題教育等活動,可以讓每一名檢察人員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捍衛者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除了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外,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東麗區委書記張有會還建議,進一步加大對基層法院檢察院的支持力度,協調有關部門解決目前存在的信息化建設問題、兩庭建設負債等問題。
於世平說,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建成對司法工作、公民守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除了努力完成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任務外,還要通過司法改革保障法律的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理念創新整合社會資源化解矛盾
張文顯坦言:「我國超乎預想地提前進入『訴訟社會』,並由此使人民法院面臨一系列深刻而嚴峻的挑戰。」面對挑戰,人民法院必須樹立聯動司法理念,拓展聯動司法渠道,創新聯動司法方法,這是整合社會資源、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的必由之路。
實踐中,當事人勝訴的慾望非常強烈,平衡利益關系難度越來越大,對法院的司法能力、法官司法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有些專業問題法院自身判斷不了,要藉助於知識產權專家和金融專家等等,要藉助整個社會的力量。」張文顯說,同時,還要緊緊依靠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司法與行政的聯動機制,而不是人民法院單打獨斗、孤軍奮戰。
此外,張文顯還主張法院要堅持能動司法、民生司法和科學司法的理念。著力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切實加強民生案件審判執行工作,用科學的理論體系指導法院工作,實施科技強院方針,創立互聯網時代的司法模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當事人訴訟,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和訟累。
F. 司法保障是什麼
人大代表在行使職權、執行職務時不受干預,而享有的司法程序上的特殊權利。根據法專律規定,
司法保障主要包括屬:
(1)代表的發言、表決免受法律追究。
(2)人大代表的人身受到特別保護。
(3)行政措施方面的保障。包括:
一.是違反法律規定,拒絕履行協助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義務,以種種借口將代表拒之門外的。對此,代表可以向人大常委會或鄉鎮人大主席團反映,並要求處理。有關部門應立即進行調查核實,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直至給予行政處分。
二.是對阻礙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故意擾亂人大代表工作和活動秩序,對人大代表圍攻、起鬨、謾罵、造謠惑眾甚至煽動鬧事,以假材料和假數字欺騙人大代表等,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當事者行政處分,嚴重的按治安管理條例中有關規定,由有關機關給予處罰。
(4)刑事措施方面的保障。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對代表進行毆打、捆綁、禁閉等強力行為或以殺死、傷害或者毀壞財產、損壞名譽等相要挾的,應當依照刑法中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根據法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對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進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中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G. 司法保護的具體內容
司法保護
1.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在司法活動中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並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司法活動中對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3.人民法院審理繼承案件,應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受遺贈權。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問題的,應當聽取有表達意願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見,根據保障子女權益的原則和雙方具體情況依法處理。
4.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
5.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6.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7.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8.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 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 解除羈押、服刑期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不受歧視。
9.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10.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與犯罪行為的預防,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執行。
H. 如何理解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生活中難免出現一些不公平,司法機構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途徑,司法不能公平解決問題,社會上就會出現私自解決的現象,對社會造成危害,引起更大的不公平.只有公平才能和諧,所以司法是解決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
I. 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的人權司法保障功能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憲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國在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的過程中,著重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了總則中,成為了刑事訴訟法修改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新刑事訴訟法對人權保障原則的這一修改,也是我國人權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人權與法律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對人權的保障中,只有法律才是其最基本、最權威的保障。同時人權保障也應該且必須成為法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立法原則。刑事訴訟法作為憲法之下最為重要的法律之一,在人權保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刑事訴訟法中,寫入了諸多關於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我國對公民人權的保障。具體體現方面:
一、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保護
二、對證人、被害人、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