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司法
⑴ 琦君 簡介
作家簡介:
(抄1918~)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台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內有《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
⑵ 潘國綱的養女琦君
1941年大媽葉夢蘭,生於光緒辛巳(1881)十二月十二日,卒於民國辛巳(1941)十一月二十七日。為鄰村社山葉公佐臣次女,年長潘鑒宗一歲。他們是遠房表親,青梅竹馬。葉氏出身名門望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影響。也去世了。以後的潘宅變得陰森森,大媽是潘宅繁華的實際上的主人,她打理著潘家的果園,農田,領導著長工,對山鄉親戚的迎來奉往。盡管二媽王雪因是主持家政大事的,這時的潘宅卻相當的蕭條下去了,她是不會農活的,做為農農宅園的潘宅自然風光不如從前了。
如今,為了紀念鄉賢,琦君紀念館已經建設完畢,館名由現任中國國民黨第一副主席、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董事長、國際民主聯盟副主席、國立台北大學校友總會總會長江丙坤先生題寫。該項目坐落在澤雅鎮廟後村,總佔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其中琦君紀念館佔地1000餘平方米,由原廟後小學改建。琦君紀念館修繕工程總投資約200萬元,現工程已結束,計劃2013年正式開館。開館後,將集中展示琦君文化,使人們全面了解琦君生平、經歷、成就。
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琦君隨國民政府來台,擔任高檢處書記官,之後轉任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同年,發表來台後的首篇散文「金盒子」於中央日報。
1951年,與李唐基結婚,兩人育有一子。
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 除了從事司法工作,這幾十年間,琦君也在學校兼課教授國文,如淡江英專(今淡江大學)、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
1969年,自法院退休。
1977年,隨夫留居美國。
1980年,自美返國,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
1983年,再隨夫留居美國。
1999年,以《煙愁》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2001年10月18日至29日,她攜夫君和兒媳回到久別半世紀的故鄉溫州,親自為設在琦君故居、今三溪中學內「琦君文學館」揭幕。在回到澤雅鎮廟後村時,她感慨萬千,稱廟後村是「故鄉的故鄉」,並寫下了「崎雲山水秀、廟後鄉情親」字句。
2004年,與夫婿返台定居於台北縣淡水鎮。
2006年6月7日凌晨4點45分病逝於台北市和信醫院,享壽90歲。 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選入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
⑶ 惠州市惠陽區司法局電話號碼是多少
惠陽市司法局
聯系人:張漢水
傳真:3389195
電話:3389195
聯系地址:惠陽市淡水金惠大道市政府大院102室
⑷ 什麼是228事件
「二·二八事件」又稱「二·二八起義」,發生於1947年2月28日,是台灣省人民反專制、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
1947年2月27日,國民黨警員於「台北天馬茶坊」的街頭查緝私煙時,毆打煙販林江邁致其流血。之後人民開始圍觀,警員想掏槍驅逐圍觀群眾,卻開槍誤傷當地群眾陳文溪(送醫次日死亡)。
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罷市、遊行請願要求交出罪犯,又遭國民黨當局的鎮壓,激起了民眾的憤怒,爆發了大規模武裝暴動。幾天之內,暴動民眾控制了台灣省大部分地區。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急電南京求援,國民政府調駐守上海的21軍在基隆登陸,進駐台北,對群眾進行大規模鎮壓,運動最終失敗。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現代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之後台灣緊接著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
(4)淡水司法擴展閱讀:
228事件表現:
1、專制獨裁
國民黨對台灣人民實行軍事獨裁統治,行政長官公署集全省行政、司法、立法、軍事大權於一身,形式上很近似於日本統治時期的總督,給人以不愉快的聯想,認為國民黨統治與日本人沒有兩樣,都是專制獨裁。
2、經濟沖突
在接收和處理日本壟斷資本方面,凡戰前日本人所擁有的企業,國民黨政府均以「國有資本」的名義接收,而這些資本幾乎壟斷了台灣工業、金融、貿易等各個領域。台灣省政府還設立貿易局和專賣局,對貿易和煙酒實行政府專營、專賣,這些都與台灣民間資本、工商企業界發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3、貪污腐敗
國民黨跟在大陸一樣,大員們熱衷於「三洋開泰,五子登科」,熱衷於下山摘桃子,吏治腐敗,貪污盛行,軍警橫行,不到一年時間,接收變為「劫收」,台灣人民對國民黨政府的態度由期望變為不滿。上述原因造成了事件的最終爆發。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背景資料:血淚「二·二八事件」
⑸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西埠鎮雞籠山村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安徽省 巢湖市 和縣 西埠鎮 郵編:238231
⑹ 笛福簡短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1731),Daniel Defoe,英國小說家,現實主義者。英國18世紀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1660年出生於倫敦的商人家庭。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六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29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小說仍然膾炙人口。 《魯濱遜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並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此後,他還陸續寫成了《莫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及另外兩本寫魯濱遜的小說,但債主總是跟著他追債。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笛福體弱多病,無人陪伴,債主不斷上門,孩子們也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爾·笛福去世,終年71歲。像生活在荒島上長達28年之久的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一樣,他孤獨而又恐慌。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志,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在18世紀的英國雜志中,第一家首推笛福的《評論》(1704~1713)。雜志上的文章幾乎出自他一人之手。他的論題大都是公眾關心的政治問題,論述相當通俗和有趣。該刊期距從周刊。雙日刊到月刊不等,被迫經常變化,有時是他在監獄里編輯的。1719年,笛福在當年創刊的《每日郵報》(Daily Post)上連載他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從此開了報紙連載小說的先河。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 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在歐洲小說史上是一項創舉。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遜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游記,如《新環球游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大不列顛全島游記》(1724~1727,3卷,導游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他的小說以《魯濱遜漂流記》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遜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一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弗吉尼亞,與一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一生。《傑克上校》寫得最差,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弗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其他地方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在英國18世紀四大著名小說家中,笛福是第一個,他所寫的《魯濱遜漂流記》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至今是雅俗共賞的名著。
笛福生於1660年。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以暴力取得政權,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動勢力的斯圖亞特王室又在英國復辟,笛福出生於一個小油燭商人的家庭,屬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反對斯圖亞特王室的封建統治。笛福28歲那年,即1688年,資產階級又趕走了斯圖亞特王室,重新掌了權,他一面經商,一面從事政治活動,寫下不少小冊子。因為有的書和演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曾先後三、四次被關進監獄。59歲時,寫成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是以一件真事為素材寫成的。200多年前,有一個蘇格人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沖突,被遺棄古拉丁美洲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塞爾柯克心情很壞,但後來慢慢地習慣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頭和羊皮蓋了兩間小房子,拿釘子做針,把破襪子拆開來做線,用來縫東西。他在荒島上生活兩年四個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國航海家把他救離了海島,塞爾柯克回到蘇格蘭後,經常在酒店裡向人們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歷。後來,笛福就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此書。繼《魯濱遜漂流記》後,又寫了許多小說,比較有名的有:《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羅克查娜》《大疫年日記》《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但他終生沒有混入當時有名的文人圈子裡。這些文人出身的社會地位比他高。他一生窮困,臨死前為了避債不得不離家藏起來。
編輯本段
笛福的一輩子
屠戶門第
丹尼爾·笛福祖上是佛拉芒人。早在他出生前的一二百年,歐洲大陸發生了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爭斗,精於算計的英國人乘歐洲大陸發生不同宗教紛爭之機,宣布容許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吸引准備開始重新生活意志堅強精明強乾的人。他的祖上和許許多多的歐洲人一起沖過英吉利海峽來到了英國。他也不姓笛福,而是姓德福。英國人總愛按自己的方式給人家取名,老德福移居英國後英國人把德福簡稱作福,後來丹尼爾·德福辦報的時候用德福簽名,英國人又把它改寫成笛福,於是他也就姓了笛福。
笛福一家移居英國的時候,在英國無人侵犯他們的宗教信仰,沒有劫掠,沒有互相壓制。老笛福的兒子們在倫敦購置了幾家作坊和小鋪子,加入了倫敦肉業行會,開始做起屠宰賣肉生意。1660年,笛福家裡生了個兒子,他就是後來寫《魯濱遜漂流記》的丹尼爾笛福。
小笛福在倫敦老城一家教堂施加了洗禮。時隔兩年,到了1662年,英國又宣布只有英國的教會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教會,歐洲模式的新教和清教徒都被稱作分裂派。對基督教持異議的教徒,任何舉動都有可能被看作是圖謀反對國王,許多善良人被無辜判了罪,被投入監獄或賣掉做奴隸,連法院也作出了大量這樣的判決。兩歲的小笛福也被開除了教籍。教區有許多學校,小笛福被開除了教籍自然不會與他有緣,他只好去傳教士與教育家查爾斯·莫頓的中等教會學校求學。英國有著名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但對笛福是關閉的。不過,他有他的理想。
揚帆下海
本來父親給丹尼爾報名入了倫敦肉業行會,希望他步祖輩或父親的後塵,沒承想丹尼爾生性活躍,是個不安分的人,身上流淌著企業家的血液,不願坐在櫃台後面當小老闆。他下海了。
那時候的青年人渴望出海,因為在海外一個便士就能變成足足一個英鎊,英國的一半財富是漂浮在海上的。雖然海外淘金的探險家本人也常常會長眠在大海的波濤下,但是笛福打算接受這一現實。
笛福第一次出海就飽嘗了海上的各種滋味——海浪的沖擊、暈船的痛苦,還遭到了阿爾及利亞海盜的襲擊,不過最後英國警衛船出面打退了阿爾及利亞海盜。由於船上運的是走私酒,說不定會被發現,笛福不得不打開幾桶好好酬勞這些救命恩人,以麻痹他們的警惕性。自此以後,笛福迴避了海上旅行。
不過,笛福還是成功的。他經陸路(不算英吉利海峽)穿過歐洲回的英國,沿途拜訪了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人建議他在西班牙的省城加迪斯設立一個永久性貿易代辦處,但他謝絕了。而在他航海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增強了自信,並賺了些錢。
1684年,笛福與一個酒商的女兒結了婚,得到了女方家價值3700英鎊的嫁妝。他招妻弟和妹夫作合夥人做起了小百貨買賣。此外,還在歐洲范圍內做生意,常做酒貿易來增加收入。不過,他在「喝醉人」的生意中遵循的是清教徒原則,反對買賣當時簡直要淹沒倫敦的杜松子酒和一般的烈性飲料。
陞官夢的破滅
國王卡爾二世駕崩,英國的局勢變得白熱化起來。卡爾二世是個隱蔽的天主教教徒,對法國有好感。他的兒子詹姆斯繼承了王位。詹姆斯一世是公開的天主教教徒,是個受法國庇護的人。他繼承王位立即引起了各教派的一致反對,反對派聯合起來發動叛亂反對「天主教的威脅」。
能勝任率領叛軍的只有一個,他就是卡爾二世的私生子蒙茅斯公爵。他是一名新教教徒,剽悍的騎手運動員,善於籠絡人心。但他和藹可親的態度與堂堂儀表的背後,卻是個疏忽大意猶豫不決的人。叛軍未受過訓練,裝備低劣,指揮這支隊伍的只有兩名軍官,而其中一名又在決斗中把另一個給打死了。叛軍的失敗是不言而喻的,叛軍在與皇家軍隊的決戰中被擊潰。蒙茅斯公爵被俘,最後與許多他的追隨者一起被送上了斷頭台。
在被送上斷頭台的人中也有與笛福一起長大的同學,他回憶起這些同學時寫道:他們能成為自己老師的榮耀該多好,可是卻做了殉教徒。其實,他也參加了反叛,有人看見他在叛軍的隊伍里騎著馬,手持武器。奇怪的是他竟逃脫了懲罰。不過,後來當局清楚獲悉他參加過叛軍,法院在幾年後往特赦名單里補寫上了他的名字。
英國的局勢說變就變,天主教徒詹姆斯繼承王位不久,1688年,被他的妹夫荷蘭人威廉奧蘭斯基親王推翻了。新國王威廉和王後梅莉重新宣告容許不同的宗教信仰,得到了議會的妥協。
這時,笛福覺得他前程的黃金時期來到了。他是倫敦老城中心錫蒂的成功商人,受過教育,信奉宗教,是愛國者,是英國公民。於是他開始在宮廷附近出現,這時,有人向他表示可以提供政府部門的職位。果然,他很快就當上了個收稅的稅官。不過,他的期望值可不是當個小小的稅官,而是更高,像當個倫敦市長什麼的。
期望值終歸是期望值,他的願望沒能實現,因為他恰恰在那時候商業聲譽被敗壞了。
債台高築
笛福是個富於幻想的人,他一向雄心勃勃,總是沒個夠,倒不是出於貪心,而是對事業的迫不及待的渴望。一項事業還沒結果他就已經開始抓另一項,一筆交易尚未贏利已經把資金投入到了下一步計劃,用的又都是貸款。制磚吧?好極啦!倫敦正在重建,蘿卜快了不洗泥,磚有多少就能賣出去多少。可是,磚廠尚需建設他又想起了給香水製造商繁殖麝香貓。麝香貓還沒個結果,他又想起了為從沉船里打撈貨物製造潛水鍾。就算制磚業幾年後賺了錢,開始有了穩定的進項,但麝香貓他還不知道怎麼出手,潛水鍾佔用耗盡了他大量資金,卻出現了全新的技術故障,排除還沒那份技術其後果可想而知。
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已是到了這個地步,可天公也不作美,屋漏偏遇連陰雨。當時正在打仗,正像英國把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商船擊沉一樣,法國人擊沉了英國的商船,其中包括笛福的幾艘貨船。笛福一紙訴狀呈上議院,並要求得到保護。下院承認笛福由於同法國交戰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可是,債權人還是起訴了,他們有8人,其中包括他的岳母,他們要求償還17000英鎊的債務。笛福向上帝發誓,許諾要還債。債倒是還了,不過是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逐步還的,也沒還清,只還了大約三分之二。
英國當時對債務人還是比較寬容的,如果潛逃抓住處決,如果自首則坐牢。笛福算幸運,這次沒有被囚禁,不過那是為了債權人的利益。笛福後來談到自己的時候寫道:我13次成為富人,後又淪為窮光蛋。
但這次破產的打擊是致命的,從此永遠改變了笛福的一生。
禍從口出
像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笛福也喜歡寫詩,他嚮往詩人的名氣,但沒能成為詩人,卻成了個辦報人。會寫詩也有用場,有利於他寫詩體政論文章。
笛福有個朋友叫約翰·丹頓,是個精明的出版商,當時想出份報紙,內容是由讀者提問題,報社解答。根據內容朋友們給這份報紙起名叫《雅典娜的墨爾庫里俄斯》。自然,笛福是辦報人之一。
報名的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墨爾庫里俄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使者。後來,幾個報人不負眾望,成了智慧女神的使者。報辦起來不久,由於內容豐富,來信量和訂戶數不斷增加,他們不得不深入思考,認真解答。他們查遍了各大圖書館,都成了學識淵博的才子。用發起人約翰·丹頓的話說,是時代的主導頭腦在給報紙撰稿。
1701年笛福發表了詩體政論文《真正的英國人》,文章借口抨擊一般的外國人,而鋒芒卻是指向的那位荷蘭人國王威廉三世(威廉·奧蘭斯基)。他一下子名聲大震,文章好評如潮,公眾場合還出現了他的雕版畫像,上面寫著:《真正的英國人》的作者丹尼爾·德福。當然,也出現了大量反對者,包括法官中的反對者。
說來荒唐,一年後威廉三世死了,安娜成了國王,她雖然是新教教徒,卻只支持英國教會。這下可好,其他派的教徒雖然不是女王和英國教會的敵人,可也決不是朋友。盡管形勢緊急,笛福難於再堅持下去,但又完成了一篇用反語諷刺政府宗教歧視政策的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對方沒有立即明白文章在挖苦誰,只是過了些日子,聽到些議論才回過味來,咒罵說,他真敢,這是挑撥!可擁護笛福的人們也差點沒把他當成叛徒。笛福只好又隱藏起來,從而再次陷入孤獨的境地。
隱藏彷彿提醒了人們,包括他的債權人,他們在《倫敦報》上登《尋人啟事》,還詳盡描述他的特徵:中等身材,皮膚黝黑,頭發筆直,鷹鉤鼻子。他的對手更賣勁,親自在上面補充說:不言而喻,他的良心是黑的,比他的臉還黑。隱藏了半年,一天,他為簽署一些重要文件不得不去一趟倫敦,結果在倫敦被拘捕了。
秘密情報員
法院審判笛福三天,最後作出判決:綁在恥辱柱上示眾,處大筆罰金,判7年監禁(一說緩刑7年)。
笛福脖子和手被枷夾著,一連三天,分別在倫敦三個廣場,每天幾個小時立在恥辱柱旁示眾。那時候允許對示眾的犯人投擲石塊,可以任意唾罵。當然,笛福也遭受了種種打擊和侮辱,不過,他也得到了人們送的鮮花。示眾後他開始坐牢,罰金一點也沒繳。後來當了外交大臣的羅伯特·哈利感到笛福是個有名氣的政論家兼企業家,是個可利用的人,於是在精心照料這位犯人的同時,向他提出了一個不得拒絕的方案。這筆交易的詳情已經無從得知,但後果是清楚的:1703年11月,笛福被赦免,罰金由王國從國庫替他支付,他家裡還領到了救濟金。要知道,他可是有四個女兒兩個兒子,是個不算小的家庭。
不過自由的代價也是高昂的:
第一,從今以後,自由記者得變成權勢的代言人——替政府說話,宣傳政府的政策。1704年,笛福開始用政府支付的雄厚補貼為哈利主辦《評論》雜志,製造輿論,搜集情報。
第二,笛福成了政府派往蘇格蘭的秘密情報員。蘇格蘭早就成了大不列顛的一部分,但還保留著自己的議院,議院並不總是認可倫敦的決議。英國和蘇格蘭兩家議院合並是把蘇格蘭完全歸並過來的下一步棋,因此,哈利在愛丁堡必須有自己的人,這個人要能把固執的蘇格蘭人的看法反饋回來,又能恰如其分地影響他們的思潮。從好鬥的名聲和考查寫的全部文章看,無疑笛福是最適宜的人選。
值得稱道的是,笛福作為權勢的代言人實際支持了政府的法律和決議,但僅局限在指派給他的那些事。「給女王陛下當秘密情報員」並未做出明顯的卑鄙舉動,從蘇格蘭寫給哈利的信遠不像報告、匯報,更不像告密。也沒有一個蘇格蘭人由於他的情報活動而受到迫害。
魯濱遜的誕生
著名的水文地理學家,聞名的海盜,海軍上將丹皮爾,1703年啟航做新探險。他的船隊共有兩艘船組成,一艘是「聖格奧爾格號」,另一艘是「五港號」。蘇格蘭人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在「五港號」任領航員,航行中做船長的助手。船長斯特拉德林命令不得掉隊,但「五港號」跟不上旗艦,因為船艙漏水需要修理,而船員又都在休息。塞爾柯克不止一次地將情況向船長作了匯報。船很快沉沒了。塞爾柯克與船長發生爭執,接著船員站在了塞爾柯克一邊,爭執升級到沖突、嘩變。
在海上,船長就是最高法官,在危險時刻有責任採取最嚴厲的措施,簡直可以把不順從的助手處以絞刑,可以把他監禁起來待返回後交付法庭,還可以在最近處讓他上岸。船長斯特拉德林對嘩變的船員作出了謹慎的決定:建議助手自願上岸。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強制自願。塞爾柯克隨身帶上火槍、火葯、煙、衣服、被褥和一本聖經,由水手把他送上了岸。於是他來到了太平洋胡安費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四年半以後,一艘英國海船駛近一座小島,船長命令水手去島上取些淡水,不多時水手帶回一個身裹羊皮的人,他就是塞爾柯克。<塞爾柯克獲救回大陸後,他的經歷被報道過五次,其中包括政論家理查德·斯蒂爾為《英國人》雜志寫的一篇特寫。
塞爾柯克的經歷喚醒了59歲的笛福的想像力,他以塞爾柯克為原型寫出了著名的《魯濱遜漂流記》。此書1719年擺上倫敦書店的書架,很快成為世界暢銷書。
笛福啊,笛福
笛福繼《魯濱遜漂流記》之後又寫了一些優秀作品,其中有被列為英國文學經典的《摩爾·費蘭德斯》和《傑克上校》等。《魯濱遜漂流記》的暢銷促使他寫了《魯濱遜漂流記續集》,他讓自己的英雄做了一次環球旅行,魯濱遜的多半旅程是從北京出發,橫穿西伯利亞到俄羅斯阿爾罕格爾斯克。他沒來過中國,但在續集中談到了當時歐洲人還不大知曉的黑龍江。
笛福一生寫了500多篇作品,也不乏經典之作,但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魯濱遜漂流記》。法國大哲學家盧梭看後對之思考,在魯濱遜身上看到了一個未被文明踐踏的自然狀態下的人。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畢生沒有離開過這本書,把魯濱遜看作他世系中的一員。
《魯濱遜漂流記》利用了原型,但不是實錄,而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塞爾柯克在島上用自己的雙手、智慧、意志和信念挽回他喪失的人類生活,是生存;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在「絕望島」上是用自己的雙手、智慧、意志和信念創造他理解中的生活,是創造。可以說《魯濱遜漂流記》是歷險小說,是自白小說,是勞動的贊歌,是啟蒙小說這都不錯,但更是一部勵志小說。在笛福生前出版的書,書的封面上是個很長的標題:約克郡水手魯濱遜·克魯索的生活和非凡奇遇。他在海船遇險後被海浪沖擊到一個海島上,其他船員全部遇難,他在離奧里諾克河入海口不遠處美洲海岸附近一個荒島上,孤身一人度過了28年。附帶講述了他最後令人驚異地被海盜所救的經過。此書為他本人所寫。在這個標題中,「生活」一詞字體格外大,很突出。可見,作者是在告訴讀者,這是一本寫生活的書。
笛福晚年過得還算舒心,又寫了幾本書,債權人有的已經故去,他賣掉小磚廠用換回不多的錢還了其他人的債,還在距倫敦不遠處購置了一套房。不過,也有坎坷,好不容易和債權人和睦相處,不料想一位債權人的遺孀提出了新的訴訟,司法機器再次旋轉起來他為避免財產被沒收,把住房和財產過戶到了其中一個兒子名下。他的這個兒子是個能乾的新聞記者,誰想他還是條惡棍。笛福寫道:「我把自己置於他的從屬地位,信賴他,把我尚無生活保障的其他孩子託付給他,而他卻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折磨那些孩子,折磨自己行將就木的不幸的母親,他本人過著極為富足的生活」。
步入古稀之年的笛福為避債不得不隱藏起來,他在倫敦老城中心的錫蒂租了間房。
1731年的一天,《倫敦信使報》刊登出一條消息:星期一傍晚,著名的丹尼爾·笛福在臨卡納特林蔭道自己的寓所里於暮年逝世。英國人愛事先給自己寫墓誌銘,寫得俏皮,機智而簡短。笛福也寫了,他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寫:「丹尼爾·德福」。但人們卻是另外的考慮,他們在他的墓碑刻寫上了:「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
⑺ 這個沿海國淡水幾乎沒有,全靠海水凈化,人均GDP高達多少呢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文化傳承,不過相比起來,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自然資源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尤其是隨著工業的進步,自然環境的破壞,對於自然資源的保護,就顯得更加重要,而對於我國而言,雖然資源豐富,但對比龐大的人口基數,則是那麼微不足道。
科威特的人均GDP高達3萬多美元,但是基本上都用來購買水,為了改善國內飲水困難,科威特甚至引進了大型的海水淡化設施,但海水淡化技術相比起來十分昂貴,按照一噸水估算,淡化一下價值高達30美元,按照科威特人的邏輯來看,還不如直接購買淡水來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