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❶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1條和侵權責任法35條的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所以,在雇員受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上,《人身損害賠償解釋》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
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在雇員受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上,《侵權責任法》適用的是的過錯責任。
(1)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雇員受害應區分與自然人或用人單位建立不同的僱主雇員關系而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與其他自然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雇員受害賠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自然人仍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務關系的雇員受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因第三人原因受到損害的例外。
雇員受害賠償的救濟也應區分與自然人或用人單位建立不同的僱主雇員關系和是否有過錯、是否應承擔連帶責任而採取不同的途徑。
在遭遇第三人致害時,如僱主或用人單位無過錯,則只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若僱主或用人單位有過錯,但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則雇員應當向僱主(用人單位)與第三人追究侵權責任;法律明確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則雇員具有選擇權,即雇員可以向僱主或第三人或用人單位或第三人和僱主(用人單位)追究侵權責任。
參考資料:北京法院網-《侵權責任法》第35條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❷ 想問一下,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三條是怎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專第三條 二人以上屬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多處傷殘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
在-2002附錄B中,列出了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公式,這個公式是根據傷殘賠償總額、賠償責任系數、賠償指數等來計算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金的法定公式,公式如下:
n n
C=Ct×C1×(Ih+∑Ia,i)(∑Ia,i≤10%,i=1,2,3……
i=1 i=1
n
n,多處傷殘) (Ih+∑Ia,i≤100%)
i=1
在這個公式後,附錄B是這樣讓我們理解公式運用的:
C——傷殘者的傷殘實際賠償額,元;
Ct——傷殘賠償總額,元;
C1——賠償責任系數,即賠償義務主體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程度,0≤C1≤1;
Ih——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即多等級傷殘者,
n
高傷殘等級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Ih +∑Ia,i ≤100
i=1
%;
n
∑Ia,i——「∑」 這個符號讀「西格瑪」,在數學上是
i=1
指數連加的意思。指傷殘賠償附加指數連加,即增加一處傷殘所增
n
加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0≤∑Ia,i≤10%)。
i=1
上述計算公式中的各項指標,涉及了法律知識,更涉及到數學中函數求和公式的運用,而法律工作者大多數是學文科出身,數學一般不是文科學生的所長,因此,很多法律工作者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基於此,筆者認為,要理解並正確運用好該公式,關鍵在於對公式中各項指標的正確理解。筆者結合個案經驗和審判實踐對各指標分別作出自己的解讀:
C——指傷殘者的傷殘實際賠償額,以貨幣單位元表示,即受害人應該得到的傷殘賠償金總額;
Ct——指傷殘賠償總額,以貨幣單位元表示,即設定受害人達到最高殘級(按一級傷殘計)能得到的傷殘賠償金總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中規定是20年,即用受訴法院上一年度居民人均純收入×20年,就是傷殘賠償總額;
C1——指賠償責任系數,即事故責任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按一般情況,交通事故責任中對賠償義務主體的責任包括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全部責任、同等責任和無責任,這五種責任相對應的損害賠償負擔比例由法官在處理具體案件中根據案情在0%≤C1≤100%中確定,實際表達的意思就是賠償義務主體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程度;
Ih——指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即多等級傷殘者,最高傷殘等級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這句話的含義指受害人有多處傷害的,以其最重傷害所對應殘級賠償指數(即拾級傷殘賠償10%、玖級傷殘賠償20%、捌級傷殘賠償30%……余類推)作為Ih的指標。比如受害人共有三處殘級,分別是一個捌級、一個玖級、一個拾級,三個級別的賠償指數按規定分別是30%、20%、10%,這說明最高的是30%,即Ih為30%。
n
∑Ia,i——指傷殘賠償附加指數總和,即增加一處傷殘所增
i=1
n
加的賠償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0≤∑Ia,i≤10%;
i=1
n
(Ih + ∑Ia,i) ≤100 %。這句話的含義指除了最高傷殘等
i=1
n
級外,其他等級應該計算的附加指數。0≤∑Ia,i≤10%指除一個
i=1
最高傷殘等級外的其他每一個殘級附加指數只能在0和10%之間浮動。而對附加指數該如何浮動,在附錄B中並沒有具體說明如何適用,這屬於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但為區分不同殘級之間的差別,可用傷殘賠償指數除以10來計算,即對拾級傷殘可按1%計算,玖級傷殘可按2%計算,捌級傷殘可按3%計算……余類推。但附加指
n
數連加的和不能超過10%,即超過10%的按10%計算。Ih+∑Ia,i≤
i=1
100%指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加上其他殘級的附加指數不能大於100%,即不能超過一級傷殘,也就是說,在受害人有非常多的殘級情況下,即使累加超過了100%(也就是已超過了一級傷殘),最多也只能按一級傷殘計算殘疾賠償金。這里有兩個限制最高原則,類似刑法數罪並罰中的吸收原則,即一旦數罪中某一重罪達到了法律規定的最高刑,其它的輕罪就被吸收了。
三、多等級傷殘綜合計算公式在具體案件中的運用
在對多等級傷殘綜合計算公式及其指標有了正確的理解後,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為了便於進一步理解上述公式,在審判實踐中准確應用,下面舉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1、受害人分別構成5級、6級、7級、8級、9級、10級傷殘,不負擔交通事故的責任,肇事司機負擔事故的全部責任,受害人現年32歲,屬於光山縣城鎮居民,可以適用2006年度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年計算殘疾賠償金。結合這樣的案情,可以確定Ct=傷殘賠償總額=9810.26元/年×20年=196205.20元;C1=賠償責任系數=100%(肇事司機全責);Ih=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60%(最重的殘級賠償指數,即伍級賠60%);受害人六處傷殘,其最高的傷殘等級為五級,即傷殘等級最高處的傷殘賠償指數為60%,其餘五處傷殘為6級、7級、8級、9級、10級,附加指數分別按5%、4%、3%、2%、1%計算,它們的和為15%。由於各處傷殘賠償附加指數的和須小於或等於10%,15%也應按10%計算。故本案受害人的綜合傷殘指數為:60%+10%=70%。綜合以上情況並套用公式,可以得出受害人最後應得傷殘賠償金的總額為:(C)=196205.20元(Ct)×100%(C1)
n
×70%〔60%(Ih)+10%(∑Ia,i)〕=137343.64元。
i=1
這說明,受害人的傷殘綜合評定結果為殘疾70%,即比多等級傷殘中最高級5級高一級:四級,但最高不高於四級傷殘。
也有觀點認為案例1中綜合傷殘指數為:60%+5%+4%+3%+2%+1%=75%。這種計算好像更加合理,有利於保護
n
受害人的權益,但不符合公式中∑Ia,i≤10%,即附加指數總和 i=1
不能超過10%的規定。是不是應該這樣規定,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案例2、 一人兩處傷殘均為一級殘,由於最高傷殘等級已到100%,就按100%計算,而不是200%或110%。
案例3、一人有5處傷殘,等級分別是:3級、4級、5級、6級、7級。最高傷殘3級: 為80%,其它4級、5級、6級、7級的附加指數分別為7%、6%、5%、4%,按公式為80%+(7%+6%+5%+4%)=80%+22%=102%。但是賠償不能按102%計算,應當是80%+10%=90%計算。 因為多等級傷殘附加指數之和的賠償比例不超過10% 。即(7%+6%+5%+4%)總和不能超過10%,超出的按10%計算。
案例4、王二駕駛機動車將張三撞傷,王二負事故主要責任,張三負事故次要責任,張三經過法醫鑒定後,認定為2處8級傷殘,1處9級傷殘,3處10級傷殘,那麼按照2006年河南省城鎮居民的賠償標准算,(推定主次責任劃分為7:3開)就是:
C=9810.26元/年×20年×70%×(30%+3%+2%+1%+1%+1%)=52190.58元。
上述公式明確規定應用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多等級傷殘,在其它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是否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沒有明確規定。從「解釋」中對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沒有特殊規定來看,
❹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適用的是什麼歸責原則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的,僱主應如何承擔責任,我國法律尚未作明確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作了規定,該規定為司法實踐中正確處理此類糾紛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據,本文試就該司法解釋在適用中的有關問題作些探討。
一、關於僱傭法律關系的概念及認定
僱傭關系存在與否,是僱主責任的基礎。僱用法律關系,是指受僱人利用僱用人提供的條件,在僱用人的指示、監督下,利用僱主提供的條件,以自身的技能為僱用人提供勞務,並由僱用人提供報酬的法律關系。在僱傭法律關系中,僱工的主要權利為報酬請求權,主要義務為服勞務的義務。僱主的主要權利為勞務供給請求權,主要義務為報酬支付義務和保護義務。
僱傭關系通常以僱傭合同確定,但是有些當事人之間並不存在此合同,而存在事實上的僱傭關系。因此,判斷是否存在僱傭關系不能只從形式要件上判斷,主要應從實質要件上來考察。首先,要看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否是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支付報酬。其次,要看僱工是否受僱主控制、指揮、監督,即是否存在隸屬關系。雇員受僱主控制、指揮、監督是僱用關系存在的基礎。在僱用關系中,僱主是控制他人行為的人,而雇員僅是僱主僱用來完成某種工作的人。雇員在完成此種工作時聽命於僱主,服從僱主的監督指導,僱主為雇員提供勞動條件。第三,雇員應為僱主所選任。雇員既可以是僱主自己親自選任的,也可以是僱主授權選任的。
應當指出的是,獨立的承包商(承攬人)與發包商之間不存在僱傭關系,定做人與委託人之間不存在僱傭關系,委託人與受委託人之間不存在僱傭關系。
二、僱工在工作中受到傷害,僱主承擔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僱工在工作中受到傷害,僱主承擔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指最高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公布前)均無明文規定,學者們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在我國的司法審判實踐中,有運用過錯原則來解決僱主賠償責任的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89年第1號發表的《張連起、張國莉訴張學珍損害賠償糾紛案》,1999年第五期發表的《劉明訴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處第八工程公司、羅友敏工傷賠償案》,法院採用的均是過錯責任原則認定僱主對雇員的賠償責任的。但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化,主張僱主對雇員在僱傭活動中所受的傷害應承擔無過錯責任,已成為共識。理由是:①、僱工完成工作系為僱主創造經濟利益,僱主是受益人,僱主利用他人勞動力擴大了自己的活動范圍,為其增大了獲得利益的可能性,故他應為擴張的范圍內發生的損害承擔責任。這也符合「利之所在,損之所歸」的傳統報償理論。②、僱工在工作中享有勞動保護的權利,僱主對雇員的職業活動負有安全注意和勞動保護的職責義務。不採取適當的勞動保護措施,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僱主應承擔責任。③、僱傭活動是危險的來源,只有僱主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防範此種風險,規定僱主無過錯責任有利於促進僱主的勞動保險和勞動保護意識。④、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現代各國立法的通例。1884年7月德國制定了《勞工傷害保險法》,該法首次推行了工業事故社會保險制度,使工業事故的無過失責任得以落實。法國於1898年4月制定了《勞工賠償法》,規定了工業事故的無過失責任。1897年英國頒布了《勞工補償法》,該法規定,即使受害的雇員及其同伴和第三者對事故損害互有過失,而僱主無過失,僱主仍應對雇員在受雇期間的傷害負賠償責任。香港《雇員賠償條例》規定,僱主對其雇員因工受傷所負賠償責任是一種無過失責任,即使意外並非僱主的疏忽而引致,僱主仍須負賠償責任。美國各州在1910年以後相繼頒布了勞工賠償條例。這些條例通常都規定:不論僱用人或受僱人有無過失,僱用人對於所發生的傷害事件在僱用上應承擔風險。以上的例子說明無過錯責任已被廣泛認同。⑤、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利於保護雇員的利益。從僱主與雇員的經濟地位來看,僱主明顯優於雇員。雇員在執行受僱工作中遭受損害,在一般情況下,雇員是很難證明僱主有過錯的,而且有時僱主確也無過錯。這時,如果僱主不承擔責任,則極不利於保護雇員的合法權益,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
據此,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就僱主對雇員的賠償責任作了明確規定,該解釋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責任」,首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規定了僱主的無過錯責任,為僱主對雇員在僱傭活動中所受的傷害賠償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僱工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與過失時,能否適用過失相抵
過失相抵是指是指在損害賠償之債中,就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受害人也有過失,法院可依其職權,按一定的標准減輕或免除加害人賠償責任,從而公平合理地分配損害的一種制度,它是適用於侵權之債領域的一項原則。關於過失相抵是否適用於以無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領域,在理論
❺ 高院廢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原因是什麼
高院廢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原因是與後位法有沖突。為適應形勢發展變化,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適用,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和審判實際,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有關部門,對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發布的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進行了集中清理。
在清理中發現《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與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沖突所以決定廢止。沖突的條款主要是人身傷害的賠償條款,例如:
《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因觸電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范圍包括:
(九)被撫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撫養的、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為限,按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標准計算。被撫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生活費計算到十八周歲。
被撫養人無勞動能力的,生活費計算二十年,但五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撫養費少計一年,但計算生活費的年限最低不少於十年;被撫養人七十周歲以上的,撫養費只計五年。
而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其上訴法律法規有沖突。
第二十八條 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5)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兩個司法解釋的沖突還表現在法條的其他方面,主要是對賠償的標准不統一,例如:
《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因觸電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范圍包括:
(六)殘疾用具費:受害殘疾人因日常生活或輔助生產勞動需要必須配製假肢、代步車等輔助器具的,憑醫院證明按照國產普通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國家或者地方有關機關有規定的,依該規定;沒有規定的,按照辦理喪葬實際支出的合理費用計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六條 殘疾輔助器具費按照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准計算。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
輔助器具的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
第二十七條 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❻ 最高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上一年度指的是要求賠償的上一年的標准賠償。
❼ 最高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廢止了嗎
最高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具體問題的司法解釋》(法釋(2003)20號)沒有廢止,是目前處理人身損害賠償事宜的重要法律依據。
❽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8條第2款,有明白人來幫忙``
舉例說明:抄
消費性支出或襲者生活消費支出設為:M元。
撫養人2人,傷殘等級2級。
被撫養人設為兩人:
A13歲,被撫養年限為5年。
A生活費=【(M÷2)×5年×90%】÷2人
B10歲,被撫養年限為8年。
B生活費={【(M÷2)×5年×90%】÷2人}+【(M×3年×90%)÷2人】
《人損解釋》第28條分解:
被扶養人生活費等於:
1、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
2、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
3、被撫養年限:
(1)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18周歲;
(2)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20年。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
4、被撫養人范圍: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
5、撫養人有數人的,賠償份額的限制:
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
6、被撫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的限制:
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小於或者等於)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❾ 最高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第七條的法律適用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版育機構,未權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學校、幼兒園或教育機構未做好看管、保護、環境安全等義務,造成未成年人人身損害,這些機構應該在過錯范圍內承擔責任,責任范圍還要按具體案情確定。如果存在第三人致使未成年人人身損害的,學校等組織只在第三人不能承擔的范圍內承擔責任(補充賠償責任),即前提是只能先向第三人追償。
❿ 高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的司法解釋第三條
簡單的說:如,兩車相撞致一行人死亡,是直接結合。甲被乙打傷,送專往醫院後因護士丙屬誤用針葯致乙葯物過敏死亡,是間接結合。
舉詳細的例子讓你明白。首先說「直接結合」。
在一個高層居民樓上,三個兒童在15層樓的樓道上玩。在玩的過程中,三個兒童發現某家居民的門前放了一些舊的酒瓶子,三個兒童就每人拿起一個,到樓道窗戶前,用手把瓶子伸到樓外,喊了一聲「一二三」,就一齊鬆手,把瓶子扔了出去了。這時候,正好樓裡面的一位居民抱著自己兩歲的孩子從樓道里出來,走到門口,這三個瓶子當中的一個瓶子正巧打到小孩的頭上,將孩子砸傷。
由於三個小孩的「直接結合」,但是不能確定到底是哪一個瓶子砸傷的,按照共同侵權負連帶責任。
再說「間接結合」。
4歲小孩通過爬上垃圾堆,翻過院牆,牆外變壓器未上鎖,小孩手一伸打掉一隻胳膊。此案侵權行為彼此互為中介,行為之間不是集中發生而是一環套一環,是可以分割的原因並能判斷責任力大小是間接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