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上的佔用

刑法上的佔用

發布時間: 2022-03-15 05:25:56

1.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給你推薦一篇文章
想必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僅從字面含義來理解,所謂「非法佔有目的」,無非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財物的目的。這種從字面的、本來的含義上理解的非法佔有目的,可以稱之為「本義的非法佔有目的」。筆者也贊成作這樣的理解。而大陸法系國家多數學者和我國部分學者所作的某些解釋大多超出了其字面含義的范圍,附加了一些特殊的內容。對這種附加了特定含義的非法佔有目的,可以稱之為「附加含義的非法佔有目的」。筆者不贊成作這種理解。

非法佔有的目的是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內容之一,還是故意之外的獨立的主觀要件?這也是刑法理論上有爭議的問題。如果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財物的目的(意思),這是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所包含的內容。如果給非法佔有目的附加上某種特定含義,,非法佔有目的就不屬於故意的內容。行為人是否有排除權利者權利的意思,以及有無利用處分財物的意圖或非法獲利目的,也均不影響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的成立。實際上,這種附加含義的非法佔有目的是推動行為人實施盜竊等取得罪的內心(起因即犯罪動機)。這也正是一些學者把盜竊等取得罪當作目的犯(或意圖犯)的原因所在。

在社會生活中,有的人採用非法手段掌握他人財物,只是為了一時使用(不是永久佔有)。這種一時使用的案件,其性質應該如何認定,實際上成了非法佔有目的問題的議論焦點。筆者以為,關於使用盜竊行為的主觀方面是否有非法佔有目的,這也是與對非法佔有目的作何種理解密切相關的問題。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就是意圖佔有或控制財物。由此而論,使用盜竊者不可能沒有此種目的(意圖);反過來,如果給非法佔有目的附加上前述特定含義,並要求行為人有「 處分財物的意圖」或「非法獲利的目的」,才認為有此種目的,那麼使用盜竊者就沒有非法佔有目的。由此可見,中外刑法理論界的上述爭議,是由於各家對非法佔有目的的理解不同而產生的。至於使用盜竊是否可罰,從主觀方面是無法區分的。

一般來說,盜竊等取得罪與毀壞財物罪在通常情況下並不難區分。但是,如果行為人出於毀壞的目的,採用盜竊等非法手段取出他人財物後予以毀壞,或者取出之後主觀心理狀態發生變化不予毀壞而加以利用,在這兩種行為方式和主觀心理相交叉的場合,區分兩者就成為理論和實踐上的難題。在筆者看來,如果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行為人出於毀壞目的取得他人財物後予以毀壞,或者改變犯意而加以利用,這也應該認為有非法佔有目的。但是,如果從附加意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 「排除權利者意思說」認為,毀壞目的也可以包含在非法佔有目的之中,這就意味著非法佔有目的不具有區分盜竊等取得罪與毀壞財物罪的機能,其結論與不認為非法佔有目的是取得罪的成立要件的觀點完全一致。事實上,從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內容和取得財物的行為方式上,就足以把它與毀壞財物罪區別開來。

非法佔有目的是否必要?筆者贊成不必要說。主要理由是:第一,財產罪保護法益論中的本權說與佔有說,是相對於客觀方面的事實而言的,而非法佔有目的是不是盜竊等取得罪的構成要件屬於主觀方面的問題,用本權說或佔有說來解釋非法佔有目的是否必要,實際上是把兩個不同領域的問題絞合到了一起,本身在方法論上就有缺陷。第二,非法佔有目的的內涵不清楚,日本等國法院前後判例的解釋不完全相同,中外學者們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別。第三,即使非法佔有目的的內涵按大陸法系國家的通說確定下來,也不能把它作為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要件。第四,必要說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把不可罰的一時使用行為與盜竊等取得罪、以及毀壞財物罪與取得罪區分開來。但是,如前所述,非法佔有目的並不具有這種機能。相反,如果按必要說行事,還會帶來理論上的混亂乃至實踐上的無所適從。第五,必要說認為,只有把非法佔有目的作為盜竊等取得罪的要件,才能說明取得罪的法定刑為何比毀壞財物罪重。但是,實際上,法定刑的輕重是由犯罪的性質及其可能達到的危害社會的程度所決定的,犯罪的動機並不起決定作用。第六,隨著資本主義社會財產關系發展變化,對所有權的使用收益機能擴大刑法保護,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因此,傳統的必要說已不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第七,在刑法未把非法佔有目的規定為取得罪的成立要件的國家,採用必要說是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第八,非法佔有目的必要說提出的前提,不是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而是給它附加了特定含義,並認為它是故意之外的獨立的要件。這種立論前提的錯誤,勢必影響其結論的科學性。

武漢大學法學院·劉明祥

2. 為什麼說刑法上的盜竊侵犯佔有,侵佔侵犯所有

我的理解是:侵佔後所有權是不發生轉移,但是侵害了所有權人的權利行使。不能內是侵犯了佔有權,因容為侵佔犯罪對象為三種財物:一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二是他人的遺忘物,遺忘物不等於遺失物,也不同於遺棄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就拿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來說,既然是代為保管,保管人就合法的享有的佔有權,要是侵佔罪侵犯的是佔有權,那就說不過了,因為保管人是享有佔有權的,自己侵害自己的權利法律一般不處罰(生命權除外)。
你說的刑法和民法完全不同,我不太理解,希望你說的簡單明了點。

3.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刑法分則對一些財產犯罪、經濟犯罪,明文規定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主觀要件;此外,許多條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這一要件,但根據條文對客觀行為的描述、刑法條文之間的關系,也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如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等都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司法工作人員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要素,就不是構成要件要素。事實上,國內外的刑事立法都表明,構成要件要素分為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當某種犯罪明顯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或者根據相關條文明顯要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時,刑法條文往往會省略關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規定。盜竊、詐騙、搶奪等罪就是如此。以金融詐騙罪為例。
刑法分則之所以僅就集資詐騙罪與貸款詐騙罪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因為前者容易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相混淆,後者容易與貸款糾紛相混淆,而各自的區分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其他金融詐騙罪一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刑法條文省略了關於非法佔有目的的規定。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直接關繫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以下主要以盜竊罪為例進行說明。
犯罪構成要件具有兩個方面的機能:一是劃分罪與非罪的機能;二是劃分此罪與彼罪的機能。「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同樣具有這兩個方面的機能。一方面,由於必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盜用行為不成立盜竊罪。例如,只是擅自將他人的自行車騎走一會然後又返還的,屬於盜用行為;因為沒有非法佔有目的,所以不成立盜竊罪。另一方面,由於必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單純毀壞財物的行為,也不成立盜竊罪。例如,行為人從位於八層的被害人家裡搬出電腦,然後從七層的樓梯口摔至樓下,導致電腦毀壞。如果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目的將電腦搬出,只是因為碰到被害人或者出於其他原因將電腦摔至樓下的,仍然成立盜竊罪;如果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僅僅出於單純毀壞的故意而實施上述行為,則成立故意毀壞財物罪。
非法佔有的目的中的「佔有」(與作為侵犯財產罪客體的「佔有」不同)與民法上的佔有不是等同的概念,也不是僅指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因為如果將不法佔有理解為單純事實上的支配或者控制,那麼,盜用他人財物時,行為人事實上也支配或者控制了該財物,於是盜用行為具有不法佔有的目的,因而成立盜竊罪,這便擴大了盜竊罪的處罰范圍。又如,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單位資金時,具有支配、使用該資金的目的,但由於准備歸還,所以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因而不成立職務侵佔罪。如果將非法佔有目的解釋為事實上的支配、控制,就無法區分挪用資金罪與職務侵佔罪。
再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時,行為人具有事實上支配或控制他人存款的意圖,但由於其准備歸還,所以,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集資詐騙罪則除了事實上支配、控制他人資金外,還不準備歸還,即具有不法所有的意圖,所以不同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如果將非法佔有目的理解為事實上的支配目的,那麼,就不可能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可見,只有將非法佔有目的理解為不法所有的目的,才能使這一主觀要件具有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機能。具體地說,非法佔有(不法所有)目的,是指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並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
首先,盜竊等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的意思。這一要素的機能是,將不值得科處刑罰的盜用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其次,行為人還具有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這一要素的機能是,將盜竊等取得財物的犯罪與毀壞財物的犯罪相區別。需要說明的是,所謂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並不要求完全遵從財物原來的用法,只是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法即可。例如,為了取暖,將他人衣櫃盜走後用於烤火的,也應認為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顯然,這里的「處分」不包括單純的毀壞。
明確這一點,對於司法實踐認定犯罪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直接消費公私財產的行為,屬於具有非法佔有目的的行為。如有的(非國有)公司的工作人員在職期間,連續使用公司資金私自出境10餘次,花掉幾十餘萬元;有的(非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在任職期間,私自在娛樂場合使用單位資金消費。行為人主觀上將公款作為自己的所有物,並遵從了公款的經濟用途,因而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客觀上導致單位喪失財產所有權。理應認定為職務侵佔罪。
非法佔有的目的既包括使行為人自己不法佔有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者(包括單位)不法佔有的目的。
其一,刑法規定或者刑法理論要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無非是要表明行為人是為了永久性地剝奪他人的財產,並遵從財物的經濟用途進行利用;從而說明行為對法益(財產)的侵犯程度,標明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但不管是行為人本人非法佔有,還是第三者非法佔有,都同樣說明行為對法益的侵犯程度。例如,甲為了自己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其行為侵犯了丙的財產。
同樣,甲為了乙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後當場無償交給乙使用,甲的行為也無疑侵犯了丙的財產;如果甲為了單位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後立即無償交付給單位使用,甲的行為仍然侵犯了丙的財產。由此看來,行為人是為了本人非法佔有還是為了第三者非法佔有,對法益的侵犯程度並不產生影響。從刑法的目的來說,丙的合法財產是受刑法保護的,不能說甲為了第三者或者某單位而盜竊丙的轎車時,丙的財產就不受刑法保護了。
其二,刑法規定以及刑法理論上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並沒有限定為「以本人非法佔有為目的」;既然如此,「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然包含以第三者非法佔有為目的。
其三,將「非法佔有目的」解釋為包括使第三者或者單位非法佔有為目的,同樣能夠使非法佔有目的具有前述兩個機能:由於盜竊他人財物是為了使第三者或者單位不法所有,因而與盜用行為相區別;由於盜竊他人財物是為了使第三者或者單位遵從財物的經濟用途進行利用,因而與毀壞財物相區別。
其四,其他國家的刑事立法、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都沒有將不法所有的目的限定為本人不法所有。例如,奧地利刑法第127條以下規定的各種取得財產的犯罪的主觀要件都是「意圖為自己或者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不限於本人的利益;瑞士刑法第137條以下所規定的取得財產的犯罪的主觀要件都是「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其他許多國家的刑法也是如此。 明確這一點,對於認定財產犯罪、經濟犯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宏觀上說,不要因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屬於主觀要件,便認為財產犯罪、經濟犯罪的本質是行為人獲得利益。實際上,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定罪與量刑從根本上考慮的是行為對法益的侵犯程度。當行為人是否獲得利益與行為是否侵犯了法益出現不一致的現象時,司法人員應當注視的是行為是否侵犯了法益,而不是行為人是否獲取了利益。從微觀上說,明確非法佔有目的包括使第三者或單位非法佔有,可以解決許多具體問題。 例如,當行為人為了單位利益而指使他人或者直接實施盜竊行為時,仍然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完全符合盜竊罪的主客觀要件,應認定為(自然人)盜竊罪。再如,由於非法佔有目的包含使第三者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盜竊等行為並不限於將他人財物轉移為自己佔有,而是包括將他人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者(包括單位)佔有。又如,在共同盜竊案件中,沒有非法佔有目的的人,只要明知他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實施盜竊的幫助行為的,也成為盜竊罪的共犯。

4. 刑法中的占為已有是占為自己所有嗎

不能狹義理解為占為自己所有,而是包括占為自己所有在內的佔有,所內謂佔有,就是在事實容上或法律上能夠對物進行支配的狀態,即行為人在法律上處於能夠隨意處分他人財物的狀態(處分的可能性)。
《刑法》第271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已有,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並處沒收財產」。這里的占為己有隻能狹義地解釋為「將基於職務或業務所佔有的財物非法佔為己有(包括使第三者所有的)的行為」,即破壞委託信任關系,對委託物實施超越許可權的行為,重要的是有濫用處分之虞。

5. 刑法上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的區別(求詳細)

以佔有的惡意還是善意作為標准區分民法上的佔有和刑法上的佔有是錯誤的,刑法和民法上的版佔有都有權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者的真正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刑法上的佔有側重於事實狀態,而民法上的佔有更側重於權利狀態。

6. 刑法規定非法佔用土地罪該怎麼處罰

現行刑法對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罪立案標准規定如下:
1、非法批准佔用基本農田10畝以上的,或者是佔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30畝以上的;
2、非法批准佔用其他土地50畝以上的;
3、雖未達到上述數量標准,但造成有關單位、個人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或者造成耕地大量毀壞或者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的。
【法律依據】
《刑法》第四百一十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違反土地管理法規,濫用職權,非法批准徵收、徵用、佔用土地,或者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國家或者集體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7. 最新刑法非法佔用土地罪量刑標准

非法佔用土地罪的量刑標準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國家或者集體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百一十條非法批准徵收、徵用、佔用土地罪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違反土地管理法規,濫用職權,非法批准徵收、徵用、佔用土地,或者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國家或者集體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8. 張明楷: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張明楷: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刑法分則對一些財產犯罪、經濟犯罪,明文規定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主觀要件;此外,許多條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這一要件,但根據條文對客觀行為的描述、刑法條文之間的關系,也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如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等都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司法工作人員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要素,就不是構成要件要素。事實上,國內外的刑事立法都表明,構成要件要素分為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當某種犯罪明顯需要「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或者根據相關條文明顯要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時,刑法條文往往會省略關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規定。盜竊、詐騙、搶奪等罪就是如此。以金融詐騙罪為例。刑法分則之所以僅就集資詐騙罪與貸款詐騙罪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因為前者容易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相混淆,後者容易與貸款糾紛相混淆,而各自的區分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其他金融詐騙罪一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刑法條文省略了關於非法佔有目的的規定。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直接關繫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以下主要以盜竊罪為例進行說明。

犯罪構成要件具有兩個方面的機能:一是劃分罪與非罪的機能;二是劃分此罪與彼罪的機能。「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同樣具有這兩個方面的機能。一方面,由於必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盜用行為不成立盜竊罪。例如,只是擅自將他人的自行車騎走一會然後又返還的,屬於盜用行為;因為沒有非法佔有目的,所以不成立盜竊罪。另一方面,由於必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單純毀壞財物的行為,也不成立盜竊罪。例如,行為人從位於八層的被害人家裡搬出電腦,然後從七層的樓梯口摔至樓下,導致電腦毀壞。如果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目的將電腦搬出,只是因為碰到被害人或者出於其他原因將電腦摔至樓下的,仍然成立盜竊罪;如果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僅僅出於單純毀壞的故意而實施上述行為,則成立故意毀壞財物罪。

非法佔有的目的中的「佔有」(與作為侵犯財產罪客體的「佔有」不同)與民法上的佔有不是等同的概念,也不是僅指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因為如果將不法佔有理解為單純事實上的支配或者控制,那麼,盜用他人財物時,行為人事實上也支配或者控制了該財物,於是盜用行為具有不法佔有的目的,因而成立盜竊罪,這便擴大了盜竊罪的處罰范圍。又如,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單位資金時,具有支配、使用該資金的目的,但由於准備歸還,所以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因而不成立職務侵佔罪。如果將非法佔有目的解釋為事實上的支配、控制,就無法區分挪用資金罪與職務侵佔罪。

再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時,行為人具有事實上支配或控制他人存款的意圖,但由於其准備歸還,所以,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集資詐騙罪則除了事實上支配、控制他人資金外,還不準備歸還,即具有不法所有的意圖,所以不同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如果將非法佔有目的理解為事實上的支配目的,那麼,就不可能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可見,只有將非法佔有目的理解為不法所有的目的,才能使這一主觀要件具有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機能。具體地說,非法佔有(不法所有)目的,是指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並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

首先,盜竊等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的意思。這一要素的機能是,將不值得科處刑罰的盜用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其次,行為人還具有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這一要素的機能是,將盜竊等取得財物的犯罪與毀壞財物的犯罪相區別。需要說明的是,所謂遵從財物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並不要求完全遵從財物原來的用法,只是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法即可。例如,為了取暖,將他人衣櫃盜走後用於烤火的,也應認為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顯然,這里的「處分」不包括單純的毀壞。

明確這一點,對於司法實踐認定犯罪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直接消費公私財產的行為,屬於具有非法佔有目的的行為。如有的(非國有)公司的工作人員在職期間,連續使用公司資金私自出境10餘次,花掉幾十餘萬元;有的(非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在任職期間,私自在娛樂場合使用單位資金消費。行為人主觀上將公款作為自己的所有物,並遵從了公款的經濟用途,因而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客觀上導致單位喪失財產所有權。理應認定為職務侵佔罪。

非法佔有的目的既包括使行為人自己不法佔有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者(包括單位)不法佔有的目的。

其一,刑法規定或者刑法理論要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無非是要表明行為人是為了永久性地剝奪他人的財產,並遵從財物的經濟用途進行利用;從而說明行為對法益(財產)的侵犯程度,標明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但不管是行為人本人非法佔有,還是第三者非法佔有,都同樣說明行為對法益的侵犯程度。例如,甲為了自己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其行為侵犯了丙的財產。

同樣,甲為了乙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後當場無償交給乙使用,甲的行為也無疑侵犯了丙的財產;如果甲為了單位有車開,盜竊了丙的一輛轎車後立即無償交付給單位使用,甲的行為仍然侵犯了丙的財產。由此看來,行為人是為了本人非法佔有還是為了第三者非法佔有,對法益的侵犯程度並不產生影響。從刑法的目的來說,丙的合法財產是受刑法保護的,不能說甲為了第三者或者某單位而盜竊丙的轎車時,丙的財產就不受刑法保護了。

其二,刑法規定以及刑法理論上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並沒有限定為「以本人非法佔有為目的」;既然如此,「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然包含以第三者非法佔有為目的。

其三,將「非法佔有目的」解釋為包括使第三者或者單位非法佔有為目的,同樣能夠使非法佔有目的具有前述兩個機能:由於盜竊他人財物是為了使第三者或者單位不法所有,因而與盜用行為相區別;由於盜竊他人財物是為了使第三者或者單位遵從財物的經濟用途進行利用,因而與毀壞財物相區別。

其四,其他國家的刑事立法、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都沒有將不法所有的目的限定為本人不法所有。例如,奧地利刑法第127條以下規定的各種取得財產的犯罪的主觀要件都是「意圖為自己或者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不限於本人的利益;瑞士刑法第137條以下所規定的取得財產的犯罪的主觀要件都是「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其他許多國家的刑法也是如此。

明確這一點,對於認定財產犯罪、經濟犯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宏觀上說,不要因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屬於主觀要件,便認為財產犯罪、經濟犯罪的本質是行為人獲得利益。實際上,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定罪與量刑從根本上考慮的是行為對法益的侵犯程度。當行為人是否獲得利益與行為是否侵犯了法益出現不一致的現象時,司法人員應當注視的是行為是否侵犯了法益,而不是行為人是否獲取了利益。從微觀上說,明確非法佔有目的包括使第三者或單位非法佔有,可以解決許多具體問題。例如,當行為人為了單位利益而指使他人或者直接實施盜竊行為時,仍然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完全符合盜竊罪的主客觀要件,應認定為(自然人)盜竊罪。再如,由於非法佔有目的包含使第三者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盜竊等行為並不限於將他人財物轉移為自己佔有,而是包括將他人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者(包括單位)佔有。又如,在共同盜竊案件中,沒有非法佔有目的的人,只要明知他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實施盜竊的幫助行為的,也成為盜竊罪的共犯。

9. 什麼叫刑法意義上的非法佔有

非法是與合法相對的,合法佔有受法律保護,非法佔有將受法律打擊。刑法中以非法佔有為版目的,權指的是犯罪的主觀故意。按我國刑法理論,犯罪構成必須符合4個要件: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主觀方面就是指犯罪的故意或過失,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表明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態度,沒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就不構成犯罪。

10. 新刑法非法佔用土地罪怎麼判

新刑法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罪的判刑規則:
1、觸犯本罪的,一般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給國家或者集體利益帶來了特別重大損失的,則應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四百一十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違反土地管理法規,濫用職權,非法批准徵收、徵用、佔用土地,或者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國家或者集體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