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疑難安靜

刑法疑難安靜

發布時間: 2022-03-16 06:32:23

⑴ 刑法規定不允許非法竊聽非法竊聽

刑法規定來不允許非法竊聽,就是未自經批準的竊聽是違法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經過批準的就是合法的;竊聽在刑法上屬於技術偵查措施;
1、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九條 批准決定應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確定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和適用對象。批准決定自簽發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有效。對於不需要繼續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應當及時解除;對於復雜、疑難案件,期限屆滿仍有必要繼續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經過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長,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
2、第一百五十條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

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材料,必須及時銷毀。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於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⑵ 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條

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刑法修正案,將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條修改為:「國有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造成國有公司、企業破產或者嚴重損失,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國有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有前款行為,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兩款罪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從重處罰。」比較修改前後的第一百六十八條法律條文在罪名設定上將原來的「徇私舞弊造成破產、虧損罪」修改為「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失職罪」和「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濫用職權罪」兩個罪名,從司法實踐看,這次對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條的修正仍有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修正案關於國有事業單位人員瀆職犯罪的規定方面。

將國有事業單位的人員瀆職犯罪規定在第一百六十八條裡面確有不妥之處,因此主張將這方面的內容納入刑法第九章作為瀆職犯罪的一部分加以規定。其理由是:

第一,從我國社會生活的實際出發,我國的國有事業單位,大部分作為行政機關的下屬單位存在,尤其是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刑法第九章已經規定了部分國有事業單位人員的瀆職犯罪,如傳染病防治失職罪(四百零九條),動植物檢疫失職罪(四百一十三條)等等。

第二,刑法第九章規定的部分專業人員瀆職犯罪,雖然明文規定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在司法實踐中有一部分或大部分是國有事業單位人員所為。如環境監管失職罪(四百零八條),招收公務員、學生徇私舞弊罪(四百一十八條),失職造成珍貴文物損毀、流失罪(四百一十九條),將國有事業單位人員的瀆職犯罪納入刑法第九章,有利於刑法第九章的規定更加科學和完善。

第三,1997年刑法實施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已經明確了部分國有事業單位人員的瀆職犯罪,如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其下屬機構的工作人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其下屬機構的工作人員等。上述司法解釋為解決司法實踐中個案主體的認定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對於其他國有事業單位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生的瀆職犯罪,如何定罪處罰仍然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疑難問題,迫切需要通過修正刑法加以解決。

綜上所述,將國有事業單位人員瀆職犯罪的有關法律規定納入刑法第九章,符合我國的社會生活實際,符合立法的科學性。

⑶ 《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及司法解釋

《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司法解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應當同時具備以下特徵:

(一)形成較穩定的犯罪組織,人數較多,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幹成員基本固定;

(二)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支持該組織的活動;

(三)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

(四)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包庇或者縱容,稱霸一方,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響,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

《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其他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可以並處罰金。

境外的黑社會組織的人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發展組織成員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或者縱容黑社會性質的組織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犯前三款罪又有其他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3)刑法疑難安靜擴展閱讀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四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跨境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

(二)包庇、縱容境外黑社會組織在境內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

(三)多次實施包庇、縱容行為的;

(四)致使某一區域或者行業的經濟、社會生活秩序遭受黑社會性質組織特別嚴重破壞的;


⑷ 刑法關於因果關系的問題,發現幾條題很矛盾,請指教。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刑法中最疑難的問題之一,非常復雜。
上面三個題目,本人可以試著解釋一下,拋磚引玉吧。
1、甲坐公交車與司機乙爭執,一腳踢向乙,乙回頭打甲,車失控撞向路邊丙致其死亡,甲與丙死存在因果關系。我覺得是存在因果關系的。雖然你說的甲的行為理論上並不必然導致乙的反擊有道理,但刑法上之所以仍認為甲的行為仍與丙的死亡有因果關系,更多的是考慮到了乙的反擊行為符合人之常情,一般情況下人受到襲擊應會反擊,甲做為一個理性的人,應該預測到這個結果,而乙之反擊可能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也應該在甲的預測范圍之內,但甲仍放任危險,襲擊乙,乙反擊進而事故發生都是由甲的行為引起的,從預防犯罪、警告公眾的角度,讓甲承擔最終責任我認為是合理的。
2、第2道題,之所以甲不承擔責任,我認為是因為乙違法在先,甲取回財物是自助行為,是合法的,而乙之死亡更大的原因在於乙想逃脫罪責,而放任危險在自己身上發生,承擔責任的依據應該是原因自由行為。
3、第三題,甲取得財物本質上是拾得遺失物。我認為甲的行為不構成搶劫,因為搶劫罪的構成要件強調三同時,因為乙逃脫,實質上甲並沒有對乙實施強制。侵佔罪也有疑義,對照侵佔罪的構成要件,需要遺失人索取而拾得人拒不返還數額較大的財物才成立侵佔罪,就本題的要件,我認為還不足以認定甲構成侵佔罪。
一點司考過來人的愚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⑸ 刑法中的行凶行為如何理解

我國現行《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正當防衛的特殊情形,但並沒有對「行凶」作出明確定義。

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它是一種犯罪類型,而且是屬於可對其實行無限度防衛的犯罪類型。它也是對一種犯罪類型本質特徵的描述,行凶是殺人、傷人行為,但不簡單地等於殺人罪和傷害罪,或兩個罪之和,它是對具有殺人或傷害性質之類行為所作的提示,即只要含有殺人、傷人性質的犯罪,諸如爆炸等直接危及他人生命健康的犯罪均屬於行凶范疇內。

(5)刑法疑難安靜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整體結構來看,「行凶」與其他的四類暴力犯罪行為之間是並列的邏輯關系,據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存在結構和內容上的共性。對於並列關系存在的個體之間具有共性特徵毋庸置疑,但如何把握其共性,就要結合緊隨在五類暴力犯罪行為之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規定來考量。「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作為一項概括性規定,一方面通過「其他」二字為無法窮盡列舉的暴力犯罪行為提供了兜底性的補充,另一方面揭示和概括了前五類犯罪行為的共性,即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二,「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並不是包含或交叉關系。「行凶」一詞在日常的理解中趨近於「為非作歹」,很多嚴重暴力的不法行為都可以用「行凶」來概括。在「行凶」一詞可以包括後面幾類暴力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又在法條中處於並列的地位,為了保持《刑法》條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完整性,有序性,則需要對「「行凶」」一詞進行限縮解釋。

參考資料:網路-刑法

⑹ 《刑訴法解釋》第11條如何理解

第三百七十三條申訴由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但是,第二審人民法院專裁定準許屬撤回上訴的案件,申訴人對第一審判決提出申訴的,可以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
上一級人民法院對未經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的申訴,可以告知申訴人向終審人民法院提出申訴,或者直接交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並告知申訴人;案件疑難、復雜、重大的,也可以直接審查處理。
對未經終審人民法院及其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直接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訴的,上級人民法院可以告知申訴人向下級人民法院提出。

⑺ 刑事案件疑難案件洗冤討論,非專業人員請勿擾

如果確實只打了耳光,並沒有打肋骨,那麼,對方當時有沒有摔倒或者身體與桌角等硬物碰觸的情形呢?如果當時有摔倒或者碰觸桌角等硬物,我認為,對方的肋骨骨折很可能是摔的或者碰的,本案應定性為過失致人輕傷。
我國刑法只有【過失致人死亡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輕傷不構成犯罪。

毆打不等於傷害,一般生活上的「故意」不等於刑法上的故意,如果行為人只具有一般毆打的意圖,並無傷害的故意,出於某種原因或者條件引起輕傷結果,就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致人輕傷;如果行為人主觀上對輕傷結果具有過失,就應認定為過失致人輕傷,不構成犯罪。

⑻ 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會議記錄怎麼寫

摘要 ——首席仲裁員或獨任仲裁員首席仲裁員或獨任仲裁員可向當事人解釋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當事人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迴避:1、仲裁庭組成人員是勞動爭議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2、仲裁庭組成人員與勞動爭議有利害關系;3、仲裁庭組成人員與勞動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仲裁的。如果當事人均不申請迴避,則首席仲裁員或獨任仲裁員宣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三十五條的規定:當事人均不申請迴避,本次仲裁庭依法對本案擁有審理權。 三、庭審調查(一)主持當事人陳述,按先由申訴人(代理人)陳述申訴請求及事實和理由(也可宣讀申訴書),再由被訴人(代理人) 進行答辯(也可宣讀答辯書)、第三人(代理人)進行陳述的先後順序進行。

⑼ 綁架罪的疑難問題分析大概都包含哪些

綁架罪的疑難問題分析來說,我國刑法規定的綁架罪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犯罪。它的法定最低刑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樣的刑罰甚至嚴於故意殺人、搶劫等嚴重犯罪。因此,對綁架罪的認定必須十分嚴格。

首先我們發現綁架並不能等同於綁架罪。有的學者認為,行為人只要具有綁架行為,就應該構成綁架罪。這種理解顯然把綁架和綁架罪混為一談,它會發生打擊擴大化的問題。這種混淆至少有兩個缺點:一是法律已經明文規定綁架的目的是為了勒索或作為人質,那麼這種目的本身就是構成本罪的必備要件,缺少了這個必備要件也將其定為綁架罪,有悖刑法的本意。二是當綁架者在綁架以後,由於主觀原因放棄勒索或作為人質的行為,而且將被綁架者放回,也就不存在中止的情況。這種觀點恰恰也是那些持有綁架就是綁架罪的主張者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實際上起了阻止行為人改惡從善的作用。而我們的刑法當然應該鼓勵那些中途自動退出犯罪行為的人。

⑽ 刑法中的法定符合說和具體符合說的區別

在刑法理論中,在面對認定犯罪事實時,犯罪嫌人發生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即行專為人認識的事實屬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如何具體認定案件的具體情況。

針對處理這種情況,有兩種學說;

第一種是法定符合說:

1.只要(認識到的與實際發生的)二者「在法定構成要件范圍內」一致(符合)時,就成立故意,不必要求具體一致(符合)。

2.行為人主觀認識到的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一致,其程度超出了同一構成要件范圍的,則對不一致的事實(對象·結果)不成立犯罪故意。

第二種是具體符合說:

這種學說認為,如果具體不一致的,不成立構成要件故意。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219 發布:2024-11-20 07:28:08 瀏覽:80
廣東省16個地級市立法權 發布:2024-11-20 07:25:19 瀏覽:98
道德不良行為 發布:2024-11-20 07:10:00 瀏覽: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規 發布:2024-11-20 07:02:52 瀏覽:683
刑法懲罰說 發布:2024-11-20 05:48:45 瀏覽:984
對民法典的實施 發布:2024-11-20 05:47:20 瀏覽:934
民法典對婚姻財產的規定 發布:2024-11-20 05:23:51 瀏覽:970
段波民法講的怎麼樣 發布:2024-11-20 04:42:20 瀏覽:637
基層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務演講 發布:2024-11-20 04:39:41 瀏覽:221
侵權責任賠償法律規定 發布:2024-11-20 04:39:03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