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刑法志
⑴ 宋代的代表性刑法是什麼
宋太祖建隆四年編成《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它是我內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容法典。
其條文只是《唐律疏議》的翻版,變化之處在於: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范209條附於律文之後;篇目仍是12篇、502條,但在每篇下設有門,合計213門。
⑵ 簡述宋代刑事法律的主要內容
趙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其主要法典《宋刑法》是我國第一部刻板印刷的刑事法典。差誤較小。本書主要研究《宋刑法》的刑法制度和刑法思想,兼論宋代的其他刑事法規,同時還介紹了與宋同時期的遼、金和西夏的刑法制度,以便讀者對宋代空上特定歷史階段的刑法制度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了解。
一、宋代強化中央集權的立法思想 德主刑輔,是中國傳統社會正統法學世界觀的核心內容,宋初統治集團對此也十分重視,並在實際操作時更加註重「刑輔」這一手,而且,比較強調對一般犯罪的寬恕與輕刑,對謀叛、謀反及賊盜等危害到統治階級之根本利益的犯罪的嚴懲不貸。宋朝經過宋太祖、宋太宗兩代的治理,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取得了諸多成就。然而,如上所述,由於宋朝從太宗時就開始採取「守內虛外」的國策,[1]以及對地主豪強兼並農民土地採取放任的政策,所以,到宋真宗去世、劉太後主政以及宋仁宗親政時期,北宋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也開始逐漸暴露,表現為外有遼、西夏等強敵壓迫,內有京東王倫、京西張海等的暴亂。同時,國家機構的「三冗」(即冗官、冗吏和冗兵),以及因富者無限占田而出現的百姓傾家盪產、流離失所的現象也日趨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統治階級更為重視立法改革,試圖進一步加強法律治理國家的力度。與此同時,自宋代開始,「理學」成為統治階級思想的主流,它將法律視為維護封建社會正常統治秩序的重要工具,是輔助儒學教化的手段,但有時,為了鎮壓「犯上作亂」的民眾,還必須施以重刑。為了使法律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理學主張振綱紀、厲風俗,使天下人都能各循其「理」。由於理學將維護三綱五常說成是「天理」,而法又是由「理」產生,為「理」服務的工具,因此,理學同時主張在據罪論刑時,必須以三綱五常為斷獄聽訟的原則。此外,由於理學嚴格要求「存天理、滅人慾」(朱熹語)、「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程頤語),作為「理」的派生物的「法」,就是一種「滅人慾」的工具,法中的權利因素被徹底抽空,只剩下了義務性、強制性和鎮壓性的功能,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進一步受到破壞,其社會地位也進一步降低。 二、宋代重懲賊盜的國策 兩宋的刑事法律規范主要是《宋刑統》,其後所附的敕文則加重了對「盜賊」的處罰。同時,制定特別法,繼續加重對「盜賊」的處罰,其中包括《窩藏重法》《盜賊重法》和《妻孥編管法》。 「凡重法地,嘉祐中始於開封府諸縣,後稍及諸州。」{1}可見仁宗時即制定了關於劃分「重法地」,懲治「盜賊」及其窩藏之家的特別法《窩藏重地》。神宗時制定《盜賊重法》: 立《盜賊重法》。凡劫盜罪當死者,籍其家貲以賞告人,妻子編置千里;遇赦若災傷減等者,配遠惡地。罪當徒、流者,配嶺表;流罪會降者,配三千里,籍其家貲之半為賞,妻子遞降等有差。應編配者,雖會赦,不移不釋。凡囊橐之家,劫盜死罪,情重者斬,余皆配遠惡地,籍其家貲之半為賞。盜罪當徒、流者,配五百里,籍其家貲三之一為賞。竊盜三犯,杖配五百里或鄰州。雖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以重法論。其知縣、捕盜官皆用舉者,或武臣為尉。盜發十人以上,限內捕半不獲,劾罪取旨。若復殺官吏,及累殺三人,焚舍屋百間,或群行州縣之內,劫掠江海船栰之中,非重地,亦以重論。{1} 《盜賊重法》的特點是:對罪犯家屬的刑事處罰及賞告人的規定,與英宗時的《重法》相比,變化不大;但對窩藏之人的處罰則加重,可判至死刑,且非重法地,亦依重法地論;對「若復殺官吏,及累殺三人,焚舍屋百間,或群行州縣之內,劫掠江海船栰之中」的「重法之人」,雖非重法地,亦從重處罰,這便使重法的適用范圍更加擴大。 哲宗時制定,對盜賊家屬的處罰作了進一步規定。 「凡重法地,嘉祐中始於開封府諸縣,後稍及諸州。以開封府東明、考城、長垣縣,京西滑州,淮南宿州,河北澶州,京東應天府、濮、齊、徐、濟、單、兗、鄆、沂州、淮陽軍,亦立重法,著為令。至元豐時,河北、京東、淮南、福建等路皆用重法,郡縣浸益廣矣。元豐敕,重法地分,劫盜五人以上,凶惡者,方論以重法。紹聖後,有犯即坐,不計人數。」{1} 仁宗時,「重法地」僅限於開封府及附近州縣,神宗時擴大到京東、京西、淮南、河北、福建等路和一些州軍,但神宗時須「劫盜五人以上,凶惡者,方論以重法」,而哲宗「紹聖後,有犯即坐,不計人數」,又繼續加重。 實行「保甲法」,嚴防「盜賊」。「建炎三年四月,苗傅等疾閹宦恣橫,及聞王淵為樞密,愈不平,乃與王世修謀逆。詔御史捕世脩鞫之,斬於市。七月,韓世忠執苗傅等,磔之建康。」{2}不僅一概處死,而且均使用酷刑。 宋代除了重典懲罰賊盜外,還加重了對其他嚴重危害統治秩序犯罪的處罰。比如造祅書祅言罪。「左道亂法,妖言惑眾,先王之所不赦,至宋尤重其禁。凡傳習妖教,夜聚曉散,與夫殺人祭祀之類,皆著於法,訶察甚嚴。故奸軌不逞之民,無以動搖愚俗。間有為之,隨輒報敗,其事不足紀也。」{1}也就是說對妖言罪「至宋尤重其禁」,即加重「造祅書祅言罪」的處罰。 三、宋代的刑罰體系 (一)折杖法 宋朝的刑罰制度,基本上是沿襲唐代的五刑,以笞、杖、徒、流、死為基本刑制,但《宋刑統》又有所改動,創制了折杖法,用決杖來代替笞、杖、徒、流四刑。宋初,為改五代之苛,太祖時即定折杖之制。 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並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十,臀杖七下。常行官杖如周顯德五年制,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徒罪決而不役。{1} 對於「折杖之制」,後人大多以為是將刑罰折輕了,是宋初減緩刑法的措施之一。如清人沈家本就認為,折杖之制使「流罪得免遠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但筆者認為,折杖之制比起五代的酷刑濫殺,或許是一種減輕,若同唐代刑罰相比,則仍是加重。因為折杖是折成重杖,特別是折成脊杖,對人體的損害很大。唐代就曾禁止行笞杖刑時擊打罪犯的背部。如「(唐)太宗嘗覽《明堂針灸圖》,見人之五藏皆近背,針灸失所,則其害致死,嘆曰:『夫捶者,五刑之輕;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輕之刑而或致死?』遂詔罪人無得鞭背」。{3}之所以要改行折杖法,是宋太祖認為五代時期刑罰過於苛重,而折杖法具有「流罪得免遠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的好處,體現了省刑從輕的精神。但是折杖法不適用於死刑及反逆、強盜等犯罪。宋初採行折杖法,對於糾正刑罰越來越嚴酷的趨勢、緩和社會階級矛盾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中的刑種和刑等設置並不科學合理,輕重懸殊,難免有畫蛇添足之嫌。{4}194(二)刺配刑 為了彌補折杖法輕重懸殊的缺陷,宋開始使用刺配刑。刺配,是將杖刑、刺面、配役三刑同時施加於一人,即處脊杖、刺面後發配到遠惡州、軍終身傅軍籍,服苦役的刑罰。「凡應配役者傅軍籍,用重曲者黥其面。會赦,則有司上其罪狀,情輕者縱之,重者終身不釋。」{5}比唐代的加役流更為嚴酷。始創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原為寬恕死罪之刑。至宋初逐漸突破寬貸死罪的使用的范圍,後逐步用於重罪犯人和累犯之人,有關法律條文也日益增多。「諸配隸,《祥符編敕》止四十六條,慶歷中,增至百七十餘條。至於淳熙,又增至五百七十條,則四倍於慶歷矣。配法既多,犯者日眾,黥配之人,所至充斥。」{5}刺配遂成為宋代用之最多的刑種。配隸之刑特別是刺配刑的廣泛適用,使宋代刑罰趨於殘酷。 刺面因情節輕重而有大小、部位之不同。神宗時規定:「凡犯盜,刺環於耳後:徒、流,方;杖,圓;三犯杖,移於面。徑不過五分。」{5}刺字的部位、形狀,因犯罪之性質和情節之輕重而不同。南宋時臣僚載論及刺配刑時,也提到:「如入情重,則仿舊刺面,用不移不放之格;其次稍重,則止刺額角,用配及十年之格。」{5} 配隸者根據犯罪情節之輕重決定遠近和地點,情節嚴重者刺配遠惡州軍,無復地里之限。對性質、情節嚴重的犯罪及累犯,則刺配遠惡州軍或登州沙門島。宋初,只將死罪減輕處罰者刺配遠惡州軍或沙門島,即「犯死罪獲貸者,多配隸登州沙門島及通州海島,皆有屯兵使者領護。而通州島中凡兩處官煮鹽,豪強難制者隸崇明鎮,懦弱者隸東州市。太平興國五年,始令分隸鹽亭役之,而沙門如故」。{5}仁宗時規定:「配隸重者沙門島砦,其次嶺表,其次三千里至鄰州,其次羈管,其次遷鄉。斷訖,不以寒暑,即時上道。」{5}配隸的地里增至3000里以上。女犯則配役於妻窯務或軍營致遠務。宋初,婦人有罪至流,亦執針配役。太平興國五年,詔罷免之。「婦人應配,則以妻窯務或軍營致遠務卒之無家者,著為法。」{5} 對配隸者,罪輕者會赦可釋放;次輕者會赦可遷移近(家)州軍;罪重者不放不移。南宋時期,有不少大臣認為刺配之刑過重過濫,建議進行改革。如,孝宗淳熙十一年: 校書郎羅點言其太重,乃詔刑、寺集議奏聞。至十四年,未有定論。其後臣僚議,以為「若止居役,不離鄉井,則幾惠奸,不足以懲惡;若盡用配法,不恤黥刺,則面目一壞,誰復顧藉?強民適長威力,有過無由自新。檢照《元豐刑部格》,諸編配人自有不移、不放及移放條限;《政和編配格》又有情重、稍重、情輕、稍輕四等。若依仿舊格,稍加參訂,如入情重,則仿舊刺面,用不移不放之格;其次稍重,則止刺額角,用配及十年之格;其次稍輕,則與免黥刺,用不刺面、役滿放還之格;其次最輕,則降為居役,別立年限縱免之格。儻有從坐編管,則置之本城,減其放限。如此,則於見行條法並無牴牾,且使刺面之法,專處情犯凶蠹,而其他偶麗於罪,皆得全其面目,知所顧藉,可以自新。省黥徒,銷奸黨,誠天下之切務。」即詔有司裁定,其後迄如舊制。{5} 可惜最終還是未改成,仍沿用舊制。 寧宗嘉泰四年,「臣僚言:『配隸之人,蓋有兩等。其鄉民一時斗毆殺傷,及胥吏犯贓貸命流配等,設使逃逸,未必能為大過,止欲從徒,配本州牢城重役,限滿給據,復為良民。至於累犯強盜,及聚眾販賣私商,曾經殺傷捕獲之人,非村民、胥吏之比,欲並配屯駐軍,立為年限,限滿改刺從正軍。』從之。」{5}對一般犯罪,限滿後可予釋放;對累犯強盜,及聚眾販賣私商,曾經殺傷捕獲之人,雖改刺從正軍,但仍須服苦役。 對刺配之刑,後人多有評價。這些評價,均指出了刺配刑的殘酷性,但對刺配的殘酷性又都言之未盡。「刺配集肉刑、勞役多種刑罰於一身,刑罰苛重,而且使用過濫,引起了一系列的惡果。」{4}194-195筆者認為:刺配沙門島,實等於死刑。沙門島上所配隸之人數,神宗以前定為200人,以後增為300人。如熙寧六年,「審刑院言:『登州沙門砦配隸,以二百人為額,余則移置海外,非禁奸之意。』詔以三百人為額。」{5}「罪人貸死者,舊多配沙門島,至者多死。」{5}刺配遠惡州軍,也與死刑無異。如熙寧六年,「廣南轉運司言:『春州瘴癘之地,配隸至者十死八九,願停配罪人。』詔:『應配沙門島者,許配春州,余勿配。』」只要刺配春州,倖存者不多。此外,刺配刑是「斷訖,不以寒暑,即時上道」。雖然臣僚吳充建請:「『流人冬寒被創,上道多凍死。請自今非情理巨蠹,遇冬月聽留役本處,至春月遣之。』詔可」。但被處刺配刑者絕大多數都是「情理巨蠹」,仍須「不以寒暑,即時上道」,故路上凍死者仍很多。{5} (三)死刑 宋代死刑有多種法定執行方法,分斬首、絞殺、凌遲、杖殺、腰斬。《宋史·刑法志》提到了凌遲這種刑罰。「凌遲者,先斷其支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即以利刃碎割受刑人的肢體和肌膚,使之在痛苦重緩慢死去。凌遲是封建社會後期最殘酷的死刑執行方法。凌遲刑產生於五代,大遼國率先襲用之。如《遼史·刑法志》稱:「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宋初未用,真宗景德四年,「御史台嘗鞫殺人賊,獄具,知雜王隨請臠剮之,帝曰:『五刑自有常制,何為慘毒也。』入內供奉官楊守珍使陝西,督捕盜賊,因請『擒獲強盜至死者,望以付臣凌遲,用戒凶惡』。詔:『捕賊送所屬,依法論決,毋用凌遲。』」{1}提出使用凌遲刑者,均受到皇帝的斥責,故至遲在真宗時,宋代尚不允許使用凌遲刑。但在仁宗明道以後,凌遲刑已經開始使用。北宋仁宗時荊湖地區出現殺人祭鬼的惡性,仁宗敕令:「有首謀若加功者,處以凌遲刑」,首開凌遲先例。凌遲的廣泛適用,是宋代刑罰走向殘酷的重要標志。以後,元、明、清三代凌遲之刑沿襲不變。
⑶ 大家知道宋代的刺配刑罰是什麼樣的嗎
《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其間情理輕者,亦可復古徒流移鄉之法,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
⑷ 宋朝刑罰制度有何變化
1.折杖法
宋朝初年,仍沿用隋唐以來的五刑制度。宋太祖建隆四年(么元963年),為了籠絡人心,鞏固宋朝的統治,企圖改革「五代之苛」,制定了折杖法。
折杖法是宋朝刑制主要變化之一,其內容是:除死刑外,其他答、杖、徒、流四刑均折換成臀杖和脊杖。具體的折換辦法是:笞杖刑一律折換成臀杖,依原刑等分別杖七下至杖二十下,杖後釋放。徒刑折換成脊杖,依原刑等分別杖十三下至二十下,杖後釋放。流刑折換成脊杖,依原刑等分別杖十七下至二十下,杖後就地配役一年。其中加役流要脊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折杖法的創制是為了使「流罪得免遠徒,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
折杖法對緩和階級矛盾曾有一定作用。對反逆、強盜等重罪不予適用,具體執行當中也有流弊,《宋史·刑法志》就曾說:「良民偶有過犯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而盡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
2.刺配
宋朝刑制主要變化之二,是肉刑的復活與附加刑的廣泛應用。宋初,提出了「刺配之法」,於五刑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刑罰。
所謂「刺配」,始於後晉天福(公元936-943)年間,是一種流刑並兼刺面、決杖等附加刑的刑罰。刺配刑的施行,實際上是古代黥刑的復活。宋太祖初定刺配之制,是為了彌補在推行折杖法後,死刑與配役刑之間刑差太大的弊端,作為對死刑的寬貸。太祖之後,刺配刑的適用早就打破了「死罪代命」的局限,日趨廣泛。仁親以後,刺配的詔敕增多。刺配之刑逐漸成為常制。
宋代刺配刑規定詳盡,主要適用於雜犯死罪減贖者和強盜、竊盜及一些累犯犯罪。依所犯罪行種類和輕重,刺面的部位和刺的字或記號都有不同,因配役地區遠近,刺的深淺也不一樣。刺配是刑罰制度上的一種倒退,宋以後,元有刺配,明有刺臀、充軍等刑罰,都是直接受到宋朝刑罰制度的影響。
3.凌遲
宋朝制主要變化之三,是「凌遲」刑的出現。宋朝的死刑,依律為絞斬二種,但至仁宗年間卻開始施行一種稱為「凌遲」的刑罰。
凌遲始於五代的西遼,是一種碎而割之,使刑者極端痛苦,慢慢致人死亡的酷刑。史書中具體敘述了凌遲刑的施行:「凌遲者,其法乃寸而政之,必至體無完膚,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清人沈家本考證說:「凌遲之義,本言山之由漸而高,殺人者欲其死亡徐而不速也」。凌遲刑在仁宗時開始使用,神宗熙寧以後成為常制,廣泛用於鎮壓危害國家統治的反逆大罪。至南宋,凌遲刑已與絞、斬同列於《慶元條法事類》當中,成為法定刑。凌遲刑人律,是統治者的殘忍與刑罰嚴酷的最好例證。
⑸ 關於宋朝的律法,20分,好的追加!!!
宋承唐制,刑法基本原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無微不至地保護貴族官僚刑法特權。宋太祖曾立下加法,不殺士大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元年四月丁亥)整個兩宋時期,除了貪官以及個別事例外,宋確實能夠做到不輕易殺大臣。
北宋初期,官員的贖罪法、官當法皆以唐律為依據。但是宋代的官制與唐代官制有差異,官員的官稱與實際職務並不一致,有些官銜已無實際意義。太宗於淳化元年(990年)下詔規定:「自今免官者,並以職事官。不得已勛、散、試官之類。」從而改變了唐律關於有關勛和爵可以用來抵消刑罰的規定。到了南宋,法律明確規定:「諸爵以及勛不在議、請、減、當、免之例。」
犯法官員有蔭身的特權,可以免除杖等皮肉之苦。宋人呂祖謙說:「慶歷、嘉佑以來,鞭筮之罰不上於士大夫。」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昭:「品官犯罪,按察之官並奏聽旨,無得擅捕系,罷其職俸。」在統治者看來,品官身份高於平民百姓,對他們的處理不能依照常法。宋徽宗在一條詔書中寫道,如果品官依照常法,隨隨便便枷訊,「將使人有輕視爵祿之心」。故宋人雲:「待士大夫有禮,莫如本朝。」宗室人員也有相似的特權。北宋前期,宗室人員犯罪,與常人同法,經過三次審問不認罪的,,即加拷訊。政和七年(1117)徽宗詔令「除涉清理重害,別被處分外,余止以眾證為定,仍取伏辯,無得加以捶拷。」既不能對宗室用刑捶拷,刺面也必定是不允許的。
宋代刑罰的主要特點是:主要刑罰趨輕弱化,但附加刑的使用卻逐漸重於主刑。余逐漸擴大使用附加刑的政策緊密相關,宋代刑罰是一個向兩極分化發展的過程,呈現出輕者愈輕,重者愈重的趨勢。
宋代的刑法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附加型的廣泛運用。由於宋代的法律大都照搬唐律,但是宋又給予了折杖法的優惠,這樣一來,無論是一般犯人還是重犯,都可以享受折杖法的優惠。這樣就出現了折杖法不足以懲大惡的局面,又因為折杖法未涉及死刑,所以死刑與生邢脫節,輕重失調。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所以採取增加編配等附加刑來加大對重犯的懲治力度,隨著宋代社會矛盾的發展,附加邢的運用也越來越廣,其刑罰等級也日趨細密,並呈加重趨勢。發展到後來,宋代的附加刑已經原重於主刑,從而成為宋代刑法的一個特色。
宋代的附加刑有七種:
1、配隸。包括面刺和不刺面配,配隸者隸於軍籍。
2、編管。需要流放,但本身用不著服役。輕於刺配。
3、羈管。即使類似軟禁,遇到大赦可以依法釋放。
4、移鄉。遇到大赦可以從便。
5、令眾。即令犯人當眾帶枷示眾受辱。
6、沒官為奴婢。要終身服役,至南宋後期寧宗時廢棄。
7、籍沒家財。即家資充公。
宋朝的主要罪名有四個
一是「盜賊重法」。宋代的階級斗爭十分激烈,農民起義和士兵暴動不斷發生。為了加強統治,宋朝政府制定了嚴刑酷法。以「盜賊」重法對付反抗朝廷行為。其主要內容為:「盜賊」罪當死者,沒收家產,家屬流放千里;罪當死徒、流者,發配嶺南。上述罪犯雖遇大赦令,不得減其罪。凡是窩藏、庇護死罪「盜賊」,情節嚴重者斬。「盜賊」之家門,並須釘掛木牌,上書犯罪情狀、所定刑罰。如有遷移,得經官府批准。並劃定開封府諸縣,河北、京東、淮南、附件等路皆為實施「盜賊」重法的區域。宋在懲處「盜賊」手段上,極其殘忍,種種酷刑,不說也罷。
對於普通盜賊犯罪也加重處罰。《宋刑統》規定:凡強盜「不問有贓無贓,並處死」;「贓滿五貫文足陌處死」。宋賊盜罪的法律條款幾經變化,至哲宗元佑時所修編,「所定盜贓猶重於律三倍」,即要比唐律加重三倍的處罰。
二是重祿法
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宋制定了重祿法,又稱為「倉法」,給政府部門的吏人增加俸祿,厚祿以養廉,領取重祿的吏人犯法從重處罰,凡乞取或受賄賂滿一百錢,徒一年,每一百錢加一等,一千錢流兩千里,每一千錢加兩等,罪流三年裡止;徒罪附加刑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配千里外牢城。上至朝廷百官,下至監司、州縣的胥吏,皆增祿。不領重祿的吏人犯罪則按照常法斷罪。宋朝法律還規定,領取重祿的公人,不得兼職非重祿公人之職。宋實施重祿法的目的,是希望以此來規范胥吏的行為,將他們置於法律監督之下。
三是盜剝桑拓之法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歷代統治者都或多或少地制定過保護農植物的法律。宋代十分重視農植物的保護,制定了嚴厲的打擊破壞農植物行為的措施,如:盜剝桑拓之法便是一例。早在宋太祖時期就規定,盜剝桑拓致樹枯死者,以尺計量樹身圍長度,積四十二尺為一功,滿三功就處死。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有人提出法治太重,仁宗命法官集議,法官議照舊,仁宗昭「致死者奏裁」視犯罪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懲罰。南宋法律規定:凡因仇而毀伐他人桑拓者,杖一百,積滿五尺徒一年,滿一功徒一年半,每功加一等罪,流罪刺配鄰州。砍伐後樹木未枯死者,減三等罪。
四是重懲贓官。
北宋太祖、太宗時期,官吏犯贓,通常嚴懲不貸,重者處死,輕者刺配遠惡地區。然而自真宗以後,對贓官「稍從寬待」,打擊力度呈減弱趨勢。宋廷南渡之後,高宗曾一度申嚴贓罪之禁,詔令贓官不得任地方各級行政長官。南宋法令規定:政府部門的低級辦事官吏,犯有盜贓、枉法贓、恐嚇贓以及強乞取贓罪的,一律至杖罪,全部「勒令停職」,罷任不用。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還規定,敵方監司、州軍長官以檢劾贓官人數多寡作為考核、賞罰的標准。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沉積決定了受賄行賄這個社會現象,在封建時代,是不可能因為出現「明君」或者頒布「酷法」,可以消除得了的。沒有人民的監督,再嚴酷的刑罰,也制止不了官場這種「一本萬利」的買賣之延續。
⑹ 《宋史刑法志》的翻譯
上天有五行之氣來化育萬物,木德而生,金德以殺死,也很痛苦啊,而開始的順序,相形成的原因。先王有刑罰來糾正他的人民,那麼一定溫慈惠和用行的。因為裁之以義,推之以仁,就地震仇恨殺戮的威脅,不是要求民眾的死亡,為了尋求其產生的。《尚書》說:「人的刑罰治理百姓中,以教祗德。」說刑罰以弼教,使之畏威遠罪,引導他們的點子。唐堯、虞舜的研究,固然不能廢除刑呢。只有禮以防他,有不到,就刑罰來輔佐他罷了。王道衰落,禮制毀壞,開始專用刑法以欺騙他的人民。於是建造刑書,想讓人民不犯,而擾亂案件日益豐富,由於其本質無序,不足相形成原因。宋朝興起,承五代的混亂,太祖、太宗很用重法,用繩子邪惡,一年四季親自斷案慮囚,致力於底慎重,而以忠厚為本。海同全部平定,文化教育越來越大。士初試官,都熟悉法律。那你一為政寬厚仁慈,所以立法的制度嚴格,而執法的寬恕。監獄里有個小疑問,覆奏就得減少寬恕。觀察重熙累融洽的關系,天下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重於犯法,而治理國家的興盛在三代的美好呢。元豐以來,刑書越來越多,不久,奸佞邪惡並進,刑政亂了。國家已南遷,權柄下逮捕,州郡的官吏也很專心,而刑罰的寬嚴系於人。但幾代人也知道以愛民為中心,雖然他們失去慈弱,而祖宗留下的意思是還沒有泯滅了。現在摘取果實,作《刑法志》。宋代法律制度因唐律令、格、式,而隨時增減,就有《編敕》,一司、一路、一個州、一個縣又別有《命》。建隆開始,下詔判大理寺竇儀等呈上《編敕》四卷,一個共有六條,下詔給新制定《刑統》三十卷並頒布天下,參考價格為詳細,世人稱贊公平。太平興國年間,增加《命》到十五卷,淳化年間倍的。咸平年間增加到一萬八千五百共有五條,命令給事中燒成務等鏟除他們繁亂,確定可以為《命》的二百八十有六條,按照法律分十二門,總有一卷。又作《儀制令》一卷。當時就其簡單易行。大中祥符年間,又增加三十卷,一千三百七十四條。又有《農田敕令》五卷,與《命》兼行。仁宗曾經問輔臣說:「有人說先朝皇帝的命令不可輕易改變,真的是這樣嗎?「您曾說:「這小人迷惑皇上的意思。咸平的地方刪除,太宗下詔命令十存一兩,離開那茂密以便於民眾,為什麼不可以?」於是下詔中外說《命》得失,命令官員修訂,選取《咸平儀制令》和制度約束的在《書》的500多條,將附在《令》後,號稱《附命令》。天聖七年《編初成,符合《農田敕令》是一本書,看《祥符敕令》損失一百多條。他的犯法的,死刑的屬十七,流的屬有三十四個,徒的屬共有六,杖之類二百五十有八,鞭打之類七十有六。又配隸之類六十有三,死刑而下奏聽旨的七十有一。所有這些,都在法律之外的東西。已經頒布實施,於是下詔說:「命令的人,治理社會的經,而有動搖則眾人更加迷惑,如何解釋迪天下呢?自今以後,有司不得就請刪改。有沒有方便的,中書省、樞密院上報。「但到慶歷,又刪定,增加五百條,別為《總例》一卷。後來又撰寫了《一司敕令》二千三百十七條,《一路敕令》一千二十有七條,《一州》、《一縣初一千四百五十有一條。他的犯法的,死刑的屬總三十有一,流的屬總二十一,徒之類總理有五,杖之類總一百六十有八,打他屬於總十二。又配隸屬於總有一個八十歲的,死刑而下奏聽旨的總六十有四。所有這些,又在《編敕》之外的原因。嘉佑初,因為樞密使韓琦說,內外吏兵俸祿沒有明確的規定,於是命令類依次為《祿令》。三司使騷料數目,在為《驛令》。韓琦又說:「從慶歷四年,到嘉佑二年,命令增加至四千多條,前後有矛盾。請求詔令中外,如果說《命》得失,如天聖故事。「七年,書成。總一千三十四條,看《慶歷敕令》,死刑增加60,流增加五十,徒增六十有一,杖增加七十有三,鞭笞增加三十有八。又配隸增加三十,死刑而下奏聽旨的增加46歲。另外又為《續附命令》三卷。神宗因法律不足以完成情況,凡是法律沒有記載的一律以命令,於是把他的眼睛說敕、令、格、式,而法律一直存在命令外。熙寧初,設置局修整,下詔中外說法律不利於集中討論修訂,選擇那些可以經常採用的獎賞的。元豐年間,始成書二十六卷,再下兩府參訂,然後頒行。皇帝注意法令,每當有司進模擬,多的是正。曾經對:「法出於道,人能體會道,就立法足以把事。「又問:「禁止在已有的對命令,禁止在沒有這樣的對命令,設置在這里等待他們的是格,使他們有效的對程序。寫信人要認識這。」於是凡進入笞刑、杖刑、苦役、流放、死,從名例以下至案件,十二個門,麗判刑輕重的,都是命令。自品官以下至案件35門,約束禁止的,都是令。命令官吏的等十七,官吏和百姓的獎賞等七十有七,又有倍、全、分、厘的等級共分五等,有等級高低的都是標准。表奏、帳籍、關碟、符檄之類共五卷,有體制楷模的人都為式。元佑初年,中承劉摯說:「元豐編修救令,舊裝載命令的多移動
⑺ 宋朝十大酷刑都有那些
十大酷刑,是中國古代的殘酷刑法的主要表現,是那個時代用法律作為震懾手段維護統治的原則指導下產生的產物,主要內容有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等。其中尤其以凌遲最為殘酷。不過隨著歷史發展,這些不合人性的刑罰也歸於歷史了。
1、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血更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那個缺口中「光溜溜」地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二十四個半才斷氣。
3、車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五塊。 據說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鼻,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戚夫人(劉如意的母親)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強迫她喝下啞葯,戚夫人叫不出來了,心腸歹毒的呂後還嫌不夠,又叫人用煙把戚夫人的耳朵熏聾,然後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
後來呂後傳旨讓監官帶領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去看被做成「人彘」後的戚夫人,漢惠帝劉盈因受此驚嚇,當場嚇得幾乎暈倒,不禁失聲道:「人彘之事,非人所為,戚夫人隨侍先帝有年,如何使她如此慘苦?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回宮後大病一場,從此便日夜飲酒作樂,不再涉及朝政,不久便死去。
5、凌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瑾,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漁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6、縊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7、烹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
8、宮刑
宮刑又叫腐刑。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即陰囊)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全部割掉。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
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9、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10、插針或插竹簽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竹簽,由此令人想到我們經常用的牙簽,就是這樣一種很不起眼的小物件兒,也曾在刑罰和拷訊的舞台上大展身手,橫行一時。漢朝部員薛安奉命去揚州清查倉庫賬目,把管理倉庫的小吏戴就逮捕,逼他揭發郡太守成公浮。
曾將鐵針釘入戴就的指甲里,然後逼他扒地上的硬土。唐朝開元初年,酷吏王旭常常將竹簽削尖,釘入犯人指甲內,受刑者疼得死去活來。
(7)宋代刑法志擴展閱讀
秦漢至明清時期,歷代在大體沿用前世的若干酷刑,如誅滅三族九族、活埋外,還有揚棄和創新。如漢文帝時,因憐憫緹縈救父自甘賣身為婢,又感到肉刑不人道,被行刑者,即便改過自新,殘毀的肢體卻不會再生,於是除肉刑,廢除了墨、劓、剕刑,保留了宮刑。
史書記載,漢景帝時,廣川王劉去曾生剝活人,具體施行方式不可考。三國吳後主孫皓則將囚犯的臉皮剝落。他降晉後,晉朝侍中王濟就問孫皓,為什麼要剝人臉皮。孫皓回答說,為人臣者而無禮於君主,應受此刑。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官員責治甚嚴:若官員貪污六十兩白銀以上,就處死刑,斬首後梟首示眾,並且剝下他的皮,皮里填上草,置於官府門口,以為後繼者之警戒。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剝皮揎草的典故。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即正德皇帝朱厚照(生卒年: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在位年:1505年—1521年)用剝落的人皮製作成馬鞍。他出行的時候,就騎這匹配有人皮鞍的坐騎。
古代酷刑中,比較人道的刑罰,可能只有鴆毒和縊首。前者系用入口即死的劇毒葯,逼迫罪犯服用。縊首則有逼罪犯自殺,或令行刑官員士兵絞殺二種形式。
古代常說的皇帝賜三尺白綾,逼令罪犯自盡,如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嘉慶賜死和珅等,即此。
這二種刑罰,常用於賜死貴族官僚後妃等,以保全其屍首,讓罪犯體面尊嚴地死去。
插針是刑訊逼供時使用的一種行刑方式。顧名思義,就是在指甲和肉之間,插入竹刺或鐵(鋼)針。
秦漢以後,最殘酷的死刑行刑方式,可能非凌遲莫屬。古籍中亦謂之支解、磔,民間俗稱千刀萬剮。其大概出現於五代時期。遼代時,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參見《遼史·刑法志》)明朝以前,凌遲主要用於處罰犯有十惡不赦罪行的囚犯,如謀反、大逆等。
明清時,子女兒媳打罵父母或公婆、兒殺父、妻殺夫,都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之刑。明朝被凌遲處死者,有明武宗時專擅朝政的宦官劉瑾,被碎割3357刀;明朝崇禎年間,翰林院庶吉士鄭曼,以「杖母不孝」,被「凌遲」處死,剮了3600刀。
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煥也因崇禎誤中反間計,被凌遲處死。不明真相的北京市民,還爭食其肉以泄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大酷刑
⑻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
刺配
《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其間情理輕者,亦可復古徒流移鄉之法,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
⑼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什麼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刺配
刺配是我國唐末五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刑罰方法。北宋時, 統治者沿用和發展了後晉以來的刺配之刑,作為對死刑的寬宥。刺配之刑成為集刺面、杖刑、流配三種處罰於一身的重刑, 僅次於死刑。
(9)宋代刑法志擴展閱讀
北宋時,統治者又實行折杖法,以杖刑代替原來的笞、杖、徒、流四種刑罰的執行。但同時又沿用和發展了後晉以來的刺配之刑,作為對死刑的寬宥。刺配之刑成為集刺面、杖刑、流配三種處罰於一身的重刑,僅次於死刑。
宋代的刺配按罪輕重的不同而不同,分為刺配本州、鄰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及沙門島等不同等級,刺面也分為「大刺」和「小刺」。凡犯重罪的,就把字刺得很大,而且根據不同的罪行,所刺的形狀也不一樣。
如,宋朝曾規定:凡犯盜罪,刺環於耳後;處徒刑、流刑的刺方形;處杖刑的刺圓形,三犯杖刑移於面,「徑不過五分」。後來又規定,「凡強盜抵死特貨命之人」,在額頭上要刺強盜二字,餘下的字分刺兩頰。所刺內容除「選配某州(府)牢城」外,也有把其犯罪事由等刺於臉上的。
到了配所後,所服勞役的種類很多,而大量的是充當軍役。服役也沒有一定的期限,因為宋代大赦多,幾乎每兩三年就有一次。每次大赦,由主管刺配犯人的官吏將配役者的情況上報,對其中犯罪情節較輕的,或服役期間表現較好的,可以釋放回家;而罪行嚴重的,則要終身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