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研討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確保民法典統一正確實施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民法典總則編司法解釋
為指導各級人民法院貫徹實施好民法典,充分發揮總則編在民法典中統領全局的作用,依法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總則編司法解釋),由院審判委員會第1861次全體會議通過,今天正式對外發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總則編司法解釋是人民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實施民法典,依法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的重要規范性文件。這部司法解釋的頒布實施,對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各級人民法院正確審理相關案件、統一裁判標准、確保民法典統一正確實施,實現高質量司法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總則編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始自2020年6月開展的司法解釋全面清理工作中對《民法通則意見》《合同法解釋一》《合同法解釋二》等司法解釋條文的逐一梳理。起草過程中,先後召開20餘次調研論證會,系統徵求了全國各高院、有關中央單位和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的意見,3次書面徵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得到了有力指導和幫助。
總則編司法解釋的起草,嚴格遵循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中的要求,始終堅持廣泛聽取意見,確保條文內容最大限度凝聚共識,經得起檢驗。一是緊扣立法本意。充分尊重、全部採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二是突出強基導向、實踐導向。7次法院系統研討會有5次是在中、基層人民法院召開,聽取200餘名一線審判業務專家意見。三是注重吸收學術成果。4次專家論證會涵蓋老中青三代民法學者代表,累計200餘人次參與論證。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有關專家參加起草論證工作,提供咨詢意見。
起草總則編司法解釋,主要是為了解決三個方面問題。一是確保民法典與舊法的有序銜接。民法典施行後,《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合同法》等法律廢止,最高人民法院相應廢止了《民法通則意見》《合同法解釋一》《合同法解釋二》等司法解釋。但這些司法解釋中仍有不少條文與民法典一致,在審判實踐中仍有重要指導價值,有必要予以保留並梳理整合,以免出現法律銜接適用空檔,影響民法典實施。二是系統梳理人民法院在長期司法實踐中總結積累的經驗智慧。民法典採取編纂式立法技術,大多數條文是對原有法律的承繼。人民法院在適用這些法律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時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有必要將此一並納入,以更好地實現統一裁判尺度的目的。比如,關於表見代理的具體適用,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發布的《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作了細化規定,歷經十餘年的審判實踐檢驗,有必要吸收到民法典總則編解釋中。基於同樣考慮,《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的一些規定精神也被吸收到這部司法解釋中。三是回應《民法總則》施行後亟待明確的具體法律適用問題。民法典總則編的絕大多數規定源自《民法總則》,已實施了四年多。其間,人民法院積累了豐富的審判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亟待統一規范的具體法律適用問題。特別是,民法典總則編凝練了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集中體現了民法典嚴謹邏輯體系中「總」的特點和規律,這就要求各級人民法院牢固樹立體系化思維,准確把握民法典總則編與各分編、民法典與其他民商事法律、基本原則與具體規定之間的適用邏輯關系。上述三個方面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統一民事案件裁判尺度,更好地貫徹實施民法典,維護民法典權威。
總則編司法解釋共39條,分為一般規定、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監護、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附則9個部分。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理念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細化習慣的適用規則、監護制度、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訴訟時效等制度規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彰顯民法典強調公平正義、倡導誠實守信的價值導向。特別是細化了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見義勇為的制度規則,進一步在「扶不扶」「勸不勸」「追不追」「救不救」「為不為」「管不管」等問題上亮明態度,堅決防止「和稀泥」,讓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讓群眾有溫暖、有遵循、有保障。
二是內容上突出強調權利保護。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自然人的權利保護置於中心位置,從保護未成年人、胎兒利益,規范權利的行使,平衡失蹤人與利害關系人利益等方面作出系統規定,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場。
三是形式上體現小而精的起草思路。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審判執行需求為出發點、以准確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為原則,不追求大而全的體系,不追求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聚焦總則編適用中審判實踐亟待解決、有較為豐富的實踐基礎,且能夠最大限度凝聚共識的問題明確相應的法律適用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21年12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2年2月24日
法釋〔2022〕6號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1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民事案件,依法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一、一般規定
第一條牋民法典第二編至第七編對民事關系有規定的,人民法院直接適用該規定;民法典第二編至第七編沒有規定的,適用民法典第一編的規定,但是根據其性質不能適用的除外。
就同一民事關系,其他民事法律的規定屬於對民法典相應規定的細化的,應當適用該民事法律的規定。民法典規定適用其他法律的,適用該法律的規定。
民法典及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沒有具體規定的,可以遵循民法典關於基本原則的規定。
第二條牋在一定地域、行業范圍內長期為一般人從事民事活動時普遍遵守的民間習俗、慣常做法等,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十條規定的習慣。
當事人主張適用習慣的,應當就習慣及其具體內容提供相應證據;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查明。
適用習慣,不得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三條牋對於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條所稱的濫用民事權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行使的對象、目的、時間、方式、造成當事人之間利益失衡的程度等因素作出認定。
行為人以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為主要目的行使民事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構成濫用民事權利。
構成濫用民事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濫用行為不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濫用民事權利造成損害的,依照民法典第七編等有關規定處理。
二、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四條牋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父母在胎兒娩出前作為法定代理人主張相應權利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五條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人民法院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健康狀況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後果,以及標的、數量、價款或者報酬等方面認定。
三、監護
第六條牋人民法院認定自然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年齡、身心健康狀況、經濟條件等因素確定;認定有關組織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資質、信用、財產狀況等因素確定。
第七條牋擔任監護人的被監護人父母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遺囑生效時被指定的人不同意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未成年人由父母擔任監護人,父母中的一方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另一方在遺囑生效時有監護能力,有關當事人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第八條牋未成年人的父母與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訂立協議,約定免除具有監護能力的父母的監護職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協議約定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喪失監護能力時由該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依據民法典第三十條的規定,約定由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不同順序的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或者由順序在後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九條牋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指定監護人時,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具體參考以下因素:
(一)與被監護人生活、情感聯系的密切程度;
(二)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順序;
(三)是否有不利於履行監護職責的違法犯罪等情形;
(四)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能力、意願、品行等。
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監護人一般應當是一人,由數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更有利於保護被監護人利益的,也可以是數人。
第十條牋有關當事人不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指定,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的,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指定並無不當,依法裁定駁回申請;認為指定不當,依法判決撤銷指定並另行指定監護人。
有關當事人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後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第十一條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與他人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訂立書面協議事先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後,協議的任何一方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前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協議確定的監護人無正當理由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協議確定的監護人有民法典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該條第二款規定的有關個人、組織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條牋監護人、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就監護人是否有民法典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第四項規定的應當終止監護關系的情形發生爭議,申請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經審理認為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被依法指定的監護人與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作出裁判。
第十三條牋監護人因患病、外出務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完全履行監護職責,將全部或者部分監護職責委託給他人,當事人主張受託人因此成為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四、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十四條牋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案件時,下列人員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一)被申請人的近親屬;
(二)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
(三)債權人、債務人、合夥人等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民事主體,但是不申請宣告失蹤不影響其權利行使、義務履行的除外。
第十五條牋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向失蹤人的債務人請求償還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財產代管人列為原告。
債權人提起訴訟,請求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支付失蹤人所欠的債務和其他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財產代管人列為被告。經審理認為債權人的訴訟請求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財產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失蹤人所欠的債務和其他費用。
第十六條牋人民法院審理宣告死亡案件時,被申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被申請人的其他近親屬,以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一)被申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均已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
(二)不申請宣告死亡不能保護其相應合法權益的。
被申請人的債權人、債務人、合夥人等民事主體不能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但是不申請宣告死亡不能保護其相應合法權益的除外。
第十七條牋自然人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的期間適用民法典第四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自戰爭結束之日或者有關機關確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計算。
五、民事法律行為
第十八條牋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但是實施的行為本身表明已經作出相應意思表示,並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採用其他形式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十九條牋行為人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或者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價格、數量等產生錯誤認識,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發生該錯誤認識行為人就不會作出相應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的重大誤解。
行為人能夠證明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存在重大誤解,並請求撤銷該民事法律行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是,根據交易習慣等認定行為人無權請求撤銷的除外。
第二十條牋行為人以其意思表示存在第三人轉達錯誤為由請求撤銷民事法律行為的,適用本解釋第十九條的規定。
第二十一條牋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者負有告知義務的人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致使當事人基於錯誤認識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欺詐。
第二十二條牋以給自然人及其近親屬等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名譽、榮譽、財產權益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其基於恐懼心理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脅迫。
第二十三條牋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當事人請求返還財產、折價補償或者賠償損失的,參照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規定。
第二十四條牋民事法律行為所附條件不可能發生,當事人約定為生效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事法律行為不發生效力;當事人約定為解除條件的,應當認定未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失效,依照民法典和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認定。
六、代理
第二十五條牋數個委託代理人共同行使代理權,其中一人或者數人未與其他委託代理人協商,擅自行使代理權的,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一百七十二條等規定處理。
第二十六條牋由於急病、通訊聯絡中斷、疫情防控等特殊原因,委託代理人自己不能辦理代理事項,又不能與被代理人及時取得聯系,如不及時轉委託第三人代理,會給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損失或者擴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的緊急情況。
第二十七條牋無權代理行為未被追認,相對人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賠償損失的,由行為人就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承擔舉證責任。行為人不能證明的,人民法院依法支持相對人的相應訴訟請求;行為人能夠證明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各自的過錯認定行為人與相對人的責任。
第二十八條牋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的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
(一)存在代理權的外觀;
(二)相對人不知道行為人行為時沒有代理權,且無過失。
因是否構成表見代理發生爭議的,相對人應當就無權代理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條件承擔舉證責任;被代理人應當就相對人不符合前款第二項規定的條件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九條
⑵ 民法典研討會的作用
民法典的出台,都承載著決策者或者當權者巨大的政治抱負。 其次,民法典中蘊含或體現的思想,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涉及面廣而深。。
⑶ 最新發布的民法典有法律約束力嗎可否作為開庭的法律依據。謝謝解答
最新發布的民法典沒有法律約束力,不能作為開庭審理案件的依據。
因為民法典尚未生效實施,是從2021年1月1日起才實施的,只有2021年1月1日起立案受理的案件,才能適用民法典審理案件。
⑷ 民法總則第49條舉例:自然人宣告死亡但是並未死亡不影響該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的民事法律行為效
1,被宣告死亡期間,借錢、租房依然要承擔責任,不能說被法院宣布死亡就不用內還錢。
2,這條規容定的是為了保護實際上沒有死亡卻被申請死亡的公民財產權的規定。
3,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遺產一般情況下按照法定繼承,但是如果公民實際沒有死亡訂立了自書遺囑或者公證遺囑,那麼這么遺囑的效力優先。
⑸ 如何看待《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差異
通則和總則是兩回事,前者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權於民法分則的內容。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距今已有30年,限於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立法技術,其中許多制度已經過時,比如「聯營」;而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又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拓展資料: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實施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體系結構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即將「誕生」。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既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又保持適度的前瞻性、開放性。
多一「典」不容易
民法典,就要來了,會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在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看來,民法典「為民事活動提供各種基本准則,為交易活動確立基本的規則依據,為各種民事糾紛的預防和解決提供基本遵循」。稱之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實至名歸。
談起民法典,它為什麼不是叫「民法」而是叫「民法典」呢?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法典」?有學者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像《漢謨拉比法典》《狄奧多西法典》之類的古代法典,盡管名稱中帶有「法典」二字,但並不是真正的「法典」,其實質上是關於各科法律、命令甚至是權威學說的系統匯編。法典,是指18世紀以來對法律予以分科之後對某一法律學科進行系統編制而形成的有國家強制力的書面文件。「法典」要求,凡是納入的規則,在組合和搭配上具有邏輯性、體系性。可見,能真正叫「典」並非易事。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符合「典」的要求,被視為近代法典範本之一。
那我國民法典是不是真正的「法典」?這要從「編纂」二字上找答案。編纂是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制度完善、設計和創新。王利明形象地比喻:「編纂民法典是在已經支起來的房屋骨架上蓋房屋。」編纂民法典,既要「編」又要「纂」。「編」就是要將現有的物權、合同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對已制定的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纂」就是要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確立新的制度。例如,人格權編就是重新起草、編寫的。這樣看來,我國民法典具備「法典」特徵,不愧於「法典」本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民法典立法參與專家龍衛球認為,「我國民法典從體繫到制度再到每個具體條文,千錘百煉,邏輯嚴密,規范清晰。從法律形式上說,立法表達形式至臻成熟,達到了科學系統化的較高水平,顯示出極高的成熟度和穩定性。」
為何分七編
我國此次編纂的民法典(草案)共七編,採取了總則加分編的結構,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為什麼如此編排?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介紹:「我國民法典採用的是德國潘德克頓式的做法,編纂體例分成總則和分則,總則規定的是一般性規定,分則規定的是各個民事法律關系當中的具體規定。德國民法典由總則編和債編、物權編、親屬編和繼承編組成,這種做法就叫五編制的民法典,我們原則上也是用這樣一個方法,但比德國民法典多出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
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民法典分編包含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達成了廣泛共識。在討論中,有專家建議在此基礎上增加人格權編、知識產權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是否納入民法典各分編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內容具有基礎性,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規則;二是內容具有普遍性,是社會生活普遍適用的通用規則;三是內容具有穩定性,是經過實踐證明切實有效、可以長期適用的慣常規則;四是內容具有平等自願性,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法可採用、可約定的規則。對於涉及特定群體、領域的內容,原則上由民事特別法規定;對於民法典各分編的規定難以涵蓋和替代的內容,不宜納入;對於那些還處於發展變化中、經驗還不成熟、拿不準的內容,暫不納入。
有了科學的原則標准,哪些內容能入編就可以嚴格研究論證了。人格權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加強人格權保護的呼聲和期待較多。綜合考慮各方面意見,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范的實踐經驗,在民法典中增加人格權編是較為妥當、可取的。而設立知識產權編目前條件還不成熟;民法典不宜設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於是,民法典最終採取七編制,這也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體現。
在楊立新看來,「我國民法典之所以比德國民法典多出兩編,採用七編制,是因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在這兩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立法和司法經驗,可以人格權單獨規定一編,侵權責任單獨規定一編。這也剛好是我們的中國特色。」
貢獻民事立法的中國智慧
民法典以「民」為名,自然要立足中國、面向中國,解決中國人民自己的問題,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而這七編制的中國特色,突破了傳統大陸法系體系的安排,是我國民法典體系的重大創新,在世界民事立法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這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民法典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和最大亮點,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民法典中都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制度。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全面保護人格權的需要,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強化了對人格尊嚴的維護,也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路信息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解決了實踐中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
除編纂體例的創新外,民法典的許多具體規定也彰顯了中國智慧。比如,強化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侵權責任,侵權責任編草案的重大修改就是增加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貫徹了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原則。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介紹,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廣大專家學者、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建言獻策。參與面之廣,舉辦的各類座談會、研討會、論壇之多,收到的修改建議內容之豐富,為我國立法史上所罕見。在民法典草案的審議過程中,立法機關通過召開不同形式的座談會、論證會,在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意見等多種方式,多次聽取收集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反復斟酌和修改草案,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努力使民法典成為中國智慧的集中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對中國法治的未來充滿希望,「我們現在正處在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型的重要時期,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好多事情都是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去解決的,讓世界更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文明的重要性。我們應藉助民法典的編纂,讓中華民族再次回到人類法律文明的最前沿」。
⑺ 談談你對德國民法典的認識
(一)關於對民法自身的認識
如前所述,清末繼受外國民法和國民政府制定民法典,其直接動因是為了廢除領事裁判權,新中國成立後因意識形態和經濟政治的原因而繼受蘇聯民法,直到1978年後民法經濟法論爭中將民法理解為「商品經濟法」[70],及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統一合同法和物權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法學一直為某種政治功利目的所左右,是否因而長期遮蔽了中國民法學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例如,什麼是民法的理念、民法的精神、民法的目標或者民法的本位?民法究竟是私法還是公法?為什麼中國民法學已經存在了一百年,而中國社會仍然處於公法觀念支配之下?為什麼很少涉及私法、私權、私法觀念、私權觀念,而一旦涉及這些個概念時總是顯得理不直、氣不壯?
中國繼受外國民法學,時值西方社會法學和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思潮高漲之時,所謂「社會本位」、「民法公法化」、「民法社會化」被視為民法學發展之必然趨勢。中國民法學自誕生之始即深受影響,甚至一些民法學者將所謂「社會本位」誤解為歷史上「義務本位」之回歸。此種所謂民法發展趨勢和發展潮流,恰好與中國在1949年後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暗合,更促成民法和民法學的「異化」,因片面強調社會公益、否定私權、私益,而否定了民法自身。最終「社會公益」也異化了。「公益」、「公益」,多少違法、惡行假汝之名以行!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公法與私法、公權與私權、公益與私益的關系,恐怕是中國民法學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
(二)關於民法的「本土化」
中國民法和民法學,是從外國民法繼受而來,因此決定了中國民法學始終面對
「本土化」的命題。如果說,「法律移植(繼受)是法律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 ,則同樣可以說,如何實現繼受而來的法律的本土化,是中國民法學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也是中國數代民法學者最終的目標。
在繼受外國法的過程中,繼受的外國法與本國國情不合甚至沖突的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因而在學界內外引發爭論,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自清末繼受外國民法之始即發生過類似的爭論。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法立法也始終伴隨著這樣的爭論。關鍵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及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中國歷史上的「一夫多妻」,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是不是「淳風美俗」?改革開放前在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習慣做法是否「淳風美俗」?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和輕視個人自由和個人利益的傳統,加之新中國建立後曾長期實行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究竟有多少值得保存的「遺產」、「習慣」和「本土資源」?這些問題都必須首先澄清。
謝懷栻先生指出,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
我們不僅繼受外國法的制度、條文,還要繼受制度和條文背後的民法理論。這就是日本學者北川善太郎所謂「立法繼受」與「學說繼受」。鑒於德國民法(包括法律和理論兩方面)在成文法國家的重要地位,加上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主要是繼受德國民法,德國民法的影響在近期會更加擴大,在將來也會長期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因此,研究、探討德國民法典,從其中取得經驗教訓,以促進我國的立法工作和研究工作,仍不失為中國民法學者的重要任務。當然不限於德國民法。我們一定要密切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實際,廣泛參考借鑒包括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內的發達國家的民法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堅持參考借鑒我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才能最終使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三)關於中國民法典編纂
中國民法學的第一項使命,當然是制定中國民法典。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開始後,常要做兩件大事,一是為前朝修史,二是為本朝修律。這兩件事的意義都很重大,皇帝都派重臣主持,並親自過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三次起草民法典均未成功。1998年八屆全國人大王漢斌副委員長決定恢復民法典起草,並委託九位學者專家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組,負責民法典和物權法的起草。民法起草工作小組決定:第一步,制定合同法;第二步,制定物權法;第三步,編纂中國民法典。2002年1月,九屆全國人大李鵬委員長指示加快民法典起草,同月即委託學者起草[76],當年即完成一部民法典草案,並於同年12月經人大常委會審議一次。因此,鼓動了中國民法學界的激情和關於民法典編纂思路的論爭。2004年6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變更立法計劃,擱置民法典草案的審議修改工作,恢復物權法草案的修改、審議。現今物權法已經頒布,按照法制工作委員會透露的信息,還將依次制定侵權行為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和民法總則,待民法總則頒布之後,再編纂民法典。
對於法典編纂而言,政治因素必定是重要的,當法典問世之時,也必定有適當的政治環境。中華民族這位老人,背著沉重的包袱,雖然有點步履蹣跚,卻在向前奮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說的正是如今。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取得偉大成就並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今天,已經具備編纂民法典的政治經濟條件,應當是沒有異議的。問題在於,中國民法學為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而做的理論准備是否充分?
為什麼一定要編纂民法典?不僅因為,相對於刑法典、訴訟法典甚至憲法法典而言,民法典更足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而且唯有一部科學、進步、完善的中國民法典,才能表明中華民族已經攀上歷史的高峰!
(四)造就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
中國民法學的百年史,是一部民法繼受史。無論歷史上繼受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1949年後繼受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民法,或者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元繼受」即廣泛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民法,都是圍繞一個目的,就是學習外國經驗。質言之,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始終是扮演「學生」的角色。當然,將來即使制定了一部進步、科學、完善的民法典,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也還要繼續研究外國民法、繼續汲取外國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亦即還要繼續扮演「學生」的角色。
問題在於,何時中國民法學才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法學術之林,與一切國家的民法學比肩而立?何時才有不以參考借鑒外國經驗為目的的對外國民法的學術研究?何時才有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這樣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將經常出席國際的和外國的學術會議,與外國民法學者平起平坐,共同研討外國民法面臨的重大課題,報告其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術成果。這樣的民法學者,將不同於現今及此前所有的中國民法學者。中國民法學,只有造就出這樣一批專門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者,才能終結中國民法學單純扮演「學生」角色的歷史,屆時中國民法學既當「學生」也當「先生」,也就在世界民法學術之林,為中國民法學爭得了「一席之地」!
(五)「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現今中國民法學界已經有了一些研究外國法的學者,雖不是專門研究外國法,雖其研究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學習外國經驗,產生了一批研究外國法的學術著作。但其研究的對象,仍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范圍,這是由前面提到的「指導思想」決定的。現在看來,中國民法學不應繼續將研究對象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國家已經舊貌換新顏,正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要求中國民法學放眼世界,不僅密切關注和研究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民法,而且密切關注和研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民法。凡有中國商品、中國旅遊者、中國投資者和中國企業到達的國家,就有必要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該國民法。遺憾的是,中國民法學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且不說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中亞國家民法,就是對周邊鄰國包括對俄羅斯的民法,也缺乏關注和研究。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要本著一貫對國家、民族、人民負責的精神,跟上國家、民族復興的步伐,勇於承擔國家、民族、人民和歷史賦予的使命,敞開胸懷,放開眼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實施「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結語
中國民法學,這條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已經流淌了一百年的河流,雖然歷經曲折、艱險、轉向、停滯,終究沒有改變前進的方向。因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機遇,中國民法學以其長足的進步、優異的成就和卓越的貢獻,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尊重,已成為一門「顯學」。一位研究中國民法學史的學者說過,當「民法學這條大河沸騰起來的同時,也是從容思考的空間突然失去的時候」。願中國民法學能夠從容面對各種誘惑,排除各種干擾,朝著既定方向,奮勇前進!
⑻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維護好民法典論文題目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首要問題。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具有不同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點,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充分利用網路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
一、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的新特點
當前,九零後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他們的特點表現為追求新奇刺激,思想開放,個性鮮明,行為獨立,富有創造力。同七零、八零年代的大學生相比,他們在教育活動中主動性多於被動性,在網路媒體下主動地接納信息,選擇信息,發布信息,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特點
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往往是對立的,思想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權威,其主要職責是進行思想理論灌輸。而在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中,網路思想教育主體是網路傳播中的把關人,他們製造、傳播、監控網路信息,兼具信息傳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他們具有高新技術和廣博的知識以及良好的品質,但不一定是思想權威。他們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稱為教育者,不進行說服,而提供選擇和引導。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新特點
網路時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更為廣闊的天地。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摒棄了傳統「說教式」、「灌輸式」的方法,藉助多媒體的優勢向大學生提供正面的、積極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態逐漸立體化、動態化,教育形式也隨之變得更為豐富和全面。如網上講座、BBS論壇、網路博客,紅色網站等等,這些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台,這是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無法比擬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具體直觀地表達教育者的教育訴求。同時,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路媒介充分了解和掌握自由發表言論的大學生思想動態,並給予正確的引導,把握他們的政治方向,使思想教育更富針對性、及時性。
二、加強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建議
面臨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我們應當積極利用網路時代下新媒體、新技術去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域,強化網路馬列主義教育陣地的建設。對照新時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不斷加強。
(一)加強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大學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體,受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影響,一味嚴格管控和說服教育容易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與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教育者充分信任大學生,給予其相對充分的自主性,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律意識,尊重大學生張揚個性,並給大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發揮個人特長的舞台,充分發揮大學生自主創新作用。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中共中央16號文件指出,要「加強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建設高水平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關繫到教育方向的把握是否正確,教育內容的落實是否到位。高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倡導思政理論課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倡導輔導員隊伍利用網路媒體開展日常教育和思想教育,著力建設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扎實、網路技術熟練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使這支隊伍既能熟練地應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又能准確鑒別網路信息良莠,並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創新利用網路創新性地開展工作。
(三)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新時期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網路媒體信息傳輸功能的優勢,引導為主,監督為輔。高校要弘揚時代主旋律,堅持以科學的政治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網路輿論引導學生,以健康的網路文化鼓舞學生,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營造健康向上的網路輿論環境,依託網路媒體佔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制高點。高校應依託網路媒體,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幫助大學生遠離網路垃圾,樹立正確的網路觀。
三、加強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觀實施策略
(一)加強工作領導
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引起高校相關負責部門的切實重視,在政策制定上有所體現,並重點貫徹實行。高校應當實時關注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前形勢和最新進展,並以此為依據調整工作部署;高校應重點關注網路輿情的最新動態,並建立合理的分析與反饋機制,明確責任到個人,切實推動網路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應重點落實建設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機制,發現實際工作中的難點,並採取措施及時解決。高校學生工作部以及各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應該定期召開工作研討交流會,從網路思政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入手,就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展開針對性調研,創新工作形式,開拓工作思路,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總結出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應對方案。
(二)加大校園網站及學生論壇的建設力度
高校學生工作部在推動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重點關注校園主頁、相關新聞網站及學生論壇建設,結合各高校校園文化特色積極推動互動交流平台建設,並以教育、服務和管理作為學生工作立足點。校園校園主頁、相關新聞網站的建設要明確政治方向,體現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主旋律,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校園社區傳播正能量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應當加強校園網站的服務性功能建設,設立學生入學生活指南、勤工助學途徑、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咨詢與指導等專欄,利用網路教育平台加強輔導員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為廣大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引導學生走出生活和學習中的迷惘,逐步提高學生對校園網站的關注度,從而相應減少學生瀏覽校外娛樂新聞及交友網站的時間。此外,應加強學生工作部、學院學工辦以及一線輔導員的官方博客和微博建設,並實時更新校園動態和個人工作心得,通過分享個人經驗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心靈引導。
(三)強化對校園網路輿情動態的管理和引導
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網路輿情動態的掌握和反饋作為工作中的重點環節。建立網路輿情動態監管工作團隊,對學院及班級工作QQ群、校園貼吧、學生論壇、學工部及學院學工辦官方微博等網路平台,實時掌握校園網路輿情導向,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時識別和處理不良信息,將其中妨害校園安全穩定的不良敏感信息和重大惡劣突發事件及時向學校學生工作部、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保衛處等部門進行報告,防止不良信息對學生群體造成大面積負面影響。
⑼ 《民法總則(草案)》有哪些看點
看點一:胎兒也有民事權利。
此次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對胎兒的利益提出了明確的保護原則。草案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我國現行的繼承法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這個被稱為「特留份制度」的規定,就已經體現了對胎兒權益的保護。隨著時代的發展,胎兒利益的保護不僅限於個別情形,應該提出更全面的保護規定。
看點二:六歲孩子可以「打醬油」?
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具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是十周歲。草案將這一下限下調至六周歲,規定: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典編纂既要強調尊重成年人的決定自由,也要兼顧尊重未成年人的天性。這就要在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准上有所體現。隨著現代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兒童的生理和心智發育水平也不同於以往,現在六周歲小孩兒所知道的東西遠遠多於以前同齡孩子的認知,他們具備有一定的辨別和判斷能力,應當有權獨立進行一些民事法律行為,這樣的調整,有利於更好地保護這些兒童的利益。
看點三:老人有望納入監護制度保護范圍。
未成年人、植物人、精神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當他們需要參與社會活動或者權益需要維護時,誰可以替他們做主?答案是他們的監護人。監護人到底該如何確定?他們應當承擔哪些職責?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被監護人?圍繞這些問題,草案給出了較為全面的規范。
看點四:擬對法人作出新分類。
法人是法律擬制的「人」。我國現行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組織的形態發生很大變化,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新組織形態大量出現,現行法律已經很難完全納入,需要從法律上作出調整。對此,草案將法人進行了新的劃分,即「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
看點五:擬新增民事主體「非法人組織」。
草案以專門一章對「非法人組織」進行規定。其中明確,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依法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同時,草案也對「非法人組織」進行了列舉,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營利性法人或者非營利性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等。
看點六:見義勇為受了傷,鼓勵被救者給予補償。
草案規定: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⑽ 為什麼民法典編纂過程要向公眾廣泛徵集意見
只是形式而已,徵集你的意見了沒有。這和選舉一樣都有選舉權但是不一定都能去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