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刑法
1. 簡述湯刑及其法律淵源
禹刑是夏朝的法律,名字來源於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
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無法考證。根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1],大意是:夏朝的刑法,死刑兩百條,挖腳骨刑三百條,割生殖器刑五百條,割鼻子、刺面塗青刑各一千條。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兩個文獻記載一致,均說明夏朝法律規定了五種刑罰,共三千條。
湯刑是商朝法律總稱,名字來源於商朝的創建者湯。
湯刑的具體內容已無法考證。根據《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可知它是因為國內有亂政而作,主要是鎮壓奴隸或平民反抗規定。但《竹書紀年》說:「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可見湯刑雖然制定出來,但沒有公布。這是因為奴隸主和貴族都認為:「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2. 倪寬的生平簡介
倪寬幼時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當時的郡國學校伙房幫助做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僱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這就是至今為人們傳頌的「帶經而鋤」的故事。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今文《尚書》《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又受業於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所以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被當時的郡國選詣為博士。
後來,倪寬通過答辯考試(即射策),做了掌握禮樂制度的「掌故」(官名)。不久,補為「廷尉文學卒史」(協助廷尉辦理文字的官)。這時,張湯為廷尉,主管刑獄。張湯刑法殘酷,素有酷吏之稱,所用之人,都是些善於施用嚴法酷刑的人。倪寬為人溫良清廉,擅長文學,不善於動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數年。由於他勤懇從事,牛羊大為蕃息。回廷尉府送回報材料(畜薄)時,正直廷尉府有疑案未決,幾次奏報,均被漢武帝駁回。主辦奏報的人甚為恐慌,不知如何是好。倪寬知道了,便為他重新寫了奏章。寫完後,讀給大家聽,都很佩服。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了張湯,張湯大為驚疑,便親自召見倪寬談話,非常驚奇他的才能。倪寬寫的奏章送上去後,立刻得到漢武帝的批復。第二天,張湯見到漢武帝,漢武帝問:「這次的奏章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寫出來的,是誰的手筆?」張湯說:「是倪寬所寫。」漢武帝說:「我早就聽說過這個人。」於是張湯提拔倪寬為奏讞(音yǎn)掾(音yuàn)(專門起草奏章的秘書官)。倪寬在廷尉府,說服張湯和廷尉府官吏,學習經學,按照《尚書》中《堯典》、《舜典》的教義來治理獄訟,成績卓著,非常被張湯重用。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張湯做了御史大夫,推薦倪寬為侍御史,掌握糾察舉薦官吏之權。漢武帝召見倪寬,讓他講論「經學」。倪寬引經據典,把《尚書》中的《堯典》《舜典》講得非常精闢、透徹。漢武帝大悅,提升他為中大夫,專管朝廷議論之事。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寬遷升為「左內史」之職。左內史,相當於後來的京兆尹,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倪寬在任期間,以儒家道德教化民眾,採取措施獎勵農業、緩刑罰,重新清理獄訟,選用仁厚之士,體察民情,做事講究事實求是,不務虛名。因此,深得關中地區民眾擁戴。關中地區,秦時修建了鄭國渠,兩岸農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賦是第一等的,是漢朝賦稅的重要來源之一。倪寬了解到,鄭國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漢朝初年,這里「百畝之收,不過百石」,仍有一部分人民衣食不足。倪寬首倡開鑿六輔渠。得到漢武帝的同意後,倪寬征發民工,在鄭國渠上修築了六條渠道,史稱「六輔渠」,使兩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原來的鄭國渠發揮了更大的效益。為了做到避免糾紛、合理用水、上下游兼顧,又制定和頒布了「水令」,使人民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很快使關中地區出現農業豐收,經濟繁榮的局面。倪寬關心民間疾苦,收租稅時,對一些豐歉不同的地區和農戶進行適當調整,對一些貧弱戶和因故不能及時繳納的可以延緩和減免,因而賦稅徵收速度較慢。後來,因軍務用糧緊急,朝廷令左內史徵收賦稅。於是,大家戶趕牛套車,小戶擔挑背負,交糧路上人車連綿不絕。結果,賦稅任務不但沒有落後,反而成為完成最快最好的。漢武帝愈加驚奇倪寬的才能。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封倪寬為御史大夫,跟從武帝東巡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倪寬主司封禪大典儀式。在此之前,梁國國相褚大精通五經,為五經博士時,倪寬為博士弟子,位在褚大之下。後御史大夫一職空缺,武帝召褚大入京。褚大自以為做御史大夫無疑。行至洛陽,聽說倪寬做了御史大夫,心中不服,以為武帝用非其人。及至長安,與倪寬在武帝面前共議巡狩封禪之事,看到倪寬引經據典、對答如流、無懈可擊,方知武帝知人善任,倪寬才能確實勝過自己。
漢朝初年,方綱大紀都是初創。歷法還是沿用秦朝頒定的歷法,其朔晦月建、弦望滿虧多有差錯。元封六年,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修改歷法,「宜改正朔」。漢武帝乃接受建議,詔令倪寬主持修改歷法事宜。倪寬召集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二十餘人,又加上方士鄧平、落下閎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歷法,即漢朝的《太初歷》。該歷法較秦朝頒行的顓頊歷有了很大進步,是當時最精密的歷法。推定一回歸年為365.3851539日,一月為29.4381日。顓頊歷以十月(即建亥之月)為歲首。《太初歷》以一月(正月,即建寅之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了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十九年設置7個閏月。太初歷即今天所說的夏歷或農歷。自西漢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實行,經過不斷改進,被一直沿用下來。
倪寬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於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歸葬原籍千乘(今山東廣饒縣)。他的著作有《倪寬》九篇,《倪寬賦》二篇,《封禪頌》等,均已遺失。
3. 倪邱的倪寬的前世
倪邱鎮起名於倪寬。倪寬又叫兒寬,是漢代武帝時期的御史大夫,祖籍是山東廣饒縣石村鎮倪家村。倪寬出身貧寒,從小就跟父母種田,家裡沒有錢上學。後靠幫鄰近的農戶打短工掙錢上了學。在上學時幫同學們做飯又掙了部分學費。他先在同鄉歐陽生那裡學習今文尚書,後又從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後來,他又千里迢迢來到汝陽郡細陽谷堆集向多才多藝、知識淵博的柳林先生學習經書。倪寬高高的個頭,寬寬的面頰,憨厚的表情,誠懇的姿態。柳林先生一見到倪寬就很喜歡,想收他為弟子,但為了更好地培養他就有意對他進行了多次考驗。第一次,倪寬要拜先生為師,先生則說我是一個農民,種莊稼要為土地上糞,倪寬聽完後就拿起木鍬去除糞,不嫌臟不怕累,手磨破了直到把一窯糞出完才上來。第二次,要拜先生為師,先生又說我們為了生活要下河捕魚,倪寬聽後拿起漁具馬上下河,腿劃破了,鮮血直流也不上岸,直到捕滿了一簍子魚才上來。第三次,倪寬又要拜先生為師,先生說地里莊稼長草了,我要去鋤地。倪寬二話沒說,扛起鋤頭就跟先生下地,累了也不休息,火毒的太陽曬得身上起了水泡,直到把那塊地鋤完。先生被他的真情所感動,就收下他為弟子。四個寒暑學好經書回到故鄉。
倪寬在下田幹活時總是把經書捆在鋤頭上,休息的時候就攤開學習一會兒,然後再繼續幹活,因此《帶經而鋤》的美麗故事就流傳下來,是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勤工儉學的先例。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他跟柳林先生學習經書居住的地方建起了經鋤樓。
倪寬墓碑
倪寬勤奮好學,知識豐富,性情又溫良謙讓,猶為鄉里稱贊。當時皇上急需五經博士,令各郡選取青年入京。倪寬在郡試中被選定送到京城長安,經過考試做了掌故。
公元前126年又從師褚大,經考試做了廷尉文學卒史,當時的廷尉是張湯。張湯刑法殘酷,素有酷吏之稱,所用之人,都是些善於施用嚴法酷刑的人。倪寬為人溫良清廉,擅長文學,不善於動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數年。由於他勤懇從事,牛羊喂的膘肥體壯,賬目做的清清楚楚。有一次回廷尉府送回報材料(畜薄)時,正直廷尉府有疑案未決,幾次奏報,均被漢武帝駁回。倪寬把畜牧簿冊交待完畢後,不一會兒來到大家面前說我寫了一篇奏章,你們看如何?大家看後說寫的好。這時正趕廷尉上朝回來見大家喜笑就問是怎麼回事?有人把倪寬寫的奏章交給了他,他看後也說寫得好。第二天上朝呈給了皇上,武帝看後大悅,說本奏章非一般官吏所寫,出自何人之手?張湯說是本府文學卒史倪寬。張湯回到廷尉府後就宣布倪寬為奏讞椽。倪寬在廷尉府期間,說服張湯和廷尉府官吏,學習經學,減輕刑罰,申張正義,懲處邪惡,成績卓著。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張湯做了御史大夫,推薦倪寬為侍御史,掌握糾察舉薦官吏之權。漢武帝召見倪寬,讓他講論「經學」。倪寬引經據典,講得非常精闢透徹。漢武帝大悅,提升他為中大夫,專管朝廷議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