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特徵

民法的特徵

發布時間: 2020-12-21 13:00:10

① 民事行為的特徵是什麼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內分容,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② 民事行為的特徵

(一)民事法律行為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要素
意思表示是民法上的一個專門術語,指民事主體將其想要發生民事後果的內心意志以一定方式表現於外部的行為.這里的「意思」,是專指發生民事後果的內心意願(例如,我看見商店的貨架上有一種照相機,內心產生想要購買的願望並決定購買,也就是想要通過與商店訂立買賣合同而獲得要求商店將照相機交付給我的權利);而所謂「意思表示」,也就是指行為人用能夠為對方所了解的方式明確表達其「意思」(發生民事後果的內心意志)的行為(例如,我對商店售貨員講:「我想要購買一部這種照相機」).
一個完整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由一些基本因素(要素)構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有三個:一是行為人(如果沒有行為人,就談不上民事法律行為的發生);二是標的即一定的內容(如購買照相機、租賃房屋等);三是意思表示,而意思表示是最重要的基本因素.
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表意行為」,即必須由行為人表達自己意願的行為.作為一種表意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與行為人的行為所體現的意志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例如,我和商店之間關於購買照相機的買賣合同的成立後所產生的權利義務,完全符合我內心的意志.也就是說,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能夠充分體現民事主體自願追求某種民事後果的主觀意志的行為,而法律正是通過賦予民事主體的願望以法律效力即產生民事權利義務的方法,使民事主體的願望能夠得以實現.而民事主體想要發生民事後果的內在願望必須採用明確的外部表現方式,才能為他人所了解,才能在客觀上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行為人如果僅僅有某種願望而不加以表示,就無法達到設定民事權利義務的目的.因此,意思表示是構成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實際上,法律行為的「行為人」就是作出意思表示的當事人,法律行為的內容就是意思表示的內容.離開意思表示,即不存在民事法律行為.
(二)民事法律行為以發生一定的民事後果為要素
這里的民事後果是指民事權利義務的產生、變更或者消滅.
民事法律行為的這一特徵由兩個層次的內容所構成:
1.民事法律行為是行為人以引起預期的民事後果為目的而自願實施的行為.
實際生活中,有很多行為都可以引起民事後果的發生.例如,侵權行為可以引起損害賠償的後果;違反合同的行為(違約行為)可以引起違約責任的發生;不當得利行為(指無法律根據而獲得某種利益的行為)可以引起返還不當利益的責任的發生,等等.作為一種人為的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雖然與侵權行為、違約行為、不當得利行為一樣,都可以當然地引起法律後果.其不同之處僅僅在於:民事法律行為所導致的法律後果是行為人預先所希望和追求的(例如,買賣合同所發生的權利義務,是買賣雙方當事人所希望和追求的;基於遺囑行為而發生的遺囑繼承法律關系,是遺囑人生前所希望和追求的).因此,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照平等、自願的原則自覺實施的行為.這就是說,凡是其本身不可能引起民事後果的行為(如讀書、看報等事務性行為),或雖然引起一定的民事後果,但該種民事後果並非行為人預期目的的行為(如侵權行為等),都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
任何法律效果都是由法律賦予的.而法律為什麼會賦予民事法律行為以法律效力呢?為什麼行為人進行的意思表示可以導致符合行為人意願的民事後果呢?很顯然,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本身,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產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是否能夠引起其指向的某種法律效果的發生,取決於意思表示的內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例如,買賣合同效力的發生並不是基於買賣合同行為本身,而是基於買賣合同行為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如果購買的物品為法律所禁止,則買賣合同行為不能發生任何法律效力).由此可見,民事法律行為之所以能夠引起行為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民事法律行為具有合法性質。

③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特徵

1、具有根本性來和普遍性,自 它是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司法活動,能夠體現民法的本質和特徵,對各項民事制度的規定和實施都有指導的作用。
2、必須具體化。它是由法律規定的。民法的基本原則雖也為立法的指導思想,但它須具體化,由法律固定下來,不是以法律條文規定下來的內容,不能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只能是一些「學說」、「習慣」或「精神」。
3、在民法中的最高命令性。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法律的基本原則,將被一貫視為法律的基礎,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法律的原則、規則和制度,是無可爭議的、必須遵守。

④ 近代民法的特點有哪些

1、社會本位論

中國的民法典從清末開始即有追求社會化的傾向,迨至民國時期,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尤其是新三民主義更是為民法的社會化價值追求奠定了理論基礎。

2、西方民法理念與中國傳統民事習慣的進一步磨合

《大清民律草案》常被人指責盲目抄襲別國民法的痕跡過重,相比之下,《中華民國民法》在總結清末變法修律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法律傳統的取捨更理性一些。北洋政府時期繼承清末傳統,在政局動盪的情形下,仍繼續進行地方民商事調查。

就立法層面而言,近代中國民法主要是移植西方的民法,但任何移植的法律都要經過本土化的過程,每一種制度都需與所依附的文化社會背景逐漸融合;就民法的現代化而言,它不可能是西方民法原則與中國傳統習慣在立法層面的簡單糅合,而必須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整合過程方能真正實現。

(4)民法的特徵擴展閱讀:

社會本位精神在近代民法典的體現

1、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法律行為有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無效」(第72條);「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第2條);「法人之目的或其行為有違反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法院得因主管官署、檢察官或利害關系人之請求、宣告解散」(第36條)。

2、為防止財產所有人因濫用所有權而造成他人或社會利益的損害對所有權進行限制。

所有權必須「於法令限制范圍內」行使(第765條);對於土地所有權,「除法令有限制外,於其行使有利益之范圍內及於土地之上下。如他人之干涉無礙其所有權之行使者,不得排除之」(第773條);第774條至第800條關於相鄰權或其他之規定,目的也在於限制絕對所有權的行使。

3、對契約自由進行限制。

「法律行為系乘他人之急迫、輕率或無經驗使其為財產上之給付,或為給付之約定,依當時情形顯失公平者,法院得因利害關系人之申請,撤銷其法律行為或減輕其給付」(第74條)。

⑤ 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包括哪些

法律抄行為具襲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⑥ 現代民法的特徵是什麼

現代民法的本質特徵。 (2007-09-27 15:27:44)轉載▼
標簽: 學習公社 分類: 民商法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在各國法律體系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民法」一詞有著多種含義,應分別從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規。在我國,雖無民法典,但有做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以及大量的單行民事法律和法規,因此,我國雖不存在著形式意義上的民法,但實質上的民法是存在的。《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調整的對象和任務的角度,給我國民法下了一個定義,即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具有以下本質和特徵:
(一)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領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體有權在法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通過法律行為構建其法律關系。民法是私法表明民事法律規范的主體為任意性規范,當事人的約定優先於法律的規定。
除民法之外,民事訴訟法、國際私法等,也應當屬於私法的組成部分。
(二)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利法的特點:A、民法始終以保護權利為己任;B、現代民法體系的構建是以權利為基本的邏輯起點;C、民法通過權利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規則;D、民法通過救濟手段確認權利。
(三)民法是實體法,既是行為規范又是裁判規則
民法作為行為規范,具有確立交易規則和確立生活規則兩個方面的功能。行為規范在邏輯上必然是裁判規范,否則行為規范就失去了其誘導人們從事行為的功能。但裁判規范並不必然是行為規范,例如民法關於權利能力的規定等就不是行為規范。裁判規則可以間接地促使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從而積極地作用於行為規范。
(四)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就意味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民法的支持,同時民法制度也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構建,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首先,從歷史上看,民法始終與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從民法的內容來看,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實際上主要就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通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歸屬關系也是服務於財產交易關系的,而交易也是最終成為財產歸屬的轉換。與之相適應,形成了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民法體系。如果我們要確認我國的經濟是平等等價、自由竟爭,由市場引導生產要素自由流轉和組合的市場經濟,那麼就應當充分貫徹意思自治、誠實信用、鼓勵交易、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理念,需要盡量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對民事主體的權利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市場經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規則的成熟為標志的。
(五)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
市民社會原指伴隨著西方現代化的社會變遷而出現的、與國家相分離的社會自治組織狀態。黑格爾首先提出之一概念,提出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和對立。
由於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的分離,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也相應的產生、發展。現代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他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也是國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會成員的身份為實現自己的權利,而與他人達成各種民事關系,必然要求獲得民法上的保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權利典章,是市民社會中民事權利的保護神。而市民社會的關系都要求通過民法的調整以實現市民社會的正常秩序。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市民社會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確立完善的民法制度來加以推動,並通過民法來規范市民社會,並大力弘揚市民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加大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

⑦ 民法的特點與表現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誠實信用 公序良俗原則
民法在價值上更側重於保護公平 兼顧效率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