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日本民法民訴

日本民法民訴

發布時間: 2022-03-19 15:18:54

Ⅰ 日本民法典的介紹

《日本民法典》是世界上重要的民法典之一。日本於1890年制定了舊民法典;1898年制定新民法典。其基本內容:①總則;②物權;③債權。日本民法典屬於大陸法系,注重結果而忽視判例法和程序法,而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羅馬法,並且是以1800年《法國民法典》和1907年《德國民法典》為主要淵源的基礎上形成的法律。日本民法典對中國也有一定的影響。

Ⅱ 日本民法典的評價

日本移植外國法律的方式,今天看來,有的過於簡單和草率。例如把德國的民事訴訟法幾乎逐條譯過來,在舊民法中也有這樣的情形。但這些都是限於當時的具體情況而不得已的做法。就像本文中說過的,江藤新平急於翻譯法國民法典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對此,不應加以苛責。
在繼受(移植)外國法的過程中,發現外國法與本國原有的國情有不合或沖突的地方發生爭論甚至沖突,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例子。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在日本制定民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可說直到今天)維護固有的「淳風美俗」的說法。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一夫多妻(蓄妾)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正如中國在清末變法中,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這些是不是好的風俗習慣,都必須首先澄清。在日本,民法中的家制(包括家督繼承)長期是激烈斗爭的焦點,絕非偶然。日本明治民法的起草人之一穗積陳重認為日本的家制是日本優越於「萬國」的所在, 二次大戰後修改民法時,牧野英一(貴族院議員)堅決反對完全廢除家制。 這些例子給人的教訓都是重要的。
不論那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
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日本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經驗教訓。例如在民法中,日本仿照西方規定了收養制度,拋棄了東方原有的一種收養制度,直到1987年,又在民法中增訂了一種「特別收養」,實際上是又恢復了東方式的一種收養。又如在民事訴訟法中,起初照搬了德國的證書訴訟與票據訴訟程序,1926年認為這種程序在日本沒有必要,將之刪除;到1964年,又將之恢復。 如果接受時猶豫不決,接受後發現缺點又不敢修改,是很不好的。……
日本在接受了外國法律後,很注意對之進行研究。在繼受法律之後,日本接著就從事理論研究。不僅繼受法律條文,也要繼受法律條文後面的理論。日本學者(如北川善太郎)把日本法學界在20世紀對德國法學理論的研究稱為「理論繼受」。只有從理論上繼受了外國法,外國法才能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又可在理論繼受過程中,發現哪些東西適合於日本對日本有利,哪些不是的,這樣又可以修改繼受來的法律,使外國法律「日本化」。 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Ⅲ 高分求日本民法

大哥你也太有才了,日本民法典完全不具備做成電子書的的條件。
學者研究日本民法,根本也不可能在網上找資料,全都去買書。需求量太低了,根本不會有人花時間傳到網上的。要是寫論文去圖書館借吧,要想長期看,買一本日本民法典吧,不貴,30元左右。

只能說樓上的爺們太強悍了

Ⅳ 日本民法典的編制內容

日本的新民法明治民法在編制上改依德國民法典,分為5編。第l編《總則》,分為人、法人、物、法律行為、期間、時效6章。第2編《物權》,分為總則、佔有權、所有權、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留置權、先取特權、質權、抵押權10章。第3編《債權》,分為總則(債權的標的、債權的效力、多數當事人的債權、債權的讓與、債權的消滅)、契約(又分為總則與贈與、買實等14節)、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4章。第4編《親屬》,分為總則、戶主及家屬、婚姻、父母子女、親權、監護、親屬會議、扶養的義務8章。第5編《繼承》,分為家督繼承、遺產繼承、繼承的承認及拋棄、財產的分離、繼承人的曠缺、遺囑、特留分7章。
總則
總則編是以德國民法典為藍本的。物權編和債權編的順序沒有依照德國民法典(巴伐利亞民法草案的順序),而依撒克遜民法,物權在債權之前。「佔有」被規定為「佔有權」。永佃權是日本特有的。先取特權來自法國民法。
親屬編顯然與舊民法的規定有所不同。把「戶主及家屬」放在開頭,回到「以家統率個人」的封建原則。繼承編里也是家督繼承和遺產繼承分開。編制上的這些地方已看得出「新民法」的「新」之所在。 日本民法(不再稱「新民法」)的各部分存在著嚴重的矛盾。
就民法的全部說,其中的兩大部分即財產法和身份法(親屬編和繼承編)是矛盾的。財產法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自由經濟的基礎上、以近代民法中的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個人責任的三大原則為指導的,符合於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近代法律。身份法則是建立在封建的、家長制的家族制度基礎之上的,不承認家族成員(包括家屬、妻、子女)的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法律。表面上,似乎這兩部分互不相關,兩部分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不同的原則上,互不影響。實際上,經濟關系和身份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身份上的支配關系與經濟上的平等關系是互不相容的。在中世紀的農奴制之上不可能存在自由平等的身份關系,就是這個道理。
親屬法
日本親屬法的基本在家制。家的核心是戶主(家長),戶主為進行其對全家族的支配(統治),擁有強大的戶主權。在日本舊民法中,稍稍受到削弱的戶主權,在新民法中得到加強。戶主權的內容主要有:⑴對家屬的居所指定權(明治民法第749條);⑵對家屬入家去家的同意權(第735、737、738、743條);⑶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同意權(第750、776、848條);⑷對不服從統治的家屬進行制裁的離籍權與復籍拒絕權(第741、749Ⅲ、750條);⑸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撤銷權(第780條)等。明治民法中規定的戶主權,較之明治維新前封建社會家族制度中的強大的戶主權當然略有不同,但仍足以對家族進行統治,加上舊日習慣力量的影響,戶主事實上具有較民法規定的更強大的統治力。戶主的這種地位,又因家督繼承中的全部財產獨占繼承而得到加強。
在這種家族制度之下,婚姻關系、親子關系都從屬於維持「家」這—最終目的。在法律上必然表現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等等。法國民法典中原來也有許多限制妻的能力的規定,例如要夫經夫的許可不得進行訴訟(第215條),妻未經夫同意,不得為某些法律行為(第217條),但法律同時規定了補救辦法(如審判員得許可妻進行訴訟,法院得經妻的請求許可其實施法律行為,第218、219條)。但日本民法硬性規定妻的能力是受限制的。因而在日本民法里,妻與未成年人、禁治產人並列為無能力人。
日本民法里的家制自始至終是新舊思潮的斗爭焦點。這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民法中的問題,而且聯繫到憲法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政治性問題。在明治憲法的整體體制之下,家為國之本,家長(戶主)制與天皇制是一脈相承的。忠孝一本,否定對家長的孝,也是否定對天皇的忠。「民法出而忠孝亡」,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
財產法
在財產法的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日本民法物構權編里的永佃權就是從封建的地主佃農關系沿襲下來的封建的不平等關系。永佃權(永久耕作權)稱為「永」,而民法規定不得超過50年(第278條),這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德川時代還允許農民對自己開墾的土地有永久耕作權)。在永佃權里,有許多不利於農民或對農民極其苛酷的規定,如永佃權人只要繼續兩年怠付佃租或受破產宣告時,地主就可請求消滅永佃權(第276條),又如永佃權人即使因不可抗力而減少收益受到損失,仍不得請求減免佃租(第274條),第275條規定,永佃權人因不可抗力連續3年全無收益,或在5年以上期內收益少於佃租時,可以拋棄其權利。這一條表面上是授與永佃權人一種「權利」(拋棄),實際上是將土地交給地主。第272條又規定,地主可以約定禁止永佃權人將永佃權讓與他人或將土地出租。總之,永佃權人完全是—個無權者。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是違反近代民法的精神的,只能說它是一種變相的封建關系。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充滿封建氣息的民法典,仍然不能見容於日本的一些衛道士。原來,在個人主義的財產法之下,承認家屬個人享有財產而且准許其積累財產,家屬在經濟上有了地位和實力就會發生「獨立」思想,他們對戶主的「恭順意識」和孝心就減弱了,這當然是對封建家族制度的沖擊。大正8年(1919年),日本政府根據臨時教育會議的建議,設置臨時法制審議會,著手對民法的親屬繼承兩編進行修改,主要是要恢復日本自古以來的「淳風美俗」。法制審議會於大正14年(1925年)和昭和2年(1927年)先後提出對兩編的「改正要綱」。日本政府設立民法改正調查委員會對民法進行修改。正在要進行修改時,日本戰敗,這個工作被擱置了。如果不是這樣,真正不知這個「新民法」又會改成什麼樣。

Ⅳ 亞洲第一部民法典是日本民法典嗎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都是整個國家。」民法總是充滿平等包容的精神,前所未有地關注著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項權利,閃耀著人本主義的法思想。而民法典的出生更是一場法律的成人禮,它彰顯了一個國家光明而寬廣的未來。下面,請跟著仙檢君來學習民法典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誕生簡史以更深刻地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意義。

世界第一部民法典是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等制度作出規定。

世界第一部大陸法系民法典是1804年法國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又名《法蘭西人的民法典》、《拿破崙法典》。

大陸法系國家第二部民法典是1896年頒布,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

亞洲第一部民法典是1898年頒布的《日本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修訂時參考了《德國民法典》。

中國第一部民法典是1931年國民黨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民法典》,修訂時參考了《日本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民事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於1950年5月1日公布實施。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它倡導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是反對包辦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的先鋒。

這些法條將女性從封建婚姻制度的壓迫中解放出來,推動了中國整體性的社會變遷,並在促進我國民法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頒布的第一部民事法律,是我國民事法律發展的起點,也是國家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倡導一夫一妻制、反對封建婚姻的重大立法舉措,為今後中國婚姻法制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於1986年頒布,1987年1月1日實施。

這一時期正是中國經濟變革較為激盪的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也經歷了由雛形到壯大再到確立的過程。

市場經濟從逐漸發展到確立、私營經濟法律地位的不斷變化,都需要大量的法律來加以規范、調整和保護。

無論是發展市場經濟保障公民的權利還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都離不開民法。

在這種環境下,大量的民事單行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如《合同法》、《外資企業法》、《公司法》、《繼承法》、《保險法》等。

在此基礎上,對於民事立法中一些不宜由單行法分別規定的宏觀基本原則和制度及條款,被整合制定成《民法通則》。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通過,2017年10月1日實施。《民法總則》的頒布讓人們對民法典的成典之日充滿了期待,《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其內容較《民法通則》有一定的修改調整,較之以前有許多進步之處和亮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民法典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其頒布實施具有里程牌式的重大意義。

整部法典內容涵蓋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拼圖,它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對依法維護人民利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重要作用,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保障。

法律是國之重器,而法典則是重中之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必將成為呵護所有人的國之重器,在她慈母般的眼神下,中國人民將生活得更加舒心、自由。

Ⅵ 日本民法典的結語

一個抄落後的國家(社會)為了擺脫落後狀態,或者趕上先進國家,甚至避免因自己落後而挨打或受人欺凌,必然要「變法圖強」。這種先例,歷史上極多。在變法圖強中,繼受先進的政治法律(以及其他)制度,因而接受(移植)外國的法律,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移植外國法律,必然有內在的和外在的各種原因(完全被迫的,如被征服,不能算是移植,那完全是征服者強制推行自己的法律到被征服地,如香港)。純粹的「被迫」或純粹的「自覺」都是極少的。不過在有的情形,被迫的成分大一些;有的情形,自覺的成分多一些。日本繼受外國法,可說屬於前者。明治維新時是這樣,二次戰敗後更是這樣。明治年間的那一次,固然是迫於外界的壓力(條約改革的必要),但日本民族為此而下的決心與所作的努力,仍是難得的,艱巨的,是值得贊許與令人敬佩的。

Ⅶ 德日的民事訴訟模式

一、民事訴訟模式的界定我國學者關於訴訟模式的界定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本質屬性說。這種觀點認為模式能夠反映某一事物本質屬性的抽象化樣式,是指某一系統的結構狀態或過程狀態經過簡化、抽象所形成的樣式,它是對某類事物或行為特徵的概括或抽象。二是訴訟地位及法律關系說,並將模式與形式、結構、構造視為具有相同的含義。認為模式是對一定事物的內部各個要素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的描述。筆者以為,民事訴訟模式是對特定或某一類民事訴訟體制基本特徵的揭示。也即法院與當事人在訴訟中的相互關系。,或者說是法院與當事人之間訴訟許可權的配置關系模式。訴訟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1)主體要素,即當事人與法院。(2)訴訟許可權的配置。民事訴訟模式實質上表達的是法院與當事人之間訴訟許可權的配置關系,不同的配置關系構成不同的訴訟模式。
二、民事訴訟模式研究的理論價值
民事訴訟模式是對特定的民事訴訟制度本質的外在反映,運用民事訴訟模式來分析民事訴訟的基本理論問題,有助於我們把握民事訴訟的本質內容。具體來講,研究民事訴訟模式具有以下重要理論價值:
第一,根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理論,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關系是基本的關系,訴訟始終圍繞著這一關系而展開。所以,以當事人與法院及其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民事訴訟模式,可以把握民事訴訟的基本走向。。尤其是,民事訴訟模式是以當事人與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許可權配置為研究基點,而這一許可權配置決定了某一特定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屬性,使我們能夠認清不同國家民事訴訟制度的本質特徵。此外,通過不同國家民事訴訟模式的分析,可以找出相同點與差異點,分析利弊,以不斷完善中國的民事訴訟制度。
第二,研究民事訴訟模式,可以促進民事訴訟程序的優化。程序不僅僅是作出某決定或得出某一結論所經歷的過程或手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各主體對形成決定或結論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即他們相互之間的地位、關系。主體的這種程序中的地位、關系,不但是程序許可權劃分,更重要的是這種角色定位明確了各個主體對形成最終結果所能起到的作用,並各自在其許可權范圍內對程序結果分擔責任。由於訴訟模式是以當事人與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許可權配置為研究內容,所以,對民事訴訟模式的研究,能夠促進當事人和法院在訴訟中各自角色的合理定位,並形成合理的歸責機制,以達到民事訴訟程序的優化結構。
第三、對民事訴訟模式的研究,有助於民事訴訟其他具體制度研究的深化。由於民事訴訟模式的研究內容帶有根本性,對民事訴訟體制的構件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民事訴訟模式應當屬於民事訴訟法學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范圍,它對其他具體制度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的功能。在一些民事訴訟的具體制度好理論中,例如訴訟標的理論、證據理論等,都涉及到當事人與法院的許可權配置,民事訴訟模式的研究對深化這些具體制度的研究具有基礎的理論價值。
三、民事訴訟兩大模式——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
(一)民事訴訟中兩大模式的含義
從宏觀的角度看,民事訴訟理論界對民事訴訟模式的分類,基本上認同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的二分法,但對那些國家的民事訴訟制度屬於當事人主義,哪些國家的屬於職權主義,則存在分歧,張衛平還進一步將當事人主義劃分為英美型當事人主義與大陸型當事人主義。對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和大陸型訴訟模式的劃分,主要是依據法院與當事人之間在民事訴訟中的許可權而確定的。
1、當事人主義
所謂當事人主義,英語的表述為「Adversary system」,是指在民事糾紛的解決中,訴訟請求的確定、訴訟資料的提出和證據的收集和證明主要由當事人負責。該原則要求當事人(1)提起訴訟;(2)確定爭點;(3)提出證據給法院等。在當事人主義下,當事人甚至對法律的適用都有選擇的權利,而且,由於證據及訴訟資料的收集及提出也由當事人負責,所以也可以說發現真實的主要責任也在當事人,而在當事人主義支配下的傳統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中,法官處於順應性的地位,尊重當事人的意志,不作干預。
1、職權主義的含義
職權主義(德語為offizialmaxime),是指法院在訴訟程序中擁有主導權。該原則可分為職權進行主義(amtsbetrieb)和職權探知主義(undersuchungsgrundsatz)兩個方面的內容。與當事人主義相對,職權主義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程序的進行以及訴訟資料、證據的收集等全部由法院為之。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民事訴訟模式屬於職權主義。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前,歐美各國的民事訴訟普遍貫徹實施的就是職權主義,資產階級革命後一度改行當事人主義。在19世紀的產業革命浪潮中,以至整個20世紀,各國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又加強了職權主義的色彩。
(二)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成因
1、當事人主義的成因
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首先確立當事人主義的當屬1806制定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典。1877年德國民事訴訟法典和1891年日本民事訴訟法典等都確立了當事人主義。 作為開山鼻祖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典在制定時,當時的訴訟理念認為,民事訴訟是涉及私人利益的糾紛,故運作訴訟和訴訟程序進行的主導權應該由當事人擁有,法院及法官在訴訟中只是嚴格的中立者,只能就事實問題作出法律上的判斷。這種被稱為自由主義訴訟觀的思想,在法國民事訴訟法典制定後,與自然法思想、社會契約說以及經濟自由放任思想匯合,在排除國家對市民社會干預的運動過程中形成了糾紛解決的當事人主義優越的浪潮。此外,還有學者論述道:當事人主義的成因還有更深的層次,這就是私權自治原則和市場經濟的影響.從私法自治原則的角度來說,私法自治與法國民訴法典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由主義訴訟觀是相互關聯的。由於民事糾紛起因於民事權利義務的爭執,便要求貫徹調整私法的原則,國家的干預必然回破壞當事人之間建立在私法基礎上的平等關系,不利於糾紛的解決。而從市場經濟的關系來說,由於國家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為只是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並不直接干預社會生活,因此,反映在民事訴訟中,代表國家的法院只能是居中裁判。
2、職權主義的成因
職權主義民事訴訟法典的典型代表是1895年制定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後來,一些原先採當事人主義的國家如法國等也轉而採取職權主義。德國1976年民事訴訟簡化法也有此傾向。更令人深思的是,1991年美國司法制度改革法和1995-1996年英國沃爾夫勛爵組成的司法改革小組擬訂的方案(Access to justice)也對英美法官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的超然地位進行了反省,強調了法官對程序的干預。
為什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期,職權主義在民事訴訟中得以盛行呢?究其根源主要有二:一是當事人主義支配下的訴訟程序,由於當事人肆意操作訴訟程序,造成了審判遲延、程序復雜以及費用增加等令人不快的後果;二是作為當事人主義基礎的自由主義思想,隨著19世紀末產業革命的興起,城市化和大規模化的糾紛解決,以至不能再任由當事人主宰訴訟程序來完成,為了迅速且經濟地解決民事糾紛,各國才開始強化了民事訴訟中的法院職權。不過,盡管在18-20世紀,各國民事訴訟出現了當事人主義向職權主義的過度,但並不意味著各國的歷史背景是相同的。由於文化歷史背景以及當時各國政治、經濟狀況的不同,都會導致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在各自民事訴訟制度中的表現形式和內涵的差異。
四、民事訴訟模式的發展趨勢
以上只是從理想類型的角度對民事訴訟模式所作的劃分,實際上,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的某種訴訟模式,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民事訴訟制度中,兩種模式總是交錯的。當事人主義模式以自由主義理念為基礎,以當事人意思自治和處分權為訴訟模式的構造原則,並伴隨著絕對化的傾向。與此相對,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存在著對當事人基本權利的漠視,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不相協調。程序主體地位的確立與訴訟民主與現代化,以及個人利益的要求與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所追求的目的之間存在沖突。因此,進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各國民事司法改革方興未艾,除了具體制度、具體程序的改革以外,各國也不失時機地調整當事人與法院在訴訟中的許可權分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當事人與法院在訴訟中的各自作用,實現訴訟公正。
在英美法系的民事司法改革中,主要是強化法官在訴訟中的職權作用,法官不但在訴訟程序的推進方面擁有一定的許可權,甚至在某些實體問題上法院也享有決定性的許可權。這在立法中已經有所體現。在審前准備程序中這一點體現得較為充分:法官積極地介入審判程序,促進訴訟的進程,包括設定證據開示的最後期限、確定審判日期以及促成當事人和解等方面,法官已更多地轉向案件的管理。
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模式雖然同屬於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但是法官在訴訟中的作用卻存在差別。在大陸法系國家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中,法官原本對訴訟程序的進行就享有較大的權力(職權進行主義),特別是在案件的審理中,法官主導庭審程序、主動詢問證人,同時法律海規定了法官的釋明義務。所以在以德國、日本等國家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在保證法官的程序管理權的同時,也在不斷擴大當事人對訴訟程序的控制。
在民事訴訟構造中,過分強調當事人的作用會導致訴訟的遲延,增加訴訟成本,從而帶來訴訟實質上的不公正;而過分強調法官的職權作用,雖然能夠克服以上不足,但又會產生法官中立性問題。所以,兩大發系在保證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基本構造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著法官與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許可權分配,因而出現既重視當事人基本訴訟權利的保障,又強調法官對訴訟程序的一定的控制權力,從而形成了當事人與法官相協同的新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特別是在當事人主義固有的當事人主導的理念基礎上,導入了法官對訴訟程序的一定的控制權思想,是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但是,西方各國民事訴訟改革並沒有根本改變其訴訟模式的基本內容,而僅僅是在一定的范圍內調整當事人與法院的許可權配置,以使其更符合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要求,並沒有改變其訴訟模式的本質內容。

Ⅷ 日本民法典的法源是啥

日本明治維新是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維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變法」,而變法,只是把西方法制移植到日本,用以取代全部舊有的法制。對於外國法的全面的、徹底的「繼受」』像日本這樣的例子,在世界歷史上是少有的(被動的、強迫的繼受,如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被另一國家滅亡或征服、侵佔時除外)。

Ⅸ 日本民法學者有哪些

1、中川善之助(中川 善之助,なかがわ ぜんのすけ)
2、星野英一(ほしの えいいち)
3、小口彥太

Ⅹ 日本民法是最早把誠信原則寫入民法的嗎如果不是,是哪個國家

我也不知道是哪個國家,反正不是日本
日本的誠信原則是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才慢慢樹立起來的,在此之前日本的誠信做的並不好,比如毒大米毒奶粉地溝油之類最早都是從日本傳過來的

熱點內容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 發布:2024-11-19 18:48:34 瀏覽:987
24條婚姻法北京電視台 發布:2024-11-19 18:48:29 瀏覽:373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
法院體庭 發布:2024-11-19 18:17:35 瀏覽:896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