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關於言論自由權

民法中關於言論自由權

發布時間: 2022-03-19 15:30:59

『壹』 什麼叫「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ofSpeech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發表言論以及與聽取他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貳』 輿論監督的法律依據

第三十四條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模範地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版,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權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十二條第三款:公務員應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七條第7款:法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第八條第6款:檢察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察法》
第三條:人**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叄』 在一個逐步實現民主、法治的國家如何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跪求解。。

我國憲法制度對言論自由規定的不足

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自由,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世界各國憲法和法律及國際公約中均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加以保護。我國憲法也不例外。然而,我國盡管對言論自由作了一系列法律規定,但目前我國公民的言論自由並未獲得很好的保護,言論自由的現狀尚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狀態。我國的憲法表述似存在下列不足:

(1)規定過於簡單,界定不夠明確。有關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則必須具有明確性。一般憲法在對公民的基本權利作出規定時總是分作兩種情況:一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另一為公民的基本自由。公民的生命、健康、私有財產等一般歸入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公民的言論、表述、出版、遷徙自由等一般歸入公民的基本自由。這種情況不僅在我國憲法中得到體現,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憲法中也有所體現[6]。那些歸於基本自由項目之下的各項自由,如出版自由,通常不受民法的保護,其外延和內涵也不像民事權利那麼明確;相反,那些歸於基本權利項目之下的多項權利,一般都受到民法的保護,其外延和內涵在民法里都有明確的界定。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很容易找到侵害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賠償案件,但是很難發現有關侵害表達自由的民事賠償案件。這似乎從經驗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對有關言論自由的規定還不夠明確。

(2)缺乏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性規定。有些國家的憲法在賦予公民以言論自由權的同時,還規定了相應的保護公民言論自由權的措施。如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為了實現高標准地保護和促進表達自由和信息自由,歐洲條約成員國同意以下標准:對於信息傳遞過程的參與者,媒體的內容或其他傳送和散發信息行為,政府應當避免審查或任何形式的武斷控制、限制。與此相比,我國憲法僅規定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而對於言論自由權的保障措施憲法並未涉及,這當然也不利於對言論自由的保護。

(3) 缺乏對言論自由行使的具體限制性規定。如前所述,言論自由是相對的,其行使不得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對行使言論自由所進行的限制都必須是事先由法律規定了的,而且這種限制在一個民主社會是為了服從於一個更高的利益的需要。各國憲法及國際公約中大多在規定公民言論自由後緊接著有相應的限制性規定。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宣布:「本條第二款所規定的權利的行使帶有特殊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這些限制只應由法律規定並為下列所必需……」然而我國憲法對言論自由行使的限制沒有作出專門規定,而是適用憲法對於言論自由行使的統一限制。這種限制的規定有些過於寬泛,這樣,在實踐過程中,將給予司法機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在遇到言論自由權與其他權利的沖突時,容易缺乏操作標准而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權造成傷害。

完善對言論自由立法之對策

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必須具有明確性。規制的目的、程序、限制的范圍和標准都應當是明確的。這是言論自由的一般保障原則所要求的。我國憲法盡管已經將言論自由權列為法定權利,但對於言論自由權的規定過於簡單、概括。因此完善憲法制度對言論自由的有關規定是保障公民言論自由的基本舉措。

(1)應當完善憲法條文的表述。我們必須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的言論自由的范圍、種類和限度。

(2)除憲法制度的完善外,在具體法律制度中也應注意對言論自由的保護。盡管言論自由權作為一項基本自由與大多數基本自由一樣,可能不易在具體法律中再行作出具體規定,譬如,很難在刑法或民法中規定如何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但是,可以完善具體法律中與言論自由有關的條文,以間接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只要是未涉及煽動他人以暴力的方法作為達成變革之手段,均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

『肆』 什麼是言論自由

  1. 言論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發表言論以及與聽取他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伍』 國家有沒有規定我們公民有言論自由權啊如果有,是那部法律的那條規定的

靠 憲法啊 基本大法 第二章三十五條

『陸』 我國有沒有關於言論自由的相關法律

我國有關於言論自由的相關法律。
在我國言論自由屬於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有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言論自由並非漫無限制,在合理程度內限制個人的言論自由符合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需求。
公民在行使這些言論自由權時,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我國法規中限制性規定大體包括下列限制內容:
1、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的;
2、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士完整的;
3、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4、煽動民族分裂,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破壞民族團結的;
5、泄露國家機密的;
6、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會公德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7、侮辱或者誹謗他人的;
8、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9、任何挑戰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言論,都不屬於言論自由的范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公民有言論自由,但是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規定,針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從限制的對象可分為兩者,即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及非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柒』 濫用言論自由權的後果 需要具體的相關法律條文

在刑事方面,可能觸犯法律構成刑事犯罪。如刑法第103條煽動分裂國家罪,第249條煽動民族仇恨、歧視罪,第246條侮辱誹謗罪,第278條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在民事方面可能因侵犯他人名譽權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

『捌』 關於保護言論自由權的法律

請問你多大年齡?上幾年級?如果你還不到18周歲,根據法律規定你還是受監護年齡,你課外活動要征聽你父母意見。如果你已經成人,學校強行佔領你們的貼吧,那是違法行為,即便你們的貼吧內容不健康,也不是學校有權管理的事,請你們根據《憲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玖』 什麼是公民的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權

知情權(Right to Know),又稱為知的權利、知悉權、資訊權、信息權或了解權,知情權作為政治民主化的一種必然要求和結果,首先是公法領域內的概念。現今,隨著知情權作為一項獨立權利的發展演變,其外延已不斷擴大,不僅涉及公法領域,也涉及私法領域,如消費者知情權即是知情權擴展至私法領域的具體表現。

知情權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知情權是指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包括從官方或非官方知悉、獲取相關信息。狹義知情權僅指知悉、獲取官方信息的自由與權利。隨著知情權外延的不斷擴展,知情權既有公法權利的屬性,也有民事權利的屬性,特別是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權,是公民作為民事主體所必須享有的人格權的一部分。[11]而狹義的知情權僅指公法領域內的一項政治權利,故現在的知情權概念一般是指廣義的知情權。

知情權的范圍

關於知情權的范圍,我國學者的分歧較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五權說」,認為知情權包括知政權、社會知情權、對個人信息了解權、法人的知情權和法定知情權(指司法機關享有的了解案件有關情況的權利);[12]「三權說」,認為知情權包括知政權、社會知情權和個人信息知情權,因為法人知情權在本質上是經濟利益,而不是感情利益,其與公民的知情權在性質上有較大的差別,不宜歸入同類,而法定知情權則屬國家行政權力、司法權力的體現,是權力而不是權利,也不宜歸入知情權;[13]「二權說」,認為知情權包括知政權和社會知情權,個人信息知情權不是知情權的內容,個人知情權應屬於隱私權的隱私知悉權能。[14]筆者認為,知情權涉及公法、私法領域,既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權利,也是公民的民事權利,其內容應包括屬於公法領域內的事務,同時也應包括屬於私法領域內的事務,故筆者比較贊同「三權說」。即知情權包括知政權、社會知情權、個人信息知情權。

1、知政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國家事務、政府行為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活動,了解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權利。

2、社會知情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其所感興趣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了解社會發展變化的權利。如公眾對社會新聞、股市行情、商品質量的知情權。

3、個人信息知情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了解涉及本人的相關信息的權利。如公民有權了解其親生父母、出生時間等個人信息。

(1) 尋求、接受信息的自由。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必須組成社會和進行交往溝通,為此,就要尋求和接受前人和他人的經驗,享有尋求和接受信息的自由。

(2) 思想和持有主張的自由。尋求和接受到的信息,成為思想的資源,經過加工成為思想和主張、意志,這種思想、主張、意志不受干擾和禁錮,否則發展將會停止,生命將受到威脅。

(3)以各種方式傳遞各信息、思想和主張的自由。言論自由是人們認識、接受、發展和傳播知識、經驗及真理的重要形式。

熱點內容
現場負責人承擔什麼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06-27 03:00:08 瀏覽:539
手機新三包法規定 發布:2024-06-27 02:14:58 瀏覽:213
法律道德的內涵 發布:2024-06-27 02:10:00 瀏覽:801
港澳入境條例 發布:2024-06-27 01:45:49 瀏覽:185
環保職業道德 發布:2024-06-27 01:45:46 瀏覽:172
咋騙多少金額法律責任 發布:2024-06-27 00:29:08 瀏覽:261
連州法院佬 發布:2024-06-27 00:27:24 瀏覽:911
公民承擔法律責任的年齡 發布:2024-06-27 00:21:31 瀏覽:580
思想道德修養什麼是道德 發布:2024-06-26 23:36:45 瀏覽:832
新冠肺炎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6-26 20:34:15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