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保障非典

司法保障非典

發布時間: 2022-03-20 01:03:06

㈠ 憲法保障、司法保障、立法保障各是什麼意思

憲法保障是指國家應當保障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地位,其他法律不得與其抵觸和沖突,對憲法中確立的權利義務應當進行保護,對立法、司法行政活動中違反憲法的行為進行審查和禁止。
立法保障就是法律對某種權利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予以保護,是一種立法行為。比如,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立法把我們的權利規定下來,不規定則不為權。
司法保障,就是公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司法機關通過司法活動予以保障,是一種實踐行為。比如,公安機關偵查犯罪、檢察機關指控犯罪、法院審理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公民權利得到維護
進一步來說吧,公民的權利必須通過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才能得以實現。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比較原則的,還必須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具體化。如選舉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行政處罰法、律師法等。這樣才能把憲法原則落實到實處,具體實現公民權利。因此,憲法和法律是公民權利的立法保障。 現實生活中,公民認為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也可以向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舉報。這些司法機關和部門必須秉公執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公民權利的司法保障。

㈡ 如何從立法上完善司法權威保障機制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會的首要原則,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最高權威。而司法權威是法律權威最重要的標志。如果司法權威不能確立起來,那麼法律權威也就根本無從談起。本文從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談起,分析了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保障司法權威,從立法上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並著重研究了設立藐視法庭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 司法權威首先來自「現行法規的確認」,在我國即來自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我國憲法和法律將司法權賦予司法機關,要求司法機關運用司法權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當出現違法事由時,司法機關就應當運用司法權強制違法者糾正違法行為,甚至要求違法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司法權實質上是國家強制力的一部分。沒有國家賦予司法機關這一國家強制力,司法機關就如同一民間組織,當出現違法事由時,便不能對違法主體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以維護法律的尊嚴。也就是說,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司法機關便無任何權威可言。 我國憲法第126條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從法律條文上看,我國法律規定的審判獨立與其他國家關於司法獨立的規定並無多大差異。從憲法條文上看,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是平等的,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具有干涉司法的憲法依據。然而在司法的實際運行中,法院與同級行政機關在地位、作用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法院院長在黨內的地位要比行政首長低許多,使行政首長與法院院長之間平等的憲法地位得以演變,成了雖無領導之名卻有領導之實的事實不平等關系。「現行體制下,法院工作很現實;……法院工作客觀上是黨委、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 此外,我國憲法對於人民法院獨立審判雖有規定,但沒有審判獨立的保障措施,最明顯莫過於缺乏關於司法經費保障的規定。充足的司法經費是實現法院外部獨立的物質保障。目前法院的司法經費由地方財政供給,在客觀上加劇了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對法院的控制,不利於法院獨立審判。當地政府控制了法院的經費供給,基本上也就控制了法院。司法經費的短缺,迫使法院將司法的獨立性和尊言拋在一邊,處心積慮地四處「要錢」,這就為外部力量干預司法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在我國的國家權力結構中,長期以來行政權居於主導地位。在司法實踐中,法院、檢察院依行政區劃設置,內部實行行政化管理,人力、物力、財力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和行政機關,對行政的司法監督在立法上被限制在具體行政行為的狹小范圍內,客觀上造成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易被行政強制力所淹沒,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 2、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持懷疑態度,甚至冷漠,司法公信力受到挑戰。現實生活中老百姓打官司難,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和效率失去信心,對司法公信力表示懷疑。「根據有關調查的推算,我國已頒布的法律和法規真正在社會發揮實效的只有近50%,公民對法律的認識程度只達到近幾年法律制定總數的5%,即使是那些廣為人知、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實效的法律法規,其效力也大打折扣。」 在上訪案件中,「40%是反映公檢法機關問題的」。 3、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有效實現,「執行難」問題突出。當前,人民群眾對執行難的反映超過對審判不公的反映,執行難問題在全國各級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基層法院反映尤為突出。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實現;部分敗訴的當事人不尊重甚至不執行法院的生效判決,無理纏訟;少數行政機關對其涉及行政訴訟成為被告很不理解,有的對敗訴更是難以接受,甚至不履行法院的生效裁決;「執行難」仍是困擾法院的一大難題。 4、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司法實踐中普遍被作為公訴機關,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權大大弱化。在司法改革實踐中,不斷有人議論檢察機關在司法改革中面臨「邊緣化」,不斷有人質疑檢察機關在司法體制中的「法律監督」職能。對檢察機關的性質和權力的理解就是,「檢察機關是國家的公訴機關,惟一的權力就是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個別公安機關對於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說明不立案的理由通知敷衍了事,有的不及時立案或辦了立案手續後卻以種種理由拖延辦案,對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補充偵查或追捕、追訴決定不認真執行,有的補充偵查期限到了之後即將案件材料再原樣移送檢察機關。從而影響法律監督的效果,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威造成損害。 5、暴力抗法,打傷打殘致死政法幹警,政法幹警正當執法權益受到侵犯。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決拒不執行,甚至發展到公然暴力抗法,司法權威已盪然無存。作為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的公安民警因執行職務遭受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民警正當執法權益的案件也屢屢發生,這些暴力抗法,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政法幹警正當履行公務案件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對法官和警察個人的人身侵犯,實質上是對國家權威、法律權威的公然蔑視,是司法權威遭受嚴重破壞的外在表現。 三、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的措施 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必須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權威的司法體制應該是能夠有效地抵禦外界的干擾,能夠自主地依法獨立地公正司法,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和信任的這樣一種司法體系。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必須正確處理司法與執政黨的關系、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司法與行政機關的關系、司法與社會傳媒的關系。 1、正確處理司法與黨領導方式的關系,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司法與黨執政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與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之間的矛盾,表現為黨的領導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矛盾。維護司法權威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各級黨組織應當將加強和改進對司法機關的領導方式作為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自覺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維護憲法尊嚴,推進憲政和政治體制改革健康發展,通過提升司法權威來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 2、正確處理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一是正確定位司法機關的性質和地位,不能把司法機關當作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二是地方各級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不能作為地方各級司法機關執行的必然依據,應當賦予地方司法機關審查地方法規的有限司法審查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完整實施。三是嚴格區分監督司法權的方式與監督行政權的方式,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 3、正確處理司法與行政的關系,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要正確理解司法權的國家性,明確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各自性質的不同點。司法權主要不是地方性、地域性和行政性的,而是全國統一的整體。司法機關是「國家的」機關,司法權也非「地方的」司法權,整個司法機關體系是統一的國家機關而不是地方各級政權組成的地方機關。二要實行國家對司法的垂直領導,實現司法體制的一體化。在司法機關的設置上,建立一個司法區劃與行政區劃相分離的司法管轄區制度,司法機關的人事管理和財政保障等都應超越地方行政區劃的限制,切斷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之間非必要的聯系,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屏障」,形成必要的距離,真正保證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保障司法權在全國的統一和完整。 4、正確處理司法與傳媒的關系,增強社會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一要加強傳媒對司法的監督,以公開促公正司法。「公開審判」是憲法確立的司法原則,通過大眾傳媒客觀公正地報道司法過程,一方面能夠防止和矯正司法偏差,保證司法公正。「只有公開,才能接受群眾監督,法官的獨立才不至於變為獨斷專行。」 同時還能夠通過大眾傳媒對司法過程客觀公正地報道培養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二要規范傳媒對司法的監督,維護司法權威。新聞監督司法活動應符合其內在要求和實際需要,堅持「真實、公正、合法」原則,輿論監督和批評應該是善意的和建設性的,而不是惡意的和攻擊性的。過多的不當新聞監督,不僅會破壞公眾對司法的信任,損害司法權威乃至國家形象,而且也會降低公眾對新聞媒體信任,而新聞監督與司法活動一樣都是建立在公正、真實的基礎上的,都要靠公眾的信任才有生命力。 四、保證上位法對下位法的法律效力的舉措 首先要注意從立法技術方面避免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一方面,上位法的制定不宜原則性過於寬泛,彈性不宜過大,立法用語要避免曖昧模糊。另一方面,下位法的制定要以服從上位法為前提,同時要凸顯一定的地方特色和立法創新色彩,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上位法。其次,要完善相關的備案審查制度,要在法律法規備案時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筆者認為,對備案制度不宜作過於狹隘的理解,備案不僅僅是一種登記、存檔的形式上的備份,還應包括內容上的審查。因此,備案和審查應緊密聯系,要附帶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否則備案制度就容易流於形式而無任何實際意義。下位法的備案其實是預防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的一個有效機制。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地方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必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必須報國務院備案。接受備案的機關在必要時可以審查下級立法主體報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督查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此外,要重視法院對地方性法規、規章等下位法的司法審查,充分發揮司法審查在解決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同時也是維護立法正義的重要防線。司法裁決的權威性、中立性和專業性,決定了法院是審查、判斷、選擇和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理想機構。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有權力解釋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的解釋效力雖然低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的解釋效力,但以立法工作為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實際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釋權,因而事實上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成為法律最經常、最權威的解釋機關。當下位法與上位法發生沖突時,最高人民法院有權進行合法性審查,有權通過司法解釋法律判定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而使之失效。筆者認為,除了最高人民法院以外,還應賦予地方各級法院一定的下位法司法審查權,地方各級法院有權審查並裁決本級政府及其所屬職能部門發布的決定、命令等行政規范性文件是否與上位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相沖突。 五、保障司法權威在立法上的具體建議 (一)確保司法獨立 應在實踐中實現司法獨立,給司法機關強有力的司法權。這就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擺正自己的位置,行使好自己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在法律上明確、細致地規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司法機關監督的內容和程序,同時還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法律的規定有正確的理解,不能將監督權理解為干涉權。為實現司法獨立,還要求黨的領導機關明確自己是政治上的領導而不是具體業務上的領導,黨的領導機關不能對司法機關的正常業務干預過多。實現司法獨立,最主要的還是要使司法機關擺脫地方行政機關的干涉,這就要使司法機關在人、財、物等權力上完全獨立於地方行政機關,改變當前司法機關對地方政府的依附狀況。 首先,在機構獨立方面:(1)改變目前各級地方黨組織對各級司法機關的領導體制,改由黨的中央組織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的領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根據黨的中央組織上的授權代表執政黨領導全國各地的司法機關。(2)在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上,結合我國的國情並結合國外的經驗,將目前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由地方權力機關選舉和任免的做法,改為由國家元首或由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長官根據一定的程序任命。(3)在財政體制上,將目前由地方政府負擔地方司法機關財政的做法,改為由中央政府負擔,並由最高司法機關集中統一管理全國各級司法機關的財政經費。 其次,在法官獨立方面:(1)嚴格推行對現行法官的專業知識考試,不合格的堅決另行安置,同時嚴格控制新任法官的任職資格,從而保證法官的資質;(2)在法官的經濟保障上,可提高其薪金水準,以相當於或高於公務員的標准發放;(3)在法官的裁判獨立上,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同時改革同一法院內部以及上下法院間的「請示匯報」、「提前介入」的習慣做法,保障法官的獨立審判。最後,建立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包括法官的外部約束——即對法官違法的懲戒制度,以及法官的內部約束——樹立對自身所處的法官職業共同體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二) 維護司法公正 公正司法,維護公民合法權益,贏得公民對司法權的信賴。司法權的運作過程即為司法人員的辦案過程,所以司法公正,無論是實體公正還是程序公正,首先涉及的是司法人員的素質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司法人員的法律專業素質和忠於法律、維護正義的職業道德素質。為實現公正司法,司法系統應把好司法隊伍的人員入口關,在聘用工作中通過公開考試錄取具備較高學歷的、敬業精神強的法律專業人才。另外,由於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接觸的人層次、類型多樣,思想上易受腐蝕,所以加強對司法隊伍的監督管理和教育整頓是非常必要的。司法公正除人的因素外,還有制度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程序規則,因為程序具有保證實體公正的價值。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法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訴訟程序基本上持程序工具主義立場,認為程序不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實體存在,它沒有任何從其自身品質上可找到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因素,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為實現某一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這種程序工具主義立場必然導致程序設計和運作中的實用主義和程序虛無主義,在實踐中就表現為程序設計上的不合理和程序運行過程中不公正。而沒有程序的公正實體上的公正也將大受影響,所以要在制度上制約司法權,實現司法公正,就要求程序設計者和運行者樹立正確的程序價值觀,認識到程序具有其自身的獨立的內在價值,即程序本身具有符合程序要求的內在品質,設計的程序應具有參與性、中立性、對等性、合理性,並在司法過程中充分體現程序價值。 (三)提高司法效率 終局性要求司法程序的有一定的效率性,司法權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於司法效率。歷史上有多種糾紛解決方式,某一種糾紛方式的存續,即取決於糾紛的性質也取決於解決糾紛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體現出的效率性是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標志。最有效率的司法應當是及時、有效且公正地解決社會糾紛的司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正當的司法程序可以實現正義和效率的兼容,在正義和效率這兩大理念的互動中,實現正義和效率這兩大價值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件久拖不決、超審限結案就是有悖於程序正義理念和違反程序法的司法行為,既犧牲了司法的效率,同時也背離了司法公正原則。所以說,完整意義上的司法效率主要指,公正判決能夠及時地作出和執行;作出判決和執行判決所需的費用、時間、人力等社會成本較低,並與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能夠保障大多數人接近和利用法院的審判權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公正判決的執行率較高。 及時裁判和裁決的及時執行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必備條件。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要求社會主體對司法的信任和信賴,而這種信任感來自於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只有通過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才能使社會主體將訴訟作為保護自己權利,解決糾紛的正常的、正規的途徑,民眾也才能在心理上體驗到法律的重要、公正和可信賴,司法權威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法律實施的低效率、審判的不合理延遲必然導致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全面貫徹,人們的權利不能通過司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司法沒有提供應有的救濟渠道,這種狀況也就會導致人們難以形成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的感情,而對司法途徑持一種懷疑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法律信仰就無從建立。重視效率已成為當代司法的一個重要觀念,司法效率體現在及時裁決糾紛上,案件久拖不決勢必會增加訴訟成本,往往會給訴訟當事人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傷害,使訴訟當事人飽受訴訟之苦。司法效率還要求公正的裁判要能得到完全的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到切實的維護。這為司法權威所必需。如果裁判得不到執行,體現法律尊嚴的判決書成了當事人權利的「白條」,人們就會對法律由困惑到失望直至蔑視,就會消極地否認法律的權威。 在保障司法權威方面,我們認為,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在司法權威程度較高的國家,法院一般擁有藐視法庭制裁權,通過對藐視法庭行為的即時懲罰,保障對法庭應有的尊重。英國的法律就對侵犯法庭權威與尊嚴的行為,規定了一系列罪名,包括蔑視法庭罪,侵害證人罪,侮辱法官罪,違抗法庭命令罪,損害公平審判罪等。這對英國司法權威的樹立和維護,無疑發揮巨大的作用。我國目前的法律雖然規定了對擾亂法庭秩序、妨礙訴訟順利進行和拒不執行司法裁判的行為可以採取罰款、拘留等司法強制措施。但是,即使是最嚴厲的司法強制措施,也只能對藐視法庭者拘留15天,這種強制力度,顯然不足以對藐視法庭的行為造成威懾。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罪由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移送起訴。這實際上是剝奪了人民法院對拒不執行司法裁判行為的即時懲罰權。而且根據現行刑訴法,追究抗判者的刑事責任,遠未達到促使有關當事人積極履行司法裁判的理想效果。而實際上,法院在執行過程中遭遇的暴力抗法行為遠不止一件,還有許多案件在移送公安機關偵查之後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現在之所以造成執行難的現狀,就是因為沒有對那些不執行裁判的義務人和妨礙執行的責任人罰當其罪,嚴懲不貸。這種狀況不僅使藐視法庭者增強了對法院的藐視,也使民眾對司法的權威性產生了懷疑。 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法院缺乏藐視法庭制裁權,面對干涉獨立審判的行為顯得軟弱無力。由於法律沒有將即時懲罰權賦予司法機關,使得我們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面對各種各樣妨礙司法的行為時,無力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們或忍受或迎合、或被迫屈服,其後果是妨礙司法的行為大行其逆。軟弱的司法,一個任何人都敢於挑釁的司法是得不到尊重的,也談不上被公眾信任。因為往往公眾在權利受到比他強勢的力量侵害時,才導致司法的救濟。如果司法本身軟弱無力,那有何尊嚴、權威可言?公眾又如何信任?據此,我們認為,在立法上增設藐視法庭罪已成當務之急。

㈢ 什麼是司法保障

司法保障,是指通過法律制裁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國通專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屬心、以立法保障與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護公民的權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明確要求,並從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等方面,對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具體部署。

《決定》提出「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強調「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㈣ 如何理解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生活中難免出現一些不公平,司法機構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途徑,司法不能公平解決問題,社會上就會出現私自解決的現象,對社會造成危害,引起更大的不公平.只有公平才能和諧,所以司法是解決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

㈤ 什麼是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准確稱為司法保障,是指通過法律制裁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國通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與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護公民的權利。

根據《憲法》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第三十三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等權利。

(5)司法保障非典擴展閱讀

法律對公民的保護

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比較原則的,還必須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具體化。如選舉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行政處罰法、律師法等。這樣才能把憲法原則落實到實處,具體實現公民權利。

憲法和法律是公民權利的立法保障。 現實生活中,公民認為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也可以向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舉報。這些司法機關和部門必須秉公執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公民權利的司法保障。

㈥ 作為司法警察如何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司法保障

最近參加了幾次庭審。總體感覺是,司法亂象驚人。我的親身經歷使我確信,司法改革成效甚微,法院系統亟須整頓。 我國司法的亂象屢現報道。「行賄十五次,照樣當院長」的法官,只是冰山一角。中國的司法系統,亟須一次全面深入的清理和整頓。整頓不應由法院主導而應由全國人大主導。這些年來,我國在立法上工作頗有建樹,但一切法律最終要由法院來執行。法院管道不暢,法律止於法院。 反思近年來的司法改革,我的判斷是:形式大於內容,虛功重在實功。司法改革應當向民主化方向努力。沒有司法民主化涵養的法官職業化,只會造就獨裁的法官而不是獨立的法官。最高法院新任院長最近關於法院是否適用死刑,應當考慮人民群眾感受的言論,在網上受到許多批評。批評者認為:人民群眾的感受無法確定,最終導致法官借口「人民群眾的感受」來摧毀法律。這些批評自有其道理。但個人以為,新任院長所強調的司法群眾路線值得贊賞。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之一。新時期如何恢復這一優良傳統,使人民司法貼近人民大眾,就成了司法改革的重大議題。筆者提供以下建言,供各界批評: 一、打破司法神秘主義。司法神秘主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受到批判,但在前些年司法改革過程中,司法神秘主義再次抬頭,形成一股司法造神運動。法官被形容為「法律帝國的帝王」!法律界將法律的專業化和職業化進行過度誇張,為司法塑造神秘的形象。其大意是:司法是如此專業和復雜,老百姓不懂,只能讓專業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來操作。司法神秘主義成為司法遠離人民的理論淵藪。司法當然有其專業性,但不應對其過度誇張。司法的努力方向應當是:以人民群眾理解的方式,將法律適合於具體糾紛,而不是相反。否則不僅會形成司法神秘主義,還會在專業化借口下,形成立法神秘主義和行政神秘主義。 二、司法走近人民。司法只有走向人民,才能被人民認可,而前提是法院應當提供各種方式,方便人民接近司法,了解司法。具體而言,就是讓人民自由聽審,讓媒體自由報道,而不是設置條條框框,限制甚至剝奪人民接近司法權。記者們報道無需經法院同意,人民聽審可以自由進行。近年來,法院打著司法不受干涉的旗幟,為記者報道和人民聽審設置了諸多不當條件,如未經法庭許可不得錄音,未經法院同意不得報道。既然人民可以聽審,為什麼不能記錄聽到的內容?記者不能自由報道司法,人民如何了解和接近司法?法院應當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方便人民感受司法,觀察司法,而不是相反。我在香港和瑞典考察庭審時,可以自由出入,未見有任何限制。 三、實行人民陪審。王勝俊院長希望法院在判案時考慮人民群眾的感受。網民的問題是,人民群眾分成各種群體,誰的感受算作人民?個人以為,人民陪審制是司法走向人民的最重要方式,是將人民群眾的感受融入司法判決的最佳方式,對此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新中國成立之初即有26萬餘人的陪審隊伍。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都在完善他們的陪審制。只有讓人民大眾有效地陪審而不是陪坐,人民群眾的感受才可能真切地體現在判決中。 四、人民參與法官遴選和考評。有一種說法需要批判,這就是法官判案總有輸贏,讓人民投票,法官永遠只能得50%的票。這是對人民公正性的根本否定。這種說辭不堪一擊。這種說辭無法解釋為何美國法官群體在所有的公職人員中,社會公信度最高?莫非美國法官總是判決雙方勝訴?只有讓人民有秩序地參與法官遴選和考評,將法官命運掌握在人民而不是其他官員手中,法官才可能是為人民的法官。法官任前公示,法官民意測評,法官職業同行測評,乃至法官民選都是可以選擇的制度。 我的總體觀點是:司法改革應在法官職業化與司法民主化兩個方向同時推進。沒有民主化的司法是沒有前途的司法。我的觀點能否成立,請大家心平氣和來討論。

㈦ 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有什麼不同

備政治課。
備到初二第八課《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第二框題《憲法是公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時,想起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上學期也比較困惑。於是同我校另一位政治教師——周老師商量。他正規科班出生,教授政治的歷史頗長,我心裡仰他為政治課權威看待。
課本上是這樣闡述的:
公民的權利必須通過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才能得以實現。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比較原則的,還必須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具體化。如選舉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行政處罰法、律師法等。這樣才能把憲法原則落實到實處,具體實現公民權利。因此,憲法和法律是公民權利的立法保障。
現實生活中,公民認為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也可以向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舉報。這些司法機關和部門必須秉公執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公民權利的司法保障。
另外,國家還根據憲法精神,通過人大監督、黨委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專門機構的法律監督,來查處違憲、違法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
我問:「周老師,課本上談到公民權利的實現必須通過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才能得以實現。標題講憲法是公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那這里憲法的法律保障是包含立法保障、司法保障、法律監督三者,還是僅指其中的法律保障?」
周老師說:「這里的法律保障僅指其中的立法保障。」
「那內容不就超出了本標題的范圍?」
「是的。教材編排時可能是為了將公民權利的實現講清楚而附帶增加的。編排有問題!」
「那為什麼說憲法是公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而不說是最重要的立法保障?」
「你看看,」他手指著,「法律保障包括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憲法屬於立法保障,那當然就屬於法律保障了。鑒於憲法的地位,它屬於重要法律保障。」
通過條分縷析,我懂了。
「我還在網上查了一下。其實法律監督應是指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依法對法院司法的監督,以此來保障公民的權利。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那書上不就……」
「可能有一點問題。那也是難免的。我回家再查查資料,不能出原則性錯誤。」
「那你准備怎麼講這一內容?」
「要通過舉例,化抽象為具體。比如可以通過講解公民教育權利的實現來突破這一難點。憲法規定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並制定相關教育法律為公民教育權利的實現提供了立法保障。但僅僅有立法保障是不夠的。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權受到侵害,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尋求司法保障。還有輿論監督等為之法律監督,切實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實現。」
哦!問題在頭腦中消逝,教學思路在腦中漸漸明晰。

這不就是對話式集體備課?這不就是同伴互助?一次因討教問題而產生的閑聊,我感到就是一次蠻不錯的研究——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㈧ 司法保障是什麼

人大代表在行使職權、執行職務時不受干預,而享有的司法程序上的特殊權利。根據法專律規定,
司法保障主要包括屬:

(1)代表的發言、表決免受法律追究。

(2)人大代表的人身受到特別保護。

(3)行政措施方面的保障。包括:

一.是違反法律規定,拒絕履行協助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義務,以種種借口將代表拒之門外的。對此,代表可以向人大常委會或鄉鎮人大主席團反映,並要求處理。有關部門應立即進行調查核實,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直至給予行政處分。
二.是對阻礙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故意擾亂人大代表工作和活動秩序,對人大代表圍攻、起鬨、謾罵、造謠惑眾甚至煽動鬧事,以假材料和假數字欺騙人大代表等,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當事者行政處分,嚴重的按治安管理條例中有關規定,由有關機關給予處罰。

(4)刑事措施方面的保障。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對代表進行毆打、捆綁、禁閉等強力行為或以殺死、傷害或者毀壞財產、損壞名譽等相要挾的,應當依照刑法中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根據法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對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進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中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㈨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嗎

一般來說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司法的說法應該是成立的。因為公平正義與否,是內就人為的事實而言,就容社會發展的現象是否附合公平正義的思想而言,一個人或一部分人所導致的不公平或不正義的社會現象,如果想由一個人或一部分人來進行來糾正或制止,往往效果不理想或根本就沒有效果,但如果使用法律程序手段進行撥亂反正,往往就會事半功倍。但應該注意的是,除自然規律現象以外,一切事物現象結果,可以肯定的說大多都是人為的,就連法律條文規定也是由人來制定的,因此,如果說人文思想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也許更確切一些。

㈩ 為什麼說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司法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熱點內容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 發布:2024-11-19 18:48:34 瀏覽:987
24條婚姻法北京電視台 發布:2024-11-19 18:48:29 瀏覽:373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
法院體庭 發布:2024-11-19 18:17:35 瀏覽:896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