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欺詐行為

民法欺詐行為

發布時間: 2022-03-20 23:11:32

1. 民事欺詐行為如何進行訴訟

如果認為一方有欺詐行為,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
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
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
權。

2. 什麼屬於民事欺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相關 司法解釋規定,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設立、變內更、終止民事權利容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

可以依法進行起訴。欺詐是故意欺騙他人,使之陷於錯誤的行為。受欺詐而實施的行為則是由於他人的欺詐行為陷於錯誤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拓展資料

民事欺詐主要是指行為人為了用於經營,藉以誇大履行能力等欺詐行為以誘使對方當事人陷入認識錯誤並與其訂立合同,不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只希望通過實施欺詐行為獲取對方的一定經濟利益。

相關法律知識:合同詐騙,即行為人必須有使對方當事人受欺詐而陷入錯誤,並因此為意思表示,從而與之簽訂或履行合同;有欺詐行為。

欺詐行為既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對方當事人陷入錯誤,也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礙對方當事人使其發生錯誤;既可以表現為積極的作為方式,也可以表現為本應作為而故意不作為的方式。

受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入錯誤。這里所說的「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

3. 遇到民事欺詐如何處理

民事欺詐的處理:民事欺詐屬於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雖已成立並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實,可以因行為人撤銷權的行使,使其自始不發生效力的民事行為。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4. 民事欺詐的認定和處理

在欺詐人方面:(1)須有欺騙他人的行為。(2)須有欺詐故意。在被欺詐人方面:(1)須被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於錯誤。(2)須被欺詐人因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須有因果聯系。符合欺詐的構成要件,被欺詐人可依法在合理期限內行使撤銷權。相關法條:《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條【受第三人欺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一百五十二條【撤銷權的消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5. 民事欺詐怎麼處理

民事欺詐行為導致的法律後果是民事行為無效,從行為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法》中規定:合同中存在欺詐等意思表示不真實情況,還需侵害國家公共利益,不然僅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在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6. 民事欺詐行為的民事欺詐行為的法律後果

民事欺詐行為導致的法律後果是民事行為無效,從行為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合同法》中規定,合同中存在欺詐等意思表示不真實情況,還需侵害國家公共利益,不然僅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規定,經營者在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7. 民事欺詐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一、民事欺詐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1、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上述規定,民事行為因欺詐被撤銷後,當事人應當返還財產,將其恢復到欺詐行為發生前的狀態。一般認為,返還財產為欺詐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之一。
在《民法通則》中欺詐也是致使民事行為無效的行為。
2、欺詐行為常常因觸犯多個法律部門的規定,從而將使行為人承擔民事的、行政的乃至刑事的責任。
二、民事欺詐罪法律依據:
(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和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與「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准,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二)、《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
依照規定。
(三)、《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
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三、什麼是欺詐消費者行為法律責任
欺詐消費者行為法律責任是指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根據《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法承擔的法律責任:
1、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2、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3、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欺詐消費者行為是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綜合上面所說的,民事欺詐一般就是利用公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騙取他人的錢財,對於此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一般就是會得到法律的處罰還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所以,在處理的時候就會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才能讓違法者受到應有的處罰。
延伸閱讀:
經營者欺詐消費者怎麼辦
對欺詐罪該如何進行處罰
如何對欺詐消費者行為認定?

8. 民事欺詐罪的立案標准

民事詐騙罪的立案標準是在三千元。
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經營者在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詐騙罪與民事欺詐的區別如下:
1、民事欺詐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故意以不真實的情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對方陷入錯誤的認識,而作出一定民事行為的意思表示,從而達到發生、變更或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但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2、而詐騙犯罪行為不產生民事法律關系;
3、行為人是否有實際履行能力是二者在客觀方面的區別。如將取得的財物主要用於約定義務的履行,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的,一般也的認定為民事欺詐。
欺詐是指以使人發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故意行為。當事人由於他人的故意的錯誤陳述,發生認識上的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即構成因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為了保護受欺詐的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詐而為的意思表示的約束,在法律中損害國家利益的欺詐也是致使民事行為無效或可撤銷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9. 民事欺詐怎麼認定

法律分析
故意通過語言、文字或活動有隱瞞事實而告知虛假情況,讓對方在違背真實願意情況下做出民事法律行為,可以認定為欺詐。一方故意通過語言、文字或活動有隱瞞事實而告知虛假情況,讓對方在違背真實願意情況下做出民事法律行為,可以認定為欺。以欺詐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可以申請撤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承擔的方式包括懲罰和 發布:2025-01-26 15:48:08 瀏覽:331
合同法中對於贈與財產的規定 發布:2025-01-26 15:48:02 瀏覽:667
法院去部隊 發布:2025-01-26 15:47:55 瀏覽:299
法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2025-01-26 15:28:09 瀏覽:521
地方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6 15:19:49 瀏覽:969
新民法典怎麼樣 發布:2025-01-26 15:04:13 瀏覽:156
2018年是否修訂了行政法 發布:2025-01-26 15:03:10 瀏覽:117
董海峰律師 發布:2025-01-26 14:52:10 瀏覽:249
深圳勞動法辭快工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26 11:30:32 瀏覽:699
離婚律師姚晨服裝 發布:2025-01-26 09:35:58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