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部劉政

司法部劉政

發布時間: 2022-03-21 00:57:15

❶ 請問一下唐朝的歷史關系有哪些,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朝歷史--

唐朝前期

唐朝的建立

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嫉殺死,隋朝滅亡。
同年五月,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也廢掉他們二人,並立仁孝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李治就是唐高宗。

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結識了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後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為周,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後死後的謚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元盛世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代畫家張萱作《搗練圖》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繼位的唐順宗試圖進行改革,威脅了宦官的利益。於是經過了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殘唐而亡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

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節度使的動亂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繼位。

而朱全忠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疆域和政區】

大唐盛時疆域圖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安東,西達中亞鹹海的安西,南麵包括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

但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回紇則入據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減,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終唐之世對於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喪失。在東北由於新羅的崛起,安東都護府早已撤回遼河以西,同時契丹、奚等部族成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詔亦在中唐之後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損失。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貞觀年間,將全國劃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榮譽職務);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榮譽職務);
三省:中書省(決策、秘書)、門下省(侍從、諫議)、尚書省(行政)、;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人事)、戶部(戶口、財政)、禮部(禮賓)、兵部(國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監察);
五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循舊制,與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與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榮譽職務)。

地方官制

虛設(道)置觀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別駕、長史、司馬;錄事、參軍事;
六曹: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錄事、佐史。
鄉: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長;
鄰:鄰長。四家一鄰,五鄰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鄉;一自然村為一村。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同級。

【文化藝術和宗教】

唐三彩的馬,收藏於上海藝術博物館唐朝為中華文化做出了許多貢獻。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首都長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傳奇小說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從唐傳奇起,小說真正開始有完整的故事峁購腿宋錒叵擔?⒖?擠從成緇嵯質怠L瞥?拇?媧?磣饔校赫碇屑牽?狠捍?屠鍆藪?齲?廡┳髕肺?笫浪緯?幕氨競兔髑逍∷檔姆⒀錒獯蟮於?嘶? ?br />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外交】

唐朝政府對外推行的是比較友好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結婚。其後還有金城公主下嫁贊普赤德祖贊,並結成聯盟,將唐朝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吐蕃。822年,唐蕃會盟,劃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會盟碑現在還保存在拉薩的大昭寺。794年,唐朝與南詔在點蒼山會盟,雙方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帝王年表】
顯慶 656年-661年
龍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總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儀鳳 676年-679年
調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開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被廢)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705年-710年 嗣聖 684年
睿宗(被廢)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則天順聖皇後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載初 690年

大唐開國二十四功臣
這二十四人為: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
蕭禹,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
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秦叔寶。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李世民長孫皇後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後,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而失寵,後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

鄭公魏徵第四。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長孫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❷ 唐朝將領官職

1 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 2 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 3 從二品 鎮軍大將軍 4 正三品上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5 正三品下 懷化將軍 6 從三品上 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7 從三品下 歸德將軍 8 正四品上 忠武將軍 9 正四品下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10 從四品上 宣威將軍 11 從四品下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12 正五品上 定遠將軍 13 正五品下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14 從五品上 游騎將軍 15 從五品下 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18 從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從六品下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 22 從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從七品下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節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26 從八品上 禦侮校尉 27 從八品下 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30 從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從九品下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李靖 徐茂功 阿史那斯摩 是唐帝國初期的三大帥才 尉遲敬德、蕭禹、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秦叔寶、李績、黑齒常之、王方慶、裴行儉、魏元忠、郭子儀等。 李靖,是個軍事家 李世績(李績),一個懂得皇帝心事的大將. 郭子儀,中興功臣
滿意請採納

❸ 唐朝侯君集是怎麼謀反的為什麼謀反

侯君集
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侯、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為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
十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麴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

君集入高昌時,私取寶物;將士也競相盜竊,君集自身不正,不敢禁制。還朝後,被人揭發,下獄,雖得免罪,卻沒有獎賞,他心懷不滿。十七年,洛州都督張亮密告他煽動自己謀反。太宗認為兩人對話,別無旁證,沒有追究。這時,太子承乾屢有過失,魏王泰爭立,兩人各自樹立徒黨,君集與承乾結納。同年,有人告發承乾策劃政變,結果承乾被廢黜,君集也被殺。

❹ 唐朝的28大將

唐朝的二十八員大將應該是長孫無忌(齊國公),李孝恭(河間王),杜如晦(萊國公),魏徵(鄭國公),房玄齡(梁國公),高士廉(申國公),尉遲敬德(鄂國公),李靖(衛國公),蕭瑀(宋國公),段志玄(褒國公),劉弘基(夔國公),屈突通(蔣國公),殷開山(勛國公),柴紹(譙國公),長孫順德(薛國公),張亮(勛國公),侯君集(陳國公),張公瑾(郯國公),程咬金(魯國公),虞世南(永興公),劉政會(邢國公),唐儉(莒國公),李績(英國公),秦叔寶(胡國公),羅成(越國公),薛仁貴(平陽郡公),薛丁山(兩遼王),樊梨花(威寧侯)。

1.長孫無忌: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後同母兄。

2.李孝恭: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

3.杜如晦: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4.魏徵: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5.房玄齡: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6.高士廉:高儉(575年-647年),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初宰相,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後舅父。

7.尉遲敬德: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8.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葯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9.蕭瑀: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第七子,梁靖帝蕭琮異母弟,蕭皇後之弟。唐朝宰相,從小以講孝道聞名天下,而且能夠善於學習和書寫,個性正直,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

10.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齊州鄒平(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名將。

11.劉弘基: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唐初名將,隋朝河州刺史劉升之子。

12.屈突通: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復姓屈突,隋末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遼寧朝陽),後家長安。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治臨邛,今四川邛崍)刺史。

13.殷開山:殷嶠(?—622年),字開山,雍州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4.柴紹:譙國襄公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5.長孫順德:邳國襄公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唐朝初年外戚、將領,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秦州刺史長孫澄之孫,文德皇後長孫氏的族叔。高祖起兵晉陽,拜統軍,平霍邑、破臨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李淵稱帝,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16.張亮: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今河南鄭州),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7.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

18.張公瑾: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19.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0.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1.劉政會: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縣牛屯鎮)人。隋末唐初大臣。

22.唐儉:唐儉(公元579-656年),字茂約,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齊尚書左僕射唐邕之孫,隋朝戎州刺史唐鑒之子。

23.李績: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24.秦叔寶: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5.羅成:羅成,是隋唐系列小說中人物,排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與秦瓊是表兄弟,精通槍法,因皮膚白皙面容俊俏但卻不苟言笑,有綽號「冷麵寒槍俏羅成」。與秦瓊、程咬金等於賈家樓結義,居末位。先後助瓦崗軍攻破長蛇陣、銅旗陣,反王大會時奪得狀元魁。

26.薛仁貴: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27.薛丁山: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說演義人物,其歷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母親柳金花。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西突厥),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28.樊梨花: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4)司法部劉政擴展閱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又稱《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參考資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網路

❺ 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的26忠臣都有誰啊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不是26位 趙公長孫無忌 第一名貴戚豪族英冠人傑——長孫無忌(?-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僕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 。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有詩三首。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乾,後李承乾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李治(即後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於反對武則天擅權,與武氏結怨。後遭武氏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殺。 河間王李孝恭 第二名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將,高祖從侄,父親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率李靖等諸將,鎮壓輔公祏,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籍沒妻、子。其後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玄武門之變後,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鄭公魏徵 第四名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梁公房玄齡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 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申公高士廉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長孫皇後的舅父,官至尚書右僕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鄂公尉遲敬德 第七名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隋開皇五年585年—唐顯慶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 第八名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649),字葯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葯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宋公蕭瑀 第九名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蕭瑀,字時文,其祖父是後梁宣帝蕭察。與唐朝爭地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的皇後蕭氏的弟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鯁正直,並深精佛理。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貞觀二十一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謚曰「肅」,太宗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後謚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使人耿耿於懷。 第十名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唐初齊州人(現山東臨淄),唐代開國功臣。其父段偃師,隋末為太原郡司法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隨父在太原時,甚為李淵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淵起兵時,志玄募兵得千餘人,被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絳郡(今山西新絳),攻永豐倉(在今陝西大荔縣境),皆為先鋒,並歷遷左光祿大夫。又從劉文靜與隋將屈突通相持於潼關。劉文靜為屈突通之將桑顯和所襲,軍營潰散。志玄率20餘騎赴擊,連殺數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來殺敵,唐軍於是復振,大敗隋軍。後又與諸將迫擒屈突通,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嗣後從秦王李世民於東都(今河南洛陽)征討王世充。沖擊敵陣時,馬倒被擒。敵方兩騎將夾持志玄渡洛水時,志玄突然騰身向上,兩騎將隨之墜落馬下。志玄迅速奪取一馬,急馳而歸,數百騎尾追其後,但無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竇建德後,以功遷秦王府右二護軍。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庄肅」。 第十一名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時落拓不羈,與一些輕浮子弟和任俠交往,不謀家產,依賴父親的名聲當了一名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後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飢凍。」 第十二名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因此民間順口流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列傳》)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第十三名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殷開山,名嶠,以字行,京兆鄂(今陝西鄂縣)人。為隋太谷長。唐高祖召補大將軍掾,歷遷吏部尚書。涉書,工為尺牘。《唐書本傳》其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行知名,尤善盡牘寫作。李唐起兵後,秦王李世民召之為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中流民、群盜,並與劉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後來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勛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謚曰節。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貞觀四年,詔以佐命之功配饗唐高祖廟庭。 第十四名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柴紹(?—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曾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柴紹出身於將門,自幼便「趫捷有勇力」( 《舊唐書·柴紹列傳》 ),以以抑強扶弱而聞名於少年時便當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煬帝長子)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將三女兒(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十五名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親長孫愷,隋朝時任開府。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勛衛。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後功勞不顯。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順德與秦叔寶等人共同打擊李建成的餘黨。太宗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戶,又特賜宮女。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張亮,鄭州滎陽人。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史載,張亮「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隋煬帝大業年間,投李密瓦崗軍,因告密而獲得信任。後來屬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李世民,為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爭位時,派張亮到洛陽一帶,廣結當地豪傑以待時變。齊王李元吉向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嚴刑拷打下倒一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陳公侯君集 第十七名摧凶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侯君集(?—643.4.29),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為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十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凶,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第十九名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程咬金(593-665),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字義貞,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卒於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幹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於皇宮凌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 第二十名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 邢公劉政會 第二十一名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劉政會,滑州胙城人也,祖環雋,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 第二十二名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北齊大臣,其父唐鑒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後,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匈奴,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竟於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病故,謚曰襄,陪葬昭陵。 英公李績 第二十三名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李績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逝。 胡公秦叔寶 第二十四名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於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

❻ 中國人民大學出了哪些中央級人物

馬凱,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肖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懷西
全國政協副主席 郝建秀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 劉延東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 陳錦華
全國政協秘書長 宋德敏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盧之超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朱作霖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韓啟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劉政
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央政治局委員 楊白冰
曾任中央總書記秘書、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著名政治經濟學家 鄭必堅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肖揚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現任司法部副部長 張軍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現任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 祝銘山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林准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馬原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王景榮
司法部部長 高昌禮
衛生部部長 高強
商務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 黃海
教育部副部長 張天保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李元
人事部部長 程連昌
人事部副部長、國家機構編制委辦公室主任 張志堅
人事部副部長 侯建良
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孟曉駟
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趙維綏
文化部副部長 陳昌本
地礦部部長、全國政協秘書長 朱訓
輕工業部部長、國家科委副主任、國家計委副主任 曾憲林
紡織部副部長 王曾敬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著名理論家 王忍之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陳喜慶
國家民委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江平
民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林業局局長 賈治邦
國家物資部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 柳隨年
國家物資部副部長 馬毅民
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錢小芊
國家發改委主任 馬凱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杜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張茅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王春正
國家體改委副主任 賀光輝
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 王春正
國家計委副主任 芮杏文
國家統計局局長 張塞
國家審計署署長 崔建民
國家審計署署長 郭振乾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邵宗明
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 劉鶴
曾任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李適時
國務院副秘書長 尤權
國務院副秘書長 白美清
國務院副秘書長 劉濟民
國務院外事辦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會長 齊懷遠
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 夏道生
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李星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陸百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 孫尚清
國務院研究室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任 韓長賦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李容光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王厚德
全國僑聯副主席 陳明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 保育鈞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 朱文榘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著名理論家 滕文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理論家 沙健孫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局長 宋書聲
民進中央副主席 楚庄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領導人絕大部分畢業於人大,人數太多,不列了^^

❼ 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

李世民長孫皇後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後,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而失寵,後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

鄭公魏徵第四。

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長孫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

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

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

游俠,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後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幸自己逃回,隨後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

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

李世民長孫後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後功勞不顯。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

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

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後來任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勢。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

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後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

❽ 為什麼劉振智案件中劉振智會被判15年加10萬元為什麼不算正當防衛

劉振智持折疊刀刺扎林某的胸腹部及王某的胸部,導致林某被刺破心臟、左肺及肝臟,致急性失血性休剋死亡,王某被刺破心臟,致急性心包填塞死亡,已經屬於故意傷害了。

一中院作出一審判決。法院認為,檢方對於劉振智的指控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鑒於被害人存在一定過錯,劉振智屬於自首,積極賠償,認罪態度好,因此對其予以從輕處罰。

但是律師辯護稱劉振智屬於防衛過當,法庭未予認可。最終,一中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劉振智有期徒刑15年,賠償兩位受害人共計10萬余元。

正當防衛介紹:

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202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

❾ 唐朝官吏制度,從縣級至六部尚書在到宰相,文官加武將

中央官制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榮譽職務);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榮譽職務); 三省:中書省(決策、秘書)、門下省(侍從、諫議)、尚書省(行政)、;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人事)、戶部(戶口、財政)、禮部(禮賓)、兵部(國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監察); 五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循舊制,與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與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榮譽職務)。地方官制 虛設(道)置觀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別駕、長史、司馬;錄事、參軍事; 六曹: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錄事、佐史。 鄉: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長; 鄰:鄰長。四家一鄰,五鄰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鄉;一自然村為一村。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褚遂良題之,皆真人大小,時常前往懷舊。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趙郡王李孝恭第二。萊公杜如晦第三。鄭公魏徵第四。梁公房玄齡第五。申公高士廉第六。鄂公尉遲敬德第七。衛公李靖第八。宋公蕭禹第九。褒公段志玄第十。夔公劉弘基第十一。蔣公屈突通第十二。勛公殷嶠第十三。譙公柴紹第十四。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鄖公張亮第十六。陳國公侯君集第十七。郯公張公謹第十八。盧公程知節第十九。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莒公唐儉第二十二。英公李績第二十三,胡公秦瓊第二十四。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在侍奉太宗之際,武氏和李治相識並產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後,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發為尼。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唐高宗即位後,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永徽二年(651年)五月,皇後主動幫助武則天回宮,企圖「以毒攻毒」。武則天回宮後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升為昭儀(二品),後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隨著她地位的變化,武則天的慾望也隨之水漲船高,開始動起了當皇後的念頭。王皇後和蕭淑妃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 不久,因為武昭儀所生小公主暴卒事件,高宗欲廢王皇後,改立武氏為後。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他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對於高宗欲「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對。唐高宗重賞首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昭儀為後,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後來宿將李績在高宗向他徵求意見時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實際默許了唐高宗「廢王立武」的想法。 於是在永徽六年,高宗下旨廢王皇後,立武氏為皇後。接著,高宗和武則天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後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

❿ 河間王劉政、河間相張衡,誰職位更大

個人認為,河間王當然品級更高,但是張衡為何能如此治理河間呢,有兩個原因:
一.王乃一虛職,好像國家總統,政治象徵,而張衡為相乃國家總理,治理各方事務,所以你所說其實是總理內部工作范圍。
二.張衡為京官外調,有欽差大臣的意味,管理地方事務阻力較小。

熱點內容
法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2025-01-26 15:28:09 瀏覽:521
地方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6 15:19:49 瀏覽:969
新民法典怎麼樣 發布:2025-01-26 15:04:13 瀏覽:156
2018年是否修訂了行政法 發布:2025-01-26 15:03:10 瀏覽:117
董海峰律師 發布:2025-01-26 14:52:10 瀏覽:249
深圳勞動法辭快工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26 11:30:32 瀏覽:699
離婚律師姚晨服裝 發布:2025-01-26 09:35:58 瀏覽:38
各國環境立法 發布:2025-01-26 08:53:53 瀏覽:830
社區綜合減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6 07:50:20 瀏覽:949
道德建設先行 發布:2025-01-26 06:47:04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