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前後對比
㈠ 新的民法總則有哪些變化
問:
新的民法總則有哪些變化?
答:
一、新增條款
1、 第一百九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2、 第一百九十一條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
3、第一百九十六條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本條規定了部分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時效規定》第一條僅規定了部分債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時效規定》第一條 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
(二)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三)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
(四)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4、第一百九十七條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
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
5、第一百九十八條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6、第一百九十九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
㈡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在監護制度方面相比有哪些不同
您好,來民法總則新增了成年監護自製度。民法通則有兩類,一個是按照成年與否,未成年由監護人監護;二是精神病人監護。原來把很大一部分群體都漏掉了,他們精神沒問題,但智力有問題,智障、痴獃等,都不能納入精神監護中。如果老年人突然失去行動能力,可以提前做一個安排。如果突然發生,按照配偶、子女、親屬等順序排,如果還有異議,由法院進行裁決。
《民法總則》 第二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親屬;
(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第三十三條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㈢ 通過的《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相比有什麼變化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有何不同 「盡管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具有支架性的民事法律已經制定出來了,但由於長期缺乏具有統率性的民法總則,我國民法體系化程度不高。」《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說。 通則和總則是兩回事,前者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 一9吧陸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距今已有三0年,限於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立法技術,其中許多制度已經過時,比如「聯營」;而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又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據人民中國、央廣中國
㈣ 民法總則新舊不同還體現在哪些方面
全國人大正在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中,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草案回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答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草案中,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從十周歲下調到六周歲,即未成年人年滿6周歲,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用的民事活動。草案擴大了被監護人范圍。草案將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辨識認知能力的成年人也納入被監護人范圍,有利於保護其人身財產權益,也有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好地維護老年人權益。 ······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與往年的區別
您好,民法通則既包括了總則的內容又包括了分則的內容,但多不詳盡。這次系統的編纂民法總則就相當於民法通則的總則部分,只是更完備,更具體、更豐富。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在總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具體可操作的規定。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辦法,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內容規定其中,既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為各分編的規定提供依據,可以說為民法典奠定了「四梁八柱」。民法總則共11章206條,規定了民法的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等內容,確立並完善了民事基本制度。
一、完善了民事基本原則和法律適用規則。
二、完善了民事主體制度。
三、突出了對民事權利的保護。
四、完善了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制度。
五、完善了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制度。
民法總則規定的上述民事基本制度,突出了對民事權益的保護,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法總則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結晶,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典範,是體現黨的主張,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意願的民法典開篇之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㈥ 誰有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的更改對比,
http://mp.weixin.qq.com/s/64dE7EeqpTmut3XjQqFmgQ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版助!權
㈦ 《民法總則》施行後,起訴主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您好,《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及有關司法解釋相比,部分民事案件起訴、申請主體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一是《民法總則》對舊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利害關系人」修改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認定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修改為「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並單獨增加一款列舉了「有關組織」的范圍;撤銷監護人資格申請主體,從「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修改為「有關個人或者組織」。
二是《民法總則》增加了一些新規定。如新增了胎兒利益保護條款、捐助法人決定可撤銷條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權益保護條款。
三是舊法有規定或明確的,但《民法總則》沒有規定或明確。如舊法明確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申請主體中「利害關系人」的具體范圍,而新法卻沒有明確;舊法規定了宣告死亡申請主體的順序,新法卻沒有規定。如何應對這種新變化,對相應民事案件的起訴、申請主體進行准確界定,對做好《民法總則》施行後的民事立案和審判工作至關重要。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與通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不同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不同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8)民法總則前後對比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㈨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相比的幾點重大變化
《民法總則》2017年3月15日通過,並於201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對《民法總則》相較《民法通則》的重要變化做個總結。
民法是與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適用頻率最高的法律,值得每個人花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民法總則》生效後,對於與老《民法通則》不一致的地方,應當適用新《民法總則》的規定。
下面就來逐條看看都有哪些具體的變化:
1.此次《民法總則》最大的變化,應是第九章「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尤其是將訴訟時效由之前的「二年」變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法總則》第19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民法總則》第191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以上兩條體現了法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
《民法總則》第193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此條意在說明關於訴訟時效的適用只能由訴訟的當事人先提出而不能由人民法院主動進行審查適用,體現了公權力不幹涉雙方當事人自願實現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債務之宗旨。
《民法總則》第196條規定,某些物上請求權(侵害狀態持續存在,如要求不動產及登記動產返還財產、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以及基於人身關系的請求權(要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等)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97條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此條意在說明「訴訟時效」只能依照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約定進行變通。
《民法總則》第199條明確規定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2.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
與第一點變化相關的,《民法總則》第152條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並且規定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3.與國際接軌,增加了「習慣」作為法律淵源的一種,去掉了原《民法通則》規定的「國家政策」,增加了「公序良俗」作為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之一
《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43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53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4.增加了胎兒具有繼承權及接受贈與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5.與經濟社會及人類發展相適應,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由十周歲降為八周歲
6.明確規定法人可以向法定代表人追償
《民法總則》第62條規定,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7.完善並整合了關於「民事權利」的相關規定,除基本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之外,特別增加了關於自然人「個人信息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8.增加了「意思表示」一節規定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沒有意思表示則無所謂法律行為,只有有效的意思表示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該節將意思表示分為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和和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9.增加了代理人代理民事法律行為的范圍規以及轉委託的責任承擔問題
《民法總則》第168條規定,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同時代理的其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的雙方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169條規定,代理人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認。轉委託代理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務直接指示轉委託的第三人,代理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以及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轉委託代理未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代理人應當對轉委託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除外。
10.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增加了無權代理中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和賠償請求權
《民法總則》第171條規定,無代理權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11.明確了連帶責任的內涵
《民法總則》第178條規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12.增加了因自願救助不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13.增加了優先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14.根據之前的相關司法解釋、司法實踐及法學理論:
完善了關於「監護」的規定,完善了關於「財產代管」的規定;
完善了關於「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規定;
完善了第三章「法人」的相關規定,並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法人」、「特別法人」,邏輯上更為嚴密與周全;
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組織」的相關規定,至此「民事主體」的內涵得以完整,即民事主體包括了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