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司法機關
㈠ 秦朝的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及其長官的名稱
是廷尉
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機構體系。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專夫。
丞相。《漢書》:屬「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皇帝下面最高行政長官,百官之長。呂不韋、李斯均為宰相。
太尉。《漢書》:「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戰國時候秦國為國尉。最高軍事長官。
御史大夫。《漢書》:「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主要掌管「圖籍秘書」,轉呈公卿奏事,按章彈劾百官,有時受皇帝命令處理重大案件。《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翻)銷其石。」
九卿。三公以下的執行機構。
奉常。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負責皇帝宮殿門戶警衛的官吏,直接負責皇帝安全,與皇帝接觸頻繁。
衛尉。負責整個宮城門戶的安全,故掌管皇帝的親衛軍。
太僕。負責皇帝的車馬儀仗,為皇帝及其家族服務。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的長官。
典客。負責外交和少數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全國租稅服役與財政的收入和支出。財政部。
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澤稅收。
㈡ 簡述秦代主要訴訟制度
一、
秦朝的訴訟形式,一種是由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提起訴訟;另一種是由當事人直接向官府呈訴。
按照秦律的規定,當事人向官府呈訴的案件又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子盜父母,父母擅殺、刑、髡子以及奴妾,為非公室告。對於屬於公室告的案件,官府應予受理;對於屬於非公室告的案件,官府不予受理。
5.首先要求司法官在審訊中要注重收集證據。司法官對死傷屍身進行檢驗、對犯罪現場進行勘驗都要製作筆錄,作為以後裁判的證據。
其次要求司法官注重審訊方法,以訊得客觀的口供。司法官要先聽取被詢問者陳述,並記錄下來;雖明知他在說假話,也不要馬上詰問。等被詢問人陳述完畢,再根據其口供矛盾之處和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詰問。
再次要求司法官慎用刑訊。秦律規定,只有對多次改變口供、不老實認罪的者,才可施加刑訊。司法官不施用刑訊,從口供中即獲得案件實情,是最好的;施用刑訊才獲得實情,是下策;通過恐嚇手段進行審訊則是失敗。
6.按管轄范圍來劃分,秦朝的司法機關可分為中央司法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
(1)廷衛是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機關,位列九卿之一。其職責是審理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訴案件和復審郡縣不能裁斷的疑難案件。重大案件須經皇帝裁決,才能定案。皇帝實際掌握著最高司法權。
(2)地方行政長官郡守縣令兼理司法,自行審斷轄區內的一般案件,重大疑難案件要報送中央廷衛審理。縣以下的基層組織鄉、亭、里,也有一定司法權。
二、
http://www.gxtvu.com.cn/ewest/web_courseware/law/0140/neirong/4.htm
㈢ 秦朝司法機構特點
秦朝的司法制度基本上沿用秦國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仍是皇帝掌握司法大權,在皇帝之下設專職的司法官吏。(1)、中央司法機關:中央司法機關仍是廷尉,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以及地方上報的疑難或重大案件,除此以外,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參與重大案件的審理。(2)、地方司法機關:在地方上仍然實行郡縣兩級制,由郡守、縣令兼理司法審判。鄉間有專門的官吏負責輕微民事案件的審理,叫做有秩嗇夫,另外由游徼來維護治安。
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建立了強大的統一的民主的法治社會。這個法治社會有如下特點:一、法律統一,法律約束了社會所有的重要領域,貨幣、度量和文字。二、高度的中央集權。三、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統一了國家意志。正因為秦始皇的偉大貢獻,中國才發展到今天,沒有分裂。在民主、法治社會中,不管是誰,違反了法律,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例如焚書坑儒,如果換成現在肯定做不好。因為現在很多事情都不服從法治,另外干預司法審判的也多。而那時,執法就很好。焚書坑儒事件大概有400多個名望很高的知識分子因為違反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當時,因為法律健全,沒有人敢於干預司法審判。有人說那是皇帝為維護封建王朝自身的利益,而濫加殺戮。這個認識是單薄的。通過分析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始皇帝用畢生精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社會。贏政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法治社會後,社會發展就趨於平等。趙高在指鹿為馬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是錯誤的,但是因為趙高是秦朝最大的法官,他指鹿為馬,受到民眾、群僚的擁護和愛戴,而秦二世也只能服從民主、法治了。這個事件說明,秦朝時期,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司法同時也是獨立的。皇帝陛下是不能幹預司法審判的,並且受到了民主的監督。另外,皇帝陛下也是高度的自覺的服從民主、法治的楷模。
㈣ 各個朝代的司法機關各是什麼阿求詳細解釋
夏商無司法機關,周設司寇,分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輔助周王,實施司法權,小司寇掌管具體的司法工作。 秦朝時中央的司法機構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組成。廷尉一詞的含義,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寫道「聽訟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兵獄同制,故稱廷尉。」對「廷」的解釋寫道:「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對「尉」的解釋有:「自上安下曰尉。」可見廷尉一詞是取其公平處理爭議案件,使國家、百姓平安的意思。廷尉的主要職責是審理皇帝授予的案件,全國的上訴案件,以及疑難案件。
另外一個司法機構「御史」,設有官員御史大夫,為最高的監察官員。其職位僅低於丞相,對於重大案件的審理,必須有御史大夫參與進行,因此御史大夫也為中央司法機構。
地方司法機構,由地方行政機構承擔,秦朝時設立郡、縣地方機構,郡守和縣令擁有行政權和司法權,對管轄區內的一般案件自行處理,對於疑難案件可以奏報給廷尉處理。在郡守下設有辭曹掾史和決曹掾史,在縣令下設有辭曹掾史和獄掾,這些機構都是協助郡守和縣令進行司法工作。
另外,在郡、縣下還有更低一級的行政級別,如鄉、亭和里。鄉設有「秩」掌管處理鄉內輕微的刑事和民事糾紛,亭內設「亭長」,里內設有「里典」,都是基層的行政管理單位,同時也兼顧或協助處理刑民糾紛。
漢朝法制的發展也體現在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司法機構。在中央司法機構中,有尚書、廷尉和御史大夫三個機構組成。
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限制日益膨脹的相權,而設立了「尚書」這一司法機構。使司法審判大權轉由尚書和廷尉共同行使。
廷尉在漢朝得到更加完備的發展,設立了廷尉正(主管疑難案件的審理),廷尉左右監(主管逮捕犯罪人)、廷尉左右平(主管審理一般案件)等等職位,使廷尉的功能更加齊全,分工越來越精細。
御史大夫的職能與秦朝時相同,專門監察文武官吏,如發現有違法違紀的情況,可以上奏彈劾。同時御史大夫也可與廷尉一起處理疑難案件。
尚書、廷尉、御史大夫三大司法機構的出現,為後來的審判、復審、監察的「三權分立」格局打下了雛形。
地方司法機構類同於秦朝時期,設郡、縣兩級,司法與行政不分。郡守和縣令主宰本區域內的司法權。內部的司法機構中又分為許多細小的部門。例如賊曹,主管抓捕盜賊;辭曹,提出訴訟案件;決曹,負責對判決進行執行;人恕掾,審理並作出判決。可見,漢朝時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司法機構都比較完備。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治上比較混亂的時期,但是法律制度卻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例如北齊時期的《北齊律》的制定,繼承了秦漢法律的優點,又創立了中「重罪十條」和「五刑」制度,為隋唐的「十惡」和「五刑」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時期內,中央司法機構主要有廷尉、尚書和御史大夫,其中廷尉在北周時曾改為「大司寇」,北齊時曾改為「大理寺」,但不管稱謂如何,其最高司法機關的地位不變。但是尚書的機構在這一時期逐漸加強,而相對廷尉的權利有所縮小,部分司法權轉給了尚書。
地方的司法機構同秦漢時相同,實行司法行政合一,由郡守、縣令擔任。
六、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不僅有「十惡」、「五刑」等制度,還設立了「八議」、「官當」等法律制度。同樣在司法機構上也是最完善的,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權分立式的司法審判制度。
大理寺由原來廷尉轉化而來,在北齊時期曾用過「大理寺」的稱謂,是最高的司法審判機關,掌管審理全國處於流刑以上的案件。
刑部負責復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御史台掌管監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參與冤案大案的審理。因此形成了大理寺的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核,御史台主管監察的司法審判制度。當然在三大司法機構的上面還有皇帝,主宰一切行政、司法、立法的權力。
隋唐時期的地方司法機關仍然是地方的行政機關。例如在州(郡)一級中設立「曹參軍」受理刑事案件,「司戶參軍」受理民事案件。在縣中設有司法佐、史協助縣令處理刑、民案件。在縣以下的鄉、里、訪、村中設立的鄉官、里正、坊正、村正對管轄內的婚姻、土地等民事案件有審判權。
七、宋朝
宋朝的司法制度大多數沿用唐朝時期的制度,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大理寺和刑部還是保持其職責不變,但是宋朝初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了審刑院,又稱為宮中審刑院,是宋朝初期的審判復核機關,同時也擁有的審判權和復核權。因此削弱了刑部和大理寺的權利。在宋神宗熙寧三年後,審刑院被撤銷,審判和復核的權利又回到了大理寺和刑部。
御史台除了有唐朝時期的權利之外,還可以受理官員受賄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訴的案件。
另外宋朝還設立了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理檢院三個法定機關,專門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訴的案件,以及上訴的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仍然保持不變。
八、元朝
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在司法機構的設置上較混亂,沿用了唐宋的制度,但又加以刪減。中央司法機構設立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大宗正府是類似於大理寺的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復核職能不變,但同時又賦予部分審判職能。宣政院主要管理僧侶的案件。御史台的職能也不變。
地方有省、路、府、州、縣各級衙門,作為地方司法機構。
九、明朝
明朝將元朝廢除的大理寺重新設置起來,但是其職責改為法律復核機關。刑部作為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須由大理寺復核,可見刑部與大理寺的職能,正好與唐宋時期的相反。御史台改為都察院,其職責不變,仍是監察百官,參與審理大案,平反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三級,主管所轄案件。
十、清朝
司法機構維持明朝的三個司法機構的設置,職責也差不多,但是刑部的審判權力更大,在三大司法機關中,以刑部為首,刑部不受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制約。清朝時另設專門司法機關理藩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對於皇族內部的案件由宗人府和內務府中的慎刑司處理。
地方司法機構設有省、府、縣三級司法機構。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中央專設司法機構,地方則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體制。因而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司法與行政不分,即使是在中央專門設立了專職的司法機構,同樣也是從屬於行政,專職的司法機構不可能獨立行使司法權,因為司法官員的任免都由皇上決定,而皇上是一個集立法、司法、行政權為一身的獨特的個體,這就決定了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不可能獨立的,同樣司法權的行使也是不可能獨立的。
㈤ 秦代主要的法律形式有什麼
秦朝的法律形式,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秦簡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律
商鞅改法為律。律為當時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2令(制、詔)
秦始皇曾宣布: 「 命為制,令為詔。 」 當時命、制、令、詔,從法律意義上說並無區別。律與令經常並列使用。
3式
「 式 」 作為一種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秦,如上述《封診式》,其中也有對司法官吏 「 治獄」 的要求。
4法律答問
《法律答問》對秦律的某些條文、術語和律義以問答的方式作了明確的解釋。這對正確運用法律,更有效地貫徹立法意圖,具有重要作用。
5廷行事
是司法審判的成例。《法律答問》中多次提到 「 廷行事 」 ,這說明《廷行事》在當時的司法實踐中已成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此外還有 「 程 」 、 「 課 」 等法律形式。
1975年底發現的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的《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 律 答問》、《封診式》是有關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雲夢秦簡共1155枚,內容極其豐富。法律令文書有《秦律十八種》:《田律》、 《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 、《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軍爵律》、《置吏律》、《 效》、《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此外還有《效律》,是 對核驗縣和都官物資帳目有關制度的規定,其中有的已收錄在《秦律十八種》中。
《秦律雜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 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屯表律》、《捕盜律》、《戍律》共11種律文 的摘錄。
《法律答問》是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某些條文、術語以及律文的意圖所作的解釋。
《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以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面的規定和文書程 式。
㈥ 秦朝的司法機關是什麼
皇帝是秦朝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的集中體現,總攬全國一切大權,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政事全憑皇帝個人的專制權裁決,所謂「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一方面表現在為秦王朝建立了一整套在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的判決,皇帝擁有最後決定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皇帝有權直接審判案件,史籍中有許多關於秦始皇專任刑罰、躬操文墨、親自斷獄、隨意輕重的記載。
秦朝,設廷尉作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屬於「九卿」之一,其官名稱「廷尉」,其機構也稱廷尉。戰國時就有延尉的設置,為各國的最高司法官,惟獨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廷尉的職責,是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審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審核平決各郡的疑難案件。
地方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郡守、縣令也掌管司法,並在縣令之下設縣長,主管文書、倉庫和司法等事務。基層組織「鄉」則設「嗇夫」和「秩」,掌訴訟和賦稅。遇有「盜賊」案件,則由「游繳」偵緝逮捕人犯。鄉不能審決的,報郡,由郡守審理。郡不能審決的,則上報中央廷尉。
訴訟
秦朝的訴訟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官糾,即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另一種是民舉,即當事人直接告訴。對於當事人直接告訴的案件,必須屬於「公室告」,官府才予以處理。依據雲夢秦簡的解釋,所謂「公室告」,就是控告他人的賊、盜行為。所謂「非公室告」,是指父母對子女盜竊自己財產的行為提出控告,子女對父母、奴婢對主人擅自施加的刑罰提出控告。「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子盜父母、父母擅自刑、殺子女及奴妾,不為公室告」。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如果當事人堅持告發,則「告者罪」。這是維護封建等級特權的規定,也是奴隸制殘余的反映。
秦時是根據犯罪的性質和訴訟當事人的身份,區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劃分,是封建尊卑倫常關系和主奴等級在訴訟制度上的反映。但由於秦統治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少,因此在訴訟中儒家綱常倫理沒有明顯的約束力。秦律中「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也只是不予受理而已,並非列為「不孝」之罪。不僅如此,秦律甚至鼓勵妻告夫,由此可見秦時訴訟中仍盛行法家「嚴酷」的法律觀念。
秦統治者為了分化犯罪集團,打擊頑固的犯罪分子,規定了自首者即秦簡中所謂的「自告」,可以減免刑罰,所謂「先自告,除其罪」。
秦朝在「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指導下,一方面重視基層官吏向縣級司法機關的糾舉,另一方面也強調御史對官吏枉法負有糾彈告劾的。
1.重視現場勘驗
從秦律所記載的案件來看,比較重視現場勘驗和司法鑒定。一般派縣令史親臨現場勘驗,並寫出詳細報告。雲夢秦簡的《封診式》中關於「賊死」、「經死」、「穴盜」「出子」等幾個案件的愛書(秦時的司法文書)記錄,非常詳細具體。既有被害人的衣著、殺傷部位和作案人殘留痕跡等細節,又有周圍情況及知情人提供的旁證材料,體現了執法者慎重的態度,反映了當時司法官吏在司法實踐方面的豐富經驗,同時也說明秦時在生理學、法醫學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司法機關調查取證、勘驗現場,須查封,被稱為「封守」,然後再進行審訊,即訊獄。
2.拷訊制度
關於秦的審判原則,在秦簡律文中有如下規定:「治獄,能以書(筆錄)從跡其言,毋答掠而得人情為上;答掠為下;有恐為敗」。意思是說,能根據供詞追蹤盤問,不用拷掠而得到真實情況是上策;用拷掠的辦法得到案情,是下策;因為恐嚇而搞不清案情的,是審判的失敗。
依據這條原則,對刑訊又作了進一步的具體規定,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然後,就矛盾及交代不清之處詰問,再聽取當事人陳述,如多次變供「更言不服」者,可用刑訊。凡受答掠的,必須在筆錄上寫明:當事人某某多次更改供詞,經過答訊,再沒有辯解了;答訊人簽名。正是由於口供是判案的惟一依據,所以秦朝統治者十分重視審判的方式,要求聽取各方面的陳述,不輕易詰問,並以「愛書」的形式記錄整個鞫訊過程。「愛書」的存在,說明秦朝審判制度是比較健全的。
這些原則反映了封建國家初建時期依法為治的某些精神,比起一味地刑訊逼供斷獄有值得肯定之處。
3.讀鞫與「乞鞫」
取得口供以後,田法官作出裁決,並向被告宣讀,稱為一讀鞫」。讀鞫之後,如當事人不服,可以要求復審,稱為「乞鞫」、重審的要求可以由被告自己提出,也可以由他人代為提出。
㈦ 秦朝是什麼尉管司法來著
秦朝管司法的官抄叫:廷尉。
廷尉[tíng wèi]
古代官職名,西漢時也稱大理。戰國時期秦國始置,秦朝、西漢沿置。列位九卿,為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匯總全國斷獄數,主管詔獄和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官有正和左、右二監。
漢宣帝時初置左右平。王莽改廷尉曰作士。東漢時復名廷尉,仍掌審判。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屬官有正和左監各一人。又有左平一人,掌平詔獄。魏、晉、南朝沿置,屬官有正、監、平、律博士各一人。南朝又置建康三官,分掌刑法審判,職權比漢小。南朝梁、陳稱廷尉卿,北魏沿置而又增設少卿,為副。北齊初沿置,後改置「大理卿」。
㈧ 秦朝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離開魏國,攜帶李悝的《法經》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國於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兩次變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為改法為律。
秦朝立法源於秦國立法,秦國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問、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訂秦律為主,改法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誅,車裂鑊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國變法後,開了秦修訂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後,承襲前代,刑律內容無大更改。變化的是,秦朝不斷增修單行律條,以適應國家統一後,不斷變化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種單行律條。
(2)在秦朝,令(以秦國家或君王名義發布的各種命令)、制、詔(改皇帝命令為命為制,令為詔)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針對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臨時發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書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種法律形式。式是辦事規則,公文程式。如雲夢秦簡當中曾有《封診式》,具體規定了堪驗、調查、審訊的法律文書程式。
(4)在秦朝,為了統一適用法律,還專門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釋,以利於官吏依法判案。在雲夢秦簡中,《法律答問》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釋的明證,它對秦國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適用當中的重要問題,都作了具體解釋,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為秦國法律形式的一種,秦統一後仍在沿用,並且影響到後世的法律解釋。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馬,一天,馬踢傷別人又吃了別人田裡的莊稼,問是否追究法律責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當賠償損失。」
韓信自小父母雙亡,生活幾無著落,在人世間倍受凌辱,後世流傳著的韓信忍跨下之辱,便是歷史明證。即使在這樣非常艱難的歷史逆境之中,韓信卻身懷大志,他犧牲自己整個青春,學得有驚天緯地之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佩劍從軍,投身在項梁軍中。項梁戰死後,韓信繼續跟隨項羽,但未受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
㈨ 秦朝法制的秦朝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機關
秦朝的中央司法機關,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等組成。早在戰國時秦已設有 「 廷尉 」。秦統一六國後,廷尉成為列卿之一,為全國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廷尉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負責 「 詔獄 」,即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的上訴案件和復審郡縣不能決斷的疑難案件。
2、地方司法機關
秦朝設郡、縣。郡縣既是地方行政機關,又是地方司法機關,郡縣的司法審判由郡守、縣令兼理,一般案件自行處決,重大疑難案件報請中央廷尉處理。鄉、亭也有一定司法管轄權。
二者不同時設置,但職責相同,主調解糾紛,平斷曲直,收賦稅,征徭役。 1、訴訟形式
訴訟形式根據訴訟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大致可分兩種:一是官吏,如御史和其他官吏,他們糾舉犯罪,提起訴訟,類似近世的公訴人;二是一般平民,主要是當事人,類似近世的自訴人。
2、訴訟程序
秦律訴訟有 「 公室告 」 和 「 非公室告 」 之分。「 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 」 ,而 「 主擅殺、刑、髠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 」 。屬於公室告的案件,官府應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則 「 勿聽 」 ,不予受理。
據《封診式》載,案件發生後,當地的里典要把司法機關決定受理案件的被告人的姓名、身份、籍貫,曾犯什麼罪,判什麼刑,是否赦免,以及曾否逃亡等,寫成書面報告。縣司法機關接受案件後,通常是由縣丞 「 即令令史 」 前往調查或勘驗,然後作出調查或勘驗筆錄,稱為 「 爰書 」。《法律答問》中有各種爰書,即筆錄。如對死傷屍身的檢驗爰書、麻瘋病人的醫學鑒定、犯罪現場勘驗筆錄等。可見當時已很重視證據在訴訟中的作用。
3、審判程序
秦司法機關對當事人的審訊方法和步驟大致如下:(1)聽取當事人的口供;(2)根據口供中的矛盾之處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詰問;(3)對多次改變口供,不老實認罪服罪者,施加刑訊。
審訊後,作出判決,並 「 讀鞫 」 ,進行宣判。鞫,審訊。讀鞫,就是宣讀判決書;宣讀後,當事人服罪,照判決執行;如稱 「 冤 」 ,可以請求再審,叫 「 乞鞫 」 。乞鞫可以由當事人提出,也可由第三人提出。
㈩ 秦朝的最高中央司法官是
是廷尉
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機構體系。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回夫。
丞相。《漢書》:「相國、丞答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皇帝下面最高行政長官,百官之長。呂不韋、李斯均為宰相。
太尉。《漢書》:「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戰國時候秦國為國尉。最高軍事長官。
御史大夫。《漢書》:「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主要掌管「圖籍秘書」,轉呈公卿奏事,按章彈劾百官,有時受皇帝命令處理重大案件。《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翻)銷其石。」
九卿。三公以下的執行機構。
奉常。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負責皇帝宮殿門戶警衛的官吏,直接負責皇帝安全,與皇帝接觸頻繁。
衛尉。負責整個宮城門戶的安全,故掌管皇帝的親衛軍。
太僕。負責皇帝的車馬儀仗,為皇帝及其家族服務。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的長官。
典客。負責外交和少數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全國租稅服役與財政的收入和支出。財政部。
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澤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