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侵權
㈠ 向海洋非法傾倒垃圾是否屬於海商法第207條規定的限制性債權
不屬於。不屬於可以限制賠償的情形。
海商法
第二百零七條【賠償責任限制】下列海事賠償請求,除本法第二百零八條和第二百零九條另有規定外,無論賠償責任的基礎有何不同,責任人均可以依照本章規定限制賠償責任:
(一)在船上發生的或者與船舶營運、救助作業直接相關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的滅失、損壞,包括對港口工程、港池、航道和助航設施造成的損壞,以及由此引起的相應損失的賠償請求;
(二)海上貨物運輸因遲延交付或者旅客及其行李運輸因遲延到達造成損失的賠償請求;
(三)與船舶營運或者救助作業直接相關的,侵犯非合同權利的行為造成其他損失的賠償請求;
(四)責任人以外的其他人,為避免或者減少責任人依照本章規定可以限制賠償責任的損失而採取措施的賠償請求,以及因此項措施造成進一步損失的賠償請求。
前款所列賠償請求,無論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均可以限制賠償責任。但是,第(四)項涉及責任人以合同約定支付的報酬,責任人的支付責任不得援用本條賠償責任限制的規定。
㈡ 海商法哪些規定與民法沖突
海商法一直被視為民法的特別法而存在,民法的基本原則為海商法所適用。但在具體情形下民法與海商法也存在著沖突,而在此過程中又體現著二者之間的融合。本文從民法與海商法的關系入手,之後以民法中的完全賠償原則與海商法下承運人的責任限制制度為例,分析了民法原理與海商法之間的沖突與融合。
關鍵詞:完全賠償;責任限制;沖突;融合
民法是私法領域的一般法,海商法是調整船舶關系和海上運輸關系的特別法。通說一直認為民法與海商法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此觀點被廣泛接受。據此,海商法應適用民法基本原理。但由於海上活動的特殊風險,決定了海商法不能完全依照民法基本原理,否則不利於海上貨物運輸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進行。民法下的完全賠償原則與海商法下的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即為民法與海商法的適用所不盡一致的地方,二者存在賠償原則的沖突但又在有些方面相互融合。
一、民法下的完全賠償原則與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
民法下的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違約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當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1]因違約方的違約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由違約方通過賠償使受害人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民法通則》第112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於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據此,凡與違反合同行為有因果聯系的損失都應賠償, 賠償規模須相當於對方的損失。
而在海商法下,即使承運人根據合同或法律應對海上貨物運輸中的貨損貨差負責,我國《海商法》和三大公約都賦予承運人一項特殊權利,即可將賠償責任限制在一定數額內。限制承運人責任的合理性植根於對海上貨物運輸特殊風險的承認和對承運人的特殊保護,它因能幫助承運人衡量最高責任,建立統一的責任基礎以制定統一、低廉的運費率而保留了存在價值。[2]盡管三大公約和我國《海商法》規定的責任限制制度不完全相同,但都承認了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的合理性。
二、完全賠償原則與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的產生原因
就補償性而言,為了使受害方恢復到倘使合同被正確履行的經濟狀況以保障受害方的利益,由此引出完全賠償原則。賠償損失是於違反合同場合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而完全賠償被一直作為確定賠償規模的一般原則。但海商法下的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卻是完全賠償原則的例外。
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是海商法中特有的並區別於民法下賠償的一項特殊制度,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第一,海上運輸危險極大,如果承擔無限責任將無人樂於從事航海業。第二,船長代理許可權的法定范圍極廣。若使船舶所有人負無限責任, 未免苛責。第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大勢之趨,讓企業負有限責任在營業活動分散的今天很有必要。第四,基於國家航海政策考慮,有鼓勵航運、保護海運企業的必要。
三、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與民法原理的沖突
完全賠償原則被確立為損害賠償的一項重要原則,旨在賠償受害人遭受的財產損失,所以賠償范圍主要取決於財產損失的後果,而不應取決於責任方主觀過錯的程度。而在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中,作為承運人責任限制的例外情況而使承運人喪失責任限制的權利,與民法中的完全賠償原則存在著沖突。《海商法》第59條規定:「經證明,貨物的滅失、損壞或遲延交付是由於承運人或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的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地作為或者不作為造成的,承運人或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不得援用本法第56條或第57條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雖然對於「故意」和「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地作為或者不作為」不很明確,尚需在實踐中逐步確立,但這體現了責任限制制度對責任方主觀過錯程度的考慮。
再者,根據完全賠償原則,違約方應賠償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在確定可得利益的賠償時,受害人不僅要證明其可得利益的損失確實是因違約行為造成的,而且要證明這些損失是違約方在簽訂合同時能合理預見的,且可得利益的損失與違約行為之間應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如果受害人要求加害人賠償由於違約方違約所造成的人身傷害以及精神損害等,則必須根據侵權行為責任提起訴訟。而對於侵權損害賠償同樣適用於完全賠償原則,它以實際損害作為標准全部予以賠償,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范圍及數額。[3]而在海商法下有一條為人熟知的「喜馬拉雅」條款,其規定承運人根據合同可以享受的抗辯和責任限制的權利同樣適用於侵權之訴。[4]在海上貨物運輸中,承運人以及其受僱人或代理人對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均享有責任限制的權利,這與民法相沖突。
此外,合同具有相對性,它是指合同只在特定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基於合同向對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也不能擅自為第三人設定合同上的義務。而在海商法下,「喜馬拉雅」條款規定了承運人的受僱人或代理人與承運人一樣享受責任限制的權利。承運人的受僱人或代理人雖不是合同當事人,但也可以享受公約或法律為承運人所規定的權利。這與民法的合同相對性是相悖的。
四、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與民法原理的融合
盡管民法的基本原理與海商法的下的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存在著沖突,但二者也存在著融合。
首先,海商法規定了責任限制的例外情況,其中之一即以特約的方式規定了責任限制的例外。《海商法》第56條規定,如果托運人在貨物裝運前已經申報貨物的性質和價值,並在提單中載明的,或承運人與托運人已經另行約定高於該條規定的賠償限額的,則應按提單所載或雙方約定的標准進行賠償。托運人申報時,貨物的性質和價值必須同時具備,且申報內容必須記載在提單上。如果提單上僅僅記載了貨物性質,即使從該記載上很容易推知貨物的市價,也不能不適用法定責任限制。[5]此處即是與民法基本原理相融合的體現,它體現了合同的優先性原則。
再者,民法中在確定侵權責任時,對於確定損害責任的大小,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程度起著重要作用,這與海商法下的賠償原則方面是存在相同點的。前述《海商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也同樣體現了主觀過錯程度在確定賠償責任中的重要作用,它直接關繫到承運人能否享受到責任限制的權利。我國《合同法》中也建立了根本違約制度,規定根本違約使另一方有權解除合同。對於海上貨物運輸中的嚴重違約行為,諸如承運人沒有取得托運人同意也不是依據國際慣例而擅自將貨物裝在甲板上、不合理繞航、無單放貨等,應該認為,不管是根據《海商法》第59條還是《合同法》根本違約的理論,都不能僅僅根據違約的種類,而應該根據違約的主觀意圖及違約後果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剝奪承運人的責任限制權利。這是海商法下的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與民法原理相融合的重要體現。
總之,海商法下的承運人責任限制制度作為海商法中一項長期存在的制度,雖然與民法基本原理存在著沖突,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與其相互融合,由此產生了海商法與民法在海上貨物運輸領域的調整上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和諧局面。
㈢ 急解海商法案例
1、該船舶上有三種擔保物權。A公司的船舶抵押權;海難事故、船員工資的船舶優版先權;修船廠的船舶留置權權。2、對於拍賣的800萬元價款,如何分配?《海商法》第25條規定:「船舶優先權先 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 償。」《海商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享有優先權的內容是: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四、海難救助費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所以800萬元要先賠償優先權部分:船員工資50;海難費用120萬元;然後是留置權的200萬元;剩餘的才是A公司的抵押權。
㈣ 簡述我國海商法對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規定
法律分析:我國根據海商法規第十四章「涉外關系的法律適用」中:就涉外民事關系中的船舶碰撞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專門規定了以侵權行為地法為主、輔以法院地法和船旗國法的「階梯式」的法律適用規則,展現了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但是,該條部分具體規定在法理上和實踐中仍然表現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值得反思和完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第二百七十三條 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船舶在公海上發生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同一國籍的船舶,不論碰撞發生於何地,碰撞船舶之間的損害賠償適用船旗國法律。
㈤ 關於海商法范疇內的物權與賠償責任的問題
物權有好多種類呢,你從中挑一個與船舶有關的不就行了.如船舶被抵押後又撞了,這不就有責任問題了.
㈥ 海商法為什麼沒有規定船舶在專屬經濟區碰撞的法律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二百七十三條規定:「 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專法律。
船舶屬在公海上發生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同一國籍的船舶,不論碰撞發生於何地,碰撞船舶之間的損害賠償適用船旗國法律。」
這里沒有規定在「專屬經濟區」適用的法律,因為專屬經濟區歸該國家行使主權和管轄權,不用特別規定,適用上述第一款和第三款規定即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㈦ 海商法,船舶優先權的受償順序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下列各項海事請求具有船舶優先權:
1、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2、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3、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4、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5、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7)海商法侵權擴展閱讀:
1、船舶抵押權、船舶留置權、船舶優先權三者的受償順序
在關於船舶的這三項權利中,只有船舶留置權需要佔有船舶。這就使得在同一船舶上可能會發生存在兩種或三種擔保物權的情況,必須確定它們競合時的受償順序,根據我國海商法的規定,三者受償順序為:船舶優先權、船舶留置權、船舶抵押權。
如此設定順序,其原因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才設立了船舶優先權制度,用以保護特定的債權人,所以,該制度是應該得到最優先的考慮。
船舶留置權所擔保的債權直接佔有了船舶,居於有利的地位,而且船舶留置權對於航運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船舶留置權也得到較優先的考慮。
而船舶抵押權所擔保的一般為借貸之債的普通債權,雖然船舶抵押權對航運業的發展也很重要,但是其受償的迫切性明顯弱於前兩種權利,因而船舶抵押權被置於其他兩個權力之後。
2、船舶優先權項目的受償順序
該權利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受償順序的原則也與一般債權不同,這些原則主要是:
(1)公共政策原則。公共政策原則是指各國立法機關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規定海事請求權人享有不同的受償順序。
該原則主要表現在對船員等不利地位人員利益的特殊保護,對因侵權行為所導致的無辜受害者的保護,對海難救助的鼓勵等。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在社會公共利益的指導下,分成等級,依次受償。
(2)倒序原則。即時間上後發生的債權優先於先發生的債權受償。一般說來,優先權范圍內的同類海事請求,受償遵循比例原則。
但是,對於其他具有對已存在的船舶優先權起到保全的海事請求時,比例原則不再適用,這是我們應遵循倒序原則。
例如,多個救助報酬請求權同時存在時,時間在後的請求權應該最先受償,因為在後的請求權不僅保全了其他海事請求優先受償的擔保物,使其他船舶優先權得以存續,還使得在前發生的救助報酬請求權得以存續。因此應當給予其更為優先的受償地位。
我國海商法明確規定海事請求受償順序,以維護公共利益。其中救助報酬請求權又適用了倒序原則。
如果存在兩個救助報酬請求權,後發生的應該先受償。根據我國海商法的規定,救助報酬請求權之外的其他四種海事請求權,如果同時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海事請求在同一順序中,那麼它們地位應該是相等的,可以同時得到船舶拍賣所得價款的賠償。
但是,如果船舶拍賣所得不夠清償同類海事請求的全部的,就應該按照該類海事請求債權的比例分別得到賠償。
此外,應該注意到,我國海商法第24條規定了先行撥付制度,即行使船舶優先權產生的費用,以及為維護公共利益的支出可以於拍賣所得中得到最先賠付。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海商法雖然沒有規定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包括司法費用和為債權人共同利益支出的費用,即使如此,仍然可以看出兩者可以優先於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受償。
參考資料來源:全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㈧ 海商法案例,急求!!!!
法律依據是《海商法》第22和23條,內容如下
第二十二條 下列各項海事情求具有船舶優先權: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四)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第二十三條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所列各項海事請求,依照順序受償。但是,第(四)項海事請求,後於第(一)項至第(三)項發生的,應當先於第(一)項至第(三)項受償。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一)、(二)、(三)、(五)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不分先後,同時受償;不足受償的,按照比例受償。第(四)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後發生的先受償。
根據上述條文規定,(1)(2)(3)項偉船舶優先權,清償順序為(3)(2)(1);同時還剩下的是(4)和(5),其中(4)為船舶抵押權,(5)為一般債權,所以順序是(3)(2)(1)(4)(5)。
供你參考!
㈨ 海商法中承運人以對抗合同違約索賠的抗辯權對抗侵權索賠
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也必須符合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合同條款不能約定對相對人明顯不利的條款,也不能約定減輕自己一方責任或者加重對方責任的條款。如果合同違約的抗辯事由明顯對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明顯不利,從而減輕自己的必要義務,那麼該條款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嚴格意義上說承運人是不能以此來抗辯托運人或者收貨人的請求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