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漢代的刑法制度

漢代的刑法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3-22 22:57:52

『壹』 簡述漢代的司法制度

漢代的司法制度主要以 約法三章 為基礎的。
公元前2o6年,劉邦攻入咸陽,宣布廢秦苛法專與百屬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這是西漢立法的開端「約法三章」。
建立西漢王朝以後,面對新的形勢,劉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丞相蕭何參照秦律制定漢律.蕭何在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個漢律的核心和主幹部分.

『貳』 漢代法律制度

漢朝的主要立法
1.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俱去秦法。」公開宣布廢秦苛法,是漢朝法制的開端。
2.《九章律》,相國蕭何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吸收奉律部分內容,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構成漢律的核心和骨幹。
3.《傍章》,它是漢高祖時叔孫通奉命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高祖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4.《越宮律》《朝律》是漢武帝時制定的法律。前者是關於宮廷警衛方面專門法規,後者是關於朝賀制度方面的法規。
(三)漢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國家的常規法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而「令」是皇帝隨時頒布的詔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於「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關規定,也可彌補「律」的不足。科即科條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無正條的情況下.採用可以比照判決的典型例進行司法審判,它是較「律」更為靈活的一種法律形式。
漢代文景帝時期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中央設廷尉專理司法,審理詔獄和疑獄。丞相、御史大夫參與司法。地方州為最高司法機關,州牧審理郡縣上訴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設決曹掾吏專理司法。縣由縣令兼理司法.並設縣丞佐理司法。
訴訟制度主要的有錄囚制,即慮囚,對已經判決但尚未執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員定期查訊,對有冤枉或可寬大之處予以平反或寬大的司法制度。春秋決獄是漢代司法制度的特點。它是指漢代中期以後在司法實踐中開始的,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判案根據的司法活動,實質是「論心定罪」.始創於董仲舒。
西漢初年,中央監察權由御史大夫執掌.御史大夫有權監督丞相,西漢末年.設御史台,作為中央監察機關,其長官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糾察不法。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及其臨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會,獨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書一起被當時人稱為「三獨坐」。地方監察體系方面, 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刺史成為固定的監察官。刺史監察內容主要是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等等

『叄』 漢朝有哪些刑罰

漢朝的刑罰情況如下:

漢初,繼續沿用戰國和秦的刑罰制度,刑罰以肉刑為主。秦國的各種死刑也繼續使用。此外漢朝自創了「殊死」這種死刑。雖然名稱聽上去有些可怕,但據《漢書·高帝紀》的韋昭注,「殊死」不過是斬首而已。在徒刑方面,漢朝有「顧山」。劉衍元始元年六月的書:「天下女徒已論,歸家,顧山錢月三百」(《漢書·平帝紀》),即女囚犯一個月出錢三百,代替自身勞役。這種刑罰只適用於女囚犯,也稱「女徒顧山」。

也就是說到了劉恆時代以前,中國的刑罰依舊野蠻殘忍。但是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這種情況註定要有所改變。而這種改變,在劉恆時代開始了。據傳說,劉恆的刑罰改革,跟一個女孩有關。《漢書·刑法志》記載了這個傳說:齊國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處肉刑,被解往長安。

他沒有男孩,只有五個女兒。根據封建禮節,女人不好到處走動,打點關系。這使他感到十分郁悶,就罵說:真恨我沒有兒子!女兒到了事情危急的時候,一點用處都沒有!最小的女兒緹縈不忍父親受苦,也因為對這句話不大服氣,於是隨父到長安,上書劉恆,表示願意沒為官奴婢,以贖父親的刑罰。劉恆憐憫她,遂發布了一道詔書說:「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是「不德」,要求改革刑罰制度。

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提出改革方案:凡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劉恆批准了這個方案。這一年是劉恆即位的第十三年,耶元前167年。

於是一個巨變發生了:原先,中國的刑罰以野蠻殘忍為其特點,除了印度和曇花一現的亞述,天底下再也找不到像中國這么惡劣的刑罰制度。而劉恆的一道詔書卻改變了這一切。廢除肉刑!這在人類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創舉。對於習慣肉刑的中國人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劉恆刑罰改革的歷史背景,是封建制度需要更多的生產力,而受過肉刑的人身體受到過不同程度的破壞,勞動力必然下降。而從法制經驗來看,受過肉刑的人在外形上有明顯的特徵,幾乎肯定會一輩子受人歧視,很容易會萌發破碗破摔甚至報復社會的心理,對社會治安沒有好處。

這兩條恐怕才是劉恆改革的深層考慮。但無論劉恆當年是怎麼考慮的,我們都應當承認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而勇敢的緹縈,也無意中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她的位置,比後世那些自覺葬身於萬惡的封建禮教的「烈女」要高得多。

『肆』 漢朝有哪些刑罰

1)死刑:大體上與秦朝相類似,有棄市、腰斬、具五刑、夷三族等,漢朝與秦朝不同的有「殊死」,殊死即斬首,據《漢書·高帝紀》記載:高帝六年,令曰:「兵不得休八年,萬民與苦甚,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師古作注曰:「殊,絕也,異也,言其身首離絕而異處也。所以,殊死就是斬首。

(2)肉刑:
宮刑,在漢朝又叫腐刑或蠶室刑;

斬右趾,在漢文帝除肉刑時改為棄市,在此之前之後,都存在;

斬左趾,漢初曾沿用秦朝的斬左趾,在漢文帝除肉刑時改為笞五百,經景帝減少笞數,最後確定為笞二百;

劓刑:漢初也曾沿用秦朝舊制,在文帝除肉刑時改為笞三百,景帝時期減為笞一百。

黥刑:後改為髡鉗城旦舂。

(3)徒刑:兩漢時期的徒刑都規定了刑期,
髡鉗城旦舂:男犯剃掉頭發帶上械具去築城,女犯舂米的勞役刑,刑期是五年。

完城旦舂:不加肉刑也不加髡刑的男子築城,女犯舂米的勞役刑,刑期是四年。

鬼薪白粲:男犯為宗廟砍柴,女犯為宗廟擇米的勞役刑,刑期為三年。

司寇:男犯到邊境防禦寇賊,女犯服相當勞役的刑罰,刑期是二年。

罰作,復作,男犯守邊,女犯為官府幹活的勞役刑,刑期是三個月到一年。

(4)遷刑:
又叫做徙刑,把犯人遷到指定地區的刑罰。也適用於因連坐而坐罪之人。

七科謫: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的遣送七種人到邊疆地區服役的刑罰。這七種人有:罪吏,亡命(逃亡者),贅婿,賈人(有店鋪的商人),有市籍者(原來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來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如國家有戰事需要人戍邊首先考慮這七種人。

(5)罰刑:主要是罰金,在漢朝罰金是指強迫犯罪之人交納一定量黃金的處罰。此外還有奪爵免官等,與秦朝的規定類似。

(6)贖刑:贖刑與罰刑不同,贖刑是允許用金錢來贖原判刑罰。漢朝的贖刑比較重要的有女徒顧山,是漢平帝時規定的適用於女犯的贖刑。女犯被判刑後,可以放其歸家,每月交錢三百,雇別人上山砍柴以代替女犯應服的勞役。

『伍』 漢朝殘酷的刑罰都有哪些

漢初統治者及思想家深刻反思和總結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已認識到傳統的肉刑不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固。而文帝繼位後,經濟有所發展,人民生活趨於穩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社會治安狀況較好,為刑制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客觀環境。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獲罪當施肉刑,其小女兒緹縈上書文帝:「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由也。」請求沒官為奴,替父贖罪。此事引起文帝的思考,曾下詔指出:「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遂下令改黥刑為髡鉗城旦舂,劓刑為笞三百,斬左趾為笞五百,斬右趾為棄市。這次改革從法律上廢除了肉刑,具有重大意義,但也不盡理想。如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屬由輕改重;劓刑和斬左趾雖改為笞刑,但因笞數太多,受刑者難保性命。因此,這次改革存在「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 的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
景帝時期,在文帝改革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刑制改革。前元年(前156年)下詔:「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 下令將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中六年(前144年)又下詔減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為一百。同年,景帝還頒布詔令改革刑具,規定笞杖長五尺,面寬一寸,末端厚半寸,以竹板製成,削平竹節,行刑時不得換人,使刑制改革又前進了一大步。
至於先秦五刑中的宮刑,文帝改革刑制時曾被廢除,但景帝中四年又被恢復。 那麼,比較輕的墨、劓、剕(斬左右趾)刑都可以廢除,更為殘酷的宮刑為什麼卻除而不廢呢?這是由於宮刑承擔著死刑代替刑的作用。文帝廢除了宮刑,但沒有找到代死之刑,因此,景帝不得不將它恢復。對於死刑犯請求改處宮刑者,允許以宮刑代替之。近代人程樹德亦雲:「終漢之世,時以宮刑代死罪,皆沿景帝定製也。」
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順應歷史發展趨向,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基礎。盡管這次改革還有缺陷,但無疑是中國古代法制發展史上一次意義深遠的極其重要的刑制改革。

『陸』 西漢時的刑罰

您可以參考以下鏈接:

  1. http://www.doc88.com/p-887645230276.html

  2. http://wenku..com/view/5d48f6781711cc7931b71665.html

  3. http://tieba..com/p/963227459(從16樓—[轉貼] 中國古代社會律法的雛形——《漢律》開始看)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柒』 簡述漢代刑法的主要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幾次變化:10歲—70歲;8歲—80歲;7—80歲;10—80歲。

2、上請原則(貴族官僚有罪先請原則) 一定范圍內的官僚、貴族及其子孫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機關處理,而應先奏請皇帝裁決。官貴犯罪可以請示皇帝給予優待。
3、親親得相首匿(親屬相隱原則:漢宣帝),親屬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責任。
4、尊老憐幼原則(恤刑原則) 對於犯罪的老、幼、婦孺、病殘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給予照顧 。

『捌』 漢朝主要刑罰原則有何變化

漢律總結了戰國以來封建國家進行司法鎮壓的經驗,明確制定了一些保護地方官僚貴族特權、加強壓迫人民的刑罰適用原則,這些原則進一步體現了封建刑法的發展。特別是西漢中期以來,由於儒家學說影響的加深,儒家「德主刑輔」、「禮法結合」思想的影響極為明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上請制度

「上訪制度」是漢律中賦予貴族官僚的一項法律特權。凡宗室貴族及六百石以上官犯罪,一般司法官無權擅自判決,而須先奏請皇帝裁斷,皇帝可以根據犯罪者的具體情況——如和皇室的親疏關系、現任官職的大小、以及對封建國家的貢獻等等,來決定減免其刑罰。據史籍記載,西漢時期享有上請特權的對象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侯及其子孫。適用上請的范圍,一般為耐罪以上,耐罪以下可以通過贖免的辦法來免除其刑罰。

東漢時期,貴族官僚的上請特權又有所擴大。享受上請的范圍,也由郎中一級官吏擴大到東漢時幾乎所有的官員。同時應請之罪,也不僅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論什麼犯罪,都可以通過上請得到減免。上清制度既保護特權者犯罪免於刑責,也是皇帝專政權威發展的產物。因而,在以後的封建刑法中沿用不廢。

2.恤刑制度

漢律給老幼婦女以一定的優待辦法,對於他們的刑事責任有所減輕。漢景帝三年詔:「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侏儒當鞫系者,頌系之。」這是在監禁期間對老幼、孕婦等人給以免戴刑具的優待。漢宣布元康四年詔曰:「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即凡八歲以下,八十歲以上,只有誣告、殺傷人應受到刑事處罰以外,其他犯罪行為都免除刑事處分。

漢律對老幼婦女等人犯罪行為的減免以及其他優待辦法,並不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仁慈,而是漢朝統治者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深知老幼婦殘對於封建統治的危害不大,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較小。正如宣帝所說:「夫耄老之年,發齒墮落,血氣既衰,亦無暴逆之心。」因此對這類人採取恤刑的措施,既有偽裝「仁道」、「愛心」之意,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精神文明與法律文化的進步。但對於直接危及封建國家的人民起義的鎮壓,則採用連坐、族誅等酷刑,老幼均不能倖免。

3.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就是法律允許親屬之間可以首謀藏匿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原則來自於儒家思想,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儒家把父為子隱稱為「仁」,子為父隱叫做「孝」。漢王朝的封建統治者一直標榜以「仁孝治天下」,來維護「三綱五常」的統治秩序。從漢宣帝時起,改變了武帝時期實行的父子、夫婦首匿相坐之法。宣帝地節四年下詔:「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子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延尉以聞」。據此規定,卑幼首匿尊長者,不負刑事責任。尊長首匿卑幼,死刑之外的不負刑事責任,死刑的可通過上請程序減免其刑事責任。確定這項原則,是引禮人法的重要表現,並為漢以後歷代各朝所援用,對以後封建刑事立法具有重大影響。

4.誣告反坐

漢刑法中列有「誣罔」、「教人誣告」等罪名,而且加重了對誣告罪的懲罰。宣帝元康四年詔曰:「諸年八十以上者,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師古注雲:「誣告人及殺傷人皆如舊法」。由此可見,漢代刑法中,八十歲以上的人犯有其他罪行,都可以不予處罰。惟獨誣告和殺傷人罪,都屬嚴重犯罪,仍然要追究刑事責任。宜帝時,某縣官教人誣告,被處以棄市之刑。漢律之所以對誣告者要實行反坐的原則,是因為誣告他人不僅直接危害了被誣告者本人的身家性命,而且會破壞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特別是誣告別人謀反罪,往往會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的。不信任與殘酷屠殺,嚴重損害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所以「省刑息誣」,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生命安全,而且關繫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這正是漢律嚴刑懲治誣告的基本原因。

5.不溯及既往

漢時,新頒律令一般不適用於頒布前已發生的犯罪行為,即法不溯及既往。例如,西漢成帝妥和年間,定陵候淳於長犯大逆罪處死刑,其妾六人在案發前已離異改嫁,有的大臣認為,仍應處以死刑,最後成帝栽定不追究這些人的刑事責任。成帝以後,凡大赦以前的犯罪,大赦公布之後不再追究。

『玖』 漢朝的錄囚制度

錄囚亦稱慮囚。中國封建時代由皇帝或有關官吏訊察囚犯並決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此制始於漢代。《漢書·何武傳》記載,何武有"行部錄囚徒。"顏師古日:"省錄之,知其情狀有冤滯與不也。"(《漢書·雋不疑傳》注)《後漢書·寒朗傳》載,東漢明帝"車駕自章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餘人。"魏、晉、隋、唐、宋等各有錄囚之制。《新唐書·刑法志》載:太宗於貞觀六年, "親錄囚徒,閡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宋史·刑法志》:"天子歲自錄京師繫囚,畿內則遣使"。錄囚也是主管長官的職責,並有嚴格的期限。唐代由大理寺掌。還有監察御史巡行地方錄囚。明清時皇帝一般不再親自錄囚。

熱點內容
福建教育督導條例 發布:2025-01-25 01:27:36 瀏覽:234
法院專送郵箱 發布:2025-01-25 01:23:34 瀏覽:174
法學考公務員占優勢嗎 發布:2025-01-25 01:21:23 瀏覽:780
勞動法對入職人員 發布:2025-01-25 00:47:14 瀏覽:966
人社系統開展法治建設的重大行政決策制度 發布:2025-01-25 00:25:04 瀏覽:506
廣東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14 發布:2025-01-24 23:51:00 瀏覽:788
法學論文的格式 發布:2025-01-24 23:50:58 瀏覽:286
微法院垃圾 發布:2025-01-24 23:32:58 瀏覽:288
刑法體系分為 發布:2025-01-24 23:13:43 瀏覽:563
替身的道德 發布:2025-01-24 22:55:16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