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所長老秦劇情介紹

司法所長老秦劇情介紹

發布時間: 2022-03-23 16:31:05

A. 先秦和秦代的養老制度,通過哪些事情能看出來

衰老是每一個生命都需要面對的事情,如同生老病死,沒有哪一個人類不在這裡面轉,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尋仙問道求永生的人。行走在這條大路上的人,有的是富貴逼人、權勢滔天者,而那些平民百姓往往從未思考過這一問題,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好好活著都是件很困難的事。所有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都有面對自己孱弱無力、步履艱難的一天。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就塑造出一副理想掛毯,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這么說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即所謂天下大同,步入大同社會,這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傳統中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B. 李萬年拍的電影有那些

《情殤》,《村小故事多》,《何班主和他的情人》,《家醜》,《小村無故事》,《一代廉吏於成龍》,《三連襟》

C. 為何說秦地方制度不算是郡縣制,那是什麼樣的狀態

如果說「縣尉」的情況只是巧合的話,縣以下的「鄉部」特殊角色及縣以上的郡所呈現出的「三府分置」形態,就決不能以巧合視之了。

由於名稱的關系,很多人將秦漢的「縣廷」—「鄉部」的關系與今天的「縣」—「鄉」關系混淆,認為秦漢的「鄉部」也是一級政府機構,或者說是行政區劃。

台灣學者游逸飛在《三府分立──從新出秦簡論秦代郡制》(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3分(2016,台北),頁461-505)一文中根據對里耶秦簡和嶽麓秦簡的研究指出:

秦代郡守獨攬財政權,郡尉獨攬人事權,郡監御史獨攬律令、地圖等特殊信息的傳播權,秦郡守府、尉府、監府分別獨佔了其餘二府無法染指的重要權力,三府皆在郡之行政運作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一角,故可維持三府分立的鼎足之局。

而秦郡之司法權由郡守與郡監御史分割(郡守負責讞獄、郡監御史負責舉劾),郡之日常軍事權由郡守與郡尉分割(郡守管理兵器、郡尉管理戍卒),戰時三府包括監府皆可帶兵作戰,體現了秦郡三府監察相司的行政精神。

正因如此,秦郡屬縣須向郡守、郡尉甚至中央的內史上計,其上級長官不只一人,而單一郡府亦無法專權獨斷,全面控制屬縣。

過去嚴耕望主張秦漢地方政制為「長官元首制」,根據新出秦簡,秦代地方政制並未採行長官元首制,漢郡的長官元首制是從秦郡三府分立之制變革而來。

不同於「長官元首制」的「縣廷」,秦郡施行三府分立之制,「縣級單位」也並不完全屬於「郡級單位」管轄,比如在財政上的「上計」,就有一部分要直接對「內史」負責,另一部分對「郡守府」負責,所以,此時的「秦制」根本稱不上「郡縣制」,而只能稱為「設郡狀態」。

D. 電影司法所長老秦最後的插曲是什麼歌

風中少年 - 李琦
詞:秀天下-黃中原
曲:文穎秋
天真無邪的小孩
那一年夏天各自天涯
照片里那些頑皮模樣
到現在是否仍然一樣
飄呀飄呀鳳凰花
又落在夢中美麗操場
我用力撒向藍色天空
許多故事在飛翔

風中少年 勇敢向前
柔柔春風 暖暖心田
風中少年 青春耀眼
追逐夢想 與陽光爭艷
天真無邪的小孩
那一年夏天各自天涯
照片里那些頑皮模樣
到現在是否仍然一樣
飄呀飄呀鳳凰花
又落在夢中美麗操場
我用力撒向藍色天空
許多故事在飛翔
風中少年 勇敢向前
柔柔春風 暖暖心田
風中少年 青春耀眼
追逐夢想 與陽光爭艷
風中少年 勇敢向前
柔柔春風 暖暖心田
風中少年 青春耀眼
追逐夢想 與陽光爭艷

E. 秦朝著名丞相李斯原來擔任廷尉官職,廷尉是負責什麼的

李斯作為名垂千古的秦朝丞相,他的過往也是有很多學者在研究。不少學者慣於把古時的官位與這時候的官位相對比研究。那麼,秦國丞相李斯擔任的廷尉,在這時候看來到底是個多大的官?

而李斯為官剛正不阿,兩袖清風。又確實擔得起這些官職,他為秦朝的發展可以說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F. 說明「漢所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的含義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文書檔案立法的重要時期,而這一時期的立法又對後來兩千多年的檔案立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的文書檔案立法活動值得深入研究。以往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對這一時期文書檔案立法的詳情知之甚少。1975年湖北省雲夢睡虎地秦簡發掘出大量的法律條文和律法文書,為我們研究秦漢檔案立法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然而利用這些資料研究秦漢檔案立法的成果並不多見,而且比較零散[1]。有鑒於此,筆者以睡虎地秦簡為中心,結合其他史料和史籍,概括出這一時期文書檔案立法在法家思想強力滲透下的基本特徵:以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為根本,以以法治檔為核心,以嚴格的吏治為保障,並揭示了法家思想對後代文書檔案立法的重大影響。

一、「事皆決於上」的君主專制思想與文書檔案立法

秦始皇確立的中央集權制的政體中,最重要的是君權至上,正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說「事皆決於上」。強調君主專制是法家思想的基本出發點,早在商鞅變法時期就已經確立,之後秦國的王權不斷擴大,相權不斷縮小,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更進一步剝奪了全部相權,丞相和文武百官都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處理政務。文書檔案工作是處理政務的主要工具,其立法必然為這一專制政體服務,從而打上君權至上的深刻烙印。

首先是君臣專用文書的確立。先秦時期有下行的文書「命」和「令」,但是沒有君臣專用文書。秦始皇改「命」為「制」,「令」為「詔」[2],為自己號令全國之專用文書。漢鄭玄注曰:「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詔,告也」[3],兩種文書分別用於皇帝頒布重大制度和非重大制度時的命令。「命」和「令」既已有之,為什麽秦始皇不繼續沿用?原因就在於「命」和「令」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周天子能使用,而且諸侯王和軍事統帥也能使用,顯示不出秦始皇的獨尊地位,所以,「制」和「詔」的出現,就是絕對皇權的象徵。對應的兩種臣子上行皇帝的文書是「奏」和「議」,專門用於向皇帝進言和商議重大國事。[4]

其次是文書體式、用語的確定。臣子上行皇帝的文書必須嚴格遵守抬頭制度,即遇到「始皇帝」及與此相關的文字要抬寫;文書用印必須遵守印璽制度,皇帝之印稱為「璽」,其他官員的印按等級只能稱為「印」和「章」;文書寫作必須遵守避諱制度,即在書寫中迴避皇帝的名字,以示尊敬。《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是一篇地方官員發布的文告,其中的「矯端民心」[5],實際上是「矯正民心」的意思,因避秦始皇之「政」(正)而改為「端」,判斷為秦始皇即位以後發布的。而另一篇《效律》卻多次出現「正」而不避,如「半石不正,八兩以上,鈞不正」[6]等等,判斷為秦始皇即位以前制定的,這說明嚴格的避諱制度確是從秦始皇即位開始執行的。此外,還有關於皇帝尊號的法令,即以「皇帝」為尊號,自稱「朕」,也必須在文書用語中體現出來,這一切制度都是絕對皇權在文書檔案中的體現,是文書檔案必須遵守的「根本大法」。

二、「事皆決於法」的法制思想與秦代文書檔案管理法規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又說「事皆決於法」,即「以法治國」,這是法家的核心思想。秦始皇繼承了秦國的法治傳統,編纂了一系列成文法典,為國家機器的運轉和各個部門、各個階層的活動,提供了必須遵守的法律規范。從睡虎地秦簡看,秦代的法律是相當完備的,不僅有刑法和民事訴訟法,還有比較健全的行政法經濟法,文書檔案的有關法規主要集中在行政法中。為適應新的中央集權,秦代構建了龐大的官僚體制,官僚體制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嚴格按照法律規章辦事,並充分利用文書檔案,所以,「以法治國」落實到行政領域,就是「以法治檔」,可以說,秦代官僚行政的整個管理,是通過完備的文書檔案制度完成的。睡虎地秦簡為我們提供了這一方面的有力證據,展示了幾千年前秦帝國行政的大致面貌。包括行政的書面化規定、書寫材料和封緘的規定、檔案安全、防火的規定、文書運轉效率的規定,還有偽造、遺失文書的處罰,危害文書安全、不執行制書命令的處罰,不履行毀滅檔案圖籍義務的處罰等等,以下分別論述。

(一) 行政書面化的規定

《內史雜》:「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這條行政律令的意思是有

事請示,必須書面請示,不能口頭請示,也不要託人代為請示。它明確規定了請示的書面化,從而大大提高了秦代行政的精密性、規范性和可靠性,也是依法行政的必要舉措。事實上,從睡虎地秦簡的很多法律文書中都可以看到行政、司法書面化的規定,不僅僅局限於向上級請示。比如《田律》:「雨為澍,及秀粟,輒以書言澍稼、秀粟及墾田……稼以生後而雨,輒言雨少多,所利頃數。旱及暴風雨、水潦、螽蟲,群它物傷稼者,亦輒言其頃數。」[7]農業生產中莊稼生長情況、雨量情況、開墾田地頃數、受災情況等,都要求一一用書面報告。此外,在秦國關於治獄、訊獄的一般原則和典型案例的《封診式》中,還有文書的套引和文書的往復。由此可見,行政運轉的書面化在秦國已經非常普遍,涵蓋了各個級別、各個領域和各個細節,從而在官僚政體的法治進程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王充在《論衡•別通》中指出:「蕭何入秦,收拾文書,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漢)以文書御天下。」漢承秦制,「秦以文書御天下」從出土文書看也確是事實。

(二) 文書安全、運轉效率的有關法規

安全、高效是文書處理的重要原則。從睡虎地秦簡關於文書防火、文書傳遞的律令看,

秦代的文書保管和運轉較好體現地這一原則。首先,由於文書檔案在政治體制運轉中的重要地位,統治者非常重視文書檔案的安全。《內史雜》「毋敢以火入臧(藏)府、書府中。吏已收臧(藏),官嗇夫及吏夜更行官。毋火,乃閉門戶。令令史循其廷府。節(即)新為吏舍,毋依臧(藏)、書府。」[8]這一法規,不僅在設立重要物資府庫之外,專設了收藏文書檔案的府庫,委派專人晝夜巡邏,每天關門前都要檢查火情,確保安全。而且不允許在書庫附近搭建吏員的宿舍,以免生活用火危及書庫。另外,在《司空》中,還有對文書書寫材料和文書捆紮的規定[9],目的也是為了文書檔案的長久保存。

其次是文書運轉效率方面的法規。秦律是法家「以法治國」的產物,法家重功利、講實效,秦始皇本人就十分重視行政效率。《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表明秦始皇每天都要批閱大量的文書。睡虎地秦簡中的《行書律》集中了文書傳遞的兩個法律條文。其一:「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10]明確規定了傳遞重要文書(制書)、緊急文書和一般文書的時限。其二:「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到日月夙莫(暮),以輒相報殹(也)。書有亡者,亟告官。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11]則規定了收發文的登記制度、文書遺失的報告制度和遞送文書人員的要求等。這些法規,保證了文書能分別輕重緩急,准確、及時地送達。

(三)「以刑去刑」的重刑主義思想與處罰性檔案法規

注重刑罰是法家「以法治國」思想的重要主張,因為法家否認道德教化的力量,認為只有刑罰才能有效地預防犯罪,商鞅認為:「以刑去刑,國治,以刑致刑,國亂。」[12]意思是說,輕罪重罰,就能治理好國家,而重罪重罰、輕罪輕罰,國家就會混亂。「以刑去刑」的思想,實際上就是重刑主義。違反文書檔案的有關法規,雖然屬於行政處罰,但是秦律的處罰相當嚴厲、殘酷,不少已超出了行政處罰的范疇,屬於刑罰。

關於偽造文書的處罰。《法律答問》「僑(矯)丞令,可(何)殹(也)?」、「盜封嗇

夫可(何)論?廷行事以偽寫印。」、「發偽書,貲二甲。」[13]這三條律令規定了偽造文書用印的罪名、假冒上級封印的處罰和未能察覺偽造文書的處罰。其中前兩條處罰不詳,後一條有具體的處罰力度,還有相應的案例。「貲二甲」即罰繳兩副鎧甲,是秦律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懲罰,用於官吏輕微失職或犯罪行為。

關於遺失文書的處罰。《法律答問》「亡久書、符券、公璽、衡羸(累),已坐以論,後自得所亡,論當除不當?不當。」[14]指遺失了指示性文書、官印等,即使找回來,也不能免罪,這是相當苛刻的律令。關於危害文書安全的處罰。《秦律雜抄》「吏自佐、以上負從馬、守書私卒,令市取錢焉,皆遷。」[15]規定了上級官吏如果使用看守文書的士卒私自貿易、牟利,要處以流放罪(遷)。「遷」是把罪犯押解到荒僻之地的一種刑罰,屬於相當重的刑罰,為死刑和肉刑的從寬處理。

不執行朝廷文書命令的處罰。《秦律雜抄》:「為(偽)聽命書,法(廢)弗行,耐為候;不辟(避)席立,貲二甲,法(廢)。」[16]「耐」是肉刑的一種,指剃去犯人的鬢須,「候」根據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的注釋「候,本義為伺望,此處為一種被用以伺望敵情的刑徒。」[17]「候」和其他一些刑徒都不能擔任下級官吏的佐、史之類的助手,表示對他們的政治上一概不信任。聆聽皇帝制書時不恭敬站立的處罰是極重的,不僅「貲二甲」,還要撤職永不錄用,等於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不履行焚毀圖籍、檔案義務的處罰。君主專制政體下的以法治國,必然帶來文化專制。

韓非主張銷毀一切文化典籍,即「燔詩書」,秦始皇深受韓非思想的影響,執政後竭力貫徹這一主張。在李斯的提議下,秦始皇三十四年頒布了《焚書令》,規定了秦人嚴禁藏書,同時要履行焚毀文化典籍的義務,如果違反此律令,就會處以築城四年的勞役和刑及全族的嚴酷刑罰[18],這是所有文書檔案法規中最重的處罰。由於先秦時的文化典籍,主要是儒家的六經和各國的史書,而六經和史書大多是在官府文書檔案、史官記注檔案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焚毀文化典籍,也使大量珍貴的文書檔案毀於一旦,造成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

三、「明君治吏不治民」的吏治思想與文檔人員管理法規

秦始皇既遵循法家「以法治國」的路線,因此對貫徹國家律令的各級官吏實行嚴格管理,以確保法治的實現,這正是韓非所說「明君治吏不治民」[19]。秦代的文檔人員,一般通稱為「文吏」,即「文史法律之吏」, 指受過嚴格文書法律訓練的吏員。秦既「以文書御天下」,必「以文吏治天下」。秦代的「文吏」,是從先秦時期「主書以贊治」的史官演變而來的。但是與史官不同的是,在「主書」之外,其「主法」的職能大大加強了。利用睡虎地秦簡中的《為吏之道》和《語書》為我們提供的相關史料,以下從文吏的任用、培訓、處罰等方面分別加以論述[20]。

文吏選用的首要標準是「賢」。賢是文吏品德的要求,也是為吏的政治條件。從出土文獻看,賢主要的含義是效忠於君主、自覺維護君主專制。《為吏之道》是一篇供官吏們學習為官之道的讀本,其中的「為人君則鬼,為人臣則忠」[21],就體現了這一要求。另外,從《內史雜》關於「史」的選用可知[22],秦代「史」(文吏)的政治條件要求之嚴格:凡是有過犯罪記錄、或有過犯罪記錄已經赦免的,均不能從事「史」的工作,即使他有很好的業務能力。「史」只是低級的文檔人員,任職要求尚且如此嚴格,中、高級文檔人員的要求就更不必說了。

其次的標準是「能」。「尚賢使能」是法家的任官原則。韓非說:「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23],這一思想在秦簡中也有體現。《為吏之道》:「審民能,以任吏,非以官祿夬(決)助治」[24],可見,新的官僚政體下的官吏之「能」,就是很好地輔助政務,如果不具備相應業務能力的,則需要進行嚴格的培訓。上述《內史雜》「非史子殹(也),毋敢學學室,犯令者有罪」說明秦代已有了專門培訓文吏的學校「學室」,「史子」就是一種學徒吏,學習期滿合格後才能正式任職。

文吏之「能」中,通曉法律、嚴格執法是一項特別突出的標准。《為吏之道》中,多次提到官吏履行職務時,要「審當賞罰」、「審悉毋私」、「舉事審當」等,就是要求以統治階級的法律制度為准繩,慎重、准確地處理政務。《語書》是秦始皇二十年發布的一個地方性法規,明確提出區分「良吏」和「惡吏」的標准之一,就是是否明了法律:「凡良吏明法律令,事無不能殹(也)……[25]。

在維護君主專制、嚴格執法的法家思想影響之外,我們發現《為吏之道》和《語書》對文吏任用標准中,也滲透了一些儒家的思想,尤其是《為吏之道》。如《語書》中講到法律的作用時指出:「以矯端(正)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惡俗,……而使之之於為善殹(也)。」[26] 這種注重法律教化民眾、使之向善的傾向,顯然和法家以法律教育來預防犯罪的提法不同。而《為吏之道》在宣揚忠君、明法之外,還提出「父慈子孝,政之本也」的孝親思想和「惠以聚之,寬以治之」的仁治思想等[27]。這些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雜糅在一起,共同構成對文吏的品德要求,這就打破了之前我們在認識上的一個誤區:秦代實行的並不是徹底的法家路線,盡管有焚書坑儒的史實,但是儒家思想的滲透仍然不容質疑,只是由於極端專制的原因,儒家思想被大大地壓制了。[28]

四、法家思想對後代文書檔案立法的影響

我們先看漢代。《漢書•百官公卿表》明確記載「漢承秦制」,文書檔案的法律制度也不應例外。由於史料的缺乏,長期以來,我們只能從《漢書》、《後漢書》等史籍中了解漢代文書檔案工作的概況,而對於文書檔案立法的詳情卻不得而知。 1983年出土的《張家山漢簡》,特別是2001年公開發表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史料價值極為重要,它為我們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漢代初年的法律條文,使亡佚已久的漢代文書檔案立法的真實面貌得以再現。

《二年律令》涉及文書檔案立法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行書律》、《置吏律》、《賊律》、《史律》中,分別規定了請示書面化制度,文書運轉的時限,偽造、遺失文書、印璽等的處罰,文吏的培訓、考試制度等,以下摘要論述。關於請示的書面化法規,《置吏律》「縣道官有請而當為律令者,各請屬所二千擔官,二千擔官上相國、御史,相國、御史案致,當請,請之,毋得徑請,徑請者,罰金四兩。」[29]把秦代已有的請示制度具體化,規定了逐級請示的制度以及違反此制度的處罰。關於文書運轉的效率,《行書律》的法規非常具體、細致。不僅有設置郵遞的總體規定,還有根據不同地域特點的具體規定。[30]同時,對傳遞文書的郵人的傳遞時限也有嚴格要求,[31]由此保證文書政令的有效、及時傳遞。

再看《賊律》中關於偽造、遺失文書、印璽,毀壞封印等犯罪的處罰:「偽寫皇帝信璽、皇帝行璽,要(腰)斬以勻(徇)。」[32]偽造象徵皇帝權威的印璽,罪行最重,要處以腰斬的死刑。偽造其他官印,罪及死刑或僅次於死刑[33]。「矯制,害者,棄市;不害,罰金四兩。」[34]假託皇帝制詔造成危害的,死刑,未造成危害的,也要罰金。「亡印,罰金四兩,而布告縣官,勿聽亡印」,「亡書,符券……罰金各二兩。」[35]對遺失文書和印璽的處罰是罰金。對毀壞封印的治罪也很重,要剃去犯人的鬢須,貶為奴隸。[36]此外,《史律》規定了學吏的入學年齡、學習時間、考試時間等。[37] 表明漢代的文吏培訓在秦代的基礎上已經比較系統化了。

雖然以上法規還不是漢代文書檔案法規的全部,但是已經可以明顯看出,《二年律令》總體上繼承並發展了秦代的文書檔案法規,一些法規更嚴密,更具有操作性,而處罰性法規則更嚴酷,涉及面更廣,法家重刑主義的色彩更強烈,「以法治國」的法家思想的影響仍然是主要的。一直以來,人們大都認為,秦律嚴酷,漢律寬簡,但《二年律令》所反應的文書檔案立法事實卻並非如此。

當然,漢代的文書檔案立法也有一些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文檔人員的管理法規中。前面,從秦簡的分析可以看出,秦代的吏治也有儒家思想的滲透,但不是主要的。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國策的確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統治思想,所以在文吏任用標准上開始向儒家傾斜,文檔隊伍出現了「文吏」與「儒生」並用的局面。但是,終兩漢四百年之歷史,在制度層面,尤其是政治制度層面,法家的影響仍然是主要的 ,所以文書檔案管理法規很少變動。

漢代以後的歷代,直至清末的整個封建社會文書檔案立法,均與秦漢的情況相似。唐宋時期的文書檔案立法比之秦漢更加嚴謹、周密、法律化程度更高,同時也加重了違反有關法規的處罰力度,如稽緩文書和詐偽文書的行為。[38]明清時期的文書檔案立法,為適應明清時期高度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需要,達到了封建社會最完備的階段,對文書檔案瀆職、失職行為的處罰也大大加重,如對遺失文書和泄露文檔機密的處罰,[39]比之秦代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都是法家思想影響的結果。

史稱《唐律》「一準乎禮」,可以說唐代已經完成了「以禮入法」的進程,此後歷代的立法都滲透了帶有強烈倫理色彩的儒家思想,特別是清代,達到了「禮法合一」的時期,但是,為什麽在明清代檔案立法中,除了書吏使用的嚴格「等級化」之外,[40]在文書檔案管理法規、尤其是處罰性法規中,我們很難找到儒家思想影響的痕跡?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漢代以後的統治者,雖然都標榜以儒家思想為主,但事實上實行的都是漢代的治國策略:外儒內法。儒術基本上是一種潤飾,制度層面的實質性策略,則以法家的法治為主、尤其是刑法,以保證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順利實施,而文書檔案管理的法規,正是重要的實質性內容之一,所以,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強,文書檔案立法只能更加嚴酷,這就是法家思想影響下的秦代檔案立法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

G. 秦代以來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行政制度的發展演變,

三公九卿制(秦朝)--內朝制(漢朝)--三省六部制(隋唐)---內閣制(明朝)---軍機處(清朝)
解釋一下:三公九卿制由李斯提出之後隨著秦的滅亡,漢朝主要是採取秦制(由於沒有書籍記載商制,只能如此),所以三公九卿制一直延續到漢結束,但是漢武帝時期,隨著皇權的集中,組建內朝制,但是並沒有成為正式的政府部門。
三省六部制:幾乎一支延續到中國封建王朝的滅亡,由於明代沒有宰相職,設立三人內閣,形成了有議會性質的中國式相權制度,但是明朝後消失。
可以說內朝制是皇權集權的表現,內閣是相權集權的表現。

H. 秦朝的實行了哪些制度

秦朝在確立「皇帝」尊號的同時,為了有效地加強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和嚴密的郡縣行政。

在中央機構中,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廷尉、治粟內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三公」中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及監察百官。「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三公」之下的「九卿」中,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財政,奉常掌祭祀,典客掌外交關系,郎中令掌皇帝侍從,少府掌皇室收入,衛尉掌宮廷警衛,太僕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族事務。無論「三公」還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一律不得世襲。

中央政府機構之下,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度。這是秦始皇採納李斯建議而廢除封國建藩傳統做法的一個創舉。這項制度符合專制皇權和天下統一的要求,形成廣大有序的封建統治網路。郡設郡守、郡尉、郡監,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設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令、長的副手,掌全縣司法。偏遠地區則設道,由嗇父掌事。縣以下則設鄉、里和亭。鄉設鄉官,如三老、嗇夫和游徼,分掌教化、稅收和治安。鄉以下為里,里設里正或里典,負責行政事務和組織生產。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亭設亭長。秦初始將全國分為36郡,後隨邊境的不斷開發增至40郡。

通過層層政府的有效轄制,秦朝將天下權力匯集中央。這無疑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為中央集權統治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過於周密苛細的管理制度,也嚴重地束縛了各地的活躍因素。尤其是秦朝的嚴刑酷法、橫征暴斂,不僅沒有使秦始皇達到傳位永世的預想,而且在他死後不久天下就分崩離析、改朝換代了。

秦始皇在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在經濟上也採取相應的嚴厲措施。首先,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財政大權,丞相參與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並貫徹實行皇帝的命令,各郡縣則負責治內的徵收租稅和征發勞役。每年各級政府都要上報國家財政情況,經核實後評定政績優劣給予獎罰。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載,縣級首長必須及時檢查縣屬官員的財物與賬目,如有虧損必須賠償,另外還要供應來縣辦事的中央官員的口糧。可以說,郡縣實際任務就是為皇帝搜刮百姓脂膏,還要鎮壓他們的不滿和反對。秦代嚴密的財政分工,嚴厲的財政立法,嚴格的財政監督,嚴明的財政獎懲,繼續承襲著戰爭年代秦國的財政體系而發展,但顯然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和平建設時期大一統帝國的要求。更為可悲的是,秦代統治者不但沒能進行政策的及時調整,而且其種種暴虐行徑使財政機構不能正常行使職能,甚至使生產管理系統處於癱瘓狀態,後果當然不可料想。

其次,制訂土地政策,確認土地私有。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全國民眾向國家呈報佔有耕地的實數,國家據此進行土地登記並徵收田租。這項政策意味著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權的保護,標志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這不僅是秦國土地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是對各國土地制度發展現狀的概括和總結。《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琅玡刻石曰「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說明皇帝即國家對全國土地擁有最高所有權。而「使黔首自實田」,又說明皇權已承認全國臣民擁有土地的世代繼承和支配權。由此形成我國封建社會土地佔有的兩極結構,它既不是完整的國有制,也不是完整的私有制,而是國有與私有的綜合體,這就使土地所有權具有不定性和流動性。土地所有權被國家和私人雙方分割,表面上看全體社會成員有了人身自由,實際上民眾還要依附土地提供賦役。「人跡所至,無不臣者」,足見封建土地制度是鞏固封建統治的有效手段和經濟基礎。

再次,為了加強對天下臣民的控制,維護封建政權的長治久安,秦始皇實行遷徙豪富與移民實邊的運動,直接調配全國人口。就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當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把天下豪民置於首府直轄之下,不但消除了動亂的隱患,同時加強了關中地區的經濟優勢。可見這種「強干弱枝」之術,實是強化了中央對四方的多重控制。隨著邊疆地區的不斷擴展,秦始皇又更大規模地進行移民實邊活動。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徙黔首三萬戶琅玡台下」。三十三年(前214),任蒙恬北逐匈奴,沿黃河一帶設置44縣,「徙謫實之」。在南部則略取「桂林、象郡、南海,以逋遣戍」。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固、開發邊疆,也促進了各個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但由於遷富豪、罪民活動過急過猛,完全依靠封建政治強制推行,沒有顧及到遷徙者的經濟利益,故使天下動搖,民怨沸騰,陳勝、吳廣起義便由此而發。

又次,面臨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各自為政的混亂局勢,秦王朝為便利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使國家的財政職能正常運轉,於是下令統一全國的經濟計量。六國貨幣被廢止,代之以在秦幣基礎上進行了加工的貨幣,使天下通行。《史記·平準書》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近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秦代「半兩」錢較多,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及刑徒墓中,就出土「半兩」錢600餘枚,皆為方孔圓錢。統一幣制後,克服了貨幣形狀、輕重不同的弊端,解決了使用、換算上的困難,有利於商品交換和財政秩序,同時也促進了經濟領域的行為規范。而秦之半兩圓錢的式樣,因其形體美觀,使用方便,成為漢代及後世銅錢的濫觴。秦始皇還鑒於戰國時代各國實行的度量衡制差別較大,於是下令廢止各國混亂的計量,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准,頒行全國。如傳世的商鞅方升上刻詔書,為統一度量衡的標准量器。秦朝還製造了許多新的標准器具,刻上詔書銘文發至全國各地,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江蘇等地均有發現。可見秦代推行統一度量衡的工作確實雷厲風行,此舉無疑是加強中央集權對全國經濟控制的重要手段、貨幣的規范化和衡器的統一化,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整體化,當然更有利於促進國民的共識和國家的發展。

與政治、經濟的要求相適應,秦朝確立了軍權高度集中、軍隊高度統一的軍事領導體制。皇帝既是國家首腦,也是全軍統帥。所有將官由他親自任命,所有軍隊也由他全面掌握。同時嚴格執行璽、符、節制度,即蓋有皇帝御璽的軍令才有效,持有完合的虎符方能調兵,打著朝廷頒給的旌節行軍才能無阻。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不能生效,以此保證軍權不失。

太尉秉皇帝之命統領全國軍隊,但他也只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和發兵權。遇戰事由皇帝直接任命領軍作戰的大將,戰事畢即回朝交解兵權。秦朝除統軍屯守邊塞的大將外,軍事將領均不專兵,以免他們擁兵自重。通過這種高度極權化的軍事領導體制,使全國軍事力量都受皇帝控制。這種兵制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繼承發展,成為維護極尊皇權和天下安定的威懾手段。

秦朝兵役制度規定,凡成年男子都有當兵的義務。男子17歲均須到當地政府登記注冊,注冊之後就要開始服兵役或徭役。一般先在本郡服兵役一年,接受訓練執行任務。然後再按征調次序,到京師或邊疆服兵役一年。除此之外,每個適齡男子,每年還需在本郡縣服役一個月,主要擔負修築城垣、道路、宮苑以及物資的運輸等。服役期限則按軍功授爵制度,依爵位大小決定免役的早晚。這種普遍徵兵制度對後世影響很大,但具體實施中往往根據皇帝意願執行。

秦軍分中央直屬部隊和地方郡縣部隊兩大部分。中央直屬部隊又包括皇帝侍衛部隊、京師衛戍部隊和邊疆戍守部隊,地方郡縣部隊主要接受軍事訓練和負責地方治安,也是中央直屬部隊的補充和後備。秦軍的編成以陸軍為主,陸軍又分車兵、步兵和騎兵3個兵種。秦時車兵在戰爭中仍擔負著重要任務,進攻時沖鋒陷陣,打亂敵軍隊形;防禦時,布成陣壘,阻滯敵軍沖擊。步兵為秦軍主要兵種,選勇敢健壯者經正規訓練而成。秦軍步兵依武器裝備,分輕裝步兵和重裝步兵。輕裝步兵不穿鎧甲,持弓、弩等兵器,戰時居前排,放箭殺傷遠距離之敵;重裝步兵身著鎧甲,戰時先居輕裝步兵之後,待接近敵人時,以戈、矛、鉞、殳等長兵器與敵人拼殺。這種兵力的分設組合,是我國軍制史上的一大進步。秦軍騎兵主要配合車兵、步兵協同作戰,尚不能獨立完成作戰任務。秦軍作戰時採用車、步、騎諸兵種混合編隊,彌補各兵種所短,發揮各兵種所長,是當時較為先進的陣法。

秦軍的武器裝備也很精良。戰國時出現的弩機此時更為完善,矛、劍的尺度也加長。將士身穿的甲衣已由金屬葉片製成,並依不同兵種有不同的形式。秦軍作戰能力明顯提高,無疑成為封建集權國家的堅強支柱。

I. 秦朝實行什麼制度

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此後,這種政治體制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

在封建社會一般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君主專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將繼續存在。當前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不是君主專制體制。

(9)司法所長老秦劇情介紹擴展閱讀

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於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

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的神聖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使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於一人之手。

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

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警衛事務)、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廷尉(掌管司法訴訟)、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掌管財政稅收)。

J. 秦朝的資料

秦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中文名稱: 秦朝
英文名稱: Qin Dynasty
簡稱: 秦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咸陽
官方語言: 漢語(雅言)
貨幣: 秦半兩、五銖錢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秦始皇、秦二世
主要民族: 華夏族(漢族)
歷史貢獻: 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
存在時間: 前221年——前206年

目錄

秦朝簡介創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
國號來源
秦朝疆域領土范圍
管理
行政區
爭議
秦滅六國
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行政機構
防止封建割據的措施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郡縣制
法律制度
對外戰爭對匈奴之戰
對百越之戰
經濟文化文化科學
經濟狀況
社會概況秦代的急政
社會情況
秦朝刑罰
秦朝軍隊軍隊構成
秦軍兵器
帝王世系
秦朝滅亡大澤鄉起義
楚漢之戰
秦之亡論
秦朝服飾
相關資料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兵馬俑
過秦論
秦風
大秦帝國
香港電影
大陸電視劇
秦朝簡介 創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
國號來源
秦朝疆域 領土范圍
管理
行政區
爭議
秦滅六國
政治制度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行政機構
防止封建割據的措施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郡縣制
法律制度
對外戰爭 對匈奴之戰
對百越之戰
經濟文化 文化科學
經濟狀況
社會概況 秦代的急政
社會情況
秦朝刑罰
秦朝軍隊 軍隊構成
秦軍兵器
帝王世系
秦朝滅亡
大澤鄉起義 楚漢之戰 秦之亡論秦朝服飾相關資料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兵馬俑 過秦論 秦風 大秦帝國 香港電影 大陸電視劇展開 編輯本段秦朝簡介
建立時間 西元前221年
滅亡時間 西元前206年
建立者 秦始皇
統治時間 15年
都城 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秦始皇像
前二二一年,[1]秦始皇二十六年,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結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開始了。這是古代歷史上特殊的偉大事件。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不管豪強公開割據或外族侵入建立政權,最後總是還原為漢族作主體的統一國家。 秦朝皇帝紀年表 帝王 紀年 公元前/年 干支
始皇帝 二十六年 221 庚辰
三十七年 210 辛卯
二世皇帝 元年 209 壬辰
三年 207 甲午

創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
秦王趙政(《史記索隱》引《世本》謂「生於趙,故曰趙政。」《史記·秦本紀》:「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稱之趙政、秦王政為妥,但後世多稱之嬴政。)[2][3]建都咸陽,成為中國郡縣制王朝中第一個皇帝。 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具體為: 1、政治方面: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為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地方實行郡縣制,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 秦朝疆土
2、經濟方面: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 3、文化方面: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准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秦朝創下的一套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毀,然後鑄成12個銅人。為了加強控制,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咸陽附近居住。 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築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秦始皇自命「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統治千秋萬代延綿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後,才傳到第三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盡管他採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獨裁專制、橫征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征發了70多萬人築阿房宮,又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驪山墓。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 秦朝錢幣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前206~前202年)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繼秦之後,又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國號來源
秦人是華夏(漢)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秦氏。 秦之先祖為先賢伯翳,本為古部落首領,舜帝賜姓「嬴」。至夏末,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商湯御,敗桀於鳴條,其後嬴姓世代輔佐殷商。故史載嬴姓多顯。至商末,蜚廉、惡來父子皆以材力侍紂,後周武王伐紂,敗商軍,武王親射惡來之口以泄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國之亂,受封於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註:先秦時代「姓」只是表示來源,多為祭祀所用,用於女子稱謂,「氏」則表示家族分支,用於男子稱謂),造父侄孫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朝。
編輯本段秦朝疆域
領土范圍
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沒能對北方游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管理
秦朝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由內史直接管理; 秦朝的郡設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軍事)、郡監(主持監察事務),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 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縣令、縣長之下設縣丞、縣尉等佐屬官員。 秦朝諸郡圖
行政區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
西元前221年,秦王趙政[4][5](前247—前210年在位)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疆域,東起遼東,西至玉門關、隴西,北抵長城,南達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秦王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三世皇帝,廢除謚號。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行政機構
分郡、縣兩級。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縣以下有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鄉下有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早在秦獻公十年(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統治一個大國,需要全國一致而又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出土的雲夢秦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時期陸續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內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釋,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還有案例和關於治獄的法律文書(見雲夢秦律)。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經過漢朝的損益,成為唐以前歷代法律的藍本。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還需要強大的軍隊。秦軍以滅六國的餘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鎮懾力量。近年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樣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實物而非明器。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表徵。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採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了許多宮殿,並於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咸陽宮殿布局取法於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徵。秦始皇還在驪山預建陵寢,墓室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採取這些措施,和他採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皇權神秘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 皇權的加強和神化,郡縣制的全面推行,體現專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和各種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備和統一,皇帝對軍隊控制的加強等等,這些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維持統一所不可少的條件。但是這種政治制度對百姓的束縛極大;而且它對經濟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轉變為阻滯作用,這在封建社會後期更為顯著。
防止封建割據的措施
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銅人。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盡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遊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還修築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雲南昭通的五尺道,於近旁設官進行統治。 秦始皇對分裂割據的思想和政治傾向,也進行了斗爭。當時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復辟貴族割據局面,他們「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引證《詩》、《書》、百家語,以古非今。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請求焚毀《詩》、《書》,消滅私學。他建議「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是就發生了焚書事件。第二年,為秦始皇求仙葯的方士有誹謗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派御史偵察咸陽的方士,把其中被認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死。在早期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在統一與分裂激烈斗爭的年代,秦始皇用焚書坑儒手段來打擊貴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是極其野蠻殘暴的事,對於古文獻的保存和學術的傳授,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准,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盡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 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前 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衛尉(皇宮保衛)、郎中令(警衛)、太僕(宮廷車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廟禮儀)、宗正(皇室內部事務)、少府(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財政稅收)。 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彈劾百官,輔佐丞相處理事務。
地方官制
郡:郡守 郡尉 郡監 縣:縣令 縣尉 縣丞 鄉:三老 游徼 嗇夫(小鄉) 有秩(大鄉) 亭:亭長 里:里正
郡縣制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設里正或里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布於城鄉各要地。
法律制度
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是秦始皇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秦法對於秦王朝雷厲風行的推行各種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發揮過重要作用。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原則 發布:2024-11-19 08:21:56 瀏覽:766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
南師大經濟法博士 發布:2024-11-19 07:43:29 瀏覽:874
房產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 發布:2024-11-19 07:36:21 瀏覽:910
道德口舌 發布:2024-11-19 07:18:38 瀏覽:747
2019年上海勞動法產假 發布:2024-11-19 07:09:56 瀏覽:53
模糊條例 發布:2024-11-19 06:35:00 瀏覽:423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