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改革存在問題

司法改革存在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3-25 05:45:20

『壹』 司法改革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司法改革措施包括(一)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二)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三)優化人民法院內部職權配置;(四)健全審判權力運行機制;(五)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六)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七)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法律依據:《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 (一)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二)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三)優化人民法院內部職權配置;(四)健全審判權力運行機制;(五)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六)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七)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貳』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三個方面

法律分析:第一、是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等。第二、是在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等。第三、是在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學教育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與互聘機制,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等。

法律依據:《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 四中全會提出的190項重大改革舉措中,有關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有84項,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等。二是在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等。三是在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學教育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與互聘機制,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等。

『叄』 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

會議原則同意中央政法委員會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 問題的意見。會議認為,黨的十七大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高度, 作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 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提出的優化司法職 權配置、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政法隊伍建設、 加強政法經費保障等重點內容,符合黨的十七大精神, 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方向, 符合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展要求。 會議指出,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 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在繼續抓好2004年中央確定的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事項的基 礎上,從人民群眾司法需求出發,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 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 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 進一步解決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順利運行,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堅強可靠的司法保障和穩定和諧的社會 環境。 會議強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積極穩妥地推進; 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有利於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必須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 立足於我國現階段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同時注重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必須始終堅持群眾路線, 充分體現人民意願,著眼於解決群眾不滿意的問題, 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 必須始終堅持統籌協調和依法推進,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又積極推進政法事業科學發展。 原文還找不到。

希望採納

『肆』 法院實行司法體制改革後,案件質量越來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為您解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日益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所謂的司法不公表現出的強烈不滿,為司法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與動力。司法改革已經成為時下整個社會的強烈期待。。因此,盡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職能為市場經濟服務,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一、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一)司法權地方化由於我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法官及院長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准。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解決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後果是使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喪失了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應有的中立性而淪為保護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製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二)司法權行政化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國家機關的外部關繫上,法院往往被視為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司法活動的職能部門,它和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其他下屬部門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機關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從法院內部結構看,司法行政化表現為從檢察長(院長)、副檢察長(副院長)、處(科、庭)長到普通檢察官、法官形成一個等級體系,這種等級是按照行政官員的職級套用的。工資獎金也一律只與其行政級別掛鉤。行政性職級成為檢察官、法官能力與水平高低的計量器。從而使司法過程貫穿著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難以獨立、自主的進行審理,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三)法官素質不高我國的法官隊伍基本上形成於《法官法》頒布以前。當時以工代乾的人可以成為法官,法院的司機、打字員能提成法官,還有復轉軍人等皆可輕而易舉地成為法官。《法官法》將法官入門的起點規定為大學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國法院符合規定的卻不足三分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官職業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法官選拔標准與程序上的偏差,表現為:一是准入條件過低,導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國,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試和人大任命審判員考試內容難度尚不及律師資格考試,無論是否經過正規的法律教育,是否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知識背景,是否從事審判工作,有無審判職稱等,都屬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國法官絕對數量龐大,與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較低,不利於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夠高。而且,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命,而助理審判員也屬於法官,這樣無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實際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質的法官給法院工作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直接產生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方面是錯案往往難免,由於一些法官素質不高,對法條理解能力偏低,對證據的判斷失誤,不能勝任高度專業化的審判工作;案水平低,超審限案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對審判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審判技能較差,無法獨立地、高質量地處理復雜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賦予的公正司法的職責;另一方面是法官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法官甚至貪贓枉法,「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殉私舞弊。這兩個惡果已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四)審判方式不科學1.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審判方式是法官職權主義,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調查取證、審理、裁判等全過程。而這種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閉進行,從而使審判權的行使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給法官偏袒一方創造了條件,這種「暗箱操作」難以保證實體公正的結果。2.在我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是審判組織。合議庭負責審理絕大部分案件,審判委員會則對合議庭審理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許多合議庭只是負責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最終判決則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後才能作出和宣判,從而導致了「先定後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對案件只有審理的權力,而無裁判的權力,審判委員會集權太多,討論案件過多,而審判委員會成員又大多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調動審判人員的積極性,還人為地延長了審判時間,導致超審限現象的出現。由於集體討論,責任分散,出了錯案無人負責,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落實不了。3.法院的審判結果最終要體現在裁判文書上。而過去裁判文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講理,既不講判決的道理,也不講判決的法理,使當事人不信服,導致上訴、申訴居高不下。因此,為了實現審判結果的公正,體現裁判結果的法律文書的改革勢在必行。(五)「執行難」問題生效的判決應當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保護,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多年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已成為困擾法院工作,影響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突出問題。執行機構互不隸屬,力量分散,裝備薄弱,嚴重製約執行效率,影響執行效果;整個社會的協助執行觀念仍很淡薄,對生效的法律文書缺乏應有的尊重;少數領導幹部濫用權力,以權壓法,公然非法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信心,損害法律的尊嚴。當發生糾紛時,許多當事人要麼是「屈死不告狀」,自認倒霉;要麼是以私了方式解決;更有甚者,僱傭社會黑勢力,以「黑」對「黑」,因經濟糾紛引起殺人越貨、綁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執行難」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痼疾。(六)司法腐敗嚴重司法腐敗,是對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一種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二、關於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一)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獨立實現司法獨立是我們實現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只能有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來行使,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法院擺脫行政的束縛,就必須改革現有法院的組織方式、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變各級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體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影響的司法體系。同時還必須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財政、人事體制,讓司法機關擺脫在經費上對地方上的依賴,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1)改「平行管理」模式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級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的決定權和供應權,改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不再負擔司法機關的經費。充分發揮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支配作用,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2)將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務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進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管理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管理權。(二)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規律而形成的模式轉換,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資格取得的難度,嚴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選拔關,要嚴格按照修正後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選拔、任用、管理法官、檢察官,要大力拓展經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進入司法機關的渠道,建立一套從律師隊伍中選拔檢察官、法官的制度,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司法隊伍從事司法工作。調離、辭退業務能力低下的檢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級選任,縮減法官人數,實現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訓機制,實行法官輪訓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業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懂外語的專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中來。在法院組織體系、人事體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發生脫離,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以減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三)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審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應以審判公開為核心,公開審判的實質就是要當庭舉證、質證、認證和裁判,案件事實調查和認定的整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庭公開。其次要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採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要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應對主審法官起監督和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審法官承擔責任,一旦出現錯案,應由主審法官個人承擔責任。同時還要確定法官獨立審判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且對違反該行為規范的後果作出具體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審判是在嚴格遵循訴訟程序的前提之下實現的。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經濟糾紛,能得以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願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四)切實解決「執行難」切實解決「執行難」,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審判的正義、高效、有序落到實處,必須加快建立執行工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設立獨立執行局,對執行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協調,統一調度指揮執行裝備和力量,組織進行集中執行;確定執行重點地區、重點案件,組織、實施對重大案件的專項執行。各級法院還要積極探索解決執行難的有效途徑,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依法懲處拒不執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維護案件勝訴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執行程序和秩序,對秩序中應當公開的事項一律公開,增大執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覺將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充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執行救濟,提高執行的公信度。(五)強化司法監督機制,懲治司法腐敗懲治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措施是靠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我國的新聞輿論素來以正面報道為主,司法、行政、權力機關之間未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司法權的專橫和濫用,司法腐敗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司法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司法監督的作用,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1.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力度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也是法律監督機關。我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其監督。雖然人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履行了監督職責,但力度遠遠不夠,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監督機構不健全,對監督的保障沒有制度化,監督隊伍的素質不夠理想。因此,要盡快進行監督立法,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確立監督責任。由於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及裁判不公問題較為嚴重,因此要求加強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的呼聲較為強烈。我認為,強化人大的監督確有必要,但是,人大的監督應是整體、抽象、一般的監督,即透過一個時期、一批案件所暴露出來的現象,發現問題,進行調查,以利決策;而不應是對個案的直接監督。在具體操作上,人大不應該過多地針對某個具體案件要求聽匯報、調案卷,甚至提出處理意見。即使是對個案的監督,也主要應是事後的監督。如果人大的監督特別是個案監督影響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法院作為社會糾紛最終裁決人的地位,干涉了法院對具體案件的正當審理,違反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從而使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實際上被干擾或剝奪;無疑是不可取的。要是人大發現法院或法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確有違法行為,可以建議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但並不能對案件進行任何的指示。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有利於從宏觀政治角度保證司法工作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願,促進司法的公正性。2.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為了保障實現審判管理體制的正義價值,必須建立並實行嚴格錯案追究制度。權力的約束和制衡是防止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隨著審判組織的獨立和法官職權的擴大,必須大力強化對審判主體的制約和監督,保障實體正確。對獨任審判員錯誤裁判,應由獨任審判員承擔責任。對合議庭成員評議案件時,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致使合議結果錯誤,造成錯判的,由導致錯誤結果產生的成員承擔責任。對審判委員會研究案件,違背事實,曲解法律,導致錯案發生的,由有過錯的審委會委員或主持人承擔責任。對院長、庭長工作不負責任,好人主義,知錯不糾,導致錯判的,要由院長、庭長與有過錯的法官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准確界定錯案范圍,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區分錯案性質、過錯程度,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對司法人員在司法程序中的職務犯罪行為,要根據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3.強化檢察監督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負有監督的職能。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是一種來自法院外部的監督,它體現了檢察權與審判權的互相制衡,這種制衡,不僅要體現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上,同樣也應在民事、經濟案件中得到落實。監督僅僅出自內部是肯定不夠的,如果缺乏來自外部的、直接針對個案的監督,並不足以保障當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益。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應當觸及司法活動的各個領域,對少數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吃、拿、要、卡、貪、占等行為應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改革檢察監督系統,健全檢察監督制度,改變目前檢察監督軟弱無力的局面。4.加強和規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活動的監督除了立法權的監督外,還應當受到輿論的監督,所謂輿論監督,是指輿論界(主要指新聞界)利用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予以報道、傳播、評論,以行使監督的權利。西方一些國家將輿論監督視為除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第四種權力。近年來,國外的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大多是被新聞媒體披露出來的,如美國的「伊朗門」事件、日本的利庫路特案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允許新聞機構以對法律自負其責的態度如實報道。司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某些審判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著各種庭前、幕後的非法交易和操作,使原本應該公開的審判活動變成了一種「暗箱操作」,新聞輿論監督可體現為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案情,使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能了解法院的審理經過和判決結果,這對司法就是一種約束,可以防範司法人員暗中弄虛作假,任意枉判。,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我們在肯定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的正面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過濫的渲染性報道的負面影響。要使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發揮正面作用,必須使其規范化起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力度不夠,尚未形成足夠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過濫的渲染性報道又可能造成對司法活動的不公平影響。損害司法獨立和司法活動的中立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立法對新聞監督予以規范,遏制和減少其監督過程中的非規范行為,以避免其產生錯誤的導向,干擾司法獨立。保障人民法院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必須強化監督機制。尤其是隨著法官獨立審判和實行責任制的實施,法官權力進一步擴大。權力若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專斷和濫用,必然導致司法腐敗。但在強化監督的同時,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對司法審判活動的亂干預,個別領導幹部以言代法、干預法院獨立案的行為,不僅不是正當的監督,而且是違法的,應堅決糾正。

『伍』 如何解讀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司法體制改革方面的問題

如何解讀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司法體制改革方面的問題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_

『陸』 司法改革內容五個方面

法律分析:司法改革內容的五個方麵包括:一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執行體制。二是建設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三是完善司法行政保障機制。四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長效機制。五是研究探索優化司法行政職權配置。

法律依據:《關於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的意見》

一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執行體制。重點圍繞牢固樹立治本安全觀,繼續深化監獄體制和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完善司法行政戒毒制度。

二是建設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包括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專業領域法律服務,深化律師制度改革,推進公證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規范和發展基層法律服務,創新人民調解制度機制,健全社會普法宣傳教育機制等內容。

三是完善司法行政保障機制。包括完善司法行政法律制度,加強司法行政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司法行政裝備標准體系,完善司法行政經費保障機制,推進科技信息化建設,推進司法行政統計和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加強司法行政理論研究和智力支持等內容。

四是健全完善司法行政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長效機制。包括建立統一高效、職能科學、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司法行政機關組織管理體制,加大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力度,健全完善專業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制度機制,切實提高司法行政幹警專業水平,進一步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幹警職業保障制度等內容。

五是研究探索優化司法行政職權配置。要求圍繞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進一步優化配置司法行政職權,著力破解影響司法行政改革發展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

『柒』 中央政法委員會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

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建設法治國家的戰略高度,對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目前,此「意見」已在政法系統內下發,中央政法委正在抓緊制定實施改革意見的分工方案,改革實施工作正在積極穩妥推進。這是2009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政法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央推出的司法體制改革方案的指導思想是:在繼續抓好2004年中央確定的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事項的基礎上,從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出發,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進一步解決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順利運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堅強可靠的司法保障和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核心是調整司法職權配置,加強權力監督制約,促進司法獨立。主要改革內容包括政法經費保障、司法職權重新配置、規范司法行為、落實寬嚴相濟政策、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等方面。
一、建立政法系統財政保障機制,政法經費由中央財政統一保障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不獨立的一個重要根源在於司法受制於當地政府,法院的經費及其法官工資、檢察院的經費及其檢察官工資等,都是由當地政府財政部門解決,司法機關的「財權」由政府部門「把持」,使得司法難以「硬」起來,司法很容易受到來自當地政府的干擾,形成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從財政負擔上看,2006年全國檢察系統的全部財政支出大約150億元,法院系統大約200億元,一共不到400億元,加上基本建設費用和適當增加工資福利,總量仍在財政可承受范圍之內。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建立政法系統財政保障機制,以後法院、檢察院的經費將由中央財政專項確定,建立分類保障政策和公用經費正常增長機制,解決基層法院的經費保障問題,從而開始打破司法經費由地方保障的格局,逐步化解司法的地方化難題。具體有可能會採取分地區,分級別,結合案件數量和訴訟費收入情況,採用因素計演算法確定各法院的財政撥款數。
二、檢察院刑偵職能劃歸公安局管轄,檢察院專司法律監督
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原有的《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院享有對經濟犯罪和職務犯罪等部分刑事案件的偵查權(自偵權)。對於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可以由檢察院進行法律監督,但是對於檢察院的自偵案件,則長期缺乏必要的制度性限制,只在檢察院內部進行監督。根據「有權利就有監督」的原則,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檢察院對經濟犯罪和職務犯罪的刑偵職能從檢察院剝離開,劃歸公安局管轄,檢察院主要專心做法律監督建設,以實現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的目標,其中包括對法院的監督和對於司法系統其他部門的監督。
三、法院執行職能劃歸司法局管轄,法院其他有關行政職能劃歸司法行政機關管轄,法院專司審判
在我國,法院判決後案件「執行難」很突出,影響到法院判決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包括法院執行在內的有關行政職能劃歸司法行政機關管轄,法院專司審判。
四、看守所劃歸司法局管轄
長期以來,看守所作為主要的羈押場所,由同級公安機關管理。在偵查、羈押、改造主體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下,看守所對偵查機關的訊問活動缺乏有效的監督,容易出現刑訊逼供現象。近年來曝光的佘祥林案、聶樹斌案中,都存在刑訊逼供,這些案件主要發生在看守所。許多學者提出,為了體現程序公正和控辯平衡,必須做到偵查權和羈押權的分權與制約。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看守所的管理移交到司法部(局)體系之下。
五、決定勞教權力由法院行駛
長期以來,由於其未經審判即限制人身自由的特點,勞教制度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質疑。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長期呼籲取消勞教制度。勞動教養制度主要的依據是1957年8月3日國務院公布實施的《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以及1979年由國務院公布施行的補充規定和1982年由國辦轉發的試行辦法。胡教授認為,一個決定實施半個世紀,一個試行辦法試行20多年,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此項權力由公安機關移交調整到法院來行使,以確保這項權力的行使更加規范化。
六、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司法體制改革提出要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上升為法律制度,轉化為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到執法實踐中去,使之既有利於控制社會治安大局、增強群眾安全感,又有利於減少社會對抗、促進社會和諧。一方面,適應新時期犯罪行為發生的變化,對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的犯罪從嚴打擊。另一方面,對輕微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按照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實行寬緩處理,盡量教育挽救,增加社會和諧。
七、加強政法隊伍建設
司法體制改革本著「從嚴治警」與「從優待警」相結合的原則,提出完善政法幹警招錄和培訓機制,完善政法幹警行為規范和職業保障制度,加強政法機關廉政建設,嚴肅查處政法幹警違法違紀行為,改革完善司法考試制度和律師制度等。

『捌』 如何看待司法體制改革

您好,
第一,對本輪司法改革的態度問題。我認為,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依然應該拿出更大的努力去支持本輪司法改革。中央這次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大大超出了學界的預期,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是應該對之大力支持的。在司法改革問題上,學界是有共識的,黨中央也有共識。當然,完全的共識可能還沒有形成,但目前司法改革的環境和氛圍已經良好,因此,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積極努力支持司法改革,把握住這次機遇。
第二,應充分認識到司法改革的艱巨性。我參與了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所進行的司法改革的部分工作,也參加了廣東省司法改革試點方案的調研、座談,等等。從自己的親身體會而言,從實際出發,我認為,對於司法改革不應過於樂觀,而必須充分認識到其艱巨性。僅以這次中央提出的司法改革試點的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來說,每一項試點工作的實現其實都很難,困難重重。下面以法院的改革為例說明。
首先是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以法院的改革為例。這項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單列法官員額,精簡法官隊伍,提高法官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方案將法官在司法隊伍中的比例確定為33%,這給中央很大的信心,覺得上海的改革力度很大,但實際上,上海方案中的33%是以法院現有全體人員總數而不是單以中央政法編法官人員總數為基數計算的。深圳的員額制改革,力度比上海還大,在我看來,上海方案的改革力度並不十分大。但即使如此,困難也很大。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妥善處理現有人員。如果大量現有人員超出改革方案確定的人員分類比例,如何安置這些需要轉崗的人,顯然就會成為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同時,伴隨著法官待遇提高,一批長期不辦案的法院領導轉為法官,那麼,現在正在一線辦案的青年法官可能就要轉為法官助理等,辦案質量誰來保證?不會辦案的成為一線法官,會辦案的成為法官助理,這種情況如何避免?對於人員分流,我們的慣例就是論資排輩,這種辦法阻力最小,但與改革的目的直接沖突。如果不允許法院領導迴流辦案,法院行政管理人員通過職務升遷而認可改革的動力不復存在,就可能成為提高法官待遇的阻力。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管著法官的待遇低於法官的待遇,他們的積極性如何調動?
其次,完善司法責任制的目的,是形成權責統一、責任明晰、管理有序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明確法官辦案的權力和責任,要求法官對所辦案件終身負責,嚴格錯案責任追究,對於提高案件質量顯然具有積極意義,主觀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完善司法責任制,需要釐清一系列錯綜復雜的關系。比如,如何在主審法官與合議庭之間劃分許可權和責任范圍,如何在合議庭與審委會之間劃分許可權和責任范圍,如何處理好法官與法院院長、主管副院長、庭長、主管副庭長的關系,切實去除司法的行政化,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面臨諸多體制性難題,涉及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等多部法律,需要通盤考慮,系統規劃。而且,法院的領導是法官的行政上級,即使他們不再享有審批案件的權力,但作為領導,他們對法官的影響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不允許審批案件,法官獨立又做不到,法官如何負責?同時,有些案件,法院領導都決定不了,這是我國的實際情況,辦案必須講政治,一個法官,能負起責任嗎?另外,完善司法責任制,還面臨如何平衡權力和責任的問題。偏重責任忽視權力,最終很可能導致法官在重壓之下以消極怠工逃避責任,無法實現提高審判質量的目的。所以,如果不能在法官獨立上同時推進,這項改革也很難到位。
再次,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的措施和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現對人的統一管理,主要是建立法官統一由省提名、管理並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機制;二是實現對財物的統一管理,主要是建立省以下地方法院經費由省級政府財政部門統一管理機制。上述改革措施和目標的針對性很強,就是要切實解決以往地方法院因人財物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政府而無法實現審判獨立的問題,去除司法的地方化。但是,在目前的國情下,即便地方法院在人財物方面不再受制於地方黨委政府,也仍然難以完全擺脫其影響。像建設規劃、家屬安置等,很難不受地方控制。特別是,在我國現有體制下,離開了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得不到同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法院開展工作比如執行判決就會面臨不少困難,甚至寸步難行。因此,如何在擺脫地方黨委政府幹預的情況下,獲得其對法院工作的支持,需要進一步的制度保障。另外,實現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後,如何避免省委省政府省法院對省以下各級人民法院工作的干預,也是需要繼續認真考量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上級對下級的干預,實際上並不比同級黨委政府的干預少,甚至還要更多。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最後,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目的是通過提高待遇、保障安全,推動司法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建設,使法官們能夠安於工作,獨立判斷,獨立負責。對此,中央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指出,對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包括在薪俸、任期、豁免、懲戒、免職等方面,可以做出有別於普通公務員的特殊規定。應當說,這種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符合司法職業的特點。問題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如果對法官的退休年齡、薪酬待遇做出優於公務員的規定,如何讓全社會尤其是行政部門理解並接受這種改革而不致產生新的矛盾?畢竟,每個部門都會認為他們工作的責任心要求更高,工作性質更重要,例如紀委、組織部、發改委、編辦等等,還有主導本輪司法改革的政法委系統。從目前已經出台的試點方案看,待遇和保障其實很有限,但責任要求、工作量要求則有很大提高,司法人員是否可以承受這種改革?之前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從貴陽市法院系統借調來一批法官幫助辦案。工作結束後,廣州中院表示,其中一部分優秀法官可以留下來工作,但沒有一個人願意留下。貴陽的法官普遍認為,在廣州工作,工資待遇雖然可以高一倍,但工作量則多出了數倍,不合算。需要知道的是,當年求職時,他們中的許多人想分配到廣州工作來不了,現在有機會,他們卻不願意來。這種心理,應該不是個別的,需要我們重視。
第三,我認為司法改革應重點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進一步明確司法改革的目的。我認為,司法改革的目的最終是解放生產力,是為了解放司法官,也就是進一步提高法官檢察官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切實忠於憲法法律,有條件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處理案件,化解矛盾,保障建設與改革。體制改革只是保證他們切實做到依法辦案的一種方式。不能把體制改革本身當成目的,而應把通過體制改革解放司法官當成目的。目前,有些改革措施,僅僅是為了完成中央布置的改革工作,對如何更好地達致改革目的缺乏考慮,甚至缺少熱情,聽取一線法官、檢察官、律師意見不夠,針對性需要加強。
第二個問題是需要進一步釐清司法改革的動力來源。司法改革依靠誰進行?由誰來推動?這就涉及到目前司法改革的領導體制問題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幹部管理體制和工作體制。在體制不改的情況下,由上級發動進行改革,成效可能有限。例如,成立法官懲戒委員會懲戒有錯誤的法官。但懲戒委員會能代替紀委嗎?是代替不了紀委的。懲戒有懲戒委員會,違紀有紀委,違法還有司法機關。懲戒委員會能做違紀違法查處工作嗎?還有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能代替組織部,能代替人事部門嗎?現在,法官檢察官通過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提名,由組織部門考察,提交人大任命;而院長、檢察長則是組織提名,包括上級法院、檢察院與下級法院、檢察院的同級黨委協商後提名,但提名後,也要到組織部門去考察,然後要提交人大去通過,而且是地方人大通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目前的法律體系格局下,如何發揮地方黨委、人大、政府的作用,就是一個問題。況且,我國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制度,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是自下而上的。如果僅考慮上級來推動改革,不認真發揮下級的作用,工作可能很難做好,而且還涉及我們的政權組織形式這一根本問題。所以,依靠誰去進行改革?不去充分發揮地方的作用,不去動員人民群眾,僅僅靠這種方式改,我覺得可能有點問題。還是應該要調動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級與下級、中央與地方、領導與群眾,才能把司法改革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看待頂層設計在司法改革中的作用。頂層設計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當年中國之所以進行改革開放,主要原因就是既有的頂層設計出了問題。在小平同志「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指引下,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並取得了巨大成功。現在,情況好了,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是不是就可以放棄摸著石頭過河,改為頂層設計?我覺得需要慎重考慮。目前,加強頂層設計是必要的,但是,我認為,不應過分強調、依賴頂層設計的作用,就司法改革而言,還是應該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提法,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我之所以持上述觀點,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國情復雜,地區差異巨大,對此,頂層設計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在各個地方,司法改革如果完全依靠中央的頂層設計,在具體實踐中放棄「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改革的效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中央的政策當然很重要,有利於減少改革的阻力,但地方的支持也很重要。例如,深圳市給法官漲工資,一開始,組織、人事、財政部門都有不同意見,但是因為一來中央有政策,二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大力支持,法院與有關黨委政府部門也進行了充分溝通與協商,獲得了大家的理解,最後還是實現了。所以,各地在司法改革的實踐中,除了中央的尚方寶劍,還必須依靠自己主動去探索、打拚,與同級黨委政府認真協商,這樣,才能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本地區的具體問題,走出一條真正有效的司法改革之路。這是目前體制沒有大的改變之前,司法改革真正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玖』 司法體制改革的問題

1、司法獨立性難以保證,司法權的地方化傾向明顯。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司法人員在訴訟過程中只有正直無私,沒有任何私情或私利的考慮,而且具有獨立的意志,不受任何外來干涉,也不屈從於任何外部壓力,才能做到公正辦案。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司法實踐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司法獨立性難以保障。在地方黨委握
有司法人員的實際任免大權和地方政府握有司法機關的財政大權的情況下,司法活動受行政干預和其他不正常干預的現象十分嚴重。一些地方的黨政領導隨意批條子、打電話,指令司法機關按其意志辦事,以權壓法;對於堅持原則,不按其指示辦事的司法機關領導和辦案人員隨意撤換、免職或調離,致使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法律規定常常成為一紙空文。司法權缺乏獨立性還導致實踐中的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成為地方利益的忠實代表,他們憑借司法裁判權,依地域劃線,對一方當事人的利益給予超出法律之外的特別保護。正如有人指出,現在許多地方法院實際上成了「地方的法院」,本來是國家設在地方的法院變成了從屬於和聽命於地方的法院。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擾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破壞了法治統一和社會正義的實現。
2、法院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審判活動行政化色彩濃厚。長期以來,中國法院系統的設置、管理和運作未能很好地體現司法工作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而是借用了行政工作方式處理案件、管理審判工作,從而使審判職能的作用受到影響。這首先表現在法院相互關系的行政化,實踐中存在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的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審級制度;其次,在現行司法體制下,法院內部設有審判委員會,另外還有主管院長及庭長對案件的審批制度,由於審委會成員、主管院長和庭長都屬行政角色,他們通常不參與庭審卻對案件享有決定權,就如同醫生沒有親自診斷病情卻在開葯方。這嚴重違反了審判的基本規律,使法庭審判和雙方的法庭辯論、質證過程流於形式,造成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不正常現象,很容易導致司法判決的不公;再次,法官人事管理行政化,法官被當做行政官員進行管理,壓抑了法官的獨立性,也影響了審判活動的公正性。
3、法官職業的准入制度不嚴,相當一部分法官職業化程度不夠。不可否認,在中國法官隊伍中,不乏具有較高法律素養和良好品行且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法官。但從整體上看,中國法官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形成嚴格的職業准入制度,使專業性極強的審判工作成為一種大眾化職業,大量未接受過正規法律訓練的人紛紛進入法官隊伍,其中一些人還被安排在院長、庭長等領導崗位上,從而使中國法官職業的非專業化現象相當普遍。據統計,截止1998年底,在全國法院系統28萬多名法官中,研究生層次的僅佔0.25%,本科層次僅佔5.6%。盡管對法官的繼續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加強,但至今法官隊伍中仍有不少人達不到最低學歷要求。
4、司法活動存在很大程度的隨意性,司法權威不足,效率低下。由於現行一些法律存在立法過於粗疏、可操作性差等缺陷,加之司法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和對司法的不正當干預等因素,使得憲法所規定的國家法制統一原則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一體執行。一些案件承辦人員在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以及法律適用上,隨心所欲,任意取捨,完全超出了正常的自由裁量權的范圍,直接導致訴訟案件裁決結果的不可預見性。例如,刑事審判中量刑畸輕畸重的問題比較突出;在民事審判中,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及其數額的確定上也存在相當程度的混亂現象。另一方面,司法權威不足,效率低下成為一個普遍問題。在刑事司法領域,主要表現為公、檢、法機關之間的合作與制衡機制不夠順暢;刑事司法系統抗制犯罪的效能不盡人意,刑罰的及時性、必定性不能充分體現,以至於出現刑罰量同犯罪量同步增長的局面;同時刑事訴訟中侵犯公民權利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刑訊逼供、濫施強制、超期羈押等違法行為屢禁不絕,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的地位不對等,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民事訴訟
領域,許多案件久拖不決,審執脫節、法院裁決難以切實執行成為普遍問題,一些法院裁判成為「法律白條」。在行政訴訟領域,由於觀念滯後、配套制度不健全及執法環境不佳等原因,使行政訴訟幾乎走入困境,行政訴案件少、撤訴多、審判難、執行差的問題十分突出。
5、司法腐敗成為社會公害,司法形象和法律尊嚴面臨嚴重挑戰。受司法體制缺陷及部分司法人員素質低下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中國司法隊伍中發生了比較嚴重的腐敗現象,而且呈蔓延態勢。司法腐敗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司法腐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輕者吃請受禮,重者索賄受賄。司法腐敗必然會引發有法不依、辦案不公甚至踐踏法治的後果。例如有的司法人員為袒護一方當事人,故意瞞案不報、壓案不辦,甚至濫用職權,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徇私舞弊,貪贓枉法。一些案件因執法不嚴,裁判不公,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不僅會直接損害有關當事人的合法利益,而且會動搖社會大眾對法律的信仰和信心,其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破壞往往是致命性的。嚴懲司法腐敗已成為實現司法公正的當務之急。

『拾』 司法體制改革工作要提高的能力

法律分析: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六條 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第七十七條 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 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意見,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第七十九條 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第八十條 勘驗物證或者現場,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成年家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 有關單位和個人根據人民法院的通知,有義務保護現場,協助勘驗工作。 勘驗人應當將勘驗情況和結果製作筆錄,由勘驗人、當事人和被邀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