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商人
① 商法產生的歷史
商法的歷史發展與獨立成因
商法,又稱商事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事交易主體及商事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關於商法的起源,現代大多數民商法學者通常認為,近代商法實際上形成於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自治城市,其最早的形成是商人習慣法,即商人法。
(一)中世紀的商法
商人習慣法是商法的最初形式,但這一制度的形成有著特定的社會根源④。中世紀的歐洲(約395—1500)處於封建專制統治之下,商品經濟極為潺弱,主要表現為自已自足的手工業經濟,同時也是農業社會。11世紀後期,以農為本的歐洲進入了發展時期,伴隨著十字軍東征的勝利,使歐洲大量的剩餘商品湧向東方市場,商品經濟開始迅速發展活躍。這種東西方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地中海海上貿易的發展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新興城市的商業貿易的繁榮,隨著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成長,行業分工細化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調整商人內部經濟關系的自律組織——商會。此間,數個單一的商人基於共同的經濟利益關系已成為眾多階層中的一個獨立階層,他們迫切需要對其利益給以法律上的保護,以實現商業發展和商事交易的自由。然而,中世紀的歐洲大陸實際上仍是處在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很多商業城市的貿易狀況與封建法制的實際狀況,極端的不協調,有關保護商業活動的一系列條件均缺少必要的法律反映,許多國家的法律甚至對商人還加以種種歧視。正是貿易發展與封建法制處於尖銳的矛盾斗爭之中,商會不得不另立規范以求發展。在商會自身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治權和裁判權,有條件的利用商事生活習慣訂立自治規范,並實施於本商會內,於是該種規范經11世紀至14世紀實行數百年後,終於形成了中世紀商法,即商人習慣法。
(二)近代商法
近代商法是以中世紀商人習慣法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進入16世紀後,孕育已久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開始萌芽,並顯示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此相比,歐洲一些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日漸衰落,這促使統一的民族國家逐步形成。與此相適應,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寺院法開始被廢棄,這就形成了民族國家制定統一法律和商人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條件,新生資產階級必然首先要關心制定自己的法典,以保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在這一形勢下,歐洲的德國、法國率先開始了本國商事法律統一運動。與此同時,同處歐洲的英國和其他歐陸國家也制定了商事法,由此推動了國家公力干涉促使「商法國民化」的過程。
(三)現代商法
18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如火如荼並逐個成功,封建專制的社會關系被徹底粉碎,整個社會隨之發生了根本變革。保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推動商事活動,促進統一完整的商品市場形成,成為許多新興國家的基本國策。19世紀初,歐洲大陸國家相繼開始了大規模的法典制定活動,至此以後,商法開始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⑤。
可以看出,商法的產生,決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原因。
1、商法產生的根據原因是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掌握了一定經濟基礎、積累相當物質資料的商人形成一種勢力,他們要求脫離封建領主的司法管轄及宗教勢力的支配,對商品生產交換用一個統一的社會規則進行概括,以保護和發展自由貿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使原來作為自治規范的商人法必然發展成為國家制定的統一的商事法律。
2、商法的產生是國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的結果。16、17世紀,由於新大陸的發現,世界市場突然擴大,地中海海上貿易隨之遍及世界角落,各國政府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大力推行促使經濟發展的重商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導致了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商業活動的特殊化。於是,商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各國紛紛制定了商法。由此可見,商法只所以迅速在各國法典法,只不過是各國重商主義政策的法律化。
法國學者丹尼斯·特倫曾指出:商法的形成實際上來自於實踐,它們的系統化過程不是民法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推行者的努力⑥。
參考資料:http://www.studa.net/faxuelilun/060627/11434953.html
② 如何理解商人和商事行為
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的區別
商法是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商事行為是商法之中重要的概念,正確認識商事行為對於商法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進行對比。 一、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定義
民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做出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商事行為又稱商行為、經濟行為、 商業行為, 與民事行為相區別而具有獨立的特徵。商事行為是商主體所為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行為。民事關系是范圍更廣,包涵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商事關系是民事關系的一部分,民事關系與商事關系之間是典型的邏輯上的種屬關系。 民法中的買賣合同、加工承攬合同、運輸合同、保險合同等都是為民事行為而定。這些行為之所以成為商事行為,非本身包含特殊的內容,而是因其行為者的主觀目的是基於營利,換言之,買賣,運輸等行為,一般情況下為之屬民事行為,而當以營利為目的為之時則構成商事行為。因此傳統商法中的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之區別,不在於行為的客觀內容和表現,而在於行為者的主觀意圖。因此商事行為是以營利為目的實施的民事行為,或者說,商事行為就是營利性的民事行為。
二、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主體
商法作為民法的部門法,商主體因而是民事主體的一種特殊形式。故其具有民事主體的一般特性,即主體的「自由與平等」性。但它又有不完全等同於民事主體的特性。具體來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產物,因而「獨立與自由」便是民法的終極價值,在民法的規范下,各民事主體之間呈現出一種不同於封建社會中人與人的「新關系」,它突出的表現為,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主體(人格獨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主體(人格平等)。而作為商品經濟產物的商事法,「安全與效率」便成了其終極價值。在其規范下的商事主體們以追求營利作為他們的最高目標。與此相適應,為了保障整個市場秩序的建立與良性運轉,商事法對進入市場的主體都進行了嚴格限制。實行對當事人嚴格義務和責任規定的嚴格責任主義。並且,民事主體相比,當代商法主體觀念還明顯的體現出從商個人向商法人傾斜的傾向。另外,對於行為人是否有該意思的認定,因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而有所區別:在民事行為中,對行為人意思的認定,往往強調其真意;而在商事行為中,往往強調其外在表示。
三、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的具體區別:
(一)從目的來看:商事行為目的具有營利性,其行為具有營業性;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其並沒有此項要求,它只要求雙方達成意思表示一致,而且意思表示真實、自由、自願,這也是作為有效的民事行為必備的,且最為重要的要件。但是意思自治的原則不適用於商法,自願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在商事行為中受到更嚴格的限制。
(二)從行為主體要件來看:商事行為其主體必須有一方是商人,而且在很多的情況下,雙方都為商人。而商人就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參與商事法律關系,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行為,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人;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其主體只要是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也就是說它是一般主體。
(三)從行為的客體來看:商事行為其買賣的標的從立法上看是財貨,但此財貨應理解為有形的財貨,也就是說無形財貨就不能成為商事買賣行為的客體,如知識產權;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則只要求標的是確定可能的,並且合法,其並不要求此標的為有形財貨。
(四)行為的法定性來看:商事買賣行為其必須符合其經營業務的法律規定,即商事行為應該遵循許多適用於商人之間特定商業事務的共同條款,而不可超越此條款;而有效的民事買賣行為只要雙方意思達成一致,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就可以進行買賣。
③ 商法中的小商人是什麼意思中國建立「小商人制度」有什麼重要意義
小商人,又稱為不完全商人,是指其資本金、條件未能達到一定規模者。小商人所從事版的主要權是農牧業、服務業和手工業。在現代社會中,由個人提供有償服務、擺設攤點的營利活動對於解決社會就業、提高經濟收入是不可缺少的。
④ 商法中規定商人經商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公司法關於公司設立的相關規定,合夥企業法關於合夥企業設立規定,你的問題太籠統了,建議你從一方面寫,比如有限責任公司
⑤ 商法上有完備商人的概念嗎
沒有啊,中國沒有這個概念,外國有。
⑥ 我國商法具有商人性質的主體主要有幾種形式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法與行為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⑦ 商法全稱
商法全稱是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商法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商法的歷史沿革
商法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古羅馬時代的商事規約,但近代意義上的商事立法肇始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正式確立於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發展到今日為大陸法系國家廣泛繼承。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商法極不發達,20世紀初以來的百年商事立法,主要是引進借鑒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商法,但改革開放後也借鑒了不少英美法系的商事立法。
⑧ 中國法律中商人的定義
在我國從古到今商人作為一個社會集團,從未取得獨立的法律地位。我國也從無獨立的商法典,國家也從未實行過國家商業本位政策。中國在歷史上是以儒學思想為主導思想的國家。儒學以禮、義、仁為主導思想,總認為治生、經營、求利等商事活動,與義與理與道相沖突,並在價值論領域總是把天理與人慾對立起來,這樣又嚴重阻礙了商業的發展。所以長期形成了輕商抑商政策。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也曾形成「工農兵學商,一起來興商」的局面,但仍然不是以商業為本位作為國策。雖然也制定了一些按傳統習慣屬於商事法性質的單行法,但實際上是未定疆界的共管地。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雖然商法被國家定為一門獨立的法學課程,使它在高等學府的課堂正式登堂入座,但商法仍是一種學科體系,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法有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但歷史傳統慣性勢力是不可低估的。目前,中國的商法還只是形式意義上的商法。
⑨ 簡述商法中商人的概念及特徵
吉林事業單位備考:
外資企業,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其特徵是:
1.外資企業的全部資本是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相應地,企業的全部利潤歸外國投資者,風險和虧損也由外國投資者獨立承擔。外國投資者可以是公司、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這是它與合營企業、合作企業的明顯不同,後者的資本是由中外合營者或中外合作者共同投資的。
2.外資企業是外國投資者根據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盡管外資企業的全部資本均來自於外國投資者,但它是根據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受中國法律的管轄和保護,是具有中國國籍的企業。這是外資企業與外國企業的根本不同點。
3.外資企業是獨立的法律主體。一般情況下,外資企業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經營活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外國投資者對其債務不承擔無限責任。這是外資企業與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的根本不同,外國企業的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其進行經營活動由外國企業承擔民事責任。除非外資企業設立時已登記為無限責任的獨資或合夥企業。
⑩ 什麼叫擬制商人(商法中的)
擬制商人的定義是:
根據德國商法的規定,如果企業已經在商事登記簿上登記注冊並且版正在從事經營活動權,即使這種經營不屬於固定商人所營事業之范圍,該企業應被視為商人即擬制商人。
擬制商人是《商法》這門課的研究范疇。根據商法規定,商人可以分為固定商人和擬制商人。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票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