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新興問題

民法新興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3-25 15:25:26

民法問題!

所有權歸甲所有。
本題考查的其實是動產所有權的轉移,動產以交付為轉移手段,所以即使乙付價金,丙付定金,但是由於未交付,所有瓷器還是甲的所有物。乙誘騙小孩偷瓷器,已經屬於違法行為了,況且甲不同意自然也構不成「交付」。
沒有交付,自然就沒有所有權轉移,瓷器自然也還屬於甲。
有疑問可以討論,希望能讓你對本題比較清楚。

⑵ 民法方面問題:

是一個概念,剛才又認真查了一下書
是這樣的,代為求償權,是《保險法》的概念
代位權是《合同法》的概念

保險代位求償權 又稱保險代位權,是指當保險標的遭受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依法應由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時,保險公司自支付保險賠償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的限度內,相應地取得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保險代位權是各國保險法基於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移轉制度」,通常認為保險代位權其實質是民法清償代位制度在保險法領域的具體運用。

代位權的成立要件是:《合同法解釋一》
第十一條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
(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
(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
(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⑶ 民法問題

D甲與丙承擔連帶責任

⑷ 關於民法的問題!!!

一、因為繼承尚未開始,所以甲對字畫暫無權利.
二、賭債是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因此甲跟對方簽訂的協議屬無效協議,不受法律保護。

⑸ 民法問題!

如何判斷,法定繼承其實就是關鍵的一點看有無遺囑或者有效地遺囑。
轉繼承的判斷就是繼承人是否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死亡(注意你的那個繼承法案例分析,那個案例分析繼承人是先於張甲死亡,按照我國繼承法的規定,其是沒有繼承權的,轉繼承則是後於張甲死亡。比如說,如果張乙在張甲死亡後的第二天死亡,張甲的遺產還沒有經過有效合法的程序,這就是轉繼承)。
代為繼承,通俗點說,就是爸爸先死爺爺後死,孫子享有與爸爸同等的繼承權。

繼承法屬於民法的內容,民法本身就是個非常復雜的東西。這點不比刑法。刑法只需要按照刑法典逐一對照即可,但是民法卻不可以。簡單說一下幾種比較常見的繼承法需要注意的事項。

繼承開始的時間就是分割遺產的時間嗎? 不少人往往認為,繼承開始的時間就是繼承的時間和分割遺產的時間,經常出現死者屍骨未寒,繼承人就為分割遺產而鬧得不可開交的現象。事實上,繼承開始的時間,也就是被繼承人死亡的時間,而接受繼承的時間,則是已取得繼承權的繼承人,向他人表示接受繼承的時間,它在繼承開始之後,而分割遺產的時間就更晚。從繼展開始到繼承人是否接受繼承的表態,再到遺產的實際分割,中間一般都有一個過程,其中包括處理喪葬,通知各繼承人,如召集繼承人會議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可能同時進行。

遺產包括哪些范圍?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財產權利和財產義務。遺產的范圍,是指被繼承人死亡之時可供繼承人繼承的遺產。並非被繼承人的任何財產都可由繼承人繼承,而是有一定范圍的,對此,繼承法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遺產的范圍包括: ①公民的合法收入;②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③林木、牲畜和家禽;④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⑤合法的生產資料;⑥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⑦其他合法財產。同時,依司法實踐,與人身相聯系的權利、義務不能作為遺產。

人壽保險中的保險金可以作為遺產繼承嗎? 人壽保險,是保險標的為人的生命、健康等的保險。投保人與保險公司訂立保險合同,並按約定交納保險費後,保險合同關系成立,保險人應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向受益人支付保險金。(還需要說明的是,保險受益人是不需要支付稅的。但是遺產繼承卻是需要支付稅的。)

撫恤金和生活補助費可以作為遺產繼承嗎? 撫恤金、生活補助費是在死者死亡後,由國家發給死者親屬的費用。國家發放這種費用,是用以優撫救濟死者家屬,特別是用來優撫那些依靠死者生活的未成年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親屬。就其性質看,它不屬於死者的遺產。它與遺產主要有三點不同: (I)撫恤金、補助費是國家發給死者親屬的費用,而遺產則是死者個人所有的於死之後留下的財產。遺產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實物,而撫恤金、補助費只能是金錢。

同一順序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後怎樣分配遺產? 繼承開始後,同一順序的繼承人可以同時繼承。在分配原則方法上,應當堅持平均分配為主,但按繼承法規定,應當注意幾種特殊情況下的不等額分配。這些特殊情況包括:①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②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應當多分;不盡扶養義務的人,應當不分或少分遺產。

個別繼承人未經協商,私自處理了遺產應如何解決? 首先,要弄清楚被繼承人有沒有留下遺囑。如果被繼承人生前立有遺囑,而且遺囑內容又是指定由這一繼承人繼承全部遺產,並且遺囑符合法定條件,那麼,該繼承人繼承遺產就是無可非議的,其他繼承人不應持有異議,也不得與之爭奪遺產,但是,該繼承人私自處理遺產的行為違反了繼承法的規定,因為,遺囑在立遺囑人死亡後,應當向所有當事人公開,必須使全體繼承人知道其內容並交由他們審查。

哪些人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 根據繼承法的規定,下列人員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 (l)無行為能力的人,限制行為能力人。也就是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患者。 (2)繼承人、受遺贈人。這些人和遺囑人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 (3)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即這些人是和遺產的處理結果有直接關系的人。他們或者是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較近的血緣關系、婚姻關系,如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妻子兒女,或者是繼承人、受遺贈人的債權人。

被繼承人死亡,其生前所欠稅款、債務如何清償? 通常公民所欠稅款或債務,並不因公民的死亡而消失,一般由死亡者的財產繼承人在遺產實際價值范圍內承擔。

遺產包括哪些內容? 根據《繼承法》的有關規定,遺產必須符合三個特徵:第一,必須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財產;第二,必須是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第三,必須是合法財產。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成為遺產。遺產包括以下幾項: (l)公民的合法收入。如,工資、獎金、存款利息、從事合法經營的收入、繼承或接受贈予所得的財產。 (2)公民的房屋、儲蓄、生活用品。 (3)公民的樹木、牲畜和家禽。樹木,主要指公民在宅基地上自種的樹木和自留山上種的樹木。

喪偶兒媳和喪偶女婿有繼承權嗎? 兒媳和女婿不是公婆或岳父母的法定繼承人,一般不享有繼承權,但是,根據《繼承法》第12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有關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生活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或在勞務等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的,應當認定其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或主要扶養義務而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具有繼承權。並且,不管他們是否再婚,其子女可以代位繼承。

什麼是遺贈?它與遺囑繼承有什麼區別? 遺贈是指被繼承人以遺囑方式將其財產的全部或部分贈與特定的、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公民或法人的一種處分自己財產的方式。 遺贈與遺囑的區別是: (l)接受遺產的對象不同。遺囑的接受對象必須是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而遺贈的對象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或者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什麼情況下繼承人喪失繼承權? 確認喪失繼承權是一個較嚴肅的問題,應由人民法院在調查清楚後才能予以確認。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繼承人有下列行為的,喪失繼承權:(l)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繼承人無論出於何種動機而故意殺害被繼承人,也不論既遂還是未遂,都應確認其喪失繼承權。(2)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出於爭奪遺產的動機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才能確認其喪失繼承權。如因其他原因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則不能確認其喪失繼承權。(3)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

遺囑有哪些形式? 遺囑表達有以下幾種形式: (l)公證遺囑。經過國家公證機關辦理了公證的遺囑為公證遺囑。由於其真實性最強,因此國家鼓勵公民採用此方式訂立遺囑。 (2)自書遺囑。是遺囑人親筆製作遺囑的一種形式。 (3)代書遺囑。在遺囑人不會用文字表達或因故不能親筆書寫遺囑的情況下,請他人代為書寫遺囑的形式。

《繼承法》第20條規定:「遺囑人可以撤銷、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准。」「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所謂撤銷,是指取消原來所立遺囑的全部內容;所謂變更,是指對遺囑所作的補充或者部分修改。具體撤銷或者變更的方法是:撤銷或者變更遺囑,應與設立遺囑時的程序相適應。如,撤銷代書遺囑,仍應邀請原代書人、見證人到場,立遺囑人作出撤銷聲明;如果撤銷後重新立遺囑,應在所立新遺囑中註明原遺囑撤銷;如果撤銷自書遺囑,應在後立的遺囑上註明撤銷先前的遺囑,沒有註明的,應以最後的遺囑為准。如果是撤銷公證遺囑,必須經過再公證。公證遺囑的效力高於其他形式的遺囑的效力,不能以其他遺囑形式撤銷公證遺囑。

寡婦再婚能帶走繼承的遺產嗎?
夫妻一方死亡後,生存的一方依照法律的規定或合法有效的遺囑所繼承的遺產,就成為自己的財產,對其享有所有權,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佔有、使用、處分。如果生存的一方再婚時,有權對這部分財產進行處分。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封建流毒的影響,喪偶者(特別是寡婦)帶產再婚往往受到親族勢力的阻撓和干涉,嚴重侵犯了喪偶者的權益,特別是侵犯了婦女的財產權利。我國《繼承法》第30條規定:「夫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再婚的,有權處分所繼承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干涉。」為這部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武器。

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的繼承權有無不同?
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由此可知,非婚生子女對生父遺產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繼承權。

⑹ 關於民法的問題

甲乙之間不構成贈與關系。法律規定,贈與關系必須是當事人直接的意思內表示,當事人之間容沒有直接表示贈與的,不構成贈與。B錯。
甲乙之間也不構成不當得利。所謂不當得利是沒有法律的規定或者約定取得的利益。本案中存在一方給予另一方財產的行為,不構成不當得利。A錯
甲乙之間構成借貸關系。但是該借貸關系沒有約定借貸期限及其還款時間,所以,其時效自甲向乙主張權利之日起計算。C對。
D錯。
選擇答案ABD

⑺ 民法典規定的新興權利有哪些

訂閱
民法典中包括了民事權利、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法律責任、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方面的規定。是對我國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收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規定進行的全面系統的編訂修撰。

《民法典》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通過了表決,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民法典實施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關於《民法典》部分規定介紹見下文:

1、關於民事主體。民事主體是民事關系的參與者、民事權利的享有者、民事義務的履行者和民事責任的承擔者,具體包括三類:一是自然人。自然人是最基本的民事主體。二是法人。法人是依法成立的,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2、關於民事權利。保護民事權利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務。第一編第五章規定了民事權利制度,包括各種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3、關於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一是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並對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願實施緊急救助等特殊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作了規定。二是規定了訴訟時效的期間及其起算、法律效果,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等內容。三是規定了期間的計算單位、起算、結束和順延等。

4、明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禁止物業服務人採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

5、完善了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將「文字、圖像」納入性騷擾的認定范圍。

6、完善關於高空拋物墜物的規定,規定發生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7、地面塌陷傷人問題,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並對因他人原因導致倒塌、塌陷的侵權責任作出了規定。

民法典是對我國所有現行民事方面法律的編訂和修撰,並且對現行法律中部分內容進行了完善,更加明確了公民的基本權益和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對我國公民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⑻ 民法的問題

1.撤銷權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依法享有的請求法院或仲裁機關對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予以變更或撤銷的權力。 難么,這里撤銷權是否包括變更權呢?還是變更權另有所指?

這個定義不太精準,所以你會產生疑惑,還是以下面這個定義為准吧——「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與他人實施處分其財產或權利的行為危害債權的實現時,申請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

其實等你多接觸民事行為或合同法等章節的案例後,對撤銷、變更等常見的概念會很清楚了,現在不必著急,剛開始學時都會有各種困惑,加油!

2、啥叫保證合同啊?為啥是單務無償諾成性的?

舉個簡明的例子:你的朋友向A 借1000元錢,你願意為你的朋友進行擔保,於是簽了一份保證合同:當你的朋友不向A還錢時,由你向A還1000元錢。

可見保證合同是:

1,單務的--當你的朋友不還錢時,你則需付還錢的義務,而A則無需對你負任何義務);

2,無償的---- 你的朋友無需支付你任何費用。

3,諾成的---- 諾成與「實踐」相對,諾成合同只要雙方達成合意即可成立,而「實踐」性合同,則需要進行交付,如保管合同。 上述例子中,你簽定保證合同,合同即成立,所以是諾成合同。

3、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做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同時,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監護人。那麼,我想問的是,當監護人是指定監護人時,算是指定代理人還是法定代理人呢?

簡單來說就是: 當案子發生時,誰是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就由誰為該無訴訟行為能力人進行事務代理。 不要考慮地太復雜了。

4.委託代理中的轉代理原則上以被代理人同意為條件,否則代理人應對其轉托的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這話是什麼意思啊?轉代理不是本來就是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么?難道被代理人同意這就又被代理人或者復代理人承擔責任啦?

就是說,如果代理人想將代理權轉讓給另一個人的話,他要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否則出現後果,就要由他(代理人)來承擔。 如果是在被代理人不知情情況下發生轉代理,責任由代理人來承擔。

⑼ 目前我國民法領域有哪些前沿問題

民法前沿問題

從各國和我國民法學研究的重點看,近年來民法學研究的重大問題主要包括:

一、公法與私法的關系

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公法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民法學者的研究成果,如環境權的公法與私法保護、公法上的請求權與私法上的請求權、人格權的公法淵源和私法淵源、法律行為中的國家強制與私法自治、物權法定原則中的強制與自由等。我國正處於改革時期,妥善處理公法與私法的關系顯得越來越重要。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直接對應的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兩分模式。國家與社會最理想的狀態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同生共長、相互促進的關系,最終促進國家的善治。任何一方的力量過小都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這既是理論的邏輯,也是人類歷史展現的邏輯。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公民政治冷漠、公共領域淡泊、公民與國家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情況下,尤其應注意這一問題。在我國,不能走強調私法自治而忽視國家作用的極端,也不能因為強調國家的推動作用和主動性而忽視了群眾的改革想像力和創造力。事實上,制度的形成總是社會自組織和國家推動合力的結果。中國的經驗也表明了這一點。如改革開放後,民間組織日趨壯大,吸納能力增強,這為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在我國,雖然公法與私法的區分已經成為法學界的常識,但是,公法與私法關系的真正澄清和釐定,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民法學界有學者討論過德國法關於憲法對第三人的效力問題,很多學者也都注意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傾向,但大多數議論以宏觀縱論居多,鞭辟入裡、細致精微的微觀問題分析較少。在一切部門法學中,民法學應是最擅長微觀分析的學科。在公法與私法的兩分已經達成共識的學術背景下,我們需要討論更為細致的公法與私法的關系問題。如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國家賠償與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執行職務侵權行為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某人被公安機關無端羈押,在決定賠償數額時,應適用何種法律?如果對這類侵權行為都適用國家賠償法,那麼國家減輕其責任的合法性是什麼?民法通則的規定還有什麼價值?

我國已經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引起公眾關注的公法、私法交融的案件,如山東的受教育權被侵害案。對於本案,公法學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而民法學界相對寂然得多。民法學家研究的是私法問題,是社會的秩序問題,但關注公眾事務,似乎也應該是我們的社會擔當,也是我們的職業(或許還是一種天職)。

二、大規模侵權、風險與賠償

在西方,因為技術的有限性和經濟效益的驅動,因為產品責任而造成的大規模侵權相當嚴重,勞動者和消費者遭受的損害也相當嚴重。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石棉造成的損害。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確認石棉是一種致癌物質,但由於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材料,石棉在工業生產中仍然被廣泛使用。近年來最為突出的例子是,瑞士的ABB公司1990年收購了生產鍋爐的CE公司。這一收購將ABB公司帶到了虧損的邊緣。這是因為CE的鍋爐產品使用了含有致癌物質的石棉為隔熱材料,10萬名接觸過這種鍋爐的人(不包括CE員工)對ABB提起集體訴訟。過去10年,ABB為此先後支付了8.65億美元的賠償,官司卻仍未了斷。日本的一些健康專家預計,因石棉導致的癌症大潮還沒有正式到來,在未來的40年中,日本將有10萬人死於石棉引發的各類疾病。美國總統布希在2006年3月的電話講話中,甚至還專門提到「濫用石棉損害訴訟」,呼籲要改革石棉官司的司法程序。

因為科技、權利意識以及救濟技術等原因,中國的石棉損害還遠遠沒有引起索賠風潮。但我國仍是石棉生產國,石棉製品仍被廣泛應用。有專家指出,如不及時採取限制措施,石棉將成為我國公共衛生的極大隱患。目前,我國比較多發的是矽肺,這也是一種較為長期的損害。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矽肺的潛伏期不如石棉損害長。

大規模侵權涉及現代社會的風險分配問題。其各項法律制度的設計也是一個風險分配問題。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指出,晚期工業社會則主要通過反思現代化、技術民主化、全球風險控制體系來控制。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僅捲入了風險製造,而且還參與了掩蓋風險真相的活動。風險分配的利益平衡必須考慮以下問題:第一,潛在損害發生之前,有關損害的知識幾乎都為廠商所掌握,消費者和勞動者可能一無所知。吉登斯依據其對現代國家變遷中知識/符號系統功能的考察,指出在風險社會中,社會成員對符號系統和專家系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無法獨立做出風險判斷。但是,在損害發生後,消費者和勞動者則可能獲得關於因果關系的知識。這樣,讓廠商承擔責任就在雙方的信息獲取能力上達成了一定的平衡。第二,廠商往往因風險而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已被豁免了與技術有限性有關的責任,再免除其潛在損害的責任,社會政策上未免失衡。在市場經濟建設初期,由於技術的有限性、勞動力的過剩、國家執法能力與風險管理和控制水平的不足,我國的產品市場、勞動市場幾乎還處於「失范」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讓消費者和勞動者承擔經濟發展的成本,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無疑是不公平的:可能是很多人付出各種代價,成就了一個企業。第三,如果廠商不承擔潛在損害的賠償,可能會造成敗德行為,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初期信用失范的時期。廠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則至少可間接促進各種社會保障法以及產品責任法的適用。

大規模侵權還涉及許多問題,如公益訴訟的啟動、訴訟時效、損害賠償額的確定等,這些問題需要結合其他相關學科來研究,目前美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我國的研究還剛剛起步。

⑽ 民法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民法主要解決公民間的民事糾紛,也包括公司與公司之間,公民與公司之間的民事糾紛

熱點內容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