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蘇軾司法所

蘇軾司法所

發布時間: 2022-03-26 07:32:17

『壹』 蘇軾簡介(我要全的!)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

一、 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 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 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1)蘇軾司法所擴展閱讀:

蘇軾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

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

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貳』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候。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新法,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蘇軾雖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抑制豪強,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理論,蘇軾認為"欲速則不達",建議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進人太稅,進言太廣"。由於這些意見和建議遭到變法派的

反對,蘇軾被迫外調,先通判杭州,以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為官之處,注意了解民情,關心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所到之處都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和熱愛。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約四千餘篇。他的重大貢獻在於和歐陽修一起建 樹了一種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世稱"歐蘇"。他的詩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庄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志。其代表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春夜>>,<<荔枝嘆>>等。蘇軾的詞對題材,意境,風格,語言,技巧都進行了大膽開拓與創新,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詞派,開了一代豪放詞風。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蘇軾是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家"。蘇軾是宋代著名畫家,"湖州墨竹派"創史人之一,蘇軾善畫枯木絲竹,兼擅人物花鳥,尤善畫佛。他畫的墨竹,運筆清拔,英風勁色,使人應接不暇,枯槎壽木,絲竹斷山,放筆直取如入風煙無人之境。
蘇軾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 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蘇軾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件中。
蘇東坡,即蘇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性格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豪放一派。他心胸坦盪,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後世。
一,書香世家

蘇軾,字子瞻,又宇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程文應的女兒,書香門第出身,因從小耳聞目染,故品德、學識都相當好,蘇軾很幸運有這樣的母親,因此他能夠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蘇洵等人對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後其弟蘇轍也誕生了。如果依照蘇洵編纂的"蘇氏族譜"記載,蘇家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然而真相難以確定,但可證實蘇軾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蘇斬。
蘇軾的父親蘇洵志在科舉,然而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大約是在蘇軾出生後的時期,他己經年過而立,結果是屢試不中,只能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因此他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蘇軾出生後不久,蘇洵便到京都去游學,所以蘇軾一直到八歲都沒有受到過父親的言傳身教。他最早由母親啟蒙,後來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老師,與鎮上的百餘名幼童一起學習。蘇軾和其後成為當地小吏的陳太初經常受到私墊先生的褒獎。當時中國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請家庭教師在家傳授學業,蘇軾與鎮上的孩童並坐讀書的道觀私墊則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在私墊里就讀的孩童都是商人和農民子弟,蘇拭在私墊里度過了童年,這培養了他的庶民性格,對他日後的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處。
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墊里讀了三年,十歲時母親教他念《後漢書》,讀到《范傍傳》時,他感慨很深。不自覺地就嘆息起來,並對母親說:"做兒子的如果也像范謗,母親高興不高興?"程氏說:"你如果真能像范謗一樣,我難道不能像范謗的母親一樣感到光榮嗎?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因此他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並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於取了第二名(後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東坡在赴京考試以前,已經在家鄉結了婚。蘇軾母親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蘇家嘉佑四年,喪期已滿,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長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相傳當時仁宗曾滿心喜悅地向皇後曹氏說道:"膚為子孫得兩宰相。"仁宗所說的兩人就是指蘇軾和蘇轍。蘇家兩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們的親蘇洵也為此欣喜不已。

2 蘇軾簡介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當於副知府。去上任時,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邊的鄭新門才依依不捨地與兄長分手道別。後來蘇軾把當時所作的一首 《留別詩》收集在自編《東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這首詩是自己的處女作。
他在鳳翔府判官任內的第二年春,由於很長時間不下雨,嚴重的旱災使百姓們生活困難。後來奉上級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後來果然下雨了,於是就在扶風官舍的北邊築了一個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發的為這件事作了"喜雨亭記",並以輕快的筆調抒發了久旱得雨的喜悅心情。

三、反對變法
英宗繼位以後,韓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愛護蘇軾,其實有點妒忌他的才華,所以蘇軾辦事格外小心。為了應付山陵的需要,他編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順渭水東下,可是水太淺,木筏便停滯住了,他非常著急,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才設法運出。後來又碰上西夏人侵,邊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應軍糧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於工作,蘇軾還得應付官場上的種種關系。由於之前所學的聖賢教誨與政治現實差距甚遠,作為一位初任官職的熱血青年,他感到無比的憂慮。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鳳翔的任期屆滿後,蘇軾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翌年他深愛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鄉貢進士的女兒,知書識禮,能詩能文,十六歲嫁給東坡,後來生下兒子蘇邁,可惜紅顏薄命,二十七歲就死了),不到一年,父親也跟著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樞回到了故鄉眉山。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滿了喪期的蘇軾離開故鄉。翌年,出任監官浩院(掌管官吏辭令書的官)。此時,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為挽救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並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制,而在於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若要變法,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於求利。所以他不斷上書神宗,呈奏《議學校與貢舉札子》、《諫買浙燈狀》,後又上《上皇帝書》及《萬言書》,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舊法派的一員,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擠。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反對也沒有用,並且他也不願意陷人宗派斗爭的旋渦中,便請調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和挫敗感。
杭州是個風景秀麗之地,蘇軾在辦完公務後,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他在此地不但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以詩人的身份,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從此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願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 《超然台記》、《水調歌頭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四,漂泊流離
蘇軾後來被調任到徐州(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有一天,突然闖進一位朝廷欽差,不容分說便把他捉拿進京,原來是一群和蘇軾有嫌隙的御史,為了討好王安石,便指稱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並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人獄中,這就是著名的 "烏台詩案"。
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時的確作了不少詩諷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絕》的第四首:"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這首詩就是諷刺青苗法的執行不力,官吏強迫農民借錢,然後又在當地開設賭場、妓院,把錢撈回來的丑惡行徑。但這畢竟是詩,本不應構成罪狀,但是圍繞新法所進行的嚴肅的政治斗爭己演變成爭權奪利的宗派斗爭,蘇軾的詩得罪了那些青雲直上的新貴,就難免獲罪。

3 蘇軾簡介
對蘇軾的審問進行了一百多天,蘇軾的政敵李定等人,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妄圖把蘇軾置於死地,他們的卑鄙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蘇軾祈福外,前太子少師(太子的老師)張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鎮 替他上疏求情,於是情勢緩和下來。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又有生病的曹太後(神宗祖母)為他說情,最後只定了蘇軾 "譏諷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終於免於一死。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生活困難、沒有薪傣,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後來,只好暫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儉過活。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耕種、造屋。他汗流陝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於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徵。辛苦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 "東坡雪堂",從此自號 "東坡居士"。
蘇軾在經過了此次的文字獄沖擊後,胸中郁積著無數要說的話,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但創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面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悠閑度日。這段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這些年中,他刻苦讀書,因而在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於 "烏台詩案"給他打擊很大,從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有關的文章,如 《前赤壁賦》,即在探討人生的變與不變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賦》外,他還作了如 《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作品,來闡發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邑、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有天真爛漫之趣。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不但不見怪,反而對別人說:"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像東坡這樣的人物!"
五、政事艱難

元豐七年,蘇軾四十九歲時,宋神宗為他恢復名譽,任為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僅十餘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這年臘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後崩逝,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大力提撥舊派人物,東坡奉召還朝,太後命坐賜茶,又撒御前金蓮燭台送他回院。由於太後廢除新法,政局的情勢開始逆轉,原為政權中樞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馬光等昔日的重臣們又得以重新執政。後世史家稱之為 "元枯更化",舊法派繼續當權執政。
第二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蘇軾迸京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人京以後,蘇軾發現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有相當的成果,司馬光上台後,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廢止,他有點不以為然。東坡本來也是反對新政的健將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張,是對事不對人的,現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交情,對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態度自然有所改變。他認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力勸司馬光採用,司馬光堅決不肯。這樣一來,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並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成為夾縫里的人物,兩面都不討好。

『叄』 蘇軾最有名的二十首詩詞

【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
馬上續殘夢,不知朝日開。亂山橫翠幛,落月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再游應眷眷,聊亦記吾曾。
【留題延生觀後山上小堂】

溪山愈好意無厭,上到巉第幾尖。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鬢眉纖。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駕老蟾。澗草岩花自無主,晚來蝴蝶入疏簾。
【留題仙游潭中興寺寺東有玉女洞洞南有馬融讀書石室過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橋畏其險不敢渡】
清潭百尺皎無泥,山木陰陰谷鳥啼。蜀客曾游明月峽,秦人今在武陵溪。獨攀書室窺岩竇,還訪仙姝款石閨。猶有愛山心未至,不將雙腳踏飛梯。

【石鼻城】
平時戰國今無在,陌上征夫自不閑。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従此送殘山。獨穿暗月朦朧里,愁渡奔河蒼茫間。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

【磻溪石】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嘗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雙骭。一朝嬰世故,辛苦平多難。亦欲就安眠,旅人譏客懶。

【郿塢】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樓觀(秦始皇立老子廟於觀南,晉惠始修此觀。)】
門前古碣卧斜陽,閱世如流事可傷。長有游幽人悲晉惠,強修遺廟學秦皇。丹砂久窖井水赤,白�誰燒廚灶香。聞道神仙亦相過,只疑田叟是庚桑。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
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愁腸別後能消酒,白發秋來已上簪。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
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

【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病中聞汝免來商,旅雁何時更著行。遠別不知官爵好,思歸苦覺歲年長。著書多暇真良計,従宦無功謾去鄉。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
近従章子聞渠說,苦道商人望汝來。說客有靈慚直道,逋翁久沒厭凡才。夷音僅可通名姓,癭俗無由辨頸腮。答策不堪宜落此,上書求免亦何哉。(章子,敦也。)
辭官不出意誰知,敢向清時怨位卑。萬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憂家有師。此外知心更誰是,夢魂相覓苦參差。

【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虢令趙薦以詩相屬戲用其韻答之】
經旬卧齋閣,終日親劑和。不知雪已深,但覺寒無奈。飄蕭窗紙鳴,堆壓檐板墮。(關中皆以板為檐。風飆助凝冽,幃幔困軒簸。惟思近醇醲,未敢窺璨瑳。何時反炎赫,卻欲躬臼磨。誰雲坐無氈,尚有裘充貨。西鄰歌吹發,促席寒威挫。崩騰踏成徑,繚繞飛入座。人歡瓦先融,飲俊瓶屢卧。嗟余獨愁寂,空室自困坷。欲為後日賞,恐被游塵涴。寒更報新霽,皎月懸半破。有客獨苦吟,清夜默自課。詩人例窮蹇,秀句出寒餓。何當暴雪霜,庶以躡郊賀。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寄子由饋歲】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為歡恐無具,假物不論貨。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寘盤巨鯉橫,發籠雙兔卧。富人事華靡,彩綉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亦欲舉鄉風,獨倡無人和。

【別歲】
故人適千里,臨別尚遲遲。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東鄰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和子由踏青】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游車輪。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瞋。宜蠶使汝繭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浣溪紗
蘇軾
簌簌衣襟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行香子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

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採桑姑。
蝶戀花①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醉翁操
蘇 軾

琅琊幽谷 ,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
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
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 》,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
者以為絕倫 。然有其聲而無其辭 。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
合 。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
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的,非天成也。後三十餘年,翁既捐
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閑,特妙於琴,恨此曲

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於東坡居士以補之雲。
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
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
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 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
贈張偓佺
蘇軾
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水調歌頭
蘇軾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
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
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
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
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滿庭芳
蘇軾
有王長官者,棄官黃州三十三年,黃人謂之王先生。因
送陳慥來過余,因為賦此。
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
凜然蒼檜,霜干苦難雙。
聞道司州古縣,雲溪上、竹塢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寧肯過吾邦?
摐摐,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
願持此邀君,一飲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夢里、相對殘釭。
歌聲斷,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滿庭芳
蘇軾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
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滿江紅
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蘇軾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
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一叢花
初春病起
蘇軾
今年春淺侵年,冰雪破春妍。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鍾鼓漸清圓。
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
遊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

『肆』 蘇軾被貶經過

第一次被貶: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新黨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在大家努力下,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受當地官員監視。

第二次被貶:

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蘇軾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

擴資資料

蘇軾軼事: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

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軾

『伍』 蘇軾生平經歷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

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蘇軾得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5)蘇軾司法所擴展閱讀:

蘇軾的代表作品介紹:

一、《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

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盪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1、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2、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是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

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1、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譯文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軾

『陸』 求蘇軾的《記告訐事》的譯文和我們對當時法律的看法急急急

元豐年間,白馬縣民被賊殺害了,但是這家人害怕賊人報復,不敢報官。有人主持正義(不是為了賞金,是以為主持正義),但也害怕賊人,便向縣衙里寫了封匿名信,縣衙里根據這址匿名信的舉報,很快就抓到了這個賊人。但是當時的法律禁止人民寫匿名信,凡匿名檢舉的,都要處以「流」刑,即罰往邊遠的地方服勞役。而這個慣犯又是因為是有了這封匿名信才被抓到的,因此不敢遽然處以死刑;按此二者之情節,都得上報朝廷。當時蘇子容為開封尹,是首都的市長,他認為這個檢舉人不是因為事與自己相幹才檢舉的,不足以過份追究,為了擺平二者的關系,主張賊人可以減去死刑,而這個檢舉人也就免予處分。但是宋神宗趙頊說:「此情雖極徑,而告訐之風不可長!」於是施以「杖刑」,然後予以安慰。蘇東坡評論這件事說「賊不幹己者告捕,而變主匿名,本不足深過,然先帝猶恐長告訐之風,此所謂忠厚之至。然煕寧、元豐之間每立一法……皆立重賞以勸告訐者,皆當時小人所為,非先帝本意。」他認為「重賞以勸告訐者」,都是「小人所為」,而有失忠厚。

古人立法,重在樹立人民的道德觀念,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僅為了自己的政績而不擇手段。以利驅利,無異於以暴易暴。捉到一個罪犯,實際是在鼓勵更多的人成為罪犯。在金錢的誘惑下,可以出賣良心,則還有什麼行事不可以乾的呢?這就叫做「飲鴆止渴」,渴不可止,反而刺激其貪,「不奪不饜」,用孟子的話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那麼罪犯要不要抓?凡犯罪的,自然自己要負法律責任而服法。但這只能是司法部門的職責。而我更以為,作為「人民政府」,則更應思索這些人民為什麼要犯法?從源頭上予以治理,這才是治國愛民之上策。大禹之所以為千百世的人民留戀的,就是因為他治世的理念是「疏」而不是「堵」。疏則通,堵則愈益泛濫也!

『柒』 蘇軾的有關事跡

1、年少輕狂 蘇東坡少年時讀了一些書,因為聰慧,常得到師長贊揚。頗為自負地在自己房前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後一白發老嫗持一深奧古書拜訪蘇軾,蘇軾不識書中的字,老嫗藉此婉轉批評了蘇軾,於是蘇軾把對聯改為「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從此傳為佳談。 2、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當時的判官梅聖俞,對蘇軾的文章十分贊賞,但是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堯有關系嗎?梅聖俞不明白這點,反復讀過後,便去問蘇軾,蘇軾說答案在《三國志·孔融傳》中,可是梅聖俞將反反復復讀了很多遍後,依舊沒有發現出處,便又去問蘇軾。蘇軾只好老老實實答是自己的杜撰,梅聖俞更不解,蘇軾便說《三國志·孔融傳》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說商紂王將妲己賞了周公,曹操問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應該有。蘇軾便據此杜撰了這么一個故事,這使梅聖俞更加贊賞蘇軾。 3、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4、蘇軾退房 蘇軾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詩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6、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7、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少游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衣帶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此雖為傳說,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從中窺出蘇軾之才。 8、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9、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10、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廚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一說佛印)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揩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11、水果和葯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劉貢父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劉貢父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葯)。」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葯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葯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 13、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里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14、「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西湖,蘇軾有心捉弄佛印,抬頭看見河邊一隻狗叼著根骨頭,便寫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將詩句丟入水中,隨即答道:「水漂東坡詩(屍)。」 15、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16、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屢遭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17、三人補對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小妹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18、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裡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游,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20、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是「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21、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劉貢父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劉貢父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劉貢父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x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劉貢父戲弄了。又過了幾天,劉貢父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劉貢父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劉貢父從早上聊到晚上,把劉貢父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mǎo,(冇,「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劉貢父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22、蘇軾和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蘇軾小王安石16歲,23歲那年考中進士,兩人都被視為棟梁之才,而且皆以詩文名世。兩人真正的交鋒是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的。當時,蘇氏兄弟服完父喪回到京師,蘇軾被任命為直史館、權開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擔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變法新政,這樣,兩個大文豪同朝為官,爭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的勇氣銳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關鍵的問題是,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面前,在「以保守為天性,遵無動為大之教的國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動作到底是激進好抑或是漸進好?王安石思想竣急,無論是起用新人,還是施行新法,都體現了大刀闊斧的超常風格。而蘇軾呢,他並非不主張變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為「法相應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因此,兩個人的政見也就鑿枘難合。 23、蘇軾與高俅 《水滸傳》第二回講述高俅的發跡史,說他原本是開封府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在臨淮州住了幾年後,經人介紹,來到京城金梁橋下開生葯鋪的董將士家,董將士不想留他,於是轉薦他到「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紹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此後結識了當時為端王的宋徽宗,由於踢得一腳好球,平步青雲,做了太尉。 讀者諸君大概不清楚這位「小蘇學士」究竟是何人,怎麼能有這么大的面子,把一個卑微小吏推薦給當朝駙馬爺。原來這位「小蘇學士」,應該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就是人人熟知的東坡居士蘇軾。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對高俅的發跡言之較詳,我們再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蘇東坡府中的小吏,蘇學士見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故而很欣賞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蘇軾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將他舉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屬僚本已不少,所以沒有接納,蘇軾又將高俅轉而薦於駙馬都尉王晉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事有湊巧,一個月後,哲宗駕崩,端王即皇帝位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遷拜」,數年後官至節度使,漸升為樞密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父高敦復升為節度使,兄高伸也借著高俅的勢焰,位居顯臣之列,其子弟皆為郎官,一門榮耀至極。 再說蘇軾由於朝廷內部黨爭,屢屢遭貶,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後崩,哲宗親政。身為舊黨人物的蘇軾知道自己的政見為新政所不容,很識趣地自請外補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變得越來越壞,紹聖元年(1094年)閏四月,朝臣彈劾他在擔任翰林學士時所作的制詞中有譏謗先朝之語,被貶為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知州,還沒到任,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於惠州。這還不算,沒過多久,他被再貶為瓊州別駕,居住在昌化軍,過著「非人所居,葯餌皆無有」的艱難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歸,不久死於常州。可以說,高俅飛黃騰達之日,正是蘇軾遭遇滅頂之災之時。此後二人之間尚有何聯系呢?《揮麈後錄》說: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獎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以周濟其貧。由此看來,蘇軾把高俅薦給王晉卿,並非是由於厭惡他輕薄浮浪,恰恰是出於對他才乾的欣賞。蘇軾一生磊落豪俠,對人從不設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閑錄》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其弟蘇轍,人稱『小蘇學士』)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富於戲劇性,蘇軾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徑庭,可以說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當蘇門子弟貧不能存的時候,恰恰是高俅反過來救了他們的命,使蘇軾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風,這或許正得益於蘇軾一生「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對誰都以誠相待,才使得政敵也為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 這里順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護送徽宗南逃,到了臨淮突然發病,不得不返回京城。當時大奸臣童貫、梁師成被朝廷誅殺,蔡京被流放。惟獨高俅免於此禍,後來病死於家中。這大概是由於他這一生對得起蘇學士,閻王老子沒有讓他做刀下之鬼。 24、進京趕考 傳說宋代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風浪,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蘇東坡入場,後來聽了蘇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對,若對得出,便允他入試。主考官出的聯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不愧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經歷,曲折而不呆板,視為巧對。 25、蘇東坡泄題之嫌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當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訪,兩人結為至交。後蘇東坡被召回京,仍與李方叔書信往來,親密如前。宋元佑中,蘇東坡奉命知貢舉,李方叔也參加了考試。史書上稱:李方叔落榜,後知情者去見蘇東坡,求他給個「人情」,但蘇東坡沒有答應,他在寫給李方叔的信中說:「君子之交,務相勉於道,不務相引於利也……」方叔讀後,深為感動,兩人的友誼更加深篤。 但近讀明朝胡儼所著《胡氏雜說》,卻有另一種說法。胡在書中說,蘇東坡頗為欣賞李方叔。考前某日,蘇東坡令其子蘇叔黨持一書簡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僕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幾上。隨後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來訪,李方叔仍然未歸。章持、章援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於揚雄論》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於是悄悄將此書簡帶了回去,仔細研讀。 不久,蘇東坡入幃命題,果然是《劉向優於揚雄論》。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嘆道:「蘇公知貢舉,而吾兒竟不第,命也。」蘇東坡初以為第一名必為李方叔。及至出幃,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為惋惜,還寄詩給李方叔,其中有詩句說:「平生浪說古戰場,遇鏡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雜說》附記雲:蘇東坡此詩「真跡今在南昌李士濂家,與徐鉉書稿及張即之手帖,共為一卷,字畫皆可愛也。」胡儼在明亦為名儒,頗有盛譽,不像胡說之人,只是他未說明故事自何而來。 蘇東坡若真的以考題暗示於所屬意者,應該構成「泄題罪」。幸虧章氏兄弟只想獲第一,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蘇東坡手簡持出申告,追查起來,蘇東坡縱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捌』 蘇軾的簡介,人生經歷。。

【書 香 世 家】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時 (午前六時),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蘇洵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志在科舉,但懷才不遇。蘇軾道觀私塾里度過童年, 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塾里讀了三年,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十歲時母親教他後漢書,在母親教導下進步非常快。

第 二 卷 【應 試 及 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21歲的蘇東坡和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進士及第。殿試時,獻上二十五篇進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評為翰林學士。
歐陽修很賞識他,提拔他,後來蘇軾及蘇轍便拜歐陽修為師。
嘉佑二年四月,母親程氏去世,蘇家父子三人在京,趕緊回鄉料理喪事。
嘉佑四年,母喪期滿,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是年舉行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入選。

第 三 卷 【出 任 鳳 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 ,離開父親和弟弟,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鄭新門才與兄長道別。
任職期間,鬧過的水災和旱災,都得到很好的處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場的你爭我斗,蘇軾漸漸感到無比的憂戚。終於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鳳翔的任期屆滿,蘇軾迫不及待的奔回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親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柩回故鄉眉山。

第 四 卷
【王 安 石 變 法】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父喪期滿的蘇軾在繼室王氏的陪同下離開故鄉,第二年出任監官誥院。
此時宋神宗為重建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 蘇軾由於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擠。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歲的蘇軾落敗,被迫請調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及挫敗感。蘇軾在辦完公務後,一得空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優秀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1074),蘇軾自願調任密州 (今山東省諸城縣),因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超然台記>、<水調歌頭 -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獵>等流傳於世。

第 五 卷
【烏 台 詩 案】
後來蘇軾被調任到徐州 (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 (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時,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的一天,,一位朝廷欽差,為了要討好王安石,把蘇軾捉拿進京,指稱他誹謗朝廷,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入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案子轟動一時,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他祈福,許多賞識他的官員都捨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生病的曹太後為他說情,最後只定 「譏諷政事」之罪。後受皇帝恩賜,判他流放黃州,免於一死。

第 六 卷
【流 放 黃 州】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後來自力更生,開荒種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悅,並堅定要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進。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名其為「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文章無論在思想還是在題材上都有了擴展。如 <前赤壁賦>, <念奴嬌 - 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此時的蘇軾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已達極高的境界 !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縣) 團練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雖有不同政治簡介,卻談得非常投機,王安石對他評價極高。

第 七 卷
【元 佑 更 化】
元豐七年,蘇軾恢復名譽,被起用為登州 (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12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歲的哲宗登基,逐次廢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稱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同時兼任侍讀。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對王安石及新法的認識使他對新法有保留一件,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變成夾縫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蘇軾擺脫派閥之爭,請調轉任杭州知事。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築了西湖蘇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並兼任侍讀,但遭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陽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此即蘇軾從政的最高職位。

第 八 卷【南 行 千 里】
晉升高位後,受到的黨派攻擊也越來越多,鬱郁不樂的蘇軾請奏調任江南,末獲批准。繼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事。同月,太皇太後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結束。18歲的哲宗開始親政,重新推行新法。
紹聖元年(公元1094)四月,59歲的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為嶺外英州 (廣東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轉任英州的途中 (都還沒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廣東省惠州市)。在惠州的兩年中,蘇軾生活困窘,有時連釀酒的米也沒有,吃菜也靠自己種。可是蘇軾這一輩子,對磨難早就習慣了;對這一切安之若素,覺睡得還是那麼香甜。朝廷奸人仍不罷休,蘇軾被放逐到自古所說的天涯海角 - 儋州。在儋州,蘇軾一貧如洗,他一邊讀書,讀他最愛讀的柳詩和陶詩 (他也只帶了這兩本書),作詩自娛;結交平民朋友,生活雖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內涵的蘇軾,仍然超然灑脫,自得其樂。

最 終 之 卷
【永 存 的 詩 人 心】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蘇軾獲赦免於流放海外之罪,此時,蘇軾一家死了九口人 !然而此時,蘇軾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卧病常州 (江蘇省常州市)並上奏致仕。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
66年的歲月里,或許波瀾重重,或許生活窘困,蘇軾始終未曾因而頹唐喪志,一直堅強的活下去。而最難得的,應屬他始終保有,那顆溫柔細膩的詩人心。

蘇軾這個牛小子 文 / 蓼灘碧浪

——蘇軾的飄逸與曠達

一、蘇軾其人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學藝術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傑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父親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長於策論,文風縱橫恣肆,對蘇軾有明顯的影響。蘇軾的散文、詩詞、繪畫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另一方面,蘇洵對他是深有影響的。
蘇軾因散文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進而又被列為「韓柳歐蘇四大家」;他寫的詩歌被尊為「宋詩的典範」;他的詞,被稱為「為詞立法」,是公認的豪放派的代表和開創之人;他在繪畫方面與米沛、李龍眠,並稱宋代四大家,擅長畫墨竹,其實他的書法也有獨特的造詣。
蘇軾一生經歷坎坷。二十歲中進士,之後仕途多舛,走過了一條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蘇軾真的是歷盡苦難,完成自我的一個詩人。
蘇軾生存的年代適逢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斗爭,由於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足跡所履進20處:四川—開封—風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穎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蘇軾一生雖然走過一條極其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但他從未消沉絕望過,而是在歷盡苦難中完成自我,實現了一種真正的超脫,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擊垮他,戰勝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蘇軾就是蘇軾,他擺脫了精神上的苦悶與壓抑,在事業上終於成就一番作為,他所到之處,都積極為民眾辦是實事,處處留有「政聲」。在風翔他被稱為:「蘇賢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蘇堤;在海南他又建醫院,學校等。在文明創作上,他的最優秀詩篇都是在貶低中寫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處都能密切聯系群眾,深得當地人民愛戴。蘇軾在民間影響極大,東坡巾、東坡帽、東坡扇、東坡酒等等,或時髦一時,或流傳至今。足見蘇軾在民間影響之大。
蘇軾留下的遺產也為數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蘇祠」外,全國上下有百處關於蘇軾的遺跡。三蘇祠有朱德親筆題詞: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蘇軾曠達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 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會有以下表現: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羅江。二、抱怨。即在詩中抒發窮困愁苦、懷才不遇的怨氣。
陶淵明的詩多有貧病愁苦之嘆,以及對仕途鬱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頹廢;杜甫關心國計民生,但抱負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陳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等。
但到了蘇軾則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飄逸豁達的詞風,對人生的富泰窮通充滿諒解了,表現出一種「成固欣然,敗亦同樣有所作為」的胸懷。這應當是人生境界的一個新的拓展,表現了人類智慧大大前進了一步。
蘇軾是何以達到這種境界的呢?我認為這與蘇軾少年時代就具備的兩種個性有一定的關系。
蘇軾少年讀書時,就能把儒道兩家最好的品格和修養融到自己的修養當中,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注意的地方。一方面他從小就有堅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宋史·蘇軾傳》中有這樣的記述:蘇軾少時,母親程氏教其漢書《范謗傳》。范謗是東漢黨爭時受迫害的一個忠臣,任命為清詔使的時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後受迫害時,不苟且偷生,寧願付出生命,像「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一樣。臨別辭母時說:「為兒不孝,沒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范母說:「一個人既想成就名節,又想富貴壽考,豈能兩全?母親願你去完成理想。」讀到這里時,小蘇軾發誓自己長大了也要做范謗。蘇母說:「你能做范謗,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嗎?」
蘇軾一生,不阿新黨,也不附舊炎。他每次不管受到什麼樣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盲從哪一派人物,也不願隨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麼多的貶逐,但其志願、理想、操行始終一致。關鍵時候,總是忍不住要說真話,用他的話說就是「如蠅在口,不吐不快」。
蘇軾少年時代也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他自幼喜歡《莊子》。《莊子·逍遙游》有這樣一個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這個比喻是描述一種很高的修養。說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膚像冰雪樣潔白,姿態像處女樣美麗,洪水滔天而不會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會被傷害。——這實際上表達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種操守。此外,《莊子·養生主》中還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數千矣,而刀刃如新發於硎。」這講的是修養的問題。而在《莊子·逍遙游》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將徙於南冥。南冥東,天池也。」這種高遠的、不受拘束的、超遠曠達的修養和想像的故事,《莊子》里還講了很多。蘇軾小時侯讀《莊子》他說:「吾昔有見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宋史·蘇軾傳)他是說從前內心也有些見解,自己不能說出來,現在在讀《莊子》,發現《莊子》正好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這是非常奇妙的。說明蘇子自幼就像佛家說的有慧根,對道學家說精髓有早悟。蘇軾在幼小讀書時就能把儒道兩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養融合到自己的修養之中,這是蘇軾成材的一個重要因素。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對蘇軾的兩點做人的態度會有教深一步的認識:
蘇軾兩點做人態度:他對於自己的苦難挫折採取超然曠達的態度處理,正如他自己所言:「進退得喪,齊齊久矣,皆不足道。」而對於國家、人民的忠愛之心,則是始終執著,沒有改變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應該說什麼正直的話,還照樣說。經過多少危苦患難,仍然是那樣忠直。而且貶官在外時,盡力為民辦實事。在風翔被人民稱為「蘇賢能」,在密救過旱災,在徐州救過水災,在杭州修西湖、建醫院,惠州修橋梁,在儋州建醫院、學校,盡力為民辦實事,所到之處均有極好的政聲。苦難鑄就了蘇軾偉大的人格。

三、蘇軾的詩詞
說起蘇軾不說其詩詞就像到了杭州沒去看西湖一樣。
(一)蘇軾的詩文
蘇軾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的數量最多,現存的詩中,數量最多、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是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
蘇軾歌詠自然景物的詩作,往往能把尋常景物寫得精警動人,極富情趣或理趣。如《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作,筆下描繪的湖光山色,風姿雨態及江南早春畫面,無不曲盡其妙,具有悠然不盡的情致。《題西林壁》則由看山引發一個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問題。它告戒人們:由於各自觀點立場不同,困難問題的出發點不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對事物有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就必須超越自己的狹小范圍,擺脫個人偏見。它也啟迪人們在認識復雜事物的過程中,對整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大呢個關系的思辯,以及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警戒。蘇軾詩中這種引人入勝的景色與耐人尋味的詩意以及發人深省的這里融為一體,就是所謂的宋詩「理趣」。
反映社會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蘇軾詩歌的另一主要內容。蘇軾是有志於經世濟民的詩人。他出身寒素,入仕後累遭貶謫,接近下層民眾,這為他寫作此類詩提供了基礎,像《吳中田婦嘆》等詩篇都是此種精神的反映。
蘇軾還常常借用歷史題材,揭露現實政治弊端。《荔枝嘆》是這類詩的名作。表現了詩人敢於抗爭的精神。
蘇軾無事不可入詩,散文化、議論化是蘇詩的特點,各種題材,他都能恰當地點染,融觸處生春,無不如意。
蘇軾的散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並稱,有「韓如潮水,柳如泉。歐如瀚,蘇如海」之喻。
蘇軾的論說文包括奏議、進策、經解、雜說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論和政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戰守策》是論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備戰之文,作者針對北宋苟安的現狀,提出戰守策略,非常切中時弊。
蘇軾的記敘文包括碑傳文、山水游記和亭台樓堂記等。數量雖不多,卻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最具獨創性,碑傳文代表作有《方山子傳》、《書劉庭式事》。山水游記《石鍾山記》是一篇帶有科學考察性質的文章。它以探求石鍾山得名的原因組織成文,旨在說明「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雜文小品在蘇軾散文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數量大,藝術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隨筆、序跋、書信、雜著等,此類文章大都是隨手拈來,信筆寫成,展現作者的襟懷和個性,且極富神韻和情趣。如《日喻》等。
蘇軾的賦作,以前後《赤壁賦》名聲最著。《前赤壁賦》寫名月秋夜,與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懷,探索人生與宇宙的哲理,雖有一定的消極情緒,但主要表達了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情懷。《後赤壁賦》寫作者在東夜月下,登高覽物,表現出從清風明月和挾仙遨遊中擺脫苦悶的瀟灑和超脫。兩賦語言駢散相間,聲韻鏗鏘和諧,主賓問答自然,是宋代文賦的佳篇。
(二)蘇軾的詞
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他的詞在題材內容、風格意境和語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推廣到詞的領域,開創了詞的創作的新階段。
蘇軾對詞的貢獻,首先在於提高了對詞的認識與評價。他打破詩詞有別的人為界限,促使詞成為真正獨立的抒情詩作。
在題材內容上,蘇軾把詞人的視野從傳統的「花間」「尊前」引向了人間社會,以至贏得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評價。蘇詞眾多的題材中,以抒情詞、詠物詞和田園詞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詞而言,除了傳統的風月柔情之外,蘇軾大膽開拓,把詞體逐漸轉化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用詞表現自我,用詞直接抒發自己的為政、愛國、懷古以至廣泛的人倫之情。如《沁園春》(孤館燈青)抒寫「致君堯舜」「用舍由時」的為政抱負。《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寫密州出獵的盛況,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其中又有一首詞人四奶奶愛妻王弗的悼亡作。即「十年裡生死兩茫茫……」,借用夢境抒胸臆訴悲苦,情真意摯,沉痛斷腸。
詠物詞多達30餘首,且藝術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寫,而且重神似描寫,不但能寫出物象,而且能寫出寄託。如《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的田園詞是對宋詞題材的一個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組詞《浣溪沙》五首,描寫了農村風光、農民形象、勞動生活和鄉風民俗,宛如一曲清新優美的田園牧歌。
在詞風上,蘇軾可謂開創了豪放的意境。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詞人揮灑如椽之筆,描畫雄奇壯美的江山景色,又驅使無限時空,贊美古代英雄的豐功偉績,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感情豪邁而又沉鬱。
蘇軾還開創了曠達詞。所謂曠達,指豁達通脫、疏狂不羈、瀟灑超俗、樂觀開朗的創作個性。曠達是蘇軾為人的性格特徵,曠達詞在蘇詞中數量很多,所以曠達可以稱為蘇詞的主要風格。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通篇吟月,卻處處關合人事。詞人似與月對談,探討人生意義,最終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擺脫了人生苦惱,實現了曠達。此類詞還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傳統婉約詞的創作,也多佳制。如《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等。
在語言和音律上,蘇軾也有創新。蘇詞的語言清新樸素、簡潔暢達,不似柳詞的俚俗,更沒有花間詞的脂粉氣,而以清雄韶秀見長。在詞調上,他引進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調。如《沁園春》、《永遇樂》、《水調歌頭》、《賀新郎》等。
總之,蘇軾終究以蘇軾的姿態成就了一代文豪!

蘇軾軼事

少立範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宋史·蘇軾列傳》)

文驚歐公 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一頭地。」聞者始嘩而厭,久乃信服。(《宋史·蘇軾列傳》)

何須出處 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用「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聖俞為小試官,以示歐公,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及揭榜,見東坡姓名,歐公曰:「此郎必有所據。」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與聖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宋人軼事匯編》)

名懾舉子 (東坡)初赴制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相國韓魏公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於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宋人軼事匯編》)

老兵有鑒識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咨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陝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嘆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卧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鑒識。」(《宋人軼事匯編》)

作文先有意 有問作文之法於東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種物,欲致為我用,有一物焉,曰錢,得錢則物皆為用。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宋人軼事匯編》)

平生快意事 東坡嘗謂:「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矣。」(《宋人軼事匯編》)

換羊肉書 黃魯直戲東坡曰:「昔右軍書為換鵝書,近日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於殿帥姚麟家換羊肉數斤,可名公書為換羊書矣。」公在翰苑,一日宗儒致簡相寄,以圖報書。來人督索甚急,公笑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宋人軼事匯編》)
回答者:沒有網名的網民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9-28 21:18

--------------------------------------------------------------------------------

蘇東坡,即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少時博通經史,於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中進士,深受歐陽修贊賞,名滿京師。但在北宋激烈的變法運動及新舊黨爭的政治漩渦里,屢遭貶謫,先後貶至黃州、惠州、儋州,最後病死於常州。
蘇東坡共留下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是我國作品數量最多、質量最優的作家之一。他在書法、繪畫、飲食、醫葯、禪學等方面也有極其豐碩的建樹。
回答者:楊董 - 魔法學徒 一級 9-30 00:08

--------------------------------------------------------------------------------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候。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新法,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蘇軾雖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抑制豪強,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理論,蘇軾認為"欲速則不達",建議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進人太稅,進言太廣"。由於這些意見和建議遭到變法派的

反對,蘇軾被迫外調,先通判杭州,以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為官之處,注意了解民情,關心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所到之處都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和熱愛。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約四千餘篇。他的重大貢獻在於和歐陽修一起建 樹了一種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世稱"歐蘇"。他的詩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庄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志。其代表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春夜>>,<<荔枝嘆>>等。蘇軾的詞對題材,意境,風格,語言,技巧都進行了大膽開拓與創新,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詞派,開了一代豪放詞風。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蘇軾是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家"。蘇軾是宋代著名畫家,"湖州墨竹派"創史人之一,蘇軾善畫枯木絲竹,兼擅人物花鳥,尤善畫佛。他畫的墨竹,運筆清拔,英風勁色,使人應接不暇,枯槎壽木,絲竹斷山,放筆直取如入風煙無人之境。
蘇軾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 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蘇軾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件中。
蘇 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葯、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

『玖』 蘇軾平生經歷當過什麼官

1、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2、元豐三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3、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

4、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5、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9)蘇軾司法所擴展閱讀:

藝術成就

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繪畫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拾』 蘇軾因文字獄被貶黃州,這次遭遇被稱為什麼

烏台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隨後又牽連出大量蘇軾詩文為證。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據《漢書·薛宣朱博傳》記載,御史台中有柏樹,野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故稱御史台為「烏台」,亦稱「柏台」。「烏台詩案」由此得名。

起因

最先把蘇軾作詩諷刺新法舉報給朝廷的是沈括。熙寧六年(1073年), 沈括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的情況,看到蘇軾的詩稿,認為涉嫌誹謗朝政,上呈神宗,但是當時他的意見並未受到重視。

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於四月二十日到任,進《湖州謝上表》,其中寫到: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句中「其」為自稱,「新進」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開地明白無誤地表達了自己不與當朝新貴合作的態度,表達了自己對新法「生事」的不滿。

秋七月,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連上章彈劾蘇軾。彈劾的導火索正是上表中的這兩句話。認為蘇軾是攻擊朝政,反對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為惱火。後來由神宗批示後,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攜吏卒急馳湖州勾攝蘇軾。

當時駙馬都都尉王詵與蘇軾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訴當時任南京幕官的蘇轍,蘇轍立馬派人往湖州告知蘇軾。當時皇甫僎快馬如飛,但是由於兒子生病在潤州停留半日。故蘇轍人馬先到,蘇軾提前知道消息後立即告假,由通判祖無頗權攝州事。皇甫僎到達湖州後,態度十分強硬的將蘇軾押解赴京。

「僎徑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猙獰,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乃謀之無頗。」

「撰促軾行,二獄卒就直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審判

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台的監獄。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訊。御史台在此案中負責「推勘」 (或曰「根勘」) ,也就是調查審訊,勘明事實,其結果呈現為「供狀」; 接下來,當由大理寺負責「檢法」,即針對蘇軾的罪狀,找到相應的法律條文,進行判決,其結果便是「判詞」。根據朱剛所作文獻指出「詩案」在審判方面的基本過程,可以分為如下四個環節:

御史台的審訊

根據《東坡烏台詩案》記載,御史台於元豐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奏上審訊結果。即蘇軾從被押至御史台的八月十八日起,直至十一月底,「詩案」都處在審訊即「根勘」階段。審訊的結果就是「供狀」,蘇軾「供狀」的每篇都涉及另一個人(首先是王詵,其他如李清臣、司馬光、黃庭堅等),蘇軾與之發生了詩文唱和或贈送的關系,這些詩文被列舉出來,追問其中是否含有譏諷內容。供狀分列了大約四十篇,而篇幅最大的就是跟王詵相關的第一篇。為了增強反對的力度,御史台在「供狀」定稿已經提交後,還繼續挖掘蘇軾的更多「罪狀」,尤其是與駙馬王詵交往中的「非法」事實。其中有關詳細的指控與供認如下:

六月,監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又由於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監察御史里行舒亶又根據《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上奏彈劾說:「至於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指青苗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鹽鹼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

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也指控蘇軾的罪行,聲稱必須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李定舉了四項理由說明為什麼應當處蘇軾極刑。他說:「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接著說蘇軾急於獲得高位,在心中不滿之下,乃譏訕權要。再次,皇帝對他寬容已久,冀其改過自新,但是蘇軾拒不從命。最後,雖然蘇軾所寫詩之荒謬淺薄,但對全國影響甚大,「臣叨預執法,職在糾察,罪有不容,豈敢苟止?伏望陛下斷自天衷,特行典憲,非特沮乖慝之氣,抑亦奮忠良之心,好惡既明,風俗自革。

最初,蘇軾承認,他游杭州附近村莊所作的《山村五絕》里「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法的,「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諷刺鹽法的。除此之外,其餘文字均與時事無關。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審問他《八月十五日看潮》里「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兩句的用意,他拖到二十四日,才說是「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至於《戲子由》詩違抗「朝廷新興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

當時御史中丞李定向皇帝報告案情進展。說蘇軾面對彈劾全都承認了。神宗大怒,懷疑蘇軾要麼是受刑不過,要麼是有更大的秘密要隱藏。於是問李定可曾用刑。李定答道:蘇軾名高當時,辭能惑眾為避人言,不敢用刑。神宗大怒,命御史台嚴加審查,一定要查出所有人。

到九月份,御史台已從四面八方抄獲了蘇軾寄贈他人的大量詩詞。有一百多首在審問時呈閱,有三十九人受到牽連,其中官位較高的是司馬光。王安石罷相的次年(1077年),蘇軾寄贈司馬光一首《獨樂園》。御史台說這詩諷刺新法,蘇軾供認不諱

御史台又找到了蘇軾痛斥「新進」的《和韻答黃庭堅二首》,抨擊「生事」的《湯村開運河,雨中督役》詩。前者是與黃庭堅唱和的,後者寄贈好友王詵。對於《和韻》,蘇軾解釋說,前四句以譏今之小人輕君子,如莨莠之奪嘉穀也,後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時,如夏月蚊虻縱橫,至秋自息,言黃庭堅如「蟠桃」,進用必遲;自比「苦李」,以無用全生。又取《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皆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為小人也。」對於《湯村》一詩,蘇軾也供認自己確有對鹽官在湯村一帶開運鹽河的不滿,「農田未了,有妨農事」,「又其河中間有涌沙數里」不宜開河,「非農事而役農民」,「役人在泥中,辛苦無異鴨和豬」等等。

舒亶等人趁機讓副相王珪檢舉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王珪說:「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不以為然。

蘇軾任密州太守期間作的《後杞菊賦》的序言里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種籽,御史認為作者是在直接諷刺全境百姓的貧窮,尤其指朝廷對官吏薪俸的微薄。「生而盲者不識日」是諷刺科舉考生的淺陋無知,諷刺考生不通儒學,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經新義》里對經書的注釋。

在給王詵的詩里,有一行是「坐使鞭棰環呻呼」,又說,「歲荒無術歸亡逋」,他也提到「虎難摩」是為政貪婪的象徵,給李常的詩里,他確是說在密州「灑涕循城拾棄孩」,見到男屍、女屍、嬰屍餓死在路邊,當時確是「為郡鮮歡」。在給孫覺的詩里,有一行說二人相約不談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約定,誰談政治就罰酒一杯。給曾鞏的詩里說他厭惡那些「聒耳如蜩蟬」的小政客。給張方平的詩里把朝廷比作「荒林蜩蚻(zhá)亂」和「廢沼蛙幗淫」,又說自己「遂欲掩兩耳」。給范鎮的詩里,他直言「小人」,給周邠(bīn)的詩里把當權者暗比作「夜梟」。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蘇軾寫了兩首詩給他:

「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向方知冀北空,獨鶴不須驚夜旦,群鳥未可辨雌雄。」

「仁義大捷徑,詩書一旅亭。相誇綬若若,猶誦麥青青。腐鼠何老嚇,高鴻本自冥。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

前一首最後一句取自詩經「俱曰予聖,誰識烏之雌雄」,等於說朝廷上只有一群烏鴉,好壞難辨。後一首表達自己對小人的爭權爭位不屑一顧。

蘇軾下獄後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准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遠親代勞,卻忘記告訴遠親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遠親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大理寺的初判

大約從十二月起,「詩案」進入了判決階段。如果陳睦的「錄問」很快完成,交給大理寺,那麼大理寺的初判可以被推測在十二月初。有關了大理寺的判詞,《續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則將其要點概括為: 「當徒二年,會赦當原。」換言之,大理寺官員通過檢法程序,判定蘇軾所犯的罪應該得到「徒二年」的懲罰,但因目前朝廷發出的「赦令」,他的罪應被赦免,那也就不必懲罰。

御史台反對大理寺

大理寺的初判顯然令御史台非常不滿,《長編》在敘述了大理寺「當徒二年,會赦當原」的判決後,續以「於是中丞李定言」「御史舒亶又言」雲雲,即御史中丞李定和御史舒亶反對大理寺判決的奏狀。他們向皇帝要求對蘇軾「特行廢絕」,強調蘇軾犯罪動機的險惡,謂其「所懷如此,顧可置而不誅乎」?不過李定和舒亶的兩份奏狀並不包含司法方面的討論,沒有指出大理寺的判詞本身存在什麼錯誤,只說其結果不對,起不到懲戒蘇軾等「舊黨」人物的作用。

審刑院支持大理寺

審刑院在案件審核中起到復核作用。從《重編東坡先生外集》所載「審刑院本」的結案判詞可以看出,審刑院支持了大理寺「當徒二年,會赦當原」的判決,並進一步強調赦令的有效性。其結案判詞可以被梳理為三個要點:一是定罪量刑,蘇軾所犯的罪「當徒二年」; 二是強調赦令對蘇軾此案有效,「會赦當原」,也就是免罪;三是根據皇帝聖旨,對蘇軾處以「特責」,貶謫黃州。由於當時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太皇太後曹氏也出面干預:「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聖諭下發,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

受到牽連的人中,三個人的處罰較重。駙馬王詵因泄露機密給蘇軾,而且時常與他交往,調查時不及時交出蘇軾的詩文,且更因對待公主不禮貌,寵妾壓妻,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鞏,被御史附帶處置,發配西南。第三個是蘇轍,他曾奏請朝廷赦免兄長,自己願意納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他並沒有收到什麼嚴重的毀謗詩,但由於家庭連帶關系,仍遭受降職處分,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其他人,張方平與其他大官都是罰紅銅三十斤,司馬光和范鎮及蘇軾的十八個別的朋友,都各罰紅銅二十斤。

熱點內容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
西安高新區法院 發布:2024-11-18 21:56:50 瀏覽:182
法學邏輯起點 發布:2024-11-18 21:46:49 瀏覽:11
最高法下發的通知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8 21:34:38 瀏覽:538
寄ems不帶回執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8 21:17:25 瀏覽:979
2016勸酒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21:15:59 瀏覽:907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