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
❶ 中國有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嗎
答:中國事實應該有個信息保護方便的法律。
❷ 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嗎
個人信息依法受國家法律保護
❸ 公民對我國個人信息的保護法律基本不了解說明什麼
[答案] 公民個人信息屬於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侵害公民個人信息,不僅是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也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
措施: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監督法律的實施。政府要履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職責,健全保護機制,依法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解析] 本題考查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原因及措施。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公民個人信息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二是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對個人和社會都不利。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措施,從人大角度看,要強化立法和監督法律的實施;從政府角度看,政府要依法履行職能,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❹ 簡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具體規定
《消法》第29條為新增法條,「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做了相應的規定,這也是消法修改的一個亮點。有關個人信息的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幾個方面做了明確的規制。
一是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和必要的原則,同時要明示收集和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要經消費者的同意。
二是經營者收集和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收集和使用的規則,這種規則不能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比如約定咱們收集信息只能在哪些方面使用,超出這個范圍就違背了。
三是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於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更不能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你還應當採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和其他的必要措施,確保信息的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泄露和丟失。
一旦有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就要立即採取補救的措施。整個對信息的收集、使用、保密、發現可能出現的泄露丟失的情況做了比較嚴密的規定。
同時在消費者拒絕的情況下你還不能隨便發商業信息,做了一個相應的對信息使用的要求的規定,不能發那些垃圾信息。
❺ 我國有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但為何侵權問題還是層出不窮
因為侵犯公民信息很容易,小到辦健身卡、蛋糕店會員卡,大到醫院統計病人信息,犯罪成本低,確定證據難度大,所以侵權問題層出不窮。
❻ 我國法律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有關規定
1、民法的有關規定。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這里再次提到人格尊嚴,為司法解釋留下較大餘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名譽權。」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再次強調:「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上述規定涉及了對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但卻將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限定在名譽權的范圍內,有失科學。
3、刑法的有關規定
刑法第245條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這是對公民私生活免受干擾的保護。
刑法第252條規定:「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其徒刑或者拘役。」第253條規定:「郵電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這是對公民私人信息保密的規定。
4、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第12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這都是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以防因審判而泄露公民隱私。5、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第152第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人上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❼ 民法典中是如何明確個人信息保護規則
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並對此前受到各方關注的個人信息做出了規定。有專家指出,這是首次從民事基本法層面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行為規范。
此次人格權編草案則對個人信息的規定進行了進一步細化,例如明確了個人信息的定義;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的原則;保證個人信息的存儲安全等。
「草案中的條文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細化了《民法總則》中的有關規定,確立了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基本原則,也使得個人信息在民法層面的保護得到加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說,人格權中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的條款,在各國立法實踐中具有開創性意義。
隱私護衛隊注意到,此次草案中對「個人信息」延續了《網路安全法》中的定義,即個人信息指的是能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而在國家標准《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中,個人信息既包括自然人身份信息,又包括能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的信息。對此,張新寶說,法律草案的一審稿往往只是框架。一審稿發布後,全國人代會廣泛聽取專家和社會意見,對草案進行調整和打磨。個人信息作何具體定義,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還要看接下來的調整過程。
此外,針對此前頗受關注的個人信息刪除難、注銷難等情況。草案中還明確了自然人可以請求信息持有人及時刪除個人信息的情況,即在存在非法收集、使用信息的行為;持有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信息;持有的信息儲存期限依法已經屆滿;根據特定目的,持有已經沒有必要等。
若自然人明確拒絕 收集使用其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仍須承擔民事責任
近年來,隨著網路技術快速發展,利用爬蟲等技術收集網路上公開個人信息進行再利用的個案引起不少爭議。
此次的草案中規定,以下幾種情況下,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不承擔民事責任。包括在自然人同意范圍內;進行學術研究、課堂教學或統計等行為;為維護公序良俗的必要行為等。
其中,草案指出使用自然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信息亦不承擔民事責任,但使用該信息侵害該自然人重大利益或自然人明確拒絕他人使用的除外。
這意味著,如果自然人本人明確拒絕,即使是已經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他人收集或使用也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這無疑對違背自然人意願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了直接的維權途徑,而對現今依靠二次利用公開信息開展業務的企業提出了新的課題。
曾經代理徐玉玉案的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袁椿暉在接受南都采訪時亦表示,此次在民法層面確定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未來保護自然人的權益、提起訴訟奠定了一個基礎。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