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相當性

民法相當性

發布時間: 2022-03-26 16:55:26

Ⅰ 什麼叫民法的任意性

民法屬於私法,一定程度上講,法無明文即自由,通俗來說,凡是法律沒有禁止和限制,民事主體可以進行任意的民事行為,這就叫做民法的任意性。

Ⅱ 民法平等性的體現

平等性的體現

#民法#講究自由平等,但大家除了吵架時有這個意識,平時注意不到,這不算壞事情。

但這是平等,那不平等的法律關系卻應該知道,比如行政管理中的主體關系,我們要服從管理,要按照辦事指南來操作。

同時遇到違法問題也要找到職能部門才能針對性解決,比如有人隨便找一個單位說那有違建需要拆,人家說不歸我管,結果他就急了:你怎麼能瀆職,不管群眾生計。
這是不對的,行政機關的職權來自法律,並不是誰想當然就決定的,要想看是不是歸他們管,先看看他們網站的權責清單——絕好資料,一定看看。

Ⅲ 民法當中『排他性』的『他』指的是什麼人

支配權相對於請求權是絕對的權利,可以排除支配權人之外的其他人;而請求權不具有排他性的權利。

排他性中的「他」不是單指某一類人,而是泛指除支配權人以外所有的人。

Ⅳ 民法中的相對人是什麼意思能否舉些例子

民法上的相對人是指合同對方當事人。按照合同相對性原理,一個合同關系(A-B)中,雙方當事人互為「相對人」。

善意相對人與惡意相對人的區分是:一方(A)有影響合同效力的事由(無處分權、超越代表權、超越代理權、超越經營范圍)時,對方(B)對此事由「不知」而進行交易,即屬於「善意相對人」;反之,對方(B)對此事由明知」,即屬於「惡意相對人」。

行政相對人自有的特徵

根據權力主體的歸屬和實際運轉,可以把權力主體分解為歸屬主體和行使主體。歸屬主體就是權力歸誰所有,哪一個主體是權力的所有者。行使主體就是權力由誰來行使,哪一個主體是權力的行使者。

1、行使主體是不能離開歸屬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如果說兩者呈主屬關系的話,歸屬主體是主,而行使主體為從。

2、行政相對人在意志上的主導性。行政權主體分解為歸屬主體和行使主體必然使行政權在運行過程中形成兩個主體意志:歸屬主體意志和行使主體意志。行使主體意志從屬於歸屬主體的意志是保持行政權統一性的前提條件。

3、行政相對人的零散性與分散性。從兩個主體的客觀表現看,歸屬主體雖然從絕對數和相對數看其量都大於行使主體,但其呈現出較大的零散性、分散性,其結構尤其鬆散。行使主體則不然,其量的大小雖不能與歸屬主體相提並論,但其有著無可比擬的集中性、結構嚴謹性和較大的聚合力。

4、行政相對人的弱勢性。權力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決定並改變有關參與者的物質關系、精神關系乃至於意識關系。行政權在整個權力系統中則是最為敏感的權力形態,它涉及了具有相當寬度和廣度的社會生活領域,幾乎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影響作用。

Ⅳ 民法上有哪些事項突破合同相對性

我國民法領域關於合同相對性突破突出表現在以下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中:
(一)合同的保全
1、代位權
債權人代位權制度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可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請求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權的權利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權具體規定在《合同法》第73條。
代位權的成立要件是:①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並屆期滿;②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債權也已到期;③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即不具有人身性;④債務人存在怠於行使到期債權的事實;⑤債務人怠於行使債權已經危害到債權人的債權。
為了保護自己債權得以實現,債權人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次債務人,原告是債權人,被告是次債務人,法院可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代位權成立的,次債務人向債權人直接履行,而不能向債務人履行。履行完畢後,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債消滅,債務人與次債務人的債相應消滅。
2、撤銷權
撤銷權,是指當債務人放棄對第三人的債權、實施無償或低價處分財產的行為而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可以依法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所實施的行為。它與代位權共同構成債的保全制度。關於撤銷權《合同法》第74條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做出了規定。
撤銷權成立條件及情形:①債權人對債務人之債已到期;②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低價轉讓財產且受讓人知情的;③主觀上債務人具有侵害債權人債權之惡意;④債務人無償或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已危害到債權人債權的實現。
同理,為了保護債權,債權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銷之訴,請求法院依法撤銷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撤銷之訴中,債權人是原告,債務人是被告,法院可追加受讓人為第三人。
(二)建設工程合同中的分包人
建設工程合同的總承包人或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將一部分承包工作分包給第三人的,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
本來,分包人與發包人並無合同關系,但法律為使承包人與分包人互相監督,以確保工程質量,直接規定了二人對發包人的連帶責任。就分包人對發包人承擔違約責任而言,可謂是合同相對性的一個例外。
相關法律規定:《合同法》第272條第2款
(三)單式聯運合同的區段承運人
與多式聯運合同不同,單式聯運合同由托運人與簽約的承運人訂立後,損失發生在某一運輸區段的,簽約人與該區段承運人負連帶責任。
此時,若損失發生的區段的承運人不是簽約人,其與托運人亦無合同關系,但他依法律規定要對托運人負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此又為合同相對性之一例外。
相關法律規定:《合同法》第313條。
(四)合同權利義務轉移
1、債權讓與
我國《合同法》第79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債權人將債權的一部或全部轉移給第三人,使得債權人可為不特定第三人代替,突破了債權的相對性。《民法通則》第91條也對債權讓於做了相應規定。
2、債務承擔
債務承擔指第三人代替原來的債務人成為新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與債權讓與相反,在債務承擔中債權人未變而債務人已不再特定,債務承擔同樣構成對債權相對性的突破。我國《合同法》第84條、《民法通則》第91條都作了相應規定。
(五)涉他合同
1、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是指當事人為第三人設定了合同權利,第三人可依約享有和行使該權利的合同。《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這一規定突破了合同內容的相對性,但尚未突破合同違約責任的相對性。具有如下特徵:
①第三人不是締約人或其代理人,無需在合同上簽字或蓋章。
②合同生效後,第三人可以接受或拒絕該權利。一旦接受,締約雙方就不能自行取消該權利;一旦拒絕,該權利轉由締約人享有。
③第三人有權直接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並可有效受領債務人的給付。
2、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是指締約人在合同中約定,由第三人向合同債權人履行義務的合同。《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未向債權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同樣該規定突破了合同內容的相對性,但未突破合同違約責任的相對性。具有如下特徵:
①第三人不是締約人或其代理人,無需在合同上簽字或蓋章。
②債權人對第三人享有直接的履行請求權
③第三人可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也可拒絕履行;拒絕履行時,第三人無需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Ⅵ 什麼是民法法律關系中的對等性和對應性

我沒有聽說過對等性和對應性的說法。。不過感覺上。民法法律關系是平等法律關系,各方法律主體地位平等,因此民法法律關系的內容,及權利和義務應當體現對等,即有權利就有義務,權利與義務總量在理論上應該相等。對應性應該是說權利與義務相互對應,一方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承擔義務,比如監護權,特殊一點是所有權,所有權人享有所有權,其他人承擔不得妨礙其行使所有權的義務,同時其他人也作為所有權人享有所有權。

Ⅶ 民法的性質

民法的性質對於正確適用民法具有重要的意義,民法的性質是指民法的基本屬性和民版法所體現的基權本理念。有關民法性質的探討,一直以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由於這一問題關繫到對民法的價值、原則、制度等諸多問題的認識和設計.
民法最基本的原則是私法自治,這也是市民社會本質特徵在法律上的反映。在意思自治原則的規范下,民事主體在法定的范圍內享有廣泛的自由,也就是說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國家就不得對其進行干預。行政機關也不得限制和干預民事主體依據民事基本法律享有的財產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意思自治原則構建了民事主體和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劃分,確定了二者之間的正確關系。「在私法自治范圍內,法律對於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即依其意思而賦予法律效果;依其表示而賦予拘束力;其意思表示之內容,遂成為規律民事主體行為之規范,相當於法律授權民事主體為自己制定的法律。」

Ⅷ 如何認定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如何認定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首先,是事實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被告的行為對於被害人人身或財產上損害的發生具有原因力,其次上法律上因果關系,即在事實上因果關系具備時,被告的行為未因法律政策或其他因素的考量而免除賠償責任。這被稱為「因果關系二分論」。

我們先來看事實上的因果關系。

英美法上有一條「butfor rule」,即所謂「若無,則不」法則。例示如下:(1)醫院急診室醫師於原告之夫因嘔吐送醫急救時,未實時為原告之夫進行檢查,原告之夫繼而死亡。若醫院證明,即使醫師進行診斷治療,原告之夫仍將死亡,醫院即無須負責。(2)一家法國公司違法僱傭一位義大利女孩,未依法令發給身份證件,該女孩事後發生職業災害受傷。本案法國公司即便依法行事,損害仍不免發生,因而法國公司未依法發給身份證件,不能作為對義大利女孩受傷負責之原因。(3)原告乘坐被告之輪船至海上,因被告輪船船員之過失與他船碰撞,原告受有損害。當時該船員未獲得合法船員許可證件。經查該船員雖未取得船員許可證,但在能力上完全勝任其職務,苟向有關機關申請許可證,必可獲得,且即使該船員獲有許可證,本案船隻碰撞仍不免發生,因而法院認為,本案被告違反法令規定,僱用未領許可證之船員,非屬船隻碰撞之原因。(4)葯劑師因過失未經詢問醫師,繼續賣葯給病人,致病人死亡。若詢問醫師,醫師必然同意繼續使用相同葯物時,葯劑師之過失發給葯物,即無須對病人死亡負責。(5)原告酩酊大醉,為被告撞傷。經查,即便原告清醒一如常人,仍將為被告撞傷,則原告之酒醉對損害之發生,不生混合過錯之問題。(6)旅店主人未裝置火災逃生梯,原告因失火而受傷。若經證明,原告於房間床上時即因濃煙而嗆傷,則是否裝置逃生梯與原告受傷無關,旅店主人無須負責。(7)被害人耳聾,則被告未按喇叭致發生車禍,不負責任。

以上的必要條件說有一些例外,如:(1)提供不法行為之動機與機會;(2)共同加害行為與共同危險行為;(3)假設因果關系;(4)超越因果關系;(5)累積因果關系(6)因果關系中斷。這些情況比較復雜,碰到時要認真加以探討。

接著,我們再來看法律上因果關系。被告的行為何時與原告損害之間成立法律上因果關系,學說仍有爭議。目前英美法上系以合理預見說判斷,德國法則流行法規目的說,台灣則為相當因果關系說說明之。各舉一例。

【可預見說之實例】Petitionof Kinsman Transit Co.一案中,被告輪船公司員工為原告船舶停放於另一被告所有之碼頭,因河流浮冰沖擊,原告船舶輪動,順流而下,與另一船舶碰撞後,兩船同時向何流下游漂流。兩船漂到市政府管理之開關式橋梁時,因管理員過失未開啟橋梁,以致原告船舶撞擊橋座後分解。原告除船舶損失外,船上貨物漂流達3公里,損失甚巨。法院認為,被告行為之危險縱引起更嚴重損害,只要該損害系屬被告應提高注意加以避免,而被告未為之者,縱使危險甚為微小,被告之不法行為仍屬可歸責,因而所有被告應全部共同負責。

【法規目的說之實例】鼠葯案,在Larrimore v. American Nat』l Ins. Co. (1939)一案中,被告為出租人,提供承租人咖啡廳老鼠葯,咖啡廳將老鼠葯放置於火爐桌子下方。原告為咖啡廳員工,在點燃蒸汽火爐時,火柴觸及放置老鼠葯之盒子,因老鼠葯含有磷成分,發生爆炸,原告受傷。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提供老鼠葯予其僱主,違反法令規定,應賠償其損失。該法令規定:「除在自己不動產之安全地點外,任何人放置毒葯,均屬不法行為。」法院認為,本案出租人若未提供承租人老鼠葯,原告固然不會受害。但系爭法令之目的在於保護人類或動物免於被毒殺之損害。本案之損害並非該法令立法意旨所欲避免者,老鼠葯之毒性物質與原告之損害無任何牽連。被告固違反法令要求之義務,但原告損害須為法規目的所欲避免之危險,被告始負損害賠償責任。本案原告損害,並非由於老鼠葯之毒性,而系燒傷。且法規所謂「安全地點」,系就老鼠葯之毒性而言,老鼠葯既放置於桌下隱秘處,不易為人類或動物食用中毒,即為「安全地點」,被告亦無違反法令可言。

【相當因果關系說實例】1992年台上字第7號判決:「學校運動架具之設置或保管,應求其安全為第一要務,尤其中學學生活潑好動,學校設施如設置或保管有欠缺,即易肇事端。本件被上訴人有關人員將手球門架置於土質松軟之處所,未加固定,致有學生葉耀誠攀住橫桿玩耍,竟致傾倒,將其壓傷致死,原審謂手球門架之放置與損害之發生,無相當因果關系雲雲,與經驗法則殊有違背。」本件台灣最高法院認為手球門架的放置與損害之發生,具有相當因果關系,應值贊同。

總之,無論何種學說,觀察法律上因果關系的判斷,應就具體個案,參酌學說實務發展,妥當判斷之,以求個案當事人間損害分擔的合理分配。誠如學者所說:「如何決定最近原因或遙遠損害,並無確定的原則可供參考,而是基於案件事實,綜合邏輯、常識、正義、政策與判決先例等考量而為判斷。」

以上內容參考了陳聰富《台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2000年)《侵權行為法上之因果關系》。

Ⅸ 民法里經常有相對人和第三人這兩個概念。

  1.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對於已經開始的訴訟,以該訴訟的原被告為被告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或者由該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引進後主張獨立的利益,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輔助該訴訟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的參加人。

    特徵:

    (1).參加到他人正在進行的訴訟中。第三人是相對於原被告而言,他是加入到別人的訴訟中。第三人的加入,還以原被告的訴訟已經開始,且尚未終結為條件。

    (2).第三人在訴訟中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三人既不同於共同訴訟人,又不同於當事人以外的其他訴訟參與人,而屬於廣義當事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在訴訟中,他或者作為第三方當事人,與本訴中的原被告進行訴訟,或者輔助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

    (3).第三人是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這種利害關系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原告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使該第三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二是法院對本訴的處理結果可能會對第三人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這是第三人與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的根本區別。

  2. 相對人概念: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熱點內容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