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敬業

民法典敬業

發布時間: 2022-03-27 01:36:54

A. 判決書從哪些方面展開分析

判決書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職能的最終表現。我國人民法院判決書之內容幾十年皆為事實陳述、法律適用、判決結果三大塊式。這與改革開放特別是民主法治建設之態勢格格不入。不可否認,現代國人法制觀及其意識已非前人可比,即由事實(個案比照)積累而知曉法律變為由法理分析及法律規定而研習法律。環境更易、法制演變、意識更新之今日,強烈要求法隨時變,判決內容因勢而改,理應增加法理分析內容。
一、有關國家判決中法理分析情形
1.英美法系國家
在英美法系國家,其法律由法院採取一種從案件到案件的推理(Reasoning from case to case),反復斟酌案件本質及合理性,依歸納方法逐步發展而來。判決即為法源,即判例法。從思維對象看,奉行個案思維即就權利義務關系的一種思維。「在普通法法律家富有特性的學說、思想和技術的背後,有一種重要的心態。這種心態是:習慣於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觀察事物,相信的是經驗而不是抽象概念;寧可在經驗的基礎上按照每個案件中似乎正義所要求的從一個案件到下個案件謹慎地進行,而不是事事回頭求助假設的一般概念;不指望從被一般公式化了的命題中演義出面前案件的判決……」。[1]高度地總結概括技能要求有高品質法官,也就能造就出高品質法官。這一點從英美法系法官選任上體現出來。英美法系,法官大多從一定年限律師中選任,大部分為大學教授和政府公務員。特別是最高法院法官,任職時大都五六十歲,學識淵博、聲譽卓著,且為終身制,其所為之判決,集自己學識、人格、對法律奉獻精神於一體,不為他方權勢所困,棄官式語言之呆板、圓滑而以優美典雅之文風極力闡釋自己獨特見解。因此,極具濃厚美學韻味,又含深刻法理兼容極高藝術性之判決不斷奉獻於世人面前,使人領略到五彩斑斕法律判決之美而傾心研讀關注。因之,在英美法等國家遂有「國可以一年無君,但不能一日無法(法官)」之景觀。在這種法制氛圍下,法官特別重視事實資料和經驗知識積累,深入研習各種解決方法之可能性及後果,能認真充分考慮控辯雙方見解,推動法制向前發展。在其判決中,判決理由(rationale)之法理分析為最主要內容。
2.大陸法系國家
大陸法系國家,均屬成文法國家,但因文化背景傳統不同,判決亦各有特色。如法國,最高法院判決內容、結構和文風都是法國法律思維特殊類型極端表現。從字面上看,法國法院每一個判決都是一個單獨句子組成。所有判決理由都可以從這個夾著一連串的以「鑒於……」為開頭句子中發現,判決書中無專門敘述案件事實段落。判決通常措詞簡潔、文字精煉、表達清晰、說理簡明扼要。當然,這與法國司法體系密不可分。不過這種過於僵化模式,使判決書變成空洞形式儀式書,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他們建議判決書放棄以「鑒於……」形式開頭之千篇一律製作模式,主張法官應在判決書中說明其論證,解釋其判決原因,另外也不應隱瞞任何相關考慮。[2]當然,司法體系不改,判決書文風亦不會更改。
德國,18世紀,理性法影響了人們思想,成為許多改革運動精神動力。理性法學者以嚴謹的、邏輯數學的演繹方法著稱。19世紀末,法律實證主義盛行,以法律無漏洞即一切法律問題可就現行法規定依邏輯推理尋得解決和法院嚴格依法判決,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為兩個基本信念,使判決拘泥條文,立論重邏輯推理。至本世紀初,利益法學派崛起,力倡判決應致力於確定法律程序中固有之價值判斷,並以之衡量所涉及之各項利益。二戰後,在「盟國」干預下,力圖構建法治國體系。法院判決一方面反映德國傳統特色,旁徵博引,邏輯嚴密,論述詳盡;另一方面,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重要制度影響現代世界法制,為世界許多國家判決效仿。我國台灣地區法院判決也具德國氣息。
二、我國判決書中,增加法理分析之必要性及意義
有法諺曰:法律是「理」與「力」的結合。有「理」無「力」乃道德;有「力」無「理」乃強權政治。判決反映國家意志體現社會理念,理應「理」「力」兼具。「理」即法理分析,「力」即法律規定。「理」「力」結合——判決結果。何為法理?法理即由法律根本精神演繹而得之法律一般原則。[3]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稱為「由法律精神所得之原則」;義大利民法稱為「法的一般原則」;奧地利民法稱為「自然的法原理」;日本民法稱為條理。所謂條理,指與法律(包括習慣法)調和的法命題。[4]
現代法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活動受人民監督,對人民負責。公開原則為一切機關活動基本原則。就法院審判言,公開包括案由公開、審判公開(法定不公開除外)、判決理由公開、適用法律公開、判決結果公開等。英國大法官Lord Acton曾言:「秘密使人腐化,在司法亦然,任何事務經不起討論及公開的均非妥當。」[5]在專制時代,強權即真理,判決本身有不可告人秘密,何來公開?在法治時代,法庭審理案件,須經如下判斷過程:首先,事實判斷。即對所爭事實,根據證據取信原則,依據程序法,作出事實認定。其次,價值判斷。在事實判斷基礎上,依據正義、理性即法理進行法理分析,得出分析結論。在此基礎上,依據法律規定,對欲適用之法律做出解釋說明,以達明理。再次,法律判斷。即基於事實認定、法理分析,尋找以該法理為理念,並適於該事實判斷之法條。第四,判決結果。上述判斷之必然產物。法庭審理即圍繞上述四層次展開,亦應為判決書所體現。間或由於東方人重實體、輕程序之傳統,我國判決僅做到審判公開之程序性公開,而未做到判斷理由公開之實體性公開。久而久之,所為之無價值判斷之乏理性的法律判斷使人不惑而厭惡,有可能演化為對「惡法」(公民視其為)之抵觸與反抗。此非法價值所欲容。
現代社會,科技革命日新月異,人們無暇顧及每一部法律規定。相反,卻關注於身邊每一判決,極欲知曉判決所含法理。這種強烈願望與判決無法理分析之呆板面孔形成極大反差:很少有人對判決書細心品味,或熱烈討論,代之以僅看事實陳述與判決結果。判決宣傳法律、張揚法治目的很難達到。這種連判決書中法律規定(法條適用)都不看之現實,難道不是對判決書中應有法理分析之呼喚?
筆者之所以力倡判決書中應有法理分析,還基於如下考慮:第一,它能增加判決說服力,提高判決質量。法律是一門科學,每一法條背後皆有科學基礎即法理。無論哪個國家,不可能採取諸如:「基於精神病患者在患病期間,其表意行為難斷真否,故其實施之民事行為因其意思表示欠缺有效要件而無效」之類方式制定法律。而採用簡潔、嚴明方式直敘其意,其所含理念交由法官在具體案件審理中闡釋。這就促使法官在個案審理中,細心研讀法理,採取慎重務實態度,正確找法。據此,生成判決書多具法理依據,此即有助提高判決書說服力,確保高質量判決書產生。
第二,它能促進法律進步,有利於民主法治建設。實務中,因出現法條競合乃至沖突,司法解釋前後不一,本法與解釋有別等情形時,判決如無法理分析,人們很難知曉法官如何這般處斷。勝訴者,有僥幸感;敗訴者,心有難服之處,甚至斷定對方有後台或給法官行賄使然。因無法理分析,致判決無明理之效,當事人上訴與否,一片茫然。外界無從監督法院審判。如果有法理分析,當事人就能斷定其勝敗(訴)之處,可否當然,上訴與否,成竹在胸。對這類判決,必心服口服,主動履行。基於此,減少訴累,提高法院審判效率就成為現實。對某一判決法理分析若存異議,此即有爭議之法律問題,必引起學者及實務界廣泛關注,激烈討論,其結果必利於爭議解決,新制度創制,進而推進法理學的發展,促進法律進步。故關注、討論、認同法理分析之過程,即為民主法治建設發展之進程。如北京海淀區法院,近年來廣泛邀請學界討論一些爭議較大疑案新案,審理出一些在全國有影響之典型案件,其實效有目共睹,其風可揚。
第三,有利於增加法官人格魅力,造就出中國之名法官。在傳統三點一式(事實陳述,法條引用,判決結果)判決中,法官個人判決風格皆為機械呆板之程式覆蓋。判決之優劣,審判水平之高低很難體現。法官高尚人格價值,不為世人知悉認同。久之,法官中必生不思進取,敷衍了事等「大鍋飯」病。筆者多年司法實踐,感觸頗深。如某中級法院二審民事判決,近2000字判決書中,錯別字和不知其意之字達29處。當發出檢察建議後,竟將卷內判決撕走,又附新列印判決!具有法學學士學位之法官尚且如此,其它法官真不敢想像。也許這僅是特例。司法正義,源自法官正義人格。如果判決書中有法理分析內容,法官個人學識、觀點、方法充分躍然紙(判決書)上,為眾人知悉,一方面,增加法官責任感和進取心,提高競爭意識,促使法官學術上虛心學習不斷進取;工作上勤勤懇懇,每一案件皆悉聽雙方當事人意見,認准事實,尋准法源,使其所辦案件經得起歷史檢驗。此即能展現法官獨特辦案風格,此風格,「就形式而言,為判決之結構及措辭;就內容言,為判決理由之做成,尤其是關於立法資料,學者見解之參酌,法律外因素之考慮以及推理論證過程等。……」[6]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正義、公平、理性之法官獨立人格典範。這一點正是我國社會所急需和要樹立而又缺乏者。如果判決中有法理分析,透過判決,可將名法官淵博法學思想,崇高敬業精神,博大人格魅力凸現出來,為法律工作者及公民所敬仰,為社會所肯定和力倡。因之,此高尚法官獨立人格價值,乃社會之寶貴財富,法治盛世之顯著標志,亦乃社會大眾之萬幸所在。然此獨立人格價值之造就,基於:一、法官公平、正義及獨立人格的培養。客觀上,建立保障法官能獨立之物質基礎,與其職業成本相符之薪金(較其它職業成本為高,故高薪)。強化法官職業教育,建立嚴格資格考試,使法官有自覺提高自身品質緊迫感、自覺性。法官應清醒認識到,無公平獨立之人格,便無法在法官階層中生存。其二,整個司法制度之科學定位。我國已走過艱難法治歷程,傳統行政司法於一身之縣衙作風,在一些黨政領導中時有體現。理順黨與司法關系乃實現法官獨立人格價值之關鍵。從理論上講,未能或尚未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黨的意志,不能左右司法行為。「在黨的代表大會上,不能制定法律。」黨的政策或者領導人講話、要求等不能作為法院辦案「政策」或「現實」依據。[7]黨對法治之領導,應體現在立法領導和工作監督上。即只能將黨的意志,經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之法律,然後領導全國人民並模範遵守法律。否則,「嚴格執法」演化成「根據形勢需要」執法。[8]人民群眾特別是全國人代會上,代表們對當前執法存在問題極為不滿就說明這一點。黨絕不能對法官檢察官進行思想組織領導,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失職或有違法之處,黨應通過黨在人大中的黨員代表提出質詢案或罷免案

B. 阿拉善車禍中,被撞駱駝主人對此事有何說明

8月9日,阿拉善右旗S228省國道發生車禍,致1人死亡,三人受傷,2駝峰駱駝死亡。其中兩駝峰駱駝均懷有崽子。

8月13日,在阿拉善右旗找到了兩峰被撞駱駝的主人,她介紹,兩峰駱駝都懷了崽子,自家養了100多峰駱駝,被撞駱駝是散養。肇事的司機也受傷了。

養的駱駝有的是圈養,有的是散養。送給當地擠奶廠送奶的大部分是圈養的駱駝。駱駝是早上去打,然後駱駝跑了,追他們他們一追就跑,結果最後找不到了。後來交警打電話才知道,駱駝在公路上發生意外。以前像這種駱駝被撞的事件,保險公司是直接賠錢的。

在阿拉善盟的公路上因為兩邊草木比較茂盛,所以隨處可見的都是駱駝等動物,在公路上都有相關減速慢行的標識。此次出事也是牧民的安全意思比較淺薄。

內蒙古哦阿拉善是中國駝鄉,在沙漠公路上遇到沙漠之舟駱駝,要減速慢行欣賞阿拉善獨有的風景。不要速度過快以免發生意外。

有關於動物侵權的相關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第一千二百四十六條  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造成的,可以減輕責任。

C. 明點法中第十條體現了什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摘要 您好,感謝等待。

D.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總則》中的體現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報告用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在這個流光溢彩的世界裡,在這個思想多元化的時代里,社會需要一個主流價值觀,來引導和支配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強才可能民富,國勢平穩,家才和睦。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至建國前,中國飽受苦難,幾次陷入國將不國危難局面,城春草木深之際,國家卻還在嚴冬之季,久久不醒。無數仁者志士,為殘破之國軀奔走疾呼,救國忘我,甚至拋頭顱,灑熱血。幸自我共產黨成立之後,終於找到一條重生之路,在天下一統之後,中華民族又找回自信,屹立於東方之畔。建國之後,歷經坎坷,歷經歲月,歷經磨練,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雖有波折,向前進永遠是主旋律,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中國更為堅定、堅實、堅決地走在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大道上。國家富強,一定是建立在國家給予人民充分民主的基礎上的。建國之後,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參與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建設的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廣。一個國家民主的建設是為了國家能長治久安、繁榮發達,同理,只有一個國家的民主建設好了,國家才能長期平穩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不少進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國家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國在進一步進行民主實踐的探索及完善過程中,必將能更為有力地推動國家的發展。中國自古便是文明古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星漢燦爛,瑰麗奪目,中華文明淵源流長,雖歷經王朝更迭,斗轉星移,卻始終能做到雖屢經國破,而民族氣魂卻長在,中華民族之長存,尤依賴於文明長存。現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新文明,是吸收了古今中外文明聚於一體的大文明,新文明,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的文明。社會主義新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文明,也是將來社會文明的發展大方向。其內核是給物質文明建設以精神動力,並保證其社會主義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文明為紐帶傳承中國人之文化、氣節和修養。中國古代文化歷來重視和諧之道,傳統儒釋道精神中,「和」都是其基本核心之一。看看中國人創造出來的與「和」字相連的詞彙如:和諧、和平、和睦、和美、和善、和氣、和悅、和樂、和順、和好、和暢、和藹、和緩、和解等等。「和」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提。建國之後,也由初期的階級斗爭為主轉向和平建設,專心致志進行國家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也倡導和諧,大家齊心搞發展。在國際關繫上提出以和為貴,倡導國與國之間和平發展路線。社會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社會和諧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和保證。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有利於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有利於推動人們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形成可持續長期平穩發展。雖說中國雖走向富強之路,但與古代漢唐盛世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還是有所不如,民主建設雖大有進展,但若論當今中國民主建設之深度及廣度,還有待於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是民眾的民主意識及修養還有欠缺。中華文明雖是燦爛奪目,但當前階段,社會主義新文明也在起步之時,要想得到世人敬仰及追隨,路還漫漫其修遠兮。真正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和諧目標,就目前來說我們還是在追求的路上,還沒達到目的。這次中央提出的核心價值觀,無疑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任重而道遠,在實現之道路上我們不要記了我們當初出發是為了什麼,不要停下,不要猶豫,不要徘徊,不要回頭,目標已定,走下去就是勝利,走下去,路就會越來越寬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人性的本質,人人都想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平等是要求社會有這樣一個平台,讓人人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取得到成功。公正是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一切道德的取向和法律的制訂和執行首先就要從公正出發,維護正義。法治則是能通過國家公權保障公民能實現自由、平等、公正。在我國憲法有多處條款提到公民的自由權,自由是憲法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詞彙。如:「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禁止破壞婚姻自由。」一共提到七個方面的自由,我們公民的確能享受全面的自由。在我們自然界里沒有絕對的平等,山脈有山峰和山谷,大河河道也是有寬有窄,有高原也有平原,看似沒有絕對的平等,但從大自然整體來看,地球是一個整體追求平衡平等的系統。而平等,自人類誕生以來,就是一直追求的目標。為了平等,多少人奮起抗爭,多少人孜孜以求,而這種平等也是一種相對的、整體上的平等,個體上的差異因人而異也是普遍存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是追求的高於以往所有社會制度所制訂的平等,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制度下,平等是人的一項本質屬性,沒有平等也就無所謂人權,更無所謂民主,把平等作為價值目標和價值導向,對於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民主,確保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權利,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基礎性的價值取向和路線選擇。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立為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全面性」主要體現在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尊嚴和權威,任何人任何組織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權力,受到法律的制約。中國是大國,幅員遼闊,是各種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一個大家庭,如今又面臨錯綜復雜的形勢,更需要統一國家權威,保障人民正當合法的權力,只有嚴格執行法律才具有這一權威這一效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既是價值觀,也是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作為一位公民做人的基本修養。無國哪有家,國已不在,何以為家,每個有良心的公民都會有一顆愛國之心。愛國總能給人以正氣,愛國總能給人以力量,愛國總能給人以勇氣。愛國不僅僅是體現在國家處於危難之中時的情懷,也體現在國家處於和平建設時期的奉獻精神。敬業是公民對工作態度的一種普遍要求,更是對工作的敬畏、對事業的敬重,對生命的尊重。只有敬業才會做好工作,才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才能從工作中實現個人的抱負和價值。每個崗位都承擔著一定的工作職能和社會分工職能,就業不僅意味著以此獲得穩定的生活來源,而且還意味著你在社會上有一個在由社會給你安排的身份,有一個在社會上的立足之地,給你打開一個社會上與人交際的渠道,也就是敬業樂群之義。國無誠信則亡,人無誠信則不立。誠信是金,誠信是勝,誠信是秤,一旦擁有誠信,則終身受益,一旦失去誠信,雖一時僥幸得逞,但最終會遭到失敗。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有著推崇誠信的傳統,幾千年的歷史流轉,誠信之人功成,失信之人落敗的事例處處都是。我們是社會主義新時期,更應是誠信當道,不讓老實人吃虧。誰在社會上失去誠信,就一是讓其失信行為爆光,二是限制其在經商、就業等許多方面權利,失去誠信基本就意味失去人生。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減少失信蔓延開來,敗壞習氣。與人友善,是我們歷來提倡的與人基本相處之道。當今社會,是人際交往頻繁的社會,在人口流動、商品流動更為頻繁的情況下,每個人都面臨著與人打交道的機會,與人友善相處,給別人能帶來愉悅的同時,也給自己行事帶來方便。對人友善,也是公民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如和風煦日般、如春風細雨般、如輕風拂面般,總是讓人覺得易於溝通,容易相近而接觸,容易彼此產生好感。唯有友善,才可長相處,與人如是,與大自然也如是。友善是雙向的,當今環境一定程度的惡化不就是我們不好好對待大自然的報應嗎?一個真正友善的人,也必將是一個誠信之人,也必將是一個品德高尚之人,也必將是一個幸福之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整合中國傳統思想精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和我們復興中國強國夢理論的一個融會貫通、放之四海均可行的價值觀。這不僅是我們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可以向全世界推出的價值觀。我們不僅僅是向全世界推薦我們古代老祖宗的文化,也完全可以創造條件向全世界推薦這24字核心價值觀。更為自信的中國人,以更為自信的核心價值觀,邁著更為自信的步伐,必將走出一條社會主義強國之路。參考: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E. 求教,競業限制和敬業禁止有什麼區別,請說詳細一點。

摘要 一、競業禁止與競業限制的性質不同

F. 民法典意義

一、《民法典》頒行的政治意義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民法典》踐行了這一理念,有助於推動我國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我國政治文明水平。

二、《民法典》頒行的經濟意義

民法內生於商品經濟,若不存在商品經濟,民法就幾乎沒有存在的價值。現代民法的核心理念、制度和規則,早在羅馬私法中就基本定型;羅馬私法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為商品經濟提供了世界性的規則,是商品經濟運行規律的法律表達。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是從民法典與市場經濟的關系角度,提出了「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的要求。

三、《民法典》頒行的社會意義

民法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已成為各界共識。它為個體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待人接物之方。民事生活是一個社會最本真的人類活動,是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的根由。社會生活是私權利運行的狀態、過程和結果,以私人自治為中心。在《民法典》采民商合一的立法體系下,社會生活既包括市場經濟活動,也包括市場經濟以外的純粹民事活動。《民法典》頒行對社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四、《民法典》頒行的文化意義

民法典的編纂是形成並表達民族共識的過程,立法者求同存異,消除各種文化隔閡,尋求最大公約數。從域外經驗看,民法典編纂的共同目的之一,是以國家意志總結和表達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規則,彰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強化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正如19世紀阿根廷法學家阿爾伯迪所說,「民法的任何概念都是民族團結的概念。」美國著名法學家龐德曾建議,中國民法典編纂不能唯國外法理馬首是瞻,而必須結合中國固有文化、社會土壤的實際情況。對新中國民法典的編纂,國外有學者也表示過這種擔憂:立法者全面移植域外民法典,而罔顧中國特色包括文化特色。其實,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啟動之際,立法者就明確主張,民法典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民法典》的諸多規則體現了對各民族固有文化的尊重,如對地方習慣的尊重等;同時將傳統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熔於一爐,對人類共同文化精華保持開放態度。這都有助於在新形勢下強化民族認同,建構民族法律共同體,鞏固民族大團結。

五、《民法典》頒行的生態意義

傳統民法典並不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者也並不認為這是個嚴峻的問題。在21世紀,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危機,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將其作為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民法典》的其他分編也強化了對生態的保護。如合同編將生態保護作為合同當事人的法定義務(第509條),同時在買賣合同、供用電合同、運輸合同等有名合同中規定了當事人的生態保護義務。分則編的這些規定落實了生態保護原則的要求,將在各個領域起到遏制生態惡化的作用。

結論

《民法典》編纂的全部意義,最終可歸結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現代公民,建構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的美好社會,實現富強、民主、文明、法治的強大國家。傳統範式民法典編纂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統一的民法典,促進民族國家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正或許是《民法典》與傳統範式民法典最大的區別所在,也是《民法典》被寄予厚望的根本原因。

G. 中國民法系統更新完畢了沒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1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被稱作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一系列關乎中國民眾婚姻、居住、網路生活,甚至是如何起名的新規也正式施行。如何看待這些新規?如何理解這些改變背後的意義?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全程參與民法典立法的權威專家孫憲忠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現在已有現行法律300多部,涉及民事商事的法律也有20多部,為什麼還要再立一部民法典?

孫憲忠:簡單說有三方面的價值。

第一是因為以前20多個法律顯得很零散,不成系統。世界各國差不多都有民法典,而我們是碎片化的法律。民法典立法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把這些法律編在一起,使得法律內在的系統比較協調。

第二是提升法律本身的時代性。這(部)法律是人類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時代的法律,而以前的法律對這些問題很少照顧到。我們現在制定的民法典,其中規定數據資產的問題,尤其現代化信息化社會條件下隱私保護的問題等,實際上就適應了現代化的要求。

第三是要彌補原來法律立法的短板。我們過去有些法律,像民法通則是計劃經濟時代制定的,它在投資制度、人民權利制度很多方面都跟市場經濟體制、跟人民權利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甚至連《合同法》都有這樣的缺陷。通過這次新的立法,把這些制度短板都給彌補了。

所以民法典可以說從思想性、技術性、體系方面都實現了極大的飛躍和更新,這就是它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王珊珊 攝

中新社記者: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民法典非常重要,您之前多次引用拿破崙的話說,他一生的功績並不在於打了多少勝仗,而是他為法國制定了民法典。為什麼這么講?

孫憲忠:這是法制史上一段佳話。

法國民法典編撰之前,法國有50多個省,民法領域的法律體系有400多個。所以當時伏爾泰說,你(騎馬出行)上馬的地方是一個法律體系,下馬的地方就(是)另一個法律體系,換法律比換馬還頻繁還復雜。法律體系不統一,國家經濟怎麼發展?這個話對拿破崙有很大的刺激。拿破崙執政以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民法典搞出來,推進社會進步。他用系統性的法律,實現了法國市場規則的統一。

雖然在法國民法典之前也有法律,但是沒有像法國民法典影響這么大。從現在來看,我們從(這個)法典也還能學到很多東西。

H. 民法典中關於勞動的規定

勞動關系因從屬性勞動的特徵使其與民事關系存在本質區別,但是勞動關系本身存在平等關系的特徵,為勞動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適用於民法提供了空間。縱觀《民法典》條文,不乏與勞動關系存在諸多關聯之處,它的頒布和實施將給勞動者權益保護帶來較大影響。

  1 明確性騷擾的行為界定和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對性騷擾僅作出原則性規定,但何為性騷擾,用人單位應當如何預防和制止,上述法律並未涉及,主要見諸地方性規范和司法裁判的經驗總結之中。《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條對性騷擾的行為進行了界定並明確了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該條明確,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包括3類應當採取的合理措施,即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這些措施既是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安全工作條件的重要內容,也是致力於公平就業和反對性別歧視的重要體現。

 2 促進勞動者在職務行為中的忠實勤勉義務。勞動者職務侵權的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這一點在《侵權責任法》中就已經得到明確,並與《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完全一致。《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在採納了這一僱主替代責任的同時,增加了用人單位「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的規定。這種變化對勞動者履行職務行為提出了更高要求,強化了勞動者在工作中盡到忠實勤勉的義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在法律上的體現。

 3 強化勞務派遣單位對被派遣勞動者的義務。被派遣勞動者職務侵權的條件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確立了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改變了《侵權責任法》所確立的勞務派遣單位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的規定。由於勞務派遣協議對僱主義務的劃分存在著不確定性,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之間的關系無法統一定性。因此,使用「相應的責任」包括了多種可能的責任類型和承擔方式。從「相應的補充責任」到「相應的責任」,改變了勞務派遣單位承擔責任較輕的局面,打破了原先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責任承擔的先後順序,強化了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作為僱主的地位平等性。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務派遣單位對被派遣勞動者的義務。

 4 縮短因重大誤解對離職協議行使撤銷權的期間。對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的離職協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曾做出明確規定,雙方就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辦理相關手續、支付工資報酬、加班費、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等達成的協議,存在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情形,當事人請求撤銷的,法院應予支持。根據《民通意見》和《合同法》,這一撤銷權的行使期間為1年。《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條在此基礎上維持了2017年《民法總則》增加的因重大誤解而行使撤銷協議的3個月期間這一特殊因素。因重大誤解行使撤銷權的期間得到了極大縮短,有利於盡快消除因撤銷權帶給勞資雙方法律利益的不確定狀態,促進當事人及時行使權利,特別是勞動者應當及時行使權利,穩定彼此的法律關系。

 5 確認合夥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差別。《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一條規定,合夥人不得因執行合夥事務而請求支付報酬,但是合夥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基於勞動關系,勞動者將自己的勞動力轉讓給用人單位用於同其生產資料相結合,在這一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當然有權請求支付報酬。而在合夥關系中,合夥人之間共同經營、共同勞動、共擔風險、共負盈虧,合夥人因執行合夥事務而提供的勞動屬於自雇勞動,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屬於同一主體,這兩種要素不可能結成社會關系,請求支付報酬自然缺乏依據。這種以自雇勞動為典型特徵的合夥關系與以受雇勞動為典型特徵的勞動關系有著根本區別。《民法典》的這一條文確認了合夥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差別,也體現了勞動法理論和民法理論的共通之處。

I. 合肥民警進社區宣傳民法總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什麼要求

合肥民警進社區宣傳民法總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

J. 居民公約怎麼寫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熱愛學習。思想健康,杜黃賭毒。移風易俗,厲行節約。厚養薄葬,晚婚晚育。家庭和睦,敬老愛幼,鄰里互幫,注重禮貌。公共設施,自覺維護。美化環境,人人有責。大家努力,共建社區!

熱點內容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