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

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

發布時間: 2022-03-28 03:09:16

『壹』 司法救助金額一般能補償多少

法律分析:(一)救助標准。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二)救助金額。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要綜合考慮救助對象實際遭受的損害後果、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個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等。

法律依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三條 國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標准(一)救助方式。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同時,與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刑事案件傷員急救「綠色通道」、對遭受嚴重心理創傷的被害人實施心理治療、對行動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幫助等多種救助方式,進一步增強救助效果。(二)救助標准。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三)救助金額。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要綜合考慮救助對象實際遭受的損害後果、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個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等。

『貳』 國家設立司法救助制度的目的是什麼制度有什麼樣的意義或作用

目的是讓社會公平,對社會起穩定器的作用

『叄』 司法救助的具體適用情形有哪些

一、哪些人能夠得到國家司法救助?
根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
申請國家司法救助人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刑事訴訟的;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對社會組織、法人、不予救助。

『肆』 一個人可以重復申請司法救助金嗎每個人可以申請幾次司法救助金,有規定嗎

一個人不可以重復申請司法救助金,在領取過後就無法繼續領取了。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根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二條 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

申請國家司法救助人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刑事訴訟的;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對社會組織、法人,不予救助。

(4)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擴展閱讀: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四條 使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應當嚴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辦理案件、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過程中,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救助申請。

(二)申請。救助申請由當事人向辦案機關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申請一般採取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採用口頭方式。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真實身份、實際損害後果、生活困難、是否獲得其他賠償等相關證明材料。

(三)審批。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四)發放。對批准同意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對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辦案機關可以依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救助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伍』 司法救助的我國司法救助制度的現狀

1、在刑事訴訟中關於司法救助的規定
我國司法救助制度在刑事審判方面的研究比民事、行政審判方面的研究較早,刑事司法救助已經形成體系化和規范化。我國對於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實行刑事司法救助的方式主要是通過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人為其提供辯護來實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中都有比較明確具體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了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應當為當事人指定辯護人的三種情況:⑴被告人是盲、聾、啞;⑵被告人是未成年人;⑶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六條對其進行了補充;第三十七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的七種情況:⑴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⑵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查明的;⑶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屬經多次勸說仍不願為其承擔辯護律師費用的;⑷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⑸具有外國國籍的;⑹案件有重大社會影響的;⑺人民法院認為起訴意見和移送的案件證據材料可能影響正確定罪量刑的。
2、在民事、行政訴訟中關於司法救助的規定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法院就開始對經濟困難的訴訟當事人進行司法救助,以便於他們通過法律程序獲得司法救濟,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建國至1984年,我國民事訴訟處於基本不收費階段,只有少數地方收取訴訟費,如果當事人確有困難無力交納,准予免繳。1982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確立了訴訟收費基本制度,對司法救助未作規定。1984年最高法院制定的《民事訴訟收費辦法(試行)》第十二條規定:「自然人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申請緩交、減交或免交的,由人民法院審查決定。」1989年最高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第二十七條也作了類似規定。199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請緩交、減交或免交。」這一規定標志著司法救助制度的正式確立。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補充規定》對原辦法第二十七條進行修改,補充規定了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的5種情形。200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出台《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正式以法律形式明確提出了「司法救助」這一概念,第一次明確規定了我國的司法救助制度。按照此規定第二條的定義: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對於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 當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⑴當事人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的;⑵當事人追索養老金、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而生活確實困難的;⑶當事人為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事故的受害人,追索醫療費用和物質賠償,本人確實生活困難的;⑷當事人為生活困難的孤寡老人、孤兒或者農村「五保戶」的;⑸當事人為沒有固定生活來源的殘疾人的;⑹當事人為國家規定的優撫對象,生活困難的;⑺當事人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領取失業救濟金,無其他收入,生活困難的;⑻當事人因自然災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難,正在接受國家救濟或者家庭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的;⑼當事人起訴行政機關違法要求農民履行義務,生活困難的;⑽當事人正在接受有關部門法律援助的;⑾當事人為福利院、孤兒院、敬老院、優撫醫院、精神病院、SOS兒童村等社會公共福利事業單位和民政部門主管的社會福利企業的。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對這一《規定》進行了修訂。該《規定》對司法救助的對象由原來的5種情形增加到14種情形,對申請司法救助的程序也作了規定。
2006年12月8日國務院頒布《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是結合近年來人民法院開展司法救助的實踐,對司法救助制度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此外,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也有關於司法救助性質的規定:
(1)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先予執行的內容。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了三種情況,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先於執行:⑴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⑵追索勞動報酬的;⑶因情況緊急需要先於執行的。但應當符合兩個條件:⑴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於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的;⑵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2)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中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1、缺乏統一完整的立法。從上述現行司法救助制度現狀可以看出,有關司法救助的規定,分別體現在刑事、民事的法律文件中。2000年7月,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僅限於民事、行政訴訟,並沒有將刑事訴訟中的刑事司法救助相關內容囊括到司法救助制度中來。
2、司法救助的概念不準確、太狹義。司法救助不僅僅是訴訟費減、緩、免交,還應當包括在訴訟中的一些救助行為。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第二條僅指的是訴訟費,且對於訴訟費免交的沒有具體規定。
3、司法救助范圍過於狹窄,採取的是列舉式,很難窮盡,還有相當一部分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打不起官司卻又無法依法得到救助,實施司法救助的方式還僅限於訴訟費用方面,需要予以擴展。人民法院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時,實行訴訟費緩交、減交、免交,只是從經濟上給予救助,是否就可確保他們的民事權利獲得法律救濟的保護與實現呢?這是不夠的。審判實踐中,我們經常碰到有的當事人不但要訴訟費減、緩、免交,而且還需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對訴訟費的減、緩、免交只是一個重要部分,但有的當事人法律知識淡薄,在訴訟中訴權行使時遇到法律阻卻事由,以及不能、無法通過自己的能力行使訴權保護合法權益時,這難道不要為其提供司法救助嗎?因此,司法救助不僅僅是訴訟費減交、緩交、免交,還應當包括在訴訟中的一些救助行為。司法實踐中已經有答案,對於刑事訴訟中無訴訟行為能力的,法院要求法律援助中心派律師為其代理出庭辯護,但由於這是一個軟性規定。如果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不履行此義務,當事人也將毫無辦法。如果由人民法院這個具有國家強制權力的機關介入,結果會大有不同。然而,在民事、行政訴訟中法律也沒有「應當」或「可以」為當事人指定訴訟代理人的規定。因此,在民事、行政訴訟中也很有必要由人民法院為經濟確有困難的民事、行政案件當事人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擔任訴訟代理人。此外,法官的釋明是否是救助呢?應當說也是救助。因為在當事人的主張不正確、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或者當事人誤以為自己提出的證據已經足夠時,法官依據職權向當事人提出關於事實及法律上的質問或指示,讓當事人把不正確和有矛盾的主張予以排除,把不清楚的主張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證據予以補充的權能。簡言之,法官釋明權就是使原不明了者變為明了,讓當事人將自己不完備的陳述、聲明、證據補充完備。
4、司法救助對象不明確。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司法救助的對象就是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至於哪些是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呢?是弱勢群體中的低收入者、老弱病殘者,還是貧困線以下者、收入高但在訴訟前陷入困難者、訴訟中無能力保護自己合法權利者?規定不明確。司法救助的對象是否包括被告和被上訴人、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呢?從現行的法律關於司法救助的規定來看,司法救助對象似乎很明確,簡言之,就是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具體而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規定了14類當事人;國務院《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分別規定了應當准予免交訴訟費用的5類當事人,減交訴訟費用的4類當事人,緩交訴訟費用的4類當事人。這些規定從當事人(自然人)的經濟地位、家庭經濟狀況對司法救助對象進行了界定,這無疑是必要和正確的。然而,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當事人在不同的程序中有著不同的稱謂。在第一審程序中,有原告和被告之分;在民事訴訟特別程序中,有起訴人、申請人之別;在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中,有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稱謂;在第二審程序中,有上訴人和被上訴人的稱呼;在審判監督程序中,有原審原告和原審被告的叫法;在執行程序中,則稱申請執行人和被申請執行人。等等。既然司法救助對象是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那麼,是否包括以上所有類型的當事人呢?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的規定是概括性的,應當可以這樣理解。問題是,國務院《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司法救助,應當在起訴或者上訴時提交書面申請、足以證明其確有經濟困難的證明材料以及其他相關證明材料。」撇開特別程序等免交訴訟費的情形不說,這里起碼告訴我們,當事人只有在一審作為原告起訴或對一審不服提起上訴時才有權申請司法救助,被告或被上訴人是沒有資格的。在督促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執行程序等程序中當事人是無權申請司法救助的,訴前保全的申請人更是與司法救助無緣了。照此理解,被告在一審時無權申請司法救助,如果不服一審提起上訴時又能夠申請司法救助了,這不是鼓勵上訴嗎? 此外,我們在刑事審判實踐中也常常會碰到一些刑事自訴案件的受害人由於在調查取證方面能力欠缺,使得一些自訴案件無法立案,受害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護。當這些受害人涉及到弱勢群體時,就有必要由人民法院對其進行司法救助了。因此,在刑事訴訟中應將司法救助的對象范圍擴大至受害人為弱勢群體的自訴案件(1、虐待婦女、兒童和老人的犯罪案件; 2、 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犯罪案件;3、 遺棄老人、兒童、殘疾人和精神病人的犯罪案件;4、 其他侵犯未成年人、婦女、兒童和老人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及財產權利的犯罪案件)的自訴人。因此,司法救助制度的確立,旨在確保當事人依法平等行使訴訟權利,平等享有國家司法資源,體現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優越性,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見,不管是原告、被告,申請人、被申請人、刑事案件自訴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只要他們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就應當給予司法救助,平等保護他們的訴訟權利。如果厚此薄彼,就會讓同是弱勢群體的另一方當事人流淚,這有顯失司法公正。
5、救助標准模糊。按《規定》司法救助的對象就是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生活困難」是得到司法救助的限定條件,但是,何謂生活困難?什麼收入水平才能被確定為生活困難呢?是經濟確有困難者,生活處在貧困線上的是明顯有經濟困難,而經濟收入較好,但在訴訟前陷入困境的是否屬於經濟困難呢?等等。規定得很模糊,沒有量化標准。
6、法人能否作為救助主體沒有規定。法人應當可以作為救助主體。因為法人是訴訟主體。法人維護自己的民事權利時也會遇到自然人一樣的情況。在法人處於破產的臨界狀態時,必須通過訴訟來對清收外債權維持職工生活費用,但交納不起訴訟費,訴訟權無法實現。法人是擬制自然人而設立的,法人與自然人有許多相同的民事權利,在訴訟上其訴訟權利應當與自然人是平等的,因而應給予法人在民事訴訟上與自然人相同的以司法救助助權利。
7、司法救助證據材料的規定還不夠明確。《規定》對司法救助的范圍詳細列舉了十一項,對屬於十一項列舉情形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的,應當提交書面申請和足以證明確有經濟困難的證據材料,然後由人民法院負責立案的審判人員提出意見,經主管庭長審核同意後,報分管副院長審批。數額較大的,報院長審批。審判實踐中,在審查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時,對當事人究竟需要提供哪些材料因無詳細規定,所以不好把握。如《規定》第三條第六款規定「當事人為國家規定的優撫對象,生活困難的」可以申請司法救助。是否屬於優撫對象,應由哪一級民政部門證明,生活是否困難,是由所在地的辦事處、鄉鎮出具證明,還是由所在單位提供證明,規定不明確。因此,要使司法救助在具體實踐中更趨規范化,最高人民法院應該對當事人申請司法救助的相關證據材料作出明確的規定。
8、緩減免規定過於原則不利於操作。
(1)法律規定了緩、減、免三種情況,但是沒有明確三種情況的不同適用標准,導致實踐中難以操作。個別法院為求穩妥和方便,在立案階段都只給予緩交的救助。對於那些經濟十分困難的申請人,如果敗訴後無力補交訴訟費用,法院要求他們再行申請減免。這一做法雖然彌補了一律緩交的缺陷,但無疑增加了申請人的程序負擔,也沒有體現司法救助的本意。此外,由於沒有不同的適用標准,法院也容易隨意減、免那些尚不夠條件的申請人應交納的訴訟費用,而使司法救助成為人情救助。
(2)對訴訟費用的強制執行缺乏程序性規定。《規定》要求法院對拒不交納訴訟費用的可以強制執行,但是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實踐操作性,導致訴訟費用流失。實踐中存在兩種流失,一是對方當事人敗訴後拒不交納訴訟費用,二是原告被批准緩交訴訟費用,但原告敗訴後拒不補交尚未交納的費用。這兩種情況「都因無征繳執行措施而成了實質上的'免繳',成了'救助不當'和'當助不助'的絕妙注腳,有損法律的庄嚴和公信力。 1、法院內部進行司法救助不一致
由於我國司法救助制度在立法上存在著上述缺陷,而致使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內部進行司法救助也不一致。
(1)發達與欠發達地區法院表現差異是:①發達地區法院對救助對象和救助條件與欠發達地區司法救助觀念明顯存在差異。發達地區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條件較好,經濟困難者少,同時發達地區法院的經費不愁,對困難者申請救助的審查要求要寬泛些,對平時經濟條件較好,但訴訟前陷入困境的當事人申請救助,法院批准。而欠發達和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多,法院辦案經費緊缺,對於司法救助的申請審查,要嚴格的多,對訴訟前陷入困難的當事人申請救助一般不會同意。②救助的范圍也不同。發達地區救助的范圍明顯大於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大於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對於申請者的范圍僅限於「三養」案件、貧困者訴訟的和勞動爭議案件,而經濟發達地區司法救助涉及所有民事、商事案件。③救助的標准條件不同。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救助的基本的經濟標准,大多是低於當地最低生活標準的困難者,而發達地區救助經濟的基本標准比他們高的多。救助主體存在不同。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對企業進行民事訴訟時不會同意救助申請,而發達地區對於企業符合救助條件時,准予救助。④救助的在訴訟中的體現不同。發達地區在訴訟中法官行使釋明權,幫助當事人進行訴訟,有法律援助幫助訴訟;而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法官行使釋明權的觀念不強,很少行使釋明權,沒有和難以獲得法律援助。
(2)同一省份法院進行司法救助也存在差異。因為僅僅只有一個原則的規定,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法院內部對救助的認識、對救助的形式、主體等理解不一致,因而有一定的差異。
(3)同一法院法官對救助的對象、主體、案件范圍、經濟能力的理解差異,導致當事人申請救助是否採納的結果不同。如勞動爭議案件,原告被被告解除勞動關系或被除名,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起訴,原告申請救助,對原告是否是經濟困難者的問題上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因為每個地方都有一個最底生活保障標准和人均收入統計,用誰來衡量困難者呢?不同的標准,其結果是不一樣的。
2、減免交訴訟費用和法院自身利益的沖突協調問題。由於減免訴訟費會直接造成法院收取訴訟費用的減少,因此,法院若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是不願普遍的實行訴訟費減免。訴訟費制度是法律規定的基本制度,訴訟費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現階段審判機關收取訴訟費的重要目的是支付法院在審判過程中的各項開支,保證法院有充足的工作經費,維持法院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司法救助等於法院經費的減少。許多法院特別是基層法院的經費本身就無法保障,為了保證法院工作的正常運轉,許多法院不得不提高救助門檻,使許多應得到救助的當事人失去了被救助的機會,即同樣情況的當事人有可能獲得司法救助,亦有可能得不到司法救助,這是不符合現代司法理念的。
3、司法救助范圍存在隨意擴大和縮小的傾向。
建立和完善司法救助的基本原則,是法無明文規定的不救助,法有明文規定的必救助。一方面要使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確有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打得起官司,同時要避免冒用司法救助之名,隨意減、緩、免當事人的訴訟費用,造成國家財產的流失。然而,在審判實踐中,卻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司法救助范圍被擴大,一些不夠司法救助條件的也適用了司法救助,一些基層法院為了擴大案源,訴訟費實行減、緩、免的比例過高,沒有進行嚴格審查。二是司法救助范圍被縮小,一些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沒有得到體現社會公平的司法救助。如有的當事人由於對司法救助制度相關規定不了解,在經濟困難的條件下舉債打官司,而法院正常受理立案,使他們失去了獲得司法救助的權利。
4、有出現司法救助不當的現象。司法救助是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適用,具體實踐中,除了上述由於有些法院經費不保障的原因之外,亦因社會上存在的人情關系,人為因素導致司法救助走形變樣,一些審判人員放寬了適用條件,把訴訟費的減、緩、免當做「人情」送給了當事人,導致了司法救助中的不規范,使不應得到救助的當事人得到了救助,應得到救助的當事人可能得不到救助,造成國家財產的流失,嚴重歪曲、侵蝕了司法權威,敗壞了法院的形象,干擾了法院的正常秩序。

『陸』 司法救助是什麼意思啊

司法救助是司法機關及其他政法機關對確有生活困難的當事人,給予救濟的制度。提供司法救助的不只是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等司法職能機關均有司法救助的相應措施。見zhongyang政法委、財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發布的: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
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

『柒』 法律救濟的含義和途徑

法律分析:我國目前的行政救濟途徑主要有:

(1)監察救濟。相對人就行政侵權行為向政府系統的行政監察部門申訴,請求救濟。 這種救濟途徑,相對人只能就行政違法、侵權的行政工作人員請求為之一定處理,如行政紀律處分,監察機關同樣不能直接撤銷、變更一個具體行政行為,也不能裁決予以賠償,此種救濟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救濟。

(2)立法救濟。相對人就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侵權行為,向人民代表大會申訴,請求救濟。但是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只限於重大決策和立法活動,是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較少。對於行政機關的重大行政政策的失誤或立法與憲法、法律抵觸,可以撤銷或改變,或責令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政治責任。對於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造成的損害,相對人一般只能採用其他救濟途徑,請求救濟。

(3)復議救濟。復議救濟相對於法院救濟而言,可稱作行政上的救濟,法院救濟可稱為訴訟救濟或司法救濟。復議救濟是指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其設置的專門機構申訴,請求救濟。復議救濟是功能較完備的救濟途徑,復議機關在查明事實、判明責任的基礎上,可以撤銷一個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使其違法行為效力消滅,恢復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可以變更一個不當的行政行為,使相對人獲得合理的權益或消除相對人所承擔的不合理的義務,使具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的影響恢復正常可以責令行政機關就損害後進行經濟賠償,使相對人的物質損失或精神損害獲得補救。

(4)訴訟救濟。訴訟救濟是指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違法行駛為予以撤銷,造成損害者判令賠償的救濟途徑。法院可以運用諸多的救濟手段,使相對人受到損害的權益得到恢復和補救。如判決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判決變更不當的行政行為,判令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和判令行政機關予以賠償等。

法律依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

第一條 人民法院在審判、執行工作中,對權利受到侵害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符合本意見規定情形的,可以採取一次性輔助救濟措施,以解決其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

第二條 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正、公開、及時原則,嚴格把握救助標准和條件。對同一案件的同一救助申請人只進行一次性國家司法救助。對於能夠通過訴訟獲得賠償、補償的,一般應當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人民法院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人,無論其戶籍所在地是否屬於受案人民法院轄區范圍,均由案件管轄法院負責救助。在管轄地有重大影響且救助金額較大的國家司法救助案件,上下級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聯動救助。

『捌』 司法救助標准一般在多少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

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

『玖』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
(中政委〔〕3號)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做好司法過程中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工作,有效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現就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提出以下意見。
一、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義和基本原則
開展國家司法救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刑事犯罪高發期。隨著越來越多的矛盾以案件形式進入司法領域,一些些刑事犯罪案件、民事侵權案件,因案件無法偵破、被告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賠償能力不足,致使受害人及其近親屬依法得不到有效賠償,生活陷入困境的情況不斷增多。有的由此引發當事人反復申訴上訪甚至釀成極端事件,損害了當事人合法權益,損害了司法權威,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法涉訴信訪救助等多種形式的救助工作,對解決困難群眾燃眉之急,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司法救助工作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發展還不平衡,救助資金保障不到位、對象不明確、標准不統一、工作不規范等問題亟待解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司法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實現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對受到侵害但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由國家給予適當經濟資助,幫助他們擺脫生活困境,既彰顯黨和政府的民生關懷,又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司法的權威和公信。
國家司法救助,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輔助性救助。國家司法救助是對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採取的輔助性救濟措施。重點解決符合條件的特定案件當事人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對同一案件的同一當事人只進行一次性救助。對於能夠通過訴訟獲得賠償、補償的,一般應當通過訴訟渠道解決。
--堅持公正救助。嚴格把握救助標准和條件,兼顧當事人實際情況和同類案件救助數額,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防止因救助不公引發新的矛盾。
--堅持及時救助。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辦案機關應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者依據職權及時提供救助,確保及早化解社會矛盾。
--堅持屬地救助。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不論其戶籍在本地或外地,原則上都由案件管轄地負責救助。
二、國家司法救助的對象
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
申請國家司法救助人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刑事訴訟的;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對社會組織、法人,不予救助。
三、國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標准
(一)救助方式。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同時,與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刑事案件傷員急救「綠色通道」、對遭受嚴重心理創傷的被害人實施心理治療、對行動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幫助等多種救助方式,進一步增強救助效果。
(二)救助標准。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
(三)救助金額。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要綜合考慮救助對象實際遭受的損害後果、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個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等。
四、國家司法救助程序
使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應當嚴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辦理案件、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過程中,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救助申請。
(二)申請。救助申請由當事人向辦案機關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申請一般採取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採用口頭方式。中請人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真實身份、實際損害後果、生活困難、是否獲得其他賠償等相關證明材料。
(三)審批。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余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四)發放。對批准同意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對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辦案機關可以依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救助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五、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籌集和管理
(一)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籌集。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資金籌措方式。各地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由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列入預算,統籌安排,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已經建立的刑事被害人救助資金、涉法涉訴信訪救助資金等專項資金,統一合並為國家司法救助資金。中央財政通過政法轉移支付,對地方所需國家司法救助資金予以適當補助。同時,各地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積極拓寬救助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捐助國家司法救助資金。
(二)資金管理和監督。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嚴格資金管理,確保管好、用好救助資金。政法各單位在年度終了1個月內,向救助領導小組報送當年發放救助資金的明細情況,接受紀檢、監察和審計部門監督,確保專款專用。對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捐助救助資金的,應當告知救助的具體對象,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責任追究。對截留、侵佔、私分或者挪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單位和個人,違反規定發放國家司法救助資金造成重大損失的單位和個人,騙取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相關人員,嚴格依紀依法追究責任,並追回救助資金。
六、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明確工作機構。各地成立由黨委政法委牽頭,財政和政法各單位等共同參加的國家司法救助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國家司法救助的制度規范和配套措施,測算資金需求,定期檢查各單位工作落實情況。政法各單位應當指定專門機構或者人員負責救助工作。
(二)加強組織協調。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政法各單位按照職責范圍和案件管轄分工,分別對救助申請進行審批。案件需移送下一辦案環節或其他政法單位的,辦案機關應將國家司法救助有關材料隨案卷一並移送。
(三)建立銜接機制。對於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當事人就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查並減免相關訴訟費用,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及時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困難群眾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對於未納入國家司法救助范圍或者實施國家司法救助後仍然面臨生活困難的當事人,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辦案機關協調其戶籍所在地有關部門,納入社會救助范圍。
(四)制定實施辦法。各地根據本意見精神,制定本地區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實施辦法,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確保救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充分發揮救助效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實施辦法,在本意見下發3個月之內,報中央政法委員會、財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備案。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政法委、財政廳(局)自2015年起,每年 2月底前,將本地區上一年度執行司法救助情況,分別報中央政法委員會、財政部。

『拾』 司法救助辦法

為進一步規范我省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省委政法委日前制定出台《安徽省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基準、限額以及各種情況下救助標準的確定原則等。

細則首先規定,國家司法救助資金額度以作出救助決定時的案件管轄地所在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不超過36個月的工資總額。因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案件特殊情況等確需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給付或者雖已判決但未執行到位的標的數額。

在救助標准金額的確定原則方面,細則規定,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以其傷殘等級或損傷嚴重程度計算國家司法救助金額度。其中,6級傷殘的救助金額為職工月平均工資×12個月;傷殘每提高一級,增加3個月救助金。重傷一級的救助金額為職工月平均工資×18個月至22個月;重傷二級的救助金額為職工月平均工資×12個月至16個月。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意見中未確定重傷級別的,參照《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計算救助金。細則還對下列情況下的救助金額標准作了明確: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追索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在標准救助金額的基礎上,救助額度同時根據救助申請人的生活困難程度和過錯責任及實際獲得賠償情況進行增減調整。其中,生活非常困難、特別困難的,救助金額在標准金額基礎上分別上調10%、20%;當事人過錯責任未達一半、一半以上但無重大過錯的,救助金額在標准金額基礎上分別下調10%、20%。

為鼓勵各地用足用好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細則還規定,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分配與各地上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相掛鉤。本年度國家司法救助資金使用率100%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增加20%;使用率為80%以上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不變;使用率為60%以上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減少20%至10%;使用率低於60%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減少30%。

熱點內容
商標權利人鑒定結論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7:37:58 瀏覽:408
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 發布:2025-01-23 07:28:29 瀏覽:228
勞動法團建 發布:2025-01-23 06:38:49 瀏覽:868
公司法律顧問年度總結報告 發布:2025-01-23 06:30:36 瀏覽:143
經濟法合同法提綱 發布:2025-01-23 06:30:27 瀏覽:456
陪標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6:14:52 瀏覽:15
安全標准化法律法規清單 發布:2025-01-23 05:55:24 瀏覽:658
公司法修改回購 發布:2025-01-23 05:43:20 瀏覽:271
經濟法產品質量多選題 發布:2025-01-23 05:43:10 瀏覽:170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