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市民
『壹』 民法意義上的 「公民 」 和 「市民」 有何區別
公民為國度范圍內所認可,市民僅是區域內認可的民眾個體。
『貳』 關於民法中公民常住地的問題
在醫院居住治療和在監獄居住服刑都是不正常的居住方式,不過涉及在監獄服刑的犯人的訴訟管轄有特別的規定,該規定不是說監獄就是居住地;醫院則是公民因病治療的場所,不是不能成為居住地,除非你是醫院的職工長期住在醫院。
『叄』 試論民法與政治國家,市民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
民法是政治制度的一抄項重要內容,政治對內講是如何治理國家,對外講主要可以是進行維護擴大國家利益的活動,政治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社會運轉,讓社會更好運轉,民法的出現是人組成的社會的要求,在一方面,這需要一定製度,以保障他的運轉,維護人的權益,同時規范人的義務。
『肆』 法律上的市民與公民的區別
市民法是羅馬法上相對與萬民法的類似於國內法的法律,這里的市民指的是羅馬市民內,萬民法指容的是羅馬帝國佔領的地區的外邦人與外邦人、外邦人與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糾紛時候適用的法律,很象現在的國際私法和國際公法。市民法則類似與國內法,針對的是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糾紛。
現代法律上沒有所謂市民之說,只有地方法規規範本地區的公民,而沒有市民的法律用語。
『伍』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民法
民法的性質集中表現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是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是法律主體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分類。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民法的理念有二:一是私權神聖,一是私法自治。私權神聖包含私權本位、權利不受侵犯,且私權以人格權和所有權為核心。私法自治以意思自治為靈魂。
民法乃一國法律體系中之基本法,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一國之部門法體系,為最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
民法者,市民社會之法則也。漢語中「民法」一詞實非古漢語固有之詞,而乃西方法律文明之舶來品。我國近現代民法一語,究其淵源,第一步可追溯到日本民法,恰如學者所言,「民法一語,典籍無所本,清季變法,抄自東瀛」[1];第二步可追溯到法國民法,因日人是從法語droitcivil轉譯而來;第三步則須追溯到羅馬法,蓋因法語中的droitcivil乃來自於羅馬法中的juscivile即市民法,其他歐陸諸國如德、瑞、意等關於此語之名稱也均系由市民法轉譯而來[①此說為我國民法學界前輩學者之通說。但關於日人中誰是使用「民法」之第一人,則有二說:一說為箕作麟祥,其在轉譯法語 droitcivil時將其譯作民法;一說為津田真道,其在轉譯荷蘭語burgerlykregt時將其源於日本民法學者穗積重遠之考證。].而日人轉譯時從其簡,省掉了一個「市」字,遂有漢字中「民法」之稱謂。是故,民法之真正根源乃羅馬法,研究民法的人便無不「言必稱羅馬」。
一、民法的性質:市民社會的法
民法的性質表現在四個方面: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實體法;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其中,市民社會的法是民法性質的集中體現。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
通過對民法一詞的語意與淵源考察我們已經得知,民法者,實乃市民法之簡稱也,而市民法者,當為市民社會之法也。何謂市民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依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是直接面對其他社會成員而發生,包括家庭成員,另一種是通過國家這一中介而發生。由此形成兩種社會關系,前一種社會關系因直接發生於社會成員之間,故其有關內容取決於社會成員個人的意志,而後一種社會關系通過了國家的中介,國家必將其意志體現在其中。體現社會成員個人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個人或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而體現國家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國家或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由此,人所參與的全部社會關系不外乎此兩種類型,而社會也就因此可以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證上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即所謂市民社會,而另一種為有國家參與的社會,即所謂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任何人都總是扮演兩種角色、具有雙重身份,他一方面作為市民社會的人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另一方面又作為政治社會的人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規范市民社會關系的法律就發展成為市民法,它以保護市民社會中人的權利即私權為己任;而規范政治社會關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為目的。所以說,民法(市民法)是關於市民社會的法。
盡管人總是既要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又要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然而市民社會是其生存之本,市民社會中的經濟與人身關系是每一個人都生而必須進入的,所以,市民社會的生活對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市民社會中權利的享有與保障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國家中的權力從根本上說不是為國家而存在的,而是為市民即為民眾而存在的,國家行使公共權力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保障市民社會的權利,市民權利與政治權力的關系是本與末的關系,萬不可顛倒。同時,在法治體系尚非盡善盡美的情況下,政治權力的膨脹與擴張必然會導致對私權的擠壓與限縮,使政治權力成為凌駕於市民權利之上的強暴工具,所以,必須在對政治權力與市民權利進行正確定位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和完善市民社會,這是實現經濟民主進而實現政治民主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陸』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
民法是處理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的法律
刑法則是國家暴力機器,是統治者維持正常統治秩序的重要工具,如殺人、放火等重者必死無疑
『柒』 民法上的市民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我國民法上沒有市民這個概念,只有公民和自然人。
古代羅馬法中有市民法,市民法也稱公民法,是古代羅馬國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眾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帶有規范性的決議、法律以及習慣法規范,其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捌』 在民法中,市民與公民的區別是什麼
我國民法中:市民在我國,只要指以戶籍為標准,做的一個群體分類。
公民則指所有具有中國國籍的人。
『玖』 論民法與市民社會的關系
為經濟基礎的市民社會和作為上層建築的民法總是相伴而生的,沒有無市民社會的民法專,也屬沒有無民法約束的市民社會。市民社會為民法的產生、發展提供了土壤,民法的發達又促進了市民社會的發展,二者是互動關系。因此,在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進程中,學界很有必要對市民社會進行考察和探索。只有在對市民社會演進及其與政治國家關系變遷的歷史理順之後,才能明確民法在市民社會的基礎地位,從而准確定位中國民法發展的目標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