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法總則中兩戶存留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一、關於監護,取消了訴前指定及否定「按順序」指定
民法總則第31條規定: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指定監護人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處於無人保護狀態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監護人被指定後,不得擅自變更;擅自變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監護人的責任。
本條第一款取消了《民法通則》第16條和《民通意見》第16條規定的訴前指定程序。同時,《民通意見》第17條規定,「有關組織依照民法通則規定指定監護人,以書面或者口頭通知了被指定人的,應當認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應當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起訴的,按變更監護關系處理。」而本款規定有關當事人對居委會、村委會或民政部門指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指定監護人。注意這里將起訴改變成了申請。
本法第28條明確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按照順序擔任監護人,如果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具有監護資格的人,都願意擔任監護人,也可以按照該條規定的順序確定監護人,或者依照本法第30條規定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按照本條規定的監護爭議解決程序處理,由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監護人,不受本法第28條規定的「順序」的限制,但仍可作為依據。
而《民通意見》第14條,規定了「將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二款及第十七條第一款的相關規定視為指定監護人的順序」,我們認為民法總則的規定是對其的否定。
二、實際上否定了宣告死亡的「順序」限制
民法總則第46條規定:第四十六條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
(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
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
《民通意見》第25條規定,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的順序是:(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對於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要不要有順序上的限制,歷來存在爭議。
三、違法是否導致行為無效
民法總則第143條規定: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本條第三項規定了「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關於違法與行為效力的關系,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不盡一致。
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與民法通則將一切違法行為均認定無效的規定相比,合同法將違反任意性規范的合同排除在無效范圍之外,且將民法通則中的「法律」修改為「法律、行政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在合同法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強制性規定」作了限定,其第十四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無效與不生效
民法總則第145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民通意見》第67條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本條規定與其不同,規定為不生效,更加保護交易安全。
五、訴訟時效期間3年,特別規定以及保證期間
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本條第一款將原來的訴訟時效2年調整為3年,同時「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是允許特別法對訴訟時效作出不同於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如海商法第260條規定,有關海上拖航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保險法第26條第2款規定,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五年,自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另外,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2條規定的保證期間2年,因是參考訴訟時效2年的規定,以後應該也會隨著民法總則的精神相應修改,但是在修改之前,仍應按照2年適用。
六、個人合夥的依據哪裡尋
民法總則第二章刪除了「個人合夥」。
本章刪除了民法通則的「個人合夥」一節。在起草過程中,對於是否刪除這一節,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個人合夥糾紛在實踐中大量存在,民法總則應當保留民法通則有關個人合夥的規定,以規范其入伙、退夥、債務承擔等問題。
另一種意見認為,普通的民事合夥是合同關系,應當由合同法調整,商事合夥如合夥企業可以歸為「非法人組織」,民法總則不應當再規定個人合夥。
經立法工作的同志研究,認為,民法通則對個人合夥作出規定,是為了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實踐中存在的合夥行為予以規范。民法通則將個人合夥分為起字型大小的與不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二者區別在於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從事經營活動需經登記。
隨著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1997年頒布的合夥企業法對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已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基本取代了民法通則關於這類合夥的規定,合同法也可以對民事合夥合同作出規范。
從境外立法例看,多將民事合夥作為合同關系放在債編中加以規定。基於此,民法總則不再專門規定個人合夥。
對現有的合夥,可以分兩種情況進行處理:一是對於民事合夥,可以考慮在民法典合同編專門規定「合夥合同」,對相關問題作出規范;二是對於商事合夥企業,民法總則已將其納入「非法人組織」一章予以規范,具體規則仍由合夥企業法等相關單行法規定。
Ⅱ 民法總則54條有哪些改變和意義
您好,民法總則第54條的突破點:
總則第五十四條規定:「自然人從事工商業經營,經依法內登記,為個體工容商戶。」該條款為「在家辦公」這種新經濟主流生產生活方式掃清了法律障礙,使中國成為第一個為新經濟打開大門的國家。
對照修改前的法律,《民法通則》第26條規定,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總則原規定:自然人經依法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
其實質性的改變在於:原規定中,自然人須先登記,成為個體工商戶,才能從事工商業經營。而現在的規定是,自然人不登記,也可以憑自然人身份從事工商業經營;如果登記,則可以轉為以個體工商戶身份從事工商業活動。
二、民法總則第54條的意義
總則第五十四條意味著——自然人有權營商,依法登記的,是個體工商戶;不登記,不叫個體工商戶,但並不意味著無權營商,總則這樣規定,不僅是對線上自然人營商地位的保障,還是對線下自然人營商進行賦權,徹底破除登記才准許經營的桎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Ⅲ 民法總則給百姓帶來哪些影響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沒有關於「姓名該姓」的規定;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三、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法律解釋」,規定「 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有「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等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解釋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為使人民法院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請求對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的規定作法律解釋,明確公民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如何適用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了上述規定的含義,認為: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屬於民事活動,既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還應當遵守民法通則第七條的規定,即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姓名」中的「姓」,即姓氏,體現著血緣傳承、倫理秩序和文化傳統,公民選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公民原則上隨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觀念,符合絕大多數公民的意願和實際做法。同時,考慮到社會實際情況,公民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選取其他姓氏。基於此,對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解釋如下: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還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現予公告。 另附《民法通則》 第九十九條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享有名稱權。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有權使用、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
Ⅳ 民法總則對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的規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民法總則第十條至第二十五條對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有詳細規定: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一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二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第二十五條: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
Ⅳ 民法總則的若干問題有哪些
一、設置民法總則的理由
中國民法典設置第一編民法總則,是民法學者的共識,且立法機關已經啟動民法總則立法。
二、民法總則的結構
按照多數立法例,民法總則編,以「人」、「物」、「行為」為中心,形成「人-物-行為」三位一體的結構。
三、第一章「一般規定」
(一)概說
民法典總則編是否設置「一般規定」,有不同立法例。如德國民法典總則編,第一條就規定「人」的權利能力,並沒有「一般規定」。但屬於德國法系的其他民法典,如俄羅斯民法典和蒙古民法典的總則編,均設有「一般規定」。在總則編設置「一般規定」,不僅能夠使民法典體系完整、邏輯謹嚴,其重大意義更在於,為民法典體系乃至現代法治奠定根基。設置「一般規定」,也是中國民事立法的慣例。
遵循中國民事立法的慣例,根據民法理論並參考國外立法例,設立第一章「一般規定」,下設三節:第一節立法目的與調整范圍;第二節基本原則;第三節民法的適用。
(二)民法調整范圍
條文:「本法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范圍甚寬,包括物權關系、債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遺產繼承關系,法人、非法人團體不能參加家庭生活,也就不能成為遺產繼承關系的主體。本條規定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自然人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三)民事權利的保護原則
條文:「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非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並根據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
本條規定有兩個方面:一是確立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的基本原則,二是確立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的條件。依據本條規定,法律保護民事權利為基本原則,於具備法定條件時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是這一基本原則的例外。須特別說明的是,對於人身權利,民法典不能規定任何限制。所謂於具備法定條件時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僅指民事權利中的財產權利。
(四)法律適用的原則
條文:「民事關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規定的,應當優先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既沒有法律規定也沒有習慣的,可以適用公認的法理。
前款所稱習慣,以不違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為限。」
四、第二章「自然人」
(一)概說
與民法通則不同的是,本章沒有規定作為民事主體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均非准確法律概念。所謂個體工商戶,為從事工商業經營活動的自然人在工商登記時的類別,其有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二人以上的家庭成員;農村承包經營戶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稱謂。個體工商戶如為一人經營,應為從事經營活動的自然人個人(在商法學上稱為「商自然人」),如為二人以上共同經營,則其性質應為合夥。農村承包經營戶與之類似。其參加經營活動所涉及的有關規則,或者適用民法關於自然人(商自然人)的規定,或者適用有關合夥的規定,或者適用有關非法人團體的規定。
(二)胎兒利益的保護
條文:「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事項,准用本法有關監護的規定。
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視為自始不存在。」
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則出生前之胎兒,尚未成為法律上的人,自不享有權利能力,不得為民事權利之主體。但若嚴格貫徹此一原則,勢將對行將出生之胎兒保護不周,不無違反人情之虞。因此,從羅馬法以來,關於胎兒利益之保護,成為民法一大問題。
(三)關於人格權
立法例關於人格權的規定大致有五種模式:一是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設置人格權保護的規定,如1896年德國民法典、1896年日本民法典;二是在總則編或人法編的自然人一章規定人格權,不在侵權行為法中設保護人格權的特別規定,如1992年荷蘭民法典、1994年修正後的法國民法典、1994年魁北克民法典;三是在總則編或人法編的自然人一章規定人格權,同時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規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責任,如瑞士民法典、葡萄牙民法典、加利福尼亞民法典、匈牙利民法典、立陶宛民法典、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我國澳門地區民法典、1959年的德國民法典修正草案;四是在總則編的權利客體一章規定各種人身非財產利益,同時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規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責任,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白俄羅斯民法典;五是單獨設人格權編,僅有2003年烏克蘭民法典。
(四)對遺體、遺骨的保護
條文:「自然人死亡後,其遺體由本人的親屬負責火化、埋葬,但不得進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處分。
禁止對遺體、遺骨進行損害或者侮辱。」
實際生活中,非法侵害自然人遺體、遺骨的案件時有發生。民法在保護自然人身體權及其他人格權的同時,有必要對自然人死亡後的遺體、遺骨的保護作出規定。依照民法學說,自然人死亡後的遺體、遺骨,屬於一種特殊的物,唯供作埋葬、祭祀之特定目的。除根據死者生前願望將遺體捐獻醫療機構,供作醫學研究目的之用外,禁止對遺體、遺骨之轉讓和拋棄。同時禁止對遺體、遺骨的損害和侮辱。對自然人的遺體、遺骨進行侵害或者侮辱,加害人應當對死者近親屬承擔侵權責任。
(五)對死者姓名、肖像和名譽的保護
條文:「禁止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等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和名譽。」
(六)民事行為能力由「三分法」改為「二分法」
(七)成年障礙者的民事行為能力
條文:「成年障礙者實施法律行為,應當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但購買日常用品或者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行為除外。」
(八)失蹤宣告和死亡宣告
宣告死亡制度與宣告失蹤制度,程序設計頗類似,但目的不同。宣告失蹤制度的目的,僅在於解決失蹤人的財產管理問題,並不能夠解決因失蹤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狀態。宣告死亡制度,是按照法定程序,由法院宣告失蹤人為「已死亡」,並以此為根據,發生與自然死亡同樣的法律後果,因此消除因自然人失蹤而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狀態。以現行民法通則關於宣告失蹤制度和宣告死亡制度為基礎,結合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及裁判經驗予以完善。例如,關於死亡宣告制度,明文規定死亡宣告申請人無順序限制,並增加關於人民檢察院提出死亡宣告申請的規定。
(九)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
條文:「宣告死亡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
關於死亡宣告的效力,約有四種學說:其一,死亡宣告的效力,僅及於財產關系。依此說,則身份關系不受死亡宣告的影響。此為德國普通法時代之通說,泰國民法原采此說。其二,死亡宣告的效力,不僅及於財產關系,並及於身份關系。依此說,財產關系、婚姻關系一並消滅。法國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采此說。其三,死亡宣告的效力,原則上及於一切關系,但婚姻關系須配偶已為再婚,始為解除,如德國民法典。其四,死亡宣告的效力,原則上及於一切關系,但如被宣告死亡的人歸來或生存,則其配偶之再婚無效,如義大利民法典。
(十)死亡宣告及其撤銷對婚姻關系的效果
條文:「被宣告死亡的人與配偶的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滅。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銷,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其配偶不願恢復的除外;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再婚後配偶又死亡的,不得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五、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團體」
(一)概說
法人是除自然人之外最重要的民事主體。本章在現行民法通則和公司法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總結司法實踐經驗,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分設六節: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二節法人的設立;第三節法人的機關;第四節法人的變更;第五節法人的解散與清算;第六節非法人團體。
(二)法人的分類
傳統民法理論將法人分為公法人與私法人。區別在法人設立的法律根據不同,其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在於公法人之設立須經特別程序、國家對公法人的財產及其活動有特別措施、特別制度,這些特別措施、特別制度,由行政法加以規定。鑒於在民事活動中,無論公法人抑或私法人,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均同等適用民法有關法人制度的基本規則。就民法立法角度言,明示公法人與私法人之區分,實際意義不大。因此,本章遵循民法通則的做法,不區分公法人與私法人。
Ⅵ 《民法通則》和《民通意見》中的幾個問題!!~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64條
以提供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的一方,對聯營企業的債務,應當按照書面協議的約定承擔;書面協議未約定的,可以按照出資比例或者盈餘分配比例承擔。
由此觀之,出資比例的問題首先當然按照協議確定,但是沒有協議或協議內容不明確的情況下,則需要對土地使用權的價值進行評估,從而確定比例。或者按照盈餘或風險的分配比例確定投資比例。
2.對於該問題本人並不完全贊同前輩的意見,即企業法人解散的,資能抵債的,自己進行清算。資不低債的,要申請法院進行破產清算,法院指定的清算組織。這種說法不具有準確性。
而應當是:
企業法人自行決定解散的,清算組織由該企業法人根據法律的規定自主成立。
企業法人被撤銷或被宣告破產的,則應當由主管機關組織有關機關和人員組成清算組織;或者由人民法院根據法律關於破產程序的規定成立清算組織。
也即企業法人自行撤銷,而不存在利害關系人向有關機關申請破產的情況下,企業法人得自己成立清算組織。當然,企業法人發現資不抵債的,仍應宣告破產。
3.樓主所說的B企業本身承擔自然是無限責任。一般而言,企業法中的有限責任指的是成員對企業(包括企業法人)的債務不承擔無限責任,而並非指企業本身不對自己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所以前輩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企業聯營包括緊密型聯營、半緊密型聯營(也即半鬆散型聯營)和鬆散型聯營。
緊密型聯營是組成新的法人主體,成員承擔連帶責任。揭開法人面紗制度適用後除外。
半緊密型聯營企業通常是基於聯營合同,且需登記,成員承擔連帶責任,一般情況下也即樓主所說的合夥型聯營。此時成員需承擔無限責任。
鬆散型合夥通常基於成員之間的聯營合同,無需登記,當事人未約定承擔連帶責任的,成員對外僅僅承擔按份責任(並不排除符合連帶責任要件時的連帶責任適用)。但是,成員對於這種按份責任的承擔也是要負無限責任的。這兩者並不存在沖突。就像甲和乙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對丙承擔債務(有限責任),但對於該債務,甲仍然應當以自己的一般財產為擔保。
B企業本身是合夥企業,普通合夥人承擔無限責任,有限合夥人承擔有限責任。服務業等特殊部門的合夥人則僅對合夥企業的重大過失與故意行為所產生的責任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具體的樓主您可以參考《合夥企業法》。
還有什麼問題的您可以和我交流。
還有哈,您的懸賞有點保守T-T。
Ⅶ 如何看待《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差異
通則和總則是兩回事,前者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權於民法分則的內容。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距今已有30年,限於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立法技術,其中許多制度已經過時,比如「聯營」;而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又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拓展資料: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實施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
Ⅷ 民法總則題目,求解答
您好,此題主要是考察貨物運輸合同中承運人的賠償責任。乙在貨物運輸中遭遇山洪這個不可抗力,並盡自己的妥善保管義務,將快要腐爛的西紅柿賣出,在這種情況下,甲主張應當不成立。
在貨物運輸過程中,承運人對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賠償責任。 委託人將需要托運的貨物交付到承運人,貨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轉嫁到承運人。 根據《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因為,委託人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承運人應當按合同的約定將委託人交付的貨物安全地運送到目的地,在運送過程中,承運人實際上已成為貨物的實際保管人,保證貨物的安全也是承運人的基本義務。
但是,在運輸過程中,下列情形發生貨物的毀損、滅失,承運人可免去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承運人有以下四種免責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貨物的自然屬性。
三、貨物自身的合理損耗。
四、由委託人或者收貨人的原因造成的。
上述四種情形是在承運人能力之外,在承運人盡了妥善保管之義務後造成的損害,承運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Ⅸ 《民法總則》頒行,對家庭關系有哪些重大影響
這位知友,《民法總則》剛剛頒布。因為它修改了現行《民法通則》、《繼承法》等法律的一些重要規定,對家事關系、家庭生活也會產生重大影響。
一、家裡8歲以上不滿10歲的孩子,地位變了
1.獨立跟外人打交道時,效力地位提升了
按舊規定,不到10歲的孩子,除了拿紅包這樣凈得好處的事,其他民事行為都是沒有資格實施的。換句話說,他把自己的文具、玩具什麼的,送給好朋友,法律上一律作無效處理。
按新規定,8歲以上,就不再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了,而是可以實施跟自己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再送個玩具給其他小朋友,法律上是有效的;8歲以上不滿10歲的孩子,實施的超出自己年齡、智力的民事行為,也從以前的一律無效,變成效力待定(監護人追認後有效)。
2.父母離異的孩子,在歸哪方直接撫養問題上應該更有發言權了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要求,離婚時父母雙方對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離婚以後,一方要求變更10周歲以上未成年子女的撫養關系,該方又有撫養能力的且子女願隨其生活,應予支持。這裡面,作為關鍵分界點的10周歲,就來源於《民法通則》關於限制行為能力起始年齡的規定。《民法總則》(新法)出台之後,這一年齡應該相應地調整為8周歲。也就是說,往後的婚姻家庭案件,對離異夫妻的子女直接撫養權歸屬問題,8周歲以上的孩子意見將會變得非常重要。當然,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以及類推適用監護人的確定規則,確定離異夫妻無民事行為能力子女的直接撫養權歸屬,也應當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願。只是,相比之下,8周歲以上的孩子被法律確定為有一定的行為能力,所以對自己由哪方父母直接撫養具有更大的發言權。
3.對送去上學的孩子,父母的責任更重了
按舊規定,8歲以上不滿10歲的孩子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在學校受傷了,推定學校有過錯——得承擔責任;學校要說自己沒錯、不承擔責任,得拿出證據證明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但是按新規定,8歲以上不滿10歲的孩子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了,如果在學校受傷,父母原則上只能自己承擔後果,想讓學校承擔責任的話,需要證明學校有過錯。
二、胎兒的地位更加清晰了
按照舊規定,胎兒本身不是民事主體,沒有民事權利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贈與。只是在遺產分割時,《繼承法》規定要給胎兒保留繼承份額(如果胎兒出生時是死體,保留的份額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新法(《民法總則》)明確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也就是說,通過贈與合同把財產無償送給胎兒、訂立遺囑把遺產留給胎兒,在法律上統統予以保護。當然,如果胎兒沒能正常出生,那也就沒有保護的必要了。
三、監護事項,需要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舊規定中,一旦成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就只能等著別人來替自己做決定了。但事實上,即便是無行為能力人,他也有自己的喜好,也有相當的能力判斷自己想要什麼。
新法(《民法總則》)對這一點予以了較大篇幅的改動。
第一,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確定監護人的,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第二,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監護人時,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第三,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在作出與被監護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 應當根據被監護人的年齡和智力狀況, 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第四,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應當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保障並協助被監護人獨立實施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對被監護人有能力獨立處理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涉。
四、關於監護資格撤銷,規定更明確、具體了
1.監護資格被撤銷,不影響繼續承擔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
監護和扶養是兩個並行的制度。監護資格被撤銷,不意味著扶養義務也被取消。這次立法中對此予以了明確表述。
2.父母或成年子女的監護資格被撤銷後,恢復監護資格有具體說法了
監護人有下面這些嚴重不當行為的,會被撤銷監護資格: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怠於履行監護職責, 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 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有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在以往的規定中,監護資格失去後的恢復問題一直沒有明確。新法(《民法總則》)對此予以了明確,被監護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後,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確有悔改情形的,經其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願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指定的新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五、成年人擔心自己日後失能的,可以預先選好監護人
成年人一旦因為疾病、年老,成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的,必然面臨監護問題。所以在完全正常時,根據自身情況,主動安排監護人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安排。這對那些家庭關系復雜或者親情疏離或者沒有近親屬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在以往,只有老年人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可以事先為自己委託監護人,並且對指定形式缺乏規定。
這次通過的《民法總則》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其中的變化主要是,一來,把可以指定監護的主體,從老年人擴充到全體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二來,明確規定委託的方式為書面。
六、游戲裝備等,也要進行離婚財產分割或被繼承了
Q幣、游戲裝備等虛擬財產在法律中一直缺乏明確定位。這次《民法總則》在「民事權利」部分進行了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雖然並沒明確說婚內虛擬財產是否要進行離婚分割或被繼承,但作為具有直接經濟利益的民事權利,答案不言自明。
七、家事領域的維權,訴訟時效放寬了
1.一般問題,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
舊規定中,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是2年。新法把這一期間改為3年。
2.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 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3.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 因下列家事障礙, 不能行使請求權的, 訴訟時效暫停計算:
第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 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代理權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第三,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通過家庭暴力等方式控制。
4.請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或者扶養費,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Ⅹ 民法總則對民事主體的規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一是《民法總則》對舊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利害關系人」修改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認定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申請主體,從「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修改為「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並單獨增加一款列舉了「有關組織」的范圍;撤銷監護人資格申請主體,從「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修改為「有關個人或者組織」。
二是《民法總則》增加了一些新規定。如新增了胎兒利益保護條款、捐助法人決定可撤銷條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權益保護條款。
三是舊法有規定或明確的,但《民法總則》沒有規定或明確。如舊法明確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申請主體中「利害關系人」的具體范圍,而新法卻沒有明確;舊法規定了宣告死亡申請主體的順序,新法卻沒有規定。如何應對這種新變化,對相應民事案件的起訴、申請主體進行准確界定,對做好《民法總則》施行後的民事立案和審判工作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