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付不能商法名詞解釋
⑴ 《國際商法》名詞解釋
1.仲裁:由一個公正的第三者對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作出評判
2.衡平法:在審理案件時,可專以不受普通法的約束屬,而按照所謂「公平與正義」的原則作出判決,這些判決就形成了所謂「衡平法」
3.支票:以銀行為付款人的,即期支付一定金額的支付證券
4.對價:有些資本主義國家法律要求,一項在法律上有效的合同,除了當事人之間意思表示一致以外,還必須具備另一項要素。這個要素英美法稱為「對價」,法國法稱為「約因」
5.提存:債務人在履行債務時,由於債權人受領遲延,債務人有權把應給付的金錢或其它物品寄託法定的提存所,從而使債的關系歸於消滅的一種行為
6.海上路貨:當賣方先把貨物裝上開往某個目的地的船舶,然後再尋找適當的買方訂立買賣合同時,這種交易就是在運輸途中進行的貨物買賣,在外貿業務中稱為「海上路貨」
7.賣方的權利擔保義務:權利擔保義務是指賣方應保證對其所出售的貨物享有合法的權利,沒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權利,並且任何第三仁都不會就該項貨物向買方主張任何權利。
⑵ 給付不能的介紹
給付不能(Unmöchlichkeit der Leistung)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給付不能是指給付對債務人(主觀不能)或者對任何人(客觀不能)均成為不可能,廣義的給付不能還包括給付嚴重困難,也就是雖然給付是可能的,但債務人存在嚴重困難(包括費用過巨的給付和不可期待的專屬人身的給付二類)的情形。由於狹義的給付不能與給付嚴重困難的效力相似,因此廣義的給付不能將二者均包括在內。
⑶ 什麼又稱為給付不能,是指債務人由於種種原因,不可能履行其合同義務
履行不能,又稱為給付不能,因為債務人原因,事實上無法履行債務,或者履行無意義。
給付不能是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時,債務人免除履行原債務的義務,承擔債務不履行的違約金或者損害賠償責任。合同之債中,債權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並請求債務人承擔賠償責任。
給付不能是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時,債務人免除履行原債務的義務,債務人對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債權人得請求債務人讓與該請求權或交付其所受領的賠償物。
⑷ 選擇之債中的給付不能是什麼意思
選擇之債中的給付不能,是指可選擇的標的發生不能履行的情形,使債的目的在客觀上無法實現。如果發生該情形的,則享有選擇權的當事人不得選擇不能履行的標的,但是該不能履行的情形是由對方造成的除外。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五條
標的有多項而債務人只需履行其中一項的,債務人享有選擇權;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另有交易習慣的除外。
享有選擇權的當事人在約定期限內或者履行期限屆滿未作選擇,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選擇的,選擇權轉移至對方。
第五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行使選擇權應當及時通知對方,通知到達對方時,標的確定。標的確定後不得變更,但是經對方同意的除外。
可選擇的標的發生不能履行情形的,享有選擇權的當事人不得選擇不能履行的標的,但是該不能履行的情形是由對方造成的除外。
⑸ 給付不能不限於永久不能,給付不能不限於事實不能.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句,你和賣家簽訂協議在3天後進行一樣古董的交易,結果一,在這3天內古董被人偷了,於是在交易時就發生了給付不能,但是這個不代表永久不能,萬一公安局把案子破了,把古董找找回來了呢,所以這個是暫時的給付不能;結果二,在這3天內古董(假如是易碎品)打碎了,這個就成了永久不能了。
第二句,給付不能有事實不能和法定不能,你看這樣就是有兩種了,當然就是不限於啦。事實不能呢,如上例,古董打碎了,那就是事實不能了。法定不能呢,就是在這3天內他把古董賣給別人了,古董的所有權已經轉移,這種情況下沒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條件,所以就發生了法定不能。
⑹ 選擇之債中給付不能的意思是什麼
選擇之債中的給付不能的意思是一個或者多個標的不能履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存在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的情形的,當事人可以請求終止合同,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有前款規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⑺ 國際商法的主要內容
國際商法內容
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國際商法有自己特有的體系結構。對於國際商法體系應包括哪些內容,國內學者並無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正確闡述國際商法的體系首先應理解國際商法體系的涵義,其次要找到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依據。 理解和確定國際商法的體系,應當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在形式上,應考慮以下三方面:
一、是國際商法就目前而言涉及哪些國際商事關系領域,如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運輸、產品責任等;
二、是在這些領域內國際商事法律規范做了哪些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是以國際法淵源還是以國內法淵源表現出來,以及這些淵源間的關系機制;
三、是國際商法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結構,即不同領域法律規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內容編排的依據。
國際商法是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行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是沖突法,這是因為各國商務立法不同,要解決國際商務糾紛首先就必須解決選擇和適用哪一國法律的問題,即解決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沖突。
所以,它與在實質和內容上規定商務往來關系的實體法不同,它不直接解決實體上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只解決選擇准據法(即以哪國法律為依據)來解決國際性的商務糾紛。由於商務活動的世界性,現在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謀求統一的國際商法,一旦實現商法的國際統一,作為沖突法的國際商法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7)給付不能商法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具有國際性的商人法被納入主權國家國內法體系後,使得各國國內商法成為調整本國對外商事關系的重要規則。從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19世紀末以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國內商事立法一直是國際商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國內法本質上屬於主權法的范疇,為法學理論中的「強制性規范」,即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從這一角度說,商人法的國內化實質上是從主權原則和民族主義出發的商人法的民族化。
從歷史的觀點看,這對促進本國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正常化起了積極作用,但以發展和未來的觀點來看,卻是與商事活動的國際性、跨國性相違背的。由於各國內商法主要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的,而不是從國際商事活動的需要出發。因此,各國的商法不但很難充分涉及國際商事方面的問題,而且其中某些法律規定甚至與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背道而馳。
國家法越多,各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也越多,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障礙也越多。盡管這些法律沖突可以按照國際私法規則予以解決,但畢竟給順利進行國際商事交往增添了麻煩和障礙。
因此,從19世紀末起,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了統一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工作,以雙邊條約或多邊公約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國際統一化進程,使國家成為推動傳統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