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公信力司法

公信力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3-29 21:39:42

Ⅰ 基層法院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說到司法公信力,人們自然會想到司法不公,二者雖有聯系但不等同。司法不公一定損害司法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的高低則有更多的因素。基層法院處於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前沿, 80%的案件在基層,但卻是公信力建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提高基層法院司法公信力,事關全局。 一、地位特殊 (一)最基礎的位置 基層法院的特殊位置,決定了其司法公信力建設在四級人民法院中的地位和作用。基層法院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最廣泛,無論社會、媒體還是當事人都與基層法院打交道最多,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不可否認,社會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認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層法院。 (二)最直接的窗口 基層法院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最直接的特性,使其成了反應四級法院公信力建設的「晴雨表」,哪兒出了問題,哪兒發生變化,群眾看得最清楚,體會最深刻。在整個司法公信力建設中基層法院被擺到了最前端和最突出的位置。 (三)最薄弱的環節 基層法院無論硬環境還是軟環境,在四級法院中都處於相對劣勢地位。基層法院基礎條件差,習慣於「聽令行事」,按部就班,自我創新精神不足,內部司法改革與社會發展需要之間差距大。因而,應該首先解決公信力問題的基層法院恰又成為司法公信力建設中一個最薄弱的環節。 二、問題具體從當前基層法院開展的各項工作情況看,群眾的滿意度普遍不高。結合多年的司法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基層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制約。 (一)內因(執法水平、司法作風)1、執法水平。職業要求法官應該是一個精英群體,而法官整體素質偏低是基層法院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長期以來人民法院並未按職業化、精英化的要求選人用人,許多人不願到基層法院尤其是邊遠貧困的西部基層法院工作,人員青黃不接,素質參差不齊。在審判工作中,裁判文書的製作水平不高,說理性不強,法律關系適用不準確,甚至出現許多錯誤的裁判。法律工作要求嚴謹,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疏忽,都會使公眾對法官的能力水平產生懷疑,增加不信任感。2、司法作風。「庸、懶、散、慢、玩、浮」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個別司法腐敗現象更加嚴重地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在現實中,一些品行不端的法官吃拿卡要,枉法裁判,辦金錢案、人情案、關系案。有些法官違法違紀受到了追究,這是明顯對公信力的損害。有些沒有被發現處理,但事實上仍然是存在的,這隱性對公信力的損害。(二)外因(管理體制、理解差異)1、管理體制。基層法院由於財政、人事等方面受限,對地方政府的依附性較強。在參與地方政府的一些具體工作時,無形中被當成政府的一個行政職能部門,這種認同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削弱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權威,影響了司法獨立,降低了信任感。2、理解差異。群眾評判法院工作,往往依據社會公理。農村、山區的大部分民眾仍遵循著舊的道德認識,傳統思維使他們無法對司法裁判作出客觀地評價。既然對現代司法制度不理解,又何來司法信服。 三、措施給力 提高基層法院司法公信力,核心是民意。將「為民做主」轉化為「為民所託」,修正自身缺失,從人民不滿意之處改起,從人民要求之處做起。 (一)理順管理體制 改革現有的人事、財政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基層法院對地方政府的依賴。依法獨立審判,維護司法權威,體現民情民意,提高滿意度。(二)增強法官素質 法官素質的高低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礎,提高法官素質關鍵是走職業化道路。1、建立科學的遴選機制。基層法院人才極度缺乏,相當一部分法院已經「斷層」。因此,在進人門檻的把握上,要不拘一格,靈活遴選方式。可以採取面試、庭審模擬比試,重點突出實戰能力,適當放寬書面考試,真正把符合法官職業化標準的人才吸引到法院來。2、探索有效的培訓機制。充分發揮現有的培訓機構的作用,定期培訓,確保法官專業知識的更新。探索法院之間經驗交流、法院自身平時培訓、「兩評查」交叉點評等方式,擴展法官專業知識學習渠道。 (三)切實轉變作風 切實轉變「庸、懶、散、慢、玩、浮」的工作作風,懲治司法腐敗,樹立法院良好形象。1、強化管理。統籌法院各項工作,在立案、審判、執行以及司法行政隊伍管理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學的、操作性強的、能夠凝結成固定標準式的規范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減少工作中的失誤,避免工作中的錯誤。2、嚴肅查處。對於司法腐敗,要採取零容忍的態度,把問題查透查清,該是什麼責任就承擔什麼責任,決不姑息。3、警示教育。不藏著掖著,把出現的問題作為典型案例來警示教育身邊的幹警,提高抵禦誘惑的能力。加強司法良知教育,促使法官堅守職業道德,不出問題,少出問題。 (四)解決熱點問題 針對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找准突破口,切實解決好、處理好,以期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司法公信力。1、增強審判工作透明度。基層法院普遍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現象,審判過程不透明。群眾沒有參與進來,不知道案子怎麼判,不知道司法程序怎麼運作,就可能道聽途說,認為法院在暗箱操作操作。一般案件,應邀請公民代表參與旁聽。復雜疑難案件,應邀請有威望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旁聽。涉及專業知識的案件,應邀請專業資質人員參與旁聽。這些代表參與進來,既是對法官進行監督,也避免了由於對辦案程序誤解而產生司法不公的問題。2、處理好涉訴信訪問題。涉法涉訴信訪,一直是倍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多出自基層。對此,法院不應該捂著蓋著或者任之而為,而要通過召開聽證會或其他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士參加的公開處理形式,把問題擺出來,公開作出承諾,真抓實改,挽回不良司法行為造成的影響。3、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執行難是全國法院的普遍問題,基層法院由於受執行力量、裝備的限制更為突出。要將清理積案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充實執行力量,窮盡執行方法,擺脫執行困境,使群眾逐步看到法院判決能夠兌現,能夠實現。 除上述措施外,還應著實提高法官的職級待遇。基層法院案件多,條件艱苦,但是待遇較低,法官被家庭瑣事困擾有很多後顧之憂。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就會出現權錢交易,滋生腐敗。一方面要解決法院辦公環境,工作條件,使法官有一種優越感,有威嚴,有震懾力。一方面要提高法官待遇,使之能夠秉公執法,不再為兩斗米折腰,不再因幾頓飯,幾塊錢使司法公正打折扣。(作者單位:雲南省永平縣人民法院)

Ⅱ 人民群眾的什麼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礎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指出,要深刻學習理解加強司法公信建設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要求人民法院推進司法公信力建設,要以嚴格公正司法為基石,堅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堅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追求,使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更加深入人心。要以創新和加強審判管理為保障,實現審判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要以著力解決群眾關注的訴訟難題為突破,進一步提升案件執結率和執行標的實際到位率,及時解決群眾合法合理訴求。(最高人民法院網)
基層法院的案件比較集中,可以說是直接與廣大人民群眾打交道,社會對於人民法院的整體印象和評價,從一定程度上講多是來自對基層法院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基層法院的工作水平、整體形象等無不事關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基層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是基層法院在司法建設上贏得社會公眾尊重、信任的一種能力,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認可與信任程度則直接關繫到人民法院發展的前途和命運,關繫到黨和國家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
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提升司法公信力,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終形成也必須依賴於司法在人民群眾中存在較高的公信力,黨的十八大已經明確要進一步提升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為此,筆者以基層人民法院為視角,對司法公信力建設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討,以期能夠拋磚引玉,從而為人民法院增強司法公信,樹立司法的公正和權威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一、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內涵
司法公信力是指法官通過專業規范的司法執法活動,向廣大群眾提供正義、公平、權威、高尚的執法案例,在群眾心目中建立起來的公正、正派的司法信任度和影響力。司法公信力的形成需要法官在辦案過程中的細節去自然映射,更需要法官在長期的辦案過程中用日積月累沉澱的司法素養去持久輻射,從而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升華出對法律、對人民法官的由衷信任和信譽度,形成有深遠影響的司法自身魅力。
(一)學術視野的司法公信力
學術上對司法公信力的理解立足於司法權力和司法機關,主要存在能力說和復合說兩種說法。
1、 能力說。以鄭成良教授等為代表,該說主張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力所具有的某種受到社會公眾信任和尊重的能力,認為司法公信力是既能夠引起普遍服從,又能夠引起普遍尊重的公共性力量,它表現為司法權所具有的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
2、復合說。以關玫等學者為代表,該說強調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力與社會公眾互動復合的結果,認為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對公眾的信用和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它一方面表現為司法機關(信用方)是否具有值得公眾(信任方)信任的因素(包括正當的程序、公正的結果、適格的司法人員等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責任的能力在客觀上能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另一方面表現為司法機關對信任方的責任感以及實際上對公眾的期待和信任的回應。
(二)實務視野的司法公信力
在實務界,對司法公信力的理解主要側重於人民群眾對人民法官依法辦案的一種評價。筆者認為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人民法官執法辦案的信任和期待
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外在表現集中體現了社會公眾對法官的一種主觀期待和信任渴求。這種司法信任不僅體現在對過失懲戒問題的關注,同時還包括司法機關對受眾權力的保障和承諾。這就要求法官在履行司法職責時,既不能以斷然否定的態度來看責任擔當,也不能對責任擔當予以極端化處理。
2、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法官裁判案件的情感價值認同
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自己利益問題所享有處理權利的一種理性處置選擇,通過到法院起訴,通過選擇可以信賴的正當程序,這種活動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法官執法過程的權威性產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的程度的前提下,首先表現在人民法院公平公正的一種情感認同。司法公信力往往就是從法官一次次人性化的調解,一次次正義的裁判中體現出來的,能夠准確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公正、程序、自由、效益的價值追求,即使裁判結果與公眾的利益無關,由於具有較高的司法公信力,也會獲得人民群眾普遍的認可,從而樹立起司法權威的重要窗口。
3、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法官裁判的自然信服和主動維護。
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一方面不僅表現為法官隊伍對法律規范的忠實維護,和對法律規范明確規定的責任義務的絕對履行和自覺服從;另一方面也表現為人民群眾對法官裁判的自覺擁護和維護。因此,對司法公信力起支撐作用的法律規范,它的規范功能是通過法官隊伍裁判案件的公正、公平來體現,通過對這種正義價值的認同來達成公眾對法治秩序的自覺遵從。
二、基層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設闕如
可以看到,新時期下,隨著人民群眾對法院的司法期待日漸高漲,人民群眾對法院公正審判的評價高於當事人,但卻遠遠低於人大、政協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司法公信力在民眾眼中還不夠高,基層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現狀不容樂觀,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一)基層法院的法官的整體綜合素質有待加強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基層法院的法官在知識結構和法學理論水平上的差距較大,法官對自身綜合素質要求的不高或專業思想不牢固,法官之間、各業務庭之間的司法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幹警不能很好的運用理論來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與群眾聯系不夠深入密切,案件處理的社會效果還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司法期望,服務群眾的水平不夠高。
(二)「以和為貴」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利於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人民法院雖然是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受「公了不如私了」、「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的影響,相當部分案件當事人認為「打官司難,打贏官司更難,執行更是難上加難」,「懼訟」和「厭訟」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從而不利於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1、不按正當法律程序進行救濟。表現在有當事人在遇到問題後,習慣於尋求私力救濟或者企圖藉助於媒體、信訪等非常規手段來達到目的,體現出對司法救濟解決問題的極大不信任。
2、被告出庭率比較低。比如在一些行政、民事訴訟中,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以致出庭率低,部分被告對法官能否保護其合法權益持懷疑態度,既不答辯,又不提交證據,有理也不到法庭上講,而在庭外散布不當言論,極大地影響法院的信譽。
3、當事人上訴的「常態化」和「習慣化」。很多當事人習慣上訴,使得基層法院案件上訴率高,一定程度上說明當事人對基層法院信任度低。從法院自身找原因,不難發現由於基層個別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注重司法禮儀,或因言行不當,或因判後答疑不到位,從而使得當事人產生合理懷疑,降低了對法官的信任度。

Ⅲ 司法公信力的介紹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表現,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回充分信賴、答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質言之,司法公信力一方面體現為民眾對司法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敬,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另一方面則體現為法律在整個社會的權威與尊嚴已經樹立,廣大民眾對法律持有十足的信心,公民的法律信仰包括司法信仰得到空前的加強。可見,司法公信力不僅與司法權的行使密切相關,而且與整個社會的法律信仰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司法公信力還與宗教信仰、法律文化等因素也有著「剪不斷」的聯系。

Ⅳ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至少三次提到了法律的權威問題,其中第二次更把司法權威確定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目標和特徵。年初以來在在開創我省法院工作新局面的活動中,張文顯院長曾多次指出,「要密切關注以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為目標的司法改革的進程,堅持『公正與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題,以公正和效率贏得權威,以權威保障公正和效率」深刻闡述了司法權威與法院工作的關系。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是一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在某些語言環境當中兩者的含義基本相同。針對現階段的法院工作而言,樹立司法權威的目標主要是通過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來實現的。結合目前法院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所面臨的實現任務是如何在短時期內切實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從而為真正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夯實基礎、創造條件。 司法公信力這一概念具有兩個維度:「一是信用的維度,即司法機關獲得公眾信任的能力;另一個是信任的維度,即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程度」,而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主要是在「公眾信任程度」這一語義下使用司法公信力一詞的,即「公司公信力是指社會公眾對司法主體、司法程序、司法運作過程和司法裁判的尊重和認同,是司法在公眾心目中所建立的信服狀態」。是我們法院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需要面對客觀現實,透視司法現狀與公眾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從而找出快速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具體方案。 一、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現實狀況 事實上無論我們從哪一個載體中獲得關於司法公信力的信息,最初都源自各種評價主體同法院打交道的經歷,從當事人而言他們是程序和實體的親歷者,從相關利益方而言他們是公平與否的感知者,從社會輿論方的角度他們是公信力評判的參與者,總之他們都是對於自己同法律、法院、法官的接觸交往中形成公信力判斷的。也就是說,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高低是於法院的日常工作分不開的,我們需要從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來重新審視公信力問題。目前我們法院的整體司法公信力不高,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法官的職業形象受到質疑。以四川省為例,四川高院曾就法院公信力問題展開過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當事人受訪者對法官的職業形象評價一般,其中作出負面評價的接近兩成,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個別法官違法違紀對法官整體形象的影響最為惡劣。這個調查結果對於法院整體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應當看到,目前我們法官隊伍在整體結構上仍然是經驗型多於知識型,這同我們建立知識型與經驗型結合的法院隊伍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法官這一職業社會地位還不高,法官自身的職業榮耀感還不強。 (二)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質疑。由於法官的司法能力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因而有些裁判還存著認定事實不準、說理論證不清、責任劃分不明的現象,困擾法官多年的執行難問題仍然很尖銳,信訪問題一直不容忽視。另外,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說情風、干預風也侵蝕著法官良知,直接導致了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不信任。 (三)程序的公信力受到質疑。突出表現在,各級法院中超審限案件仍然存在,嚴重影響法院的聲望;法官駕馭庭審能力不強,庭審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發回重審案件過多,增加當事人訴累;「暗廂操作」依然存在,審判公開仍需進一步加強;法官與律師的交往還很普遍等,這些現象表明我們離程序公正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二、造成法院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 (一)法官素質不高是造成法官職業公信力偏低的根本原因。法官是法律的實施者,他的一言一行都關繫到法律的尊嚴,法官形象在很多場合就是法院形象的具體化。在西方有這樣一句法諺:「僅次於上帝完美的人就是法官」,生動地表明了社會公眾對於法官這一職業的崇高期待。「打鐵先要自身硬」,現階段造成司法公信力不高的根本原因還是人的問題,因此解決法官素質問題始終成為我們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制度因素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客觀原因。在各種現實制度當中,司法行政化傾向對於司法公信力的影響最大。這種行政化傾向既有來自法院外部的,如對於法院的行政化功能定位、對於法院人、財、物的行政化管理、以及法官職業的行政化傾向等,還有來自於法院內部的,如法官職能的行政化、幹部管理的行政科層制、以及各種內部行政審批制度等。目前,理論界與實務界都認識到司法獨立的重要性,從某種角度上看司法權的本質是一種由法官代表國家行使的判斷權,而缺乏體制獨立保障的判斷權是很難最終獲得公眾信服的。 (三)公眾認知不夠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社會主觀原因。漫長的封建社會留給我們的主要是一種以人治思想為基礎的法律文化,無論是「德主刑輔」,還是「禮法並用」,其中蘊含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優位的法律觀。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出現糾紛後訴訟往往是其最後採取的不得以的手段,即使進入訴訟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托關系、找熟人,而一旦敗訴有的人便會四處告狀、長年上訪,有的則寄希望於找到「大官」為自己鳴不平,這種「清天情結」的背後隱藏著濃厚的官本位思維定式。目前公眾對於法院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很多人對於近幾年法院在司法改革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法院各項工作的進展並不了解,他們只是憑借一些個案的報道或是傳聞便產生了對司法公信力的質疑,這一點對於我們省法院而言更為突出。 (一)建立高素質法官隊伍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礎。從長遠角度看,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法官隊伍是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也是司法回應民眾信任和期待從而提高司法共信力的核心內容。首先,通過嚴格的法官選任制度,讓優秀的法律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目前許多基層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法官老齡化、年齡斷層等現象,人才外流則是各個法院都要面對的問題。只有把法官隊伍塑造成一支高素質的團隊,法官職業的榮耀感才有可能隨之產生。其次,通過科學的法官管理制度,實現法官隊伍的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建立和完善各種符合法官職業特點的幹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僅要讓優秀的法官能夠脫穎而出,而且要激發法官團隊的整體合力。再次,要以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為重點,樹立公正廉潔的良好公眾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不僅是法院的工作目標,更是每個法官的職責所在。霍姆斯在《普通法》一書中的格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更是在強調由法官經驗積累而成的一個個判例對於整個普通法系的重要性。對當事人而言,「張法官」、「李法官」都代表著全體法官、代表著法院甚至是法律,因而我們每位法官都應樹立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團隊意識,把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實到日常工作當中。從這一點上看,法官的隊伍建設不僅應是自上而下的,也應當是自下而上的。我們目前正在開展的「創建學習型法院、培養研究型法官」活動,為每位法官實現「內增實力,外樹形象」的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的平台。 (二)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目前我們主要是通過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來實現司法能力水平的提高的,其中這樣幾項制度建設直接關繫到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建設。第一,強化審判公開。在支撐司法權公正高效運行的各項制度中公開審判無疑具有核心的地位。「正義不但要伸張,而且必須以看得見的方式伸張。」事實上公開審判制度中的每一小步改革,往往都能成為推進法治進程的強大動力。我們在諸如提高開庭率、證據認證公開、審委會參與公開審理、案件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等許多方面還可以進行許多大膽的探索性工作。第二、提高審判質量與效率。「從權力運行的角度,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在其運行的過程中以其主體、制度、組織、結構、功能、程序、公正結果承載的獲得公眾信任的資格和能力。」從這一點分析司法公信力的高低取決於我們是否為公眾提供了優質高效的司法產品。評價審判質量效率的標准有很多,但有兩個標準是核心的:一個是結果公正標准,另一個是程序合法標准。為此我們應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法院工作的生命線,全面提高審判質量與效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司法需求。第三、建立科學的審判管理機制。目前將法院的管理細分為審判管理與司法行政管理已基本成為共識,強化審判管理已成為各級法院提高審判質量的有力手段。藉助於審判質量與效率評估體系的管理功能,使我們能夠建立起法院內部的案件流程管理體系、上下級法院間質量評查體系,通過科學的管理促進司法能力的提高。 (三)把司法改革作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們民主法制建設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司法活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宣示法律公正的過程,公眾主要是通過司法制度的整體設計和具體運作來感知和認識司法的,因此司法改革能夠起到提升司法權威、提高公司公信力的作用。首先,健全審判獨立制度,探索符合審判規律和法官思維規律的審判運行體制,既有利於充分發揮合議庭、庭長、主管院長、審委會的各項職能,調動全體法官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實現權力行使與監督制約的統一,建立責權明晰的審判責任制度也能夠成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深層動力。其次,通過增強司法權威的相關改革,例如適當擴大法院對於行政行為審查的范圍、建立嚴格和庄嚴的法庭儀式、加強對法庭秩序的維護等,達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客觀效果。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對概念。司法權威又稱為司法尊嚴,一般被理解為「司法機關應當享有的權威及公信力,它是司法能夠有效運行,並能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基礎和前提」。與司法公信力所強調的公眾信任和信用這兩個實然意義的維度不同,司法權威往往更強調司法機關在國家機構運行體制中的地位,它與司法公信力的最大區別是其所具有的應然意義的維度,我們更多是把司法權威作為一種目標指示性詞語來使用的。應當說,沒有司法公信力的實現就沒有司法權威的實現,司法公信力建設是實現司法權威的主要途徑,司法公信力的強弱是司法權威是否實現的主要參數。 (四)通過優化司法環境來保障司法公信力建設。從表面上看,個別司法不公現象無疑是我們法院面臨的司法公信力建設中的最大障礙。而從法院外部的司法環境來看,如何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理順法院與黨委、人大、政府等的關系。無論從黨的先進性還是代議制的角度,黨委和人大的意見都屬於廣義的公眾信任的范疇,他們有權代表人民群眾對於司法公信力做出直接評價,因此「黨管司法」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同時,我們也要盡量爭取各級黨委、人大、政府對於法院工作獨立性、專業性的理解,以贏得他們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尊重,共同維護法律的權威。其次,規范法院與新聞媒體的關系。在西方國家中,媒體一般被認為是繼國家、政府、法院之後的第四種權力。我們要在堅持客觀真實和維護法律權威的媒體監督原則的同時,暢通各種新聞監督渠道,防止不當報道造成法院工作的被動。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法制宣傳工作,把媒體作為外樹形象的窗口。再次,營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氛圍。從增強公眾對司法的認知入手,使他們能夠了解訴訟程序的基本要求及風險、尊重司法裁判的既判力,從而降低社會糾紛解決的成本,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的對抗性因素,最終讓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信任司法,自覺維護司法權威,為司法公信力建設夯實群眾基礎。 總之,我們應始牢記我們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們的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們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為了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也是為了實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無論從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角度,還是從樹立全社會對法律的共同信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角度,我們法院、法官與社會公眾的法治理想和目標都是一致的。(作者單位: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第1頁共1頁

Ⅳ 執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兩點,一是公正不公正

您好!執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兩點,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潔不廉潔。謝謝閱讀!

Ⅵ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司法公信力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樹立司法公信力是為了增強人們對司法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對構建社會法律秩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司法權威是通過嚴格的司法程序、規范的司法行為向當事人和全社會展示的一種威望、一種公信力。司法權威作為國家權威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公正高效的生成基礎。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的必由之路。確保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事業發展的生命和靈魂。司法效率是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滿意與否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司法權威不是憑空而來的,甚至也不是外部力量給與的,最終還是要依靠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動來實現,靠廉潔、清正的法官隊伍來保證。法律只有被公正、高效地適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自覺擁護和一體遵從,才能真正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厭訟、「青天情結」等非理性的社會心理客觀存在,導致一方面人們對司法不信任,法院的社會公信力下降,民眾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們對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通過非司法程序解決沖突的途徑上,甚至於把純粹的法律問題也通過非司法途徑來解決,司法權存在的必要性成了疑問,上訪、鬧事成了必然。一些案件剛起訴到法院,一方或雙方訴訟當事人就開始信訪,要求人大或者黨政機關監督法院公正司法。公民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亦損害了司法權威。打官司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是在當前一些人的言談舉止中,存在著很多的錯誤觀念: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訴訟風險責任,推卸給司法機關;不懂得訴訟權利是一種「過時不候」的時效性權利;不懂得司法審判權是一種終局性權力;不懂得司法權力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權力。一些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其中個別代表和委員本身是案件當事人,在「兩會」上反映具體案件,並要求法院的接待人員予以解釋和答復,也有個別身份是律師的代表和委員,將本人在代理訴訟中敗訴的案件帶到會上反映,公開批評法院辦案不公。甚至一些人大代表更是把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媒體對司法活動的提前介入以及所謂的「媒體審判」更是影響了公眾對司法公正的判斷。媒體對司法機關開展新聞批評,對司法機關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和工作缺陷提出批評,予以揭露,進而形成對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的名譽、人格進行攻擊,甚至是惡意的或攻擊性的對司法機關中違法違紀人員進行曝光,對庭審報道片面追求新聞效果,過分地介入並不加分析地詳細報道案情,易誤導社會輿論和公眾看法出現偏差。
建設和諧誠信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對違背誠信行為進行及時和適當的制裁,使違背誠信所付出的代價要大於守信的成本,而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司法信用體系——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是建立和諧誠信社會的首要前提。當前,行政權干預司法、司法腐敗、執行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原本脆弱的司法誠信體系造成一次次嚴重的沖擊,司法公信力已成為制約構建和諧社會的瓶頸,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已成為亟待解決之問題。
增強司法權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僅僅依靠黨的領導,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所謂權威的司法體制是指司法機關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雖然不贊成西方的「三權分立」,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卻是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所提倡的司法獨立,與西方有很大不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司法從屬於立法。但現在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越是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從事的時間越長,對法律越感失望。這是在太多權力干擾和世俗壓迫下而產生的惡性循環。當前,主要有兩種錯誤的傾向比較突出。一是司法權力行政化傾向;二是司法權力地方化、行業化傾向。兩者嚴重干擾著司法獨立和司法統一,是司法不公甚至司法腐敗的誘因之一,對公眾的司法信仰造成嚴重的打擊。因此,司法體制中立、統一、公正,司法機關依法獨立統一行使司法權,其它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機關的權威地位提供製度性的尊重和維護,營造獨立的司法環境,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至關重要。
第二,努力提高司法者自身的司法能力。對正義的實現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質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內容更為重要,法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司法者的司法能力必須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司法能力則是司法者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完成運用法律處理案件,體現司法職能的專門活動的本領。1、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法官必須具備形式邏輯知識,明晰概念、判斷和推理的規律,注重培養自己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2、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才能准確掌握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基本規定,才能全面了解每個具體條文的立法願意和立法背景,才能熟知每個條文或具體制度在該法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准確運用法律,去正確裁判每一起案件。3、嫻熟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包括聽訟能力、駕馭庭審能力、歸納爭議焦點能力、認證能力、適用法律能力、調解能力、應變能力等。法官只有具備較強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才能明辨是非。4、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法官所有的裁判活動必須通過有聲語言和書面文字來完成。這種語言和文字載體必須傳達法律原則和精神、表達法律意志、明確當事人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因此,這種語言和文字必須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即法言法語。法言法語具有邏輯性、功能性和權威性,它不僅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交流的工具,而且能將模糊的社會問題轉化成明確的法律問題,同時排除了非法律的思考,保證法官思維的理性化。規范、准確、簡潔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必備素質之一。5、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法官應當具備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即由單純的適用法律的機器向總結司法經驗和審判規律的層面發展。法官必須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從而實現從適用型法官向創新型法官的轉變,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積極、適度地拓展裁判的功能,,實現對社會的責在立法不能觸及的領域通過裁判充分發揮對社會的調控和整合作用任。
第三,提高辦案的質量和效率。公正與效率相輔相成,共同體現著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價值追求,沒有公正的效率就失去了司法的根本,而沒有效率的公正也不是完全的公正。我們既不能以犧牲實體公正來求得效率,盲目追求審限內結案率;也不能無視法律的明確規定,無視當事人縮短周期、減少訟累的期盼,造成訴訟遲延,久拖不決。因此,要牢固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和辦案質量第一的觀念,用最大的人力投入、最有力的措施、最優良的條件,確保程序合法,最大限度杜絕錯判案件的發生。同時,要牢固樹立司法效率的意識,確保在法定期限內審結案件,這也是嚴肅執法的體現。
第四,強化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和自律意識。法官對法律的信仰,對法律的忠誠,對公正、高效和權威的追求是天經地義的。法官最大的恥辱就是枉法裁判。一個對法律不忠的人、一個法律的背叛者,是沒有資格擔當法官重任的。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在一定時間內,法律是一成不變的,而法律關系則千變萬化。法官不應該滿足於充當法律條文的復印機。法官不僅要模範地遵守法律,而且要善於運用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創造性地執行法律;法官不僅要服從現有的法律,更要服從法律的基本價值——正義和良知。法官必須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其次要戒貪,貪有多種形式,有貪財的,有貪利的,有貪名的,有貪色的。
第五,建立支持司法權威的現代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與現代民主憲政、市場經濟、現代法律精神及國際社會公認的司法原則相一致,其核心是公正。現代司法理念是司法權威的觀念支持,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司法人員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主體;二是領導者的理念,他們掌有領導權、立法權、監督權和管理權,引導控制著司法活動的方向;三是社會公眾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參與者。首先領導幹部要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執政能力護憲法的自覺性。其次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系。
第六,要加強司法宣傳。社會公眾對法院和法官的評價,往往並不是來源於對審判工作的全面了解,而是來源於對個案處理結果的觀察和感受。在任何一個社會,當事人對個案不公都有一種本能的「放大」效應。但是,把少數法官的腐敗行為渲染擴大為整個司法隊伍的腐敗行為,把少數案件的處理不當渲染擴大為全部司法活動的不公,也是有失偏頗的。

Ⅶ 保證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確保什麼

您好,保證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專和檢察權的制度。

2014年10月30日,國屬新辦舉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重大意義等情況發布會。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在《決定》的第四部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中提出六個方面的改革要求。

一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

二是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三是推進嚴格司法。

四是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五是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六是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Ⅷ 如何解讀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通過優化司法環境來保障司法公信力建設。從表面上看,個別司法不公現象無疑是我們法院面臨的司法公信力建設中的最大障礙。而從法院外部的司法環境來看,如何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理順法院與黨委、人大、政府等的關系。無論從黨的先進性還是代議制的角度,黨委和人大的意見都屬於廣義的公眾信任的范疇,他們有權代表人民群眾對於司法公信力做出直接評價,因此「黨管司法」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同時,我們也要盡量爭取各級黨委、人大、政府對於法院工作獨立性、專業性的理解,以贏得他們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尊重,共同維護法律的權威。其次,規范法院與新聞媒體的關系。在西方國家中,媒體一般被認為是繼國家、政府、法院之後的第四種權力。我們要在堅持客觀真實和維護法律權威的媒體監督原則的同時,暢通各種新聞監督渠道,防止不當報道造成法院工作的被動。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法制宣傳工作,把媒體作為外樹形象的窗口。再次,營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氛圍。從增強公眾對司法的認知入手,使他們能夠了解訴訟程序的基本要求及風險、尊重司法裁判的既判力,從而降低社會糾紛解決的成本,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的對抗性因素,最終讓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信任司法,自覺維護司法權威,為司法公信力建設夯實群眾基礎。
總之,我們應始牢記我們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們的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們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為了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也是為了實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無論從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角度,還是從樹立全社會對法律的共同信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角度,我們法院、法官與社會公眾的法治理想和目標都是一致的。從權力到權威、從信任到信仰,為此我們都任重而道遠

Ⅸ 淺談基層法院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需要,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體現為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對法院而言,人們關注的司法公信力主要是針對人民法院的司法行為,集中表現在通過裁判向社會公開。基層人民法院同人民群眾接觸最多,聯系最緊密,是人民法院服務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窗口,是落實司法為民的主渠道。基層人民法院的工作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司法活動中 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維護,直接關繫到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度。那麼,面對群眾訴求,基層人民法院該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呢?筆者認為: 一、加強法官思想政治素質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人民法院要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紀律嚴明、作風優良、清正廉潔的高素質法官隊伍是前提。筆者認為素質過硬的法官隊伍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自覺地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思想、指導實踐;二是要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原則並付諸實踐;三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堅持改革創新,司法為民,能動司法;四是要加強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體系,促進法官的隊伍建設。五是抓好黨風廉政建設,真正做到「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切實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 基層法院的法官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第一學歷為本科的很少,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法律專業教育,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筆者認為,首先要抓學歷教育。要落實措施,積極鼓勵幹警在職參加學歷教育,提高隊伍學歷層次和司法考試通過率,從而為建設一支高素質法官隊伍奠定良好基礎。二是積極組織幹警參加上級法院舉辦的各類培訓。這類培訓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帶有較強的指導性。三是以文化樹院,積極創建學習型法院。把文化建設融入法院各項工作之中,通過精神文化的引領、行為文化的規范、制度文化的約束和物質文化的展現,使法院文化建設與法院各項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以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引導人、凝聚人、激勵人、塑造人,陶冶法官情操,提高法官職業道德素質與業務素質。 三、依法履行審判職責, 始終抓好審判第一要務。 審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點,是第一要務,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必須忠實履行完法和法律賦予的神聖職責,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有效化解矛盾紛爭,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公正與效率是審判工作永恆的主題,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審判工作的生命和靈魂,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希冀與期盼,同時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提高辦案質量,確保司法公正與高效,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法院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正與效率,讓社會公眾相信法院是值得信賴的。 四、解決執行難問題,努力維護司法權威。 執行既是落實裁判文書的法律效果,也是實現裁判文書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因此,裁判文書是否被有效執行,直接影響到司法公信力的大小。目前,基層人民法院 「執行難」的問題較為突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執行能力,兌現裁判文書確定的利益,落實司法為民,維護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力。筆者認為,解決執行難的關鍵一是要繼續完善相關的執行法律保障機制,從立法上規范和保障執行工作;二是要加強執行隊伍,加強執行裝備,改善執行條件,增強執行能力。三是要完善執行流程管理,規范執行行為,加大執行力度,確保高效執行。四是執行工作中,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五、做好判後答疑及案件定期回訪工作,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判後答疑是人民法院為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判決、裁定內容以及從法律上正確把握和對待裁判結果,針對當事人就認定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問,採取由原承辦法官進行答疑的一種司法便民措施。從字面上看,答疑的時間應是在判決後,但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實現能動司法,將法律效果最大化,承辦法官要以「第一時間」答疑為原則,在宣判後或當事人產生疑問時第一時間對當事人進行釋疑解惑,詳細說明裁判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使當事人理解裁判內容,做好服判息訴工作。該項工作,能夠促進當事人息訴服判,從源頭上化解涉訴信訪。案件定期回訪,是指將所有案件的當事人都納入定期回訪的范圍,及時了解案件的履行情況及當事人的新思想、新訴求。筆者所在的庭室,堅持實行上述兩項措施,多年來無上訪案件發生,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形象系於公正,法威存乎民心。」,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威存在的基礎,也是司法生命延續的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更好地發揮司法審判職能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然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基層法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法律定會為人民謀福祉! 鶴崗市南山區人民法院 劉亞瑩

熱點內容
軍訓條令條例 發布:2025-01-22 21:03:40 瀏覽:175
司法大講堂 發布:2025-01-22 20:50:42 瀏覽:534
簽約個人法律顧問 發布:2025-01-22 20:27:38 瀏覽:514
民事訴訟法主管 發布:2025-01-22 20:00:28 瀏覽:625
2015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2 19:59:36 瀏覽:764
東南司法所 發布:2025-01-22 19:51:40 瀏覽:990
侵害姓名權法律責任股東 發布:2025-01-22 19:28:40 瀏覽:117
婚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 發布:2025-01-22 19:08:19 瀏覽:760
所謂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8:58:05 瀏覽:598
篡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2 18:48:32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