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翔講刑法

翔講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3-30 18:40:33

『壹』 刑法第一章第一節第二十一條第三款合理嗎

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的或授權的組織的有行使行政權的特定人群,銀行普通人不在其中,所以不受刑事處分.

『貳』 翔睿科技是不是傳銷

百分百傳銷,以新還舊,早晚資金斷裂,也就是幾個金字塔頂端的人能逃脫,如果真的有這好事,誰傻吧吧唧的去做實體,都是一些心存幻想的人夢想一步登天,還是醒醒吧

『叄』 5年級學習拒絕校園欺凌的感受400字作文

學習拒絕校園欺凌的感受

校園是我們增長知識、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該為欺凌事件的陰影籠罩,可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區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絕大多數為像我們這樣的在校學生。

從80年代末到現在已出現了一個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國出現的校園欺凌事件並不是孤立的。由於影視業的商業化,欺凌恐怖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充斥我們的視野,許多作品中對於犯罪過程細節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園又成了他們「付諸實踐「的理想場所。

校園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響的絕非個別學生,我們全體青少年都會受此不良影響。校園本應是我們學習的凈土,但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卻打破了校園應有的寧靜。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傾向十分令人擔憂。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校園欺凌同時也體現出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需要風度,風度就是用溫柔去對待倔強的人,用寬容去冰凍苛刻的人,用熱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學說認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開始只是一個萌芽,而且它隨時會遭到私心雜念和外界誘惑的摧殘。這萌芽要成熟、長大,就需要特別的守護和滋養。提高德性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修養過程。游戲人生,看起來固然瀟灑,可如此泛泛而過又能找到什麼樣的人生感覺?生命是單程線,沒有回頭的機會。

我們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包容,反對校園欺凌從我們做起。

『肆』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要好好的學,具體如下看看我學習的心得
讀書是讀完一本再讀另一本,後來我發現按照主題來閱讀,更高效,更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尤其在寫作論文時,我會有選擇地閱讀,這時眼中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書,而是一個個章節,一個個的問題。針對我的論文主題,我會頻繁地從一本書跳到另一本書,從一處資料跳到另一處資料,從而來獲得多個不同的學者對同一個主題不同角度的認識和闡述,

法條與原理

坦率地講,上學時,除了復習准備司法考試會強化記憶一些法條應付考試外,沒有在課堂或者圖書館翻閱法條,更沒有刻意記憶法條,現在做律師也不會專門記憶法條,但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迅速查找調動出來。上課時,導師沒有按照刑事訴訟法學教材的章節順序授課,其自成一派,從不照本宣科,授課范圍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授課方式是專題式講授。

作為習法之人,掌握一套法律人的思維方式要比學習、記憶某個知識更為重要。正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切空,學習和熟練掌握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要比背誦法條和概念更為重要。

刑事訴訟原理是總結刑事訴訟實踐而提煉出來的體現刑事訴訟基本規律的理論。刑事訴訟的原理包括了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基本理念,刑事訴訟的若干基本原則、基本要素、構造、程序等,這些原理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始終,是刑事訴訟立法、司法實務的指導性准則,所以只有熟練掌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才能夠觸及刑事訴訟的真諦,有助於理解刑事訴訟規則背後的東西,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培養法律人的思維方式

法律人區別於非法律人的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法律人擁有一套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就是運用法律的理念、原則、規則、概念進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陳瑞華教授曾精闢指出,法律人的思維方式,猶如一束光線,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照耀著我們的心靈,影響著我們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看法,並幫助我們獲取了越來越多的新知識和新理論,也使得我們在看待同一問題時,與一般的非法律人有了更多的不同視角和見解。

如何培養塑造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呢?只要通過嚴格的法學訓練,諸如大量的閱讀,聽講座,完成知識的積累,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寫作論文過程中,可以使你養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工作習慣,使你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理論素養,以上的訓練過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這套法律人的思維方式便水到渠成塑造成功,逐漸成為法律人的思維工具。

學習法律,一定要經常思考和寫作,這兩者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寫作是為了更好的思考,思考促使你勤奮地寫作。學習刑事訴訟法,還應當密切關注社會發生的熱點案件,結合案件涉及刑事訴訟或者證據方面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書寫出來,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寫作、思考刑事程序問題的能力。

當你在閱讀的時候,總是有種將書籍賦予你的知識和靈感書寫出來的沖動。在讀研期間,我有那麼一段很規律的時間,上午圖書館看書,下午在宿舍寫作,晚上圖書館接著看書、思考、寫作,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

據我所知,很多人也有寫作的沖動,但是在開始書寫之前,又發現寫不出來,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文筆與想法不同步,這是一個怪圈,這時更要逼著自己寫出來,你越是不開始書寫,總是拿有限的思維緩存去默想一個問題,就越是沒有內容可以寫

『伍』 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碩士生導師都有哪些

曲新久還招,一屆好幾個學生。

董淑君 潘 勤 曲新久

李芳曉 王 平 薛瑞麟

阮齊林 張 凌 田宏傑

於志剛內 賴修容桂 王 揚

徐久生 劉麗娜 鄔名安

劉艷敏 王桂萍 趙天紅

劉 晨 羅 翔 方 鵬

侯國雲

『陸』 西北政法大怎麼樣呀西北政法大最好的專業是什麼在法學領域。誰知道它的刑法專業在全國排名怎麼樣

刑法 ,法制史這兩個專業最好。國際法還行,民商差不多。法理原來很不錯,走了一位同志,現在也就拿會事了。

刑法是最好的師資力量!!經濟法是金強力,銀黃河。民法教學車輝老師最認真,而且理論功底不錯!!但刑法研女生難就業,最近民商,經濟太火了,但最好的是刑法,法理,法史!!

因為校長賈宇就是刑法的,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第五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 懂了不

全國肯定是北師大人大刑法第一,其次北大武大政法啊,再其次就是西法大西政等等這些了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所以西法大沒落了,就像西政一樣,但是國家現在已經重視起西法大了,所以前途很光明啊,學校很不錯,師資力量很強,很多老師在北京上海武漢都是兼任博導的,但因為本校沒有博士點(不過也快有了,呵呵)所以人才紛紛出走,而且幾乎走到哪就成為哪的博導,比如葛洪義,現在華南理工的法學院院長,劉作翔,社科院的博導,等等,唉,地理原因,經濟不發達,連西安交大的比不過上海交大了

『柒』 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出自哪裡原文是什麼

出自成語 一鳴驚人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史稱「春秋五霸」。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楚莊王據載生年不祥,卒於公無前591年,又稱荊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數月之後,庄王依然依舊,享樂更甚。大夫蘇從又進諫。庄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於是,庄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參、蘇從擔任要職。這就是「一鳴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庄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國內發生災荒,戎人騷擾,附屬的庸國、麋國勾結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滅威脅最大的庸國,又吞並了麋國,控制局面,增強了國力。此後,又極力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北上,在周的直轄區耀武揚威,並遣使問象徵王權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 公元前597年,楚軍圍鄭,連攻三個月,破鄭都。晉遣兵來救,與楚軍大戰於邲(河南滎陽東北),結果大敗。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隔了兩年,楚又借故圍攻宋國,迫使其屈服。這時,中原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一時做了中原盟主。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其兒子審繼位,稱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內原有庄王廟,今已廢。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原文】淳於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譯文】淳於髡是齊國的一位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謎語,徹夜陶醉於酒宴,不理政事,將國事委託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不敢進諫。淳於髡用隱語勸諫說:「國中有大鳥,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猜這是什麼鳥?」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雲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縣長官來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三十六年。這些話都記載在《田完世家》里。

『捌』 劉作翔的法理學定位讀後感

法理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學學科,它有其自己的知識體系及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多少年來,法理學被賦予了同它的學科性質不太相符的學科定位,使它遭到很多誤解與責難。本文試從以下幾層關系來看看法理學應該如何准確定位。
一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關系
多少年來,在法理學的研究以及法理學教科書中,我們給法理學這門學科賦予了一個不恰當的定位,總是認為法理學與部門法學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樣的定位使我們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也是法理學者自己給自己下了一個「套」,使中國的法理學研究一直受到部門法學的責難,成為部門法學經常「攻擊」的口實。其中一個最大的且經常性的責難是「法理學無用論」,認為法理學對部門法學乃至法律實踐提供不了什麼可指導性的理論和學說。其實,這樣一種責難根源於對法理學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的認識上。
法理學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學科?它有哪些研究特點?在這些問題上至今仍有爭議。在總體上,國家教育部學科目錄表上將法學學科定位為「應用學科」,也可叫實踐性學科。這樣的定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法律及其法律現象,而法律及其法律現象是實踐性極強的社會規范和制度體系。但具體到法學學科體系內部,它又有不同的屬性和特點,宏觀上可以分為「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一分類)。法理學則屬於「理論法學」中的牽頭性學科。理論法學屬於思想性、思維性學科,它相對區別於法學中的直接以具體法律制度為研究對象的部門法學。當然,這樣講並不意味著部門法學不需要理論性,而是就其主要特點和功能而言。法理學中的「理」字,本身就標明了這門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學科。這里的「理論性」,主要是指它的「思維性」,說明它是一門思維性學科。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它具有哲學的特點。法理學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案件如何審理,程序如何進行,引用何種法律,適用何種制裁等等,它所關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問題,而對這些原理性問題的分析說明,則必然是理論性的和思維性的。
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我過去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以及概而言之的理論性是這門學科的應有屬性和特色」。[1]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國外一些著名的法理學家也有論述,如在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教授的法理學觀點中,就用十分肯定的語氣指出:「法律的一般理論肯定是抽象的,因為它們旨在闡釋法律實踐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結構而不是法律實踐的某一具體方面或具體部分。」[2]抽象性是「法律的一般理論」即法理學的顯著特點,這種抽象性是同法律實踐的具體性相對而言的。法律實踐一般而言是具體的,它或者涉及某一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或者涉及某類具體的案件或某一具體的個案。而法理學所關涉的則是對整個法律現象、法律實踐的闡釋,這種闡釋也可能是對制度本身的抽象思考,也可能是對制度之外、制度背後因素的抽象思考。
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把握法理學這門法學基礎學科的一些本質屬性或規定性。這些年來,在實用功利主義學術思潮的影響下,加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以致用」的深厚積淀,一切都追求「有用性」,而將這種「有用性」又具體地闡釋為對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具體的實際的功效上面,有時甚至就等同於經濟效用。這種思潮不加區別地要求一切學問、學術、學科都要為實踐服務,要求產生一種「立竿見影」的直接效用,而忽略了各種學問、學術、學科性質間的差別。比如忽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差別,在社會科學中又忽略了基礎性理論科學和實用性應用科學之間的差別。並且,在「有用性」的追求上,也嚴重忽略了「直接有用」、「直接效用」和「間接有用」、「間接效用」的區別,用一把尺子來度量所有的學問和學術的價值,自然會導致對理論學科的非難和無端指責。所謂「理論無用論」、「法理學無用論」等正是這種學術思潮影響下的當然產物。似乎一切抽象的、不能為實踐帶來直接效用的學問、學術和學科都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它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但法理學的抽象性並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靈之物,而是有其堅實的基礎,這個堅實的基礎便是豐富的法律實踐;法理學正是在對大量豐富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現象考察的基礎上,抽象出其帶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理論來。因此,任何對法理學的指責和非難,要麼是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不甚了解,要麼是從實用功利主義思潮角度對法理學的苛刻要求,而這種苛刻要求無助於發展這一具抽象性思維性特徵的學科,同時也反映了對法理學學科性質認識上的盲區。
而法理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概括性。法理學的概括性是指它將許許多多個別的、具體的法律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概括出一些帶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結論,這種結論對那些具體的、個別的法律現象具有普遍性的闡釋作用。概括性在法理學學科和研究中處處體現出來。比如,關於權力學說,法律實踐中所呈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個別的權力形態,如立法權力、司法權力、行政權力、監督權力等等;而法理學則在這種多樣性的具體的權力形態基礎上,概括出、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特徵的一般權力理論,而對許多具體權力形態的研究則分屬於具體法學。再比如關於權利學說,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權利形態有許多種類,僅公民基本權利形態就自成為一個龐大的權利體系,如財產權利,選舉權利和被選舉權利,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權利,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人身自由權利,人格尊嚴權利,住宅不受侵犯權利,通信自由權利,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科學研究和創作自由權利,男女平等權利,婚姻家庭自由權利,等等。再比如關於法律關系理論,在法律實踐中有憲法法律關系、民法法律關系、刑法法律關系、行政法法律關系等等,而法理學范疇中的法律關系理論,既要建立在這些具體的法律關系理論基礎之上,又要從其中抽象出帶有共性的,能夠說明、闡釋各具體法律關系形態的一般法律關系理論,這才真正稱得上是法理學的法律關系理論。
不僅僅上述一些具體的法理學問題具有概括性,法理學所使用的概念、命題均具有概括性。如法律、法律的起源、法律的本質、法律的作用、法律的價值、法律的發展規律等等,這些概念和命題都是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和命題。比如,法理學在研究「法律的作用」時,並不具體地去闡釋刑法的作用、民法的作用、憲法的作用等,而是研究作為整體的法律的作用。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價值時,也並不研究具體的法律諸如刑法、民法、憲法、商法等法律價值,而是研究作為整體形態的法律價值。

『玖』 看補充說明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司馬遷生平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繼父志,任史官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公元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司馬遷的祖先並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鑽研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願。"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復。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

二、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宮刑。宮刑它是中國五大酷刑之一,也是最殘酷的刑罰之一。執刑人用刀子剜掉受刑男子的睾丸,如果受刑者是女的,那麼,這么女性將永遠地失去生育能力。總之,這是一種對人格施以極大侮辱的酷刑。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於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貶低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宮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三、 發憤著《史記》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為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准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 "書",共五個部分,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

1、力求真實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鐵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葯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2、愛憎分明
司馬遷愛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記當中表現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評價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陳涉出身貧農,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可司馬遷卻將他和諸侯並列,放在"世家"當中來敘述。對於一個封建史學家來說,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將陳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湯和周武王相提並論,同時明確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無道,人民就有權利起來推翻他。陳涉領導的這支農民軍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卻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戰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的無道統治。對陳涉首先起義、推翻秦朝的歷史功績,司馬遷是完全持肯定態度的。

對於歷史上許多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也大加贊賞。他當年游歷時,曾到過湖南長沙北面的汨羅江,並在江畔憑吊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次憑吊極大地影響了司馬遷,他的心靈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詩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給屈原作傳時,他認為屈原可以同日月爭輝,並憤怒地譴責了楚國貴族統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惡行徑。當年,司馬遷還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對舜的事跡作了實地考查。後來在寫史記時,他便把舜的事情寫在《五帝本紀》里,贊揚他憂國憂民的高貴品質。司馬遷也非常推崇"完璧歸趙"和"將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對他們的愛國行為大加贊賞。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歌頌了那些為了反抗強暴,置自身性命於不顧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難、見義勇為的游俠。比如"鳳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荊軻,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隻身刺秦王,最終血濺秦廷。司馬遷對這些人物進行大膽的歌頌,實際上便是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賞人民反抗強暴的願望。司馬遷對名醫扁鵲、諄於意等有益於人民的人,用很長的篇幅記錄了他們的生動事跡和醫學理論。這些人在當時都沒有社會地位,可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他們遠比某些王侯將相高貴。

對封建統治者的丑惡面貌,司馬遷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比如《酷吏列傳》一共為十個殘暴冷酷的官吏作傳,其中漢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漢武帝當時重用張湯,而"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王屬交私"。所謂"乾沒",即空手得到的意思。這里描寫的是張湯為小吏時好用計謀以制服人的情況。張湯得勢後,與趙禹一起制定了各種殘的法令,其中有一條叫"腹誹之法",即不管有罪與否,只要被指控為對朝廷心存不滿,就可以據此治罪。張湯不僅善於巧立法令名目,而且還會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去處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個案件會使無數人家受到牽連,以致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這些人的罪惡活動都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他便是通過這些對漢武帝時期專制統治的殘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訴的。

司馬遷的進步歷史觀和敢於揭露帝王過失的大膽作風值得肯定。對於歷史的演進過程,他的思想也比較完整。他在給予歷史正確的評價後,又充分肯定了歷史是不斷發展進化的這一結論。

3、史家絕唱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

在司馬遷的筆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動地刻畫出一個歷史事件或一個歷史人物。例如,對《田單列傳》中田單防守即墨城的描寫。田單用了六條妙計大勝燕國,使齊國得以恢復。"火牛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計策。晚上,田單將紫紅色的帶有龍紋的布帛披在一千多頭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綁上鋒利的刀劍,用油浸透它們的尾巴,再用火點著。於是,一千多頭牛帶著熊熊火焰,像怪獸一樣沖進了燕兵的陣地。而齊國士兵也拿著武器沖向了敵人,還有一些人敲鑼打鼓,高聲喊叫,以壯聲勢。摸不著頭腦的燕兵嚇得爭相而逃,結果被殺得丟盔棄甲,燕兵的屍體遍布於戰場上,齊國大獲全勝。司馬遷雖著墨不多,可"火牛陣"就如一幅圖畫一般出現於讀者的腦海中。

司馬遷還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描寫非常精彩。巨鹿戰役中,項羽率領大軍渡河,然後沉掉所有的船隻,並下令只允許帶三天的糧食,這便形象而又具體地刻畫了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和氣概。項羽的軍隊一個抵十個,消滅了數量上遠遠超過自己的秦軍,在推翻強秦統治的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項羽在戰斗結束之後,召見各路將領,當他們進入項羽的轅門時,沒有一個人敢抬起頭走路。這是對項羽威風的描寫。對項羽被圍的場景,司馬遷描繪得更是感人。項羽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司馬遷通過這歌聲,完全刻畫出了這位英雄在失敗以後時慷慨悲壯,而又無力挽回失敗命運的復雜心情。接下來,司馬遷又對項羽突圍後,在東城決戰時的勇猛作了描繪。當時項羽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當幾千名追兵迫近時,項羽圓睜雙目,怒喝一聲,把漢軍嚇得後退了好幾里。看到這樣的描寫,不禁使人覺得這位失敗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馬遷描寫漢高祖入關時與民眾約法三章,充分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風度。而漢高祖也具有好謾罵的流氓習氣和隨機應變的性格。有一回,韓信給漢高祖寫信,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漢高祖非常生氣,剛想發作,張良卻在一旁暗示他別發作,他立即轉過口風說:"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呢?"這里用字也不多,卻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了漢高祖善於隨機應變和玩弄權術的性格。

一個人在遭到無辜的迫害以後,通常有兩種選擇: 要麼悲觀消沉,要麼發憤圖強。而司馬遷選擇了後一條路。他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將自己心中所有的"憤"全部傾注到史記的創作中去。司馬遷獨創了中國歷史著作的紀傳體裁,開創了史學方法上全新的體例。司馬遷以個人傳、紀為形式,以社會為中心記載歷史,為後人展示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社會變遷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文學上,司馬遷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人格將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司馬遷說過:「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詔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向來將其著述之舉視為同《春秋》等量齊觀的事業,這一點應該說也做到了。恕筆者孤陋,似乎還沒看到什麼人對司馬遷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自許說三道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遷應該算是完成了聖人般的事業。既然司馬遷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過哪怕片刻,如同孔聖人般的社會崇敬呢?答案是,從來沒有。於是,司馬遷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沉重的命題:為何寫出過「聖人級」專著的作者,得不到聖人級的待遇?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絕不會轉換成「才深感孔夫子的遠見卓識……也比當代的某些……高明」。而且從古至今,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轉換句式。

其實,司馬遷留下的這個命題,他自己已先行破解過,他說:「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自古而恥之。」(《報任安書》)原來大質已虧的刑餘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資格。所以,司馬遷又說:「雖累百世,垢彌甚耳。」看來司馬遷椎心疾首還不僅僅是因為塵世間的屈辱以腐刑為最,更重要的是經此一創,其人其書再也不會被後人視為聖人聖物。果不其然,不僅後世學人每每發出「史遷不察」之類的詞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覺地將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馬遷這桿大秤掂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遷的偉大不僅在於能打理前史,也在於其能預見其身後之事。當人們為司馬遷驚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噓不已的同時,又免不了墮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後仍延綿不去的世俗觀念中去,從而不會以虔誠的崇敬面對司馬遷。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司馬遷已先行預見了兩千年之後的世態,但也無法料定自己的命運。或許會有人說,司馬遷受宮刑是咎由自取。這種認識無疑是指責司馬遷燒糊過洗腳水,完全是厚顏無恥地替統治者的殘暴張目。且不說司馬遷受刑時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實,兩國交兵,叛來降去,在漢代也是尋常之事,至少在司馬遷時代還不是當局用以定罪的名目。在《衛將軍驃騎列傳》里就記有一個趙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聞失侯奪爵。所以對司馬遷的受刑原由還應當遵從他本人的說法,即「上以為仆沮貳師」,也就是蒙受了莫須有的腹誹罪。因此,可以斷言,兩千年前司馬遷蒙受的冤屈,是.的罪過。

司馬遷祠墓
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
祠墓建築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築「禹王廟」、「彰耀寺」、「三聖廟」等,現已辟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台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 「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雲,如臨仙境。

司馬遷留給後人的啟示
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如煙海,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風姿萬千。我們中華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的歷史。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面對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究竟怎樣去了解它、認識它並從中獲得教益,受到啟迪與鼓舞?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看來,怎樣讀史,確是值得認真思考、認真研究的。依我的膚淺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認識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其次是著眼於從歷史中獲得思想上的啟示。這種啟示,一是可以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的認識而獲得,一是可以從歷代史學家對歷史和史學的評論中去發掘。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而對於後一個方面我們似乎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後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太史公書》--後人稱作《史記》,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時的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對史學和歷史的深刻的理解與認識。2000多年來,贊嘆它、研究它的人不絕於時,證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對於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個人,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台及其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什麼樣的重要啟示呢?對於這樣的問題,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他那個時代的思想范圍內的一些認識,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也會有屬於他那個領域或視角范圍內的一些認識,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盡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領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對不同時代的不同的人們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觀念。
比方說,人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人們應該用什麼方法或態度對待歷史和現實的關系?這是有關社會公眾同歷史學之關系的最根本的問題,直至今天,還不斷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來。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太史公早已作了精闢的回答。他寫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這幾句話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現實中的人們之所以要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把歷史作為現實的一面鏡子來看待,加以對照,作為借鑒,既不是把歷史與現實等同起來,也不是要現實去模仿歷史,二者是不應當混同的。這是明確地指出了古今的聯系和區別:因有聯系,故可"自鏡";因有區別,故"未必盡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禮而異務",他們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達到治理國家的根本目的。可見"自鏡"決不是混同古今。這兩點,很辯證地闡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見,拒絕歷史經驗,是愚昧的;生搬硬套歷史經驗,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規律)?如果有的話,人們認識這種法則有什麼意義?這是人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一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而首先是認識歷史之本質屬性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應當坦率地承認,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為之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太史公司馬遷也觸及到了。他從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認識?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史記·貨殖列傳》序)這是把耕種、開采、加工、交換,以及交換中的貴賤變化等人們的分工及相互關系,視為符合於"道"的自然現象。太史公在講到類似的經濟現象時還說:"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又說:"無異故雲,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記-平準書》後論)他認識到:事物發展到極盛就會轉向衰落,有利的客觀形勢發展到了頂頭也會轉向不利的方面,這是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沖突而造成的,是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顯然,人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對過往歷史有一個大致正確的看法,而且還在於對現實的歷史運動和未來的歷史前景,會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比較客觀的態度。
再如,歷史運動主要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離開了人的活動也無從討論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各種問題。那末,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究竟應當在歷史活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這不僅涉及到人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還涉及到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生活、歷史運動中所具有的價值。歷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們對此有種種說法,都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他們所論大多是理性的闡說,這無疑能夠提高人們的認識,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太史公從史學家的角度,冷靜地觀察那些經過歷史潮流洶涌澎湃沖刷之後(如大浪淘沙之後),仍然沒有逝去的歷史人物,並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社會活動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提出了撰寫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這原則既是太史公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又是他告誡後人如何做人的准則。太史公在綜論他為《史記》作人物列傳時是這樣說的:"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 扶義倜儻",主要是講德行、風采;"不令己失時",是講善於把握時機、機遇;"立功名於天下",是講以天下為己任的事功目標。顯然,在太史公看來,他所要寫進《史記》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卻又並不是用絕對的觀點來對待這個准則的;他的史筆之下,也活畫出一些世儈小人,而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更襯托出那些寫入歷史書的傑出人物的真正本色。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扶義倜儻"等等,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於後人的,後人應以為"自鏡",做一個正派的、適應歷史潮流的、有益於天下的人。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留給後人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同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合在一起,這是《史記》之所以受到後人傳誦、崇敬的主要原因。這里所舉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著重於人們為什麼要重視歷史、認識歷史、記住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歷史演進的法則何在,在歷史演進中人應當有什麼作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時代,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就是在當今,也仍然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總起來說,任何時代的人們,在認識與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繫上,在對待史學與社會及人生的關繫上,都可以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

『拾』 劉作翔的主要成就

1 翟妹華一案之法律反思 劉作翔 檢察風雲 2006/01
2 標本兼治群體性事件 劉作翔 人民論壇 2005/11
3 憲法關系和憲法性法律關系 劉作翔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4
4 研討會發言摘要 萬鄂湘 團結 2004/06
5 信息公開、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以新聞采訪中的「暗拍」為案例而展開分析 劉作翔 學習與探索 2004/04
6 奧斯丁、凱爾森、拉茲的法律體系理論——根據拉茲的《法律體系的概念》一書 劉作翔 金陵法律評論 2004/01
7 法律與「原罪」問題座談會 吳玉章 環球法律評論 2004/02
8 反恐與個人權利保護——以「9·11」後美國反恐法案和措施為例 劉作翔 法學 2004/03
9 尋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關於「非典」的一點思考 劉作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3/04
10 具體的「民間法」——一個法律社會學視野的考察 劉作翔 浙江社會科學 2003/04
11 中國法制: 回望方知行漸遠 信春鷹 時事報告 2003/03
12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條有效途徑 劉作翔 求是 2003/12
13 中國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之批判——兼論「司法權國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劉作翔 法學研究 2003/01
14 權利沖突:一個值得重視的法律問題——權利沖突典型案例研究 劉作翔 浙江社會科學 2002/03
15 入世與改變觀念 劉作翔 中國供銷合作經濟 2002/04
16 刑訊逼供·沉默權·實驗取證——一起「實驗取證」與「刑訊逼供」交鋒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劉作翔 學海 2002/06
17 法理學視野中的法的適用 劉作翔 法律適用 2002/07
18 權利沖突的幾個理論問題 劉作翔 中國法學 2002/02
19 權利沖突:一個應該重視的法律現象 劉作翔 法學 2002/03
20 「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思考 劉作翔 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5
21 完善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體系的設想 劉作翔 法學雜志 2001/06
22 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下) 劉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3
23 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上) 劉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2
24 中國法制現代化歷史道路 劉作翔 西江大學學報 1999/02
25 法制現代化概念、釋義和實現目標 劉作翔 寧夏社會科學 1999/03
26 世紀之交中國法學研究問題前瞻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9/04
27 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9/03
28 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再追問和再思考 劉作翔 法制與社會發展 1998/01
29 作為方法論意義的法律文化——關於「法律文化」的一個釋義 劉作翔 法學 1998/06
30 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及其模式選擇——兼對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論點的學術介評 劉作翔 法學評論 1998/05
31 作為對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釋義之一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8/04
32 從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個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8/02
33 法治化:中國企業集團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中國企業集團法治化的幾點思考 劉作翔 當代經濟科學 1998/03
34 論法律解釋的客觀性 陳金釗 學習與探索 1997/03
35 法律責任的概念分析 劉作翔 法學 1997/10
36 論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劉作翔 法制與社會發展 1996/02
37 實現法治:我們的理想和追求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6/05
38 現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設環境要素分析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6/05
39 法治社會中的權力和權利定位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6/04
40 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學應當重視法學學問題的研究——兼論法學學科的功能 劉作翔 法學 1996/04
41 神聖的憲法權利與「社會公德」的沖突——對浙江醫大一則決定的法律思考 劉作翔 法學 1996/03
42 法理學研究的一般特點及其功能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6/06
43 論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權結構與特徵 劉作翔 當代經濟科學-陝西財經學院學報 1996/01
44 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恆價值──法與公平研究論綱 劉作翔 天津社會科學 1995/05
45 多元化發展是法理學的必由之路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5/06
46 法律的理想與理想的法律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5/01
47 關於幾個法學問題的思考 劉作翔 中國法學 1995/06
4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鄧小平「民主法治」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劉作翔 中國法學 1995/02
49 試論司法公平的實現 劉作翔 政法論壇 1995/03
50 多元的時代與多元的法學──邁向21世紀的中國法學走向 劉作翔 學習與探索 1995/03
51 法學的意義探究——《法制及其意義》讀後 劉作翔 法學 1995/11
52 行政執法公平實現的基本條件 劉作翔 法學 1995/06
53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形式要件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2
54 我國法理學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3
55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內容要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2
56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幾個問題──兼議政府職能的法制化 劉作翔 政法論壇 1994/01
57 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法律教育 劉作翔 中外法學 1994/05
58 法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4/06
59 法律的理想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4/06
6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理學——比較·借鑒·革新 劉作翔 法學 1994/08
61 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構原則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4/06
62 法律的理想與相關法學概念關系的法理學分析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4/04
63 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動力及其轉換機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3/03
64 法律文化沖突的原因和形式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2/04
65 關於建立責任制約機制的思考 劉作翔 人文雜志 1991/02
66 中國現代化建設與法制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1/03
67 怎樣認識民主問題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0/Z1
68 民主乎?集權乎?——理論界關於「新權威主義」的論爭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89/04 1. 法理學是一門關於法的一般理論的思維性科學和學科,法理學的這一性質決定了法理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學科特徵: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論性。21世紀的中國法理學,應深刻把握法理學的性質和特點,並在此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反對對法理學一味的實用功利之要求,是法理學真正成為一門有獨立知識內涵和思維的理性之學。
2. 法律文化是一個宏觀的法學新思維,它滲透在人類的法律實踐活動之中。法律文化論體現作為隱性的法律意識形態之中,也體現在作為顯性的法律秩序結構之中。法律文化既是歷史文化的遺留,也是現實的人類創造。過去人們創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們仍在發展著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上一種集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靜態與動態,觀念與制度在內的宏觀整體性文化。
3. 20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體現著中國社會的轉型,也經歷了一個由傳統向現代,由封閉向開放,由一元向多元的歷史轉型和發展時期,正在向現代化邁進。21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將在世界法律文化體系中居於重要的地位,成為多元並存的世界法律文化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具有光彩的一支重要文化。
4. 法律作為一種人造物,是有自身的理想的。法律的思想就是指作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最終目標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法律的理想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中,而是體現在人類所創制的實在法體系之中。法律的理想的具體內容有,追求正義的實現,追求秩序的實現,誅求人類生活的幸福,追求法治的實現。法律有自身的理想,法學有自身的理想,法學家更應有自身的理想。理想有多種多樣,但追求法治應成為法學家所有的理想中之最高的理想。
5. 法治社會應對公權利和私權利確立兩個法治原則,這兩個法治原則是:對公權利,法無明文規定(授權),不得行之;對私權利,法無明文禁止(限制),不得恕之。這兩個原則應作為我們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重要原則滲入到我國的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法治建設的諸環節中去,並將它們作為判斷公權利行為和私權利行為的重要依據。
6.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一種既相互適應,相互吻合,又相互沖突,相對保持距離的特性。法律在總體上同道德相適應,但在某些方面它又相對獨立於道德要求,在法治領域,道德問題應主要在立法環節加以解決,立法是對公認的社會道德因素的法定化過程。立法一旦確立,司法環節就應以法律為標准,盡量排除道德因素的介入,因為一旦引入道德因素,就會破壞立法中已經確認的道德因素,對法治帶來破壞和沖擊。這正是司法中堅持法律標準的實質所在。
7. 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形態呈現為一種極為復雜的情況,我將之概括為由'法治秩?quot;與'禮治秩序','道治秩序','人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這是一種'實質社會秩序',它同國家所確立的'法治秩序'這一'應然社會秩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實現由'實質社會秩序'向'應然社會秩序'結構的轉變,是中國在實現法治國家目標和進程中要面臨的並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這是在在分析和比較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民主思想上的異同之後,所得出的一個結論,這一結論內含了民主和法治之間的難以分割的'孿生'關系,也是在分析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之後,所得出的一個理論觀點。 劉作翔教授先後主持和完成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執政能力建設和依法執政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課題《中國的案例指導制度研究》、中國法學會委託項目《群體性事件的防治》等10餘項課題。現正在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重大課題「中國法治進程中的權利沖突及其立法司法解決機制研究」。
1985年以來,劉作翔教授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求是》、《法律科學》、《法學》、《法制日報》、《檢察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21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4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要」摘登2篇,目錄索引16條。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法理學?法史學》、《訴訟法學?司法制度》、《中國政治》、《毛澤東思想研究》、《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社會主義研究》等全文復印轉載40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雜志轉摘5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論點摘要」摘登2篇,被其他報刊轉摘10多篇。?
劉作翔教授出版個人學術專著7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治的路徑——項目研究報告(2001-2006)》(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主編學術專著《法與公平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多向度的法理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主編法律碩士教材《法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後論叢》(第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法理學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參編教育部、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法理學》統編教材6部,參編其他法學著作、教材、工具書、論文集等60多項。 1992年至2000年2月,劉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學院工作期間,擔任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給法理學專業、刑法專業、法律史專業等研究生講授過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西方法學原著選讀等課程。在導師組共同指導過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負責指導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這8位研究生已全部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2009年期間,劉作翔教授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政治學院等院校約100多位法學博士生評議審閱博士論文和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等。受邀參加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吉林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管理學院3名博士後出站答辯。指導訪問學者3名。
2002年5月,劉作翔教授被批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03年9月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8名,正在指導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間,指導9名法律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並獲得法律碩士學位的5名,正在指導的法律碩士研究生4名。 2002年至2009年,劉作翔教授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指導12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現已有8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出站,正在指導的有4名。1992年至2000年2月,劉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學院工作期間,擔任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給法理學專業、刑法專業、法律史專業等研究生講授過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西方法學原著選讀等課程。在導師組共同指導過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負責指導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這8位研究生已全部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2009年期間,劉作翔教授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政治學院等院校約100多位法學博士生評議審閱博士論文和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等。受邀參加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吉林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管理學院3名博士後出站答辯。指導訪問學者3名。
2002年5月,劉作翔教授被批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03年9月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8名,正在指導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間,指導9名法律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並獲得法律碩士學位的5名,正在指導的法律碩士研究生4名。2002年至2009年,劉作翔教授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指導12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現已有8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出站,正在指導的有4名。

熱點內容
司法大講堂 發布:2025-01-22 20:50:42 瀏覽:534
簽約個人法律顧問 發布:2025-01-22 20:27:38 瀏覽:514
民事訴訟法主管 發布:2025-01-22 20:00:28 瀏覽:625
2015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2 19:59:36 瀏覽:764
東南司法所 發布:2025-01-22 19:51:40 瀏覽:990
侵害姓名權法律責任股東 發布:2025-01-22 19:28:40 瀏覽:117
婚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 發布:2025-01-22 19:08:19 瀏覽:760
所謂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8:58:05 瀏覽:598
篡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2 18:48:32 瀏覽:278
國有企業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7:29:17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