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信賴

司法信賴

發布時間: 2022-03-30 19:46:27

1. 司法救濟一般由什麼主導並通過公正的審判來實現

民法院主導
司法救濟么 就是訴訟程序救濟唄

2. 淺談基層法院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需要,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體現為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對法院而言,人們關注的司法公信力主要是針對人民法院的司法行為,集中表現在通過裁判向社會公開。基層人民法院同人民群眾接觸最多,聯系最緊密,是人民法院服務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窗口,是落實司法為民的主渠道。基層人民法院的工作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司法活動中 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維護,直接關繫到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度。那麼,面對群眾訴求,基層人民法院該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呢?筆者認為: 一、加強法官思想政治素質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人民法院要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紀律嚴明、作風優良、清正廉潔的高素質法官隊伍是前提。筆者認為素質過硬的法官隊伍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自覺地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思想、指導實踐;二是要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原則並付諸實踐;三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堅持改革創新,司法為民,能動司法;四是要加強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體系,促進法官的隊伍建設。五是抓好黨風廉政建設,真正做到「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切實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 基層法院的法官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第一學歷為本科的很少,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法律專業教育,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筆者認為,首先要抓學歷教育。要落實措施,積極鼓勵幹警在職參加學歷教育,提高隊伍學歷層次和司法考試通過率,從而為建設一支高素質法官隊伍奠定良好基礎。二是積極組織幹警參加上級法院舉辦的各類培訓。這類培訓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帶有較強的指導性。三是以文化樹院,積極創建學習型法院。把文化建設融入法院各項工作之中,通過精神文化的引領、行為文化的規范、制度文化的約束和物質文化的展現,使法院文化建設與法院各項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以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引導人、凝聚人、激勵人、塑造人,陶冶法官情操,提高法官職業道德素質與業務素質。 三、依法履行審判職責, 始終抓好審判第一要務。 審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點,是第一要務,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必須忠實履行完法和法律賦予的神聖職責,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有效化解矛盾紛爭,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公正與效率是審判工作永恆的主題,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審判工作的生命和靈魂,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希冀與期盼,同時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提高辦案質量,確保司法公正與高效,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法院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正與效率,讓社會公眾相信法院是值得信賴的。 四、解決執行難問題,努力維護司法權威。 執行既是落實裁判文書的法律效果,也是實現裁判文書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因此,裁判文書是否被有效執行,直接影響到司法公信力的大小。目前,基層人民法院 「執行難」的問題較為突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執行能力,兌現裁判文書確定的利益,落實司法為民,維護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力。筆者認為,解決執行難的關鍵一是要繼續完善相關的執行法律保障機制,從立法上規范和保障執行工作;二是要加強執行隊伍,加強執行裝備,改善執行條件,增強執行能力。三是要完善執行流程管理,規范執行行為,加大執行力度,確保高效執行。四是執行工作中,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五、做好判後答疑及案件定期回訪工作,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判後答疑是人民法院為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判決、裁定內容以及從法律上正確把握和對待裁判結果,針對當事人就認定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問,採取由原承辦法官進行答疑的一種司法便民措施。從字面上看,答疑的時間應是在判決後,但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實現能動司法,將法律效果最大化,承辦法官要以「第一時間」答疑為原則,在宣判後或當事人產生疑問時第一時間對當事人進行釋疑解惑,詳細說明裁判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使當事人理解裁判內容,做好服判息訴工作。該項工作,能夠促進當事人息訴服判,從源頭上化解涉訴信訪。案件定期回訪,是指將所有案件的當事人都納入定期回訪的范圍,及時了解案件的履行情況及當事人的新思想、新訴求。筆者所在的庭室,堅持實行上述兩項措施,多年來無上訪案件發生,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形象系於公正,法威存乎民心。」,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威存在的基礎,也是司法生命延續的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更好地發揮司法審判職能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然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基層法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法律定會為人民謀福祉! 鶴崗市南山區人民法院 劉亞瑩

3. 什麼是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是指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權力的正當合理信賴應當予以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生效的行政許可,確需改變行政許可的,對於由此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應當給予補償。

拓展資料:信賴保護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行政相對人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許可決定一經作出並生效,應給公眾和相對人以明確的預期,非有法定事由和依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或撤銷;

二,行政機關只有在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且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具有依法可以撤銷的情形時,可以依法變更、撤回或撤銷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

三,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被許可人基於行政許可取得的非法利益不受保護;

四,可以或應當撤銷已生效的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

五,行政機關改變或撤銷已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財產損失或合法權益損害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補償或行政賠償。

4.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所謂司法公信力,依筆者的理解是指,廣大公眾對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所給予的信賴程度。所謂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在廣大公眾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及絕對執行的效力。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二者之間,司法公信力是前因,司法權威是後果,兩者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司法公信力若是很高,反映在社會層面上則是社會秩序井然,廣大公眾普遍地崇尚法律、敬仰法律;一旦出現糾紛和爭端,大家便想到的是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而作為司法官員,在廣大公眾的心目中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象徵,就是會說話的法律,其司法權威之高不言而喻。從目前我國的司法現狀來看,司法公信力較低,司法權威較差。主要表現在:案件服判息訴的比例不高,往往形成「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的局面,涉法信訪、上訪事件年年不斷激增;在普通老百姓甚至於黨委、政府領導的心目中,司法官員與行政官員沒有什麼區別,當事人哄鬧法庭,威脅、毆打、辱罵司法工作人員,阻撓執行、抗拒執行的現象時常發生;新聞媒體及社會輿論對司法案件的辦理過程及裁判結果隨意地品頭論足,評論是非,否定其效力;在各地方開展的評滿意(或不滿意)單位時,司法部門很難躋身於滿意單位的行列之中……探究我國目前司法現狀的原因,筆者認為,首先與我們國家的民主法制進程有著重大的關系。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人治歷史的國家,行政權力長期凌駕於司法權力之上,「權大於法、以權壓法」現象比比皆是,故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敬重大官更甚於敬重法制。人們有了冤屈,習慣地寄希望於大官為自己伸張正義、主持公道,而不是訴諸於法律來解決。其次,司法公信力較低的這一現狀還與我們國家的司法水平普遍偏低有著必然的聯系。司法水平的高低情況又取決於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如何。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不容樂觀。在業務素質方面,雖然十多年來司法工作人員基本普及了大專、本科文憑,著力於提升其法律素質,但他們的實際司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值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司法部門對隊伍的管理和監督雖不斷地在加強,但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不少的司法工作人員仍然存在著不注重職業道德,工作作風差,司法行為不廉潔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司法水平的正常發揮。再者,有關我國司法領域運行方式的一些改革舉措脫離了現實的司法環境,單純追求法律效果,無視社會效果,導致司法裁判結果與廣大民眾奉行的道德評判結果相去甚遠,導致廣大民眾對司法裁判結果不認同、不滿意,這也是當前司法公信力較低的原因之一。最後,司法管理體制亦決定著司法部門的公信力大小。當前,我國司法部門的人、財、物權均受制於地方黨委、政府。這種管理體制決定了司法權不能獨立、正常地行使,司法裁判往往要奉行地方黨委、政府的旨意,地方保護主義客觀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地影響到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在充分認識到上述影響司法公信力及司法權威的因素之後,對症下葯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歷史因素、管理體制等不是輕易隨便就能改變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且必須做的是從力所能及的地方抓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做起。依筆者的淺見,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強司法權威,必須從司法職能的定位、司法運行方式、司法審判效果、法官隊伍建設和司法外部環境等五個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實效。一、正確認識和了解當前的司法工作職能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凸現期。各種利益之爭、矛盾糾紛層出不窮。這些矛盾糾紛能否及時化解,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問題。因此,客觀社會現實對司法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司法工作的主要職能就是化解社會矛盾、平息紛爭,充分運用法律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司法方面的努力。每位司法工作人員必須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將「定紛止爭、案結事了」作為自己辦理每一個案件的終極目標。也只有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司法,才能取信於民,才能推進法治,而不是成為涉訴信訪的對象。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所言「人民法院只有在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解決社會矛盾方面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才能進一步樹立起來。」二、結合我國的國情,注重司法運行的方式司法運行的方式是指司法部門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運行方式充分體現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理念(或者說指導方針),也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在司法領域方面的國情。符合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能充分發揮其司法職能,從而實現司法的最終目的。相反,違背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則會阻礙司法工作應有職能的發揮,難以建立起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其司法行為是不受廣大公眾歡迎和認同的。目前,我國的國情是,公民的維權意識逐漸在增強,大量的矛盾糾紛涌至司法機關尋求解決,而公民的法律知識普遍欠缺、對司法的運行程序知之甚少,訴訟技能普遍較差。因此,我們的司法運行方式必須結合這一國情,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從而建立起司法公信力,進一步樹立起司法權威。「司法為民」就是我們應有的司法理念。這一司法理念是我們司法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宗旨,它必須貫穿於司法工作的始終。如何實踐這一司法理念?筆者認為,一要保障民眾的司法知情權。即司法活動的全過程要向社會全面公開,譬如:對當事人進行熱心、負責地訴訟指導;有關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要認真、悉數地告知;司法過程中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語言;裁判文書要充分地論證說理;對民眾廣泛關注的案件信息適時對外公布等等。二要保障民眾的司法參與權。即司法活動要尊重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落實人民陪審制度,同時要依靠工會、婦聯、基層組織和群團組織來參與解決糾紛,不能獨立特行、單打獨斗。三要保障民眾對司法的監督權。司法工作應廣泛地收集社情民意,主動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司法工作的建議和意見,暢通當事人的信訪申訴渠道。四要樹立和諧司法的觀念。在司法活動中和裁判結果上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司法救助體系,對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施必要的司法救助措施;適時開展巡迴審理,就地辦案等便民司法工作方式;增強司法的親和力,注重運用調解方式開展司法工作。總而言之,司法運行的方式必須貼近民眾、服務民眾,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民眾對司法工作滿意,才能談得上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問題。三、努力實現司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司法效果是單純從法制角度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裁判既嚴格遵循了程序法的規定,又准確運用了實體法的條款,那就是最佳司法效果。而社會效果則是從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處理達到了定紛止爭、讓黨委、政府滿意,得到民眾認同的目的,那就算取得了最佳的社會效果。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單純追求法制意義上的司法效果,不注重社會效果,則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司法,純理想主義的司法,人民群眾不會感到滿意、不會認同其司法效果。因此,司法工作必須尊重民意、善待民意、吸收民意,准確把握司法裁判與民意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實現司法審判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當然,要做到這個「統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法官不斷增強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調解技能和裁判藝術,讓案件的裁判結果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社會。四、提高法官業務素質,狠抓隊伍建設不放鬆法官是司法工作的主導者,是聯系民眾的橋梁和紐帶。因此,要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提高法官的素質是關鍵。一名法官,若是講不清道理,釋不明法律,寫不出有質量的裁判文書,這樣的法官在民眾的心目中肯定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加強培養法官的業務素質是第一要務。一名法官,若是對當事人的正當訴求採取「生冷橫推」的態度,漠視甚至壓制當事人應享有的訴訟權利,這樣的法官同樣是建立不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因此,第二要樹立法官的親民、護民形象,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一名法官,若是與一方當事人親、對另一方當事人疏,或者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吃請和財物,這樣的法官同樣在民眾的心目中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素養,努力維護法官的清廉形象。唯有如此,法官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黨和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提出的全方位的司法需求,進一步發揮好職能作用。五、努力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助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一個地方,黨委、政府及權力機關對司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如何,對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司法工作不能僅注重獨立行使司法權,還應適當地延伸司法職能,做出卓有成效的服務保障工作,才能贏得黨委、政府的高度認可,在建立司法公信力方面得到他們強有力地幫助。同時,還要適時開展對廣大民眾的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活動,讓他們學法、懂法,進而相信司法,尊重司法和維護司法。此外,還必須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交流、溝通,正確把握住對司法工作的輿論導向,為建立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搭建有力的宣傳平台。還要積極探索與律師之間交流、溝通的方式和機制,共同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樹立和維護良好的司法形象,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5. 堅持公正司法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司法公正,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關心司法公正,評價司法公正與否,是任何文明社會公民的正當權利。這是對司法權利的一種制約。然而近年來,為司法的程序外監督不斷升級。程序外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司法不公現象。但是,由於程序外的監督大多是從普通的生活邏輯出發,主要關注的是實體結果的合乎正當,而司法的過程卻是嚴謹的和理性的,更注重的是審判過程的合乎正當性,這就使得司法人員與其他社會主體在法律思維方式上產生了差別,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監督司法與司法獨立的沖突和對立,損害了司法權威。因此,追求和維護司法公正,在任何國家,不可能也不應當僅僅是司法機關、法院和法官們自己的事情,維護司法公正應當成為全社會公民共同的任務。它不僅需要法院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不僅需要培養並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法治意識,更需要維護司法公正的現代司法理念。

樹立維護司法公正的現代司法理念,要求法官只依照法律和良心辦案,法律體現一般的社會公共理念,是對法官權力的支持、限制與制約,良心是保證法官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的基本條件,良心是法官依據個人的理念對社會公共理念的理解和解釋,法官的良心是社會公共理念、個人良知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法官的個人理念:包括奪道德、政治、常識、哲學的價值選擇。

1、對於法官而言,職業道德比理念更重要。目前,法官的首要素質要求是道德素質的提高,其次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公正是法官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官司法理念的最本質要求,公正才能對良心精心守護,由此,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官。黃松有說過:「判決是經過法官道德過濾過的法律。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要恪守司法公正,不能背離公正這一主題。

2、司法獨立是現代法治國家的主要標志,是現代憲政的重要內容,揭示了現代法治的一般規律,因而已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現代社會中高度的司法獨立機制的法院制度、要求法官在具體審判過程中得獨立於一切主體包括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其他法官與法院。香港法律所規定的每一位香港法官就任前都必須作出的「以無懼、無偏、無私、無欺之精神,維護法制,主持正義」的宣言,典型地體現了法官良心獨立的意蘊,即法官不受任何外部不當或無關因素的影響,僅僅依據法律和法律程序,按照自己的理性和良心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法院獨立與法官獨立是相輔相成的。現代社會關注法院的獨立性,其目的固然在於通過這種獨立適當分離法院與政治、社會以包括司法功能的良好發揮。這並不能排除由糾紛自然性質所決定的當事人意見之合法表達機制,也不能排斥與當事人厲害關系相關之利益集團以正常方式行使意見表達權,法院獨立也不排斥公民和新聞媒體的批評。事後的、公開的、言之成理的批評,不會侵犯法院之獨立性,而是現代民主社會日常生活的慣常現象。

3、司法的權威性,是指司法機關應當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由於司法機構是代表國家執行法律、裁決糾紛,司法具有權威性、實際上表明了法律的權威性。司法的權威性正是司法能夠有效運作,並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的基礎和前提。司法權是國家統治社會的重要公權力。在現代社會、司法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法律領域,司法都可以介入,各類沖突和糾紛都可以通過訴訟依循一定的程序轉化為技術性的問題進行處理。正是由於司法作用的突出而使司法的權威得到加強。在我國,自新中國司法機構建立以來,司法歷來強調民主性,而司法的權威性問題並沒有得到高度重視。然而,由於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沿襲政審合一、司法從屬於行政的體制和觀念的影響,特別是由於長期集中型的管理體制決定的行政權力管理和支配全部的社會生活的特點,造成了我國法院一直受行政的制約,加上司法機構在人財物等方面都受各地政府的支配,因此,司法並不具有足夠的權威性。隨著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法院處理案件在數量和范圍上的不斷擴大,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在提高,尤其是隨著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頒布,法院已經享有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的審查權,從而可以監督政府嚴重依法行政,這就使其權威性大大增強。另一方面,要樹立司法的權威性,必須要求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司法的權威性首先要依賴於司法的公正性,這就是說,只有當司法是高度公正的時候,人們才能對司法產生信賴和尊重。這所謂「惟公生明,惟廉則生威」。

人民法院的司法權是一種判斷權,它不同於國家其他機關的行政權,它是以特殊的方式為人民提供服務的。具體表現在:

第一,司法權從總體上看是一種以判斷為功能的服務方式。它既然是判斷權,所以原則上總是以被動性運行為人民提供服務。司法權是消極地而不是積極的去干預人民的生活,可是行政權的運行卻總是積極主動地干預人們的社會活動和個人生活的。司法權以「不告不理」為原則,非因訴方、控方請求不作主動干預。在沒有人要求你作出判斷的時候,顯然是沒有判斷權的。否則其判斷結論在法律上屬於無效行為。

第二,司法權中立地為民提供服務。司法權在國家權力結構中的設計,特地讓它具有適度的超然性和中立性。「司法中立」原本是就司法者態度而言的,司法判決是依法作出的,行政決定是依行政政策作出的。兩者有著依法和依政策的界線和區別。行政權在它面臨的各種社會矛盾面前,其態度具有鮮明的傾向性,使行政人員是盡力根據公共利益找出最有利、最理想的答案。而司法權在社會矛盾面前,是處於中立位置,由司法人員盡力從法律規則和原則中找出正確的答案。正如國外人士韋德解釋說「法官與行政人員的思想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法官的方法是客觀的,遵守著他的法律觀念;行政人員的方法是經驗式的,是權宜之計。」所以筆者認為:司法中立就是指法院以及法官的態度不受外部因素干擾,包括官員、網民、媒體等影響,至少在個案的判斷過程中不應當受這些非法律因素所左右。

堅持司法為民,確保司法公正,就是要使新時期人民司法的職業性與人民性得到統一。但是,人民性與職業性的結合須要通過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司法職業倫理來實現。司法的倫理是職業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的體現。司法倫理是職業倫理,而不是大眾倫理或人文倫理,它結合司法官的職業性工作,是對其職業化工作的每一具體細節所作的要求。司法官如何既保持職業特點又為人民服務,都體現在司法倫理之中。

由於司法公正、司法為民正是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者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講政治、講正氣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在司法工作中的要求與體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打造平安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各項社會事業要求與保證;是新時期司法工作的最高准則與價值追求。因此司法工作是為黨和人民的中心工作服務的,在創建平安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的建設目標和中心任務面前,我們的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者就要以此作為司法工作的目標任務與價值追求,必須做到公正司法、文明辦案、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效率,體現司法公平、正義與良知,將司法為民意識化作我們工作的熱情、信念與追求,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民的滿意。

社會和諧離不開司法公正。司法的價值在於正義與秩序,而其價值的實現需要通過法院、法官的公正執法來實現,所以良法還須良治。沒有司法公正,良法就會成為惡法。沒有司法公正,就不能形成統一的、權威的社會規則與社會規范,社會糾紛就得不到解決、社會矛盾就得不到化解,社會關系就得不到調整,社會秩序就得不到維護。如果法律都沒有了權威,社會生產生活則不能正常進行,社會怎能和諧,怎能安定團結?因此平安中國離不開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離不開公正司法。而人民的滿意、人民的支持則要以我們的司法為民、公正司法作為前提,所以堅持司法為民,確保司法公正是我們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者的價值追求和實現目標。

6. 請問深圳市司法考試培訓機構有哪些值得信賴的

萬國擁有24年法考培訓經驗,2020年,萬國老師團隊:刑訴左寧、行政法李佳、商經郄鵬恩、容民法王立爭、刑法車潤海、民訴張進德、三國法王斌、理論法葉曉川。還有專業的私教老師一對一在線答疑,班主任老師高頻次督學,海量的題庫和知識點任你學,幫你節省備考時間,學習更高效,提升更顯著。

7. 你對中國的法律有多少信任度

對法律的信任超過百分之九十。對司法的信任不高於百分之六十。

8.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贏得群眾信賴的最基本方面嗎

司法公正是指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司法者以公道正直的態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不偏不倚、公正公開地保證訴訟各方平等地行使權利,公平正確地確認和分配具體的權利義務,並達到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高度統一的良性狀態,這種正義效果不以時空和執法者的改變而改變。司法公正包括司法制度公正、司法行為公正、司法效果公正三個方面內涵。其核心價值就是司法機關的各項制度、具體的司法行為及其結果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和社會評價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公眾利益和社會利益,具有全面性、科學性、制度性的特徵。
司法公正所包含的司法制度公正、司法行為公正和司法結果公正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互為作用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司法制度公正是司法行為公正和司法結果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行為和司法結果公正是司法制度公正的必然結果。什麼樣的司法制度決定什麼樣的司法行為和司法效果。我國的司法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具有最徹底的人民性、公平性和最有效的協調性。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司法工作目標是追求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最大化,實現「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這恰恰正是司法公正核心價值所在,也是「三個至上」指導思想的精髓。

9. 人民群眾的什麼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礎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指出,要深刻學習理解加強司法公信建設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要求人民法院推進司法公信力建設,要以嚴格公正司法為基石,堅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堅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追求,使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更加深入人心。要以創新和加強審判管理為保障,實現審判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要以著力解決群眾關注的訴訟難題為突破,進一步提升案件執結率和執行標的實際到位率,及時解決群眾合法合理訴求。(最高人民法院網)
基層法院的案件比較集中,可以說是直接與廣大人民群眾打交道,社會對於人民法院的整體印象和評價,從一定程度上講多是來自對基層法院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基層法院的工作水平、整體形象等無不事關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基層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是基層法院在司法建設上贏得社會公眾尊重、信任的一種能力,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認可與信任程度則直接關繫到人民法院發展的前途和命運,關繫到黨和國家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
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提升司法公信力,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終形成也必須依賴於司法在人民群眾中存在較高的公信力,黨的十八大已經明確要進一步提升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為此,筆者以基層人民法院為視角,對司法公信力建設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討,以期能夠拋磚引玉,從而為人民法院增強司法公信,樹立司法的公正和權威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一、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內涵
司法公信力是指法官通過專業規范的司法執法活動,向廣大群眾提供正義、公平、權威、高尚的執法案例,在群眾心目中建立起來的公正、正派的司法信任度和影響力。司法公信力的形成需要法官在辦案過程中的細節去自然映射,更需要法官在長期的辦案過程中用日積月累沉澱的司法素養去持久輻射,從而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升華出對法律、對人民法官的由衷信任和信譽度,形成有深遠影響的司法自身魅力。
(一)學術視野的司法公信力
學術上對司法公信力的理解立足於司法權力和司法機關,主要存在能力說和復合說兩種說法。
1、 能力說。以鄭成良教授等為代表,該說主張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力所具有的某種受到社會公眾信任和尊重的能力,認為司法公信力是既能夠引起普遍服從,又能夠引起普遍尊重的公共性力量,它表現為司法權所具有的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
2、復合說。以關玫等學者為代表,該說強調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力與社會公眾互動復合的結果,認為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對公眾的信用和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它一方面表現為司法機關(信用方)是否具有值得公眾(信任方)信任的因素(包括正當的程序、公正的結果、適格的司法人員等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責任的能力在客觀上能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另一方面表現為司法機關對信任方的責任感以及實際上對公眾的期待和信任的回應。
(二)實務視野的司法公信力
在實務界,對司法公信力的理解主要側重於人民群眾對人民法官依法辦案的一種評價。筆者認為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人民法官執法辦案的信任和期待
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外在表現集中體現了社會公眾對法官的一種主觀期待和信任渴求。這種司法信任不僅體現在對過失懲戒問題的關注,同時還包括司法機關對受眾權力的保障和承諾。這就要求法官在履行司法職責時,既不能以斷然否定的態度來看責任擔當,也不能對責任擔當予以極端化處理。
2、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法官裁判案件的情感價值認同
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自己利益問題所享有處理權利的一種理性處置選擇,通過到法院起訴,通過選擇可以信賴的正當程序,這種活動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法官執法過程的權威性產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的程度的前提下,首先表現在人民法院公平公正的一種情感認同。司法公信力往往就是從法官一次次人性化的調解,一次次正義的裁判中體現出來的,能夠准確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公正、程序、自由、效益的價值追求,即使裁判結果與公眾的利益無關,由於具有較高的司法公信力,也會獲得人民群眾普遍的認可,從而樹立起司法權威的重要窗口。
3、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法官裁判的自然信服和主動維護。
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一方面不僅表現為法官隊伍對法律規范的忠實維護,和對法律規范明確規定的責任義務的絕對履行和自覺服從;另一方面也表現為人民群眾對法官裁判的自覺擁護和維護。因此,對司法公信力起支撐作用的法律規范,它的規范功能是通過法官隊伍裁判案件的公正、公平來體現,通過對這種正義價值的認同來達成公眾對法治秩序的自覺遵從。
二、基層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設闕如
可以看到,新時期下,隨著人民群眾對法院的司法期待日漸高漲,人民群眾對法院公正審判的評價高於當事人,但卻遠遠低於人大、政協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司法公信力在民眾眼中還不夠高,基層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現狀不容樂觀,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一)基層法院的法官的整體綜合素質有待加強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基層法院的法官在知識結構和法學理論水平上的差距較大,法官對自身綜合素質要求的不高或專業思想不牢固,法官之間、各業務庭之間的司法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幹警不能很好的運用理論來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與群眾聯系不夠深入密切,案件處理的社會效果還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司法期望,服務群眾的水平不夠高。
(二)「以和為貴」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利於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人民法院雖然是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受「公了不如私了」、「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的影響,相當部分案件當事人認為「打官司難,打贏官司更難,執行更是難上加難」,「懼訟」和「厭訟」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從而不利於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1、不按正當法律程序進行救濟。表現在有當事人在遇到問題後,習慣於尋求私力救濟或者企圖藉助於媒體、信訪等非常規手段來達到目的,體現出對司法救濟解決問題的極大不信任。
2、被告出庭率比較低。比如在一些行政、民事訴訟中,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以致出庭率低,部分被告對法官能否保護其合法權益持懷疑態度,既不答辯,又不提交證據,有理也不到法庭上講,而在庭外散布不當言論,極大地影響法院的信譽。
3、當事人上訴的「常態化」和「習慣化」。很多當事人習慣上訴,使得基層法院案件上訴率高,一定程度上說明當事人對基層法院信任度低。從法院自身找原因,不難發現由於基層個別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注重司法禮儀,或因言行不當,或因判後答疑不到位,從而使得當事人產生合理懷疑,降低了對法官的信任度。

熱點內容
司法大講堂 發布:2025-01-22 20:50:42 瀏覽:534
簽約個人法律顧問 發布:2025-01-22 20:27:38 瀏覽:514
民事訴訟法主管 發布:2025-01-22 20:00:28 瀏覽:625
2015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2 19:59:36 瀏覽:764
東南司法所 發布:2025-01-22 19:51:40 瀏覽:990
侵害姓名權法律責任股東 發布:2025-01-22 19:28:40 瀏覽:117
婚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 發布:2025-01-22 19:08:19 瀏覽:760
所謂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8:58:05 瀏覽:598
篡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2 18:48:32 瀏覽:278
國有企業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7:29:17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