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知假買假最新司法解釋

知假買假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3-31 11:59:25

① 知假買假,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知假買假,可以主張不屬於普通的消費者,不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特殊保護。

② 知假買假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知假買假是否受到法律保護視情況而定。

一、行為劃分

主觀故意買假行為

1、消費者和銷售者都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

消費者出於商品廉價的目的而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如明明知道是假冒的名牌產品,為了追求名牌而購買,明明知道是不純正的羊毛衫,但看好它的廉價而購買。因為冒牌偽劣商品具有價格欺詐,誤導消費者把假貨與正品比價,欺騙、誘導消費者與其交易。

2、消費者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而銷售者並不知道的情形

消費者向銷售者主動發起假冒偽劣商品的求購,或者調包,消費者出於對商品生產廠家和商品銷售者的牟利目的而有意購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獲得雙倍賠償,或出於敲詐目的不受保護。

過失買假行為

消費者明知即將購買的商品是可能是假冒偽劣商品,但認為非假冒偽劣商品的可能性大而執意購買商品的行為。

二、判斷標准

知假買假與敲詐勒索

判定知假買假者的索賠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的前提是確定其所購商品是否的確為「假」。如果經過有關部門確定該商品為假,根據新《消法》「退一賠三」和《食品安全法》「退一賠十」的相關規定,知假買假者要求依法獲得相應賠償,是正常且合法的維權行為。

若商品本身不假,索賠人故意用其他方式,比如購買商品之後惡意調包頂替,或購買前先將有問題的商品藏在商家某處,事後花錢購買,以此索賠,這類行為就涉嫌敲詐勒索。

三、食品葯品案件糾紛

2014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食品葯品消費維權領域熱點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統一裁判尺度,加大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該司法解釋於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規定》指出:「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知假買假最新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知假買假與消保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49條規定通過懲罰性賠償金來鼓勵消費者同欺詐行為的假貨作斗爭,從而實現其公平價值和秩序價值。

《消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規定,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3倍。」

食品葯品案件糾紛

2014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食品葯品消費維權領域熱點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統一裁判尺度,加大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該司法解釋於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規定》指出:「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③ 知假買假算不算違法

知假買假的行為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同時出售假冒商品的一方也應承擔相應責任。但是,如果知假買假的行為另行構成敲詐勒索等其他行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遠遠低於保證精確度的最小流量,將導致無輸出(如渦街流量計)或輸出信號被當作小信號予以切除(如差壓式流量計),這對供方來說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對於一套具體的熱能計量設備,供需雙方往往根據流量測量范圍和能夠達到的范圍度,約定某一流量值為「約定下限流量」,而且約定若實際流量小於該約定值,按照下限收費流量收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其他單位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強制檢定和其他檢定、測試任務。執行前款規定的檢定、測試任務的人員,必須經考核合格。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顯示儀表中實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器具,經上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准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准器具經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計量檢定工作應當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就地就近進行。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制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④ 知假買假明知道是假貨卻多次購買並且維權的法律支持嗎

現行的法律明確規定,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將不予支持。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規定: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⑤ 知假買假能要求雙倍賠償嗎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我國自《消法》施行以來第一個依據該法第四十九條主張雙倍賠償,向商品欺詐的經營者宣戰的案件。在之後的數年時間里,法院在遇到「知假買假」的消費者權益案件時,一般也都是按照《消法》的規定來判決案件,即支持「打假人士」的雙倍賠償請求。

但是,近年來,法律界逐漸對「知假買假」這一行為產生了質疑。認為「知假買假」者的目的並非是出於「生活消費」的目的,因此,《消法》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而制定的「雙倍賠償「規則不能適用於這種情況。否則,無異於鼓勵人們通過這種手段來「生財」。而且,打假屬於國家行政部門的職責,不宜有民間人士代行。這些觀點最終為司法實踐界廣泛認同,越來越多的法院對這種情況不再支持。

⑥ 知假買假不應該得到法律支持的依據

主要有兩個依據:
一:消費者的概念。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第2條中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一般情況下,知假買假都不是為了生活消費需要購買,所以不能夠算是消費者,所以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
二、是否構成欺詐。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一般使知假買假的驅動機制,但是由於欺詐是指利用他人的不知來獲得非法利益(忘了在哪條法律了),所以很明顯經營者並沒有欺騙知假買假者,所以不應該受到該條的支持。
根據以上兩條可以確定法律不支持知假買假。

呵呵,以上兩條中關於消費者的概念是有爭議的,所以在具體案件中有很多不同的判決。就我自己而言,比較支持知假買假,原因就不說了。

⑦ 知假買假行為應如何定性

百客應百貨,啥人玩啥鳥,騙人的人可恨,明知是圈非要往裡跳的人更可恨~

⑧ 從法律上講,知假買假算不算違法

從法律上講,知假買假不算違法。民法上,法無明文禁止即許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知道是假冒偽劣商品仍然選擇購買是違法行為、法律禁止行為,因此,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仍然購買的,不算違法行為。所以,從法律上講,不算違法行為。
法律分析
而且,知假買假不僅僅不算違法,而且知假買假的消費者只要是沒有將商品進行二次銷售,此知假買假的消費者依然葆有消費者身份。因此,知假買假的消費者具有消費者主體資格,不違法,且能夠以消費者身份維護其合法權益。分析知假買假的消費者算不算違法,不僅可以從法條規定來看,而且可以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來看,從法條來看,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條規定,知假買假的消費者仍然能夠以消費者的身份主張權利。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從立法目的來看,知假買假的消費者若沒有進行二次銷售,仍然能夠以消費者身份進行主張權利,維護食品安全,所以,知假買假的消費者不構成違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二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承擔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⑨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知假買假行為如何處理,知假買假者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對於知假買假行為如何處理,知假買假者是否具有消費者身份的問題答復內容如下:
1.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在普通消費產品領域,消費者獲得懲罰性賠償的前提是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民法上的欺詐,按照《民法通則意見》第六十八條的解釋,應為經營者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消費者作出了錯誤意思表示。而對於知假買假人而言,不存在其主觀上受到欺詐的情形。
2.從打擊的效果來看,由於成本較小,取證相對容易,牟利性打假的對象主要是大型超市和企業,主要集中在產品標識、說明等方面。該類企業往往是同類市場上產品質量相對有保障,管理較為規范的生產經營主體,而對於真正對市場危害較大的假冒偽劣產品及不規范的小規模經營主體打擊效果不明顯。
3.從目前消費維權司法實踐中,知假買假行為有形成商業化的趨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職業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團),其動機並非為了凈化市場,而是利用懲罰性賠償為自身牟利或借機對商家進行敲詐勒索。更有甚者針對某產品已經勝訴並獲得賠償,又購買該產品以圖再次獲利。上述行為嚴重違背誠信原則,無視司法權威,浪費司法資源,我們不支持這種以惡懲惡,飲鴆止渴的治理模式。
因此,考慮食葯安全問題的特殊性及現有司法解釋和司法實踐的具體情況,我們認為目前可以考慮在除購買食品、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積極考慮陽國秀等代表提出的建議,適時藉助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形式,逐步遏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共青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5:53:24 瀏覽:418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