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為什麼對商法感興趣

為什麼對商法感興趣

發布時間: 2022-03-31 19:29:12

商法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法商不止於思維,而是聚焦於思維方式下的財富規劃實操。

什麼是法商?

除了人們熟知的情商、智商和財商之外,法商作為流行的新名詞,正在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商即法治商數,指對法律知識了解和運用的指數。在經濟生活中,包括私人財富規劃、管理、傳承、資產保全都需要法律的介入,知道如何運用法律工具和知識去應對和規劃。

用法商駕馭創造財富的智商和情商

法是規則,商是創新,商無法不興,商無法不穩,法寸步不離地影響著商業行為。精商明法,敏思善行,讓律師具備商業思維,讓總裁具備規則思維,法商融合,大勢所趨,法商智慧是企業管理者必備的一種能力和思維。

如今,社會已全民法商時代。擁有法商,才是守護您財富的最佳法寶。

(1)為什麼對商法感興趣擴展閱讀~提高法商小竅門

(一)做個學法的人。一定要將法律學習貫穿自己的一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不斷的強化、深化,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二)做個守法的人。努力學好法律知識,約束好自身的行為,控制好個人情緒,不聽信他人慫恿、不參加打架斗毆等行為。

(三)做個用法的人。充分尊重同學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主動抵制違法的行為。


❷ 國際商法的構成及其意義

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經濟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學習法律的重要內容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方法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❸ 談一下對國際商法特點的認識因該怎麼寫啊

國際商法是調整商主體間跨國商事交易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具有商主體私人性、商事關系國際性、法律規范私法性等特點。

❹ 商法的特點

商法的特點: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商法的公法性;商法的國際性。

商法的原則:商主體法定原則(類型法定、內容法定、公示法定);公平交易原則(地位平等、誠實信用);交易簡便、迅捷原則(交易簡便、短期實效、交易定型化);鼓勵交易原則(維護交易的有效性、對於有過錯的交易行為最大可能的使其有效、通過其他原則如短期實效、意思自治等原則) 。

(4)為什麼對商法感興趣擴展閱讀

商法的種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1997年2月23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2006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年8月30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99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0號公布自2000年1 月1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修正根據2001年3月15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❺ 商法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及作用

「商」在現今的中國,是一個倍受歡迎的字眼。經過長期的重農抑商的文化壓抑,經歷建國初期「割資本主義尾巴」式的遏制商業時期以及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展包括商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民眾對「商」的期望甚高。然而「商」在我國現實中,實在是承受著太多的神話,彷彿任何事物和「商」沾上就靈了。在法學的研究中,商法也同樣是很熱門的一個話題。

本文對商法的學習研究,不僅僅是因為商法的熱門,更多的是緣起於學術上對商法性質定位等問題的爭論:如學者普遍認為民法和商法都是私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是民法的一部分[1];而有的學者否認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認為商法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從一開始就和民法毫無關系[2];大部分的學者贊成商法並非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而有的學者主張商法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或者說是眾多法律部門中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4]。此外,對於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商法的精神等問題也是爭議的焦點。本文試圖通過對商法的考察,研究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

一、商法概念的再澄清

商法概念在現實中著實混亂。與之相關的有商法、商人法、商業法、商事法、商貿法等,英文有Law Merchant、Business Law、Commercial Law等,盡管在《論商法》[5]一文中作者已經作了詳細的辨析和論述,但是在此還是有必要進一步強調。

(一)商人法和商法

所謂商人法,是「中世紀期間有關商人、商業事務的習慣法規和原則的總稱。」[6]因此,商人法是一個歷史形成的概念,是對歷史上形成的商人習慣法的總稱。相對來講,商法的概念更多的用於法律部門的劃分爭議以及法典的制定上,一般人們認為商法是「傳統上指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即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7]或者是「規范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行為的特別法律」[8]。因此商人法和商法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商人法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更為准確的稱謂應該是商人習慣法,而商法是一個現實的法典意義上的概念,其最為本質的特點就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因此,如果嚴格按照法的定義來講,商人法是習慣法而不是法,因為其沒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這一結論可以從後文對於商人法的發展歷史考察中得出。

其次,商人法和商法的本質精神是不同的。從我們對商人法的歷史考察中可以得知,商人法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貫穿著實事求是、務實創新的精神。由於歐洲中世紀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商業行為不被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認可,商業活動無法獲得當時的既有法律保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商業在地中海沿岸或者整個歐洲大陸的復興,需要有調整商人活動的規范,因此商人自發的從羅馬法的萬民法中尋求依據,並且直接適用到中世紀的商業活動中。這種活動完全是有了客觀的需要以後才發掘相應的制度,是一種客觀的活動。

但是與商人法這種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活動相反的是,商法的產生可以說是一種主觀的活動,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盡管在關於商法特點的論述中都提及商法規范的技術型、制度的有效性、方法的靈活性和適用的廣泛性,但是考察商法產生的現實,其就是拿破崙為了解決軍火供應中經常出現差錯而影響其軍事活動的問題,一怒之下制定的,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拍腦袋」法典。因此,法國商法典從一開始就不是從社會需要這塊肥沃的土壤上開出的花,其到現在雖幾經修改,但只有數十條有效的條文。從這一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商法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或者說僅僅是個別人主觀活動的產物,並不是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

(二)商法和商業法

在外文的翻譯中,我們經常遇到英美法中的Business Law一詞,此外還有Commercial Law。對於這兩個詞語的准確翻譯,應該是這里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

應該說商法是大陸法系的一個概念,在英美法系國家中,並不區分法律部門,因而沒有法律部門劃分意義上的商法的概念,而僅僅有Business Law的概念,其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與企業或者經營有關的法律。如果說將其翻譯成為商事法還勉強說的過去,可以理解為與商業事務有關的法律,翻譯成商法則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考察英美法國家中的Business Law的概念,可以發現其中不僅規定了大陸法系商法中的公司或商事組織的內容,更多的是關於反托拉斯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內容,甚至包含了不動產和共有、遺囑、信託、知識產權等內容,完全不是大陸法系所說的商法的概念。[9]如果強行的將Business Law與商法對應,則更多的情況下是會產生誤解的。所以應該用商貿法的概念來表達Business Law,同時也區別商業法。

商業法概念的使用在我國也是一個不太准確的概念,因為我國使用商業法實際上是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的概念。「商業法通常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的商業立法。其立法的范圍僅限於國內商業,其內容與傳統的商法截然不同。它規定:(1)商業的作用和地位;(2)商業的基本任務和目的;(3)國家對商業工作的領導和監督;(4)商業行為要在國家政策和計劃指導下進行;(5)維護消費者的利益。」[10]從其內容可以看出商業法和商法的內容迥異。商業法在實質意義上應該是以產業政策法為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再者,對於Commercial Law的翻譯,有的稱之為「商業法」,而有的直接稱為「商法」。對商業法的概念前面我們已經進行了分析,不再贅述。而對於將Commercial Law翻譯成商法的做法,有一點是必須要澄清的。現在有的學者將美國的《統一商法典》(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也稱為商法,並且將其作為商法法典化的例證,[11]這是一種誤區。盡管在翻譯上我們可以籠統的稱為「商法典」,但是就連這些學者自己都承認美國統一商法典「內容、體系與法、德、日等大陸法國家各異其趣」,怎麼可以僅憑名稱的類同而就簡單的認為其是商法?事實上,美國《統一商法典》的內容龐雜,既包括了商業票據、銀行收款和存款、信用證、艙單、提單和其他所有權單據、投資證券等,又包括了貨物銷售(主要是關於合同的內容)、擔保交易的內容,實則是關於商貿法規的總匯,而絕不是像某些學者稱贊的那樣是「現代商法產生的標志」[12]。

二、商法的存抑或亡

明確了商法的相關概念,進一步對於商法的考察,自然離不開對商法產生的歷史進行考察。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從商法的歷史中得到很多內容,直接論證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問題。無論是主張商法在現代社會中還有用武之地,甚至有必要制定專門的商法典的論點,還是主張商法在現代泛商化情況下逐漸消亡、民商合一、私法一體化的論點,都會從歷史上商法產生的原因和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考察的,只不過其對於材料的掌握和分析不同,才會有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考察歷史,然後回頭看現代社會生活的情況。同時我們希望能夠不再依託於法學教材中對商法發展的歷史陳述進行分析,因為我們發現法學領域中對其的論述,大體上是使用的相同的材料。我們希望能夠借用歷史學考察的結論對這一過程作更為明晰的考察。同時,由於對這一過程的歷史考察是一個極為宏觀的視角,因此必須借鑒社會學的分析研究方法,更為明確的說就是使用社會結構理論進行指導。

(一)從歷史考察商法的存在

1、近代商法的產生和發展

論及到近代商法的產生,通行的觀點認為是商法起源於十一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各個自治城市。這個時間是處於歐洲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中,是封建制度和教會制度極其盛行的時期,怎麼會產生與封建法和教會法格格不入的商法,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由於歷史的原因,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到七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地中海盆地,使得地中海這個原來「羅馬帝國的內陸湖」從東南西三面被封鎖,歐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紀時期。「七世紀伊斯蘭教擴張造成的地中海封鎖,必然使上述商業活動迅速衰落。八世紀中的商業停頓使商人消失,由商人所維系的城市生活也同時趨於衰落。當然,羅馬的城市還在繼續存在,因為他們是教區行政的中心,……不過,這些羅馬城市已經失去了經濟的重要性與市區行政的意義。」[13]無論是試圖從地中海北岸少數的朝聖者經過地中海到麥加朝聖的行為,還是在北海、波羅的海附近的海盜活動證明這個時期的商業存在,都是徒勞無益的。「從各種觀點來看,九世紀以後,西歐在本質上是一個農業社會。」[14] 與這個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就是封建勢力、教會勢力的昌盛,而商業在這個社會中是完全沒有地位的。但是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也發現了歐洲中世紀城市可以分為教區行政、市區行政和經濟區三層意義。

但是商業的沖動是人類抑制不住的,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商業消亡以後,地中海、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商業活動都在九世紀以後慢慢復興,這種復興活動從南北兩部刺激著西歐大陸的商業活動,而最早的商業復興還是來自於地中海沿岸,也就是近代商法的發源地。

無論最初的商人是怎麼出現的,由於歷史材料的缺乏難以准確的回溯,但是有一點事實是可以知道的:根據Norman J.G. Pounds的估計,在1050年,西歐商人階級數量達到幾千人,而到1200年,它的數量竟達到幾十萬人。[15]在漫長的黑暗中世紀,商人作為地中海沿岸唯一的繼續活躍的經濟,是地中海沿岸唯一的顯現出一絲人類文明曙光,但是其發展是經歷了千辛萬苦。主要的表現就是:

第一,商人在經濟上擁有一定數量的財富,但是其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地位,被排除在社會之外。由於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主要是依據城市為主的農業社會,所以城市生活對於人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商人進行商業活動、謀取商業利益的行為是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所以在亨利·皮朗所說的作為教區行政中心的城市中,沒有商人生存的環境。但是商人並沒有因此而消亡,而是自己創造了商業場所,並由此演變成為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通常是自治的,因為封建或者宗教的勢力通常不涉及到此地,或者說有時封建或者宗教勢力還需要依靠這些商人的幫助:一方面教會所需要的香料、奢侈品等需要從商人處得到,另一方面歐洲中世紀的分裂狀況也不容許封建勢力過多得干預這些自治的城市。因此商人在這些自治城市中如魚得水,飛速的發展起來。

第二,在意識形態上,歐洲中世紀教會法是禁止牟利行為的,這對商人的打擊是巨大的。在奧里臘克的聖·格臘爾的傳記中記載了的一段故事,表明了教會的道德標准和商業行為是不能相容的:聖·格臘爾從羅馬進香回來,在帕維亞遇到一些向他兜售東方貨物的威尼斯商人。他趁機將他在羅馬購買的一件主教袍展示給商人,並且說明了是花多少錢買來的。商人們祝賀他作了一比合算的生意,因為他們認為同樣的主教袍在君士坦丁堡要花更多的錢。格臘爾責備自己欺騙了賣主,立即將差額寄回去,因為他不願意貪便宜而犯貪婪的罪過。[16]

商業行為謀取商業利益是違背教會法的,因此商人在經營商業的活動中在意識上並不是很坦然的。很多銀行家和投機家的遺囑中都說明了應該對那些曾經受他們欺騙的窮人賠償並且將他們的一部分產業捐贈給教會。如康布雷主教記載的魏令波爾的故事:魏令波爾和一個富商的女兒結婚,並且將富商的經營大為擴充,他包攬了一個城門的稅收,而且自己花錢修築了橋梁,但是在死後還是將自己大部分財產捐獻給教會。[17]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宗教宣揚的最終審判中得到赦

❻ 國際商法的題目~~!!

國際商法概念初探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的重要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生和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討論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有必要對國際商事法律中的「商事」一詞進行說明。「商事」一詞是國際貿易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慣常用語。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或國家都對「商事」一詞盡可能做廣義的解釋。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4],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或其它形成的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則仿照《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羅列了18種屬商事關系的事項:(1)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2)銷售協議;(3)商事代表或代理;(4)開采協議或特許權;(5)合資或其他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6)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7)建築;(8)保險;(9)許可;(10)保付代理;(11)租賃;(12)咨詢;(13)工程;(14);(15)銀行;(16)資料或技術的轉讓;(17)知識或工業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和軟體程序權;(18)專業服務。[5]另根據我國加入1958年訂於紐約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時作出的商事保留聲明中提到的「商事」的概念,包括貨物買賣、財產租賃、工程承包、加工承攬、技術轉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勘探開發資源、保險、信貸、勞務、代理、咨詢服務和海上、民用航空、鐵路、公路的客貨運輸以及產品責任、環境污染、海上事故等。[6]因此,我國關於「商事」一詞的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解釋。國際商法就是規范各種商事主體在上述國際「商事」領域活動的法律。 第二,從國際商法的產生看,國際商法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它最初所調整的商事關系就不是一國國內商人之間的商事關系,而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國際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商法的形成來源於實踐,它的系統化過程不是由於國家的立法或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其適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國際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習慣法,它在十一世紀出現於威尼斯,後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及英國,甚至北歐各國和非洲北部。這種以商人(主要是從事兩國或多國間貿易,並須經船舶運送的商人)間為規范對象的國際商法,屬於商人習慣法,是以當事人自治原則為最高原則,經由交易常例、習尚、習慣而形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買賣合同的標准條款、兩合公司、海上運輸與保險、匯票、破產程序等方面的規范。這種商人習慣法是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集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的商事交易的法律和商業慣例,它與當時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具有國際性,是國際商法,普遍適用於各國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2)它的解釋和運用不是由一般法院的專職法官來執掌,而是由商人自己組織的法院來執掌,其性質類似於的國際商事仲裁或調解;(3)其程序較簡單迅速,不拘泥於形成;(4)它強調按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處理案件。[7]

❼ 結合具體生活,談一談學習商法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9

❽ 談談你對商法的認識

商法分為人情商和利益商,利益商是很客觀的,你想了解的可能是人情商吧?不過這個一下子也講不完.不過我建議你去看一下一本卡耐基的成功學顛峰之作---<<人性的弱點>>(他的:<<美好的人生>><<美麗的人生>><<人性的優點>>你也可以看,不過有重復的)

❾ 商法中的客觀主義是什麼意思

商法對象的確認是商法中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商法對象如果不能從民法對象當中區分出來那麼商法也就喪失了其據以獨立的基石,商法部門也就無以確立。在近代商事立法中,對於商事關系的確立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立法例:即法國的客觀主義、德國的新商人主義以及日本的折衷主義。我們首先對在這三種立法例下對商法對象的確認進行考量。 法國的客觀主義 客觀主義標准,又稱作商行為主義標准,是1807年《法國商法典》所採用的標准。該標準的要義在於,商法首先界定何種行為是商行為,當雙方當事人從事的是商行為時,該種行為便引發商事關系,從而適用商法。商主體也是通過商行為來界定的,因此,《法國商法典》第1條明確規定「所謂商人是指從事商行為並以此為業者」。對於何為商行為,法國人認為商行為即「商業上的經營行為」。[3]由此可知,在法國的客觀主義立法例下,對商法對象的確立首先是立足於商行為的意義上,其次由於商行為的認定又得藉助於「商業」和「經營」這兩個名詞,所以說對於商法對象的界定最終,就落腳在「商業」和「經營」這兩個概念之上。何為「經營」,我們從字面可以得知,「經」指經常,「營」指營業。而營業之成就也需要有一定的長期的從事營利性目的的事業的事實。也就是說「經營」和「營業」幾乎是同義的。何為商業,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商業是指「可滿足人們盈利慾求之業」。[4]對比「商業」和「營業」的定義似乎商業之義也是可以涵蓋在營業的定義之中。由此可以得出商行為其實就是一種營業行為。 法國人采客觀主義標準是基於一種商法國民化的設想。法國大革命後,法國人對特權深惡痛絕,而經商在中世紀是一種特權,商人身份的獲得必需經過國家有關機構的特許。法國人為了消除特權,拒絕承認有商人階層的存在,認為經商是一種自然權利,憲法將其賦予每一個法蘭西人。也就說在法國的這么一種立法例下,由於不承認商人階層的存在,所以對商事關系的確立也就只能從商行為的角度出發,而對商行為的界定又立足於「商事營業」的開展。「營業」的開展是一個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現形式的客觀的東西。所以對於商行為的確認也就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的標准。從這個層面來看,在法國的上行為主義的立法例下,對於商行為以及商事關系的確認還是可能的。而並非像有的人所說的,在法國的商行為主義模式下,由於把商行為界定為「以盈利為目的」的行為,從而使得對商行為的界定依靠於一種內在的主觀心態,而主觀心態的詮釋又得反過來依靠外在的表現形式。這樣一來就會出現邏輯上的反復。[5]從而使得對商行為以及商事關系的確立,缺乏事實上的客觀性,使商法的對象的邊界表現出來是非常的模糊。 對於法國的商行為主義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有學者認為「受商行為主義標準的擺布,實施商行為是行為人成為商人的唯一依據,但是卻不問津於行為人是否已有投資,因此會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許多不應有的麻煩。」[6]的確如果說不要求商人具備一定的資金,商人信用也只是以商人的個人人格信用為基礎,那是肯定不能適應商事活動的需要的。然而,前面已經有所論述,所謂的商行為並非指的是盈利行為,而是指商事營業性行為。並非所有的盈利行為都適用商法,只有在其成就為營業行為才適用商法。在這里我們很有必要對盈利行為和商事營業行為進行一下區分。「營業」一詞有主觀和客觀兩種含義,在營業行為中所採用的是營業的客觀含義。營業客觀上是指當事人所實施的「持續性同種盈利行為」。[7]也就說偶爾為之的盈利行為是不能說是營業行為的。也就不能適用商法的規定。也就是說在法國的商行為主義立法例下,由於商法對象認定落腳於「營業」一詞,所以是否為商法的對象不再取決於行為是否是「以盈利為目的」了,而在於行為人是否長期從事某一盈利行為,並因其長期從事盈利行為而具備了在此一行業中比其他人更高的技能。因為其在此一行業中具有更高的技能所以法律讓其承擔不同於一般的人在為民事行為時所負擔的法律義務。這一現象表現在法律的適用上,那就是為營業行為時應適用商法。對於長期從事某以營利活動的人如果其不投入與該盈利活動所相適應的資金的話,我們很難想像該營利活動能夠長期維持。即使法律不對其進行規制,市場也會將其淘汰。況且在商行為主義的立法例下也並非所有的行業准入都沒有資金的限制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客觀主義在這方面應該說是不存在缺陷的。對於客觀主義的另一個批評是,「主體因從事商行為而成為商人,而傳統主體理論是商人可為商行為。這裡面邏輯順位出現了錯誤。所以說客觀主義有違大陸法系傳統的主體人格理論。」[8]但是筆者認為,由於在法國,採的是商人國民化的立法傾向,所以所有的民事主體都有從事商行為的權利能力。因此在法國對商人的界定所要解決的其實不是權利能力問題,而僅僅只具有一種概念的描述的功用。所以說也就不存在什麼對於傳統民事主體邏輯定位的缺失問題。 綜上所述,法國的客觀主義其實已經解決了對於商事關系的確定的問題。

❿ 論商法的主要特點

商法的特徵主要有四:

1. 保護營利性

所謂保護營利性,是指商法對依法追求營利的商事活動採取鼓勵而非壓制、保護而非打擊甚至積極創造條件而非消極抵抗破壞的態度。恰如學者所言,「商事法與民法,雖同為規定關於國民經濟生活之法律,有其共同之原理,論其性質,兩者頗不相同。蓋商事法所規定者,乃在維護個人或團體之營利,民法所規定者,則偏重於保護一般社會公眾之利益。」[7]

商法的保護營利性,既是商的營利性本質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商事活動正常開展、維持商事秩序健康穩定的必然需求。法律發達國家的商事法律制度中,體現其保護營利性的規定頗多。如在德國商法中,商事給付的報酬請求權的成立不以交易雙方當事人事先的約定為必要前提,其商法典第354條第1款規定,在從事其營業時為他人處理事務或提供勞務者,即使無約定,仍可以就此按在該地點為通常的數額請求傭金;並在涉及保管時,請求倉庫使用費。再如法國1953年9月30日法令商業場所租賃法律制度中,對商業承租人給予了特別保護,其一方面在商業租約到期後享有租約延展權,或在被剝奪租約延展權時有權要求給予補償,以彌補其由於遷移商業資產而帶來的顧客量方面的損失;另一方面商業承租人還可以在主要活動之外附帶從事其他的輔助性或補充性活動,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完全改變他所從事的活動,而毋須事先得到出租人的同意。[8]

不可否認,我國現行相關法律制度中也存在一些體現保護營利性的規定,如依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而金融機構借款則須根據借款期限等情況支付利息。但亦須看到,我國相關商事法律制度中體現保護營利性的規定相當不健全、不完善,這給商事實踐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損害,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與重視。

2. 自主性

所謂自主性,是指商法有自己的發展動力、自己的發展規律和自己的發展軌跡。學者對此進行了正確總結,「整個商法體系都處在一種演化的過程之中,這一過程表現為在數個世紀中不斷地把過去展現於未來,表現為一種自主的發展。」[9]

商法發展的自主性主要來源於受其調整的「商」的客觀性和自主性,「商」實踐的營利性與營業性先天地排斥外界的過多干預,「商」實踐中規則的形成、內容及其遵守,也更多地來自「商」實踐主體——商人的自發的平等、公平、信用等理念以及「商」實踐內在的營利、快捷、安全等需要。商規則產生、發展的歷史即為明證,「先有交易,後來才由交易發展為法律------這種通過交換和在交換中才產生的實際關系,後來獲得了契約這樣的法的形式」[10],在這一過程中,「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11]。「從實質上看,商法是,或者至少應該是有理智的商人們的共同意識。這個法律部門相對來說不受政治和其他感情方面的壓力的影響。」[12]商法「是為所有王國和聯合體的權威所認可的習慣法,而不是由任何君王的王權所確立的法律」[13]。

商法從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法律的過程,呈現為一種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不能否認「自覺」的重要意義,其可以構成對「自發」的一種整理與提升,但其不能完全脫離更不能背離「自發」的內容與本質。德國最高法院於1923年指出,「貿易交往不僅對個別消費者,而且對整個民族承擔著滿足不斷變化的生活和經濟利益需要的使命,為完滿達到這目的,貿易交往應盡量少受強製法律規范的制約,而主要按自身的規律和需要發展。」[14]商法自主性的重要表現和內在要求就在於,商法規則的制定、內容、形式等,須建立在對商實踐的需要和規律的正確把握基礎上,盲目、恣意甚至違背商實踐客觀規律的商法規定必將構成對商實踐的阻礙或損害,並最終被商實踐的偉大力量所淘汰。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尊重。

3. 發展性

所謂發展性,是指商法較其他部門法表現出更為明顯的能夠順應實踐的發展及其需要而適時、及時地作出相應變化調整的特點。正如卡多佐引用一位英國法官的話所言,「商人法,不是固定的和僵硬的,它的生長並沒有因為被裝進法典而受到了抑制;用首席大法官柯克伯恩伯爵在古德溫訴羅伯特(Goodwin v. Robert L. R. 10 Exch. 346)一案的話來說,它能夠被延伸和擴大來滿足貿易的需要」。[15]

商法的發展性主要由「商」的本質所決定,商活動主體是一群善於權衡利弊、精打細算、趨利避害的商人,他們極富投機意識和創新精神,其從事商活動的唯一目的就是營利,對於利潤可謂目光敏銳行動快捷。在商的世界裡,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利潤。這種利益驅動機制及其帶來的快速、敏捷、超前性,在商人的商活動實踐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商人總能創造出五花八門樣式繁多的方式獲取利潤,這也要求調整「商」的商法規則必須隨形勢發展快速更新有關規定,否則將成為商實踐發展的絆腳石。

商法發展性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各國商事法律的修改頻率。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必須隨社會生活、經濟基礎等的發展而相應變化或調整實屬正常且必要,但商事法律的修改變化之快表現尤為突出。以日本商法典為例,其自施行以來,已經經過35次修改或補充,是日本大型法律中修改、補充次數最多的法律。商法發展性的另一重要表現就是大量商事單行法的制定。商事實踐共性很強,但並不因此否認個性的存在,實際上隨著商實踐的復雜性、專業化、專門化的增強,制定商事單行法以分別規制已屬不得已而必要且必然之舉。如法國存在商法典,但又不得不頒行大量單行法,如1917年工人參加股份公司法、1919年商業登記法、1925年有限責任公司法、1930年保險契約法、1935年票據統一令及支票統一令、1936年海上物品運送法、1942年證券交易所法等等,同時對商法典作了相應的修改。

商法的發展性使得那種試圖通過嚴密邏輯推演規定諸多概念制度構建封閉自滿永久適用商法體系的想法完全成為一種幻想,也要求我們必須保持對商事實踐足夠的觀察力和敏感性,適時對現有商法規定進行相應修訂,從而在商法的穩定性和發展性中間尋求合適的平衡點。

4. 國際性

所謂國際性,是指相對於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各國商法規則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具有更高程度的共通性或一致性。對此,威廉·米歇爾曾言,「每一個國家,甚至還可以說每一個城鎮,都有它自己的一種商法,但所有這些商法都不過是同一種類的各個分支而已。在每個地方,商法的主要原則和最重要的規則都是一樣的,或者說是趨於同一的。」

熱點內容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