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媒體司法關系

媒體司法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4-01 03:09:48

Ⅰ 法理學,如何處理好司法和傳媒的關系

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傳統的觀點,那就是司法機關不應受傳媒的不當影響,包括不應該屈從於輿論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傳媒相對於司法案件,應該保持神聖態度,不得預先做出不客觀的報道或者有偏向的評價、評論。
對傳統媒體來說,要做到上面的要求是比較容易的,但現在的問題是網路突然放大了傳媒,超出了傳統傳媒的功能,變成了一種幾乎難以約束的力量。而且,這個力量是野性的,它可能對司法造成一定的沖擊。曾幾何時,人們驚呼要戒備媒體審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可以說,當今網路世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一些論壇上還潛伏者所謂的五毛黨,據說它還擴建成水軍。還有一些論壇上磚頭橫飛,理性的公共論壇遠未建成。
如果要絕對隔絕網路輿論對司法判決的影響,除了要求法官自身對網路輿論閉目塞聽、充耳不聞之外,幾乎別無他圖。而問題在於,讓法官做互聯網時代的鴕鳥,成為網路世界的絕緣體,這樣真的是正確的嗎?如果我們的司法在互聯網時代還是那樣的脆弱,那樣的容易迷失在網路輿論的導向之中;法官們也是那麼敏感,那麼容易被滔滔人言所裹脅,我們本來就很難期待有什麼法官的自由心證,有什麼司法審判權的獨立。
如果司法有足夠健全的制度,法官也培養出了一種足夠理性的定力,那麼,大可不必避諱網路世界,完全可以出入於網路的大學堂,向網路學習,順便了解一下網路當中所滲透的國情民意。
之所以提出司法向網路學習,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在當今中國網路也同時具有某種權力救濟的功能。比如許多根據法律被排除在法院受案范圍之外的案件,甚至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得到公正的司法救濟的案件,正是通過網路而成為公共事件,並得益於網路輿論的壓力最終得到解決。

Ⅱ 有什麼媒體對司法審判造成影響的例子正面反面作用都可以

傳統復媒體的負面影響制1、輿論引導的片面性:往往只報道經統治階級審核的內容,不利於監督和修正社會不健康因素,三鹿事件、蒙牛新聞、官員腐敗,都是其他網路媒體報道出來以後不得不跟進的2、新聞不壞,觀眾不愛:往往容易引發大眾的恐慌和不安全感以及心理扭曲和悲觀情緒,美國打伊拉克與我有什麼關系,天天報道;你看新聞頻道,60%以上的社會時事都是災難、事故、30%是國家領導人行程,干我屁事3、失真:如英雄徐良真相被揭穿用了多少年?結果是個自殘的逃兵,揭穿後再無後續報道網路媒體的公開性和客觀性不必言說,但也有負面效應1、碎片化個人生活:讓我們不得不關閉新聞插入,否則一天下來一事無成,不看又有焦慮感,好像不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侵犯個人時間和生活的完整性2、流氓插入:我正忙正事,打開個網站突然插進新聞播放器,至少用2秒鍾判斷有用與否,再用1秒關閉3、真假並存、渠道繁雜:我們哪裡有那麼多時間判斷哪些是真,目的是什麼去他的,關閉所有媒體,用搜索引擎干正事吧!

Ⅲ 媒介審判和司法審判的關系

想要知道媒介審判和媒體監督的區別,首先要了解什麼叫做媒體審判和媒體監督。 媒體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媒介審判」是對法院的審判權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權利的雙重侵犯。而西方人認為任何民事、刑事案件在普通法院審判前或審判後,由一般性或法律性報紙所刊載的消息或意見,不論其是以文字、圖片、漫畫及其他方式,不論其目的是在討論、分析、攻擊、侮辱與案件有關的法官、當事人及其他訴訟關系人,或案件內容及其勝負得失,凡足以影響審判者都稱為媒體審判。 請看案例:上個世紀中葉發生在美國的「謝帕德案件」。1954年6月4日美國的一個外科醫生謝帕德被指控謀殺自己的妻子的兇手。由於當時在事發現場沒有留下任何線索,使得案情無法開展。但是,民眾和媒體的合理想像認定謝帕德醫生是殺死其妻子的兇手。媒體為了炒作的需要,不斷製造新聞,以此來刺激受眾情緒,致使法院最終裁定謝帕德醫生有罪。作為無辜的受害者謝帕德醫生每年上訴,一直上訴了十二年,屢次被法院駁回。直到1965年,美國最高法院接受謝帕德醫生的請求,重新審判,被判無罪。 另外一個案例是郭美美事件。 媒體監督定義有三:1、司法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部分,媒體對司法活動進行報道並監督司法權的行使,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在我國,傳統上媒體對司法的監督作用非常有限。近年來,隨著進行司法改革、促進司法公正的呼聲日益強烈,加強對司法的監督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黨的十五大報告特別指出,要「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要「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和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由於媒體報道是輿論的主導,輿論監督主要通過新聞媒體的監督來實現,因此媒體監督已成為我國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2、媒體監督,是指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對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違法犯罪、瀆職腐敗行為所進行的揭露、報道、評論或抨擊,支持和監督國家機關的方式,其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司法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部分,媒體對司法活動進行報道並監督司法權的行使,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3、媒體監督,由於其自身所特有的開放性與廣泛性,為我國的監督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進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敗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媒體監督是一面雙刃劍,缺乏制約或運用不當便可能對司法公正造成負面的影響,從另一側面妨礙或破壞司法公正。 所以,根據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媒介審判和媒體監督司法的區別就在於媒介審判是依靠公眾的輿論和想像來破解案件,根本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就可以判斷。而媒體監督司法不僅有媒體的輿論,媒體的炒作,還有司法機關會根據這些痕跡還有很多別人想不到的方法來處理案件,致使案件明朗化。 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 房雲閣推薦

Ⅳ 請解釋一下我國司法與傳媒和政府的關系是怎樣的和黨的關系呢

司法與傳媒的關系:情敵關系
司法與ZF的關系:奴隸和主人的關系
傳媒與ZF的關系:員工和領導的關系
司法與DANG的關系:魔獸世界和暴雪娛樂的關系。

Ⅳ 《傳媒與司法關系的馬德里准則》誰寫的

您好!《媒抄體與司法關系的馬德里准則》不是哪一個人寫的(下文簡稱「馬德里准則」)。在媒體與司法的關系問題上,馬德里准則是一個重要的、而又不為中國人所熟悉的國際准則。它是由國際法學家協會的司法與律師獨立中心發表的,旨在根據國際公約的精神解釋「媒體與司法關系」的文件。1994年8月18日至20日,在國際法學家協會的司法與律師獨立中心的召集之下,4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的法學家和媒體代表,在西班牙的馬德里相聚,研討媒體與1985年聯合國《司法獨立基本規則》所確立的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系統規范表達自由與司法獨立關系的規則。本文對司法與媒體關系原則的考察,主要就是根據該准則的精神進行的。從該准則的地位和基本內容看,馬德里准則並不是有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只是對已有的公約內容進行整理和解釋。由於在目前的國際公約中並沒有專門針對「司法與媒體」的內容,所以該准則被許多國家廣泛採納。謝謝閱讀!

Ⅵ 正確處理新聞媒體與司法關系的作用與意義

1、新聞媒體需要介入司法活動。

新聞媒體是信息的集散地,是連接公民、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的紐帶、橋梁,集中體現社會輿論,引導社會輿論。新聞媒體的職責就是向社會傳播公眾關心的、新近發生和發現、具有典型性或獨特性的客觀事實、人物、理念及其言論。知情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公民其他權利運用和實現的前提和要件,面對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公共事務,人們直接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新聞媒體便成為公民實現其自身權利的有效途徑。公民通過媒體了解有關司法的重要新聞,實現了知情權;公民又通過媒體對新聞事實發表意見,實現了表達自由,同時又可以促進司法的公正。以公開報道和新聞批評為核心的傳媒介入司法,既有助於把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等民主權利真正交給人民,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司法活動的廉潔和促進司法的公正。
2、新聞媒體介入司法活動要合理、合法。
司法活動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例如偵破、起訴、審理一起案件,要求辦案人員與社會保持適度的隔離,相對隔絕各種公共權力、社會勢力、社會情緒對辦案人員的指令、干擾和影響,使辦案人員依據事實和法律獨立行事,不受包括新聞輿論在內的各種聲音和行為的干擾。媒體的任何不適當的介入,任何有傾向性的報道或評論都有可能幹擾正常的司法活動,或給司法人員和受眾造成先入為主的偏見,使司法人員基於傳媒的影響或迫於公眾輿論的壓力,作出有失公正的判決。而新聞媒體通過對司法活動進行真實、公開、公正的報道,則可以起到宣傳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促進司法改革、維護法律尊嚴的作用,對加快我們國家的民主與法治建設有著難以替代的、積極的、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中腐敗行為的揭露與對司法活動中所遇法律問題的討論、對司法實踐提出的新問題的探討,對於促進司法公正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3、新聞媒體要明確自己能報道什麼,不能報道什麼
社會上每天都可能發生許多案件,新聞媒體要明確的了解什麼樣的案件需要報,什麼樣的案件不能報,只有那些具有典型意義和新聞價值的案例才有必要向社會披露和向大眾傳播。
首先,新聞媒體一般不宜公開報道正在審理和雖審理但未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和沒有把握或在案件事實、適用法律上有爭議的案件。對於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新聞媒體應受到相應的限制,一般只宜報道案件開庭的時間和案件審理結果以及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書所涉及的內容。有些案件一經披露可能妨礙偵破或危及當事人人身安全,如綁架案在人質被安全解救以前,毒品走私案在未破獲之前,媒體就不能報道案件的發生,更不能跟蹤報道案件偵破全過程。在刑事大案的報道中,媒體應嚴格限制披露警方偵破手段及過程,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階段,媒體只報道案件的發生情況,具體細節留待警方破案後報道,以免為罪犯提供反偵破經驗。在案例報道中,應當尊重當事人的人格權,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
4、新聞媒體要懂得怎樣報道
新聞媒體在報道司法案件的過程中要注意報道得分寸和導向性。切入的角度不同、報道的思路不同、采訪的重點不同、寫作的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果。同是關於刑事案件的報道,可以側重寫偵破過程,也可以側重寫犯罪過程;有側重於寫審判過程的,有側重於寫犯罪特點的,也有側重於寫犯罪後果的,還有側重於寫案件引發的思考、挖掘案件背後的原因的等等。對於待決案件應以客觀事實報道為原則,不宜作帶有明顯傾向的評論,更不能搶先司法程序使用定性式語言進行報道。案件報道一定要客觀公正,尤其是在民事、行政訴訟案件的報道中,不能偏聽偏信,也不能偏袒某一方,更不能故意炒作。
總之,新聞媒體與司法活動是報道與被報道,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新聞媒體在傳播活動中要真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不僅要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還要了解了司法機關的工作性質、任務和作用,切忌越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維護司法的獨立性,同司法一起來維護社會的公正、正義。

Ⅶ 媒體與司法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媒體自身活力的增強,審判公開原則的逐步落實以及司法腐敗現象的較為嚴重,被稱為「第四種權力」的媒體對司法的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媒體與司法的關系也日益顯得復雜化。在當代中國,新聞媒體對有些涉及權力部門或地方豪強的個案的監督有助於司法權的公正行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的不公,但同時因我國的媒體與司法的關系尚處在一個較為無序的情況下,更引人注目的卻是這兩者關繫上的緊張與不和諧。回過頭來我們也必須看到,媒體與司法的終極關懷近乎於一致,都是圍繞社會公平、正義和道德的歸復與實現,都致力與我國的法治建設。那麼如何讓這兩大社會力量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對中國這樣一個法治建設無論在硬體還是軟體上面都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顯得相當重要。為此,當前媒體與司法界之間積極的關系要繼續保持,不合理的方面要努力克服,同時無論是媒體界還是司法界都有必要借鑒國外有關這方面的寶貴經驗,從而為我所用,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社會。媒體與司法的相互關系涉及到社會生活中兩種基本價值: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實踐多稱之為媒體監督與獨立審判。兩者之間既有內在統一的一面,又有對立沖突和過分親合的一面,筆者討論的主要是對立沖突和過分親合的一面,論述其產生的原因及一些具體的表現,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以及兩者達到和諧統一對現實社會的意義。

應該說傳媒和司法、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的關系問題雖然是現代法治社會中的一個恆久性問題,但在中國,它只是最近才在尖銳的程度上浮現於社會實踐,並為人們所關注。他們既有沖突,又有內在的一致性。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也沒有絕對的司法獨立,平衡二者的關系是不斷調整的過程。只有使之達到良性互動,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保證公民權利的實現。
媒體與司法各自的定義與定位
我們在討論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時,必然涉及到社會生活中的兩種基本的價值,從法治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稱之為媒體的新聞自由和法官的公平審判,從當今中國實踐看,人們更習慣的是媒體監督和獨立審判的提法。那麼媒體和司法是怎麼定義的又是如何定位的呢?
媒體一詞是英文medium的中文翻譯,它具有媒體、工具等意思,作為專有名詞,它最早用於傳播學領域,特指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宣傳工具,又稱「傳媒」即「傳播媒介」。新聞媒體的功能主要有三項,一是宣傳功能;二是引導功能;三是監督功能。我們在討論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時可以看到使兩者產生聯系的主要功能應該是監督功能。
新聞自由在我國雖未見諸於憲法文字,但它以表達自由為根據,並且應該是表達自由的必然延伸。而媒體的輿論監督是表達自由和新聞自由發生作用的客觀結果。媒體監督是指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對各種違法違紀行為所進行的揭露、報道、評論或抨擊。媒體對司法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輿論監督來實現的。
公平審判是法律的正當程序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其基本含義是法官在做出裁判(如決定被告有罪或無罪)時,應該處於公正無偏的立場,不應受到法庭外的力量、信息或在審判中未予承認的依據影響。在司法方面,中國憲法規定的是獨立審判,即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獨立審判最終也是為了達到公平審判的目的,在民主法治的國家,公平審判是法官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審判工作的靈魂和生命所在,是法官必然的價值追求。
兩者內在的一致性
(一)兩者價值追求的統一性
司法與媒體的最終價值都在於追求社會公正。司法通過依靠公眾同意的公共准則——法律來解決糾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以追求法律上的公正;媒體則通過激發公眾內心的價值標准——道德來評判是非,批評侵犯者的侵犯行為,以追求道德上的公正。正是由於司法與媒體能統一於公正這一價值目標,因而各法治國家均將司法獨立與傳媒自由作為基本價值予以肯定。
(二)司法需要傳媒介入
首先,從制度設計考慮,媒體監督是遏制腐敗的有力武器;原因是,由於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對權力加以制約。但這種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制度設計有一致命缺陷:一旦掌權者進行權權交易,就會出現「官官相護」的局面,人民只能被當權者玩弄於股掌之間,為此,還需要依賴另一種監督模式,即廣泛的公開的社會輿論監督,藉此尋找一種終極控制權。媒體監督雖然是一種軟監督,但由於有它的介入,會促使權力制約機制生動活潑起來,因此,任何社會都不能對輿論監督的作用等閑視之,再跋扈的當權者也要對媒體監督畏忌三分。
其次,作為司法制度的核心內容,審判公開的一項應有之義就是允許媒體進行報道。在審判活動中,法官代表國家對各種糾紛進行判斷和裁決,其判斷和裁決的運作過程與結果,不僅事關當事人在權利義務方面能否各得其所,更與能否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全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休戚相關。同時,公允的報道必將司法活動置於陽光之下,從而實現公正。
再次,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也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需要。在司法程序中被追究責任的人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現的。當他們在司法程序中受到不公正甚至是非法的待遇時,媒體極有可能成為他們最有力量的同情者和聲援者。
由此可見,就對司法活動本身的作用看,媒體介入的價值應當是以外在的力量幫助和促進司法機關實現司法公正為目標,這與司法機關遵循自身的程序規律追求司法公正是殊途同歸。
兩者過分親合的一面
在我國,法院除了具有國家司法機關的一般屬性外,還要接受黨的領導,它的審判活動不僅要符合國家法律,還要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也是我國法院與西方憲政國家法院的本質性區別。作為黨的"喉舌",新聞媒體在接受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方面與法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宣傳和報道法院的工作,共同樹立良好的司法形象也就成為新聞媒體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加上法律事件本身又是現今人們關注的熱點,而法院無疑可以成為這類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來源,且能夠給予司法上的權威說詞,使這類新聞報道以及相關欄(節)目更具有專業性。因此,現今一些傳媒十分熱衷於為法院開辟專欄、專版,也樂意派出編輯、記者登門為法院采寫宣傳稿件或采編宣傳節目。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願意作這方面的投資,因為能在新聞媒體上以良好形象頻頻出現,對摘取各項榮譽桂冠實在是大有好處。這樣一種親合關系,不排除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宣傳法律、樹立司法形象、營造法制環境。但從嚴格意義上講,由於雙方都不同程度違背了各自"天然的"職業守則而致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實際已不穩。客觀真實是新聞媒體的生命,但處在一種親合關系中,新聞媒體往往失去了自我的判斷力,對法院提供的稿件和新聞素材一般都不予置疑,尤其對各種數據,基本都是按法院提供的照登,不加審核,有時為了突出宣傳力度,甚至還幫助弄虛作假,刻意拔高。坦率地說,靠做書面文章獲得的"美譽度"助長了一些法院的投機意識,也助長了一些法院急功近利的浮誇風。這時的新聞媒體實際在一定程度上也變相充當了法院宣傳部門的"喉舌"。
媒體與司法之間的沖突
在當代中國,媒體的影響力很大。傳媒代表著某種較高權威的令受監督者不可忽視的信號。因此,傳媒監督也很容易變為一種權力干預,一種破壞司法獨立的力量。
(一)中國傳媒監督司法的不平衡性
在我國,媒體都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質,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重要的「宣傳工具」,媒體的根本任務是宣傳貫徹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因此,這種官方與半官方性賦予了媒體以很強的政策導向性,受政治環境影響大,在必須嚴格貫徹正面宣傳引導為主的同時又依託強大的政治權威為後盾,具有了解決糾紛的能力,影響力大。這樣一來,一些即將進入司法程序或正處於司法程序中的未決案件,經其具有傾向性的報道評論後,就已為最終審判結果定下了基調。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對司法的監督「成功」大多不是媒體報道而自動實現的,而是因為媒體報道後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並作了批示後才實現的,所以,這種所謂的監督,與其說是媒體監督的結果,不如說是領導干預的結果,從實質上來說是其他權力藉助媒體對司法權力的侵犯,是人治權威對司法獨立的法治原則的踐踏。
(二)中國傳媒「監督」司法的弊端
任何一種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專制腐敗,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和制約,司法權力也不例外。運用得當的媒體監督對實現社會公正,推進民主進程,培育法治精神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媒體監督的功能被不恰當地運用後,就蛻變成了「媒體審判」。即「媒體在報道消息、評論是非時,對任何審判前或審判中的刑事案件,失去其客觀公正立場,明示或暗示,主張或反對處被告罪行,或處何種罪行,其結果或多或少影響審判」,從而干擾了司法公正。具體來說,中國傳媒監督司法的弊端有如下幾個表現:第一,即前面所論述的我國媒體的官方色彩所帶來的領導「批示」的介入會直接間接地對司法官員施加某種壓力,這就難免造成程序的扭曲以及實際裁決者的不適格,從而導致理性化司法過程的缺失。長期以來的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干預,使得我國司法不獨立,法院不得不屈從權勢,而法院的這種妥協勢必造成民眾的不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第二,能夠引起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案件常常是涉及政治、道德的問題。如果過分的強調社會輿論對司法機關活動的監督,有法律問題道德化、政治化的危險。第三,由於新聞是「自由」的和「無限」的,使它的觸角伸得的很長,並且由於媒體的影響和滲透無所不在,而法官本應是冷靜的,理性的居中裁判者,媒體傳播的與案件事實相關的事實,即使是客觀的,比如犯罪嫌疑人的前科,其有罪供述等事實都可能對法官造成先入為主的影響。更何況凡是訴諸法律的案件往往是矛盾尖銳化的產物,而媒體所具有的主觀的、激情的和煽動的傾向,極易調動社會和公眾的情緒,而當公眾的情緒形成強大的社會公意合流時,實際上就把法庭推向了社會,法官的獨立和理性就不存在了,法律的權威和理性也不存在了。第四,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出於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媒體往往在吸引公眾「眼球」上大做文章,而一些法制觀念淡薄的媒體人員就「嘩眾取寵」地進行報道,這就導致了許多與事實不符的細節趁虛而入。
以上這些原因成為司法獨立、司法公正道路的擋路石,導致媒體與司法關系的混亂,從而做出了事實上的「媒體審判。」
媒體與司法關系的合理構建
在中國社會,媒體與司法自身的發育都遠未成熟,都處於探索與改革之中。所以,我們應對司法與媒體的關系進行合理的構建,從而實現司法獨立和傳媒自由的平衡,並依法加以保障、引導和監督。對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健全新聞輿論的監督環境
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是新聞媒體有序、高效、合法、公正地行使監督職能的前提。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保持新聞輿論的相對獨立性,拓展媒體監督司法的行為空間。媒體作為一種輿論的承載工具,它代表的應是大眾的觀點與意見,是相對獨立的,不應成為任何其他的附屬。中國媒體既要擔負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又要擔負著輿論監督的使命,目前應逐步放開對後一使命的種種限制,擴大媒體的行為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要使媒體有多元體系。例如:要建立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機關報為主,以社會各集團的報刊為輔,以民報為補充的多元體系的辦報格局;大力發展廣播電視,網路傳媒等多種傳媒手段。多元格局能調動廣大人民進行輿論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信息源,將一切腐敗現象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充分發揮其「第四種權力」的作用。當然這並不是媒體在行使新聞自由、新聞監督權利的時候可以不負責任的發表言論,而是應該在國家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第二,完善和落實審判公開制度。我國司法過程的封閉性過強,司法專橫現象導致了對傳媒權益的漠視。這在很大程度上隔絕了傳媒的信息源,限制了傳媒對司法的滲透能力。而且一些司法機構往往還特別排拒傳媒的介入,以技術化的理由擋御傳媒對司法過程具體狀況的了解。所以,應該完善和落實司法公開制度。具體措施如下:(1)凡公開審理的案件均應准予媒體采訪報道;(2)司法機構通過新聞發言制度等方式,建立與媒體對活的常規渠道;(3)依法應予公開的司法文件均應允許媒體機構查閱;(4)建立裁判理由說明制度,並在判決書上公開;(5)對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司法機構應給予媒體某些特殊便利,配合媒體適時報道進展情況。
第三,新聞單位應配備專門的法律事務人員,同時還應該提高記者等媒體人員的法律素質,以免對司法活動產生不必要的重大誤解。經過專門的法律事務人員或者說高素質的記者群對即將刊發的文章進行審查,防止可能影響司法獨立或者侵權的報道流向社會。在美國和法國都設有類似的專門人員或專門制度。
第四,保證媒體正當履行職責的行為不受限制或追究,給媒體監督營造寬松的言論環境。我們在處理新聞侵權案件時應借鑒美國的經驗,堅持以下幾條原則:其一,把能夠提起名譽權訴訟的主體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公民,另一類是國家公務員和其他公眾人物,對後者的起訴權加以嚴格限制,除非原告能夠證明媒體報道有明顯實際的惡意和捏造事實的行為否則將不可能獲得法律救濟。其二,在處理名譽權糾紛時,無論起訴者是普通人,還是公務員或公眾人物,都不能要求媒體新報道的所有細節完全真實,媒體只要做到基本情況真實就屬於正當履行職責。
(二)新聞監督司法的合理界限
新聞自由權和其他權力一樣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被濫用,超過限度,就會走向其反面。因此對媒體監督這把「雙刃劍」應當給其劃定一個合理的界限,使之在這個限度內發揮其作用。具體而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立案、偵查、起訴和審判的任何階段,新聞媒體都可以對案件進行報道,但傳媒不得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報道,更不得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評論,對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施加壓力。
第二,傳媒對報道的案件進行評論,要努力作到了解案件的全貌和問題實質。應堅持客觀公正原則,媒體報道應注意給各方當事人同樣的機會與條件,同樣的信息量,不能有偏頗。對於案件審判中運用法律、法規有不同的理解時,不要輕率發表肯定或否定的結論性意見,可先在內部提出,待達成共識後於適當的時間予以發表。
第三,不得對司法人員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不得故意捏造事實歪曲報道。否則,依法追究直接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第四,傳媒監督應盡量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公民有不願公開或讓他人知悉個人秘密的權利。即使有些行為不符合道德規范,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沒有侵犯他人權利,傳媒沒有必要干預公民的私生活。
現階段,要處理好新聞監督司法的合理界限,除了上述幾點注意事項的要求以外,還要強化職業道德要求,加強管理,廉潔自律,杜絕對司法機關提供各種形式的「有償新聞」,尤其要防止媒體成為司法機關自我宣傳的「擴音器」。而法院可以制定新聞媒體合理運作的內部規則,建立新聞發布制度等等,這樣一來為法院審判提供了方便,也為媒體的合理介入提供了規范性限制,使之有章可循。
解決媒體與司法沖突的域外經驗的借鑒與具體措施
應該說傳媒和司法、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的關系問題雖然是現代法治社會中的一個恆久性問題,但在中國,它只是最近才在尖銳的程度上浮現於社會實踐,並為人們所關注。因此,從制度原理上探求解決沖突的實際可行的標准,有必要借「他山之石」,吸取法治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制度實踐的經驗。在這方面,美國有長久的制度實踐,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適當地借鑒美國的做法,具體措施如下:
(一)基於固有層面的原因而導致的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的沖突,是我們在制度設計上需要著重考慮和權衡解決的。媒體與司法出現的沖突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媒體依靠憲法賦予的公民知情權和言論自由的權利要求進行報道,而司法背後的力量是落實公民獲得公正審判的需要,兩者矛盾沖突實質上是兩種公民權利之間的沖突。因此,關鍵在於,如何在制度運作中保持合理的張力,在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尋求一個合適的度。例如,在美國,為協調媒體與司法的關系,美國司法界鼓勵媒體在自願的基礎上,與法庭和律師簽署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確定采訪和報道刑事案件的准則。通過協議,媒體既可以在獲取報道素材方面得到司法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又可以盡量避免因不當報道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基於人為層面的因素而導致的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的沖突,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正視並努力加以避免和克服的。盡管任何制度運作都難免受到人為干擾,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的潛在沖突,應該說大量地是可以通過媒體、司法等方面的自我約束和一般常識來避免的。具體來說,可通過對媒體進行事先約束以及訴諸司法程序兩種方式來解決:其一,諸如美國,為了防止媒體發表可能極大影響訴訟進程和結局的信息,法院可以附條件的簽署「司法限制言論令」 ;其二,就是通過程序方法來保證媒介和公眾不幹預審判。這些方法包括:(1)延期審理,直到媒體偏見的危險消除後再行審理。(2)或者通過變更管轄的方法將案件移送到其他地方的法院審理。通過易地審判以消弭傳媒的不當影響是美國通行的做法。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被告離開媒體,離開輿論渲染的案發地,以便被告可以得到一個相對公正的審判。我國的刑事訴訟亦可以借鑒這樣的做法。(3)如果以上各種方法仍不能消除新聞媒體對合議庭成員的影響,法院可以決定對他們實行封閉隔離,直到案件審結為止。比如在美國,對於一些特別重大的案件,法官可以決定隔離陪審員。對一些影響很大且可能被媒體大肆炒作的案件,為保障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我國也可以適當借鑒美國封閉隔離的做法,以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公正審理。
(三)對於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如果確有證據證明媒體的審前報道造成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判決結果,那麼,即應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予以變更。我國由於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生效判決的再審程序,故司法實踐中對確有證據證明媒體的審前報道可能對被告人造成了不利判決結果的,可以啟動再審程序重新進行審理。

注釋:
1、趙中頡 :《法制新聞與新聞法制》 法律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2、宋克明 :《美英新聞法制與管理》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年3月版
3、俞燕敏等:《無冕之王與金錢——美國媒體與美國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版
4、張志銘:《傳媒與司法的關系—從制度原理分析》,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1期。
5、賀衛方:《傳媒與司法三題》,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4期。
6、顧培東:《論對司法的傳媒監督》,載《法學研究》1999年第6期

Ⅷ 如何理解媒體審判,司法公正和媒體報道

媒體審判指媒體因為具有很大的傳播影響力,其對案件的預測性報道可能造成兩個方面的消極影響:影響輿論,並通過輿論影響司法審判;就是媒體的不實、不公正報道在法院判決之前和判決之外,直接給案件當事人造成不良的社會評價,或者傷害他們的隱私權。後者的例子更多。

司法公正指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

媒體報道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



(8)媒體司法關系擴展閱讀

反對和防止「媒體審判」,維護司法獨立和公正,在國際新聞界和法律界是有共識的。1948年,聯合國《國際新聞自由公約草案·第三公約》把「妨礙法庭審判之公正進行」的新聞列為禁載。

1994年,世界刑法學會第十五屆代表大會《關於刑事訴訟中人權問題的決議》第十五條規定:公眾傳媒對法庭審判的報道,必須避免產生預先定罪或者形成情感性審判的效果。如果預期可能出現這種影響,可以限制或禁止無線電台和電視台播送審判情況。

司法公正為司法活動的一條基本原則。按照這條原則,以法官為代表的司法人員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過程中正當、平等地對待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結果中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Ⅸ 請舉出歷年因新聞媒體介入司法訴訟的案例

李某某等五來人強奸案自是最新的了~還有葯家鑫案~杭州70碼~等等
當下幾乎大型惡性殺人案件都會有媒體的介入

個人認為中國現在需要緊張和改善的不是新聞媒體介入司法,破壞司法獨立性。
而應該改革的是政府機關介入司法破壞司法獨立性。
更何況,其實中國司法本身就不獨立。
個人牢騷

Ⅹ 如何正確處理輿論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您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通過立法規范新聞監督,使新內聞監督法治容化。首先,維護司法的權威性。維護法律與司法的權威,這是新聞媒體監督司法工作的基本准則。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堅持客觀、准確、公正的原則,從客觀的角度,以還原事實真相的方式來進行報道,僅對事實上的客觀性的事件本身經過進行描述,對其是非曲直不進行任何評判。其次,要加強對輿論監督的檢查與糾偏,除了新聞立法,還應從外部加強對新聞媒體報道活動的監督和制約。
二、 完善司法獨立制度。我國的司法獨立也正處在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國司法獨立運作行政化,司法權力地方化,行政干預司法現象嚴重。同時我國的司法獨立還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完善司法獨立,使司法獨立真正的遠離立法與行政的干涉,才能使公眾更加信任司法,更加相信司法的公正性,從而保持司法的權威,減輕輿論對司法獨立不利的一面,保證輿論對司法獨立的干擾較小到最少的地步。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什麼樣的發票具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3:00:05 瀏覽:887
西鄉有按勞動法的廠沒 發布:2025-01-22 12:28:09 瀏覽:832
小學生簡單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22 12:16:55 瀏覽:277
企業管理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2 12:11:37 瀏覽:464
法律部門規章 發布:2025-01-22 12:07:27 瀏覽:727
松原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22 12:04:49 瀏覽:602
酒店大廳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2 11:21:37 瀏覽:936
盱眙法院庭長 發布:2025-01-22 11:06:23 瀏覽:950
吳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嗎 發布:2025-01-22 10:43:29 瀏覽:728
駐馬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2 10:24:45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