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壓制

刑法壓制

發布時間: 2022-04-02 20:37:55

刑法上的赦免問題

  1. 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第67條和第80條的規定,特赦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建國以來,我國共實行了七次特赦:第一次是195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典前夕,對在押的確已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戰爭罪犯、反革命犯和普通刑事犯實行特赦。第二次、第三次特赦分別於1960年、1961年實行,都是對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罪犯確有改惡從善表現的進行特赦。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分別於1963年、1964年、1966年實行。與前兩次相比,只是在特赦對象上增加了偽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其他內容完全相同。第七次是1975年,對全部在押戰爭罪犯實行特赦,給予公民權。從我國已實行的七次特赦中,可以看出我國特赦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1)特赦對象,除第一次包括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外,都是戰爭罪犯。(2)特赦的范圍,僅限於全國各地某類罪犯中的一部分人,而不是對某類罪犯全部實行特赦,更不是對個人實行。(3)特赦的條件,是罪犯經過服刑改造,確已改惡從善的。對尚未宣告刑罰或者刑罰雖已宣告但尚未開始執行的罪犯,不赦免。(4)特赦的效力,只及於刑罰,不及於罪行。(5)特赦的程序,一般由黨中央或國務院提出建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並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執行。

  2.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犯罪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從1983年開始實行嚴打的刑事政策。經過多次嚴打,犯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制,社會治安並未根本好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赦免當然也就不可能提上議事日程。我認為,寬嚴相濟應是對付犯罪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嚴打的同時,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應當適時進行一定范圍的赦免。

  3. 赦免,是指免除或減輕罪犯的罪責或刑罰。它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刑法措施,在史籍中早有記載。

  4. 赦免是政府給予一個特定團體的囚犯或特定類別的囚犯的免罪,權威性的法律詞典《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赦免」:政府給予一個特定團體的囚犯或特定類別的囚犯的免罪。赦免分為大赦和特赦。大赦適用范圍廣泛,可以免除刑罰的執行,也可以免除刑事追訴,即同時消除刑和罪,被赦免之罪不能作為刑事前科和累犯的理由。特赦范圍小,僅免除特定人的刑,不免其罪。

  5. 赦免能調解社會矛盾,有時是政治博弈的結果,需考慮社會和人文因素。

Ⅱ 成立強奸罪是否必須有壓制被害人強制手段

不一定,灌醉、恐嚇等不法的手段,都屬於違背婦女意志

刑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強奸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Ⅲ 古代的刑法為什麼那麼殘忍

或許我們私下裡和朋友開玩笑,說過「你這樣的行為在古代估計要被五馬分屍」這樣的話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認為古代的刑罰是比較血腥殘忍的。當然這也沒錯,翻閱歷史上的各種酷刑,都讓人看的心驚膽戰。
古代刑罰我們看起來之所以血腥,那是因為我們站在當今社會的立場和價值觀之上,自然古代的刑罰便代表著野蠻血腥和殘忍。有網友甚至評論說,封建時代的刑罰不是從現代社會人性化角度設計的,其潛台詞卻是說,古代的刑罰是他們那個時代價值觀和文化的體現。比如五馬分屍,誅九族,腰斬,凌遲等我們看上去毫無人性,毫無道理的血腥處罰。

在古代人眼中,卻代表著一種理所當然和本該如此。因為這樣的酷刑,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奢求的。在古代除非是造反,叛國等重大罪行,才給給予極刑。比如明朝時期的袁崇煥,便是以叛國通敵罪而被判處凌遲,而當時的百姓紛紛叫好,更是有人買其肉而食之。從這個歷史事件便可以看出,古人並不認為這樣的凌遲殘忍,就像我們現代社會一個人殺人了,他被判處死刑,這樣的平常事沒有人在意,都認為理所當然。

我們現在執行死刑一般都是槍決,未來可能會是更加文明的方式安樂死。說不準在未來的時空之中,那些未來的民眾看待我們的時候,也會認為我們現在的刑罰過於血腥和殘忍。

Ⅳ 中國刑法224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之一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目前,以「拉人頭」、收取「入門費」等方式組織傳銷的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定,危害嚴重。在過去的司法實踐中,對這類案件主要是根據實施傳銷行為的不同情況,分別按照非法經營罪、詐騙罪、集資詐騙罪等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4)刑法壓制擴展閱讀:

對於傳銷活動,法律只追究組織、領導者的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Ⅳ 2、簡述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1.行法定版原則:法無明文規權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Ⅵ 現在國家刑法是怎樣對待未成的性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第六條:「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在此之前,關於已滿14歲的未成年人與幼女發生性行為如何定罪處罰的問題,曾經有兩個司法解釋。其一是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當前辦理強奸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14歲以上不滿16歲的男少年,同不滿14歲的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姦淫幼女罪,責成學校和家長嚴加管教。」其二是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強奸案件有關問題的解釋》:「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生性關系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強奸罪定罪處罰;對於與幼女發生性關系,情節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三個解釋文字略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只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已滿14歲的未成年人與幼女發生性行為的刑事豁免增加了一個「偶爾」的條件。豁免條件更為嚴格。

也就是說,已滿14歲的未成年人與幼女發生性行為不被認為是犯罪,需有四個應當同時具備的條件:不滿16歲、偶爾、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除了不滿16歲是清楚的,其餘三個條件都是不明確的。偶爾是幾次?情節輕微是否包括幼女「同意」的情況?造成嚴重後果是否包括處女膜破裂、懷孕?

對已滿14歲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與幼女發生性行為,不一律作為犯罪對待,我是贊成的。這與《刑法》的有關規定並不沖突。《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歲未滿18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也就是說,已滿14歲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他們只有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危害嚴重的犯罪時,才承擔刑事責任,而且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雖然也有強奸,但我認為,這里所說的強奸主要是指那種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強制手段而實施的強奸。

但我的理由以及我構想的豁免條件與《解釋》不盡相同。我認為,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與幼女發生性行為,如果幼女是「同意」的,可以不作為犯罪對待。我所說的「同意」,對於幼女來說,並不是指法律認可的、在理性基礎上的對性行為的同意,而是指與其年齡相適應的、在對性有一定了解基礎上的對性行為的同意。借用有關的術語,可以把這種「同意」稱為「准知情同意」。這種「同意」的年齡底線大體在12歲左右。性生理學和性心理學研究揭示,12歲左右的幼女以及幼男處於青春前期,性生理已有相當發育,性意識已萌芽甚至覺醒,異性之間的吸引已被雙方明顯地感覺到。據美國的有關調查,60%的成年女性回憶她們在12歲之前就了解到有關性的事情;40%的女大學生回憶在12歲之前有過手淫經歷。美國另有一項對9~15歲未成年人的調查,結果表明63%的男孩和14%的女孩在12歲之前發生過性關系。中國的女孩或者男孩也許不會如此早熟,但也不會晚許多。《大清律例》就把已滿12歲作為幼女同意性行為的年齡,「奸幼女十二歲以下者,雖和,同強論」。

不必對已滿12歲的未成年人有性的沖動大驚小怪。這樣的性沖動是難以壓制的。對性沖動的粗暴壓制只能推波助瀾。但是,為他們著想,對他們的性沖動以及由此發生的性行為也不能聽之任之。父母的干預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父母的干預之外,法律也可以進行適當干預。但是法律處罰的,應當是那些已經被成年社會的污垢感染並已經表現出道德品質問題的未經對方「同意」而實施性行為的未成年人。已滿14歲的未成年人與年齡接近的幼女發生雙方「自願」的性關系,不論偶爾或者經常,也不論處女膜是否破裂,是否造成幼女懷孕,我認為都無刑事處罰之必要(民事責任是另外的問題)。他們的性關系,大多屬於早戀中的偷食禁果,雖然不智,但還有一些純真。對行為人進行批評訓誡足矣,當作強奸犯處罰則太苛嚴。我擔心,他們會因為受到這樣不能讓他們信服的懲罰而敵視法律、敵視社會、敵視女性,進而發展成為真正的強奸犯。而且,對行為人的處罰還會對「被害」幼女的心理造成傷害。在我們這個社會,說她早戀性交與說她被強奸,對她的心理和名譽的影響有很大不同。遭此打擊,她以後性觀念、性心理的發展可能會發生扭曲。

而對於已滿14歲的未成年人與不滿12歲的幼女發生性行為,不論經常或者偶爾,也不論造成什麼後果,我認為都應以強奸罪或者猥褻兒童罪論處(在這里,「明知說」也是適用的)。12歲和14歲、18歲一樣,只是一個法律的推定,並不是說,幼女12歲前後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度會有天地之別。杜里奧·帕多瓦尼在談到刑事責任年齡問題時指出:「這種推定並不符合人格發展形成的漸進性(對特定事實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絕不是在剛滿14歲的第二天就一下子形成的);但是,這樣的推定卻為維護法律的確定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必需,在刑事責任能力這個特別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上,更需如此。」

難題是,刑法如何把上述意思表達出來。有些國家想出一個辦法。在有些國家,與幼女發生不構成普通強奸罪的性關系,雙方年齡差距不大是刑事豁免的條件之一。例如,《奧地利刑法典》規定,與兒童發生性交或與性交相似的行為,如果行為人的年齡大於兒童的年齡不超過3歲的,性行為不存在藉助物品的情況,且行為既未造成嚴重身體傷害,也未造成兒童死亡的,不予處罰,但兒童不滿13歲者除外;對兒童實施其他性行為,如果行為人的年齡大於兒童的年齡不足4歲,且未造成兒童重傷害,也未造成兒童死亡的,不予處罰,但兒童不滿12歲者除外。《瑞士刑法典》規定,與兒童發生性行為,如果雙方的年齡相差不足3歲的,不處罰。為什麼限定年齡差距?我分析,這主要是為了把利用智力和經驗的優勢誘騙幼女的情況排除於豁免之外。其次,這些國家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與我國刑法一樣,也是有層次的。奧地利是14-18歲兩檔,瑞士是7-15-18歲三檔。17歲少男與13歲幼女發生性行為,比14歲少男與13歲幼女發生性行為更有可能是誘騙的結果。《芬蘭刑法典》沒有限定年齡差距,也沒有限定兒童年齡底線,但規定:與兒童發生性行為,如果雙方的年齡、精神或者身體成熟狀況沒有巨大的差距,不構成犯罪。這些規定值得借鑒。

Ⅶ 從夏朝開始,中國用什麼酷刑壓制人民

中國古代的常用刑或正刑,在其成熟時期都是五種,通稱為「五刑」,其歷史發展分為奴隸制五刑與封建制五刑兩大階段。

1.奴隸制五刑的基本內涵

所謂奴隸制五刑,是指中國奴隸制時代長期存在的墨、劓、刖、宮、大辟等五種常用刑。

墨刑,又稱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額頭上刺字,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這種墨刑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與人的尊嚴密切相關。因此劓刑較墨刑為重。

非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手或足的重刑。砍足曰非,砍手曰刖。另外,與砍手足相類似的還有砍去膝蓋骨的臏刑。

宮刑,是破壞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殘酷刑罰,對男性為去勢,對女性為幽閉。這種宮刑剝奪了受刑人「傳宗接代」的能力,在中國古代社會被視為是最大的恥辱和不幸,因而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為殘酷和最重的刑罰,一般適用於較重的犯罪者。

大辟,是死刑的總稱。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規范,方法多種多樣,而且極端殘酷。商朝末期的紂王時,除常見的斬、戮等死刑方法外,還出現了炮烙、醢、脯等等酷刑。

2.奴隸制五刑的發展沿革。

據史籍記載、墨、劓、刖、宮、大辟奴隸制五刑最早源於與夏同時期的有苗氏部落。夏啟率兵攻有苗氏而滅亡,但將有苗氏推行的刖、劓、琢、黥等刑加以損益,形成了墨、劓、刖、宮、大辟等五種刑罰,並使之成為主要的常用刑罰體系,自夏以後、商、周及春秋之際,五刑一直被作為主體刑而廣泛使用,其影響及於整個奴隸制時代和封建製法制的前期。經過秦漢之際的刑罰變革,直到南北朝後期,墨、劓、刖、宮等刑罰種類才完全被封建制五刑體系所取代。

(二)其他刑罰

奴隸制還有許多其他的刑罰手段,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後世常用的流刑、徒刑和贖刑等都已開始出現,特別是到西周時已廣泛使用。

1.圜土之制。根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以圜土聚教罷民。凡萬民有罪過未麗於法者,置之圜土,施職事焉」。就是說把犯罪較輕不夠處五刑的人犯,關在監獄之中。說明西周時期已經有了有期徒刑。這種以勞役為主要內容的刑罰近似於後世的徒刑,稱之為「圜土之制」。

2.嘉石之制。與圜土之制相類似,西周時期把那些有過錯但情節輕微的人犯束手足放在朝門之左的的大石上,令其思過。然後送到司空那裡作短期勞役,其時期根據情節輕重有所區別。這種處罰近似於後世的拘役,稱之為「嘉石之制」。

3.贖刑。贖刑是一種刑罰執行的變通辦法,即允許受刑人拿出一定的金錢或物品折抵刑罰。

三、刑罰適用原則

西周在總結歷代運用刑罰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刑罰適用原則。

(一)老幼犯罪減免刑罰原則

西周時期有「三赦」之法,三赦是「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凡此三者皆赦免其罪。80 歲、90歲以上的老人及7歲以下的年幼者犯罪都可減免刑罰,是西周時期「明德慎罰」思想以及「親親」「尊尊」的禮的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體現。

(二)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原則

在西周時期,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慣犯與偶犯在觀念上已有區別。損史籍記載,西周有「三宥」之法,即「一曰過失,二曰弗知,三曰遺忘」,對此三者皆可寬宥原諒。這說明當時對過失犯罪已有了很深的認識。在一些古史籍中,過失被稱為「眚」,故意即是「非眚」,慣犯被稱為「惟終」,偶犯稱為「非終」。西周時期凡故意犯罪及慣犯都要從重處罰,過失犯罪及偶犯則可減輕處罰。

(三)罪疑從輕、罪疑從赦原則

西周時期為保證適用法律的謹慎,防止錯殺無辜,凡是疑案難案,都採取從輕處斷或加以赦免的辦法,即所謂「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這也是其「明德慎罰」主張在定罪量刑問題上的體現。

(四)寬嚴適中原則

西周時期,基於「明德慎罰」的主張,在定罪量刑問題上強調「中道」、「中罰」「中正」,即要求寬嚴適中,符合正道。對後世儒家、並通過儒家對中國古代的司法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

四、禮刑關系

西周時期,「禮」與「刑」的關系更為密切,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西周奴隸製法制的完整體系。

(一)西周的禮刑一般關系

西周時期,「刑」是同「禮」相對應的一個范疇,多指刑法和刑罰。「禮」與「刑」是西周法律體系的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當時完整的法律體系。其中,「禮」是一種積極的規范,即正面地、積極地規范人們,要求人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而「刑」則處於消極被動狀態,對於一切違背禮的行為進行處罰。凡是禮所禁止的,亦為刑所不容,二者相輔相成,即所謂「禮之所去,刑之所缺,「出禮入於刑」。

(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國古代法律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源於《禮記·曲禮》,始於西周,作為一項法律原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強調的是平民百姓與貴族官僚之間的不平等,強調官僚貴族的法律特權。所謂「禮不下庶人」,說的是庶人以下「遽於事而不備物」,即忙於生產勞動,又不具備貴族的身份和禮所要求的物質條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級貴族的各種禮儀行事。這些禮也不是為他們設立的,但這決不意味著庶人可以不受禮的約束。

所謂「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上貴族犯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獲得某些寬宥,在適用刑罰時享有某些特權,但這些禮遇決不等於大夫以上貴族可以不受刑罰制裁。在實際生活中,官僚貴族犯重罪同樣要加以懲罰,特別是對那些「犯上作亂」的貴族,更是嚴加懲處。

五刑. 中國古代五種法定刑罰的總稱. 有奴隸制五刑, 即墨`劓`刖`宮`大辟. 有封建制五刑, 即笞`杖`徒`流`死.

Ⅷ 刑法里有縱容罪犯罪這種罪行嗎

刑法沒有相關罪名,有具體禁止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第二十二條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

(二)泄露國家秘密、警務工作秘密;

(三)弄虛作假,隱瞞案情,包庇、縱容違法犯罪活動;

第四十六條公民或者組織對人民警察的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人民警察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監察機關檢舉、控告。受理檢舉、控告的機關應當及時查處,並將查處結果告知檢舉人、控告人。

對依法檢舉、控告的公民或者組織,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第四十七條公安機關建立督察制度,對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執行法律、法規、遵守紀律的情況進行監督。

(8)刑法壓制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第六條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按照職責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

(二)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

(三)維護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處理交通事故;

(四)組織、實施消防工作,實行消防監督;

(五)管理槍支彈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

(六)對法律、法規規定的特種行業進行管理;

(七)警衛國家規定的特定人員,守衛重要的場所和設施;

(八)管理集會、遊行、示威活動;

(九)管理戶政、國籍、入境出境事務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

(十)維護國(邊)境地區的治安秩序;

(十一)對被判處拘役、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執行刑罰;

(十二)監督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

(十三)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

(十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Ⅸ 刑法基本原則名詞解釋

罪刑法定注意的思想基礎主要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或者說是民主與自由;
——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的立法機關來決定;
——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02
罪刑法定中的「法」只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規(法律主義的體現);
——首先,這是法律主義的要求,只有代表人民的最高權力機關方有權代表任命決定哪些是犯罪,哪些行為應當科以刑法;
——其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8條第四項、第五項之規定,涉及犯罪、刑法和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只能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
03
禁止事後法(禁止不利於被告的事後法)
——禁止事後法又被稱之為禁止溯及既往原則,是指犯罪及其懲罰必須在行為前預先規定,刑法不得對在其公布、施行之前的行為進行追溯適用;
——刑法不禁止有利於被告人的溯及原則;
04
禁止習慣法,但習慣法可以成為酌定量刑的理由
——根據預測可能性原理,罪行規范應當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刑事司法應當以成文法為准,排斥習慣法。
05
禁止類推解釋
——例如不得將強奸罪解釋為男人強奸男人,雖然與男人強奸女人一樣惡劣,但刑法禁止類推;
——類推解釋是指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適用類似規定的其他條文予以處罰。
——類推解釋實際上是對事先沒有在法律上規定的要處罰的行為進行處罰,屬於司法恣意對國民行動自由進行壓制。刑罰是最嚴厲的制裁措施,因此,對刑法的適用應當極其嚴格,而不能適用類推;同時,刑法解釋也應當嚴格解釋不得適用類推解釋;
06
禁止絕對不定刑和絕對不定期刑
即刑法不得規定處罰而不規定處以何刑(刑種),也不得規定處以某種刑,而不確定幅度。
07
禁止處罰不當罰行為
不當罰行為既包括刑法未規定的行為不得處罰,也包括刑法雖然包括該行為但仍然不應當處罰的行為(如情節輕微或有特殊情節)。
禁止不均衡、殘虐的刑法
禁止不必要的以精神、肉體痛苦為內容的刑罰,以及在人道上被認為是殘酷的刑罰。
明確性原則
刑法條文應當清楚明白,使人能夠了解什麼是犯罪行為,讓人有判斷的可能性。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01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即平等適用刑法原則,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具體要

Ⅹ 刑法中的暴力程度如何界定

我國刑法中暴力犯罪的范圍

(1)直接規定「暴力」為犯罪的要件。如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抗稅罪、強迫交易罪、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搶劫罪、妨害公務罪、妨害作證罪、強迫賣血罪等等。這類犯罪除少數只以暴力為要件外,多數犯罪還規定可以以脅迫、其他方法、手段構成犯罪。

(2)雖然沒有直接規定「暴力」,但是法律用語事實上是指該種犯罪是以暴力(包括以暴力為脅迫內容)的行為實施的,刑法上則以「叛亂」、「暴亂」、「強制」、「綁架」、「毆打」、「聚眾擾亂」、「聚眾斗毆」、「劫奪」、「暴動越獄」、「強迫」、「阻礙」等來表示。如武裝叛亂、暴亂罪、綁架罪、劫奪被押解人員罪、暴動越獄、聚眾持械劫獄罪、強迫賣淫罪等。

(3)既沒有直接規定暴力為要件,法律用語也並不意味著該類犯罪只能以暴力行為實施,但實踐中該類犯罪通常是以暴力行為實施的,傳統觀念及理論上也認為該類犯罪就是暴力犯罪。如爆炸罪、放火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犯罪。

(4)雖然不具有上述的各種特徵或者特點,但是法律將以暴力實施犯罪的,規定為從重處罰的情節,或者按照刑法所規定的的相應犯罪論處。如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犯各種走私罪而武裝掩護走私、非法拘禁罪、拐賣婦女、兒童之第5項之罪、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之第2款和第3款之罪等。由於法律對該類犯罪在規定上的不統一,因而如何界定暴力犯罪的內涵和外延,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

熱點內容
未成年把人打傷了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5:45:46 瀏覽:614
浙江興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14:50:32 瀏覽:543
新行政訴訟法法條 發布:2025-01-21 14:10:08 瀏覽:162
刑事訴訟法駁回迴避申請 發布:2025-01-21 13:49:11 瀏覽:929
先學刑事訴訟法還是刑法 發布:2025-01-21 13:42:47 瀏覽:168
學歷證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1 13:42:40 瀏覽:88
北京司法鑒定機構名冊 發布:2025-01-21 13:12:56 瀏覽:7
年薪百萬律師 發布:2025-01-21 13:12:55 瀏覽:818
太原市法院網 發布:2025-01-21 13:05:50 瀏覽:752
楊祖國律師 發布:2025-01-21 12:31:00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