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四項
① 「法官員額制註定失敗」是什麼意思
員額制改革,無疑是當前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決定司改成敗的關鍵環節,也是整個司改進程中最大的「攔路虎」。如果最高決策層不拿出反腐「打虎」的決心,以堅定科學審慎的態度率先擺平這只攔路虎,那麼,廣大司法人員剛剛被激發出來的改革熱情、參與意識和職業理想就將在短時間內湮滅,整個司法體系亦將陷入失去活力生機、充滿怨懟不滿的「暗黑時代」。
這恐怕不是聳人聽聞。因為,我們對員額制改革方式的選擇,其實即意味著我們在司法體制改革的方向上所面臨的道路抉擇:是走行政司法的傳統老路,還是尋求民主司法的創新之徑?
當前最高決策層及社會各界對司法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法院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黨政機關,法官也不再等同於政府公務員,司法改革要尊重司法權的本質、遵循司法的基本規律來進行。這判斷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卻尖銳痛徹:那個存在於各級法院,經數十年行政化性思維及實踐浸淫形成的龐大的官僚化司法團隊,豈能僅通過簡單、短促的身份整合在一夜之間即華麗地轉身,變身為從骨子裡奉行「公正、平等、民主、中立」等現代司法理念的新型法官團隊?矛盾的現狀令決策者焦慮不安,洶涌的民意讓改革家血脈僨張,但真正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卻是:既要攻堅克難、脫胎換骨,亦當步步為營、漸次推進。
盡管司改試點工作才剛剛起步,盡管各試點地區法院對如何作為也諱莫如深,但強大的媒體輿論令那些秘而不宣的改革舉措都昭然若揭,無法掩藏。從中,人們不難發現,此次司法體制改革,尤其是員額制改革方面,暴露出了准備不足、急功近利和避重就輕的重大缺陷,為司改前景籠罩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首先,頂層設計中有關員額制改革的規劃存在明顯的先天不足。盡管中央對於員額制改革有著理想化的目標設定——讓真正稱職的法官入額辦案,並且,有著防範改革誤入歧途的原則要求——不能讓徒有法官職務的領導者法官自然入額,不能簡單粗暴地剝奪助理審判員們的辦案資格令其「就地卧倒」轉任法官助理,但這些顯然遠不足以防止在具體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出現游離目標之外,規避原則要求的變通之舉。因為改革方案的參與制定者和組織實施者,其自身也恰恰是改革的對象。3月17日,周強院長在全國法院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要敢於打破各種利益藩籬,不計個人得失,勇於向自身開刀,動自己的『乳酪』,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然而,「揮刀自宮」,顯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下得去手的。把問題交給「問題」自己解決,那後者得有多麼無私的胸懷和敢於擔當的勇氣才行呢?
其次,司改試點的「一窩蜂」局面凸現了改革主導者和地方司法主官們的政治功利思想。顯而易見的是,本次司法體制改革的框架藍圖比以往歷次改革的設計都更宏大、更深入,它不但突破了司法工具主義的傳統思維束縛,突破了部分現行法律乃至憲法的立法紅線,甚至也突破了許多局內局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對於如此重大的改革事項,非經中央決策、全國人大立法授權不能付諸實施,並且,必須首先經過局部試點,待總結試點工作經驗教訓後才能在修憲立法的基礎上全面推開。然而,目前的司改試點卻不再局限於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中確定的六省市,儼然已經在全國鋪開,甚至有的高級法院表態將於近期在轄區法院全面推開,改革「於法有據」原則顯見已被束之高閣。可是,若全國都開展起「試點」工作,那還能稱之為試點嗎?
第三,避重就輕的員額制改革方案不啻為逼迫部分法官盲目逃離的最後通牒。從幾個試點法院的員額制改革設想來看,院庭長、審委會委員以及審判員的入額仍是自然的,即便有些前置程序恐怕也是形式主義地走走過場而已,而對於助理審判員們則在形式上的業績評價之外,又祭起了考試這一法寶。且不論這些做法是否科學合理公平,是否會寒了眾多一線業務法官們的心,是否深深地損害了因工作需要被安置在行政綜合部門工作的非業務法官們的權益,單與改革的初衷相比較,即已南轅北轍、背道而馳遠矣。君不見,各地,尤其是發達地區年富力強法官們的辭職現象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這顯然並非科學司改所帶來的大浪淘沙式的適者生存效應,而是偏私任性改革所構造的劣幣逐良幣困局。難道本輪司改果真將像一些圈內人調侃的那樣,一如既往,有疾而終嗎?
② 政治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今後的方向是什麼
您好!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鄧小平多次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黨的十四大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黨的十五大提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這是根據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指明了政治體制改地的方向和目標,而且突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項更高的要求。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政協參與,司法獨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政治改革的具體措施: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提高執政能力。歷史已經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當前中國共產黨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執政能力,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用老一輩和新時期優秀共產黨人的先進事例鼓勵人、教育人,完善先進人物巡迴報告會制度。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亘古不變的。共產黨必須取信於民,黨代表實行常任制,基層黨代表實行差額選舉,推進黨內民主,黨內會議每個黨員要充分發表意見,表決一定要無記名投票,新任官員要向社會公布財產,接受社會監督,完善紀委巡視制度。二是政府依法行政。必須構建服務型政府,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傳統的高權性管理手段:行政強制、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徵收等,越來越受到法律的限制和規制,新的柔性管理手段: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調解、招拍掛、BOT等在行政管理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更多地引進公開、公正、公平和社會公眾參與的民主方式無疑應成為目前正推進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正確處理與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執政黨的關系,政府職能更多地向社會轉移。許多行政管理事項和公共物品,雖然必須由公權力組織提供,但不一定非要由政府提供,完全可以由民間的社會組織、團體等社會公權力組織提供。政府要求保證政府權力來源的合法性,依法行政,法律高於政府,絕不能像某省國土廳擅自改變法院判決;政府自律,不幹預司法,以保障司法獨立。其次,應進一步確立「有限政府」的原則;政府與執政黨關系的調整變革的最重要的要求是處理好黨的領導與責任政府關系的平衡。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要求政府必須接受黨的領導,實現嚴格依法行政與嚴格執行黨的路線、政策、方針的統一。堅決推進政企分開,政府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分開,向社會公布預算,說明具體用途,管好、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並接受公眾監督。三是強化人大職能。在地方人大中擴大人大代表差額選舉份額,重大事故人大要質詢政府首長、企業負責人,可以在縣級試點人大直接罷免政府領導。人代會掌握財權,財政蛋糕可切為七塊,全國人代會撥款委員會可以把財政「蛋糕」大致切成七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國家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各一塊,國家機動財力一塊保留在撥款委員會手中。預算修改、追加撥款,概由人代會審議批准。地方財政沒有國防費用開支,只需切成六塊,各自規范使用,各大機關都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而不是都對政府下屬的財政部門負責。議事要以大會發言為主,在大會上,代表主要是通過大會發言和表決來行使自己的權力。四是強化政協職能。政協是中國民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協委員必須實行差額選舉,大力減少官員任委員比例,委員應於專家和基層群眾為主,政協作為議政、咨詢機構,凡須人代會通過的法律、重大議案應事先交由政協討論,但不表決,議後應將原始記錄整理後(不可修改)移送每位人大代表參閱。政協還可以就有關國計民生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政府必須作出解釋或提出改進意見。政協委員提交的議案政府部門必須予以答復,必要是可要求行政首長出席政協會議予以答復,努力把政協發展成群策群議、參政議政的民主機構。五是推進司法改革。縣級法院、檢察院審判員、監察員由選民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同一所法院、檢察院法官之間、檢察工作人員沒有級別,司法人員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對於司法工作人員違法犯罪的,人大有權罷免,並交由上級司法機關起訴、審判,司法人員可以不經批準直接調查政府、黨委工作人員,建立陪審團制度。六是推進基層民主。民主與法治分不開,中國共產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第三大走勢。這三大走勢的指向很明確,最終將在中國建立一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
③ 毛主席時代有哪些改革
第一項改革是人們的價值觀的改革。幾千年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自私自利,當官發財,光宗耀祖的價值觀被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無產階級價值觀取代。幾千年消滅不了的腐敗、賣淫、賭博、吸毒等丑惡現象一夜之間就被遏制了。
第二項改革是婚姻改革。新婚姻法廢除了一夫多妻制、買賣婚姻、父母包辦婚姻、「童養媳」等舊婚姻制度,在婚姻領域真正實現了「自由、平等、博愛」!
第三項改革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革。 消滅私有制實現公有制,農村經過土地改革——合作社——集體化改革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新中國由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躍升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第三大軍事強國。
第四項改革是分配製度的改革。由按生產資料(權力大小、資本多少)分配為主改為按勞分配。私有制被公有製取代後,強化了勞動者的主人公意識,大大激發了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出現了全國人民人人勞動,人人愛勞動的壯觀場面。剝削和壓迫第一次消失在人民的勞動號子里。
第五項改革是吏制改革。打破了幾千年以考取士,以錢買官,父位子襲的官吏選拔制度,工人、農民也可當大官,陳雲貴、吳桂賢等出自於普通工人農民,在那個時代可以豪不誇張地說:「90%以上的官員是清官」,
第六項改革是文化教育改革。實現全民義務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均不收學費,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革除了幾千年來「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封建糟粕。
第七項改革是衛生改革。改革城市老爺醫院,「把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醫院不以「錢」為中心,而以「救死扶傷」為目的。改變了幾千年來看病拿錢無錢等死的老皇歷。讓勞動人民享受醫療保障。從1950年以來,中國使公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20歲以上,中國男人的平均壽命為69歲,中國婦女為71歲。中國醫療衛生工作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農村合作醫療」成為聯合國向全世界推廣的經驗。
第八項改革是民主制度改革。新中國的《憲法》總綱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第三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明確規定了中國人民特別是普通勞動人民在政治上的民主權利,一改過去幾千年來由剝削階級主導一切的政治體制,被剝削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有了發言權和選舉、被選舉權。後來的《憲法》曾一度給了人民「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權利,把低層人民的政治發言權具體化。「兩參一改」確立了勞動者在每個生產單位的民主管理權和民主監督權。在那個時代普通工人、農民、士兵在各級人大代表中所佔的比例達到一半以上,充分行使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第九項改革是司法改革。改革幾千來私有制社會里錢權主導法制的司法弊端,法律充分體現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意願,勞動人民可以對一切壞份子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取消了告狀要交費的司法程序,律師不為金錢服務而為公平正義服務,變刑罰為勞動改造,對罪犯重教育輕處罰。法少而執行嚴,極大地限制了錢權對法制的干擾,基本實現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以德治國,無為而治,一度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和諧社會。
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治體質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1、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
2、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3、發展基層民主。
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此,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穩妥地進行。
2、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
3、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
(4)司法改革四項擴展閱讀
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於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建設全過程、各方面,確保基層民主建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前進。
基層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發展基層民主,必須長期堅持、全面貫徹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不斷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既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也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切實防止出現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後無人過問的現象。
⑤ 什麼是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
深入推進司法改革,全面推進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試點;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充分發揮審前主導和過濾作用,健全聽取辯護律師意見機制,防止案件「帶病」起訴,確保偵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深化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探索檢察環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扎實推進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深入推進跨行政區劃檢察院改革試點;
研究建立行政違法行為法律監督制度,完善和規范檢察建議的提出、受理、辦理、反饋機制,完善民事執行活動監督范圍和程序。抓好各項改革落實,鞏固改革成果;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必須在黨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要從中國國情出發,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導司法體制改革實踐,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改革之路。要遵循司法規律,緊緊抓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凡是進入法官、檢察官員額的,要在司法一線辦案,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
要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把解決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貫穿司法體制改革始終。要深入調研論證,充分聽取廣大群眾和政法幹警的意見建議,廣泛凝聚改革共識;
排除非法干預、保證公正司法,首先要從司法機關內部做起,從司法領導幹部做起。這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與防止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制度相互銜接配套,共同構築起抵禦干擾公正司法的制度防火牆。中央政法各單位都要結合實際,制定實施辦法,切實將這項制度落實好。
⑥ 司法體制四項改革是什麼會議提出的
司法體制四項改革通過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並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多個方面推動司法體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明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制定了各項改革任務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對若乾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了政策導向。
一次次會議,一項項部署,努力把藍圖變成方案、把方案變成現實。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執法司法公開全面推進……隨著一系列帶有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司法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
司法體制改革意義:
1、司法體制改革要符合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
現代社會,任何一種政治體制模式,都需要對國家權力建立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秩序和安寧。至於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的具體形式,則與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政治體制和本國國情等緊密相聯。中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的根本區別在於國家權力統一由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但並不是所有的權力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直接行使,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設立的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分別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由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既是國家的權力機關,又是監督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工作的監督機關。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
與西方憲政制度另一個不同的是,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在人大之下與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平行的國家機關,它和審判機關共同構成中國的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任務是以履行國家的法律監督為專門職責,目的是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正確實施。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又一個重要特色。
2、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現行的司法制度,是適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2006年黨中央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決定》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對發揮審判和檢察職能作用、加強法官和檢察官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中央專門就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做出決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與深入貫徹好《決定》的精神和要求結合起來,推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3、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也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特別是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公民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經濟社會轉型中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大量地以訴訟形式進入司法領域,人民群眾對通過司法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和保障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要求越來越高。
司法環境出現的這種新變化,必然要對司法工作提出相應的新要求。司法體制改革就是要適應這種新變化、新要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司法改革的根本出發點,牢固樹立「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觀念,改革的措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期望,從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從制約司法公正的環節入手,使改革的成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切實有效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4、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這是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的新論斷、新概括,也是對新時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肩負著重大責任。要把司法體制改革放在黨和國家政治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中來考慮,突破制約司法工作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機制性障礙,以更好地履行司法職能,使司法成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強後盾,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5、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執政地位是通過對國家政權機關和社會的領導來實現的。當然,黨不是政權本身,不能取代政權機關的職能。黨對各級政權機關、組織和團體等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支持和保證它們依法履行職責方面。在司法領域,黨對司法的領導重點是對司法工作實行思想、政治和組織上的領導,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履行司法職責。
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要進一步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改革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改革的舉措要有利於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有利於確保司法機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人手中,有利於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⑦ 加強社會法治建設的內容有哪些
在當前新的形勢下,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重點抓好五個方面:
第一,切實加強政府立法工作。立法的重點要著眼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以及「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深
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點抓好深化改革開放、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規范行政行為、加
強政府自身建設等方面急需制定或者修訂的法律、行政法規項目,著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製度保障。要堅持依法立法,嚴格遵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防止越權立法。
要堅持科學立法,遵循並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要更加註重增強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和立法後評估工
作,使法律法規規定在理論上站得住,實踐中行得通。要堅持民主立法、開門立法,暢通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的渠道,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
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體現。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所有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草案都要通過「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集中公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
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最重要的是,政府立法工作要本著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始終站在全局的高度,從維護國家利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克服地
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利益的干擾,確保出台的法律制度有用、管用、好用,堅決杜絕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合法化傾向,以及出現「合法不合理」的情況。
第二,強化和改進行政執法。當前,我國一些地方和部門行政執法工作的現狀,與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執法的社會公信度不高,特別是許可審批、執法檢查、行政處罰等執法行為中存在的隨意性較大,自由裁量權較大;「多頭執法」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運動式」
執法較多,以及存在執法推諉扯皮等問題,社會效果難以持久;一些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執法方式簡單粗暴、態度生硬、服務意識差,甚至發生侵害群眾利益的問
題,社會反映比較強烈。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一要創新執法方式,寓行政指導於行政執法中,採取勸告、建議等非強制性方式,引導行政相對人自覺守法,依法辦
事。二要建立健全經常化的執法模式和工作機制,把查處違法行為的執法活動經常化,把控制違法活動的管理活動常態化,從而切實解決執法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等
問題。三要完善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切實發揮執法評議考核獎優罰劣的作用,把行政執法的標准、過程、結果與行政執法的責任統一起來。四要規
范執法程序,全面清理和修訂行政執法程序,修訂和完善實際執法中的具體操作規則,實現行政執法程序的標准統一、流程清晰、內容合法與合理。夯實程序建設的
基礎,切實增強行政執法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過進一步規范檢查、取證、聽證等重點環節的執法程序,並結合加強和深化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工作,逐步加以
完善。六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通過制定崗位資格標准,建立執法人員資料庫,建立和完善輔助人員培訓考核和資格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執法人員及其輔助人員的資
格管理,提高執法隊伍管理的規范化水平。
第三,推進司法體制機制改革。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
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進。按照全國政法工作會議精神,2013年將重點推進勞教制度改革、涉
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四項改革」。這「四項改革」均是長期以來人民群眾特別關心的改革,牽扯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
利益,是改革重點,更是改革難點。從收容遣送制度的廢止到勞教制度的改革,我國司法體系與時俱進,順應人民群眾的正當訴求,對那些已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
法規制度進行反思、改革及至廢止,呈現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改革的新氣象,必將不斷提升我國法治建設的文明水準,不斷推動法治中國的前行。
第四,加快基層社會組織發展。要加快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大力支持社會組織發揮服務社會作用。穩步推進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工作,有
條件的地方要繼續下放非公募基金會和異地商會登記管理許可權,擴大地方試點管理涉外社會組織范圍和領域,在設區市和縣(市、區)設立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
范區。要依託城鄉社區,依據群眾需求,簡化備案登記手續,大力發展基層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要加快出台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政策文件,既推
動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又提高社會組織承接能力,發揮社會組織在改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中的作用。探索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協商民主的途徑和方式,重點發揮行
業協會反映訴求、維護權益、行業自律的作用。開展民辦非企業單位塑造品牌與服務社會活動,促進民辦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發展樞紐型、聯合性社會組織,利用社
會組織管理和服務社會組織。同時,要大力推進社會組織分類評估,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率達到70%,地方社會組織評估率也要明顯提高。完善社會組織信息公開
制度和失信懲罰機制,加強對離岸社團、網路社團和在境內活動的境外非政府組織監管,依法查處社會組織違法行為,堅決取締非法社會組織。
第五,深入推進以完善社區治理為重點的城鄉社區建設。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發展社區服務,增強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推動修訂城市居委會
組織法,完善村委會選舉規程,探索外來常住人口參加居住地選舉的方式,依法開展村(居)委員會換屆選舉,重點加強「農轉居」村、村民居民混居村、流動人口
聚居地等村(居)委會建設,抓好「難點村」後續治理等工作。促進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更好地行使自治職能,開展基層民主協商,規范村(居)民議事活動,提高基
層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水平。推廣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規范村務公開目錄和程序,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和民主評議規則,強化基層民主監督。要繼續實施社區服務體
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加快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2013年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比上年增長10%。推動制定《關於加強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
見》,深入開展和諧社區示範單位創建活動,扎實推進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工作,積極完善與人口大規模流動、利益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
化相適應的社區建設體制機制,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服務完善、管理民主、充滿活力、和諧幸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⑧ 什麼是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
司法體復制改革中,司法責任制、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省級統一管理等四項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在上海召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明確試點要求。中央政法委會同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以及中央政法單位,及時出台關於司法責任制、法官檢察官職務序列及配套工資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編制管理等方面改革意見,明確改革方向和政策導向。
⑨ 為什麼說法官員額制改革面臨失敗的危險
在當下司法體制的四項改革中,員額制改革成為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一些人質版疑、誤解與迷茫,將其說權成是「不符合中國國情」,面臨失敗與危險的改革。而在我看來,員額制改革是這場改革的牛鼻子,必改不可。
過去,在非分類管理的情況下,許多法官追求的是行政級別,而不是法官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許多幹警雖有法官頭銜,但不從事審判工作;也有相當一部分雖擁有法官身份,卻被動地從事著非審判以外的調研、宣傳、管理工作,這種在其位不謀其政,徒有虛名、「無限擴大」的員額是違背司法規律的。
如果一個法院,什麼人都能獲得法官稱號,獲得法官稱號後就不審判,審判了,也不負責;如果從事審判工作,不是為了追求公平正義,而是為了追求當個科長、處長、庭長、院長等,改革就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