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制度

民法制度

發布時間: 2020-12-21 19:35:17

民法體系中包括哪些基本制度

就民法總論而言,主要有法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法律客體、法回律行為與法律關系答、代理以及期間期日、訴訟時效等。
從民法分論所調整的權利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制度:
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另外還包括一個知識產權
具體來說,財產權可以分為:債權(合同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和物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人身權可以分為:人格權(一般人格權、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等)和身份權(基於婚姻家庭關系而發生的相關權利,如扶養、繼承等)
知識產權因兼具財產和人身雙重屬性,故而單獨列出,具體而言,知識產權還可以再分為: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

Ⅱ 民法基本制度

個人認為應包括三部分:
民事主體制度
物權制度
債權制度

Ⅲ 43、我國民法規定的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權利制度分別有哪些具體規定

1、民事主體主要有: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組織;其中自然人的民事主體資格回是答從出生開始,死亡時消滅,其他非法人組織的主要是設立之日其開始,消滅時終止。
2、民事權利:民事主體享有的為(或者不為)某種行為,要求他人為(或者不為)某種行為的權利。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的民事權利在取得民事主體資格時取得,但是相比較自然人的民事權利,法人,非法人的民事權利范圍、種類等都較狹窄一些。

Ⅳ 民法總則草案規定了哪些重要制度

補充了自然人主體

  1. 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

  2. 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版的未成年人的權年齡標准

  3. 完善了監護制度

Ⅳ 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包括合議制度、迴避制度、公開審判制度和兩審終審制度。

合議制為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迴避制度,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

兩審終審制度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5)民法制度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等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如果無故不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向有管輔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申請強制執行應提交申請強制執行書,並附作為執行根據的法律丈書。申請強制執行,還須遵守申請執行期限。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

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這里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l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1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Ⅵ 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作為民法總則中的一般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及其相關理論在現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現代民法學說中居於重要地位。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實。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上確認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但與傳統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國《民法通則》上確認了民事行為這一概念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為專指合法行為而民事行為則是一個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體實施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相當於傳統民法上的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作為觀念的抽象不僅統轄著合同法、繼承法和婚姻法等具體的設權行為規則形成了民法中不同於法定主義體系的獨特法律調整制度而且用完備系統的理論形態概括了民法中一系列精緻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學說中令人矚目的獨立領域。

②法律行為作為私法自治的工具真正保證了個人生活空間不受外來力量的干涉使個人處理自己事務的理想成為可能。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行為。私法自治旨在保障經濟活動的運作不受政府的統制或者支配而是經由個人意思決定所體現的自由競爭。法律行為正是個人自由競爭時的方式和方法。

③法律行為概念的提出使民法理論甚至民法典的體系更加完善。從理論上來說它解決了意思自治 原則適用在婚姻法、繼承法上捉襟見肘的情況擺脫了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者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例。從立法上來說它使民法典總則得以完美的呈現沒有法律行為就沒有民法典總則這在民法學術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技術上講它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和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通過抽象性和概括性規定能力克服了羅馬法以來對設權行為的具體羅列方法在法學方法上具有簡化法律規定和協調體系化的價值。

④它擴充了意思自治的空間。近現代的民法都是以私法自治為其根本原則的法律行為制度的構建不僅使私法自治原則得以真正貫徹而且有效地擴充了私法自治的空間。特別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提出使意思自治得以在物權法中生存。傳統的物權法除了所有人的處分自由之外是幾乎沒有個人的自由意思空間的但是法律行為的出現使傳統的債的履行行為成為了物權法上的有轉移所有權的意思的物權行為。

Ⅶ 民法與民事法律制度

二者存在顯著區別。
民法在我國即指《民法通則》。但在法國、德國專等,皆指其民法典。因為我屬國民事立法尚不發達,故我國目前為止尚無統一的一部民法法典。
民事法律制度的內涵較民法更廣,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名共和國政權法》、《中華人名共和公司法》、《中華人名共和破產法》、《中華人名共和保險法》、《中華人名共和票據法》、《中華人名共和婚姻法》、《中華人名共和海商法》等多部法律。當然,也包括相應之司法解釋。

Ⅷ 《民法總則》採取什麼辦法對基本民事制度作出規定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如您所問為如下問題:《民法總則》以1986年的(A)為基礎,對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做出規定。【答案:A】

A、民法通則

B、憲法

C、立法法

D、合同法

【解析】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在總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具體可操作的規定。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辦法,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內容規定其中,既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為各分編的規定提供依據,可以說為民法典奠定了「四梁八柱」。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在總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具體可操作的規定。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辦法,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內容規定其中,既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為各分編的規定提供依據,可以說為民法典奠定了「四梁八柱」。民法總則共11章206條,規定了民法的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等內容,確立並完善了民事基本制度。

一、完善了民事基本原則和法律適用規則。

二、完善了民事主體制度。

三、突出了對民事權利的保護。

四、完善了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制度。

五、完善了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制度。

民法總則規定的上述民事基本制度,突出了對民事權益的保護,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法總則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結晶,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典範,是體現黨的主張,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意願的民法典開篇之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Ⅸ 民法共有制度的重要性

法律事實 :

一、 行為

1、 民事行為(也叫法律行為)

2、事實行為

二、 事件

1、 自然事件

2、 社會事件:如罷工、政變等

將行為分為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依據在於,看行為後果是否是行為人所積極追求的,是否是行為人所意欲發生的,行為人積極追求的是民事行為,法律所直接規定的,不以行為人的主觀意志轉移的,是事實行為。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婚姻、收養、遺贈及其他法律行為,事實行為在民法中也很常見,包括侵權法中的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助行為、物權法中的先佔、拾得遺失物、發現隱藏物、埋藏物的行為,知識產權法中的創作、發明、創造行為等,其中最典型的是侵權行為。民事行為經行為人真實意思表示即成立,大多是任意性規范,當事人的約定要優先於法律規定,事實行為則大多是強行性規范,由法律明確規定。

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分類是民法學上一個重要的分類,我們知道,一個自然人必須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完全行為能力人有完全行為能力,其做出的行為都是有效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必須在其行為能力的范圍內做出行為才是有效的,無行為能力人沒有認知能力,其做出的行為除個別行為外,都是無效的,而判斷一個行為有效無效,這個制度只能適用於民事行為場合。事實行為的後果不是當事人所追求的,與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沒有關系。例如:著作權中的創作行為, 7 歲的人、 17 歲的人與 77 歲的人創作了一個作品,是不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能力而使他們取得的著作權有所差別的,而 7 歲的人、 17 歲的人、 77 歲的人與出版社分別訂立了出版合同,那麼,出版合同的效力是不一樣的,是與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有關的,出版合同是一個民事行為,當事人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僅僅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而不會影響事實行為。而且,通過法律行為的成立可以改變一定事實行為的後果,例如,甲把乙打傷,要支付 10 萬元賠償金,甲無力賠償,與乙商定一次性償還 6 萬元,剩餘的不再支付,並簽訂協議,這就是通過協議(法律行為)來改變侵權(事實行為)的後果。在這里,我們盡量把所有的事實行為列出來,因為事實上,大多數行為還是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按效力要件來分,還可以分為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有效的)、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我們知道,民事行為生效要件有: 1 、當事人的行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實, 3 、合法, 4 、某些民事行為還要求滿足一些形式要件,我們以合同為例,當事人是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也就是說欠缺了行為能力的要件,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如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符的合同,需要得到他的監護人的追認方為有效。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實,訂立的合同是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如當事人因為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違法訂立合同的,合同無效。除此之外,當事人具備民事行為生效的四個要件,所訂立的合同就都是合法有效的。婚姻中有三種民事行為,一是具備成立要件且形式合法,如履行了登記手續,從而有效。二是不具備形式要件,從而可撤銷。三是採用非法手段,如脅迫等,從而使婚姻無效。遺囑與收養關系中沒有效力待定與可變更可撤銷的情形,只有有效與無效兩種情形。

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之間的關系,民事行為的成立僅要求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完成了,而不問有效無效。民事行為的生效則是在民事行為成立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了民事行為生效的四個要件。下面我們對民事行為作另一個分類:

民事行為:

一、 單方行為

1、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如遺囑、拋棄行為

2、 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1)、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2)、不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如懸賞廣告

二、 雙方行為

雙方行為,當事人之間達成合意,行為就成立。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作出即成立,有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到達時成立,而不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作出時成立。總的來說,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分為三種情形:

1、 成立即生效,成立要件與生效要件同時具備,成立之時也就是生效之時。

2、 成立但不一定生效,例如《合同法》第 44 條第二款的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合同成立後要經商務部批准,中外合作經營合同成立後同樣要經商務部批准,向外國人轉讓專利權的合同也要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才能生效。

3、 合同成立,但最終處於無效狀態,這里又分為四種情形: ①因違法而無效,如買賣毒品②可變更可撤銷合同被變更或撤銷後,無效③效力待定合同,法定代理人否定其效力的,無效④經批准生效的合同,最終未獲得批準的。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經雙方簽字蓋章後,最終未被商務部批准,無效。

首先,「民事法律行為」概念是中國民法特創,世界上沒有先例,亦不可能有來者。
其次,中國民法中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時設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為,這本來就是錯誤的。現在學界的觀點基本趨向於「適法行為」,即不一定是合法行為。可參見各權威教材,對此問題均有詳細論述。
第三,民事法律行為應為」法律行為」,在世界其他國家均表述為「法律行為」,它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與它相對的是事實行為,此無意思表示要素。這兩者的上位概念是「法律上的行為」。
第四,在規定為「法律行為」的國家中,均將此作為「適法行為」或其他表述,但是都沒有將其視為「合法行為」。
因此 你所的:「民法中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時設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為,因此與侵權行為等違法行為區別開來,但是為什麼在民事法律行為中又存在因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而無效這種情況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那這種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與侵權行為等違法行為又有什麼區別呢???」
若我們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不將「法律行為」當成合法行為,就不可能產生你說的矛盾問題。
好在現在學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點,在民法典草案中,已經修改了現有法律的說法。等民法典通過後,人們將從新審視此問題。

Ⅹ 誠信原則運用出來的民法制度

(一)誠實信用原則起源與發展
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一般認為它起源於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所謂「一般惡意抗辯」,是指在民事活動中如果因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使另一方受害,對這種欺詐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抗辯。同時依市民法規定,當事人如因錯誤而履行債務時,得提出不當得利之訴,請求他方返還已履行的財產。如果未履行,可以提起「無原因之訴」,請求宣告其不受該債務的約束。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與無原因之訴都反映了道德與倫理的要求,體現了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可以說一般惡意抗辯和無原因之訴是誠信的最早起源。
由於受到19世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誠信原則尚未受到資產階級民法典的足夠重視,而僅僅適用於契約的履行。19世紀末葉以後,法律從個人本位向團體本位發展,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適用范圍逐漸擴大。
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19世紀的近代民法基礎的兩個基本判斷,即所謂的平等性和互換性基本喪失,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對立造成當事人之間經濟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迫使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必須面對現實,拋棄近代民法的形式主義。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20世紀初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共同面對的難題。人民將市場中的道德規范法律化,成為一條強制性條款,民法中的被奉為帝王條款的誠信原則應運而生。從某種角度講,誠信作為法律原則的出現是人類的不幸,因為人們已不能完全依靠彼此的道德情感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其經過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的不斷挖掘,被予以重新解釋並賦予其新的內涵,最終從近代民法中的契約原則上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適應了歷史的需要。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功能
誠信原則在私法領域,尤其是民法的債權理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被視為民法的帝王條款。它不但是意思自治原則的修正與必要限制,與公平原則有同等價值,同時它還衍生出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情勢變更等眾多下位原則。它適用於契約的訂立、履行和解釋,擴及於一切權利的行使和一切義務的履行。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領域中主要有如下功能:
1、民事活動結果的有限預見功能。這一原則可以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即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在合理預期的指引下,當事人能有限度地預見自己行為的結果,使得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效果意思得以實現,從而當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與他人發生一定的民事關系,優化自己的生存境遇。
2、民事違法行為的彈性規制功能。社會情況瞬息萬變,造成法律規定永遠落後於現實需要,同時法律又不能朝令夕改而喪失權威,因而必須承認司法活動的能動性,授予司法者自由裁量權,使得法官在面對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新類型案件之時能游刃有餘地根據自己的合理判斷進行有限的自由裁量從而使得裁判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使得裁判於情合理,於法公正,同時也維護了法律體系的穩定。
3、未來社會發展的模糊預備功能。人類的知識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經驗,即使是科學的預見也只能以實踐來驗證,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決定了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總是相對落後於產生它的那個經濟基礎,為了克服成文法的這種局限性,即隨著時間推移所顯現的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滯後性等等,誠實信用原則就大有用武之地。
4、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
(五)誠信缺失的原因
首先,經濟人的「自利的打算」 是造成每個世俗的人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然沖動本源。但是在道德理性與法律規范的限制下,作為精明動物的人,總是在道德、法律與利益之下徘徊,總是在尋找一個可以使自己付出的收益與成本差最大的方法。在商品經濟中這是人的一種無可厚非的天性和合理與理性的行為,是資本的本來屬性和其增值的固有規律。
其次,「沖動」成本的低廉性。只要利益的誘惑大於可能受到的處罰,總會出現那些以身試法者的「前赴後繼」,因為違法成本遠小於違法所帶來的收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違法失信成了收益的一種為合法外衣所遮蓋的手段。誰不趁著撈一把就是十足的傻瓜。上升到這個層面,逐利而動的合理行為有了對社會和他人的損害性。這種低廉性往往存在於一個社會類型的幼年階段和不成熟階段。因此我們不難明白改革開放初期為什麼有了那麼多的暴發戶。
第三,法律規制的有限性。如前所述,成文法法律規則的剛性限制了其規制空間它會利用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法律漏洞,這為失信提供了生長的溫床。
第四,司法腐敗暗中作祟。在前三點的影響下,手握權力的官員也會逐利而動,「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隨即產生,權力往往成為失信甚至作惡者的依恃。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道德觀念易於淪喪,誠信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欺、瞞、騙、詐等行為開始嶄露頭腳。
(六)誠信缺失的表現
誠信缺失的根本緣由是利益最大化的驅使,在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表現主要有如下:
1、個人誠信缺失大量表現為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用、弄虛作假等。
2、企業不講信用的主要表現:不守信用、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不講信譽,相互間拖欠貨款;合同違約嚴重,利用合同進行欺詐;財務信息嚴重失真,假冒偽劣盛行,制假販假猖獗。
(三)我國民法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第四十三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的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六十條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第九十二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熱點內容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
西安高新區法院 發布:2024-11-18 21:56:50 瀏覽:182
法學邏輯起點 發布:2024-11-18 21:46:49 瀏覽:11
最高法下發的通知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8 21:34:38 瀏覽:538
寄ems不帶回執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8 21:17:25 瀏覽:979
2016勸酒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21:15:59 瀏覽:907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