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法碩論文

刑法法碩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4-03 09:28:47

1. 求法學畢業論文提綱,刑法方向的。

罪刑法定原則是我國刑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是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刑法的產物,起源於著名的英國大憲章,而法國刑法典被認為是罪刑法定原則的直接淵源。最後指出了現階段我國適用該原則需注意的一些問題,希望今後有關人員在刑法罪刑法定原則的適用取捨與完善的問題上有更多新穎合理觀點的提出。
[關鍵詞] 罪刑法定原則 基本內容 人權 刑法權
我國於1997年10月1日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第3 條規定: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 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 不得定罪處罰」,這就是我國刑法所確定的三大基本原則中的罪刑法定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
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十分豐富與精深,它是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刑法的產物,其理論基礎在於三大原則:
1.啟蒙自由主義。洛克認為,人們原本生活在自然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之下人於人之間是自由平等的關系,根據自然法他們享有人生自由權和財產權,同時也不能侵犯他人的這些權利。但每個人的這種權利會受到他人侵犯。因此就需要制定一定的法律規范來保障他們享有的各種權利,為罪刑法定原則提供了根本的思想理論基礎。
2.三權分立說。孟德斯鳩認為,立法、行政、司法應該分立開來,各自行使自己的權力,不受其他機關的干擾。三權分立,使法官成為機械的適用法律的工具,從而限制了法官解釋法律。這樣既保障了人權自由,同時也避免了法官的擅斷,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3.心理強制說。近代刑法學大師費爾巴哈認為,所有違法行為的根源都在於趨向犯罪行為的精神動向,動機形成源,它驅使人們違背法律,因此應建立制止犯罪的第一防線——道德教育;第二防線——求助於心理強制,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發生。
二、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
罪刑法定原則(也稱罪刑法定主義)在近現代已成為一項世界公認的刑法基本原則。罪刑法定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刑法學的罪刑法定原則的不斷向前發展,經歷了從不實行到相對實行,由相對實行到絕對實行。罪刑法定原則本身也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日益緊隨時代的進步而演繹出新的含義,目前,主要說來,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文法的明確性
刑法法律的制定必須條文規范明確。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在這些規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性的、不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明確性要求立法者必須具體的明確規定刑罰法規,以預先告之人們成為被懲罰的對象的行為。
(二)刑罰適當性
刑法適當性,又稱作適當處罰性,即指刑罰法規規定的犯罪和刑罰都應該被認為適當,這是針對法規內容而言的。刑法規定的適當,對某一行為作為犯罪規定刑罰有合理的根據。刑罰規定的犯罪,應順合以行為時確實是否需要刑罰處罰的刑法為前提。
(三)禁止適用事後法
禁止適用事後法即不允許在法律規范施行後對法規施行前的犯罪行為予以處罰,又稱為「刑法無溯及效力」。法無溯及既往效力,從而符合了「不知者無罪」這一俗語。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必須預告由法律規定犯罪與刑罰並公之於眾,以便人們所遵守,但隨著刑法的不斷完善,其溯及力的確定多為採用從舊兼從輕原則,即在新法為輕的情況下刑法具有溯及力,這是保障人權的要求,也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刑法的權威與統一性,實現刑法預防犯罪的目的。
(四)絕對禁止或排斥類推適用
類推推理是把刑法中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事項,比照刑法中最類似的事項加以解釋的方法。在罪刑法定原則下,類推解釋將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內容「解釋」進去是與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精神相斥的,所以罪刑法定原則使得刑法的適用禁止類推推理,但刑法又是不斷與時俱進的法律規范,在禁止類推適用的范疇內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即從完全否定類推到容許有限制的類推適用,即在有利於被告人場合容許類推適用,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一重大進步。
(五)絕對禁止不定期刑,實行絕對確定的法定刑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變遷,刑法學說的進化,絕對罪刑法定的學說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不斷得到修正。絕對確定的刑種和刑期,會使法官只根據法條而不顧具體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社會危害程度判處相應的刑罰,不利於刑罰的正確適用。若刑法中存在沒有規定刑期的自由刑,罪犯服刑期長短的權利完全由行刑機關掌握,這會喪失刑法保障人權的機能。所以法定刑或宣告刑都不允許絕對的不定期刑。因而從根本上應確立相對不定刑期,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讓其考慮每一個案件的具體情況裁量刑罰,從而不偏斥於罪刑法定原則的內涵與本質。
(六)排斥習慣法的適用
刑罰僅僅只能依據成文法規,刑罰的根據只在於成文法,而不依據習慣,道德,風俗,民間法來決定。這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當然結論。
三、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現實理論依據
(一)社會主義民主要求實行罪刑法定原則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與基礎, 法治是民主的體現與保障。在歷史與現實中, 沒有無民主的法治, 也沒有無法治的民主, 法所反映的應當是人民的公共意志, 由人民掌握主權的國家制定的, 是人民自己意志的記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刑法即是由人民選舉的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制定。由司法工作人員執行、司法工作人員執行刑法的過程, 就是實現人民群眾意志的過程,那麼對於何為犯罪及如何處置犯罪必須由法律作出明確的規定,從而保證人民意志的實施貫徹,那麼這也要求司法工作人員不能對刑法作不合理的任意解釋。

2. 急求法學沒過刑法或者是比較刑法的論文

你是沒材料還是一點不會寫?寫論文干什麼用的,我是法學的研究生,我專想一篇論文還不屬至於這么為難吧。材料沒有的話我可以給你提供,你自己看看,然後把裡面的內容整合一下不就完了。不要整段整段的抄,其實寫出來不是多難,你郵箱多少?

3. 法學論文怎麼選題啊,有什麼題目啊,可寫性強的好難啊!!(刑法

刑法學畢業論文題目: 1. 論犯罪的基本特徵和本質特徵 2. 我國犯罪成立理論的體系性特點及其缺陷 3. 論犯罪成立要件與犯罪構成要件的異同 4. 犯罪本質特徵新說 5. 「犯罪客體不要說」之檢討——從比較法的視角考察 6. 關於犯罪客體的若干問題思考 7. 論法益侵害說與規范違反說之爭 8. 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的關系的新解讀 9. 論刑法中的人身危險性 10. 試論不法侵害的認定 11. 現代刑法中報復主義殘跡的清算 12. 我國法治視野下刑罰目的的理性選擇 13. 報應主義與目的主義之對峙及調和 14. 論刑法中危害結果的概念 15. 論刑法中的行為對象 16. 試析刑法中行為對象與犯罪對象 17.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和客觀歸責論 18. 論犯罪構成的情節要求 19. 關於刑法情節顯著輕微規定的思考 20. 我國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21. 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研究 22. 論定罪情節與情節犯 23. 刑事政策視野中的情節犯研究 24. 量刑情節適用的若干問題研究 25. 論刑法適用中的隱性不平等:以劉海洋案為視角的考察 26. 罪刑法定原則與刑事司法 27. 罪行法定原則下的刑法解釋及其發展趨勢 28. 罪刑法定原則在實踐中的得與失 29. 罪刑法定原則與社會危害性的沖突 30. 善待罪刑法定原則 31. 罪刑法定與自由裁量權 32. 犯罪「故意」的學理分析 33. 從主觀要件中對「明知」的認定問題的探討 34. 明知必然發生能否放任? 35. 違法性認識在我國犯罪成立中的地位 36. 違法性認識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 37. 復合罪過形式理論之合理性質疑 38. 判斷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時不應考慮主觀要素 39. 論刑法適用解釋 40. 司法解釋之刑法謙抑性的背離 41. 狹義刑法解釋若干問題探析 42. 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權解釋中的功能 43. 中國刑法司法解釋體制演進過程之檢視與反思 44. 論司法解釋的法律監督 45. 我國刑法立法解釋性質問題初探 46. 刑法有權解釋主體辨析 47. 間接故意犯罪的中止 48. 犯罪中止若干問題思考 49. 論犯罪預備行為的處罰范圍 50. 論我國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 51. 結果加重犯基本理論研究 52. 結果加重犯刑事責任根據及其合理性問題探討 53. 論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類的完善 54. 共犯的停止形態研究 55. 共同正犯的若干問題研究 56. 實行過限問題研究 57. 共謀共同正犯問題研究 58. 片面共犯若干問題思考 59. 過失共同犯罪若干問題思考 60. 共同過失與共同犯罪 61. 過失犯的構成要件構造及其適用 62. 激情犯基本理論研究 63. 過失危險犯基本問題研究 64. 中國刑法上的新類型危險犯 65. 論危險犯的危險狀態 66. 危險犯犯罪形態研究 67. 刑法中的危險及其判斷:從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區別出發 68. 數額犯中「數額」概念的展開 69. 犯罪數額研究 70. 不純正數額犯略論 71. 單位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72. 關於「單位累犯」問題的思考 73. 單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74. 論單位犯罪停止形態 75. 論單位犯罪主體消亡後刑事責任之承擔 76. 試論單位犯罪的主體結構——「新復合主體論」之提倡 77. 論單位實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責任 78. 單位共同犯罪的幾個疑難問題探究 79. 關於被害人承諾的若干問題思考 80. 事後承諾與阻卻犯罪成立 81. 被害人的寬恕與死刑適用 82. 被害人承諾成立要件比較研究 83. 建立「受害人諒解」相關制度的設想 84. 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及其在我國的制度構想 85. 試論刑法中的被害者過錯制度 86. 被害人有過錯的故意殺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 87. 試析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立法之不足 88. 對弱勢群體中犯罪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89. 「親親相隱」刑事立法化之提倡 90. 「不認為是犯罪」司法適用中的幾個問題 91. 對不能犯處罰的理論基礎及現實意義 92. 論未遂犯的處罰范圍 93. 《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若干問題思考 94. 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規定 95.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及其制裁的新理念 96. 青少年違法犯罪原因淺析 97. 完善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刑事司法制度 98. 將未成年人責任規則擴大適用於青年人 99. 身份犯研究 100. 共同犯罪與構成身份新論 101. 論脅從犯不是法定的獨立共犯人 102. 吸收犯之生存空間論 103. 論想像竟合犯——兼與法條竟合犯相區別 104. 再論牽連犯 105. 我國刑法溯及力若干問題研究 106. 完善我國刑法空間效力立法的思考 107.我國刑法屬人管轄權存在的缺陷和立法完善:兼論海外華僑的刑法保護 108. 淺析刑法條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109. 刑法上的不作為研究 110. 不作為犯罪的行為性 111."重大"道德義務應當成為不作為犯罪作為義務的來源 112. 「見死不救」行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3. 刑法因果關系研究——兼評不作為犯的因果關系 114. 論不作為犯罪中的先行行為 115. 先行行為可以為犯罪行為 116. 法益狀態說——作為犯與不作為犯的區別標准新探 117. 論作為犯罪客體的法益及其理論問題 118. 針對中國絡犯罪之認定探討——兼評刑罰相應立法的完善 119.中國絡中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及其刑法保護 120. 計算機犯罪之犯罪客體再研討 121. 論我國中國絡犯罪的界定:兼論我國中國絡犯罪的立法現狀 122. 論計算機中國絡犯罪 123. 試論中國絡共同犯罪 124. 關於中國絡空間中刑事管轄權的思考 125. 論「黑哨」的立法定性 126. 我國刑法中無限防衛權的再思考 127. 我國刑法未設立無限防衛:對新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定性 128. 論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 129. 論「假想防衛」 130.業務過失犯罪研究 131.依命令之職務行為正當化研究 132.論家庭暴力中的正當防衛 133. 刑法競合論 死罪、死刑與期待可能性 134. 論死刑的具體適用——兼對新舊刑法中的死刑適用作一比較 135. 論死刑罪名與死刑限制 136. 試論死刑適用應設年齡上限的合理性 137. 死刑不引渡原則探討——以中國的有關立法與實務為主要視角 138. 關於社區矯正若干問題的思考 139. 行刑社會化及其理論基礎探討 140.試論非監禁刑及其執行體制的改革 141.保安處分的理論與實踐 142.保安處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運用 143.大陸、台灣刑法中保安處分制度比較 144.大陸與台灣刑事責任年齡之比較 145.教唆犯罪的理論與實踐 146.論未遂的教唆的可罰性 147.陷害教唆若干問題研究 148.間接正犯研究 149.論轉化犯 150.我國刑法中的轉化犯及其價值趨向 151.轉化犯與結果加重犯——兼論刑訊逼供的立法完善 152.犯罪集團首要分子的刑事責任 153.原因自由行為理論的困境與詮釋 154.期待可能性事由在刑法規范中的具體適用 155.認識可能性與期待可能性 156.特別自首若干問題思考 157.對「以自首論」的理解和適用 158.餘罪自首成立要件解析 159.單位累犯、數罪累犯及未成年人累犯問題 160.論量刑中減輕處罰和免除處罰的適用 161. 論剝奪政治權利刑內容的改革 162. 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間重新犯罪如何處罰 163.減刑制度的理論與實踐 164.我國假釋制度的理論與實踐 165. 論我國的緩刑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166. 論累犯制度的立法完善 167. 論我國短期自由刑的改進 168. 淺議我國刑法中的財產刑 169. 刑法中沒收財物之分類研究 170.論赦免的刑事政策意義 171.論死刑緩期執行變更為死刑立即執行若干問題探討 172.論數罪並罰的根據:兼論我國數罪並罰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73.論酌定從輕情節 174.刑法中關於保護國有資產的立法不足與完善 175.慣犯問題研究 176. 初犯的刑法學界定 177.論刑法中的嚴格責任 178. 緊中國避險限度條件的

4. 法學畢業論文在論文中引用直接引用刑法法條,沒加註釋算抄襲嗎

據我所知,各個學校的畢業論文都會有自己的格式,而且關於格式都會有嚴格要求,一般關於格式會專門開課規范或者開大會。導師在給你審閱的時候發現問題會讓你直接改正的。

5. 急!求一篇刑法學論文,參考文獻最少十篇,

以人性為支撐的刑法學思考
摘要「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離得多麼遠,它們總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
到人性。」①「人道源於人性,又高於人性」。本文指出從「人」字支撐的視角展開刑法學研究,審視刑法中的人性、人道,從中沉
淀理性,升華理性,完善刑法,這對於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升刑法學的理論品位,為刑事立法提供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類情感人性刑法構建
一、關注人性——刑法之理性基礎
貝卡利亞在其曠世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這樣寫道,「道德政治
如果不以不可磨滅的人類感情為基礎的話,就別想建立起持久的優
勢。任何背離這種感情的法律,總要遇到一股阻力,並最終被戰勝。」②
貝氏的話告訴我們:任何外在與人的規則、制度如果要得到人們的接
受與認同,都必須以人類最基本的感情為基礎而不能背離它,而對人
類感情的考察歸根結蒂是對人性的詮釋,刑法作為關系人們財產、自
由甚至生命的法律規范當然也不例外。刑事立法的基礎也只能是出
自人心、合乎人性的人類基本感情為基礎,真正的法治是人心之治,人
性之治,人情之治。
翻開歷史我們發現「:作為或者本應作為自由人之間公約的法律,
往往只是少數人慾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物」。
這種法律已不是由冷靜地考察人類本質的人所制定得了的,這種考察
把人的繁多行為加以綜合,並僅根據這個觀點進行研究——「最大多
數人分享最大幸福。」③當現實的法律不是「體現全體或最大多數自由
人意志的公約,即不是按大多數人分享最大幸福」的原則制定,而淪落
為「少數人慾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物」的時
候,它就不是「以不可磨滅的人性為基礎」,因而「背離了這種人性的法
律,總要遇到一股阻力,並最終被其戰勝。」一部法律存續的時間同其
背離人性的程度成反比,一旦這種背離達到了人們忍受的極限,那座
「少數人的吝嗇和野心用人類的鮮血塗飾成的王位和宮殿」便會轟然
倒塌,任何制度的構建如果背離人心、違反人性的話,是註定要失敗
的。
從人性的視角展開刑法學研究,對於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升刑法
學的理論品位,為刑事立法提供導向具有重要意義。任何重要問題的
解決關鍵,無不包括在關於人的科學中間,而這個基礎也正是一切科
學唯一穩固的基礎。
二、審視刑法中的人性美特徵
刑法作為人的一種現實生活規范,人們通過它感受到了做人的尊
嚴,做人的保障,還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和諧與秩序,在此基礎上追求一
種人的生活理想,所以刑法是一種美,審視刑法領域,我們發現刑法正
閃耀著一種人文關懷與人性理念,其意蘊深遠,也是刑法追求美的應
然選擇。
(一)刑法之必然,人性使然
就個體而言,每個人的需要都是無止境的,都呈現無限膨脹的趨
勢,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這便產生了(每)人的無限需要與有限社會
資源之間的緊張關系。因而,每個人若想生存下去的話,在滿足個人
需要的同時不得不照顧他人的利益——即以他人能夠容忍的方式來
滿足自己的需要,否則,整個社會也就無從存在。為了調整各種利益
的沖突,減少人們之間的相互摩擦和無謂的犧牲,必須有個規范加以
約束,尋求社會秩序的平衡安定,法律即以此而設,其中,那些超過適
當限度,構成犯罪的行為,由刑法規定製裁,於是刑法應運而生,刑法
是人類文明社會為防止犯罪、維護社會穩定,保護法益而設的一種制
度安排,是「人類有意識的一種生命活動」的產物,體現了人類對幸福
的追求嚮往,是人類審美意識的載體。因此,在人與法的關繫上,人決
定著法,法必須體現出人文關懷,人才能在法中「詩意地棲居」,進而步
入人生的澄明之境。
(二)刑罰之設置,人性所求
避苦求樂是人的本能,人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是因為不
快樂是和他的本性相矛盾的,人就不能不逃避它。這樣為了防止犯罪
就必須抑制行為人的感性沖動,即科處作為惡害的刑罰,並使人們預
先知道因犯罪而帶來的痛苦大於因犯罪所能得到的快樂,才能抑制其
在心理上萌生犯罪的意念。這種立法威懾不同於司法威懾,而是主張
威懾必須通過刑罰文本,在有事實犯罪發生時,法律上的威懾變成現
實的威懾,也就是說,刑法文本的預告是基於人能趨利避害兩害相權
取其輕的理性從而對其形式形成心理上的強制,「社會上潛在的犯罪
人醞釀犯罪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對作為犯罪代價的受刑之苦產生聯
想,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或舍小求大的權衡而對受刑之苦產生畏懼
感,進而為避免受懲罰而放棄犯罪。」④這種威懾論本於心理強制說,而
心裡強制說淵源於人趨利避害的功力本能,而功利本能承認人能基於
自由意志做出理性選擇。無論任何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人,刑罰的設
置亦是如此,刑罰立足於人的本能、本性,順乎人性地制定相應的刑罰
階梯與其相匹配,設置的科學性,構建的合理性,猶如勾勒出的一幅巧
妙的刑罰階梯圖,美輪美奐,是刑法又一大美的特徵體現。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性的渴望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人類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亞里
士多德曾經常說過「不公正即不平等」對平等孜孜不倦追求源於人生
而平等的理念,也是人性的體現,人類具有得到尊重的慾望。「當那些
認為自己同他人是平等的人卻在法律上的到不平等的待遇時,他們就
會產生一種卑微感,亦即產生一種他們的人格與共同人性遭到侵損的
感覺。」⑤
刑法平等觀念首先意味著相同的行為在刑法上應當受到相同的
評價和處置,而不能因為主體的身份、社會地位、種族等其他因素的影
響而有所不同,這種平等的理念是根植於人性的,與其相匹配的「刑法
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正是對人性這一特點的彰顯,體現了刑法渴望平
等,尋求理性、追求和諧的順應人性的美化特點。
三、反思刑法中的人性缺失,構建以人性化為基礎的刑法學
人性是刑法的基礎,人性刑法要求順應人性,發揚人性,且不可扭
曲人性,人性的魅力在刑法中已體現,但是,人性是隱含於內的,刑法
是彰顯於外的,內外信息的不對稱難免會出現錯位現象,我們需要做
的是揚長避短,對其中的理性我們要繼承,人性的缺失我們要及時彌
補,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矣!反思刑法,我似乎聽到了對人性的呼喚聲,
那聲音是那麼的刺耳,那麼的強烈,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現筆者
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人性化為基礎的刑法學做簡單構建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
期待可能性理論,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
違法行為而實施其它合法行為時,行為人卻實施了違法行為,則刑事
責任成立,反之,不可能期待其實施適法行為時,縱然其實施了違法行
為,也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期待可能性理論貫徹了法不強
人所難這一法律諺語,蘊含著人道主義情愫,彰顯著人道主義關懷。
正如日本學者大冢仁的評價:「期待可能性正是相對強有力的國家法
規范面前殘喘不惜的國民的脆弱人性傾注刑法同情之類的理論。」⑥
我國刑法中沒有明確使用期待可能性理論,有些學者認為,可以
把我國刑法第16條解釋為是關於期待可能性的規定,我國《刑法》第
16條規定:「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損害結果的,不認為是
犯罪。筆者認為,雖然主張把「不能抗拒」之不可罰的理由解釋為缺乏
期待可能性理論,但是筆者認為只是可以如此解釋,或者說學理上如
此解釋才合理,至於立法者的原意是否如此,值得懷疑。因為人們通
常把「不能抗拒」解釋為一種物理的強制,而不是擴大解釋為一種精神
強制,期待可能性理論所要解決的正是處於精神強制狀態下的人的責
任問題。這正是我國存在的缺陷,所以借鑒外國的經驗理論,我們國
家亟待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
(二)親親相隱在中國刑事法律中的重構
親親相隱是我國古代法制一項基本原則,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被
作為一種封建糟粕予以拋棄。然而,正當我國砸碎一切舊制度建立新
制度的進程中,抬頭看看現代很多法治國家中卻依然能找到他的蹤
跡,例如:英美法系國家訴訟法明確表明夫妻之間可以享有證言特免
權,歐洲一些國家在刑法和刑訴中均對拒絕作證權,尤其是基於親屬
關系產生的拒絕作證權明確規定。親親相隱在不同國家、不同法系的
存在是人性光芒的閃耀,尤其在法治國家「親親相隱」原則是人權保護
的需要,保護親權的折射,更是防止國家權力濫用的屏障。
然而,這個在我國歷史上奉為優秀傳統繼承、推崇,符合人性的制
度卻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消逝匿跡。新中國建立需要法治觀念的不
斷滲透,法治理念的弘揚,其中,人性關懷至關重要,作為其重要表現
的「親親相隱」原則迫切需要在法治理念的支配下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閃爍起更耀眼的光忙時卻被唾棄,無疑是對人性的扭曲,對人類的踐
踏。所以現在法治的推進,人性的彰顯的背景下,急需要重拾親親相
隱原則,並且將其制度化原則化,更需要建立一系列與之配套的制度
保障再不削弱法制的前提下,更好的保障人權,彰顯人性,體現刑法的
認為關懷。然而,現行刑法中做出了與「親親相隱」相背離的規定,這
是對人性的煎熬和壓抑,強調大義滅親只不過是技術上冰冷的需要和
對人性的過高期待。
(三)沉默權的建立
沉默權是人作為人所享有的權利,每個人都享有保持沉默的權
利,這是基本人權的內容,抬頭看看其他國家,都規定了沉默權制度,然
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
當如實回答,這是對人性的逼迫和蔑視,更有學者將其粉飾為犯罪嫌疑
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有如實回答的權利,將這條污衊人性的丑惡制度
披上「權利」的外衣,殊不知,這種意圖美化其外表的做法更加顯示出作
為理性的人對人性的扭曲,對人性的逼迫,這種不合乎人性的做法必將
遭受人性的譴責報復,誠然,人的能動性是巨大的,但是前提是要合乎
規律,萬事皆有規律可循,作為自然和社會屬性兼職的人類又何嘗能違
背「人性」的規律製造出「不人性」的制度來壓迫人性呢?那不是作繭自
縛,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最終人們將遭受違背規律帶來的惡果。
(四)刑法條款中有關「脅迫」犯罪的規定是對人性的煎熬
我國刑法某些條款對人性的忽視,我國《刑法》第28條規定:「對
於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況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該規
定對於脅從犯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似乎是對人性的憐憫,然而仔細
分析,結論截然相反。試想下,銀行工作人員在持槍歹徒槍口的威脅
下,將保險櫃打開,致使歹徒順利將巨款搶走;飛機上的機組人員面對
劫機歹徒的槍口,被迫按照指定路線飛行,其行為均符合脅從犯的規
定,按上述規定,只是量刑上從輕而已。刑法完全不顧及人們在槍口
下的求生本能,反而變相鼓勵此情景下的行為人與歹徒搏鬥,在劫機
情形中導致機毀人亡更嚴重的後果。而在其他法治發達國家,生命
受到威脅的情形是合法辯護理由,為了保全生命的行為不以犯罪論,
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五)刑法一百條之規定,前科報告制度違背人性
我國現行《刑法》第100條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
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
瞞。」對於此條的規定也是違背人性的,試想下,基於人自身的愛面子
本性,有誰想說出自己的前科呢?再說刑罰的目的是預防而不是報
應,對於刑滿釋放的人我們需要做的更多是保護,關注其自身發展,而
不是盯著他們身上貼的犯罪標簽,抓住這一弱點不放,這樣一方面扭
曲人性,不利於曾經犯罪人改過自新,忘掉過去從新開始新的生活,另
一方面,也不利於刑罰目的的實現,不能很好的預防犯罪。環視其他
法治發達國家,紛紛設立前科消滅制度,為出獄人開辟了更廣闊的天
地,前科消滅制度在我國也可以借鑒。
法有限,而情無窮。刑法是一種人與社會的現象,更需要從人性
和社會的高度對其做出解釋。並且,對刑法的法律解釋也只有奠基於
人性解釋與社會解釋之上,才是具有說服力的。人性是刑法的基礎,
人道是刑法的命脈,人權是法的價值追求。人性、人道、人權三者在本
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它們是理性主義在刑法里的彰顯,人性是一切
學科的基礎,閃爍人性光輝的刑法,才能被人們親切地接受,自覺地履
行,虔誠地信仰。
注釋:
①[英]休謨.人性論(上).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6頁.
②[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8頁.
[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57頁.
⑤[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頁.
⑥[日]大冢仁.《刑法概說》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頁.
7] 喬增芳. 教育人性化與中小學教育改革[J]. 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 , 2003,(02)
[8] 李凱, 周曉艷. 服務為主 關愛為輔 探索人性化管理的新途徑[J]. 新長征 , 2005,(06)
[9] 張遷. 管理更人性化[J]. 瞭望 , 2003,(33)
[10] 王立新. 彰顯人性司法情——2003年人性化司法大回眸[J]. 政府法制 , 2004,(03)

6. 刑法學碩士畢業論文

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調查與思考
論我國刑事判例制度的建設
論刑法的解釋

論擴張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

論我國犯罪構成的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研究
大學生犯罪的刑罰研究

單位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論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借鑒

不作為犯若干問題研究

罪過的若干問題研究

間接故意若干問題研究

間接故意與過於自信辨析

疏忽大意的過失與意外事件 犯罪中止基本問題研究

犯罪未遂基本問題研究

正當防衛研究

論無過當防衛

緊急避險的認定研究

共同犯罪的認定
論共同犯罪中的實行過限問題

教唆犯若干問題研究

論牽連犯的定罪與處罰

論死刑理念及中國死刑立法

論刑罰理念的轉變
論刑罰的預防功能

社區矯正制度研究

行刑社會化問題研究

累犯制度研究

緩刑若干問題研究

自首問題研究

罰金刑研究

資格刑研究

假釋制度研究
論前科消滅制度(與罪犯的再社會化)

持有型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交通肇事罪若干問題研究
論合同詐騙罪

信用證詐騙罪研究

有組織犯罪問題研究

論洗錢罪

我國著作權刑法保護的立法檢討

論綁架罪

搶劫罪研究
盜竊罪若干問題研究

詐騙罪若干問題研究
侵佔罪探究

貪污罪疑難問題研究

受賄罪共同犯罪問題研究

挪用公款罪的若干疑難問題研究

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若干問題研究

瀆職罪若干問題研究

論犯罪原因、犯罪預防系統

刑罰的預防犯罪價值

試論改革開放後犯罪的新特點
論市場經濟對犯罪的影響
論有組織犯罪的治理對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點與防治對策

暴力犯罪的特點、原因與防治對策

貪污犯罪的原因、特點與預防

賄賂犯罪的原因、特點與預防
計算機犯罪特點、原因與防治對策

女性犯罪的原因與防治對策
當代大學生犯罪之剖析

對當前我國職務犯罪現象的幾點思考

流動人口犯罪的特點與控制
智力、氣質、生物因素與犯罪的關系

7. 刑法學碩士論文 選題

刑法的解釋——據我所知,西政的刑法老師張武舉也正在將此作為一個課題研究.

8. 如何寫法學碩士論文

畢業論文是在職法律專業研究生學習中的最後一環,是對學員幾年來學習成果的檢驗,更是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全面考察。在十幾年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中,我們發現在職研究生法律碩士論文寫作的常見弊病,這里就從論文選題和寫作技巧注意事項談起。


一、法律碩士畢業論文選題原則

法律碩士畢業論文題目過大,操作起來內容面太寬而把握不住中心,論述深入不下去;畢業論文題目過小,又展不開論述,不成其為論文。對此:

第一,論文選題時選擇自己認為比較熟悉的部門法。多年從事法律相關工作,學員各自在不同的部門法領域里肯定會各有千秋。有的同學民法部門的問題體會較深;有的同學程序法的學習、思考更為全面細致;還有的同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可能想法更多。那麼論文選題時就首先明確大方向,選擇自己平時看書比較多的,手頭資料比較充足,思考問題有一定深度的部門法,這樣寫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平時積攢的資料也派上了用場,常考慮的一些問題也容易深化一步了。碩士畢業論文在很大程度上考查學生幾年來法律課程學習的綜合性、思考問題的邏輯思路。對一個問題,在寫法律碩士論文時,能夠綜合考慮,從立法、執法的角度考慮,並把平時碰到的問題站在不同的方位深入進一步學習、探討,也就達到我們完成畢業論文的目的了。

第二,選好部門法後,注意自己平時知識的積累,看看這一方面還有哪些欠缺的地方。幾年的學習,某一部門法的所有問題不一定都能搞通,這個時候,需要回憶一下,看看所選部門法有些什麼基本理論問題,與所選法律碩士論文題目相近相通的一些理論問題是不是還不太清楚,掃清動筆前的一些障礙,非常必要。對於自己運用起來還不太得心應手的一些知識,趕快抓緊時間去給予更多的關注。理清思路,多閱讀一些課外的有關書籍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想寫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在弄清基本理論問題時,相關的刑事訴訟法的無罪推定原則。我國新舊刑法關於此問題的觀點,國際上各國的基本觀點,法律規定,司法解釋的基本資料是否齊全,還有些什麼問題需要和老師、學員再作進一步的探討。這樣,宏觀上、微觀上你都有了進一步的考慮、思索,拿起筆的時候不至於為一些基本的問題而再影響你寫作時的思路了。

二、法律碩士畢業論文應重視法律、法規的變化

幾年法律課程的學習,學生們感到特別棘手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目前正處於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人們的思想無時無刻不處在翻天覆地的變革之中。與此相應,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法律條文的修改不斷變化,給法律的學習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但同時給我們畢業論文的完成又提供了許多好的機會。新的、重新探索的問題層出不窮,法律中有許多的課題迫切需要去探討。學員在完成碩士畢業論文時,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在畢業論文選題時,就要注意適時、適度的去把握。切記知識的更新,關注國家法律的變化、發展。另外司法實踐也會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畢業論文要注意把握法律發展變化的大方向,在平時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討。如果主題把握不好,就很容易使自己的論文偏離方向,導致前功盡棄,事倍功半。

三、把握理論研究動向是法律碩士論文的核心

眾所周知我們處在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在選好論文題目後就要圍繞題目廣泛關注我國法學理論方面的動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有關問題,從而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查閱有關的學術期刊、報紙雜志、資料索引,了解理論界進展的程度,使自己的思路更開闊、更活躍。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來武裝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論功底。這樣,論文會更上一層樓,寫起來也會妙筆生花的。另外司法實踐的關注必不可少。抽象的思維結合具體的實踐,會更加清晰、流暢。

上面的工作完成以後,就會感覺到畢業論文的完成已經胸有成竹、穩操勝券了,不會再象剛開始那樣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了。在此基礎上理順思路,資料准備充足,再動筆開始寫就會水到渠成了。

四、法律碩士畢業論文寫作方法

第一,擬好畢業論文提綱,明確自己的論點,再圍繞自己的論點,把准備好的材料分門別類,從正反兩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去選擇有力的論據,用大量的材料去分析、論證自己的觀點。論點、論據、論證是寫作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按照自己的思路,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去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達到自己的寫作目的。

第二,擬畢業論文提綱時要掌握好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和語言文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哪個問題、哪個方面用哪種表達方式更加貼切,更能用恰當的文字形式反映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你的論文骨架就會搭的更好了。在讓自己的論文提綱愈來愈細、愈來愈具體的同時,始終要圍繞自己的觀點,主張什麼?反對什麼?肯定什麼?否定什麼?明明確確。有時還要用一些分論點、小論點來支持中心論點,從而作到條理清楚、論述明確、具體。

第三,法律碩士論文要注意論文材料的另一個特點,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具體、生動的案例,根據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在司法實踐中選擇一些生動的案例充實自己的論文。這樣論文的骨架、脈絡、血肉之軀就全有了。最後不要忘記反復潤色,法律碩士畢業論文的質量才會不斷得到提高。

9. 我是一名法律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准備寫刑法方向的,具體就是有關刑訊逼供的。

刑訊逼供行為嚴重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使其在肉體

或精神上感到痛苦而被迫做出的某種供述,以致會造成被審訊對象重傷、死亡和冤假錯案的發生。這嚴重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破壞了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後果。這種行為也是為我國法律所禁止的。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條專門規定了刑訊逼供的罪名,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也明確規定了嚴禁以刑訊逼供的非法手段收集證據。

然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現象仍時有發生,屢禁不止,有些甚至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那麼,刑訊逼供如此難以禁絕的根源何在?它到底有哪些危害?為避免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我們又該採取哪些措施呢?本文試對此進行探討。

一、刑訊逼供的危害

刑訊逼供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國家的刑事訴訟制度,對犯罪嫌疑人,對社會公眾都會造成各種各樣的危害,具體表現為:

(一)刑訊逼供極易造成冤假錯案。刑訊逼供造成的後果往往使一些人被屈打成招,從而形成冤案,放縱了真正的犯罪者,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損害司法機關的形象,損傷了法律的權威和嚴肅性。如佘祥林「殺妻」案,佘祥林,湖北省京山縣雁門口鎮何場村人。11年前,他涉嫌殺死妻子被判處死刑,後被法院以故意殺人罪改判有期徒刑15年。11年後,「亡妻」張在玉突然現身,使冤案得以揭開真相。2005年4月13日,京山縣人民法院再審佘祥林故意殺人案,當庭判決無罪,立即釋放,並告知他可在判決生效後依法申請國家賠償。又如:杜培武「殺妻」案,杜培武,案發前系雲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1998年,其妻與他人幽會時雙雙被殺,杜培武被列為首號犯罪嫌疑人,屈打成招,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所幸真凶落網,2000年7月,杜培武洗清冤情,重獲自由。刑訊逼供者受到法律制裁。

「我遭到了殘酷的毒打、體罰和刑訊逼供……」佘祥林的申訴材料長達數十頁。他說,自己曾經被連續審訊長達10天11夜。

幾乎所有的冤假錯案背後,都有刑訊逼供的影子。這一點,古今中外有無數實例可以證明。正如培根所說:「冤枉一個好人,比放縱十個壞人的危害更大」。

(二)訊逼供嚴重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傷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嚴。罪行法定和罪行相適應是我國修改後的刑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也作了規定,明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免遭不法侵害。然而,由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拷打,其基本人格尊嚴、意志自由和隱私權都被侵犯和剝奪,不但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時也給當事人的家庭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傷害。

(三)刑訊逼供的後果嚴重降低了刑事訴訟的效率。刑訊逼供可能冤枉無辜,從而增加案件的訴訟成本,並使以前的訴訟程序全部無效,同時導致刑事訴訟效率和效益的降低;嚴重挫傷了被追訴者對程序公正性的信任,引起抵觸情緒,必然導致上訴和申訴的大量增長,降低訴訟的效率;會使偵查人員過於依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而殆於收集其他證據,當被刑訊者被證明是無辜的而不得不收集其他證據時,調查取證的有利時機可能已完全喪失;導致出現疑案和效益降低,使本來願意如實供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堅決不供述或做虛假供述,就會使刑事訴訟出現負效率和負效益。

(四)刑訊逼供還會造成人們對執行司法制度的對抗心理。這是因為刑訊逼供是以一種犯罪來對抗另一種犯罪,違反了程序理性原則,損害了人們對司法程序正義功能的預期,從而使無罪者處於比有罪者更壞的境地。因為,在刑訊下,老實交代肯定會被定罪處罰,而姦猾、狡詐者,特別是累犯、慣犯,受到打擊處理的人拒不交代卻有可能被宣告無罪。一些有經驗的慣犯在面對經驗不足的司法工作人員的審訊時,就會有意激怒辦案人員而對他進行刑訊,達到逃避司法追究的目的。

(五)刑訊逼供直接違反了我國法律以事實為根據,依法律為准繩的司法原則。因為在刑訊之下,最終決定一個人是否有罪的不是事實和法律,而是被刑訊者筋骨的承受力和皮肉的敏感度。

如上所述,刑訊逼供有著嚴重的危害性,「漫施笞仗之訊,致多枉縱之獄」,如若任其發展,其後果將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探究刑訊逼供行為存在的根源更顯得尤為必要。

二、刑訊逼供屢禁不絕的原因

刑訊逼供之所以成為一個頑症而屢禁不絕有著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從當前來看,產生刑訊逼供的主要原因是:

(一) 思想根源和認識上的錯誤

封建特權思想的作崇。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一直走在重人治而輕人權的路上,透視樹千年中華文明史,積淀在歷朝歷代司法制度中的刑訊逼供的現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封建社會實行「罪從供定」,「無供不錄案」,把口供當作「證據之主」。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了採取刑訊的辦法逼取口供的制度。如我國《唐律》的「拷囚」制度等。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為了維護其腐朽反動的統治權力,對待革命者和同情、支持革命的無辜群眾更是大肆採取刑訊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多少仁人志士更是拋頭顱灑熱血,殘死在國民黨黑暗、殘暴的統治之下。新中國成立後,盡管在法律上刑訊逼供被加以嚴禁,但是其人治的思想依舊存在著並長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在文革期間,林彪、「四人幫」一夥大搞刑訊逼供,搞有罪推定和唯口供定論的法西斯審訊方式,流毒很深,貽害久遠。受這些思想和理念的支配,我們的一些執法人員常以管人者自居,大耍特權,面對被審對象,動輒大打出手,認為壞人該打,不觸及肉體就不能觸及靈魂。

(二)司法實踐中錯誤認識。一是「刑訊逼供必要論」,認為真正犯罪分子一旦交代罪行;二是「刑訊逼供利益論」,認為刑訊逼供雖會造成一定的消極後果,如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可能造成冤假錯案等,但卻有助於迫使犯罪分子交代罪行,有利於快速偵破疑案。只要沒有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刑訊逼供還是利大於弊的;三是「口供論」,認為在目前我國現有偵查技術比較落後的情況下,沒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刑事偵查將很難進行。

(三)有罪推定思想的影響。封建社會實行糾問式訴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先入為主的推定為有罪,這是刑訊逼供得以產生的思想根源,也是刑訊逼供至今仍然難以禁絕的主要原因。在刑訊逼供中,具體辦案的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對有些案件情況的認識和推定存在違反科學、不合邏輯,甚至出現撲風捉影,產生先入為主的問題,由此造成錯案。而當辦案人員在收集不到其他證據可供查明案件真相的時候,往往憑著個人的認識和判斷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符合自己已判斷的供述。當其不能如願以償的時候,就會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老實」,並容易不由自主的進行程度不同的刑訊逼供。

(四) 刑事訴訟制度的缺陷

1、刑訊逼供的盛行與中國偵查破案的模式有直接的關系。長期以來,盡管刑事訴訟確立了一系列旨在防止誇大口供作用的證據規則,但是一旦進行審判仍然呈現出以口供為中心的格局。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一旦遇到刑事案件,仍然採用原始的「摸底排隊」的破案方法,用提前擬訂的罪犯臉譜去尋找符合條件的犯罪嫌疑人,並將主要的力量用在訊問嫌疑人、拿下口供上面。破案的希望寄託於嫌疑人的交待。而一旦拿下口供,獲得了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其他諸如贓款、贓物等證據也都會相應的找到。根據目前的狀況,這一傳統的工作模式,還將在一定的時期內長期存在下去,這也是刑訊逼供常常發生在公安機關偵查階段的主要原因。

2、偵查活動未能受到有效的監督。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偵查機關除了偵查取證的職責外,還有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的權利,這使得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在客觀上處於一種嚴密控制的不公開情形之下。這時候,不僅犯罪嫌疑人的親屬、律師無法與其見上一面,就是負有法律職能的檢察機關也無法當場對此進行現場監督。所以,犯罪嫌疑人是否曾遭到過刑訊,外人根本無法知曉。即使遭到過刑訊逼供而當場翻供,也很難提供出證據加以證明。這客觀上為刑訊逼供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3、證據制度的不完善。相關制度不明是導致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盛行的現實原因。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一直沒有明確無罪推定的原則;二是我國一直不承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三是我國法律沒有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定。

其他許多相關制度的缺失也是導致刑訊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如偵押分離制度、人身檢查制度、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制度等等。

(五) 種種現實因素的制約

1、部分工作人員素質底下,法制觀念淡薄,缺少應有的職業修養。相對日益嚴峻的刑事犯罪形勢和日趨完備的執法環境,基層的辦案人員業務素質、專業技能和執法水平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和法制的要求。我們的執法辦案人員由於沒有一身過硬的本領,不善於鬥智斗勇,運用嫻熟的偵查、審訊技巧去駕馭局面,加上不會也不善於做群眾工作,缺乏調查取證的細致耐心、工作作風浮漂。因此,面對頑固、狡詐的犯罪分子和復雜無序的偵查工作而無所適從,只能以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去搞刑訊逼供,施以「老拳」求得「捷徑」。

2、公安工作的體制不順,受到外界非理性因素的干擾。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至今數十年的歷史進程,建立起來的公安工作體制已不能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由於我們實行的是「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公安工作體制,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難以避免地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把強調能否「保一方平安」作為衡量幹部的重要標准之一的前提下,發生的一些性質嚴重、影響巨大的刑事案件,由於久偵不破、久攻不下,鑒於有關部門和領導的壓力以及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甚至限期破案。公安機關一旦面臨破案壓力,往往急於求成,過分追求破案速度,去迎合有關部門和領導的要求,從而導致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以致釀成嚴重的後果。

3、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偵查技術水平的相對低下。目前,我國國民經濟實力從總體上來看還比較落後,國家能夠給予公安司法機關支配的資源相對有限。逼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與勘驗、搜查、扣押、偵查實驗等措施相比,成本和耗費相對較小,在國家司法投入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偵查機關千方百計地逼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就不足為奇了。同時,隨著犯罪組織性、技術性及隱蔽性的提高,刑事偵查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然而我國的刑事偵查無論是從人員素質、技術裝備還是組織管理來看,技術水平都非常低,此時偵查人員常常被迫採用刑訊逼供以突破疑難案件。

4、刑訊逼供處罰不力。雖然我國刑法已將刑訊逼供作為犯罪加以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對刑訊逼供的查處卻很少,即使不得不進行查處,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是由於這種行為的隱蔽性所決定的,而且,一旦發生了問題,許多單位的領導往往會認為刑訊逼供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而不是為了謀取個人的私利,處罰太嚴會挫傷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等等。由於上述種種原因的存在,刑訊逼供這一屢禁不絕的問題及其造成的損害就日益彰顯出來。那麼,如何從根本上預防和制止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就成為當前擺在我國司法機關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刑訊逼供行為的預防對策和根治措施

多年來,各級司法機關在治理刑訊逼供違法違紀行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由於刑訊逼供現象是行為人思想認識、心理素質、法律制度、業務能力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其形成原因的復雜性決定著要徹底根治這一頑症,必須多策並舉,實行綜合治理。

(一)擯棄司法工作人員的特權思想,消除實踐中對刑訊逼供作用錯誤認識。這就要求司法工作著端正執法態度、更新執法理念,革除錯誤的執法思想。要使司法工作人員認識到,從查清案件實體真實情況來看,刑訊逼供並不是促使犯罪分子如實交代罪行的最佳手段,反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引起被追訴者的對抗心理,從而拒絕如實交代。實踐中結果表明,在造成被追訴者未能如實陳述的諸多因素中,如審訊人員搞刑訊逼供,提問方法欠妥,用詞不當,有損被追訴者人格和自尊心;被追訴者信奉「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被追訴者有一定的反偵查和謊供經驗。審訊人員態度生硬、粗暴;被追訴人心存僥幸,矇混過關等諸多因素中,審訊人員搞刑訊逼供被認為是導致被追訴者不如實供述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加強對司法工作人員的法制教育、紀律教育,提高偵查機關辦案人員的綜合素質。辦案人員特別是偵查機關的負責人應切實轉變刑事訴訟的價值觀念,正確理解公正與效率的關系,充分認識到辦案的高效率應以公正為首要前提,「如果公正無從保障,那麼效率和無罪一文不值」。同時,要牢固樹立程序法治觀念和無罪推定思想,充分認識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是刑事訴訟的主體,在偵查中特別是訊問中應注意保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防止刑訊逼供現象的出現。

「磨刀不誤砍柴工」,各級司法機關,特別是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要注意搞好法制,公安業務以及具體工作方式,工作技巧的培訓、學習,讓執法辦案人員掌握依法辦案,克敵制勝的過硬本領,才能搶佔先機,立於不敗之地。

(三)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是杜絕刑訊逼供行為的中心環節

1、徹底確立無罪推定的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也已表述了無罪推定的基本含義,但這一理念在廣大司法工作人員心目中一直未得到牢固確立,從而也為刑訊逼供久禁不止留下了隱患。為此,我們必須在立法上明確肯定無罪推定的原則,並要在實踐中真正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各項要求,以此來教育廣大司法工作人,特別是偵查人員。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消除刑訊逼供賴以存在的思想基礎。

2、提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這一制度的確立,將對刑訊逼供行為的預防和根治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沉默權說白了就是一個人面對警察的訊問是否陳述,陳述什麼取決於自願,任何人都不能施加壓力。沉默權的確立必將大大的提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訊問當事人的時候不能強迫他說話,因此就沒有理由再採取逼供的方式,在法律審理中,當事人保持沉默的多了,就不會出現以偵查時期靠刑訊逼供得出來的口供為准了。

3、確立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則。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將使刑訊逼供者被迫放棄刑訊手段。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都規定,凡經查證屬實確屬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利誘、欺騙等方法非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一方面要在將來進一步修正刑事訴訟法典時確立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則,以提高其權威性。另一方面,必須確立實施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則所必須配套的制度,如非法證據的認定標准、認定程序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實施中落實,從而為遏止刑訊逼供增加一道屏障。

(四)擴大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的保護。建議我國在未來修改刑事訴訟法典時確立這一制度,那就是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律師在場制度,可以起到很好作用;監督並及時制止偵查人員的非法取證,特別是刑訊逼供行為和偵查人員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格尊嚴和人身侮辱的行為;作為證人向法庭提供口供是否系採用非法手段獲得的證據等等。

(五)建立並落實偵押分離制度。借鑒外國的經驗,可考慮由獨立於公安機關的中立機構專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關押,並由法律明確規定其以下職權,如對收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人身檢查的權力,對嚴重的違法取證行為,如刑訊逼供等行為向有關機關提出處理建議的權力等等。

(六)積極探索對司法體制的改革,不斷加大刑事訴訟的司法投入。建立符合「依法治國」方略的司法體制,改革當前我國司法體系中不合理的部分,在執法辦案中,注入更多理性的、法制的成分,盡量減少盲目、蠻乾的因素,力求公正司法。同時,要進一步為司法人員提供查明犯罪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和先進技術設備。包括提供充足的辦案經費,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中等偏高的生活條件。進一步提高公安司法工作的技術含量,從而大幅度提高公安司法工作人員的取證能力,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過分依賴口供的情況。

(七)建立並完善監督機制

建立規范、完善的監督的制約機制,是預防刑訊逼供案件發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建立健全的偵查監督體系,如人大監督、黨紀監督、檢察監督等是預防和消除刑訊逼供的有效手段。

一是要強化公安機關內部對偵查活動的監督,如警務督察對偵查辦案部門審訊活動場所的現場督查以及對工作情況進行備案等,可在公安機關內設專門的審訊場所,設置先進的電子監控設備來對訊問進行全程監控。

二是建議將來在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增加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監督手段,如對重特大案件有權派員參與偵查,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有權派人在場等。

三是對訊問人提出刑訊逼供指控的案件,一律實行由檢察機關通知偵查機關負責人另行指派辦案人員承辦等。

(八)建立健全對司法人員刑訊逼供行為的法律追究制度。對於被控涉嫌刑訊逼供的案件,應依法審判,從而形成一種刑罰威懾;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控被刑訊逼供的,可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制度;落實對刑訊逼供人的行政責任追究;嚴格執行刑訊逼供的賠償制度,並由國家負責對行為責任人的追償制度,並由國家負責對行為責任人的追究。通過對有關責任人的處罰,以收到良好的威懾作用。綜上所述,嚴禁刑訊逼供,任重道遠。我們堅信,在「依法治國」方略的指引下,通過各級司法機關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刑訊逼供這一固疾必將根除,司法機關的執法工作也必將納入法制的軌道,從而保障在新世紀、新階段,公安司法機關更好地擔負起維護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他治久安,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的歷史重任。必將更好地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政法隊伍。

10. 刑法法碩考試分析與王作富刑法的區別

熱點內容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題手抄報 發布:2025-01-21 12:00:46 瀏覽:373
食品檢驗的法規 發布:2025-01-21 11:49:43 瀏覽:643
民法總則考試答案 發布:2025-01-21 11:37:25 瀏覽:609
刑法教學法規 發布:2025-01-21 11:26:37 瀏覽:155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發布:2025-01-21 11:25:40 瀏覽:724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
80歲以上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1 10:01:41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