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韓國司法仗責

韓國司法仗責

發布時間: 2022-04-03 11:58:41

❶ 中西方法制史文明比較

外國法制史

羅馬法的歷史地位
(一) 羅馬法復興
1、 羅馬復興的原因。12世紀初,西歐各國先後出現了一個研究和採用羅馬法的熱潮,史稱羅馬法復興。羅馬法的復興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及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
2、 羅馬法復興的過程。
(1) 注釋法學派與羅馬法的復興。公元1135年在義大利北部發現《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原稿,從此揭開了復興羅馬法的序幕。義大利波倫亞大學最先開始了對羅馬法的研究。學者採用中世紀西歐流行的注釋方法研究羅馬法。因而得名為「注釋法學派」。注釋法學派在復興羅馬法的運動中,起了開創作用,他們使對《國法大全》的研究成為一門科學,幫助人們了解和熟悉了羅馬法,為運用羅馬法奠定了基礎。
(2) 評論法學派與羅馬法研究、適用的新發展。14世紀,在義大利又形成了研究羅馬法的「評論法學派」。該學派的宗旨是致力於羅馬法與中世紀西歐社會司法實踐的結合,以改造落後的封建地方習慣法,使羅馬法的研究與適用有了新的發展。羅馬法在義大利復興以後,很快擴展到西歐各主要國家。
3、 羅馬復興的意義。
其一,羅馬法的運用,使商品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市民等級的力量不斷加強,同時也推動了王權的加強和擴張,這都有利於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
其二,經過羅馬法復興,以研究《國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法學蓬勃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這就為了把羅馬法運用於實踐准備了條件,從而為正在成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提供節現成的法律形式。
其三,近代自然法學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是17、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武器,而近代自然法學說的思想武器,而近代自然法學說的思想淵源正是羅馬時代的自然法思想及自由人在私法關繫上地位平等原則。
(二)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如《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等。
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水平,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四、唐宋元明清司法制度

(一) 司法機關
1、 唐宋時期的司法機關。唐代沿襲隋制,皇帝以下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機構,執行各自司法職能。宋沿唐制,在中央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審判職權。
(1)大理寺。
(2)刑部與審刑院。
(3)御史台。
(4)唐代的「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發生重大案件時。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審理,稱為「三司推事」。有時地方發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則派大理寺評事、刑部員外郎、監察御史為「三司使」,前往審理。此外,唐代還設立都堂集議制,每逢發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以示慎刑。
(5)地方司法機關,唐代地方司法機關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州縣長官在進行司法審判時,均設佐史協助處理。州一級設法曹參軍或司法參軍,縣一級設司法佐、史等。縣以一鄉官、里正對犯罪案件具有調解處理的權力,結果須呈報上級。宋代地方州縣仍實行司法與行政合一之制。但從太宗時起加強地方司法監督,在州縣之上,設立提點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機構。提點刑獄司定期巡視州縣,監督審判,詳錄囚徒。凡地方官吏審判違法,輕者,提點刑獄司可以立即處斷;重者,上報皇帝裁決。
2、 明清時期的司法機關。中央司法機構為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體系。
(1) 明代刑部增設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強對地方司法控制;清代刑部是清朝的主審機關,為六部之一,執掌全國「法律刑名」事務,下設十七清吏司分掌京師和各省審判事務,還設有追捕逃人的督捕司、辦理秋審的秋審處、專掌律例修訂的修訂法法律館。刑部是清朝最重要的司法機構,在處理全國法律事務方面一直起主導作用,主要負責:一是審理中央百官犯罪;二是審核地方上報的重案(死刑應交大理寺復核);四是處理地方上訴案及秋審事宜;五是主持司法行政與律例修訂事宜。
(2) 明代大理寺掌復核駁正,發現有「情詞不明或失出入者」,駁回刑部改判,並再行復核。如此三改不當者,奏請皇帝裁決。依清律規定,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復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獄,同時參與秋審、熱審等會審,如發現刑部定罪量刑有誤,可提出封駁。
(3) 明代都查院掌糾察。主要是糾察百司,司法活動僅限於會審及審理官吏犯罪案件,並無監督法律執行的原則。設有十三道監察御史。清承明制,都查院是全國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察百官風紀、糾彈不法,同時負有監督刑部、大理寺之責,如刑部、大理寺發生嚴重錯誤,可提出糾彈。亦可參與重大案件的會審。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機關統稱「三法司」。對重大疑難案件三法司共同會審,稱「三司會審」。
(4) 地方司法機關。
3、 管轄制度。明朝在交叉案件的管轄上,繼承了唐律「以輕就重,以少就多,以後就先」的原則,同時又規定:「若詞訟原告、被論在兩處州縣者,聽原告就被論官司告理歸結」,反映出明朝實行被告原則,減少推諉的立法意圖。此外,明朝實行軍民分訴轄制,凡軍官、軍人有犯,「與民不相干者」,一律「從本管軍職衙門自行追問」。「在外軍民詞訟」有涉「叛逆機密重事」者,可允許「鎮守總兵參將守備等官受理」。若軍案衙門與當地官府,「一體約問」。從中反映出明代軍事審判程序的健全與管轄制度的完善。
4、 延杖與廠衛。
(1) 延杖。即由皇帝下令,司禮監監刑,錦衣衛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的制度。皇帝法外用刑,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對法制實施造成惡劣影響。
(2) 「廠」、「衛」特務司法機關。這既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點,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廠」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衛」是指皇帝任命親信「提督」明末曾下令盡毀錦衣衛刑具,不許再用。到明後期,廠衛特務多達十佘萬,嚴重地干擾了司法工作。其一,奉旨行事,廠衛作出的裁決,三法司無權更改,有時還得執行。其二,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約束。
(二)訴訟制度
三,清末司法體制的變化
(一) 司法體制的變革與四級三審制
清政府對舊的訴工提和審判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也僅流於形式。表現在:
1. 清末司法的變化。改刑部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刑政事務;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實行審檢合署。
2. 實行四級三審制。確立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訴工制度,實習感四級三審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訴制度.證據.保釋制度;審判制度社會實行公開.迴避等制度。
初步規定了法官及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改良監獄及獄政管理制度。
(二) 領事裁判權與審判和會審公廨
1.外國在華領事 裁判權的主要內容。又稱「治外法權」,是外國侵略者在強迫中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中所規定的一種司法特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只由該國的領事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依其本國法律裁判。確立於1834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稅則》及隨後簽定的《虎門條約》,並在其後簽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得以擴充。
(1)內容。中國人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間的訴公依被告原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橋蜜柑內之間的訴公由所屬國審理;不同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公適用被告主義原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與非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爭公前者是被告則適用於悲哀高主義原則,後者是被告,則由中國法院管轄。
(2)審理機構。一審由在華領事法院或法庭審理;二審上訴案件有3各國建立的上 訴法院審理;終審案件,則由本國最高審判機關受理。
(3)後果。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同時也是外國侵略者進行各種犯罪的護身符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運動的工具。
2.觀審制度。西方列強取得在華領事裁判權後確立 的強行干預中國審判的制度即外國人是韻告的案件,其所屬國領事官員也有權前往觀審,如認為審判.判決有不妥之處,可以提出新證據等。這種制度是原有領事裁判權擴充,是對中國司法主權的踐踏。
3.會審公廨。1864年清廷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關。凡涉及外國人案件,必須有領事官員參加會審;筏中國人內與外國人訴公案,由本國領事裁判或陪審,甚至租界內純屬中國人之間的訴工也由外國領事審判並操縱判決。它的確立,是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擴充和延伸。
[編輯本段]中國法制史-民國時期的憲法
(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特點及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一部重要的憲法文件,共7章56條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初的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它的制定和公布施行,是南京臨時政府法律建設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國憲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其一,〈〈臨時約法〉〉具有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的性質。作為近代最初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文件,從主流上說,它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二,《臨時約法的主要特點就是從各方面設定條款,對袁世凱加以限制和 防範。因此《臨時約法發應了當時斗爭形式和力量對比關系,反映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即將交權讓位之際企圖利用《臨時約法》制約袁世凱,保衛民國的苦心和 努力。
(二)「天壇憲草」與「袁記約法」
1、「天壇憲法草」。即《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13年10月31日完成,共11章113條。因在北京天壇起草機時行名,是北洋政府時期的第一部憲法法草案。2、「袁記約法」。即北洋政府於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共10章68條。因受袁世凱一手操縱機時得名。它與《臨時約法》有著根本性的差別。(三)「賄選憲法」
即北洋政府1923年10月10日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頌行的憲法。特點有二:企圖用漂亮的詞藻和虛偽的民主形式掩蓋軍閥專制的本質;為平衡各派大小軍閥的關系,鞏固中央大權,對「國權」和「地方制度」作了專門規定。
(四)《中華民國憲法(1947)》
1、南京國民政府立法特點。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頻繁,法律法規數量繁多,體系龐雜。
2、京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憲法》內容的主要特點。
其一,表面上的「民有、民治、民享」和實際上的個人獨裁。即人民無權,獨夫集權。1948年頒布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這一特點更形具體和法律化。
其二,政權體制不倫不類。既非國會制、內閣制,又非總統制。實際上上用不完全責任內閣制與實質的總統制的矛盾條文,掩蓋總統即蔣介石的個人專制統治的本質。
其三,羅列人民各項民主自由權利,比以往任何憲法性文件都充分。但依據憲法第23條頒布的《維持社會秩序的臨時辦法》、《戒嚴法》、《緊急治罪法》等,把憲法抽象的民主自由條款加以具體切實的否定。
其四,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之名,行保護封建剝削、加強官僚壟斷經濟之實。
[

❷ 竭力維護司法尊嚴,敢正面懟武則天,大唐最公正的男人是誰

為了維護司法尊嚴,就連武則天都敢正面懟,這個人就是司法參軍徐有功。他和狄仁傑一樣,都是好官,在判案的時候秉公執法,不懼權威。


在行刑之前,很多百姓都過來為他送行,為他掉淚。當時徐有功安慰大家不要傷心,他是為了護法而死,並且還說了很多義正言辭的話。而武則天在平息了怒火之後,知道徐有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在行刑之前放了徐有功。即使是這樣,徐有功也從來沒有收斂過,總是和武則天發生沖突。

徐有功從來沒有因為個人恩怨徇私枉法過,他是一個秉公執法,公私分明的人,在法律方面,他為武則天獻了很多計策,後來他去世了以後,武則天還追封他為大理寺卿,而徐有功也因為處處為民著想,不懼權貴而名垂千古。

❸ 明清時期司法文化有怎樣的特點呢

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以及國家政治體制等原因,明清刑事訴訟主要以法官的個人業務水平和主觀判斷作為審判的核心,而不是證據和法律,同時法官集偵查、起訴、審判等職權於一身,不利於保護人權。故雖然建立了一系列重申、再審、會審的制度,但仍然出現較多的錯案冤案。
但明清一些立法和司法改革,對後世有一定積極作用。

明清時期獨特、具體的司法制度呢:
1、司法機關:
明以後的皇朝體制,許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響,原有刑部繼承元的體制,仍然以刑部作為主審機關,雖然恢復了大理寺,卻成為了復核機關。
清的中央司法機關是以刑部為首,大理寺和負責監察的監察院為輔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省一級設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現的較為獨立的地方司法機構。清代地方司法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四個審級。
3、廷杖與廠衛:
廷杖。廷杖不始於明,廷杖真正影響和制度化在明代最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廠衛,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清朝沒此機構。
4、訴訟制度:明代的九卿會審(又稱九卿圓審),清代的秋審、朝審,以及秋審、朝審以後如何來處理的四種情況。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為總則,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這個名稱將《唐律》中的11篇分門別類進行編排,這是一種新的體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這種穩定的法律形式和「例」這種非穩定的法律形式。

❹ 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發展

1、司法機關:
明以後的皇朝體制,許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響,原有刑部繼承元的體制,仍然以刑部作為主審機關,雖然恢復了大理寺,卻成為了復核機關。
清的中央司法機關是以刑部為首,大理寺和負責監察的監察院為輔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省一級設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現的較為獨立的地方司法機構。清代地方司法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四個審級。

3、廷杖與廠衛:
廷杖。廷杖不始於明,廷杖真正影響和制度化在明代最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廠衛,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清朝沒此機構。

4、訴訟制度:明代的九卿會審(又稱九卿圓審),清代的秋審、朝審,以及秋審、朝審以後如何來處理的四種情況。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為總則,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這個名稱將《唐律》中的11篇分門別類進行編排,這是一種新的體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這種穩定的法律形式和「例」這種非穩定的法律形式。

❺ 韓國宮女被杖責時為何有的要脫下外衣外裙

拜託,即便是資源不貧瘠,也要勤儉節約嘛!打壞了多可惜啊!!!

❻ 明太祖加強君主專權的措施

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使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獲得高度發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在地方,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制。
(2)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
(3)監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皇帝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裡,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4)學校和科舉,明代學校用以培育人才,秒舉用以登進人才。學校在中央稱為國子監,又名國學、太學。在地方上的為府、州、縣學。在科舉考試方面,考試分為兩級,低一級的是鄉試,高一級的是會試和殿試。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五經,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5)《大明律》和《大誥》。修訂法律,嚴刑峻法。

❼ 朱元璋加強皇權的措施

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在地方,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制。

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

監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皇帝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裡,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學校和科舉,明代學校用以培育人才,科舉用以登進人才。學校在中央稱為國子監,又名國學、太學。在地方上的為府、州、縣學。在科舉考試方面,考試分為兩級,低一級的是鄉試,高一級的是會試和殿試。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五經,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❽ 法官責任制:宋代提刑司是如何通過法官責任制保障執法公允的

宋代作為我國古代尊文抑武達到極致的朝代。文官系統高度發達,宋代從制度上抑制官員擅權和集權的行為。行政架構復雜而平行,各級官員互相制衡,皇帝權威大大鞏固。宋雖然在抵禦外侮上乏善可陳,行政的技巧,法律的完善,文官系統的成熟卻大大超越了先前的朝代。而司法權就是行政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這里的法官和現代意義上的法官定義並不相同,他指的是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司法官員。《宋刑統》作為宋代法律綱領性的文件,對宋司法官員的管轄權,斷案的期限,親友的迴避,現場調查的要求甚至在自己衙門里的會客,以及和其他官員的交往都做了詳盡而嚴厲的要求。提刑司是其中重要的監督單位,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司法的公正性。

一.法官責任制的前提,司法系統的相對獨立,宋朝通過加強對於司法受理主體的明確,和刑獄管理制度改革,為法官責任制提供了基礎

1.受理成司法基礎

對於司法來講,管轄權是最基本的許可權。熟知美劇的人都知道。FBI和美國地方警局經常在案件的主導權上發生糾紛。這就是司法管轄權的爭執了,早在八百年前,宋代就對所有的地方中央的司法管轄有了明確的界定。

宋刑統中,對於不該受理而受理的案件做了嚴格的界定。這里最普遍的情況是,縣級官員受理了刑事案件,規定指出,只有州級官員才可以接刑事案件,縣級官員只有接民事案件的權力。

同時地方官員只能接本州縣的案件,無論何種情況,干涉臨近州縣的案件都是越權的行為,類似的協調必須由專門的監司來執行。同時,對於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必須在同族親友的陪伴下才可以接受訴訟。無宗族庇護的老人,經過反復核實情況屬實後,才可以接受案件。

對於推卸責任,應該受理的案件裝聾作啞拒絕受理者。州縣長官直接追究主管責任,下級吏員接受杖責的體罰。

2.刑獄管理改革

監獄管理是司法部門重要的職權所在,宋代司法審判前的證人和嫌疑犯都是被拘押的。具體對於犯人來說,杖責是宋代重要的懲戒手段,也是刑獄的分水嶺。杖責罪以上的罪犯強制拘押,杖責罪以下的罪犯則不能輕易拘押。

同時杖責罪以上的罪犯,只要案情明晰,可以結案的,也迅速流配和接受其他懲戒。官府不鼓勵長期拘押。而對於不是嫌疑人的證人,只要不是案情需要和惡意不作證。州縣也不鼓勵拘押。

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州縣拘押的人數,使底層吏員可以借官司發財的心思稍稍收斂,也減少了政府的司法運營成本。

3.刑訊規定創新

體罰和拷打當然是古代司法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也是最容易招致詬病的所在。宋代對拷打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簡單的講,他將司法官員完全的隔離在了其他行政體系外,確保司法的獨立性,這樣的確保是在對官員生活交往的限定下做出的,官吏在司法判定中遠離人群,確保案情不被泄露,人情賄賂遠離官司。

這樣極端的不近人情的規定,客觀上確實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但是卻給官吏正常的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宋代將司法官員的獨立性提高到了這樣的高度,也體現了頂層對司法公正的渴望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3.迴避制度的確立

宋代的司法迴避繼承了唐代的一些慣例,本身也有大大的發展。親屬迴避是首先被確立的,他包括了司法官員上下級之間親戚關系的迴避,司法官員和嫌疑人證人之間親戚關系的迴避。由專人監督。

籍貫迴避則讓地方官不在自己的出身地和長期居住地為官,確保了判罰最大程度不被客觀因素所影響。在同一件案件多次審理時,前任和後任主審官必須沒有血緣或者姻親上的聯系。

由於當時官場同年也是很大的關系網,這方面也做了規定和要求,即司法官員上下級間和官員與犯人間,沒有讀書時候的同學關系,批捕的人,審判的人,抓人的人之間必須毫無聯系。司法的各個環節被細化,自審自判的行為從根源上被杜絕。

熱點內容
魔法學院頁游 發布:2024-11-17 16:11:07 瀏覽:371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 發布:2024-11-17 16:10:10 瀏覽:156
學道德模範做有德之人手抄報 發布:2024-11-17 15:27:12 瀏覽:533
魏亞南律師 發布:2024-11-17 15:04:24 瀏覽:207
明朝司法程序 發布:2024-11-17 14:13:51 瀏覽:549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