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老秦

司法老秦

發布時間: 2022-04-03 14:43:25

㈠ 秦朝法制的秦朝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機關
秦朝的中央司法機關,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等組成。早在戰國時秦已設有 「 廷尉 」。秦統一六國後,廷尉成為列卿之一,為全國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廷尉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負責 「 詔獄 」,即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的上訴案件和復審郡縣不能決斷的疑難案件。
2、地方司法機關
秦朝設郡、縣。郡縣既是地方行政機關,又是地方司法機關,郡縣的司法審判由郡守、縣令兼理,一般案件自行處決,重大疑難案件報請中央廷尉處理。鄉、亭也有一定司法管轄權。
二者不同時設置,但職責相同,主調解糾紛,平斷曲直,收賦稅,征徭役。 1、訴訟形式
訴訟形式根據訴訟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大致可分兩種:一是官吏,如御史和其他官吏,他們糾舉犯罪,提起訴訟,類似近世的公訴人;二是一般平民,主要是當事人,類似近世的自訴人。
2、訴訟程序
秦律訴訟有 「 公室告 」 和 「 非公室告 」 之分。「 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 」 ,而 「 主擅殺、刑、髠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 」 。屬於公室告的案件,官府應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則 「 勿聽 」 ,不予受理。
據《封診式》載,案件發生後,當地的里典要把司法機關決定受理案件的被告人的姓名、身份、籍貫,曾犯什麼罪,判什麼刑,是否赦免,以及曾否逃亡等,寫成書面報告。縣司法機關接受案件後,通常是由縣丞 「 即令令史 」 前往調查或勘驗,然後作出調查或勘驗筆錄,稱為 「 爰書 」。《法律答問》中有各種爰書,即筆錄。如對死傷屍身的檢驗爰書、麻瘋病人的醫學鑒定、犯罪現場勘驗筆錄等。可見當時已很重視證據在訴訟中的作用。
3、審判程序
秦司法機關對當事人的審訊方法和步驟大致如下:(1)聽取當事人的口供;(2)根據口供中的矛盾之處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詰問;(3)對多次改變口供,不老實認罪服罪者,施加刑訊。
審訊後,作出判決,並 「 讀鞫 」 ,進行宣判。鞫,審訊。讀鞫,就是宣讀判決書;宣讀後,當事人服罪,照判決執行;如稱 「 冤 」 ,可以請求再審,叫 「 乞鞫 」 。乞鞫可以由當事人提出,也可由第三人提出。

㈡ 電影司法所長老秦最後的插曲是什麼歌

風中少年 - 李琦
詞:秀天下-黃中原
曲:文穎秋
天真無邪的小孩
那一年夏天各自天涯
照片里那些頑皮模樣
到現在是否仍然一樣
飄呀飄呀鳳凰花
又落在夢中美麗操場
我用力撒向藍色天空
許多故事在飛翔

風中少年 勇敢向前
柔柔春風 暖暖心田
風中少年 青春耀眼
追逐夢想 與陽光爭艷
天真無邪的小孩
那一年夏天各自天涯
照片里那些頑皮模樣
到現在是否仍然一樣
飄呀飄呀鳳凰花
又落在夢中美麗操場
我用力撒向藍色天空
許多故事在飛翔
風中少年 勇敢向前
柔柔春風 暖暖心田
風中少年 青春耀眼
追逐夢想 與陽光爭艷
風中少年 勇敢向前
柔柔春風 暖暖心田
風中少年 青春耀眼
追逐夢想 與陽光爭艷

㈢ 在秦朝這樣的「法治國家」遇到流氓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在秦朝這樣的「法治國家」遇到流氓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想想這樣的情況:
A.你是一名秦朝女性,這天准備住店,沒招誰沒惹誰,突然就有歹徒跳出來要把你拖走劫色,你怎麼辦?
B.你是一名秦朝男性,這天准備住店,沒招誰沒惹誰,突然聽到女人的凄厲求救,你匆忙跑出去,發現一名歹徒正要把一位女性拖走劫色,你怎麼辦?
C.你是一名秦朝男性,這天准備住店,沒招誰沒惹誰,突然就有歹徒跳出來要把你拖走劫色,你怎麼辦?(誤)
如果是A和C,你當然要大聲呼救;如果是B,你必須站出來制止歹徒。
你的第一反應多半是:「有用嗎?」現實的嚴酷讓人心灰意冷。但在秦朝,受害人呼救是能夠得到回應的,主動站出來英雄救美者絕對大有人在。
《嶽麓秦簡》就有一起強奸未遂案:「得之強與棄妻奸」案。受害人是一位離異女性,不久前被丈夫「得之」拋棄,但一天傍晚,這個渣男卻來騷擾前妻,他突然將她撲倒在地,撩起她的裙子。受害人為了穩住他,只得假意說怕在外面被人看見,還是回自家的好。「得之」同意了她的要求,拉著受害人往住處走。走到家門口,受害人大聲呼救,她的一位鄰居聽到後立刻跳出來救援,「得之」慌忙逃竄;此後在另一位鄰居的鼓勵下,受害人又將前夫告到了官府。「得之」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嚴懲,被判為「隸臣」。
不要以為兩位鄰居的舉動是稀罕事,假如你穿越到秦朝,也必須像他們那樣。比如在大街上、集市中或是其他公共場合發現有歹徒行凶,你千萬不要因嚇破了膽而試圖當縮頭烏龜,而是必須想方設法制止歹徒、對受害者加以救援,否則等求盜們緝拿兇犯、把受害者搶救過來後,你就會因袖手旁觀而被罰兩副鎧甲。
這條看起來要求嚴苛的規定,記載在《法律答問》中:「有賊殺傷人沖術,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當貲二甲。」(有人在大道上殺傷人,距離百步以內的路人不加以救援,應罰兩套鎧甲)
或許對現代人來說,這樣的規定要求太高,畢竟面對那鮮血淋漓的場面,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與歹徒進行斗爭的。但這項規定在當時形勢下卻有著合理性:那時候沒有110那樣發達的通訊條件,求盜往往無法及時趕到犯罪現場,由在場民眾分擔救助責任,有助於社會安定;再者當時全民皆兵,每一個肢體健全的成年男人幾乎都受過軍事訓練,也普遍有能力制止犯罪。
另一方面,秦朝法律還用各種手段對見義勇為者進行物質獎勵。同樣是《法律答問》規定,如果你能抓獲了逃亡的盜賊,就可以依法得到他身上攜帶的錢財(「捕亡,亡人操錢,捕得取錢」);捕獲逃亡的、受過「完」刑(剃掉鬢角)的城旦,可以得到二「金」的獎勵。這是當時的一種計算單位,理論上是兩枚金鎰,或者等值的秦半兩,一「金」足以保證你十幾年都吃喝不愁。
這種情況下,不難想像民眾們對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保持著多麼高漲的舉報熱情了。《睡虎地秦簡》中的《封診式》是一部案例匯編,這裡面相當一部分案件都來自百姓們的舉報,驗證著秦朝那遍地「朝陽群眾」的現實:
某里的兩名士伍發現一名男子私鑄秦半兩,另一名男子幫他打下手,於是主動把他倆抓獲,帶著110個私鑄的錢外加兩套模具來報官;
某位軍官的屬下參加攻打邢丘城的戰斗後,在回營地的路上看到一名士兵用劍砍傷另一位士兵,試圖搶奪他的首級,於是將行凶者捕獲,押送他來報官;
一對男女大白天通姦(在當時,這是違法行為),被某里士伍發現,他同樣將兩人捕獲,並給他們加上了木製械具,押送到了官府。
最絕的是這個案子:一個小偷偷了牛之後逃亡了,路上發現另一名殺人犯藏身在市庸里,不知是不是良心發現,小偷抓捕了殺人犯,押送著他去官府,連帶著自首。
「我是小偷?我是小偷嗎?……我真的是小偷!我怎麼會是小偷呢?」——陳小二
你該問了,秦朝官府光是要求百姓見義勇為了,那他們自己呢?白吃飯不幹事?當然不可能,秦朝法律對官員的約束比百姓嚴格多了。看看這個案子:
有一天,你家來了強盜,高喊著「打打打打劫」沖進來,要求你IC、IP、IQ卡,通通告訴他密碼。你高聲呼救,卻由於鄰居們都不在家,沒一個人來支援,只得眼睜睜看著他把你家洗劫一空。後來官府抓獲了強盜,需要按連坐制論罪。相關責任人包括你的鄰居、你所屬的那個伍的伍老、住的這個里的里典。應該怎樣處理他們?
按一般人的理解,連坐制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統一處罰,鄰居們當然都要被論罪了,但事實上,這條司法解釋的回答是,鄰居們不在家,不應論處;里典、伍老雖然同樣不在家,仍然要論罪。
這樣處理的內在邏輯是:盡管伍老和里典本身沒有責任,但罪案能夠發生,本身就證明他們平時工作不力。這種情況就好比如今某地出現生產事故或者建築坍塌,盡管不是上級領導直接造成的,但極可能和領導本人平時玩忽職守、沒有嚴格監督部下有關,他仍然要負責任。

這才是連坐制的真正用意所在:權力和責任都是對等的,百姓們必須見義勇為,官吏們更要承擔相應責任,而不能置身事外,直到見義勇為者犧牲或重傷之後,才不痛不癢地表彰幾句,發幾個撫恤金了事。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美德。」下次再看到這類說法,請你一定要反駁:在秦朝,見義勇為不是美德,真的不是。
它是一種法律義務。

㈣ 秦朝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離開魏國,攜帶李悝的《法經》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國於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兩次變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為改法為律。

秦朝立法源於秦國立法,秦國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問、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訂秦律為主,改法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誅,車裂鑊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國變法後,開了秦修訂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後,承襲前代,刑律內容無大更改。變化的是,秦朝不斷增修單行律條,以適應國家統一後,不斷變化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種單行律條。

(2)在秦朝,令(以秦國家或君王名義發布的各種命令)、制、詔(改皇帝命令為命為制,令為詔)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針對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臨時發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書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種法律形式。式是辦事規則,公文程式。如雲夢秦簡當中曾有《封診式》,具體規定了堪驗、調查、審訊的法律文書程式。

(4)在秦朝,為了統一適用法律,還專門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釋,以利於官吏依法判案。在雲夢秦簡中,《法律答問》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釋的明證,它對秦國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適用當中的重要問題,都作了具體解釋,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為秦國法律形式的一種,秦統一後仍在沿用,並且影響到後世的法律解釋。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馬,一天,馬踢傷別人又吃了別人田裡的莊稼,問是否追究法律責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當賠償損失。」
韓信自小父母雙亡,生活幾無著落,在人世間倍受凌辱,後世流傳著的韓信忍跨下之辱,便是歷史明證。即使在這樣非常艱難的歷史逆境之中,韓信卻身懷大志,他犧牲自己整個青春,學得有驚天緯地之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佩劍從軍,投身在項梁軍中。項梁戰死後,韓信繼續跟隨項羽,但未受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

㈤ 求點經典的古代法律案例

法律形式

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法規條例等少數幾種。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在一個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通用。其含義和法相同,基本指刑律,不指刑罰。後來,刑稱為法或律,戰國以後常指肉刑或刑罰。



這是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魏國的《法經》,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這是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統治者就某一具體事務頒布的命令。是律的輔助性法律,在隋唐時期有專門法典,如《開皇令》和《貞觀令》。



最早出現於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後來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類法典。



這是關於官吏具體行為的專門法律,范圍非常廣泛。式在唐朝還有一定地位,是唐朝律令格式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到了元明清時期,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再起主要作用。



格也是一種行政法規。格作為獨立的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東魏的《麟趾格》。明清時將格的內容歸入了會典和其他形式的法規,不再獨立。



漢朝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科意思是斷,所以依法斷罪叫做科罪。在隋唐以後,敕的地位重要,科被敕和格所代替。



比是兩漢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也是一種審判原則。如果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可以用相似的律條定罪,這叫做比。因為這樣類推斷案,出現了司法腐敗現象。到漢朝以後,比不存在,內容被吸收進其他法律形式里邊。但是類推形式在古代一直存在。



和比一樣,例也是一種斷罪原則,也是漢、唐、宋、明、清時期的法律形式,但名稱不同。秦稱「廷行事」,即法庭成例。漢朝稱為「故事」,即以《春秋》中已有的故事作為斷罪的依據。到了明清時,例和律並行,日益重要,在清朝時,其效力甚至高過了律。



是古代皇帝發布的命令,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法律形式,又叫詔令。皇帝的詔令經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既可以認可、公布法律,也可以改變、廢除法律。

除了以上的法律形式之外,還有敕、誥、命、制、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是專制集權社會,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可以用詔、敕、誥等法律形式來發布新的命令,任意破壞現存的法律。這就構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法自君出。

司法機關

中國古代的司法機關在西周時期有了明確的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時期只是有了監獄這種司法執行機關。西周時的最高審判權還在周王手裡,他統轄的中央地區的具體司法官是士師和眚史。西周時的案件區域管轄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審級已經有了王、三公、司寇、鄉、遂、縣六級,古代的司法機關基本形成。

到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

秦朝建立後,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縣制,地方的司法機關由郡守和縣令兼任。疑難案件上報中央,一般的則自己處理。秦朝的司法機關體制奠定了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司法機關的基礎。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還有,漢朝對於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

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

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時期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古代司法機關的發展變化,體現出皇權逐步加強的趨勢,司法機關一直隸屬於行政,最終隸屬於皇帝,說明了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司法的獨立是很難出現的。

改法為律

戰國時期,商鞅到秦國後,被秦孝公重用,主持變法,在變法的同時,他將《法經》改造成了秦律,歷史上稱為「改法為律」。原來都稱為「刑」、「法」,現在商鞅改為「律」是有其目的的。

律字原意指定音的竹笛,後來也指音樂的旋律、節拍,主要含義是穩定。商鞅用「律」字代替了「法」字,目的主要是為了闡明法律的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把法律解釋為一種穩定的必須普遍遵守執行的條文。

這次改法為律,統一了秦國的法律,對於商鞅變法的成功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商鞅改法為律之後,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典一般都用「律」來做名字,如秦律、漢律、唐律、明律、清律等。

訴訟制度

古代的訴訟制度規定,訴訟必須逐級告狀(即「告訴」),一般不許越級告狀,違者要笞四十,受理的官員也要笞四十。但有重大冤情被壓制無法申訴的,可以向皇帝直接告狀,但經常要冒承擔沖撞皇帝儀仗責任的危險(杖六十)。

為了防止乖戾之徒誣告別人,在告狀時,訴狀上要寫明事實,不許說自己不能確定的事,否則要笞五十。同時,誣告別人什麼罪名自己要承擔什麼罪名。如果寫匿名信告別人的狀,要被流放兩千里。

古代社會的訴訟權受到很大限制,除了謀反、謀大逆、謀叛外,各朝代都規定,子孫不許控告父母和祖父母,奴婢不許告主人及主人的親屬。如果違反,要處絞刑。但是,如果任何人犯了上述三種重罪,那麼任何人都必須向官府舉報。可見,封建社會法律是以維護皇權為第一目的的。

對於民事訴訟一般是要在基層根據倫理道德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才可以到官府告狀,不經過調解私自到官府的,要被處罰,並被視為刁民。

監獄制度

到了法律制度成熟完備的隋唐時期,監獄制度也完備了。在中央地區,有大理寺獄,大理寺是當時的最高審判機關。京城和各地州縣,也都有地方的監獄。監獄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善很嚴格:犯人入獄,要根據所犯罪行的輕重帶不同的刑具,如枷,鉗,(音丑),鎖;應該帶刑具而不帶的要分別給予處罰;紙、筆和刀刃、棍棒等物嚴禁帶入監獄,以防止傳遞消息和越獄;擅自給犯人繩子、刀鋸等物,以致使其自殺或逃跑的,管理人員要被處杖刑一百;虐待犯人致其死亡的,獄卒以及主管官吏都要被處罰。

唐朝以後,宋元明清時期的監獄基本上是繼承了唐朝的監獄體制,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有所變化。如明朝的獄又叫「監」,清朝開始把「監」和「獄」合成為「監獄」。明朝除了一般的監獄外,還有東廠獄、西廠獄和錦衣衛獄,這是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司法混亂嚴酷的表現。清朝末年還稱監獄為「班房」,這是主要關押那些取保候審的輕罪犯人。宋元明清時期,監獄還分為內監、外監和女監,內監關押死刑重犯,外監關押輕罪犯人,女監則專門關押女犯。

中國古代的監獄職能有兩個,一是核實犯罪事實,二是關押。那時沒有現在的教育改造職能,因為古代對待犯人是持一種懲罰和報應態度的。不過封建社會也經常標榜仁政,唐朝以及以後的明清時期,都規定要給囚犯必要的衣服、糧食,有病的還要及時醫治,老人也可以不帶刑具。但法律條文在古代是很難嚴格執行的,政治腐敗首先體現在了司法腐敗上,監獄的黑暗與腐敗現象也是很嚴重的,獄吏敲詐勒索的現象比比皆是,漢朝初年的功臣周勃曾經入獄,出獄後感嘆說現在才知道獄吏也如此尊貴。

㈥ 秦統一六國後的制度表現如何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用了哪些主要制度和措施?

圖文繪歷史
2017年07月15日 ·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秦滅六國,只是實現統一的第一步,擺在秦始皇面前的下一步任務,是如何鞏固國家的統一。

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秦始皇

秦始皇首先創立了皇帝制度。在統一全國的當年,秦始皇就提出:「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經過群臣議論,他決定把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稱,合而為一,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代依次稱二世,三世,這樣地傳襲下去,為了顯示皇帝的尊嚴,秦始皇還規定皇帝自稱「朕」,「朕」字原是「我」的代名詞,皇帝的名字要避諱。秦始皇名政,「正月」的「正」字,與他的名字同音,就被改為「端月」。從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地主階級最高政治代表。後來,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沿用了「皇帝」這個稱號。

秦始皇還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皇帝之下,有左右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並監督百官。以上合稱「三公」,三公之下還有「九卿」,其中主要有掌管刑獄的廷尉,掌管財政的治粟內史,以及掌管山海池澤稅入供皇室要的少府等。三公九卿對皇帝負責,是皇帝的臣僚,他們分管中國政府事務。最高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一人獨攬。所有這些官員都由皇帝任免,領取俸祿,概不世襲。這套封建官僚制度,保證了皇帝的專斷獨裁,造成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示意圖

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郡縣制度。全國統一後,分天下三十六郡,後來增加到四十多郡。每郡設守、尉、監,分管一郡的行政、軍事和監察。郡以下分若干縣,縣有令(以縣設縣長),掌管一縣政事,縣尉掌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縣以下還有鄉、里、亭等基層政權機構,並通過什伍組織,把一家一戶的農民編制起來,以保證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進行。

郡縣制不同於西周奴隸社會的分封制,它是從屬於朝廷的地方行政機構。不僅郡縣的主要官員由朝廷委派,而且朝廷還採取年終考績的辦法,對地方進行管理。年終地方官必須派人到朝廷報告賦稅收入等情況,如果朝廷認為地方成績不好,就可以收印罷官。這樣,皇帝通過郡縣這套系統,交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然後再抓到自己手裡,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層層控制的封建統治體系。

武士俑

廢分封、立郡縣,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斗爭。事情是這樣的,當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時候,丞相王綰等要求恢復分封制。他們認為,燕、齊、楚等地方遙遠,中央不易控制,應當封王進行統治,群臣都贊成這個意見,只有李斯反對。他的理由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但後來互相攻打,周天子也管不了。現在天下統一,都成為郡縣,宗室子弟和功臣用賦稅重重賞賜他們就夠了。這是使國家安寧的好辦法,分封諸侯的辦法不好。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見,作出了廢分封,立郡縣的決定,秦始皇這一決策,對於鞏固國家統一,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深遠的意義。

封建國家是保護封建剝削制度的權力機關。秦始皇所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是保護地主階級剝削和壓迫農民的工具,在這種封建國家權力機關保護下,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是很殘酷的。這說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一開始就有著阻礙社會發展的一面。但是,在秦始皇時代,剛剛建立起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它鞏固了統一,有利於正在發展的封建制度,這是他適應社會發展的一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這是秦始皇山東嶧山石刻

為了鞏固新創建的統一國家,秦始皇還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統一文字,劃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等制度;修築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東達山東、河北,南達安徽、江蘇;遷徒三下富豪十二萬戶於咸陽,便於就近控制;墮毀六國用來割據的城牆、堡壘,決勝定在河道上所布置的障礙。同時,秦始皇還派兵抵禦匈奴貴族的襲擾,並修築了萬里長城,統一「南越」,移民開發嶺南。這些措施,對於消除分裂割據,鞏固統一,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都起了積極作用。

此外,秦始皇還搞了焚書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歡宴群臣。僕射周青臣祝酒,稱頌秦始皇平定天下,把分裂的諸侯國改成郡縣,沒有戰爭之患,自古以來,沒有誰能比得上。博士淳於越出來反對郡縣制,說什麼:「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這種說法引起了爭論。李斯反對這種論調,認為法隨時變,古制不能適用於今天,並指出,這種以古非今的言論,惑亂民心,不利於政令的貫徹執行,應該嚴加禁止。因此他建議:除博士官藏書和秦國史書以外,所有的《詩》、《書》、百家語和史書一律燒掉,有敢談論《詩》、《書》的殺頭,以古非今的滅族,醫葯、卜巫、種植的書不燒,禁止私學,願學法令的,「以吏為師」。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焚書的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類的人物盧生和候生,平日甚得秦始皇的信任,其中盧生對秦始皇說,如何才能得到「不死之葯」。根據盧生的建議,秦始皇曾自稱「真人」,不再稱「朕」。正是這兩個人,曾經背後「譏議」過秦始皇,說他貪於權勢,並棄官逃走,秦始皇聽後大怒,下令追查,在秦始皇嚴命之下,秦御史對咸陽的方士儒生進行了審問,經過這些方士儒生的互相告發,秦始皇自為其中的四百六十多個人定了死罪,下令坑殺在咸陽城郊,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 歷史插畫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領域內推行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秦始皇自己說過「吾前收天下不中用者盡去之」。在秦始皇等人看來,焚書坑儒也許是一種統一思想,建立文化專制主義,鞏固秦王朝統治的重要手段。但是,事實上,焚書的結果,除了造成對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的摧殘破壞外,起不了「統一思想」的作用,坑儒的結果,卻造成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破裂,削弱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也並未起到鞏固秦朝統治的目的。

毫無疑問,焚書坑儒的做法,是殘暴,也是愚蠢的。它是封建專制主義一開始就存在的愚昧和殘暴的一種表現,正如魯迅所指出的那樣,是實行「愚民政策」。兩千多年前的《史記》一書中,早就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意得欲從」,一天比一天驕傲,「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這是很有見地的。秦王朝建立後,地主和農民的兩大階級的對抗,隨著秦王朝暴政發展,而日趨尖銳,從焚書坑儒這個側面,也說明了這一點。

秦代長城遺址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所採用的一系列措施,在當時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應看到,所有的措施,都是從地主階級利益出發,為了鞏固秦始皇萬世一系的皇朝統治而採取的。因此,秦政權對人民進行了極其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再加上秦始皇修阿房宮、驪山墓、出海求仙等,又幹了許多勞民傷財的事,使秦朝的統治階級和廣大農民階級的矛盾日趨激化,到了秦始皇後期,一起農民大起義的風暴,正在呼之欲出,歷史事實就是這樣。

㈦ 秦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與前代有何不同

一、秦朝法制的指導思想

秦朝建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韓非的以法治為中心 ,法、術 、勢相結合的思想,對秦始皇政權和法制活動影響極大,成為其指導思想。秦朝的法制指導 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令由一統

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 權屬於皇帝。

(二)事皆決於法

秦始皇規定以吏為師,事皆決於法。這本來是戰國時新興地主階級 「 以法治國 」 的主張。秦朝建立後,仍以此做指導,加強立法,做到凡事 「 皆有法式 」 。

(三)以刑殺為威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網嚴密,以致人們動輒觸犯刑律;二是嚴刑 重罰。這是商鞅輕罪重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二、秦朝立法概況

(一)立法活動與雲夢秦簡的發現

秦國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頒布 「 初租禾 」 的法令,確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隨後,在獻公(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在位)時又頒布 「 止從死 」 的法令,禁止用奴隸殉葬。孝公時 ,商鞅變法,開始大規模製定法律令。昭襄王時,法令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秦王贏政 即位後,繼承了秦國原有的法律令,隨著封建經濟、政治的發展,又制定了許多新的法律令。所以,在統一六國前夕,秦國法律令名目繁多,而且體例和內容已經相當完備。

秦朝建立後,又陸續制定頒布了許多新的法律令。

1975年底發現的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的《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 律 答問》、《封診式》是有關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雲夢秦簡共1155枚,內容極其豐富。法律令文書有《秦律十八種》:《田律》、 《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軍爵律》、《置吏律》、《效》、《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此外還有《效律》,是對核驗縣和都官物資帳目有關制度的規定,其中有的已收錄在《秦律十八種》中。

《秦律雜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 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屯表律》、《捕盜律》、《戍律》共11種律文 的摘錄。

《法律答問》是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某些條文、術語以及律文的意圖所作的解釋。

《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以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面的規定和文書程 式。

(二)法律形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秦簡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㈧ 秦朝一共有哪些官職

九卿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㈨ 秦朝法律的特點和地位

商鞅變法改革的巨大成就,使秦國國力迅速強盛起來。秦王嬴政即位後,開始著手進行兼並統一戰爭。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的短短十年間,秦國先後滅掉韓、魏、楚、趙、燕、齊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秦朝。它繼承秦國商鞅變法的改革成果,堅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則,確立了一套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特色的法制體系。由於秦朝的暴政峻法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僅僅十餘年後即被農民戰爭推翻。但它所確立的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法制體系,卻對漢朝以後的法制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要法律形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是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律即秦律,是國家制定頒布的成文法,屬於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從秦簡所見近三十種律名來看,秦律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也相當廣泛,遠遠超出李悝《法經》的六篇范圍。
命、令、制、詔是皇帝代表國家發布的詔令聖旨或法令文告。據東漢蔡邕解釋:「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詔,詔書;詔,告也。」由於它們是由皇帝直接頒布的,因而法律效力一般高於其他法律形式,甚至凌駕於成文法典之上。
程是規章、章程的簡稱。《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顏師古註:「程,法式也。」秦簡的《工人程》即程的一種,是關於官營手工業生產定額制度的規定。「人程」亦稱「員程」,是關於人員、時間、定額的規定或章程。秦簡《為吏之道》中即有「員程」的記述。
式是程式、格式的簡稱,是關於審理案件程序的司法規則或文書程式,供司法官員審理案件時參考使用。秦簡《封診式》即屬此類法律形式。其中兼有案件的調查、檢驗、偵破筆錄即「爰書」。
課屬檢驗、考核及督課性質的專門法規。秦簡有《牛羊課》,即考核、督課畜牧人員飼養管理牛羊的專門法規。
秦朝規定,法律的解釋權屬於官府或官吏,法律解釋與法律條文具有同等效力。秦簡《法律答問》即屬法律解釋。它以問答的形式,對秦律內容以及訴訟程序等作出解釋甚至是補充。
判例是司法機關對案件進行審理判決的先例。秦簡稱為「廷行事」。廷指官廷、法廷等各級官府,如朝廷、郡廷、縣廷之類;行事即已決、已行的事例與案例,它也可以作為審理判決案件的法律依據。
法律內容及其特點
經過秦國到秦朝的一系列立法活動,逐步形成了一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一法律體系。它內容豐富龐雜,富有時代特徵,廣泛涉及刑事、民事、經濟、行政等各方面的法律關系。
一、刑事法律內容
秦政權以先秦法家重刑主義原則為指導,以商鞅變法以來確立的法律制度為基礎,建立了一套嚴酷殘暴的刑事法律規范。
(一)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恥辱刑是帶有羞辱性質的刑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故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均屬不孝行為,而強制剃除鬢發胡須則是對罪犯的羞辱性處罰。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的規定。(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二)刑法適用制度
為了使各級官吏有效地運用刑法手段,更好地發揮其打擊犯罪的職能,鞏固專制集權統治,秦政權確立了一些定罪量刑制度。
1.刑事責任年齡與時效的規定
刑事責任年齡與時效,是指刑法規定的對刑事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與時間效力。秦律規定,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免予追究或依法減輕刑事責任;成年人犯罪後死亡或受到赦免,也不再追究刑事責任。例如:有人在赦令頒布前盜竊千錢,並全部花費,赦令頒布後案發,便不再追究刑事責任。[16] 秦簡是以身高標准確定成年與未成年的,即男高六尺五寸以上、女高六尺二寸以上為成年,大體相當十六七歲。
2.區分故意與過失的規定
秦律依據犯罪主體的主觀動機,將犯罪區分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前者從重處罰,後者從輕處置,有時還構成不同罪名。例如:甲告乙盜牛或傷人,乙並未盜牛傷人,故意誣告者構成誣告罪,反之為控告不實。司法官量刑不當,故意者構成「不直」罪,過失者僅為「失刑」罪。
3.加重刑罰的規定
秦律對累犯、五人以上的共犯及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加重處罰。例如:教唆成年人盜竊殺人,依法處一般死刑;教唆身高不滿六尺的未成年人盜竊殺人,則處殘酷的磔刑。 五人以下盜竊,贓值超過660錢,僅黥劓為城旦;660錢以下,則黥為城旦或處遷刑;而五人以上共同盜竊一錢以上,即斬左趾並黥為城旦。
4.減免刑罰的規定
秦律對犯罪後主動自首或消除犯罪後果者酌情減免刑罰。例如:司寇刑徒盜竊110錢後主動自首,從輕耐為隸臣,或罰繳兩付鎧甲。被監押罪犯逃亡,監押者主動抓獲或由親友代為抓獲,也可免責。
5.誣告反坐的規定
秦律對故意誣告他人者,以所誣陷的罪刑進行處罰。例如:應處耐司寇刑者,以耐隸臣罪誣告他人,誣告者反坐耐隸臣刑;應完城旦者,以黥城旦罪誣告人,誣告者反坐黥城旦刑。
6.犯罪連坐的規定
犯罪連坐即一人犯罪,其他有關聯的人一同株連受罰。秦律規定的犯罪連坐的適用范圍有三種。一是親屬連坐。如秦法規定:「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不積極從事農耕生產而致貧窮者,其妻子兒女籍沒為官府奴婢。二是鄰里連坐。如秦法規定:「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據司馬貞《索隱》解釋:「牧司謂相糾發也。一家有罪,而九家連舉發。若不糾舉,則十家連坐。」三是職務連坐。如「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被任用者違法犯罪,任用該人者承擔連帶責任。
(三)主要罪名
在重刑主義原則指導下,秦律規定了許多罪名。其中最主要的罪名,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七類。
1.危害專制皇權罪
這是最嚴重的犯罪,主要有:(1)誹謗。秦律規定:「誹謗者族。」(2)妖言。秦始皇坑殺460餘名諸生方士,罪名就是「誹謗」和「為妖言以亂黔首」。(3)妄言。秦律規定:「妄言者無類。」「無類」即處族刑。(4)以古非今。秦始皇《焚書令》有「以古非今者族」的規定。(5)非所宜言。秦二世曾下令御史,以「非所宜言」罪逮捕發表言論的諸生。(6)廢令;犯令。違反令的規定,應為而不為者為廢令,不應為而為者為犯令。
2.妨害社會秩序罪
這類犯罪主要有:(1)挾書;偶語詩書。《焚書令》規定:挾書罪即私藏違禁書籍,黥為城旦;「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2)投書。投遞匿名信者,依法拘捕,審訊定罪。(3)誣告。秦律實行誣告反坐制度。(4)詐偽。包括偽造文書、官印、封泥等。
3.破壞經濟秩序罪
秦簡關於這方面罪名主要有:(1)逋事;乏徭。前者是拒絕報到應征,逃避服役;後者是報到後逃亡避役。(2)匿戶。隱匿戶口,不征發徭役,不繳納戶賦。(3)盜徙封。私自移動田界,處贖耐刑。
4.人身傷害罪
秦簡《法律答問》有大量人身傷害罪的刑律規定,主要有賊殺(故意殺人);賊傷(故意傷害);斗殺(斗毆殺人);斗傷(斗毆傷人);強奸;和姦(通姦)等罪名。
5.侵犯官私財產罪
秦簡《法律答問》有許多這方面規定,主要是盜及群盜等罪名,《封診式》也有相關案例。
6.破壞婚姻家庭罪
秦簡此類罪名主要有:(1)不孝。父母或祖父母有權控告不孝子孫,並要求官府對其嚴刑處罰。(2)棄妻不書。休妻不申報登記者,處刑貲二甲。(3)去夫亡。妻子擅自逃亡,黥為城旦舂。(3)娶人亡妻。娶他人「去夫亡」妻,黥城旦舂。(4)擅殺子。擅自殺死子女,黥為城旦舂;擅殺養子,棄市。
7.官吏失職瀆職罪
官吏失職瀆職罪的表現很多,往往構成不同罪名。如司法官員徇私枉法,故意重罪輕判或輕罪重判,構成不直罪;故意有罪不判或減輕罪責,構成縱囚罪;而過失造成量刑不當,則構成失刑罪。
民事法律內容
秦朝的民事立法,主要涉及財產所有權及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內容。
(一)所有權
秦朝所有權的客體,是土地等生產生活資料之類的各種官私財產。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為田開阡陌封疆」,開始建立新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它以國君集權控制下的國有制為主,同時存在一部分私有土地。隨著國家普遍授田制和軍功賜爵制下的等級授田制的推行,土地所有權處於由國有向私有轉化的過渡之中。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正式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鼓勵百姓自行占墾荒地,國家不再限制面積,也不再實行授田。這實際是以法律的形式終止了戰國時期各國普遍盛行的國家授田制,明確承認了以先佔原則取得土地私有權的合法化。此後,秦朝的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起來。其各種土地所有權,也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和保護,任何違法侵權行為都受到嚴厲制裁。如前引秦律即明確規定:「盜徙封,贖耐。」對土地以外其他官私財產的所有權,秦律也明令予以保護。如秦簡《法律答問》規定:「或盜采人桑葉,臧(贓)不盈一錢」,就要受到「貲徭三旬」的處罰。
(二)婚姻制度
秦朝婚姻制度受法家「法治」思想影響較大,受儒家「禮治」思想影響較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秦律規定,婚姻關系的成立或解除,須經官府登記備案;否則不受法律保護,而且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如前引秦簡規定:妻子私自逃亡,其婚姻關系若經官府登記認可,該妻即構成「去夫亡」罪,將受到黥為舂的懲處;若未經登記認可,其婚姻關系不受法律保護,故不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丈夫私自休棄妻子,不向官府登記備案,則構成「棄妻不書」罪,夫妻雙方都要受到「貲二甲」的制裁。
秦朝婚姻制度仍堅持男尊女卑原則,夫妻關系處於不平等地位,秦律就規定了一些維護夫權支配地位的罪名。如前引「去夫亡」和「娶人亡妻」罪的規定,立法宗旨即在於維護夫權;當時把「夫死有子,棄之而嫁」斥之為「倍死不貞」,要求寡婦從一而終,剝奪其再嫁權,也體現了夫權的支配地位。但是,秦朝的夫權並非至高無上,其支配地位也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例如:秦律明確規定,丈夫不得任意傷害妻子;即使妻子兇悍,也不準將其毆打致傷,否則丈夫將受耐刑的處罰。另一方面,妻子有控告丈夫犯罪的權利。如秦律規定,「夫有罪,妻先告」,可以不被籍沒為官府奴婢,其陪嫁奴婢、衣物也可不被沒收。這種情況是漢朝以後歷代法律所禁止的。如隋唐以後的刑律規定,妻子告發丈夫的一般性犯罪,屬「十惡」不赦的「不睦」重罪,告者處刑徒二年。此外,秦朝還注重維護夫妻關系的穩定,強調「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嚴厲規定:「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禁止有婦之夫亂搞兩性關系。
(三)家庭關系
秦朝家庭關系也受到法家「法治」思想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首先,秦律仍維護父權家長制,嚴懲不孝罪。如前引秦律規定,父母或祖父母等家長有權控告不孝子孫,並要求官府對其嚴刑處治,官府不得拒絕受理。秦簡《封診式》收錄有多起此類案例。但是,秦律對父權家長制的維護有一定條件和限制。如前引秦律規定,父母尊長不得隨意殺害子女卑幼,否則將構成「擅殺子」罪,要受到黥為城旦舂的處罰;倘若殺害養子,則處棄市極刑。其次,秦律對子女卑幼毆打尊長的行為,處罰較漢朝以後各代要輕。如秦律規定,毆打祖父母或曾祖父母,處黥為城旦舂刑。而在隋唐以後的各代刑律規定中,這種行為屬「十惡」不赦的「惡逆」重罪,一律處以斬刑。
三、經濟法律內容
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直到秦朝建立以後,非常重視加強經濟立法。秦簡中就有大量經濟法規,集中於《秦律十八種》,主要有《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效律》等十餘種,內容涉及農、牧、工、商等各個領域。
(一)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
自然資源是未經人類加工創造而天然存在的、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繁衍並增殖財富的自然孳生物,包括土地、山林、川澤、礦藏、野生動植物等各個種類。秦政權繼承商周以來的歷史傳統,非常重視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並運用法律對其加以保護。如《田律》規定,自春二月至夏七月的動植物成長季節,嚴禁砍伐山林、取草燒灰、堵塞河湖渠道、採摘發芽期植物、捕捉幼獸幼鳥、獲取鳥卵、毒殺魚鱉、設置陷井網罟捕捉鳥獸,不準獵狗追咬幼畜幼獸。
(二)農業生產的督課管理
秦政權以農立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以法律手段鼓勵和保障農業生產。例如:為了督課農耕生產,《田律》規定,農民不論耕作與否,均按占田面積徵收賦稅;降雨、穀物抽穗或旱澇、蟲情災害,須立刻書面報告雨量大小、受益或抽穗面積、受災損失狀況等,以便官府掌握農情。為了保證不誤農時,《戍律》規定,一戶不得征調兩人以上同時服役,違者「貲二甲」。《司空律》規定,播種和耘苗季節,以勞役贖抵貲刑債務者,可以分別回家務農二十天。《倉律》則規定,每年二至九月的農忙時節,從事農田耕作的隸臣每月增加半石口糧。此外,《倉律》還詳細規定了種籽的入倉、存放、保管、檢驗、出倉等嚴格手續及每畝地的播種量。
(三)畜牧生產的管理考核
秦政權很重視畜牧業的發展,秦簡中就有大量畜牧生產管理考核的法律內容。例如:在飼草的徵收管理方面,《田律》要求農民,每頃耕地繳納飼草三石、禾稈二石。《倉律》規定,飼草的入倉,要登記簿籍上報內史;其存貯、增垛、檢驗、出倉等,也要按規定履行手續。在牛羊的飼養考核方面,《廄苑律》規定,每年農歷正、四、七、十月,定期檢查評估耕牛的飼養和使用情況,對有關人員及其主管官員進行考核獎懲;官府用牛一年死亡率超過三分之一者,將追究飼養員及主管官吏的刑事責任。《牛羊課》則規定了牛羊的繁殖率,凡達不到規定指標者,嗇夫和佐等負責人各貲一盾。
(四)官營手工業的嚴密控制
秦政權的冶鐵、煮鹽、農具與兵器製造等重要手工業部門基本都實行官營生產方式,並制訂了許多加強官營手工業管理控制的法律法規。例如:《工律》規定,同類產品必須規格相同,不同規格的產品不得列入同類。《工人程》規定了不同年齡、性別、體力、工種、技術熟練程度者的不同勞動定額及折算方法;《均工律》規定了學徒工勞動定額的計算及培訓指導要求和獎懲標准。此外,《秦律雜抄》還收錄各種手工業生產考核與處罰方面的法律法規,內容極為豐富。
(五)市場貿易的監督管理
秦政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市場貿易的監督管理尤為嚴格。例如:《金布律》規定,市場出售的商品,價值一錢以上,必須用木簽明碼標價。《關市律》規定,官府工商業者收取貨款後,必須當眾放入盛錢的密封容器中,使買主等親眼目睹,「不從令者貲一甲」。《效律》和《工律》則規定了度量衡的誤差標准和定期檢查校正制度,超出法定誤差限度或違反檢查校正制度,要受到貲盾或貲甲等處罰。
(六)貨幣的保管使用
秦始皇統一貨幣以前,國家通行貨幣有銅錢、黃金、布帛三種,《金布律》嚴格規定了它們的統一規格和兌換比價,嚴禁對錢或布隨意選擇使用,否則將追究當事人及知情不報的商賈伍長和有關官吏的法律責任。官府收入錢幣,要按規定封存,並以主管令、丞印章封緘;取用時須查驗印封無誤,方可啟封。
四、行政法律內容
秦朝統一全國後,建立了一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管理體制,並制定了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
(一)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統一全國,「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秦王的稱號已不足以「稱成功,傳後世」,遂更名號為皇帝,創制了一系列保障皇帝制度的政治法律制度。如皇帝之「命為制,令為詔」;皇帝自稱「朕」,臣民稱其「陛下」,上書或言事稱「上」;皇帝駕臨稱「幸」,死亡稱「崩」;皇帝名字須避諱,如秦始皇名政,里正改稱里典,正月改稱端月等;文書奏章有指代皇帝的字辭,須另行抬頭頂格書寫;等等。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權力,「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所有臣民都是皇帝的奴僕;並以朝賀、符璽、宗廟祭祀、宮殿陵寢、皇位繼承、宗室外戚、後宮嬪妃、內侍宦官等相關制度,維護皇帝的專制地位和集權統治。任何違反或觸犯皇帝制度的思想言行都是最嚴重的犯罪,都要受到最嚴厲的制裁。
(二)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
為了有效地管理統一國家,秦朝開始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制。
中央設三公列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軍事、監察等職。御史大夫除監察文武百官外,還兼任副丞相職務,協助皇帝和丞相處理日常政事。御史大夫下設御史若幹人,或掌管朝廷圖書秘籍,處理文書奏章,存校法律政令;或作為皇帝耳目,察舉違法官吏;或奉命參與司法審判活動。列卿主要包括: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廷警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僕,掌宮廷車馬;廷尉,掌司法刑獄;典客,掌異族往來事務;宗正,掌宗室皇族事務;少府,掌皇家財政;中尉,掌京師衛戍治安;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將作少府,掌宮室興繕;主爵中尉,掌列侯封爵;典屬國,掌邊疆屬國;詹事,掌皇後太子家事;等等。
地方設郡縣制。各郡分置守、丞、尉、監,負責行政、司法、軍事、監察等事務。郡下置縣,縣設令(長)、丞、尉,分管行政、司法、軍事等事務。縣下轄鄉,鄉置三老、嗇夫、游徼,分掌教化、賦役、辭訟、治安等。鄉下置里,里有里典(正);里下為伍,伍有伍老,百姓互相連保。
(三)行政法律規范的頒行
自秦國至秦朝,先後制定頒布了一系列行政法律規范。以秦簡為例,即有《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尉雜律》、《內史雜》、《行書律》、《傳食律》、《軍爵律》、《中勞律》、《公車司馬獵律》、《敦表律》、《捕盜律》、《效律》、《藏律》、《為吏之道》等近二十種之多,涉及經濟、軍事、外交、司法、獄政、交通、社會治安、宮廷警衛等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官吏的選拔、任免、監察、考核、獎懲等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內容。
五、秦律的主要特點
秦律產生於戰國後期至秦朝統一的社會轉型時代,受到傳統與變革的雙重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第一,革除舊法,殘存舊制。在春秋戰國時期新舊制度的交替過程中,秦律作為一部維護新生制度的成文法,明確規定了一些限制奴隸制的法律內容。如秦律嚴禁掠取人質抵償債務,違者「皆貲二甲」,以限制債務奴隸的擴大。《軍爵律》規定,奴隸立有軍功,可以免除奴隸身份,並取得相應爵位,也可以用爵位贖免其親屬的奴隸身份。《司空律》規定,百姓在應征服役期外自願戍邊五年,也可贖免一名親屬的奴隸身份。
另一方面,秦律作為一部社會轉型時期的法律,不可避免地仍會保留一些過渡性的舊制度殘余。例如:俘虜身份為奴隸;某些犯罪者或有關人員籍沒為奴婢;奴婢子女世襲為奴;奴隸可以買賣賞賜;主人刑殺奴隸,奴隸無控告權,官府亦不準受理,堅持控告者有罪;這些規定顯然有保護和擴大奴隸制殘余的傾向。
第二,重法輕禮,厲行「法治」。在先秦法家「法治」原則的指導下,秦政權放棄「禮治」思想,堅持「明法度,定律令」,通過焚書坑儒、統一思想、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等手段,確立了君主專制集權的法律制度與獨裁統治,使秦律具有重法輕禮、厲行「法治」的鮮明特徵。
第三,重刑輕罪,刑罰嚴酷。秦律繼承先秦法家「重刑輕罪」的定罪量刑原則,制定了一套嚴酷殘暴的刑罰制度。如前引秦律規定,「盜采人桑葉,臧(贓)不盈一錢」,就要「貲徭三旬」;五人以上共盜贓值一錢,則斬左趾並黥為城旦;甚至「誹謗者族」;「敢有挾書者族」;「妄言者無類」;「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從而使 「劓鼻盈累,斷足盈車,舉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罪犯刑徒數量激增。
第四,內容豐富,體系繁雜。如前所述,秦律內容非常豐富,調整范圍相當廣泛。它以李悝《法經》確立的「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的立法原則為宗旨,以維護官私財產所有權和人身安全,鞏固君主專制集權國家的社會秩序為基本內容,涉及社會關系的諸多方面。但是,由於早期立法技術的局限,秦律未進行系統全面的整理,因而導致其內容瑣碎,條目繁縟,體系繁雜,缺乏條理,有的法律概念不確切,某些條文互相重復或自相矛盾。

熱點內容
明朝司法程序 發布:2024-11-17 14:13:51 瀏覽:549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