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2013刑法案例

2013刑法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4-04 08:27:50

刑法案例分析

首先對喬大俠表示無比的敬仰,對阮女俠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沉痛的惋回惜!
主觀方位面答喬意圖殺段,復仇,以喬的身手和功力取段的性命易如反掌,這點應該無異議吧,因此喬明知自己的行為能剝奪他人生命,並追求結果的發生。可以明確為直接故意。
那觀客方面呢,是未遂還是即遂或是意外事件?我們繼續往下分析,阮某代父赴約,在喬出手之時(刑法上的實行行為),喬並不知道對象是阮,而堅定的認為他就是段,而殺之,此情形為刑法中的具體對象認識錯誤,根據法定符合說或具體符合說,喬實施了殺人行為,並致人死亡(侵犯的法益),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主要考點為∶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的區分及相關情形的處理。

② 刑法案例分析

破壞交通設施罪 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破壞的對象是正在使用中的直接關系交通運輸安全的交通設備。
所謂正在使用中的交通設施,是指交通設施已經交付使用或者處於正在使在這些交通設施上行駛或者要根據其打出的信號指示行駛,也就是說,這些交通設施與交通運輸安全有著直接聯系,如果對這些交通設施進行破壞,就會直接造成火車、汽車、電車、船隻、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危害公共安全。反之,破壞那些雖然也是交通設施,但不直接關系交通運輸安全的交通設施,則不構成破壞交通設施罪。如破壞火車站的候車室、長途汽車站的貨倉、機場的候機室等,因其不直接關系行車、行船、飛行的安全,故不能成為本罪的犯罪對象。

從現實生活中來看,對交通設施的對象范圍可以具體分為以下五種:一是正在使用的鐵路干線方法破壞軌道、橋梁、隧道、公路、機場、航道、燈塔、標志,或者進行其他破壞活動,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航只、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的行為。所謂破壞,包括對交通設備的毀壞和使交通設備喪失正常功能。例如,破壞海上的燈塔或航標,即可以將燈塔的發光設備砸毀,也可以故意挪動航標的位置,使之失去正常指示功能,從而導致航船發生安全事故。這些交通設備必須是正在使用的,因為只有破壞正在使用的交通設備才可能危害交通運輸安全。如果破壞的是正在修築的或者已經廢棄的交通設施,不應定本罪。破壞交通設備的方法多種多樣。如炸毀鐵軌、橋梁任何一種後果,都構成破壞交通設施罪。如果行為人的某種行為不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隻、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的,則不構成本罪。司法實踐中,我們通常從以下兩個方面考察某種行為是否足以使交通工具發生傾覆、毀壞危險:一是從破壞的方法看。如果行為人使用了極其危險的破壞方法,如採取爆炸、放火、拆毀的方法破壞交通設施,由於這些破壞方法本身可以使交通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從而足以便交通工具發生傾覆、毀壞危險。二是從破壞的部位看。破壞交通設施的重要部位就會直接危及交通工具的運輸安全。如挖掉鐵軌、枕木,卸去軌道之間的連接部件從破壞方法、破壞交通設施的部位等多方面綜合考察確定。
破壞交通設施罪與盜竊罪的界限在司法實踐中,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盜竊交通設施(如盜竊鐵軌上的枕木,偷割使用中的鐵路專用電纜,從保障交通運輸安全的電氣設備上偷拆電子元件等),從而嚴重危害交通運輸安全的犯罪,與盜竊罪容易混淆。兩者雖然都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財物,但前者的界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0條第8項的規定,破壞交通設備的一般違法行為是指在鐵路、公路、水域航道、堤壩上,挖掘坑穴、放置障礙物,損毀、移動指示標志,可能影響交通運輸安全,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區分破壞交通設施罪與上述一般違法行為的關鍵在於,破壞交通設備的行為是否足以使交通工具發生傾覆、毀壞危險,是否危害交通運輸安全。如果破壞行為已經造成或者足以造成交通工具傾覆或毀壞,從而危害交通運輸安全的,應以本罪論處;如果破壞行為只是可能影響交通運輸安全,但尚未達到足以使交通工具發生傾覆、毀壞危險的。

盜竊罪侵害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即他人的財物所有權。

③ 刑法案例分析

主要從犯罪構成理論中的犯罪客觀方面和因果關系來講:
關於犯罪客觀方面的要內素,通常包括危害行為容、危害結果以及行為時間、地點和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為是客觀方面的必備要素,而其他的要素都是選擇性的。危害行為主要具有有體性、有意性、有害性等三個特徵,吳某慫恿其兄坐飛機出差,是希望飛機出事達到殺死其兄的目的,實施了「慫恿」的行為,具備危害行為所要求的有體性和有意性,但該行為並非導致其兄死亡的原因,故欠缺有害性而無法成立刑法中的危害行為。
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此,存在刑法上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是判斷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前提,在具體案件中,如果欠缺刑法上的危害行為,則根本不存在判斷刑法是因果關系的必要。其次,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表現為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吳某其兄死亡與吳某的勸說被不是直接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
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吳某雖有殺死其兄的主觀故意,但不構成犯罪,其兄的死亡只能是個「意外事件」。

④ 刑法案例13

主觀心態:放任
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王某為了確保電網不電死人,採取了一定措施,直至確信不會電死人後,才正式為電網接通電源。這說明王某主觀上並沒有殺害他人的故意。但事實上,王某採取的防範措施並不能完全防止偷花人觸電身亡,以致發生了悲劇。王某本應預見到可能會發生危害的後果,但由於過於自信而致人死亡,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

《刑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已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⑤ 刑法案例分析

盜竊罪轉化為搶劫罪的條件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劉廣新 �案情� 2002年2月1日零時許,宋某夥同張某在天津市靜海縣獨流鎮王莊子村,盜竊村民郭某停放在門前的華利牌汽車一輛,價值人民幣1000元。之後宋某駕駛盜竊的汽車逃離現場,失主得知汽車丟失後,立即駕車追趕。宋某駕駛所盜車輛故意抹擋失主乘坐的追趕車輛,撞損停車桿,闖過兩個收費站。當行至天津市河西區衛津南路與氣象台路交口處時,將騎自行車橫穿道路的李某撞倒後逃逸,在場的同事將李某送往醫院,經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 一審法院認為,宋某實施盜竊後,雖在逃跑過程中實施了抹車的阻擋行為,但未造成危害後果,亦未危及財物所有人的生命健康,不屬情節嚴重,以盜竊罪處罰。宋某駕車撞倒騎自行車人李某的行為系交通肇事。故判決宋某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8000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七年,並處罰金8000元。 一審判決後,檢察院提出抗訴,檢察機關認為,宋某實施盜竊後,為抗拒抓捕,使用急速行駛的機動車抹擋失主乘坐的追趕車輛,並連闖兩個收費站,其行為屬於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特定工具對財物所有人及他人的人身和財產權利進行不法侵害,且不計後果,屬當場使用暴力,情節嚴重,符合盜竊罪轉化搶劫罪的法定條件,應以搶劫罪判處。 二審法院認為,宋某駕駛盜竊汽車,抹擋失主追趕的車輛,肆意急速行駛,危害的不僅僅是追趕人,更直接危害不特定的過路行人。結果表明,宋某為追求逃跑目的,主觀上放任嚴重後果的發生,不惜他人生命安危,是使用暴力手段抗拒抓捕的行為表現,因此宋某抗拒抓捕實施多個暴力行為,符合盜竊罪轉化搶劫罪當場使用暴力的法律特徵,依法應以搶劫定罪。相應,宋某造成被害人李某死亡的行為,不能以交通肇事科刑。因為交通肇事罪是一過失犯罪,其結果不是行為人追求的目的,而是由於過於自信或疏忽大意發生的危害。本案宋某在逃脫中不計後果,凡有礙於其逃路的任何情況都以車沖撞,顯見宋某的行為不是違反交通法規的過失行為,而是出於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犯罪目的。放任致人死亡,應作為一犯罪情節在搶劫罪中一並處罰。綜上,二審法院改判宋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8000元,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5000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十四年,並處罰金13000元。 �評析� 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是,宋某實施盜竊後的行為是否符合轉化為搶劫罪的構成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搶劫罪)定罪處罰。」依據該條款規定,盜竊、詐騙、搶奪罪轉化為搶劫罪的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行為人必須首先實施了盜竊、詐騙、搶奪行為,這是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前提條件;2.行為人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這是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時間和手段條件;3.行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目的是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這是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目的條件。結合本案,宋某首先盜竊了村民郭某在其家門前停放的汽車,該汽車是在所有權人郭某不知道的情況下,宋某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而竊取的,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因此宋某實施了盜竊行為。其次,宋某在實施盜竊行為之後,被郭某及時發現,郭某駕車緊追宋某其後,郭某不間斷地追捕盜竊人的全過程,是盜竊作案現場時空的延續,在此過程中宋某非但沒有終止犯罪行為,反而用其盜竊的車輛抹擋失主郭某乘坐的車輛,進而為了追求逃跑的目的撞毀停車桿,闖過兩個收費站,以及不計後果地撞倒路上的騎自行車人,致使路上騎自行車人死亡。宋某的這一系列行為是否構成使用暴力相威脅?對於這一行為的認定,是本案的關鍵,也是造成法、檢之間的分歧點所在。暴力方法,通常的理解是採用某種工具或採用其他方式對被害人的身體造成傷害,如捆綁、毆打、禁閉、傷害甚至殺害等足以使被害人的身體受到強制,處於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狀態。本案宋某駕駛盜竊所得的車輛抹擋失主郭某乘坐的車輛其後果會使郭某乘坐的車輛發生車禍,進而危及村民郭某的生命安全,其後果宋某是完全應該預料的到的,因此宋某駕駛盜竊所得的車輛應認定是其作案工具、其後駕車撞毀停車桿闖過兩個收費站、撞倒路上的騎自行車人的行為,完全可以使追趕的人和其他人造成傷害,使他人處於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狀態。據此,宋某在盜竊車輛得手後的行為,應該認定為使用了暴力的行為。再次,宋某在其盜竊車輛得手後採用的一系列暴力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抗拒抓捕,使其盜竊的車輛為其所非法佔有。 綜合上述的論證所得出的結論,宋某的行為即駕駛盜竊所得汽車,外在表現是抗拒抓捕,實質為強行劫走財物,並當場使用暴力和以暴力相威脅,符合盜竊罪轉化為搶劫罪的當場使用暴力的法律特徵,以搶劫罪論罪科刑,體現了刑法的罪刑相適應的原則。據此,二審法院支持檢察機關的抗訴意見,對原審法院的判決予以改判。

⑥ 刑法案例分析:

1 之前的盜竊行為和中途的搶奪行為是不同的案件,盜竊罪不成立,因為客觀原因而未能實施盜竊,未造成被盜方的實際財產損失,屬於盜竊未遂,除了盜竊物價值巨大的要定刑外,其他的情節不定罪。

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一)盜竊數額,是指行為人竊取的公私財物的數額。
(二)盜竊未遂,情節嚴重,如以數額巨大的財物或者國家珍貴文物等為盜竊目標的,應當定罪處罰。
(三)盜竊的公私財物,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等。
(四)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 理;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卜作案的有所分別。

2 搶奪罪成立:
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1)、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至十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3 王某的抗拒公安的行為構成抗捕,還打傷警務人員,還帶有非法管制刀具,判定刑罰時可加重處罰,損壞的警用車輛必須要賠償。

⑦ 2013年前的刑事案件如何適用新刑訴法

只要2013年前的刑事案件未判決,自2013年1月1日起,都適用新的刑事訴訟法。2012年辦理的取保侯審,現在需要解除取保,適用新法的七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

⑧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1。已經構成了犯罪了!罪名是「投毒罪」,因為她已經不是針對一個專人了,而是對不確定的宮屬
2。這不構成犯罪中止,只要投毒行為已經威脅到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就可以構成本罪。雖然她最後撥了110,使得實際情況沒有發生,但這也只是一個量刑情節,不是中止原因!

⑨ 刑法案例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時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在此之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加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共同犯罪人除主犯、從犯、脅從犯之外,還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犯。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犯罪客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犯罪主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1)各個共同犯罪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還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在共同實施該種犯罪;(2)各個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協力實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對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主要形態有:犯罪集團與主犯(第26條)、從犯(第27條)、脅從犯(第28條)、教唆犯(第29條)
1.共同犯罪(第25條)的例外:2000年11月10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眾所周知,交通肇事罪是最典型的過失犯罪,但在這種情形也存在共同犯罪。

主體條件
[編輯本段]

共同犯罪成立的主體條件是兩人以上。這里要注意准確對「人」的理解,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規定的作為犯罪主體條件的人,不僅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單位等法律擬制的人。具體而言,即包括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兩個以上的單位所構成的共同犯罪,還包括單位與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後兩種情況可稱之為單位共同犯罪,對其處理既要根據總則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也要考慮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

主觀條件

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決意參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注意該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規定的范圍內相同,並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必須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間接故意,只要雙方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可成立共犯。二人以上通過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為形成一個共同的有機整體,而因共犯比單獨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對於共犯成立的主觀條件,這里尚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即犯意聯絡(或意思溝通)是否要求在所有共犯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是共同犯罪人雙方在犯罪意思上相互溝通,它可能存在於組織犯與實行犯之間、教唆犯與實行犯之間或者幫助犯與實行犯之間,而並不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如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相互間即使沒有意思聯絡,也不影響共犯的成立,這一點在處理復雜的共同犯罪中尤其要注意,如某些犯罪團伙中僅存在單線聯系問題,每個實行犯直接同組織犯保持犯意聯系,而彼此之間互不相識。

共同犯罪的分類
[編輯本段]

1.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

前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後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即該種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眾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刑法》第317條聚眾劫獄罪等)、集團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317條組織越獄罪)。

2.事先(事前)共犯與事中共犯

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謀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形成。後者即指事前無同謀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實行著手之際或犯罪過程中形成的。

3.簡單共犯與復雜共犯

簡單共犯亦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人都是實行犯,不存在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問題。而復雜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僅存在直接著手實施共犯行為的實行犯,還有組織犯或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分工。

4.一般共犯與特殊共犯

一般共犯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為實施某種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犯罪完成,這種結合便不復存在。特殊共犯亦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集團性共犯,通稱犯罪集團,是《刑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共犯的分類形式是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分類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屬於多種形式的共犯形式。例如,甲乙密謀深夜盜竊,一人入室行竊,一人在門口望風。就共犯形式而言,甲乙共同盜竊,屬於任意共犯、事前共犯、復雜共犯、一般共犯。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幾種情形

(1)共同過失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即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的,不屬於共犯,只需根據個人的過失犯罪情況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即可。
(2)一方故意與一方過失的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實施共同的危害行為,但罪過形式不同,即一人為故意犯罪,一人為過失犯罪,雖然兩人的行為共同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不屬於共同犯罪。具體包括這樣的兩個方面:一是過失地引起或幫助他人實施故意犯罪,二是故意地教唆或幫助他人實施過失犯罪。此種情況下,也是根據各人的罪過形式和行為形態,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例如,醫生甲故意將葯量加大十倍,護士乙在給病人服葯時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發現這一常識性的錯誤,致使病人用葯後很快死亡。此案例中,醫生是故意殺人罪,護士是醫療事故罪,不能成立共犯。

(3)實施犯罪的故意內容不同不成立共同犯罪

該不同的罪過內容能夠決定行為性質不同,如甲乙共同用木棍打擊丙,甲出於殺人的故意,而乙僅出於傷害的故意,結果由於甲打擊丙的要害部位而導致丙死亡,此時二人所有共同的行為,但由於沒有共同犯罪故意而不構成共犯關系,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故意傷害罪。(見注①) 如果該罪過內容的不同並不足以影響行為定性,則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如一方出於直接殺人故意,另一方面為間接故意,二人共同實施殺人行為的,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4)同時犯不成立共同犯罪

所謂同時犯,即指沒有共同實行犯罪的意思聯絡,而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實施行同一性質的犯罪行為,對此應作為單獨犯罪分別論處。如甲乙不約而同地意圖殺害丙而向丙射擊,甲沒有命中,乙命中丙的要害部位致丙死亡,則甲應負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刑事責任,而乙則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刑事責任。

(5)實行過限行為不屬於共同犯罪

所謂實行過限,即超出共同故意范圍之外的犯罪行為,這部分過限不屬於共犯范疇。共犯人超過共同犯罪故意又犯其他罪的,對其他罪只能由實行該種犯罪行為的人獨自負責,其他共犯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范疇這就是實行過限理論。如甲、乙密謀共同盜竊,甲在門口望風和接應,乙進入房間竊取財物時,又看到一熟睡的婦女,乘機強行發生性關系。則該強奸行為即屬於實行過限行為,不要作為共犯處理,應由實行行為人乙單獨負刑事責任,即甲以盜竊罪論處,而乙則以盜竊罪和強奸罪並罰。同此類似而比較常見的還有共同盜竊行為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人因抗拒抓捕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從而轉化為搶劫罪,但其他共犯人仍以盜竊罪論處的情形。

(6)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不成立共犯

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主要是指事後窩藏、包庇、窩贓、銷贓等行為,對此,不構成共同犯罪。因為在事先無通謀、在犯罪實行過程中也無通謀,故缺乏共犯的主觀條件,對這種事後幫助行為應單獨定罪。

⑩ 經典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專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葯屬,是明顯的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熱點內容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
鄧州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7 09:02:40 瀏覽:713
條例准則案例試題 發布:2024-11-17 08:49:27 瀏覽:256
有關經濟法小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7 08:48:38 瀏覽:858
該公司產生法律訴訟 發布:2024-11-17 08:42:29 瀏覽:476
漢堡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7 08:22:08 瀏覽:562
農村換屆選舉票多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7 07:59:18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