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責任規定

司法責任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4-04 14:38:56

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有違法行為。它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必須在法律上有具體明確的規定;二是具有國家強制性,只有國家法定機關才有權確定和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社會危害程度和實施法律制裁的機關手段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

【土地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而必須承擔的責任。承擔土地法律責任的前提是行為人具有土地違法行為。土地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土地行政法律責任、土地民事法律責任和土地刑事法律責任。

【土地違法行為】是指違反土地法律法規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土地違法行為的客體是土地管理法所保護的土地資源;土地違法行為的主體是指實施了土地違法行為的個人或組織,包括:自然人、法人、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土地違法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在行為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土地違法行為包括: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犯罪。

【土地違法行政責任】是指實施違反土地法律規范的行為者依法接受行政制裁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土地行政處罰】土地行政處罰是指政府土地管理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的行政制裁。

【土地行政處分】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對所屬工作人員及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而採取的強制性制裁措施。土地行政處分是指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國家有關規定,不構成犯罪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由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形式的有關處分。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行為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為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其特點是:①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是當事人的行為觸犯了刑法構成犯罪;②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③追究刑事責任要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將土地權利完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非法所得50%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法律責任】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破壞耕地種植條件的法律責任】主要是指違反規定,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的,或者因開發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對於破壞耕地的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並處耕地開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法律責任】是指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定,拒不履行復墾義務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繳納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可以處以耕地復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

【非法佔用土地的法律責任】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未經批准擅自佔用土地的行為;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而非不佔用土地的行為;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的行為;非法批准徵用、使用的土地,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等。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規定,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一是農村村民未經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二是農村村民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三是農村村民建住宅的面積超過了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非法批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沒有批准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二是雖然有批准權,但是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三是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四是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徵用土地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非法侵佔、挪用征地費的法律責任】非法侵佔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農民個人所有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據為己有的行為;非法挪用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被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挪作他用,以謀取利益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侵佔、挪用被徵用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拒不交還土地的法律責任】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條規定,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當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期滿拒不歸還的,或者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還土地,處以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罰款。

【非法轉讓集體土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二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有償或無償轉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三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租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非法所得額的5%以上20%以下的罰款。

【不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兩種:一是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二是土地的用途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不依照規定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辦理。

② 最高人民法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這是什麼規定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近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結合最高人民法院職能定位和工作實際,對最高人民法院推行司法責任制的基本原則、審判組織與審判人員、審判流程、審判監督與管理等內容作出規定,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印發《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結合最高人民法院職能定位和工作實際,對最高人民法院推行司法責任制的基本原則、審判組織與審判人員、審判流程、審判監督與管理等內容作出規定,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意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實行合議庭辦案責任制,為最高人民法院本部各審判業務庭室合議庭配備適當數量的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在巡迴法庭則以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1+1+1」的模式配置審判團隊。合議庭原則上隨機產生,也可以根據專業化審判需要組成相對固定的合議庭,同時要求相對固定的合議庭和審判團隊人員應當定期交流,期限一般為2年,最長不超過5年。

意見對最高人民法院院庭長的辦案類型進行規定,包括重大、疑難、復雜、新類型及具有指導意義的案件;經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在最高人民法院適用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國家賠償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對最高人民法院生效案件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國家賠償監督程序進行再審、重新審理的案件等。

為嚴格落實「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改革要求,意見規定,承辦法官在合議庭評議中作出說明後即可製作、簽署裁判文書。裁判文書由承辦法官、合議庭其他法官、審判長依次簽署,審判長作為承辦法官的,由審判長最後簽署。院長、庭長對未直接參加審理案件的裁判文書不再審核簽發,也不得以口頭指示、旁聽合議、文書送閱等方式變相審批案件。

意見嚴格限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明確規定審判委員會僅討論決定涉及國家利益、社會穩定的重大復雜案件等8類案件及有關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並要求討論案件聚焦統一裁判尺度和法律適用問題。為落實司法公開原則,意見規定,除法律明確不予公開的情形外,審判委員會對案件的處理決定和理由應當在裁判文書中公開。

此外,意見還明確了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案件分配製度,除重大、疑難、復雜、新類型及具有指導意義的案件,當事人、案由等信息相同或者高度相似的案件,以及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審的案件外,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其他所有案件一律實行隨機分配。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③ 中國法律規定的責任內容

法律責任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二、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三、歸責與免責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四、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④ 公司法規定的承擔法律責任有哪些

公司法規定公司的財產責任:法律規定,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
《公司法》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⑤ 哪些法律法規有處罰條款(法律責任部分)

在製作執法文書時,如何引用法律的規定具體可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應當依法引用相關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作為裁判依據。引用時應當准確完整寫明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稱、條款序號,需要引用具體條文的,應當整條引用。 第二條 並列引用多個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順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或者單行條例、司法解釋。同時引用兩部以上法律的,應當先引用基本法律,後引用其他法律。引用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實體法,後引用程序法。 第三條 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判文書引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四條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第七條 人民法院製作裁判文書確需引用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存在沖突,根據立法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無法選擇適用的,應當依法提請有決定權的機關做出裁決,不得自行在裁判文書中認定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⑥ 如何解讀"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行政法規上經常有這樣的規定,這是因為法律、法規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如內果對某個行為已經容規定了法律責任,行政法規作為下一階的,只能服從高階法律的規定,以高階法律的責任處理相應的行為,不能再用本法律規范作為處置的依據了。

⑦ 法律責任分為哪幾種

題主您好,之了很高興為您解答

法律責任包括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返還財產,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方向】懲罰力度較小

行政責任

1. 行政處罰(針對行政管理相對人)

警告

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財產)

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行為)

2.行政處分(針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刑事責任

1.主刑

管制(期限通常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最高不超過3年);

拘役(期限通常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最高不超過1年);

有期徒刑(期限通常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

無期徒刑

死刑(包括死刑立即執行和死刑緩期2年執行)

2.附加刑(可與主刑一起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

罰金

剝奪政治權利(「當官權」和「說話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3)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4)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沒收財產

【區別】沒收非法財物

驅逐出境(適用於外國人)

希望能夠幫助您,我是之了,您的會計摯友!望採納!免費領取2019初級會計全套課程,歡迎一起探討會計問題,不定期分享干貨哦~

⑧ 司法員額制,司法責任制是什麼意思

供參抄:對於司法責任制,理論界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主要可以概括為兩種觀點。一個以司法責任後果說為基礎,即司法官對其行為所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應承擔新的義務的法律制度;一個以司法責任監督說為基礎,這種監督在國家賦予其司法權的同時,保證其忠實履行自己的義務,公正處理事務。本文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司法責任制度是指國家特定機關或特定主體根據法律規定,通過必要程序確認司法官的的行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以及承擔何種法律責任的制度。

⑨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版意權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熱點內容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
鄧州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7 09:02:40 瀏覽:713
條例准則案例試題 發布:2024-11-17 08:49:27 瀏覽:256
有關經濟法小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7 08:48:38 瀏覽:858
該公司產生法律訴訟 發布:2024-11-17 08:42:29 瀏覽:476
漢堡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7 08:22:08 瀏覽:562
農村換屆選舉票多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7 07:59:18 瀏覽:912